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将稻田与养殖水产品结合的农业模式,通过相互促进和互补的方式,实现农田和水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提供了虾类生态环境所需的水体和食物资源,而虾类则能够帮助稻田解决一些病虫害问题,提高稻田的生态环境。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稻田中的虾类通过觅食和活动,可以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松弛,增加土壤肥力。
虾类的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提供养分供稻米生长。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
稻田中养殖的虾类可以捕食稻田中的螺螄、虫害等害虫,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虾类的捕食行为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
传统的稻田只有在稻谷生长的季节才能利用,而在虾类生长的季节则会闲置。
而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则能够有效利用虾类生长期间的闲置时间,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需要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管理。
稻虾共作中,水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稻田需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质,虾类需要适宜的水位和水温。
合理的水利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够保证稻田和虾类的需求得到满足。
需要合理的种植和养殖管理技术。
对于稻田的种植管理,需要注意适宜的施肥、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虾类的养殖管理,需要关注虾苗的选育和养殖密度的控制,保证虾类的健康生长。
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相对新颖的农业模式,需要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探寻更好的虾类品种和稻田种植方式,提高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有效利用水域资源和农田资源的农业模式,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摘要: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本文以稻虾共作种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种养模式、生态效益和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产出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等优势,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水肥管理、饲料配方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科技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推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2.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同时在稻田中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农业模式。
稻虾共作模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适时放养虾类在稻田中,利用虾类的摄食行为来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有害生物,并且虾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从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稻虾共作模式可以根据虾类的数量和放养时间的不同分为秧稻共作和苗稻共作两种模式。
秧稻共作是在水稻幼苗期放养虾类,虾类可以摄食杂草和有害生物,同时也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苗稻共作是在水稻苗期放养虾类,虾类可以摄食稻田中的有害生物,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和生长势。
稻虾共作模式可以根据虾类的品种选择,常见的虾类有淡水虾和青虾等。
稻虾共作模式在生态效益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资源利用率高: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水稻和虾类的共生共利,有效利用了稻田的空间和资源。
虾类通过摄食杂草和有害生物,提高了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势,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 环境友好:稻虾共作模式可以有效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有害生物,减少了对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农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风险。
虾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3) 经济效益好:稻虾共作模式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还可以增加虾类的养殖收入。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不高,但是养殖人员仍然需要具 备 一 定 的 养 殖 基 础,
征,因此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虾类和水稻的
在对于虾沟的挖掘时应当沿着稻田的田埂内侧的 四
共同培育,能够实现资源的优 势 互 补,有 利 于 对 废 弃
周进行,随后将挖掘出的泥土进 行 田 埂 的 增 高,在 稻
势.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 兴 的 绿 色 农
中都应该避免化学药品的使用,只有这样才属于真正
业,不仅能够通过稻田对环境实 施 保 护,而 且 还 能 够
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因此,这也意味着水稻种植的管
实现水产与水稻的双重丰收,由 此 可 见,稻 虾 共 作 种
理都需要纯人工进行,这也加 大 了 对 于 人 工 的 投 入,
为主.由于资金、技术、自 然 习 惯 等 原 因 秸 秆 利 用 率
很低,不足20% ,其中约15% 用于垫圈沤肥,
80% 用于
氨化、微贮或直接饲养大牲畜.每年有 80% 约 80 万t
秸秆被焚烧或丢弃,焚烧秸秆产生的大量烟尘对大气
要求,节约资源势在必行,而丰富的秸秆资源,完全能
1 目前适宜 发 展 的 秸 秆 类 植 物 综 合 利 用 技 术 及
沟能够暂时化解这一矛盾,但 是 在 龙 虾 的 养 殖 中 期,
展的目的.
随着龙虾的大量繁殖,这一矛 盾 则 会 重 新 激 发,这 个
表二者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没有矛盾,如对于龙虾的
关键词:稻虾共作;生态农业;技术要点
时期则不能再进行降水晒田,养殖的重点要开始向虾
引言
类靠拢.因此,在这 种 养 殖 模 式 中,对 于 水 稻 的 品 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摘要】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养殖虾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通过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和前景。
研究表明,稻虾共作种养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将对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背景、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性、生态环境影响1. 引言1.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结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的增长。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通过将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水稻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为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虾的排泄物和游动活动,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虾和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关键技术包括适宜的虾种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饲料配方、有效的水质管理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稻虾共作是一种在稻田中同时养殖稻谷和淡水虾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稻田中既有稻谷,又有淡水虾,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
稻虾共作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它提高了稻田的养殖效益。
稻虾共作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和资源,将稻谷和淡水虾同时进行养殖,从而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淡水虾喜欢在稻田中生活,它们可以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虫害,起到了农药的作用。
淡水虾的排泄物可以作为稻谷的肥料,为稻谷的生长提供养分。
稻虾共作不仅提高了稻谷的质量,还降低了种植稻谷的成本,对农民来说是一种利润丰厚的经营模式。
稻虾共作模式可以改善环境保护。
稻虾共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传统的稻田种植方式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来保护作物免受虫害侵害,对农田和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稻虾共作的模式中,淡水虾可以自动地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虫害,不仅减少了对虫害的依赖,也减少了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数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气象服务在稻虾共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稻虾共作的成功与否与气候条件有关,特别是对稻谷和淡水虾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
气象服务可以提供给农民及时的气象信息,包括降雨量、干湿程度、温度等,帮助农民把握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时间,从而提高稻虾共作的效益。
气象服务还可以提供疾病预警信息。
稻虾共作的过程中,稻谷和淡水虾都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尤其是在气候条件不佳的情况下。
气象服务可以提前预警,及时向农户提供病虫害的信息,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虾共作的顺利进行。
稻虾共作是一种创新的养殖模式,它不仅提高了稻田的养殖效益,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气象服务也对稻虾共作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信在未来,稻虾共作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以满足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兴养殖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高品质化,同时也能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合气象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风险,为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提供更好的保障。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加入虾苗,与水稻共同生长,在水稻收割前将虾苗捕捞出来,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又能增加虾的产出。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水稻和虾的协同效应,既可以在同一片田地上种植水稻,又能养殖虾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比起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具有环保、高效、高产和高收益的特点,因而备受农业生产者的青睐。
而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的生产过程中,气象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服务可以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和预测数据,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天气动态,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和方法。
在气象条件适宜时,可以提前放水进田,以满足虾类的生长需求;而在气候恶劣时,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保护水稻和虾类的生长。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气象服务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中还可以帮助农民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的时间和方法。
在气象信息的指导下,可以科学地确定水稻种植的时间和虾苗投放的时间,避免天气极端造成的不利影响。
还可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和气象服务的结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时性,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气象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还需要加强农业生产者的气象服务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科学调整生产措施,提高生产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模式,即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淡水虾。
稻虾共作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有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本文将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稻和淡水虾之间形成有机的生态关系。
水稻提供了虾苗生长所需的生长空间和丰富的底栖生物,虾苗在水稻田中寻找食物和隐蔽处,同时还可以让虾苗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
通过合理的栽培和管理措施,提高水稻和虾共同生长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控制播种密度和灌水量,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等,使水稻和虾共同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
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虾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选择高产、耐逆性强的虾品种,合理投喂和养殖温度控制等,提高虾的养殖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稻虾共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稻田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虾的捕食和排泄物,可以有效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虫害,减少施药的次数和量。
稻虾共作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荷,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
稻虾共作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有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通过合理的栽培和管理措施,提高水稻和虾共同生长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技术应用也非常关键,通过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种类,合理控制播种和养殖密度,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加强监测和管理等,可以实现稻虾共作的最佳效益。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前景广阔,有助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和虾共同种植在同一片水田中的种养模式。
这种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田资源,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养殖虾类,增加水稻田的生态价值。
本文将从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种养实践提供参考。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提高水稻产量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和虾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生态协调,改善水稻生长环境。
虾类的栖息和活动可以松土增氧,促进土壤通气和根系发育。
虾类排泄物中的氮、磷等元素对水稻的生长有益,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能够进行有效利用,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和传统水稻种植相比,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水稻产量10%~20%。
2. 增加水稻田的经济效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增加水稻田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通过虾类的养殖,可以将水稻田转型为水产养殖基地,增加养殖收益。
虾类在水稻田中可以捕食杂草种子、杂草幼苗、虫害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提升水稻田的生态价值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提升水稻田的生态价值。
虾类对水质的过滤和净化作用,可以改善水稻田的水质环境,提高水质透明度,减少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积累,减少水体氮、磷等污染物质的排放。
虾类还可以在水稻田中构建自然食物链,促进水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丰富水田生态功能。
二、综合种养技术1. 虾类选择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选择合适的虾类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种养模式,可以选择田螺、草鱼、鲫鱼、鲍鱼等物种进行养殖。
不同虾类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水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土壤质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虾类。
2. 种养结构设计在进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时,需要合理设计种养结构。
考虑到稻虾共作的需求,可以将水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分别用于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
在虾类养殖的区域,可以设置虾塘、虾池等设施,合理布置虾类养殖环境。
要考虑水稻和虾相互作用的需求,保证各种养区域的协调发展。
稻虾共作农村双丰收
稻虾共作农村双丰收稻虾共作农村双丰收是一种以水稻与虾共同种植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还能提供额外的经济收入,并且对环境也非常友好。
本文将探讨稻虾共作农村双丰收的优势以及它的实施方法。
一、稻虾共作模式的优势稻虾共作模式结合了水稻与虾的种植,带来了多种优势。
首先,这种农业模式能够提高田地的利用率。
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和湿润的环境,而虾则需要水质流通和适度的水深。
在稻虾共作的模式下,通过灌溉系统灵活调节水位,在水稻生长的同时满足虾类的需要,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其次,稻虾共作模式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在传统的稻田中,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受到一些具有破坏性的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害往往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而虾类通常以稻田中的病虫害和杂草为食,它们的存在和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保护水稻的健康生长。
此外,稻虾共作模式还能提供额外的经济收入。
虾类是一种高价值的水产品,通过与水稻共作,农民可以在水稻收割之后收获虾类,实现农田的双重收益。
这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
二、稻虾共作模式的实施方法在实施稻虾共作模式时,需要考虑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水稻和虾类品种。
水稻品种应该具有耐淹和耐浸透的特性,而虾类则应该选择适应与水稻共作的品种。
接下来,需要进行田间水利工程建设。
为了实现水稻与虾类的共生,需要建设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以调节水位。
灌溉系统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随时调节水位,而排水系统则可以将积水排出,以满足虾类的需求。
同时,要合理管理虾类的饲养。
虾类需要适宜的水质和饵料来维持其生长和繁殖。
农户可以通过投放饵料、定期换水等方式,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虾类的健康发育。
最后,在水稻与虾类共同生长期间,需要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
通过合理的施肥、采用生物防治或无公害防治等方法,控制病虫害发生,保证水稻和虾类的生长。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水稻耕作历史,当时农民会把虾种放入水稻田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水稻的种植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同时收获虾类,增加了经济效益。
而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得到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1.资源利用率高:虾稻共作可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一方面水稻可以为虾类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水稻秸秆的有机物质供给,另一方面虾类的排泄物和二氧化碳也可以被水稻充分吸收,形成循环利用,提高水体养分的利用率。
2.生态环境友好:由于虾类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保持水域生态平衡,一方面虾类吃掉了水稻中的杂草和有害昆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水稻的根系也为虾类提供了栖息地和庇护所。
3.经济效益稳定:虾稻共作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一方面虾类的养殖收入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同时,虾稻共作也可以提高农田的抵抗灾害的能力,例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田的影响将会减少。
要实施虾稻共作养殖模式,需要优质的水源、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合适的虾品种和水稻种植品种,虾类选择适应养殖环境、生长周期较短的品种,水稻选择高产、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
2.根据水稻和虾类的养殖需要进行合理的养殖密度安排,以保证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的平衡。
3.水稻和虾类的投喂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合理调整饲料的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投喂方法,同时根据养殖阶段的需要,进行及时的管理和调整。
4.合理调节水稻的灌溉和水质管理,保证稻田中水的清洁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5.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证虾稻共作的健康和稳定。
综上所述,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养殖方式,可以在满足农民经济收入需要的同时,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然而,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在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探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种养模式,其通过在稻田中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虾类,既提高了稻田的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本文将探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种养技术。
一、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1. 双重增收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农田可以实现双重增收。
一方面,水稻的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种植水稻也可以为虾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类的养殖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
2. 生态效益稻虾共作种养模式通过水稻和虾类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水稻可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遮荫,为虾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反之,虾类在稻田中也可以帮助水稻解决虫害,并且通过虾类的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3. 资源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而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实现了土地的多元化利用;虾类养殖的水体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利用;虾类养殖也提高了农田的综合效益,使得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二、综合种养技术1. 土壤改良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虾类的养殖会产生一定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可以起到很好的肥料作用。
在虾类养殖的同时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将虾类的排泄物与土壤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水稻的产量。
2. 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在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中,水体的管理对于虾类的养殖和水稻的生长都至关重要。
需要采取相应的水体养殖管理技术,包括水质监测、水体养殖环境调控、虾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保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提高虾类的养殖效益。
3. 有机农业技术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属于一种有机农业种养模式,因此在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稻田养虾 打造现代农业稻田养虾模式 - 养殖行情
稻田养虾打造现代农业稻田养虾模式-养殖行情一亩稻田增收七八倍的秘密。
水稻养虾又是一种新的养殖模式,这是因为水稻能促进虾的快速生长,虾可以助力水稻除虫害。
盛夏高温,密布的水稻是虾遮荫的好去处。
同时,危害水稻的害虫无需喷药,都将成为虾的口中美味,是一种不喷药、不施肥的生态栽培模式。
采用虾鱼共生新型养殖模式,水稻与虾之间形成合理的生态平衡,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解决了稻鱼争地的矛盾,拓展了水稻的生产途径,实现虾肥稻香的生态双赢。
潜江市扶持虾稻产业:一粒粒普通稻谷,经过脱壳、打磨、分拣、包装等工序,变身为一袋袋晶莹剔透的大米,装箱上车,发往全国各地。
包装袋上,“水乡虾稻”4个字被“刻意”放大。
潜江巨金米业村民李广斌自豪地说,虾稻售价超过一般稻米价格10%,去年产值过亿元,这是市场对“虾稻”品质的认可。
所谓虾稻,是稻田养虾模式中,与小龙虾相伴而生的稻米。
潜江“虾稻共作”享誉全国。
早在2001年,面对着被村民抛荒的成片稻田,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支书刘宝权突发奇想:何不在稻田里套养小龙虾?充满智慧的民间创造力,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充足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
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虾与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和提升。
”潜江市农业局局长王维说。
数据最具说服力。
去年,稻虾连作面积达35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产量6万吨。
“稻虾共作”模式亩均收益4000元左右,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4倍。
种养效益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在潜江,如今“一地难求”,土地流转租金最高达1亩1200元。
扶持壮大虾稻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
潜江市鼓励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建“虾稻共作”基地。
财政每年拿出1200多万元,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按每亩4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
潜江虾稻产业已形成集科研、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精深加工、节会招商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硬支撑。
xx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
xx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一、背景与目标稻虾共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水稻田中放养养虾,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化,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xx县决定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重点推进措施1. 建立稻虾共作示范基地:选取一定规模的水稻田作为示范基地,并引进合适的虾苗进行放养,同时指导农民在田间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养殖操作。
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向农民展示该模式的效益和相关技术,提高农民的参与意愿。
2.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资金奖励、补贴、税收减免等,鼓励农民参与稻虾共作模式。
同时,建立相应的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
3. 加强技术培训和扶持:组织专家、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传授虾养殖、稻田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提供优质虾苗和相关养殖技术的扶持,帮助农民提高养殖效益。
4. 建立市场销售渠道: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商业渠道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稻虾共作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
同时,利用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销售渠道进行推广,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三、项目实施安排1. 第一年:选取10个示范田,进行稻虾共作的试点示范,开展相关培训和推广活动,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措施。
2. 第二年:根据第一年的试点效果,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规模,建立更多的示范农田,并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措施。
3. 第三年:继续扩大示范基地规模,争取将稻虾共作模式推广至全县农田,并加大技术培训和市场渠道建设的力度。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预计将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农田利用效益:充分发挥稻田的水质净化和抗病害等功能,保证稻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提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增加农民增收渠道:稻虾共作模式可提高农田收益,推动农民增收。
通过提供培训和扶持,帮助农民提高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收入来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综合利用水稻和虾类的农业生产模式,其基本原理是将水稻和虾类养殖相结合,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这种模式下,利用虾类为水稻提供无害的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料,水稻则为虾类提供遮荫和浮游生物为食物等。
以下是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应用进行的分析。
1.资源高效利用:水稻和虾类之间相互促进,有效利用水稻秸秆、虾类粪便和底泥等农业废弃物为资源,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生态环境友好:稻虾共作种养通过调节水质、提高水稻生长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提高虾类的养殖效益,保持了水稻和虾类养殖的良好生态环境。
3.增加农户收益:稻虾共作种养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益,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土壤改良:稻虾共作可以通过虾类对水稻田的底泥和土壤进行混合和改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生物防治:虾类可以捕食水稻害虫和病菌,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3.有机肥料:虾类对水稻的排泄物具有很高的肥料价值,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水稻田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4.水质调节:稻虾共作中的虾类对水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田中的水质,避免因过度施肥导致的水质污染。
5.养殖管理:稻虾共作需要合理的养殖管理,包括种虾量控制、饲料投放、水质调节等,保证水稻和虾类的良好生长。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已在一些地区得到实践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稻虾共作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可以探索稻虾共作种养和其他农业模式的结合,例如稻鱼共作、稻鸭共作等,以实现不同农产品的综合生产和综合利用。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和增加农户收益等特点。
通过技术应用和管理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
无公害水稻虾(青虾)共作技术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是一种以水稻种植和养殖虾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可以使水稻和虾共生共荣,实现生态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达到增产增效、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一、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的特点1.1 生态循环利用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是一种循环生产的方式,通过“水稻+虾”共作,实现水稻收益和虾养殖的双重效益。
水稻茎叶在虾塘中生长,虾在水稻田里生长,相互促进,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
1.2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相比,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养虾的温和性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1.3 增加农民收入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可以带来双重经济效益。
兼顾水稻和虾的产业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户的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1.4 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无公害水稻虾共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虾在水稻田中起到了一定的过滤功能,可以净化水质;而水稻田的环境也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种生产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1 选址选址是水稻虾共作成功的第一步。
首先要选择水稻和虾养殖相对比较适宜的地块,避免一些地势较低、排水不好的地方。
其次要充分考虑水域的水质情况,选择水质清洁的水域。
2.2 沼气池建设在水稻虾共作的基地附近建设沼气池,利用虾的排泄物和水稻秸秆等有机物质产生沼气,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机肥料。
2.3 种植水稻在水稻虾共作的基地上,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可以选择适应水稻虾共作的抗高积水性能的水稻品种。
2.4 养殖虾选择适宜的养殖水体和虾种,合理养殖密度,同时要做好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
2.5 病虫害防治在水稻虾共作的过程中,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持生态的平衡。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
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将虾与水稻种植结合的农作模式。
其原理基于虾与水稻之间的互惠关系和生态系统相互促进。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互利共生:水稻提供了虾所需的生境,如水体、水草和浮游生物等。
虾在稻田中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等养分的供应,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2. 水稻保护:虾在稻田中活动,会吃掉一些病虫害和杂草,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对水稻的损害。
同时,虾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质量。
3. 养殖增收:在虾稻共作模式下,除了收获水稻外,还可以养殖水产虾类,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水稻和虾养殖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4. 合理管理:虾稻共作模式需要合理管理水分、施肥和杂草防治等问题。
例如,在稻田中人工投喂养分,防止虾类过度捕食水稻的根系;合理控制水位,保证虾类的生长和活动。
虾稻共作模式的原理充分发挥了虾与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提高水稻产量、保护水稻和增加养殖收入的目的。
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还能
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稻虾共作养殖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在水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
这种养殖模式结合了水稻种植和虾类养殖的优势,通过种植水稻来提供虾类生长的环境和食物,实现了农田的多面效益。
与传统的单一养殖方式相比,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够增加农田的生态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中,水稻田提供了天然的虾类养殖场所。
水稻秸秆和残茬可以作为虾类的食物,而虾类的粪便和排泄物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
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不仅降低了虾类养殖的投入成本,也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同时提高了水稻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轻了农田的环境负荷。
稻虾共作养殖模式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与传统的单一养殖方式相比,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可以增加农田收益30%以上。
而且,由于虾类的养殖周期与水稻的生长周期相互配合,农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养殖和收割时间,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提升农田的经济效益。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这种养殖模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稻虾共作养殖模式还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有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稻虾共作养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之外,气象服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水稻和虾类的养殖来说,气象因素更是影响着其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
气象信息可以为稻虾共作养殖提供科学的生产指导。
通过气象预报和气候监测,农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降雨量、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情况,从而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的时间,有效规避气象灾害的风险,确保稻虾共作养殖的稳定生产。
气象信息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
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通过调整水稻田的灌溉和施肥、虾类的饲料管理等措施,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降低气象灾害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虾稻连作种养模式
虾苗选择与培育
虾苗选择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虾苗,避免使用带病菌或受污染的虾苗。
虾苗培育
在放苗前,需对虾苗进行强化培育,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确保其能顺利度过危险期。
饲养管理技术
饲料管理
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合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以满足虾的生长需求。同时应定期检查水质和饲料 质量,避免污染和霉变。
虾稻连作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还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由于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 间和土地资源,因此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 产的可持续性。
社会效益
虾稻连作种养模式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 构调整和优化。通过将传统的水稻种植 与现代的虾类养殖相结合,可以推动农 业向多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增加农
稻种选择与处理
稻种选择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虾类养殖需求的 稻种,考虑其抗病性、耐旱性、抗倒性等特 点。
稻种处理
进行晒种、选种、消毒等处理,以促进种子 萌发和预防病害。
播种与育秧
播种时间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虾类生长需 求,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化或手工播种,控制播 种密度和均匀度。
育秧管理
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 施,促进秧苗生长健壮。
大田管理技术
肥水管理
根据虾稻生长需求,合理施用基肥和追肥,保持 水质清澈。
除草与防虫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治病虫害,确保虾稻正常 生长。
水位控制
根据虾类生长和水源情况,合理控制水位,保持 水流通畅。
病虫害防治
要点一
预防为主
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预防病虫害的 发生。
产业融合发展
未来虾稻连作种养模式将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 产业格局,拓展产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X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
X县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施方案为了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X县决定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
以下是实施方案:一、产业规划1.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稻虾共作模式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组织调查研究,确定适合该地区的稻虾共作模式的适宜地块和养殖规模。
二、技术支持1.培训农民技术人员,提高其对稻虾共作模式的了解和操作能力。
2.推广先进的稻虾共作技术和管理经验,包括适宜的稻虾品种选择、施肥、如何管理水田等方面。
三、财政支持1.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稻虾共作模式相关的技术支持、信息推广和示范项目培训等。
2.提供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稻虾共作模式。
四、市场开拓1.加强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推动稻虾共作模式的农产品销售。
2.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稻虾共作模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示范推广1.在X县选择一些典型地块开展稻虾共作示范项目,为其他农户提供参考和学习的机会。
2.组织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和成功的农民代表分享经验和技术。
六、监督管理1.建立健全稻虾共作模式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疾病防控。
2.加强对稻虾共作模式的宣传和监测,及时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X县可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广稻虾共作模式。
这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稻虾共作模式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生态环境保护1.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水土资源。
2.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稻虾共作模式,增加湿地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八、科研支持1.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稻虾共作模式的科学研究,提高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广给农民。
九、宣传推广1.利用媒体渠道和农业展会,广泛宣传稻虾共作模式的优势和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组织实施。
今年将稻渔综合种养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年增加种养面积100万亩,亩产水稻1000斤,亩产值10000元。
预计今年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将达400万亩,计划到2022年全省达到600万亩。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龙虾、蟹、鱼等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产模式,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
区老科协近期会同区科协、区农水局对我区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共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现状目前,我区稻渔综合种养刚刚起步,全区面积只有2500多亩,基本都是稻虾共作为主,主要集中在焦村镇、三口镇,其他乡镇只有少量零星养殖,其中,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从2022年开始,坚持把小龙虾产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稻虾产业呈现规模扩大、效益增长、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
该合作社今年成功解决了苗种问题,除自用外还对外销售1万多斤龙虾苗,这大大提高了龙虾养殖的成功率,预计可产成虾7万多斤,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一)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连片“稻虾共作”,虾稻产业一年一大变化,三年经历三个阶段性飞跃:2022年为以稻为主套养小龙虾生产“虾稻共作”阶段,生产面积400余亩,小龙虾产量达到4万斤;2022年为“虾稻共作”既注重小龙虾标准化养殖,也注重水稻优质化生产,分别在章村叶家畈和龙源金屋发展“虾稻共作”基地面积1000余亩,当年小龙虾产量5万斤,稻米25万斤;2022年在章村叶家畈片和龙源金屋片基础上,又在陈村陈上大路片流转租赁了田地,发展到1300多亩,预计小龙虾产量7万斤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稻虾共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组织实施。
今年将稻渔综合种养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年增加种养面积100万亩,亩产水稻1000斤,亩产值10000元。
预计今年我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将达400万亩,计划到2020年全省达到600万亩。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龙虾、蟹、鱼等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产模式,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
区老科协近期会同区科协、区农水局对我区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共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现状
目前,我区稻渔综合种养刚刚起步,全区面积只有2500多亩,基本都是稻虾共作为主,主要集中在焦村镇、三口镇,其他乡镇只有少量零星养殖,其中,焦村镇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坚持把小龙虾产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稻虾产业呈现规模扩大、效益增长、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
该合作社今年成功解决了苗种问题,除自用外还对外销售1万多斤龙虾苗,这大大提高了龙虾养殖的成功率,预计可产成虾7万多斤,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富民
产业。
(一)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连片“稻虾共作”,虾稻产业一年一大变化,三年经历三个阶段性飞跃:2017年为以稻为主套养小龙虾生产“虾稻共作”阶段,生产面积400余亩,小龙虾产量达到4万斤;2018年为“虾稻共作”既注重小龙虾标准化养殖,也注重水稻优质化生产,分别在章村叶家畈和龙源金屋发展“虾稻共作”基地面积1000余亩,当年小龙虾产量5万斤,稻米25万斤;2019年在章村叶家畈片和龙源金屋片基础上,又在陈村陈上大路片流转租赁了田地,发展到1300多亩,预计小龙虾产量7万斤以上。
(二)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在虾稻共作产业发展中,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把“稻虾共作”作为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大力推进。
近年来,合作社共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开挖硬化沟渠,配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
由于山区田块面积小,统一虾沟建设标准为2米宽、1.4米深,虾沟开挖呈“t”型和“u”型,这样基本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开挖的虾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
(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陈贞夫妻2016年12月从南京回乡创业发起成立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现有171户入社成员。
他们利用在外经销龙虾10余年的经验,成片流转或租赁田地,进行稻虾共作。
创业初苦于没有技术,起步艰难,他们聘请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丁凤琴为技术顾问。
通过丁老师多次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促进了稻虾共作产业较快发展。
生产的优
质小龙虾供不应求,销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外地市场,有机稻虾大米销往香港、杭州、南京等地。
合作社注册了“西海湖”商标,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现已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和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
(四)种养模式科学新颖。
合作社对虾稻基地进行全域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流程与生产规范,为稻虾共作、产业标准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社采取“流转、租赁田地,集中种养”的模式,探索出一条规模发展稻虾共作新路。
将章村叶家畈片、龙源金屋片和陈村陈上大路片流转租赁的田地进行了整合,集中实施“稻虾共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沟渠空间,减少建设成本投入,提高稻虾共作土地利用率,保证了连片开发和规模化发展。
(五)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合作社“虾稻共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一是租赁田地的报酬。
租赁农户田地租赁期为20年,每年每亩300
斤籼稻(折算成当年稻市场价现金支付)。
二是工资收入。
合作社常年用工都是雇用租赁田地户人员。
合作社经济收入增长,按目前种养模式估算,一季虾就有105万元收入。
市场销售旺,每亩龙虾和稻米纯收入2890元,远远高于单纯种植稻的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水、电、路、渠设施落后,小田块、小环沟,规模小,不适合机械化作业,节约化、产业化水平低,抵御灾害能力差,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二)虾苗繁育规模不大。
苗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合作社虾苗主要靠自繁自育,特别是夏秋季虾苗供给不足,加之苗种受气候、水位
和捕捞强度影响,供应极不稳定。
(三)人才需求与生产需要脱节。
目前,我区从事稻田养虾的种养户对如何种好稻、养好虾技术需求迫切。
而我区从事稻虾综合种养的技术人员很少,特别是有理论、有实践的技术人员更少,合作社找人指导难,雇用技术人员更难。
(四)产业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合作社稻虾种养生产数量少、规模小,还未形成能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带动稻虾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卖龙虾、卖稻米的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产区品牌建设不够。
由于现阶段我区“稻虾共作”基本还是分散经营,难成形成合力,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合作,导致还没有有影响力的龙虾品牌,难以形成知名的产业品牌;在虾稻米开发上,企业投入力度还不够,还停留在虾稻米商标注册和有机认证阶段,品牌创建工作进展缓慢。
三、发展对策建议
(一)出台政策扶持,编制发展规划。
一是区政府要制定“稻虾共作”扶持政策,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标准化种养户,田间开挖虾沟和水、电、路、渠等投入,通过申报,职能部门验收,达到标准的给予一定的补助,有利于种养户改善基础设施。
二是区主管部门科学编制稻虾产业发展规划。
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研究和明确稻虾共作的最适稻田条件,规范发展条件及标准,选择在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远离污染,水质清澈、排灌方便的地区田块进行稻虾共作,形成“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开发建设”大格局,带动稻虾共作产
业大发展。
(二)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区主管部门选择“稻虾共作”发展好的实体建设集生产、科研、教学、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标准我区“稻虾共作”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我区稻虾产业发展。
我区虾稻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走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养殖一体化之路,区主管部门要大力扶持建设龙虾苗种生产基地,确保苗种生产能够自给自足,并实现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主体培育,强化技术服务。
为提高广大农户发展稻虾共作生产积极性,提升种养技术,区主管部门适时举办“稻虾共作”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省现代农业水产(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丁凤琴等专家进行授课,培训组织技术骨干、种养大户,促进了我区“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要通过拓宽融资渠道、项目资金扶持、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扶优扶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真正让现有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作用。
(四)积极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
引导现有企业扩大生产,建议区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实施龙虾和虾稻米精深加工,开发具有我区特色的虾稻产业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使“稻虾共作”产业在种、养、加一体化生产上形成完整的体系。
(五)加强安全监管,唱响生态品牌。
打造品牌,实现标准化生产是未来稻虾产业化的根本出路。
建议区有关部门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追溯,引导龙虾养殖户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有机产品认证,注册商标,打造绿色龙虾和生态虾稻米知名品牌,实行品牌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和服务主体、加工企业,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
拓宽小龙虾销售渠道,开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龙虾交易市场,加强小龙虾系列宣传攻势,举办小龙虾节等活动,提升市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