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1章 文学与文学理论)【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1.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念?

答:儒家的诗教在古代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探讨文学的本源的时,没有重复儒家的诗教,提出“文原于道”的看法,认为文学是从“道”那里衍化而来的。

(1)对刘勰“道”的四种解释

①刘勰的“道”,是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原因在于“文之枢纽”有五篇,其中头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经》,这三篇在一个思想线索上,《征圣》和《宗经》是鼓吹儒家思想的,由此可以推测第一篇《原道》中的“道”是儒家礼教之道。

②刘勰的“道”是道家之道。具体表现为:类似道家“先天地生”的“道”,刘勰把“道”与神秘的“神理”相联系,是先验的,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因此刘勰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③刘勰的“道”是兼有儒、道两家的道。刘勰的“道”兼有双重的意思,以儒家思想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响,广义的是“自然之道”,狭义的是“儒家之道”。这又有“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和“儒体道用”的说法。

④刘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代表人物如下:

a.黄侃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原道》中多次谈到“自然之道”、“自然”和“神理”,实际上都是讲先有“自然”,然后才有“思心”,然后才有“言语”,然后才有“文章”。

b.刘永济

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中从“道”与“文”的密切关系来解释“道”为自然,

“文”为自然经纬错综的状况,即包括人的整个自然都是“文”,那么“道之文”,就是自然之文,而道也就是“自然”本身。

我们认为刘勰的“道”表达的就是第四种看法,它表达作者这样的文学观念:从根本上说,文源于原始的天道自然,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包括文学)与自然万物有着同构的关系。

(2)刘勰的文学观的根基——天道自然

刘勰认为文学作为一种人文,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

刘勰持以天道自然为根基的文学观。文学源于天道自然及其律动,它激发人的情志,人就用“言”来表现,就有作为艺术美的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①“应物斯感”

“应物”,是接触到外在的事物,“感”,动人心也。“应物斯感”,意思是接触到外物而引起感情上的变化和活动。

②“感物吟志”

“感物吟志”,是“感于物”而“吟志”。

2.亚里士多德《诗学》提出的文学“摹仿”说,与柏拉图的文学“摹仿”说有何不同?亚里士多德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摹仿”的种差?

答:(1)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摹仿”说与柏拉图的“摹仿”说有以下区别:

①明确阐述文学“摹仿”的“种差”

《诗学》提出文学摹仿的“种差”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摹仿”作为“种”,

其中是有多种差别史诗、悲剧、喜剧和其他艺术都是摹仿,但这摹仿差别。

②确认诗的摹仿起源于人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为诗进行辩护,寻找人的心理根源,认为诗的摹仿源于人的天性:诗起源于人的摹仿的天性,因为摹仿引起人的快感,并从这摹仿的快感中获得知识;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引起快感的音调感和节奏感也出于我们的天性。

③确认诗的摹仿具有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摈弃柏拉图的“理式”观念,把唯心主义的摹仿说改造为唯物主义的摹仿说。他认识到“理”就在“事”中,脱离开具体事物的“理”是不存在的。

(2)亚里士多德的摹仿种差的阐释

《诗学》第一至第三章提出文学摹仿的“种差”问题。“种差”是使“种”呈现出差别的物,意思是文学“摹仿”作为“种”,其中是有多种差别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悲剧、喜剧和其他艺术都是摹仿,但有三点差别:

①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a.摹仿的媒介有颜色、姿态、声音、节奏、语言、音调等,各种艺术都是摹仿。如:作家创作史诗的时候,摹仿所用的是语言(韵文、散文)。

b.某一种艺术可以兼用或交替使用几种媒介,比如节奏,几乎是所有的艺术都必须采用的。

②摹仿所取的对象不同

文学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这种人物不是静止中的人,无所事事的人,是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着各种活动,因而与情节发展关联着的人。

只有在行动中的人才会形成“品格”,具有“品格”的人才能分成“好人”或“坏人”。文学所摹仿的人,是“好人”或“坏人”——“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

③摹仿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用同样的媒介摹仿同样的对象,既可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也可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3.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答: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活动,不仅是在“文学四要素”和“三过程”的意义上说的,更重要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

文学之所以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活动的机制。这样,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景物等表面看是物理对象,实际上是情感对象。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理解文学是一种活动,必须包含以下这两层意思,且后一层意思是更根本的。

①文学活动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

②文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4.说明“文学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1)“文学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①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作品本身。

②第二个要素是生产者,即艺术家。

③第三个要素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的词来表示,或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