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合集下载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虾稻共生是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它将虾和稻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还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推广意义。

虾稻共生的特点虾稻共生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和水稻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利用:虾稻共生不仅充分利用稻田的水域资源和土壤资源,还能够实现虾和稻互惠互利,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2. 高效养殖: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可以有效增加虾类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3. 生态环保:虾稻共生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4. 适应性强:虾稻共生适应性广,不仅适合于一些水稻种植的地区,还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水域条件。

虾稻共生的技术要点虾稻共生技术的实施与操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品种:在实施虾稻共生技术时,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类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

2. 合理养殖密度:需要根据具体的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虾类和水稻的养殖密度,保证二者在同一块田地上和谐共生。

3. 合理施肥: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5. 科学管理水质: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水质,保证水域清澈透明,水质清洁,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虾稻共生技术能够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虾稻共生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产品的类型。

5. 探索农田生态系统模式:虾稻共生技术是对农田生态系统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农田的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虾共生”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即在稻田的四边挖沟,中间种植水稻,实现小龙虾和水稻在同一个稻田里同生共长。

此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

一、“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1、“稻虾共生”能大幅提高稻田产值从稻田的亩产值来看,运用“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稻田,其产值从2000元,可以提高到45000元。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水田的亩产值,这在很大幅度上提高了稻田产值。

2、既增肥农田,又降低病虫害虾稻共生,只给小龙虾少量投喂,吃不饱的小龙虾会到稻田寻找食物。

小龙虾不但会吃掉杂草,还会吃掉害虫和虫卵,减少害虫。

同时在农田里排便,给农田增肥。

小龙虾的不断爬动,还利于土壤的松动,减少土壤板结,同时有效防止水稻烂根,减少病害。

3、降本增益,提高品质根据“稻虾共生”的实践发现,虾稻共生下,稻田需要的肥料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农药使用减少超过一半,大大减少了农田的投入成本,提升农田的效益。

此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并且小龙虾放在农田里,减少饲料的投放,也大大提高小龙虾的品质。

4、提高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小龙虾在农村中源源不断生产有机肥,供给水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农田的病虫害,利于水稻的产量提升。

另外,稻田中的小龙虾是粗放式放养,比密集型养殖个头更大,产量更高。

5、“稻虾共生”的特色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稻虾共生”模式下的稻米,如今在市场上称为“虾稻米”,属生态大米,已经打响了品牌价值,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欢迎和喜欢。

而个头更大、肉质更好、绿色纯天然的稻田小龙虾,也更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尽管价格高达每斤70元,却时常供不应求。

二、“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1、稻田选择(1)水源: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不被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水稻耕作历史,当时农民会把虾种放入水稻田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水稻的种植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同时收获虾类,增加了经济效益。

而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得到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1.资源利用率高:虾稻共作可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一方面水稻可以为虾类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水稻秸秆的有机物质供给,另一方面虾类的排泄物和二氧化碳也可以被水稻充分吸收,形成循环利用,提高水体养分的利用率。

2.生态环境友好:由于虾类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保持水域生态平衡,一方面虾类吃掉了水稻中的杂草和有害昆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水稻的根系也为虾类提供了栖息地和庇护所。

3.经济效益稳定:虾稻共作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一方面虾类的养殖收入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同时,虾稻共作也可以提高农田的抵抗灾害的能力,例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田的影响将会减少。

要实施虾稻共作养殖模式,需要优质的水源、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合适的虾品种和水稻种植品种,虾类选择适应养殖环境、生长周期较短的品种,水稻选择高产、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

2.根据水稻和虾类的养殖需要进行合理的养殖密度安排,以保证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的平衡。

3.水稻和虾类的投喂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合理调整饲料的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投喂方法,同时根据养殖阶段的需要,进行及时的管理和调整。

4.合理调节水稻的灌溉和水质管理,保证稻田中水的清洁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5.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证虾稻共作的健康和稳定。

综上所述,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养殖方式,可以在满足农民经济收入需要的同时,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然而,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在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防鸟:开春后水鸟较多,加之稻 田水位较浅,虾苗易被捕食,可在稻 田中拉线驱鸟。
投喂:日投喂量为体重 3%~5%,均匀泼洒投喂,投饵种类 为小麦、玉米、小杂鱼等。
(八)捕捞
捕捞时间:4月~6月(水稻栽种 前),
捕捞方法:在环沟及田中间投 放虾笼进行捕捞,捕大投小,轮补轮 放,地笼设置位置2天~3天换一次。
(六)虾苗放养
3月中下旬每亩稻田投放规格80 尾/斤~100尾/斤的幼虾30kg~40kg, 苗种下塘前需3%~5%盐水消毒3分 钟~5分钟。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 水充氧或半带水运输,运输时间在2小 时以内。
(七)管理
防逃:田埂用网片加塑料薄膜 构建防逃墙,高60cm~70cm,底部 30cm~40cm埋入泥土中。
技术 交流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文/殷建平
一、概况
“稻虾共作”模式是将普通稻田 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 养结合模式,即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 克氏原螯虾,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在稻 田中同生共长。此生产模式可以充分 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 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 地两用、一水两收,同时还可以进一 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尾水 污染。
稻虾共作在生产中多使用灯光诱 虫杀虫,禁用农药,加之龙虾在稻田 中生长,吃掉大量害虫和虫卵,其活 动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粪便被水稻 吸收,促进了水稻生长;水稻光合作 用产生的大量氧气,又有利于龙虾生 长。在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基本不用 或少量使用,生产出的稻谷达到有机 稻谷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稻谷品质, 对提升稻谷价格,提高 养殖户经济效 益等多方面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九)第二年苗种来源
未捕完龙虾进入环沟后,通过人 工调控水位的办法,进行诱导繁殖。
(十)水稻种植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将虾与水稻种植结合的农作模式。

其原理基于虾与水稻之间的互惠关系和生态系统相互促进。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互利共生:水稻提供了虾所需的生境,如水体、水草和浮游生物等。

虾在稻田中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等养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2. 水稻保护:虾在稻田中活动,会吃掉一些病虫害和杂草,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对水稻的损害。

同时,虾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质量。

3. 养殖增收:在虾稻共作模式下,除了收获水稻外,还可以养殖水产虾类,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水稻和虾养殖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4. 合理管理:虾稻共作模式需要合理管理水分、施肥和杂草防治等问题。

例如,在稻田中人工投喂养分,防止虾类过度捕食水稻的根系;合理控制水位,保证虾类的生长和活动。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充分发挥了虾与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提高水稻产量、保护水稻和增加养殖收入的目的。

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还能
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养指导方案

稻虾共养指导方案

稻虾共养指导方案1. 简介稻虾共养是一种农田综合利用的养殖方式,通过将稻田和虾塘进行联合养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养的基本概念、优势以及实施指南。

2. 稻虾共养的概念稻虾共养是在水稻田中同步养殖虾类的一种农田综合利用方式。

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可以实现土地的双重利用,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 稻虾共养的优势稻虾共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经济效益:通过稻虾共养,可以增加虾的产量和收益,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

•环境友好:稻虾共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的污染,对环境更加友好。

•土壤改良:虾类的排泄物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资源利用:稻虾共养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 稻虾共养的步骤4.1 准备工作在开始稻虾共养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农田:选择平坦且土壤肥沃的农田用于稻虾共养。

•种植水稻:在农田中适时进行水稻的种植。

•准备虾苗:选择适合稻虾共养的虾苗品种,并进行合理的养殖准备。

4.2 养殖管理在稻虾共养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养殖管理工作:•控制水位:根据水稻和虾类生长的需要,合理控制水稻田的水位。

•施肥管理:根据水稻和虾类的养分需求,合理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农田,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适时养护: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养护工作,如打草、浇水等。

4.3 收获与销售在稻虾共养养殖周期结束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收获与销售工作:•收获水稻: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适时收获水稻,并进行后续的加工或销售。

•收获虾类:合理安排虾的捕捞时间,收获虾类,并进行加工或销售。

•销售渠道: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将水稻和虾类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

5. 可行性分析在实施稻虾共养之前,需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土地评估:评估农田的土壤质量、灌溉条件等,确保能够适应稻虾共养的需求。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淡水虾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湿润的环境条件和虾类的生态习性,实现了水稻和淡水虾的互利共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收益。

本文将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原理和技术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一、稻虾共作的原理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稻虾互利共生:稻田中的水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以为淡水虾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而淡水虾则可以帮助清除杂草、捕食害虫和吸收水体中的有机废物,起到生物调节的作用。

2.资源互补利用:稻虾共作将稻田和虾塘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农田和养殖场的资源互补利用。

养殖淡水虾可以利用农田的土壤和水资源,同时稻田中的有机残留物和虾粪可以为淡水虾提供养分。

3.增加土地利用效率:稻虾共作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闲置的水面和空间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比于传统的稻田种植方式,稻虾共作可以实现一块土地同时生产水稻和养殖淡水虾,增加了农田的综合效益。

二、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具体包括:1.筹建种养基地:选择水田或若干稻田连片地块,开挖并加固鱼塘、虾塘;修建塘堤、水渠和水闸,确保水田和塘坝之间的水流畅通。

2.选择优良品种:选择适宜的稻谷品种和淡水虾品种,并进行合理的组合。

选择矮杆水稻和高产虾种,相互配合以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

3.适宜的水控管理:根据水稻和淡水虾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控水位和底泥含氧。

保持稻田适度的湿润和水质适宜,有利于水稻和淡水虾的生长发育。

4.合理的饲料补给:根据淡水虾的品种和育养阶段,合理补给虾料,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饵料。

也要适量补充水稻田中的元素肥料和有机肥料,保持土壤的肥力。

5.防治病虫害:定期检查和处理稻田和虾塘的病虫害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虫害对水稻和淡水虾的危害。

6.产出的处理:在淡水虾收获后,利用鱼塘和虾塘的水来灌溉水田,将虾塘中的水体和虾粪的有机肥料效应充分利用,为水稻提供养分。

(完整版)虾稻共作技术

(完整版)虾稻共作技术

一、虾稻共作技术“虾稻共作”,它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具体的说,就是种一季中稻,养两季虾,即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一)养虾稻田环境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电、路三通,保水性能好的稻田,面积一般以50亩为宜。

(二)稻田改造1、挖沟。

沿稻田田埂外缘向稻田内7m—8m处,开挖环形沟,堤脚距沟2m开挖,沟宽3m —4 m,沟深1m—1.5m。

稻田面积达到50亩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一”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m—2m,沟深0.8m,坡比1:1.5。

2、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

田埂应高于田面0.6m-0.8m,埂宽5—6m,顶部宽2m—3m。

3、防逃设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

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8孔/cm(相当于2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应用防逃塑料膜作材料,防逃网高40cm。

4、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低处。

(三)移栽植物和投放有益生物虾沟消毒3—5天后,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10%左右。

在虾种投放前后,沟内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投0.3—0.5kg/m2)、田螺(投8—10个/m2),河蚌(放3—4个/m2)等。

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四)养殖模式1、投放亲虾养殖模式。

每年的8月底,中稻收割前15天往稻田的环形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667 m2投放20 kg—30kg。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一、地理条件道路通畅,水电配套,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旱涝无忧。

二、稻田改造1、选择稻田集中连片区进行改造,与四周的普通农田水系隔开。

适宜的稻田单块面积为20亩左右,以便投食、管理、捕捞。

2、沿稻田周围开挖宽2-3米、深0.6-0.8米、坡比达到1:1.5以上的环沟,田沟要占到稻田面积的10-15%。

3、在进水口设置80目的双层筛绢网布,在排水口设置40目以上的密眼网罩。

三、清野消毒亩用生石灰75公斤化水泼洒,或亩用茶籽饼浸出液10-15公斤进行全池泼洒。

四、施肥1、亩施500公斤充分发酵的有机肥+15公斤过磷酸钙,然后旋耕土壤,将肥料埋入10-20厘米的土层中。

2、施肥后有利于培养水草及饵料生物,还可以作为水稻的基肥。

3、养殖过程按时用光合细菌、EM菌加强改底。

五、种植水草1、施肥次日,沿环沟浅水处移栽伊乐藻。

移栽前用福乐灵杀灭青苔,并用茶皂素杀灭水草上的鱼卵。

2、移栽的水草以每3-5株为一簇,每簇水草的间距为1-2米(水草的移栽面积要占到稻田面积的60-70%),移栽后亩施20公斤磷酸二氢钾。

3、育苗中、后期,适当追施氨基酸类生物肥,这样既能确保水草正常生长,又能培育天然饵料。

六、放养虾苗1、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水充氧或半带水运输,运输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投放虾苗:于3月份中下旬投放虾苗,规格为80-100尾/斤的幼虾,投放量为30-40公斤/亩,投放前要用3-5%盐水对苗种消毒3-5分钟。

七、管理1、防逃:田埂用网片+塑料薄膜构建防逃墙,高度达到60-70厘米,底部埋入30-40厘米。

2、防鸟:开春后,在稻田中拉线驱鸟,防止虾苗被捕食。

3、投喂:投喂小麦、玉米、小杂鱼等饵料,日投喂量为为虾苗体重的3-5%,均匀泼洒投喂即可。

八、捕捞捕捞时间为4-6月份,于环沟及田中间投放虾笼进行捕捞,原则为捕大投小,轮补轮放,地笼投放位置应每隔2-3天更换1次。

九、翌年苗种来源未捕完的龙虾进入环沟后,可通过人工调控水位的方法诱导繁殖。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虾稻共生是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实现了虾稻共生的双赢效果。

虾稻共生养殖模式既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和品质,又可以增加虾的养殖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虾稻共生养殖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采取改进措施加以解决。

一、虾稻共生养殖难点1. 水质问题在虾稻共生养殖中,水质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虾和稻之间相互竞争氧气和养分,导致养殖水体容易发生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影响虾和稻的生长发育。

2. 疾病防控虾在养殖过程中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如白斑病、坏死病等,给养殖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3. 养殖管理虾稻共生养殖模式需要同时兼顾虾和稻的养殖管理,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二、改进措施1. 水质管理加强对虾稻共生养殖水体的管理,采取适当的换水、增氧、除草等措施,保持水体清洁和充足的氧气,减少水质污染。

2. 疾病防控加强对虾的疾病防控工作,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避免疾病传播。

3. 种养结合选择适合虾稻共生养殖的虾种和水稻品种,进行科学搭配,提高虾稻共生的养殖效益。

4. 合理配比在虾稻共生养殖中合理控制虾和水稻的存栏密度,避免过度密集而影响虾和水稻的生长发育。

5. 技术培训加强对虾稻共生养殖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对虾稻共生养殖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户的养殖意识和技术水平。

三、虾稻共生养殖的示范推广要将虾稻共生养殖模式的改进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虾稻共生养殖的推广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虾稻共生养殖的队伍。

相关部门还可以设置专门的虾稻共生养殖示范基地,让更多的农户亲身去体验虾稻共生养殖的模式,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的虾稻共生养殖政策支持体系,给予虾稻共生养殖更多的政策倾斜。

对参与虾稻共生养殖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鼓励更多的农民利用这一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还可以加大对虾稻共生养殖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发展更加科学、环保、高效的虾稻共生养殖技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虾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

本文通过对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以及其技术应用进行分析,探索其优势和潜力。

一、稻虾共作模式1.模式优势稻虾共作模式将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融合,可实现农业生境美化、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还可增加农户收入。

同时,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⑴节约土地资源。

水稻和虾养殖占地面积差异大,通过将二者融合,可实现节省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⑵优化舒适环境。

水稻和虾养殖需要不同的水生态环境,但水稻底面上的虾类却不影响水稻生长。

虾类能够不断抑制底泥生成,从而维护水稻秧苗生长所需的水质环境,改善底层水质,提高作物生长品质。

⑶增加产量。

水稻和虾养殖通常需要两种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则可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效果。

2.关键环节稻虾共作模式涉及土壤环境、水生态环境、养殖技术等多个关键环节,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

⑴池塘设计:应开展研究,对点源和非点源的排放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调节,以保证在水生态方面的发展和维护。

⑵土壤管理:水稻和虾养殖需要合适的土壤管理,从而保障水质环境和带来优越的作物品质。

⑶养殖技术:水稻生产和虾养殖同时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持,因此种植和养殖者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

二、技术应用稻虾共作模式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包括土壤改良、养殖管理、水循环系统的设计等技术。

其中,应用技术包括:⑴土壤管理技术:包括施肥技术和organic农业技术等。

⑵养殖管理技术:包括虾情調控技术和期间养殖技术等。

⑶水循环系统技术:包括水循环系统的设计、运维和气氛调节。

2.技术实践稻虾共作模式需要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才能保证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有一些实践案例,例如江苏镇江兴化市水果农业建设示范区,采用“稻虾共作—水果种养—加工”,实现绿色、微波核安全、品牌化的农业生产。

有几个废弃池塘改建后,实现了每年2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虾稻共作模式自然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虾稻共作模式自然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虾稻共作模式自然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利用水稻田生态系统中虾类与稻作相互促进的一种种植模式。

它既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又可以养殖虾类,实现了农业与渔业的有机结合。

虾稻共作模式是针对特定的自然条件而设计的,它需要一定的环境要素和生态条件。

本文将重点探讨虾稻共作模式的自然条件。

首先,适宜的水稻田环境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基础。

水稻田需要有一定的水源供给和排水条件。

水稻要求充足的水分来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因此需要有灌溉系统或自然水源的供应。

同时,水稻田排水要良好,以防止积水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这样的水稻田环境才能满足虾类生长的需要。

其次,水稻土壤的质地和养分含量对虾稻共作模式也有重要影响。

水稻适宜生长的土壤通常是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这样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同时,丰富的营养物质也为虾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此外,水稻田的生态环境也对虾稻共作模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水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关系也是虾稻共作模式成立的必要条件。

虾类作为水稻田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稻谷的产量。

同时,水稻田中的植物残渣和浮游生物也为虾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促进虾类的生长和繁殖。

综上所述,虾稻共作模式的自然条件包括适宜的水稻田环境、水稻土壤的质地和养分含量以及水稻田的生态环境等。

只有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虾稻共作模式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实现农渔共生的目标。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对虾稻共作模式的影响,以实现该种植模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的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顺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对虾稻共作模式进行简要概述,介绍这一种农业种植方式的背景和实施的意义。

可以包括简单的定义解释和该模式的主要特点。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研究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研究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研究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通过互惠互利的关系提高水稻和
虾类的产量和质量,并实现农田的生态化养殖。

该模式不仅能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提供可
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1. 生态互补:稻田作为虾类的生境,提供了适宜的水质和底泥环境,有助于虾类的
生长和繁殖。

虾类在稻田中可吃掉水稻间苗和田间杂草,减轻了除草的压力。

2. 养殖关系:水稻提供了气候和生境适宜的条件,虾类则帮助稻田养分循环,通过
吃掉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渣滓,促进底泥的通气和肥料的释放。

虾类的排泄物也为水稻提供
了天然的肥料。

3. 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虾类能够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

虾类的排泄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减少了对化肥的使用。

4. 增加经济效益:虾类可以作为稻农的副业养殖项目,提高农田的综合经济效益。

虾类的产出也可以销售,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1. 虾类品种选择:选择适合与水稻共生的虾类品种,如吉罗虾、稻虾等。

这些品种
对水环境要求较低,能够适应稻田的生境条件。

2. 稻虾共作的面积和密度:确定稻虾共作的比例和面积,一般是在稻田中设置一定
面积的虾塘,与原稻田相互关联。

虾类的密度也需要根据稻田的大小和水体的条件进行合
理调整。

3. 水质和底泥管理:保持稻田水体的清洁和适宜的水质条件,避免污染和水质恶化。

及时处理稻田的底泥,保证虾类的生境条件。

4. 饲料和养殖管理:为虾类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虾类的健康和生长。

控制虾类的
密度和饲料量,避免过度生长和资源竞争。

虾稻共养实施方案

虾稻共养实施方案

虾稻共养实施方案虾稻共养是一种生态养殖方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实现虾稻共生,不仅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还可以增加虾类的养殖效益。

虾稻共养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稻虾共生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虾稻共养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是虾稻共养的关键。

在实施虾稻共养方案时,应选择适合虾类生长的水稻品种,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虾类的生长需求,提高虾类的养殖效益。

同时,合理调整水稻的密植度和施肥水肥管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为虾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其次,科学合理的虾类养殖管理是虾稻共养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养殖虾类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因过度投放虾类而导致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播。

同时,定期清理虾塘杂草和残渣,保持水质清洁,为虾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定期投喂优质饲料,保证虾类的营养需求,促进虾类健康成长。

再次,合理利用水稻田间空地进行虾类养殖是虾稻共养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在水稻田中,可以利用田间空地布置虾塘,充分利用田间空地资源,实现虾类与水稻的共生共存。

同时,可以在水稻田中设置虾类捕食鱼类的设施,控制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

最后,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和培训是虾稻共养实施方案成功的关键。

在实施虾稻共养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虾类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虾类养殖效益。

同时,开展虾稻共养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推动虾稻共养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虾稻共养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水稻和虾类的生长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虾类养殖和水稻种植的时间和空间,加强科学技术支持和培训,推动虾稻共养产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能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虾稻共养产业的发展。

虾稻共生种养模式

虾稻共生种养模式

虾稻共生种养模式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8期近年来浙江大学、中国水稻所深水稻选育成功,为鱼塘开展水稻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

浙江省海宁市于2013年开始进行南美白对虾塘种稻试验,并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现将虾稻共生种养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池塘环境条件(一)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

水源水质及养殖用水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1的规定。

(二)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3~10亩为宜,池底三面开挖环沟,在池塘中间垒土形成池底平台,平台坡比1:1,平台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60%~80%,池底平台至环沟深度为 1.0~1.2m,池塘顶部至池底平台深度为0.3~0.6m。

(三)进排水设施??在规模化养虾区,需要建设独立的进、排水渠道,协调各池塘的进、排水。

进水口与排水口应尽量远离。

排水渠的宽度应大于进水渠,排水渠底要低于各相应排水闸底30cm以上。

(四)增氧设备??池塘可配备底增氧设施,按0.15kW/亩以上标准配套鼓风机及配套气管,池底部铺设纳米微孔管、曝气盘或钻微孔的直径12mm的PVC管,同时水面配备水车式增氧机0.5kW/亩。

二、种养前的准备工作(一)清淤整池1.池底改造??清除池底的杂草及杂物,按要求完成池底改造。

2.清塘??清淤整池后,应清除虾池内虾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

采用氧化钙(生石灰)干法清塘。

方法如下:将池塘水放干或留水深5~10cm,在塘底挖掘几个小坑,氧化钙(生石灰)用量为70~75kg/亩,并视塘底污泥的多少而增减10%左右。

把生石灰放入小坑或用水缸等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次日清晨最好用长柄泥耙耙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提高清塘效果。

一般经过10天以上,即可进水。

(二)进水清塘消毒结束后,在虾苗放养前7~10天,用60目以上的袖状筛网过滤进水80~100cm,此时池底平台露出水面20cm左右。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利用开挖养虾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防止下大暴风雨时使田埂倒塌。

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

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敌害进入。

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

在距田埂1米处,内要3米踢一处1.5米低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等待藤蔓开卖后,在寒冷的夏季起著遮阴消暑的促进作用。

在养育虾沟和田间里必须栽植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浮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集中为不好,这样有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纳。

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亡墙,以免小龙虾逃离现场。

放养小龙虾虾苗或虾种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

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体虾-尾/亩或30公斤/亩。

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

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虾种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高温天气进种、苗要谨慎消毒,最好是进种苗时不用食盐水浴洗,进完种苗后用生石灰10公斤/亩对水体消毒。

每天晚、晚秉持巡田,观测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取食、生长情况。

田间管理主要分散在水稻晒太阳田、用药和登轮防害方面。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稻虾共作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种养模式,是将虾类和水稻作物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水域内共同生长、共同利用水和饲料,达到产生双重效益的目的。

稻虾共作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减少水域面积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作的技术原理、优点和常用的种养方法。

一、稻虾共作的技术原理稻田是虾类理想的生长环境,其中主要原因是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质和低分子有机酸,这些物质可为虾类提供良好的食物基础。

此外,稻田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虾类的生长发育。

稻虾共作将虾类引入稻田,虾类通过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和粪便、残骸等有机物,为水稻提供了免费的有机肥料。

水稻通过吸收虾类排泄出来的营养物质,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虾类在稻田中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加水域中空气的氧气含量,促进水分的流动,改善水质环境,健康有机的情况下进行,稻虾共作有助于减少施药,养殖环保和生态友好。

二、稻虾共作的优点1、提高养殖效益:稻虾共作利用水稻田,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产业效益,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2、节约土地:虾类和水稻的生长可以共同利用一个水域,可以节约土地,并且可以在毒物残留在土地上的情况下进行,更加健康有机。

3、增加产品种类:稻虾共作的优点是在同一水域中养殖多种产品,如水稻、虾、鱼、藻类等等,从而实现多种生物的生态系统。

4、促进水稻生长:稻虾共作通过虾类排泄物的作用,增加了水稻的有机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5、提高水质:虾的摆动可以促进水流,增加水质氧气含量,并且虾类能够吃掉池塘中的粪便,有效防止水域受到污染,让虾稻共生更加健康。

6、柔化水质:虾类的泥巴翻动能有效软化稻田土壤,增加水稻根系的呼吸排泄作用,促进水稻生长,避免土壤板结和硬化。

三、常用的种养方法1、对虾养殖:对虾是最为适合共生的虾种之一,选用对虾的原因是对虾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广泛的水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调查研究一、模式起源2001年,潜江市农民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即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每亩田每年可收获“一稻一虾”。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研究,针对只能收获一季虾,并且养虾和种稻时间冲突,到了插秧季节小龙虾生长规格不达标等问题,对该养殖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提出了“虾稻共生”的养殖模式。

所谓虾稻共生是指利用稻田种一季中稻,全程养两季虾的种养结合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将稻沟由原来的1m宽、深小沟,改挖成4m宽、深大沟,这样一来,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

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每亩田可多产100斤左右成虾,还解决了秋季没虾吃的问题,保证了成虾的质量和规格。

二、地域政策优势小龙虾养殖最大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湖北、江苏、安徽为主。

湖北主要以稻虾连作模式为主,江苏以虾蟹混养、鱼虾混养等模式。

三、虾稻共养模式优点1、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小龙虾的产量、规格,又提高了稻米的品质。

2、使用的是无公害农药,使用次数比常规稻田要少,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

3、稻田养小龙虾需要开挖总面积17%的养殖沟,但是一年只种一季作物,冬季涵养水土保持了地力,再通过选用优良水稻品种、合理密植等方法,保证了水稻的有效分蘖、穗数和正常穴数,83%的水稻产量远比同等面积水稻增产许多。

4、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生态增值。

四、经济效益以今年潜江市虾稻共养收益为例:平均一亩田地产200多斤小龙虾,按规格不同,虾贩出价15—30多元/斤,每亩田地小龙虾收益能够达到3000—6000元/亩;每亩田能够平均产稻1200斤,每斤售价元/斤,每亩田水稻产值能达到2280元/亩。

一年每亩田稻虾总产值能够达到5000—8000元/亩。

五、产业发展升级1、小龙虾产业前景很好,目前产业正逐步走向正轨,繁育中心是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最根本的一种措施,好的种苗能更好的推动产业发展。

湖北省曾提出要花3个6000万打造小龙虾完整产业链,特别提出要用一个6000万元建两个繁育基地。

可借鉴鄂州市经验,建设规模化的小龙虾种苗基地。

六、养殖技术要点1. 克氏原螯虾双季共生模式(1)双季共生模式之一每年4月份至5月初在回形沟和田形沟内每亩放养35kg左右幼虾,每公斤130尾左右。

7月底8月初达到40g左右商品虾,全部捕捞留种与上市,除留种亲虾之外,每亩产量可达150kg。

然后每亩再放养20kg左右优质留种亲虾,雌雄性比3:1,让其自行繁殖与孵化。

至翌年5月份将达到达到规格的商品虾和产后亲虾达到全部捕捞上市,每亩产量也可达到150kg。

清沟消毒后,再将捕捞的小商品虾留种继续生长,8月初达到40g左右,全部捕捞留种与上市。

如此往复循环。

(2)双季共生模式之二每年7—8月份在回形沟和田形沟内将克氏原螯虾亲虾按雌雄性比3:1放养在回形沟和田形沟内,让其自行繁殖。

一般每亩放养40g以上的克氏原螯虾20kg。

或者9月份克氏原螯虾抱卵虾放养在回形沟和田形沟内,让其自行孵化。

一般每亩放养克氏原螯虾抱卵虾15kg。

至翌年5月份将达到达到规格的商品虾和产后亲虾达到全部捕捞上市,每亩产量可达到150kg。

清沟消毒后,再将捕捞的小商品虾留种继续生长,8月初达到40g左右,全部捕捞留种与上市,除留种亲虾之外,每亩产量也可达150kg。

如此往复循环。

2. 克氏原螯虾单季共生模式清沟消毒。

放虾前10—15天,每亩稻田养虾沟用生石灰50kg,或选用其他药物,对饲养沟进行彻底清沟消毒,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然后施肥培养饵料生物。

一般每亩施有机农家肥500-800kg,农家肥肥效慢,肥效长,施用后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无影响,还可以减少日后施用化肥的次数和数量,因此,有农家肥的最好施农家肥,一次施足。

3、冬闲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不论是一季中稻还是二季稻,不论是低湖稻田、冷浸稻田还是一般稻田,中稻和晚稻收割后,稻田要空闲到第二年的4~6月份才开始种稻。

利用冬闲的这段时间来养殖克氏原螯虾,每亩可收获50~150kg的克氏原螯虾商品虾,经济效益可达400~1200元。

1、稻田的条件与准备。

稻田的面积宜大,一般几十亩至上百亩。

田埂较高,能关住40-60cm的水深。

田埂内沿四周开挖宽—,深0.8m的沟,面积较大的田,中间还要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沟,沟宽—,深0.5m。

其它准备与前述的稻田养虾相同。

2、克氏原螫虾的放养。

中稻和克氏原螯虾的连作,在克氏原螯虾的放养上有三种模式。

(1)放种虾模式。

每年的7—9月份,在中稻收割之前1—2个月,往稻田的水沟中投放经挑选的克氏原螯虾亲虾。

投放量每亩40g左右的亲虾15-20kg,雌雄比例3:1。

亲虾投放后不必投喂,亲虾可自行摄食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周丛生物及水草,稻田的排水、晒田、割谷照常进行。

中稻收割后随即灌水,施放腐熟的有机草粪肥,培肥水质。

待发现有幼虾活动时,可用地笼捕走大虾。

(2)投放抱卵虾模式。

每年的8—10月份当中稻收割前后,往稻田中投放抱卵虾。

投放量为每亩12—15kg。

抱卵虾投放后不必投喂人工饲料,但要投施一些牛粪、猪粪、鸡粪等腐熟的农家肥,培肥水质。

抱卵虾可自行摄食稻田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周丛生物、水草及猪、牛粪。

待发现有幼虾活动时,可用地笼捕走大虾。

(3)投放幼虾模式。

每年的9月份当中稻收割后,用木桩在稻田中营造若干深20cm左右的人工洞穴并立即灌水。

往稻田中投施腐熟的农家肥,每亩投施量在250—300kg,均匀地投撤在稻田中,没于水下,培肥水质。

往稻田中投放刚离开母体的幼虾2—3万尾/亩,在天然饵料生物不丰富时,可适当投喂一些鱼肉糜、动物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等,也可人工捞取枝角类、桡足类投喂。

上述三种模式整个秋冬季,注重投肥、投草,培肥水质。

一般每半个月投一次水草,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草粪肥。

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可不投饲料,天然饵料生物不足时可适当投喂鱼糜、螺蚌肉等人工饲料,也可人工捞取枝角类、桡足类投喂。

当水温低于15℃,可不投喂。

冬季克氏原螯虾进入洞穴中越冬,到第二年的2月份水温回升后从洞穴出来。

此时用调节水深的办法来控制水温,促使水温更适合螯虾生长。

并加强投草、投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一般每亩每半个月投一次水草,约50—100kg;每半个月投一次发酵的猪牛粪,约50-100kg。

有条件的每日还可适当投喂人工饲料,以加快螯虾的生长。

可用的饲料有鲤鱼的人工配合饲料,饼粕、谷粉,碎的螺、蚌及动物屠宰场酌下脚料等,投喂量以稻田存虾重量蚓2%加减,傍晚投喂。

人工饲料、饼粕、谷粉等在养殖前期每亩投量在500g左右,养殖中后期每亩可投1000-1500g;螺蚌肉可适当多投。

3月底用地笼开始捕虾,捕大留小,一直到6月初中稻田整田前,将田中的克氏原螫虾全部捕起。

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主要注意施肥、用药和灌水。

一、稻田工程建造稻田工程建造包括田埂加固、进排水口的防逃设施、环沟、田间沟、遮阴棚等。

环沟指沿田埂四周开挖虾沟,宽—,深。

田间沟指在面积较大的稻田中间开挖的十字沟。

其沟宽—,深。

二、幼虾放养幼虾放养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清沟消毒。

放虾前10—15天,每亩稻田养虾沟用生石灰50kg,或选用其他药物,对饲养沟进行彻底清沟消毒,杀灭野杂鱼类、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2、施足基肥。

放虾前7-10天,田沟中注水50-80cm,然后施肥培养饵料生物。

一般每亩施有机农家肥500-800kg,农家肥肥效慢,肥效长,施用后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无影响,还可以减少日后施用化肥的次数和数量,因此,有农家肥的最好施农家肥,一次施足。

3、移栽水生植物。

虾沟内栽植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性水生植物,或在沟边种植蕹菜、水葫芦等。

但要控制水草的面积,—般水草占虾沟面积的20%-25%,以零星分布为好,不要聚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

4、过滤及防逃。

进、排水口要安装竹箔、铁丝网及网片等防逃、过滤设施,严防敌害生物进入。

5、幼虾放养。

克氏原螯虾虾苗虾种在放养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投放幼虾。

克氏原螯虾在稻田中饲养时,放养方法有几种:一是头一年的7—9月份将克氏原螯虾的亲虾直接放养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40g以上的克氏原螯虾20kg,雌雄性比3:1。

第二年采用免耕法种植水稻。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克氏原螯虾幼虾,规格为2-4cm,投放数量为每亩5000-8000尾。

克氏原螫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

三、田间管理在稻田中饲养克氏原螯虾,除要上足底肥外,不要求投喂人工饲料。

可在虾沟内投一些水草,在螯虾的生长旺季可适当的投喂一些动物性饲料如锤碎的螺、蚌及屠宰厂的下脚料等。

每天早、晚坚持巡田,观察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吃食、生长情况。

田间管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水稻保水、晒田、施肥、用药及克氏原螯虾的防逃、防害等工作。

1、晒田。

稻谷晒田宜轻烤,不能完全将田水排干。

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时间要短,发现克氏原螯虾有异常反应时,则要立即注水。

2、稻田施肥。

稻田基肥要足,应以施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在插秧前一次施入耕气层内,达到肥力持久长效的目的。

迫肥一般每月一次,尿素5kg/亩,复合肥10kg/亩,或用人、畜粪堆制的有机肥,对克氏原螫虾无不良影响。

禁用对克氏原螯虾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氢铵。

施迫肥时最好先排浅田水,让虾集中到环沟、田间沟之中,然后施肥,使化肥迅速沉积于底层田泥中,并为田泥和水稻吸收,随即加深田水至正常深度。

3、水稻施药。

克氏原螯虾对许多农药都很敏感,稻田养虾的原则是能不用药时坚决不用,需要用药时则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及生物制剂。

施农药时要注意严格把握农药安全使用浓度,确保虾的安全,并要求喷药于水稻叶面,尽量不喷入水中,而且最好分区用药。

防治水稻螟虫,亩用200ml的18%杀虫双水剂加水75kg喷雾;防治稻飞虱,亩用50g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加水25kg喷雾;防治稻条斑病、稻瘟病,亩用50%消菌灵40g加水喷雾;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亩用增效井岗霉素250ml加水喷雾。

水稻施用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含鞠酯类的杀虫剂,以免对克氏原螯虾造成危害。

喷雾水剂宜在下午进行,因稻叶下午干燥,大部分药液吸附在水稻叶上。

同时,施药前田间加水至20cm,喷药后及时换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