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技术

合集下载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分析

Y a n g z h i j i s h u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分析王元平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稻虾共作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何湾镇共有耕地面积5.4万亩,6个村开展了稻虾共作,共用稻田2800多亩,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低成本高回报稻虾共作是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养殖小龙虾,在该模式下,仅需要在第一年投放虾苗时投入一定的资金,之后小龙虾会自行繁殖,通过少量补充便可达到预期的产量。

在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的整个周期内,田间的有机质、杂草、底栖生物都可以为小龙虾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这样比池塘养殖小龙虾的投入成本少很多。

实践表明,稻虾共作下的水稻亩产量能够达到550kg左右,水稻品质得到提升,小龙虾的亩产量则可达到50~100kg左右,比单纯种植水稻或是单纯养殖小龙虾的收益高很多,较低的成本投入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回报。

正因如此,使得该模式获得广大农户的认可。

2、互利共生由小龙虾的生长习性可知,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稻田适宜小龙虾生存和繁殖。

10~30℃的水温能够促进小龙虾生长发育,在炎热的夏季时,水稻的茎秆和叶片可以为小龙虾提供遮阴的场所,对于水温的保持非常有利。

同时,深埋在土壤中的水稻根系,能够对水体中的养分进行吸收,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这样可以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而小龙虾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以稻田间的杂草作为食物,由此能够避免田间杂草丛生,争夺土壤的养分。

不仅如此,部分水稻害虫也是小龙虾的食物,通过捕食可以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当小龙虾在田间活动时,会使土壤变得疏松,有助于增加秧苗根部的含氧量,可以促进水稻丰产,小龙虾的排泄物则可作为水稻的肥料。

二者之间互利共生,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状态。

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1、稻虾共作中的水稻栽培技术(1)优选良种。

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对水稻进行栽培时,要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强、茎秆粗壮、易于分蘖的品种,何湾镇主要选用品种有喜两优超占、桃优香占、荃香糯2号等,并确保所选的稻种经国家或是省级有关部门审核批准,选择这样的稻种有助于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稻虾共作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种养模式,是将虾类和水稻作物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水域内共同生长、共同利用水和饲料,达到产生双重效益的目的。

稻虾共作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还可以减少水域面积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作的技术原理、优点和常用的种养方法。

一、稻虾共作的技术原理稻田是虾类理想的生长环境,其中主要原因是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质和低分子有机酸,这些物质可为虾类提供良好的食物基础。

此外,稻田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虾类的生长发育。

稻虾共作将虾类引入稻田,虾类通过摄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生物和粪便、残骸等有机物,为水稻提供了免费的有机肥料。

水稻通过吸收虾类排泄出来的营养物质,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虾类在稻田中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加水域中空气的氧气含量,促进水分的流动,改善水质环境,健康有机的情况下进行,稻虾共作有助于减少施药,养殖环保和生态友好。

二、稻虾共作的优点1、提高养殖效益:稻虾共作利用水稻田,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产业效益,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2、节约土地:虾类和水稻的生长可以共同利用一个水域,可以节约土地,并且可以在毒物残留在土地上的情况下进行,更加健康有机。

3、增加产品种类:稻虾共作的优点是在同一水域中养殖多种产品,如水稻、虾、鱼、藻类等等,从而实现多种生物的生态系统。

4、促进水稻生长:稻虾共作通过虾类排泄物的作用,增加了水稻的有机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5、提高水质:虾的摆动可以促进水流,增加水质氧气含量,并且虾类能够吃掉池塘中的粪便,有效防止水域受到污染,让虾稻共生更加健康。

6、柔化水质:虾类的泥巴翻动能有效软化稻田土壤,增加水稻根系的呼吸排泄作用,促进水稻生长,避免土壤板结和硬化。

三、常用的种养方法1、对虾养殖:对虾是最为适合共生的虾种之一,选用对虾的原因是对虾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广泛的水质环境。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面积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或上百亩都可。

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利用开挖养虾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防止下大暴风雨时使田埂倒塌。

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

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栅栏围住,防止小龙虾外逃和敌害进入。

进水渠道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虾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灌得进,排得出。

在距田埂1米处,内要3米踢一处1.5米低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等待藤蔓开卖后,在寒冷的夏季起著遮阴消暑的促进作用。

在养育虾沟和田间里必须栽植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浮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集中为不好,这样有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纳。

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亡墙,以免小龙虾逃离现场。

放养小龙虾虾苗或虾种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

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体虾-尾/亩或30公斤/亩。

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

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虾种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高温天气进种、苗要谨慎消毒,最好是进种苗时不用食盐水浴洗,进完种苗后用生石灰10公斤/亩对水体消毒。

每天晚、晚秉持巡田,观测沟内水色变化和虾活动、取食、生长情况。

田间管理主要分散在水稻晒太阳田、用药和登轮防害方面。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经济效益
地理环境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稻虾共作模式。
模式特点
江西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主要以龙虾养殖为主,同时种植一季中稻。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绿色生产。此外,江西省还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将捕捞到的龙虾进行分类、包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如活虾市场、餐馆、超市等。
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收割方式,如人工收割、机械收割等。
收割方式
将收割后的水稻进行晾晒、脱粒、除杂等加工处理,提高水稻的品质和附加值。
加工处理
04
CHAPTER
稻虾共作种养的生态效益
VS
稻虾共作种养通过生物降解和自然循环,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概述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要点稻虾共作种养的经营管理稻虾共作种养的生态效益稻虾共作种养的案例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推广与发展建议
01
CHAPTER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概述
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定义
该模式通过共生互利的方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具有节水、节地、节劳力等优点。
地理环境
01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稻虾共作模式。
模式特点
02
湖北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主要以小龙虾养殖为主,同时种植一季中稻。养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绿色生产。
经济效益
03
通过稻虾共作模式,湖北省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小龙虾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生态种养方式,它是指将稻田和虾池进行整合,同时在两者之间种植水稻,利用虾对水稻有益的生态功能和水稻对虾产生有益的生态功能的特点,实现稻虾联合生长的种养方式。

1. 提高了用地效益:虾池周边利用其不宜作为耕地的湿地,可以将其种植为水稻,取得了双重效益。

2. 节省了用水资源:稻田和虾池互相渗透,形成了稻虾共生的良好环境,可以减少水的损失,同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 增加了水产品产量:在虾池中蓄养虾类,同时在水田中种植水稻,可以利用虾的粪便、残体、虾苗等对水田进行投喂,有利于增加稻田中菌类、蚯蚓和鱼类等的生长,提高水田的产量。

4. 促进了土壤改良:虾池蓄养虾类,虾类在生长过程中排泄的排泥和垃圾可以添加到水田中,有利于水田的肥力和改良土壤。

5. 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虾类能够吞食稻田中的害虫、蚜虫等昆虫,避免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农民的经济负担。

综合种养技术:1. 营造适合虾类生长的环境:建虾池前应对场地进行筛选,选用地势较高、底土比较硬实、水源充足的的地方,确保虾池周边没有农业化肥的源头和感染虾病的病源地。

2. 合理种植水稻:选择较矮且根系发达的水稻品种,比如南京香,稻苗密植,促进虾类生长的同时也能利用稻田土壤养分,增加稻田水产量。

4. 防止病虫害:虾池中应定期清理虾池底泥,以去除虾病病源,注意虾的饮食卫生和食物质量控制,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5. 定期换水:定期换水可以保证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注意保持稻田和虾池的混合水位,以保证两个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稳定性。

总之,稻虾共作是一种优秀的生态种养模式,可以提高用地效益、节省用水资源、增加水产品产量、促进土壤改良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物种,采取合理的综合种养技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共生关系。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虾共生”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即在稻田的四边挖沟,中间种植水稻,实现小龙虾和水稻在同一个稻田里同生共长。

此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

一、“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1、“稻虾共生”能大幅提高稻田产值从稻田的亩产值来看,运用“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稻田,其产值从2000元,可以提高到45000元。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水田的亩产值,这在很大幅度上提高了稻田产值。

2、既增肥农田,又降低病虫害虾稻共生,只给小龙虾少量投喂,吃不饱的小龙虾会到稻田寻找食物。

小龙虾不但会吃掉杂草,还会吃掉害虫和虫卵,减少害虫。

同时在农田里排便,给农田增肥。

小龙虾的不断爬动,还利于土壤的松动,减少土壤板结,同时有效防止水稻烂根,减少病害。

3、降本增益,提高品质根据“稻虾共生”的实践发现,虾稻共生下,稻田需要的肥料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农药使用减少超过一半,大大减少了农田的投入成本,提升农田的效益。

此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并且小龙虾放在农田里,减少饲料的投放,也大大提高小龙虾的品质。

4、提高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小龙虾在农村中源源不断生产有机肥,供给水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农田的病虫害,利于水稻的产量提升。

另外,稻田中的小龙虾是粗放式放养,比密集型养殖个头更大,产量更高。

5、“稻虾共生”的特色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稻虾共生”模式下的稻米,如今在市场上称为“虾稻米”,属生态大米,已经打响了品牌价值,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欢迎和喜欢。

而个头更大、肉质更好、绿色纯天然的稻田小龙虾,也更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尽管价格高达每斤70元,却时常供不应求。

二、“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1、稻田选择(1)水源: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不被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和虾共同种植在同一片水田中的种养模式。

这种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田资源,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养殖虾类,增加水稻田的生态价值。

本文将从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种养实践提供参考。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提高水稻产量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和虾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生态协调,改善水稻生长环境。

虾类的栖息和活动可以松土增氧,促进土壤通气和根系发育。

虾类排泄物中的氮、磷等元素对水稻的生长有益,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能够进行有效利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和传统水稻种植相比,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水稻产量10%~20%。

2. 增加水稻田的经济效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水稻田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通过虾类的养殖,可以将水稻田转型为水产养殖基地,增加养殖收益。

虾类在水稻田中可以捕食杂草种子、杂草幼苗、虫害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提升水稻田的生态价值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升水稻田的生态价值。

虾类对水质的过滤和净化作用,可以改善水稻田的水质环境,提高水质透明度,减少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积累,减少水体氮、磷等污染物质的排放。

虾类还可以在水稻田中构建自然食物链,促进水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丰富水田生态功能。

二、综合种养技术1. 虾类选择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选择合适的虾类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种养模式,可以选择田螺、草鱼、鲫鱼、鲍鱼等物种进行养殖。

不同虾类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水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土壤质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虾类。

2. 种养结构设计在进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时,需要合理设计种养结构。

考虑到稻虾共作的需求,可以将水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分别用于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

在虾类养殖的区域,可以设置虾塘、虾池等设施,合理布置虾类养殖环境。

要考虑水稻和虾相互作用的需求,保证各种养区域的协调发展。

虾—稻连作高效种养技术

虾—稻连作高效种养技术

虾—稻连作高效种养技术虾稻连作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种养技术,它将虾养殖和稻田种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生态系统。

通过虾稻连作,农民可以同时获得虾的养殖收益和稻米的种植收益,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虾稻连作技术的优势、实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虾稻连作的优势1.资源互补:虾和稻田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资源互补关系,虾池所需的水体和沼气正好可以通过稻田排水和田间管理得到,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虾在土壤中寻找食物的行为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增强土壤通气效果,这有利于稻田的生长和稻米的产量。

2.降低种植成本:由于虾池和稻田可以共用水体和沼气等资源,虾稻连作可以大幅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

虾稻连作还可以减少农业投入,增加农业产出,提高粮食产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增加农民收益:虾稻连作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

在虾稻连作中,农民可以通过虾的养殖和稻田的种植,同时获得双重收益,一举多得。

4.生态环境友好:虾稻连作可以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产出,有益于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虾稻连作的实施方法1.选择合适的水域:虾稻连作需要在适宜的水域中进行,具备良好的水质和土壤条件。

选择水质优良、地势低洼、光照充足、土壤酸碱度适宜的地方进行虾池和稻田的布局。

2.建设虾池和稻田:在选定的水域中,首先需要建设虾池,虾池的布局和大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并且需要加强对虾池的管理和养殖。

在虾池周边布置稻田,可以采用直播或育秧的方式进行稻米的种植。

3.合理管理土壤和水体:在虾稻连作中,需要注意土壤和水体的合理管理,保持土壤的湿润和水体的清洁,以利于虾和稻田的健康生长。

同时要注意虾池的排水和补水,保持稻田的适宜水分,促进稻田的生长和稻米的产量。

4.科学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在虾稻连作中,需要根据虾和稻田的需求,科学施肥,合理搭配肥料,以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结合稻田和虾塘的种养模式,由于其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减少虾塘的环境污染,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提高农田生产力: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稻田中的虾在翻土吃杂草的也喂食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起到了生物害虫防治的作用,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农田的生产成本。

在稻虾共作种养中,虾蟹的分泌物可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农田的生产力。

2. 减少虾塘污染:虾蟹在稻田中吃杂草和害虫的也清理了稻田中的底泥,减少了稻田的富营养化,减少了农田的环境污染。

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也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改善了水体的水质。

二、综合种养技术1. 调节耕种结构: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可以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虾蟹的养殖面积,实现水稻与虾蟹的协调发展。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调整耕种结构,实现稻虾共作种养的有机融合。

2. 合理配置养殖种群: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需要合理配置养殖种群。

为了保持水稻和虾蟹的协调发展,要根据土地资源和水域资源的特点,合理配置水稻和虾蟹的种群数量,实现农业养殖的互利共赢。

3. 优化生态环境: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需要优化农田和水塘的生态环境。

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鱼草共生,构建农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4. 加强科学管理: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需要加强科学管理。

可以通过科学施肥和灌溉,合理防治病虫害,控制养殖水位和水质,提高农田和水域的产出效益,实现稻虾共作种养的高效经营。

三、结语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减少虾塘的环境污染,丰富农田的生态。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种养技术,实现稻虾共作种养的良好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一、地理条件道路通畅,水电配套,环境良好,水质清新无污染,旱涝无忧。

二、稻田改造1、选择稻田集中连片区进行改造,与四周的普通农田水系隔开。

适宜的稻田单块面积为20亩左右,以便投食、管理、捕捞。

2、沿稻田周围开挖宽2-3米、深0.6-0.8米、坡比达到1:1.5以上的环沟,田沟要占到稻田面积的10-15%。

3、在进水口设置80目的双层筛绢网布,在排水口设置40目以上的密眼网罩。

三、清野消毒亩用生石灰75公斤化水泼洒,或亩用茶籽饼浸出液10-15公斤进行全池泼洒。

四、施肥1、亩施500公斤充分发酵的有机肥+15公斤过磷酸钙,然后旋耕土壤,将肥料埋入10-20厘米的土层中。

2、施肥后有利于培养水草及饵料生物,还可以作为水稻的基肥。

3、养殖过程按时用光合细菌、EM菌加强改底。

五、种植水草1、施肥次日,沿环沟浅水处移栽伊乐藻。

移栽前用福乐灵杀灭青苔,并用茶皂素杀灭水草上的鱼卵。

2、移栽的水草以每3-5株为一簇,每簇水草的间距为1-2米(水草的移栽面积要占到稻田面积的60-70%),移栽后亩施20公斤磷酸二氢钾。

3、育苗中、后期,适当追施氨基酸类生物肥,这样既能确保水草正常生长,又能培育天然饵料。

六、放养虾苗1、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水充氧或半带水运输,运输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

2、投放虾苗:于3月份中下旬投放虾苗,规格为80-100尾/斤的幼虾,投放量为30-40公斤/亩,投放前要用3-5%盐水对苗种消毒3-5分钟。

七、管理1、防逃:田埂用网片+塑料薄膜构建防逃墙,高度达到60-70厘米,底部埋入30-40厘米。

2、防鸟:开春后,在稻田中拉线驱鸟,防止虾苗被捕食。

3、投喂:投喂小麦、玉米、小杂鱼等饵料,日投喂量为为虾苗体重的3-5%,均匀泼洒投喂即可。

八、捕捞捕捞时间为4-6月份,于环沟及田中间投放虾笼进行捕捞,原则为捕大投小,轮补轮放,地笼投放位置应每隔2-3天更换1次。

九、翌年苗种来源未捕完的龙虾进入环沟后,可通过人工调控水位的方法诱导繁殖。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防鸟:开春后水鸟较多,加之稻 田水位较浅,虾苗易被捕食,可在稻 田中拉线驱鸟。
投喂:日投喂量为体重 3%~5%,均匀泼洒投喂,投饵种类 为小麦、玉米、小杂鱼等。
(八)捕捞
捕捞时间:4月~6月(水稻栽种 前),
捕捞方法:在环沟及田中间投 放虾笼进行捕捞,捕大投小,轮补轮 放,地笼设置位置2天~3天换一次。
(六)虾苗放养
3月中下旬每亩稻田投放规格80 尾/斤~100尾/斤的幼虾30kg~40kg, 苗种下塘前需3%~5%盐水消毒3分 钟~5分钟。苗种运输:就近购苗,带 水充氧或半带水运输,运输时间在2小 时以内。
(七)管理
防逃:田埂用网片加塑料薄膜 构建防逃墙,高60cm~70cm,底部 30cm~40cm埋入泥土中。
技术 交流
稻虾共作养殖技术
文/殷建平
一、概况
“稻虾共作”模式是将普通稻田 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 养结合模式,即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 克氏原螯虾,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在稻 田中同生共长。此生产模式可以充分 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 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 地两用、一水两收,同时还可以进一 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尾水 污染。
稻虾共作在生产中多使用灯光诱 虫杀虫,禁用农药,加之龙虾在稻田 中生长,吃掉大量害虫和虫卵,其活 动还能为水稻根系松土,粪便被水稻 吸收,促进了水稻生长;水稻光合作 用产生的大量氧气,又有利于龙虾生 长。在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基本不用 或少量使用,生产出的稻谷达到有机 稻谷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稻谷品质, 对提升稻谷价格,提高 养殖户经济效 益等多方面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九)第二年苗种来源
未捕完龙虾进入环沟后,通过人 工调控水位的办法,进行诱导繁殖。
(十)水稻种植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虾稻共生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推广。

虾稻共生是指在水稻田中引种虾和鱼,利用它们生态共生的关系,实现虾、鱼和稻的共生与互惠。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能够增加虾、鱼的养殖效益,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虾稻共生的生态特点、技术原理和利益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虾稻共生的生态特点1. 生态平衡虾稻共生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虾、鱼和稻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在水稻田里,虾和鱼能够利用稻田中的杂草和有机废弃物为食,起到了自然的防治害虫和除草作用,有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虾和鱼的粪便能够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养分,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虾、鱼和稻之间形成了有机的互惠关系,实现了生态平衡。

2. 资源综合利用虾稻共生模式实现了农田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在传统的水稻田里,通常只能种植水稻,而在虾稻共生模式下,虾和鱼能够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和资源,与水稻共生共存,使农田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在虾稻共生模式下,一个农田不仅能够种植水稻,还能够养殖虾和鱼,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生态环境改善虾稻共生模式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还兼顾了虾、鱼的养殖,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虾和鱼的存在能够有效控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虾和鱼还能够促进水体的循环和净化,改善水质环境,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虾稻共生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虾稻共生的技术原理1. 虾稻共生的选择虾稻共生技术的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一般选择适合水稻田生长条件的虾和鱼种类,比如常见的东方沼虾和鲫鱼。

在选择种类时,需要考虑水稻的生长周期和种植密度,以及水体的水质和温度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虾和鱼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养殖条件,选择合适的虾和鱼种类能够更好地实现虾稻共生的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分析在这个文章中,我将为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并按照合适的格式进行书写。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技术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和虾类进行共同种养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模式结合了水稻和虾类的互补优势,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效益。

下面将从优势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优势分析1. 资源互补:稻虾共作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和养殖虾类所需的氧气和有机物质。

水稻作为水生植物,可以为虾类提供遮荫和有机物质来源,而虾类则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减轻农药的使用量,实现资源的互相补充和利用。

2. 生态环境改善:水稻和虾类的共同生长,能够改善水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水稻根系的生长可以增加底泥的稳定性,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质;虾类在稻田中捕食杂食性昆虫和底栖动物,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有助于水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友好。

3. 经济收益提高:稻虾共作模式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而且可以养殖高价值的虾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虾类的养殖周期相对较短,投资回收期较短,而且虾类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二、技术分析1. 适宜品种选择: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类品种。

水稻品种宜选择矮秆、耐水涝、抗病虫害的稻种;虾类品种可以选择抗病抗病毒的品种,如太湖虾等。

优质的品种选择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和稳定生长。

2. 养殖技术管理:稻虾共作模式需要合理管理水田的水位和肥力。

在虾类幼虫孵化和生长阶段,水淹稻田,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氧气;水稻生长期,逐渐降低水位,为水稻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针对虾类养殖,需要采取合理的投喂和养殖密度调控,定期清理虾塘并对虾的疫病进行防控。

3. 水稻与虾类的协调管理:在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和虾类的生长需要协调管理。

水稻田中需要适宜的宽窄比和疏株密度,以保证稻田的通风和收光条件;虾类的养殖需要合理的养殖密度和投喂计划,以保证虾类的正常生长和养分摄取。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将虾与水稻种植结合的农作模式。

其原理基于虾与水稻之间的互惠关系和生态系统相互促进。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互利共生:水稻提供了虾所需的生境,如水体、水草和浮游生物等。

虾在稻田中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等养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2. 水稻保护:虾在稻田中活动,会吃掉一些病虫害和杂草,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对水稻的损害。

同时,虾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质量。

3. 养殖增收:在虾稻共作模式下,除了收获水稻外,还可以养殖水产虾类,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水稻和虾养殖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4. 合理管理:虾稻共作模式需要合理管理水分、施肥和杂草防治等问题。

例如,在稻田中人工投喂养分,防止虾类过度捕食水稻的根系;合理控制水位,保证虾类的生长和活动。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充分发挥了虾与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提高水稻产量、保护水稻和增加养殖收入的目的。

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还能
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指在稻田中既种植水稻又养殖虾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种养模式已经在中国农村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对于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水质净化都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以及综合种养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实现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在同一块土地上既可以种植水稻,又可以养殖虾,有效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

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种植模式只能达到单一作物的产量,而通过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获得水稻和虾的双重产出,实现了土地的多样化利用,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2. 增加农民的收入稻虾共作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以往的传统模式中,农民只能依靠种植农作物来谋求收入,但是农作物的收益是受天气、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而通过稻虾共作模式,不仅可以增加稻谷的产量,还可以获得虾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多元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状况。

3. 保护环境稻虾共作模式有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中,农民通常会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样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源受到污染等问题。

而在稻虾共作模式中,虾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虾在生长过程中还可以清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有利于提高水质的净化。

4. 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稻虾共作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通过在田间种植水稻和养殖虾,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土壤和水质,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润。

虾壳可以用于制作有机肥料,虾线可以制作饲料,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二、综合种养技术1. 泥土育苗泥土育苗是一种利用土壤来育苗的一种栽培技术。

在稻虾共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育秧。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同时利用虾类进行养殖的一种农业模式。

该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同时还可获得稻作与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

本文将介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应用。

农业模式稻虾共作模式是指在稻田内添加适宜数量的虾种,与稻作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的虾类养殖管理和稻田生态系统重构,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虾类产量以及水质质量,同时减少虾类疫病和保持水稻和虾类的生长良好状态。

技术应用1.种质选择在进行稻虾共作模式时,选择适用的虾苗和种子对于该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

推荐使用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量高的虾种。

同时,对于稻种,建议使用抗虫抗病、耐水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种质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该种植养殖模式的效益质量。

2.水质管理稻虾共作不仅要注意稻田的水质质量,也要注意虾塘的水质质量。

虾类对水质要求极高,而稻田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和控制化肥农药,保证水质清洁。

稻田与虾塘之间可以通过利用稻田的水源对虾塘的水源进行降温、保护虾类的作用。

3.调控施用在虾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稻田中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有益微生物的增加等。

虾类密度与投放量的平衡需要根据虾类生长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过度放养将影响虾塘的生态环境。

对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则需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达到微生态平衡。

优点1.稳定水稻产量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中,虾类的存在可以有效控制螺和稻虱等稻作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保证了水稻的生产量。

2.增加种养收益稻虾共作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获得水稻和虾类的双重生产价值,通过调节虾种数量和投放量的平衡,还可以获得更高效的盈利水平。

3.促进水稳定性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保护水源、增加水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环境质量,从而有效减少水源污染和破坏。

(完整版)虾稻共作技术

(完整版)虾稻共作技术

一、虾稻共作技术“虾稻共作”,它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具体的说,就是种一季中稻,养两季虾,即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一)养虾稻田环境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电、路三通,保水性能好的稻田,面积一般以50亩为宜。

(二)稻田改造1、挖沟。

沿稻田田埂外缘向稻田内7m—8m处,开挖环形沟,堤脚距沟2m开挖,沟宽3m —4 m,沟深1m—1.5m。

稻田面积达到50亩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一”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m—2m,沟深0.8m,坡比1:1.5。

2、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

田埂应高于田面0.6m-0.8m,埂宽5—6m,顶部宽2m—3m。

3、防逃设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

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8孔/cm(相当于2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应用防逃塑料膜作材料,防逃网高40cm。

4、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低处。

(三)移栽植物和投放有益生物虾沟消毒3—5天后,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10%左右。

在虾种投放前后,沟内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投0.3—0.5kg/m2)、田螺(投8—10个/m2),河蚌(放3—4个/m2)等。

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四)养殖模式1、投放亲虾养殖模式。

每年的8月底,中稻收割前15天往稻田的环形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667 m2投放20 kg—30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虾稻共作技术“虾稻共作”,它属于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具体的说,就是种一季中稻,养两季虾,即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一)养虾稻田环境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电、路三通,保水性能好的稻田,面积一般以50亩为宜。

(二)稻田改造1、挖沟。

沿稻田田埂外缘向稻田内7m—8m处,开挖环形沟,堤脚距沟2m开挖,沟宽3m —4 m,沟深1m—1.5m。

稻田面积达到50亩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一”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m—2m,沟深0.8m,坡比1:1.5。

2、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

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

田埂应高于田面0.6m-0.8m,埂宽5—6m,顶部宽2m—3m。

3、防逃设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

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8孔/cm(相当于2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应用防逃塑料膜作材料,防逃网高40cm。

4、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

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低处。

(三)移栽植物和投放有益生物虾沟消毒3—5天后,在沟内移栽水生植物,如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10%左右。

在虾种投放前后,沟内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投0.3—0.5kg/m2)、田螺(投8—10个/m2),河蚌(放3—4个/m2)等。

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四)养殖模式1、投放亲虾养殖模式。

每年的8月底,中稻收割前15天往稻田的环形沟和田间沟中投放亲虾,每667 m2投放20 kg—30kg。

(1)亲虾的选择①雌、雄性亲虾应附肢齐全、无损伤,无病害、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颜色暗红或深红色、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

②个体大,雌雄性个体重应在35g以上,雄性个体宜大于雌性个体。

(2)亲虾投放①亲虾来源:亲虾应从养殖场和天然水域挑选。

②亲虾运输:挑选好的亲虾用塑料虾筐按雌雄分装,每筐上面放一层水草,保持潮湿,避免日晒,运输时间越短越好。

③亲虾投放:亲虾按雌、雄比2—3:l投放。

投放时将虾筐反复浸入水中2—3次,每次l—2分钟,使亲虾适应水温,然后投放在环形沟和田间沟中。

2、投放幼虾养殖模式。

如果是第一年养殖,错过了投放亲虾的最佳时机,可以在第二年4—5月投放幼虾,每667m2(亩)投放规格为2—3cm的幼虾1万尾左右。

如果是续养稻田,应在6月上旬插秧后立即酌情补投幼虾。

(五)饲养管理1、投饲。

8月底投放的青虾去自行摄取稻田内天然饵料外,宜少量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花白鲢),每月宜投一次水草,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肥,水草用量为150kg/亩,农家肥用量为每100 kg—150kg/亩。

每周宜在田埂边的平台浅水处投喂一次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一般以虾总重量的2%—5%为宜,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气候和虾的摄食情况调整。

当水温低于12℃时,可不投喂。

翌年3月份,当水温上升到16℃以上,每个月投二次水草,施一次腐熟的农家肥,水草用量为100kg/亩,农家肥用量为50kg—100kg/亩,每周投喂一次动物性饲料,用量为0.5 kg/亩—1.0kg/亩。

每日傍晚还应投喂1次人工饲料,投喂量为稻田存虾重量的1%—4%。

可用的饲料有饼粕、麸皮、米糠、豆渣等。

2、经常巡查,调控水深。

11月至12月保持田面水深30cm—50cm,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加深水位至40cm—60cm。

调控水深的方法是:温度回升时,水可浅些;温度下降时,水应深些,以免水温下降,促使水温更适合克氏原螯虾的生长。

3、防止敌害。

放养前用生石灰清除稻田生物,每亩用量75公斤;对于鸟类、水禽等,主要办法是进行驱赶。

(六)水稻栽培1、水稻品种选择养虾稻田一般只种一季稻,水稻品种要选择叶片开张角度小,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紧穗型品种。

2、施足基肥对于养虾一年以上的稻田,由于稻田中已存有大量稻草和小龙虾,腐烂后的稻草和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提供了足量的有机肥源,一般不需施肥。

而对于第一年养虾稻田,可以在插秧前的10—15天,亩施用农家肥200—300kg,45%复合肥40kg,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

3、秧苗移植秧苗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移植,采取浅水栽插,条栽与边行密植相结合的方法,养虾稻田宜提早10天左右。

无论是采用抛秧法还是常规栽秧,都要充分发挥宽行稀植和边坡优势技术,移植密度以30cm×l5cm为宜,以确保小龙虾生活环境通风透气性能好。

(七)常见疾病及防治1、甲壳溃烂病。

症状:初期病虾甲壳局部出现颜色较深的斑点,然后斑点边缘溃烂、出现空洞。

防治方法:①避免损伤;②饲料要投足,防止争斗;③用(10—15)kg/667m2的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或用(2—3)g/m2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但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

2、纤毛虫病。

症状: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幼虾、幼体和受精卵的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形成厚厚的一层“毛”。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②用3—5%的食盐水浸洗虾体,3d—5d为一个疗程;③用0.3mg/L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池泼洒;④投喂克氏原螯虾蜕壳专用人工饲料,促进克氏原螯虾蜕壳,脱掉长有纤毛虫的旧壳。

(七)捕捞l、成虾捕捞a、捕捞时间和工具。

第一季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中下旬结束。

第二季捕捞时间从8月上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捕捞工具主要是地笼(2.5-3.0cm网目);b、捕捞方法。

开始捕捞时,不需排水,直接将虾笼布放于稻田及虾沟之内,隔几天转换一个地方,当捕获量渐少时,可将稻田中水排出,使小龙虾落入虾沟中,再集中于虾沟中放笼,直至捕不到商品小龙虾为止。

2、亲虾种留存由于小龙虾人工繁殖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目前还存在着买苗难、运输成活率低等问题,为满足稻田养虾的虾种需求,我们建议:在8—9月份成虾捕捞期间,前期是捕大留小,后期应捕小留大,目的是留足下一年可以繁殖的亲虾。

要求亲虾存田量每亩不少于15—20kg。

二、水稻集中育秧与机械插秧技术(一)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

合作社经营模式,占地50亩。

建设连栋温室一个2000m2,中棚20个(每个约330 m2),自动播种线1条,秧盘2万张,育秧基质,秧架等设备。

(二)适合于机插的秧苗标准。

要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根系发达,营养土和根层厚2-2.5cm,盘结成毯状;苗高适宜15-20cm,茎粗叶挺色绿,矮壮秧块长58cm,宽28cm,秧块每平方厘米秧苗数,常规稻1.5-3株,杂交稻1-1.5株,叶龄3叶一心。

(三)技术总目标:提高播种质量(防漏播、稀播),提高成秧率(防烂种、烂芽、烂秧死苗),提高秧苗素质(旱育秧,早炼苗)。

(四)基地选址:选择离大田较近,运输方便,水源方便地势中等的旱地作苗床,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100。

如采用智能温室,多层秧架育秧,苗床与大田之比可达1:200以上。

如用稻田作苗床,年前施有机肥和无机肥腐熟培肥土壤。

(五)选用钢架拱型中棚较好,以宽6-8m,中间高2.2-3.2m为宜,棚内安装喷淋水装置,中棚采用南北走向,以利采光通风,大棚东南西三边20m内不宜有建筑物和高大树木。

中棚管应选用4分厚壁钢管,顺着中棚横梁,每隔3m加一根支柱,防风绳,防风网要特别加固。

中棚四周开好排水沟。

耕整秧田:秧田干耕干整,中间留1.2m操作道,以利运秧车行走,两边各横排4-6排秧盘,并留30cm厢沟。

(六)选用“日清牌”育秧基质。

(七)安装“自动化育秧生产线”。

(八)中稻亩大田备足硬(软)盘20张,杂交中稻种子1.5公斤。

选好品种:选择优质、高产、抗倒伏性强品种,如晶两优华占。

该品种由湖南亚华种业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2015年通过湖南审定,作中一季晚栽培,生育期126.5天,特别适宜虾稻共作模式。

(九)种子处理:1、晒种,清水选种:种子催芽前先晒种1-2天,可提高发芽势,用清水选种,除去秕粒。

2、种子消毒:种子用“适乐时”浸种,可防治恶苗病、立枯病等病害。

3、浸种催芽。

杂交中稻一般种子浸种12小时。

(十)催芽:种子放入全自动水稻种子催芽机或催芽桶内催芽,温度调控在35度档,一般12小时后可破胸,破胸后种子在油布上摊开炼芽、凉干6-12小时待播种用。

(十一)机械播种:安装好播种机后,先进行播种调试,使秧盘内底土厚度为2-2.5cm;调节洒水量,使底土表面无积水,盘底无滴水,播种覆土后能湿透床土;调节好播种量,杂交中稻每盘播干谷75克,以芽谷计算,乘以1.3左右系数;调节覆土量,覆土厚度为3-5mm,要求不露籽。

(十二)采用电动播种设备一小时可播约450盘左右(1天约播200亩大田秧盘),每条生产线需工人8-9人操作。

播好的秧盘及时运送到温室。

(十三)温室育秧:秧盘摆放:将播种好的秧盘送入温室大棚或中棚,堆码10-20层盖膜,暗化2-3天,齐苗后送入温室秧架上或中棚秧床上育苗。

(十四)温度控制:单季稻视气温情况适当加温催芽,齐苗后不必加温;当温度超过25℃时,开窗或启用湿帘降温系统降温。

(十五)湿度控制:湿度控制在80~90%。

湿度过高时,打开天窗或换气扇通风降湿。

湿度过低时,打开室内喷灌系统增湿。

(十六)炼苗管理:秧苗一叶一心时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为宜,超过25℃时,及时通风降温。

盘土应保持湿润,如盘土发白、秧苗卷叶,应及时喷水保湿。

大棚前期基本上不喷水,后期气温高,蒸发量大,一天喷一遍水。

(十七)预防病害:齐苗后喷施一遍“敌克松”500倍液,一星期后喷施“移栽灵”或“碧生”防病促发根,移栽前打好送嫁药,喷施“康宽”防蓟马等虫害。

(十八)适时移栽。

由于机插苗密度大、秧龄弹性小,必须做到田等苗,不能苗等田,适时移栽。

中稻秧龄15-17天时移栽为宜,叶龄3叶一心,株高15-20cm,备栽秧苗要求苗齐、均匀、无病虫害、无杂株杂草、卷起秧苗底面应长满白根,秧块盘根良好(剔除不合格秧盘)。

(十九)起秧移栽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合理安排车械、劳力,做好与农户衔接和管理工作,(二十)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1、平整大田施足底肥。

用机械耕整稻田,做到田平草净,土壤软硬适中,基肥:大田亩施配方肥(N21P9K15)37公斤或复合肥(N15P15K15)50公斤,大粒锌200克,大粒硅4公斤,整田时施入田间。

机插前先澄1-2天,机插时大田1cm瓜皮水。

由于机插秧苗秧龄弹性小,必须做到田等苗,提前把田整好。

2、机械插秧:行距统一为30cm,株距可在12-20cm内调节,相当于可亩插1.4-1.8万蔸,防栽插过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