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外输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研究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
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
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
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
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摘要:稠油是石油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粘度高、凝点高、流动性低,使得开采这些油相对困难。
降黏增效是成功提取稠油的必要条件。
粘度降低技术可以降低稠油的粘度,便于提取稠油。
为了充分利用降低粘度的附加价值,有必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了解技术原则,深化实质性原则,全面提高厚油层的开采能力。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稠油的概念,然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技术的原则,最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的物理化学技术。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黏增效;工艺技术;分析研究前言稠油是指在层状条件下粘度大于50 MPa /秒的稠油,或在罐壳温度下粘度介于1000 MPa/秒至10000 MPa /秒之间的空气中释放的原油。
世界石油丰富,储量比传统原油多得多。
但是,含油胶和沥青含量高导致粘度高,流动性低。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和运输问题,降黏增效,提高稠油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一、稠油降黏增效原理分析顾名思义,稠油是高粘度、高密度的油,通常在国外称为稠油。
与稀油相比叫它稠油,稠油难流通,稀油像水一样流动。
稠油粘度极高,甚至高达几百万mpas。
从科学角度来看,很难从地下开采,因为太粘稠了。
在20℃环境温度下,地下粘度大于50 %,密度大于0.92的原油通常称为稠油。
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经常使用热油循环、油层燃烧和蒸汽喷射等方法来增加热量和降低粘度,或混合稀有石油、进行模拟和添加活性制剂来降低粘度。
与普通油罐不同,稠油不是液体而是胶状的,这使得稠油开采非常困难。
此外稠油芯是分散沥青束相,分散介质是轻油的分馏和胶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降低粘度、提高效率和完成采油工作,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降低稠油的粘度。
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在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下,通过橡胶沥青与胶分子有机融合。
稠油的高粘度是由于沥青和胶质的相互作用。
因此,分散介质中束中心的组成过程正在逐步演变。
使用这些力减少沥青和胶质之间的力可以降黏增效,提高稠油产量。
对稠油降粘有效方法的探讨
这种方法 是指 将一定量 的液 体,比如水 ( 一般要求低粘度 且不相溶 的液体 ),添 加进稠 油 中,然 后控制 输送过程 中稠 油的流动 速度来 降低稠 油 的粘度 ,类似 于稀释 ,水在稠 油和 运送稠油 的管壁之 间起到润滑 的作用 ,减小 了阻力。 2 . 4 化学 降粘 法 化学 降粘法是在使稠 油降粘 的过程 中应用较广 的方法 ,是 通 过添加 化学添 加剂 到稠 油 中的方法来 达到使稠 油 的粘 度降 低 的 目的 ( 降低 其凝 固点、流 动阻力 )。并且 ,在添加 化学 添加 剂之 前需要对 原油 的物理性 质和油井 的实 际生产情 况进 行考 察和 分析 ,然 后根据 实际 的情 况来选 择匹配 的化学添 加 剂 ,可 以有 效降低稠 油 的粘 度 ,对 于不一 样的情况 要选择 不 样 的化 学添加剂 , 目前 为止还没 有一种 万能 的化 学添加 剂 能够 适用于任 何 的原油 。化 学 降粘 法不仅对稠 油 的开采有作 用 ,同时也对 稠油在 集输 方面起效 。现在化 学降粘 法中 的稠 油 水 热 催 化 裂 解 降粘 法 使 用 较 多 。 根 据 稠 油成 分 的 不 同 ,化 学降粘法 可 以选择活 性高 ,反应简 便并且成本 较低 的化学添 加剂来进 行稠 油降粘 的反应 。 2 . 5微 生 物 降 粘 法 该 方 法 的 是 指 通 过 改 变稠 油 的 组 分 ( 沥 青质 、胶 质 等 ) , 使 其通过 一 系 列反应 ,从而使 得油水 界面张 力降低 且乳 化原 油来达 到 降低 稠油粘度 的效 果 。微 生物降粘法 的优势在 于没 有二 次污染 的困扰 ,并且使稠 油 的粘度 得到 降低时 的效率更 高 , 该方 法 目前 已被 广 泛 关 注 。 2 . 6 乳 化 降 粘 法 乳 化降粘剂 这种 方法是将 含有 少量表面活性剂 的水溶液加 入 到原 油中去 ,使水在 油滴上 的表面 张力通过表 面活性 剂的 使用 而被 降低 ,然后将 油包水 型原油乳 状液 向水 包油型 乳状 液 的转换 得到 实现 ,加入 到原有 中 的表 面活性剂 的水溶 液其 实 主 要 起 到 湿 润 的 作 用 , 从 而 使 得 稠 油 的 粘 性 被 降 低 ,其 实 是对 液流 的流动 阻力起 到 了抑制 的作用 ,进而大 大使得 原油 的粘度有所 降低 。 2 . 7超声波降粘法 超 声 波 降 粘 法 是 一 种 较 为 先 进 的使 稠 油 的 粘 度 降 低 的 方 法 ,这种方法 是通 过利用 原油和进 行稠 油运 输 的管 子的管壁 之 间发生摩擦 ,然 后通过摩 擦产 生的高温和 热能来 达到使稠 油的粘度有所降低 的目的。
河口采油厂关于化学降粘开采技术的研究
质矿化度太高 时, 如超过 2 0 0 0 0 0 mg / L , 通常所用 的方法己无 学降粘剂 , 可大大减少稀油掺加量 。 3结 论 法解决, 其原因是: ( 1 ) 由于含盐量太高, 易于破乳, 而不易乳 化; ( 2 ) 即使能够乳化 , 但加入的剂量或牺牲剂量太大 , 成本过
规方法开采, 或者不能经济地用蒸汽吞吐或电热等方法开采 , 因此, 为 了提高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 化学降粘开采稠 油 是 一 种很 有 前途 的方 法。 关键 词 稠油化学降粘
中图分 类 号 : T E 8 6 8
油层解堵 蒸汽吞 吐 井筒降粘 输油管降粘 文 献标 识 码 : A
河 口采油厂关于化学降粘开采 技术 的研究
张
摘
东
Hale Waihona Puke 刘清胡 永光
李金武
2 5 7 2 0 0 )
( 山 东省胜 利 油田河 口采 油厂 山 东 ・东营
要 目前, 河 口采油厂常用 的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油降粘 、 加热降粘、 稠油改质降粘( 通过 改变稠油性质来 降粘 )
以及化学降粘等 四种 , 掺稀 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 的差异等不利 因素; 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 的热能, 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 经济损失; 改质降粘要求较 为苛刻的反应条件 , 同时使用范围较窄; 而化学降粘使用 范围相对较宽, 同时工艺简单 , 成本较低 , 易于实现。而且 许多油藏因区块分散 , 含油面积小 , 油层 薄等原因不能用常
2 0 %, 否 则易 形 成 油包 水 。 反而 有 增 粘 效 果) , 按 一 定 比例 注 入 似于粘土水化的过程和作用 ) , 起到降低稠油粘度的作用 。 稠油中, 使稠油、 降粘剂和水充分混合, 形成 以稠油为分散相 , 油溶性降粘剂品种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类:~类是缩合物 水 为 连续 相 的 O / W 型乳状液, 从 而 阻止 了油 滴 的 聚结 , 由于 型 , 如P a r a l f o w等 。另~ 类 是 不 饱和 单 体 的均 聚 物或 共 聚 物 ,
稠油乳化降粘方法与机理研究
中 国石 油 青海 油 田采 油二 厂扎 哈全 项 目组
青海 茫崖 8 1 6 4 9 9
摘要: 由于稠 油具 有特殊的 高粘度 和 高凝点 的特性 ,在开发和应用 的各 个方面都 遇到一些技术难题 。本文主要从稠油乳化 降粘 的作 用机理研究 ,提 出 目前主要 的降粘方法,希望有一定指导意义 。
分子之间与胶质沥青质之间形成更强的氢键从而拆散13稠油特点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使稠油中的超分子结构由较高131稠油的粘温特性层次向较低层次转化同时释放出胶团结构中所包裹的液态粘度是反映稠油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它与温度存在着密油
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技期 刊数据库
工业 A
稠 油 乳 化 降 粘 方 法 与机 理 研 究
温 度下 ,稠油 中胶 团结构 比较 松散 。降粘 剂分子 即可借 助较 强 的形成 氢键 能力和渗 透 、分 散作用 进入胶 质 、沥 青质 片状 分 子之 间,与胶质 、沥 青质之 间形成 更强 的氢键 ,从而拆 散 平 面重叠 堆砌而成 的聚 集体 ,使稠 油中 的超 分子结 构 由较 高 层 次 向较 低层 次转化 ,同时释 放 出胶 团 结构中所包 裹 的液态 油 。这就 会引起稠 油体 系 的分 散度增 加 ,且 体系 中的超 分子 结 构尺寸 减小 ,分散相 体积减 少 ,连 续相体 积增加 ,从 而大
2 . 3 乳 化 降 粘 法 是根据稠 油与表面活性 剂水溶液 形成o / w  ̄ L 状液 原理 降粘 的稠 油降 粘法 。这种 方法 能 大幅 度 降粘 ( 降粘 率可 达9 0 % 以 上 )、工艺简 单 、成 本低 、能量 消耗少 ,但处 理麻烦 ,尤其 对 于产液 含水 量很 高的油 区。另外 ,目 前乳化 降粘 法在 稠油 开采 中仅 限于 井筒或近 井地 带吞吐 降粘 ,降粘剂 作用 时间短 且 作用空 间小 。粘度太 大 的稠 油不适 合单独 用乳化 降粘 法降 粘。 3作用机理 3 . 1降粘剂 分子 与胶 质、沥青质分子的相互作用 降粘剂 分子 结构 中一般含 有极 性较 强 的官能 团,从 而使 降粘剂分 子具有 较强 的渗透性 以及 形成氢键 的能 力 。在 较高
双河油田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分析研究
双河油田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分析研究摘要针对河南油田安棚区块输油特点,采用从油井井口加入药剂方式,改变原油乳状液相态,从而降低乳状液在井筒和集输管路中的摩阻损失,实现减少抽油机、外输泵等设备能量消耗,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双河油田;加药降粘;原油输送;分析研究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26-020 引言河南油田安棚区域,油井与采油站跨度大,输油管道距离长。
由于原油粘度大,造成抽油机负荷大,油流在井筒及管网中流动摩阻损失大。
目前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掺稀油降粘、提高外输泵压力和加热外输等方法,以达到顺利完成原油输送的目的。
针对河南油田安棚板块油井及原油输送特点,采用在油井井口加药降粘输送的方法,改变原油乳状液的相态,从而降低油流在管路中的摩阻损失,降低抽油机负荷、减少集输管网能量损失。
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理论依据1.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原油与水在油层中向井底流动时,其流速很慢,一般不会产生乳状液。
当油水混合物沿油管由井底向地面流动时,随着压力的降低,溶解在油中的伴生气不断析出,气体体积不断膨胀,从而会对油水产生破碎和搅动作用,形成较为稳定的乳状液。
由于原油中含有沥青质、胶质、环烷酸、脂肪酸等多种天然乳化剂,经过井筒、油嘴等处的剪切,中低含水率原油在井口多呈油包水型(w/o)乳状液,更高含水率时,井口原油流动工况是水悬浮的油包水(w/o/w)乳状液。
油包水型乳状液的粘度高于不含水原油的粘度。
1.2 液体在管路中的流动状态液体在管路中流动,由于受到管壁的摩擦,贴近管壁的液体层流速会降低,而流速降低的液体层又会给贴近它的液流一个摩擦阻力,使其流速也降低。
依此类推,在液体间摩擦力的作用下,由管中心到管壁存在一个速度梯度,液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高,并沿管道横切面向外侧逐渐减小。
液层间摩擦力的大小与液体性质有关,并与流速梯度和接触面积成正比。
稠油降粘
NDJ-5S数显式旋转粘度计
仪器使用原则: 高粘度的液体选用小的转子和慢的转速;低粘度的 液体选用大的转子和快的转速。
使用注意事项:
当估计不出被测液体的大致粘度时,应假定为较高 的粘度,试用由小到大的转子和由慢到快的转速。
向磨擦碰撞,从而将电磁能转换为热能使稠油温度升高,有利于 稠油粘度下降。
(a)稠油中极性分子受到交流电场作用产生转向极化,造成分子转
(b)稠油分子在交变电场作用下进行周期性排列组合,稠油分子键 被破坏,稠油粘度进一步降低。
2.9 微波加热降粘技术
机理:
(a)热作用。不同的组分介质损耗不同,微波加热造成热的不均匀
2.3 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
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是利用稠油与水蒸汽间发生 的水热裂解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高碳数的稠 油发生部分裂解而成为பைடு நூலகம்质油,不可逆地降低了稠油 粘度。
机理: (a)稠油水热裂解中最重要的反应步骤是稠油中有机硫化物硫键在 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裂解,使稠 油中的沥青质含量降低,稠油分
3.3 油溶性降粘剂的室内评选
由于降粘剂对原油有专属性,在使用前必须做室内
筛选,选出较高降粘效率的试剂!
温度选择依据:根据采油井口稠油温度。 降粘剂选择依据:降粘率⊿μ=(μ-μ0)/μ0×100% 降粘率越高,降粘效果越好! 浓度选择依据:相同降粘率的情况下,用量越小越好!
NDJ-I指针式旋转粘度计
2.7 磁处理降粘技术
机理:
(a)磁化作用产生诱导磁距, 抑制蜡晶形成和聚结, 使蜡晶 以小 颗粒形式存在于稠油中。 (b) 磁化作用破坏了原油各烃类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分子间的聚合力 减弱 ,其中胶质和沥青质 以分散相而不是缔结相溶解在原油中, 使原油粘度降低 ,流动性增强 。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稠油降粘技术
①轻油 掺人 稠油后 可起到 降凝降粘 作用 , 但对于 含蜡量和 凝 固点 较低 而胶 质、 沥青 质含 量较 高 的高粘 原 油 , 其 降凝 降粘 作用 较差 。
②所掺轻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越小, 降凝降粘效果也越好 ; 掺入量越大, 降 凝、 降粘作用也越显著 。 ③一般来说 , 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 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 混合油的凝固点3 ~5 ℃, 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 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 3 ) 优 缺点
轻质稀 原油不 仅有好 的降粘效 果 , 且 能增加产 油量 , 并对低 产、 间隙油井 输 送 更有 利。 在油 井含水 升高 后 , 总液 量增 加 , 掺输 管可 改作 出油管 , 能 适应 油 田 的变 化 。 因此 , 在 有稀 油源的 油 田, 轻 油稀释 降粘 , 具有 更好 的经济 性和适应 性 。 首先 , 稀 原油掺 人前 , 必 须经过 脱水处 理 , 而掺人后 , 又变成 混合含 水油 , 需 再 次脱 水 , 这就增 加 了能源 消耗 ; 其次, 稀 原油 作为 稀释剂 掺人 稠油后 , 降低 了 稀 油的 物性 。 稠油与 稀油 混合 共管 外输 时, 增加 了输量 , 并对炼 油厂 工艺 流程 及技术 设 施产 生不 利影响 ; 此外, 鉴于 稠油 与稀 油在 价格等 方面存在 的差 异 , 采 用掺稀油 降粘 存在 经济 方面 的损 失 。
f — — 原油 温度 , ℃。
不同的原油物性和不同的油井生产情况, 采取相应的降粘措施 。
( C HE R RY~ P ) ” 用以生产轻质燃料油、 城市煤气和炼钢用焦。 用热裂化和重整 工艺来加工减压渣油, 取代常用的降粘裂化和延迟焦化。 为防止热裂化过程在 管路和设备 内结焦, 在进料时混进煤粉作为载焦体 , 最后分出, 摁扣使过程流
稠油降黏采油工艺技术特点与实际应用
重油也称为“重油”,也称为“不可流动的油”。
重油储层的特点是深埋,高压和高粘度。
重油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重油生产的工艺技术比稀油生产的工艺技术复杂。
为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油田开发人员必须面对重油开采的困难,并进行技术研究。
他们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重油开采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展自主创新和综合支持。
并进行成果转化,以把握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无论是热采油,加热降粘技术,稀稀释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技术,还是通过降粘降低油层中重油的粘度,使重油能够流动的技术,以便提取出来。
本文着重探讨稠油降粘采油工艺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
一、导热油回收技术1.蒸汽辅助重力排水技术在重油回收中的应用。
蒸汽辅助重力排水技术属于热油采收中的蒸汽驱形式。
它是开发重油甚至超重油的前沿科学技术。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蒸汽注入注汽井中,蒸汽覆盖地层。
蒸汽腔形成在中间,蒸汽腔向上方和侧面扩展,与重油进行热交换在油层中,加热的原油和蒸汽凝结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到水平开采井下方。
具体而言,通过蒸汽注入井(位于采油井的上部)和采油井实现蒸汽辅助重力排水。
2.蒸汽增产在重油采收中的应用。
蒸汽吞吐法也属于热油回收法,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并且具有不同的流量梯度,是稳定的渗流过程。
原理是:为重油加油以降低其粘度,降低界面张力,改善耐液体性和耐气体性,并降低流动阻力。
如果油层的压力高,则可以通过加热将重油的弹性能转换成驱动能。
通过高温蒸汽的作用,油层的孔体积减小,产量增加。
它还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并起到疏通作用。
3.燃油层技术在重油回收中的应用。
燃油层技术也称为地下燃烧,它通过各种点火方法点燃注气井的重油层,然后将诸如空气或氧气的氧化剂连续注入油层以促进其燃烧。
经过一定时间后,形成加热区,降低了周围原油的热粘度,燃烧过程中蒸馏出的轻油,蒸汽和烟道气继续向前推进,使未蒸馏出的重烃在高温。
形成焦炭。
焦炭提供燃料以维持油层的燃烧,良性循环,使油层连续燃烧并扩大加热表面。
特粘稠油的降粘与脱水技术研究
维普资讯
・
l 2・
特 粘 稠 油 的 降 粘 与 脱 水 技 术 研 究
委 内瑞拉则 把相 对密度 > 1 0 0 < 1。 I 、 . 0 ( 0AP ) 粘度 > 1 0 a・ 00 0mP s的称之 为特 重原 油 中国对稠油 的分 类 主要 是 以粘度 指标 为准 , 分类 指标见 表 2 。
世 界 能 源 供 应 中具 有 相 当重 要 的地 位 , 之 为“ 1 称 2
常 规脱水 方 法进 行 脱 水 因此 , 集输 脱水 技 术 难度 大。 借鉴于 国内外稠油 开采 的先 进技术 和经验 , 结合 华 北 油 田稠油 的 特 点 , P C E华 北分 公 司对华 北 油 田 的稠 油 进行 了工艺 技 术研 究 和探 索 . 进行 了 大量 的 室 内试 验 , 选 出特殊 稠 油集 输 脱 水 的最 佳操 作 参 优
以冀 中坳 陷晋 县 固庄 背 斜 的 一 口予探 井 赵 3 7
井 为例 , 原油 物性分 析 见表 1 其
表 1 原油 物性 分 析 敞据 表
关 于 稠 油 的 分 类方 法 各 国均 有 不 同的标 准 . 前 苏联将 密度 为 8 0 9 0k / 的原 油列 为重油 , 8 ~ 1 g ' m 美
究。
3 1 升 温 降 粘研 究 .
根 据 表 2可 判 断 晋 3 7井 的 原 油 为 特 粘 原 油 , 并
稠 油 对 温 度 具 有 敏 感 性 . 热 后 其 粘 度 随 温 度 加
且 有粘 度 大 、 度 太、 质 +沥 青 质含 量 高 的特 点 , 密 胶
由 表 l可 以 看 出 : 5 在 O C时 原 油 粘 度 平 均 值 为 2 7 0 0mP s 2 0 a・ 、 0 C时 相 对 密 度 平 均 值 为 1 0 00 而 . 6 , 原 油 中游 离 水 的 相 对 密 度 为 1 0 00 油 的 密 度 大 于 . 2 , 水 的 密 度 , 种 稠 油 目前 很 少 见 , 这 因此 原 油 集 输 存 在
稠油外输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研究
… 一
C h i n a C h e m i c a l T r a d e
中国 化工贸易
寇霆基
稠油 外输 化 学 降粘 工 艺技 术研 究
唐卫江
( 新疆油 田新港 公司 )
稠油 开采 与集 输存 在 的生 产技 术难题 世 界稠 油油 藏分 布很 0 0 米 之 间 ,主要 储 层为 砂
沥青 质 分 子 呈层 次 堆 积状 态 ,借助 高温 或溶 剂 作 用 下堆 积层 隙 “ 疏 松” 的特 点 ,使 降粘 剂分子 “ 渗 ”入胶 质或沥 青质分 子层 之间 ,起 到 降低粘 度 的作用 。国外对 原 油输送 化学 降粘 技术进 行 了较早 的研 究及 应用 。但 开 发研 究 的化 学降 粘剂 主要 以降凝 剂为 主 的流 动性 改 进 剂 , 该流 动改性 剂能 有效 降低 原 油的凝 点和 低温 粘度 ,改善 原 油的低 温 流 动性 。1 9 9 9 年7 月 ,在 长 2 3 6 公 里 、输 送独 山子混 合油 的管线 上进行 了实 验 ,加 入 0 . 1 2 % ( w) E C A一 8 4 1 流 动 改进 剂处 理 后 ,混合 原 油 l o ℃ 的屈服值 由 8 . 6 P a降 到 1 . 0 P a ,1 0摄 氏 度 时 的 塑 性 粘 度 由 1 5 8 mP a ・ s 降到 5 4 mP a ・ s ,降粘率 为 6 5 . 8 %,在 l 2 — 1 2 . 5 摄 氏度 下 ,混 合原 油顺利地 通过 了管线 。 2 0 0 6年 ,从 国外 引进 E x x o n 8 8 0 6 、E x x o n 8 3 6 1 流动 改性剂 ,在新 疆 油 田外输 管道进 行实 验 ,结果 显 示 :当加 剂 量为 5 0 m g / L时 ,原 油 凝点 由 1 6 o C 降到一 3 . 5 ” c ,降幅 l 9 . 5 C;剪 切速率 为 l 3 . 5 s ,8 ”C 的粘 度 由 1 6 0 4 . 7 mP a , s 降到 3 6 mP a ・ s ,降粘 率为 9 7 . 7 % ;现 场实 验 的 结果 与室 内实验 十 分接 近 。新 疆外 输原 油管 道 已成为我 国 第一条 添 加 流 动 改 性 剂 实 现 常 温输 送 的 管 道 。 该 剂 应 用 于 油 田 时 ,加 剂 量 为 5 0 0 mg / L时 ,原 油凝 点 由 2 5 o C 降到 2”C ,降幅 2 3 ℃ ;剪 切速率 为 2 O . 4 s 一 5 0 。 C 的粘 度 由 1 2 . 5 m P a ・ s降 到 1 0 m P a ・ s ,降 粘 率 为 2 O %。
辽河油田超稠原油表面活性剂降粘的研究
#$ 结果与讨论
#" !$ 表面活性剂的初步筛选 %&’、’(’ 、)* 系 列、&+, 系列、’ - .# 和 ,*/0" 等表面活性剂的降粘效果见表 1!
表 #$ 各表面活性剂的降粘效果
%&’ 5# ’(’ 0" )* - 4 8 )* - 0# 01 )* /0" 0# &+, 5 8 & +, 6 6 &+,7 5 ’ - .# 8 ,* /0" 00 备注
!" #$ 实验原理 表面活性剂分子尤其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 子含有较长的极性基团链和高碳烷烃链, 二者在 原油降粘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只有它们共同作用 才能有效地降低原油的粘度, 其中高碳烷烃链要 有一定的长度, 才具有良好的空间伸展作用和屏 蔽效应, 分子中的极性基团链与胶质、 沥青质中的 极性基形成更强的氢键, 以破坏胶质、 沥青质分子 的平面堆砌, 形成无规则堆砌, 结构变 得松散, 有 序化程度降低, 达到降粘效果! 表面活性剂分子含 有对水有亲合性的极性基团和对油有亲合性的憎 水烃链, 它的作用增强了超稠原油分子在水中的 分散性、 增溶性、 渗透性, 使原油在水中更好的溶 解和乳化, 以达到降粘目的! !" %$ 实验步骤与测试 每次取油水总重为 "#$! 按计算用烧杯称得所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程秀莲 ( !(’&—) , 女, 安徽萧县人, 工学硕士, 副教授 7
[ 6]
密度 ?%" 1 ( 9 1 :2 ) "7 (&&
#
蜡含量 18 #7 @
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陈南稠油乳化降粘实验研究摘要:针对陈南稠油,在乳化温度为50℃、乳化强度为2000r/min×10min的实验条件下,筛选出了两种降粘率高、静态稳定性优的复配型乳化剂,其均可使陈南稠油降粘率达99%以上;在此基础上,针对筛选出的ST复配型乳化剂,实验探究了油水质量比、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乳化强度等因素对乳化降粘效果的影响,优选出实验条件下合适的油水质量比为5:5,乳化剂浓度为1% wt.,乳化温度为50℃,乳化强度为1000rpm×5min。
关键词:稠油;O/W乳状液;复配;乳化降粘Research on heavy oil emulsifyingAbstract:According to ChenNan heavy oil, when the emulsifying temperature is 50℃, emulsifying strength is 2000r/min×10min, we selected two kinds of optimum emulsifier compound formula which can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ChenNan heavy oil by 99%. And the static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is good.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ST Complex formulation emulsifier, we get the optimal condition to prepare emulsion by studying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additives concentration, emulsifying temperature and emulsifying strength on the viscosity. The optimum oil/water mass ratio is 5:5. The optimum dosage of the emulsifier is 1% wt. and the optimum emulsifying temperature is 50℃. And we also get the optimum emulsifying strength is 1000r/min×5min.Keywords:Heavy oil;O/W emulsion;Complex formulation;Emulsification viscosity reduction0 引言稠油含有大量的胶质、沥青质,其密度高、粘度大、流动性差,使稠油开采和运输遇到了困难,因此降低稠油的粘度势在必行。
吐哈油田稠油井筒化学降粘的配方研究及室内评价
收稿日期: 201 0- 08 - 15
作者简介: 魏三 林, 男, 高 级工 程师 , 19 92 年 7 月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油田化学专业, 现任吐哈油田公司鲁克沁采油厂副 总工 程师 , 一直从事稠油开采方面的技术工作。
140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年第 21 期
障碍” 的思路 , 添加了具有此类性能的辅剂, 不仅降 低了油水之间的摩阻, 而且有效提高了溶液的稳定 性。
构类似。 因此, 化学降粘剂配方的研究重点针对稠油 中的胶质和沥青质, 只要能对胶质和沥青质实施降 粘作用, 就能达到对整个稠油原油的降粘效果。 根据前期分析研究得出, 影响化学降粘的主要 因素有两个方面, ①稠油组分中的胶质和沥青质、 含 气、 含水; ②乳化 液的水油比、 药剂 浓度、 温度条件 等。 213 化学降粘的机理研究 结合影响化学降粘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 , 在此 基础上, 提出了化学降粘的机理。 一是分散乳化机理 , 使用水溶性强的表面活性 剂作为分散乳化剂, 将一定浓度的乳化剂与稠油混 合, 即宏观上对块状稠油分散成小液滴状, 避免小液 滴之间直接接触 , 形成一种 O � W 型乳状液 , 形成的 分散性乳状液能大幅度的降低稠油的粘度和摩阻 , O� W 型分散性乳状液粘度可用式表示: k8 Λ= Λ we 式中: Λ——水包油乳状液的粘度 ,m P a s; Λw ——水的粘度, m P a s; 8 ——油在乳状液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k —— 常数, 当 8 ≤ 0. 74, 时 k = 7. 0, 当 8 > 0. 74 时, k= 8. 0; e ——自然对数的底, e = 2. 718。 从上式可以看出: ①水包油乳状液的粘度只与 水的粘度有关 , 而与油的粘度无关。 ②水包油乳状 液的粘度随着油在乳状液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增加而 指数地增加, 即乳状液粘度受油在乳状液中所占的 体积分数影响很大。 二是润湿降摩阻机理 , 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注 入油井 , 破坏油管或抽油杆表面的稠油膜 , 即在油 管和抽油杆上形成一层水膜, 使表面润湿性反转变 为亲水性 , 形成连续的水膜, 减少了稠油在井筒上移 过程中流动阻力, 从而起到降低流动摩阻的目的。 3 化学降粘的配方研究 311 配方研究思路 根据吐哈稠油特性及地层水高矿化度特点 , 经 过大量的资料论证和调研, 提出了利用 “层状络合原 理” 的方法用于提高耐矿化度和稳定性 , 从而研究形 成以抗矿化度性能良好的聚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为主剂, 复配 Α - 烯烃磺酸盐等高耐盐阴离子表面活 性剂和辅助剂。 该降粘剂分子中由含有活泼氢的憎水化合物与 环氧乙烷加成—— 基团越大 , 抗盐性能越好 , 其乳化 降粘性能受碳链中亲油基团与亲水基团的比值影 响。 根据不同稠油分子组分, 调整主剂中的亲水基团 和亲油基团的比例和绝对值, 附加复配剂和辅助剂 等, 提高了降粘剂的综合性能指标。 考虑到降粘剂的耐高矿化度要求 , 在降粘剂配 方研制的基础上, 在降粘剂分子中引入有机硅基团 提高耐矿化度以及降粘效果。 结合润湿降摩阻的机理 , 利用 “分子间形成空间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长期涌采,油井产液性质变化严重,粘度增大,极易封堵井筒内部,阻碍油井的高效采收,如何降低粘度为油田开发带来巨大挑战。
有效降低原油粘度,采用乳化降粘剂可以较好的解决问题。
乳化降粘剂是一种以乳化原理及改质的缓蚁剂及悬浮剂为主要组分的复配性物质,具有合理的施工剂量,少残渣,乳化降粘剂性能稳定等优点,乳化降粘剂能将原油粘度加以有效地降低,改善液性,保护油井免受粘度过高引起的封堵,增强油井的采收能力,节约整体经济成本,是采收稠油的常用剂种之一。
本文就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对乳化原理、主要原理成分、常用乳化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另外,还结合实际,论述稠油乳化降粘剂的施工性能及效果的测定分析,最后,对稠油乳化降粘剂的应用进行乳化剂性能和施工量进行优化,从而为控制油井粘度提供有效方法。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稠油降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要阐述了几种稠油降黏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一般对稠油的运输和开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
但每种降黏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加热降黏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存在一定的经济损失;掺稀降黏中的稀释剂储量有限,经济效益低。
一、稠油降黏机理一般原油的凝点与正构烷烃数有关,黏度由胶质、沥青质含量决定。
稠油高黏度的是指其内部分子间的强作用力形成大分子结构。
重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由氢键或π- π 键与胶质分子相结合。
原油的高黏度是由于粒子通过氢键的连接,形成了大量的胶束。
因此要实现降黏的效果就要削弱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降黏规律,稠油的温度越低,相对密度越小,黏度越小。
对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高黏原油一般采用加热降黏的最经济手段。
稠油间分子作用力越小,黏度越小。
二、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2.1 加热降黏法通常稠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可通过升温来降低黏度。
在原油运输中,原油黏度高会给管道产生阻力,增加运输的成本,因此通常在原油进入管道前进行加热,通过升高温度降低黏度,进而减小阻力。
加热降黏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好,但是对原油加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经济损失大,同时易发生凝管事故,并需要停输都再次启动。
目前,该方法虽普遍应用,但是发展趋势不好,将逐渐被其它技术取代。
2.2 微生物降黏法降黏机理主要有三种:1)微生物会分解长链烷烃、胶质沥青质和石蜡,从而将长链饱和烷烃转化成支链或低碳数的不饱和烷烃,进而降低黏度[ 8 ]。
2)微生物新陈代谢会产生表面活性剂,改变稠油的油水平衡,进而降低黏度;3)一些产气菌在地下产生气体,使原油膨胀从而降低黏度。
微生物降黏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无污染、产出液易处理等优点。
正适合应用于我国稠油含水量高、采出率低的稠油,此方法大大提高了采出率。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
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
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
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
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
河南油田稠油化学降粘技术应用及分析
4 )措 施 效果 分析
通 过 注 人 AE 降粘 剂后 ,取 得 了较 好 的措施 效 果 ,措 施 前 后周 期 产 油量 增 加 ,
使古 6 3井 、古 6 2井 、古 6 5井 、古 6 6井这些 新投产 稠油井 突破 出油关 ,生产情 况 明显 改善 。2 1 3 4 4 4 00
3 室 内试 验 分 杯 取 原 油 样 ,加 入 0 5 的 A 降 粘 剂 ,用 旋 转 粘 度 计 在 5 ℃ 和 7 ℃ 下 测 定 其 粘 ) .% E O O
度 值 ,计 算 出 5 ℃和 7 ℃ 的降粘率 。结 果 表 明 ,AE降 粘 剂对 这 些 油井 都 有很 好 的 降粘 作用 ,室 内 O O
年共 实施 1 5井 次 ,可评价 井 1 井 次 ,措施 有效率 8 % ,油 汽 比由措施 前 的平均 0 2 o o . 3提 高到措 施后 的
0 2 。表 2显示 ,在 5 ℃下用 旋转 粘度 计测 的原油 粘度 ,室 内试 验都 达 到 A 降粘 剂 的应 用要 求 ,但 .9 O E
1 % ) 的 普 通 稠 油 油 井 。油 水 比 范 围 一 般 在 7: ~ 3: 5 3 7之 问 。
2 )原 油物 性分析
通 过原油 性 质分 析 , AE 降粘 剂适 用 于超 稠 油 或 者特 超 稠 油井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使 用 AE降粘剂 的油 井 ,原 油 相对 密 度 在 0 9 0 . 6 0以上 ,5 ℃时 的脱 水 脱 气粘 度 大 于2 0 mP S O 3 0 a・ , 地层 温度下 原油粘 度都 在 l 0 0 a・S O 0 mP 以上 ,属 于超稠 油 和特 超稠 油 。古 6 3井 、古 浅 1 井 、古 6 2 3 1 4 井 、古 6 5 、古 6 6井都 是刚投 产 的新 油井 ,原油 没有游 离水 。 4 井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外输化学降粘工艺技术研究
1.高粘问题。
稠油中所含沥青质是问题的根源,沥青质的含量与组成对稠油触变假塑性特性的影响极大。
沥青质的含量越高,稠油中作为分散相的沥青质微粒形成的结构强度越大,其屈服应力也越高;稠油中胶质的存在可起稳定沥青质微粒的作用。
沥青质结构的显著变化将增大稠油粘度,并增强其弹性特征;稠油内部组织结构部分地建立在热物理作用基础之上,但是利用其热物理作用的可逆性可以改变稠油物理结构以利于其流动。
2.在稠油开采和输送过程中,任何热效应、力效应、电效应或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重有机物的沉积。
固相沉积将发生在原油流经的任何场所,如生产油管、输油管、分离器、油罐以及其它地面设施中,这大大降低了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以及生产油管和集输管道的流通能力,有时会引发设备故障或管道阻塞,甚至造成灾难性事故。
针对稠油的特点和存在的技术难题,其集输工艺也在不断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加热法:加热法是世界上实施最早、应用最广的集输工艺,目前也仍是国内外原油主要集输方法,但是其工艺复杂、基建投资大,能耗与操作费用高,占输量l%以上的原油被烧掉和损耗,经济损失大。
对于特超稠油,必须加热到1000c左右才能满足其管输流动性要求,现有管道系统难以承受如此高的热负荷。
2.2稀释法:主要是通过在稠油中掺入适当的稀释剂(如轻质成品油、液化气或稀原油等),使管壁润湿减阻或稠油粘度因大分子
浓度减小面降低,该技术降粘效果好,工艺操作简单,在国内外应用广泛。
2.3掺热水或活性水法:就是在稠油中掺大量的热水、活性水或污水使其漂浮或分散在水中,从而达到降粘和便于管输的目的。
2.4低粘液环法:就是在高粘油与管道内壁问形成一层低粘液环,使体系流动阻力大大降低,其技术关键是液环的稳定性,其技术难题是如何确保液环过泵增压时不被破坏。
2.5改质降粘法:其原理是使稠油转化为低粘组分,从根本上解决稠油降粘问题,其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热裂解、加氢或催化裂化、激光改质等,新疆新港公司稠油的减粘裂化研究表明:在370-410摄氏度和1-3小时停留时问的条件下,稠油主要发生裂化反应,可产生15-17%的轻质油品,减粘率可达90%左右,且符合200号燃料油的粘度要求。
wichert等人在碱浓度为0(即蒸馏水)~10%wt温度为80~175摄氏度、总压为0.2-6.5mpa、运行时间为3~24天等条件下,对hthabasca沥青(bitumen)作了193个低温氧化试验。
2.6乳化降粘法:就是设法使稠油较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较稳定的o/w(水包油)型乳状液,其降粘效果显著。
但乳化降枯技术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
2.7化学降粘法:利用化学降粘剂分子进入稠油胶质、沥青质的分子之间,把呈层次堆积的分子分散开,使其包裹在稠油中的轻质组分释放出来,形成轻质馏份包裹胶质、沥青质聚集体,从而降低稠油的结构粘度。
随着稠油资源的开发,其在石油领域的潜在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化学降粘技术能够改善稠油流变性能,操作容易,对原油加工无影响,其对稠油输送最具有技术经济价值,因此,稠油化学降粘技术成为国内外稠油降粘输送的主要研究方向。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主要是基于原油降凝剂开发技术,针对胶质、沥青质分子呈层次堆积状态,借助高温或溶剂作用下堆积层隙“疏松”的特点,使降粘剂分子“渗”入胶质或沥青质分子层之间,起到降低粘度的作用。
国外对原油输送化学降粘技术进行了较早的研究及应用。
但开发研究的化学降粘剂主要以降凝剂为主的流动性改进剂,该流动改性剂能有效降低原油的凝点和低温粘度,改善原油的低温流动性。
1999年7月,在长236公里、输送独山子混合油的管线上进行了实验,加入0.12%(w)eca-841流动改进剂处理后,混合原油10℃的屈服值由8.6pa降到1.0pa,10摄氏度时的塑性粘度由158mpa·s降到54mpa·s,降粘率为65.8%,在12~12.5摄氏度下,混合原油顺利地通过了管线。
2006年,从国外引进exxon8806、exxon8361流动改性剂,在新疆油田外输管道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当加剂量为50mg/l时,原油凝点由160c降到一3.5”c,降幅19.5c;剪切速率为13.5s,8”c的粘度由1604.7mpa·s降到36mpa·s,降粘率为97.7%;现场实验的结果与室内实验十分接近。
新疆外输原油管道已成为我国第一条添加流动改性剂实现常温输送的管道。
该剂应用于油田时,加剂量为500mg/l时,原油凝点由250c降到2”c,降幅23℃;剪切速
率为20.4s~500c的粘度由12.5mpa·s降到10mpa·s,降粘率为20%。
1998年,长1560km,输送哈萨克斯坦原油的外输管线正式投产,该管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加剂输送管线。
添加200~
500ppmcnpcno.9a流动改性剂后,原油凝固点由33”c降到190c,降低幅度14”c:剪切速率10s~、温度30℃时的粘度由
1741745mpa·s降到90.3mpa·s,降粘率为94.8%。
加剂输送的成功应用不仅降低了管线建设的一次性资金投入,而且保障了油田原油外输管线的长期安全运行。
鉴于稠油降粘剂可以改善稠油低温流动性,稠油降粘剂的应用能够提高稠油输送工艺技术且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近十年来,国内在原油化学降粘领域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8年初,在新疆独山子外输管线上迸行了进口降凝降粘剂的现场应用试验;近几年,国内已经有针对的开发了一些专门用于降粘的油溶性原油化学降粘剂,对原油有较好的降粘效果,复合型evs降粘剂加剂量800mg/1时,将粘度1289~3423mpa·s的稠油粘度降低41%~60%;由乙烯、a—烯基酯和a—烯基磺酸盐制成的三元共聚物,在稠油中加入降粘剂1000mg/l,可使枯度为565-325mpa?s的稠油粘度降低58%;由聚合物aem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稠油降粘剂,在稠油中加入降粘剂4000mg/l可使粘度为5500mpa?s的稠油粘度降低52%;尽管如此,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在用化学降粘输送管线。
由于稠油的高粘度与低流动性,其开采与集输等生产环节异常困
难,以提高管道运行安全性、节能降耗为目的的各种新技术、组合工艺的研究日益成为石油工业界的研究热点。
目前,国外原油管道的输送工艺正朝着多元化和新型化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稠油化学降粘剂能够降低稠油的粘度,但原油中各组分与降粘剂相互作用机理缺少系统全面的了解,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稠油化学降粘剂加剂量大,药剂成本高,因此,针对新疆油田稠油外输系统的集输问题,深入研究稠油化学降粘输送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理论,优化筛选针对稠油的高效、廉价化学降粘剂,不仅可有效解决新疆油田的稠油集输问题,而且可为其它油田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