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积累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语文积累的基本方法
积累对同学们学好语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如同盖一幢大楼,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积累就是这个基础,我们的积累越丰厚,我们的积累越广阔,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一年级语文积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一年级语文积累的基本方法
一、读背法
读背法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

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学皆共出于吾之口,遂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收益不浅。

”丹麦语言家耶培森说过:“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

”在日常训练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每日一句。

(1)、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

每天早上到值日班长处背出,若句子稍长的,可由值日班长背前半句,另一生背后半句。

(2)、中高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或自由选择一句优美生动的语句,内容可以是格言、歇后语、警句、名人名言等,每天早上到值日生处背出。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每周一诗。

每周选择140首中的一首,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

对中高段学生还可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

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或两组对背,也可在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路上背等。

二、摘记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是对读过的、背过的语言材料进一步地加深巩固。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做好不同形式的摘记工作,这样既积累语言,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摘录词语。

(1)、低年级学生语记量还较少,而且遗忘性强,因此低年纪学生可摘录一些常用的词语或成语,便于理解记忆,并采用书画结合的方法,直观形象。

(2)、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可指导他们按需摘记或归类摘记。

如:动物成语专辑——飞禽类:鸦雀无声、鹤立鸡群、闻鸡起雾、一箭双雕;走兽类:龙腾虎跃、狐假虎威、指鹿为马、狼吞虎咽;水族类:鱼目混珠、虾兵蟹将、沉鱼落雁、翁中捉鳖;昆虫类:金蝉脱壳、飞蛾扑火、螳臂当车等。

2、摘录好词好句。

(1)、以中高年级为主,可指导学生归类摘记。

如按表神归类:伤心的、高兴的、兴奋的、害怕的、认真的;按天气归类:天晴的、下雨的、(小雨、大雨、暴雨)刮风的;按事物归类:写动物的、植物的等。

(2)以高年级为主,在归类摘记的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摘记的内容进行评议,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手法,写作顺序,甚至从某几个好词着手,写几句简单的评议性语言。

三、达标法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

清代唐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读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宫。

”吕淑湘先生说在;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

”因此可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每一学期制定出达标的要求。

具体规定各年级每一学期达标的具体内容及关要求。

2小学语文字词句积累方法指导
一、以课前预习加强初步积累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其今后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极大益处。

尤其对于已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例如学会在文章中做标记,标出生僻的字词;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拼音,理解新词在字典中的释义;勾划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等。

通过课堂仅有的40分钟,学生根本无法深入学习知识,因此,课前预习就极为关键。

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提前知道一些生词的大致解释,还使他们累积很多美词美句,同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要求,即“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而这一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阶段就可以达到。

通过课前预习,不仅会使学生养成主动翻阅字典、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更激发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了优美词句的初步积累。

二、以贯彻学法深化积累内容
要想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述,就必须先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
1、替换法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将其替换为其他词语来帮助理解。

比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讲授《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指引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不幸”时,他是这样问学生的:“何为“不幸”?可以给“不幸”换个词吗?”学生换成了“倒霉、灾祸、祸患、灾难、厄运”等词语。

接着他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带入文章,重新阅读,体会换词之后的改变。

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领会了文中“不幸”的意思,更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桑兰的悲痛与坚毅勇敢,由此更加深入地领悟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替换词语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地复习旧知识,同时体会到作者对于词语运用的独到之处,更可以启蒙新知识。

2、表演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就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来让学生对“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等词语加以理解。

由学生饰演杂草,教师饰演稻秧,师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这几个词的涵义。

表演法,既可以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新的词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领悟。

3、结合文章理解
结合词语所在的前后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新《课程标准》第二阶段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有些词语,学生通过阅读前后文就可以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也就不需要进行查字典等繁琐的步骤了。

4、结合实际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内涵也是词语学习的常见手段。

有位教师在教授《学棋》一文中“能手”这个词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划出含有“能手”一词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想一下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能手”。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给出了多个答案,如:捕鱼能手、教书能手、电脑能手等。

由此,学生快速地理解到“能手”一词的涵义在本文中表示棋艺高超,对于下围棋十分精通。

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要一心一意地学习,才能在将来成为“能手”,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方法外,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想象法、分解组合法、电教演示法、以旧带新法、联系插图法等。

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授予学生,使学生理解词语,强化对词语的积累。

三、以学用结合夯实积累
读书不能仅限于读,还要学以致用。

谢觉哉先生曾说:“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
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

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找准学、用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用积累的词语说话、写作,将学习的词语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夯实积累的效果。

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感受作者在描述“原野热闹非凡”这一场景时所运用的技巧,并试着自己描写一段景物;学完描写人物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

夯实积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活学活用课文中的知识。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说:“所谓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

”教师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时常用已经积累的优美词句仿写段落,学用结合,达到积累的最佳效果。

四、以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教师在实际词语教学中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内的词语,更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积累常用的名言警句、歇后语以及电视广告的广告词等,并且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词句、表意深刻的诗歌等。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使学生养成随时阅读、随时标记、随时积累的好习惯,让他们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写文章的时候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在写文章时更加游刃有余。

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特级教师丁时辉说:“大浪淘沙,沙尽之时方显真纯。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洗尽浮华,回归语文本质。

因此,教师要继续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踏踏实实搞好词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3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一、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素材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其中一部分课文经过多次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因为这些课文非常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对
这些课文的深层次讲解,让学生注意到课文的写作技巧、表达技巧,以此作为作文素材,同时让学生在日常的作文中“仿写”“续写”,有着现成的例子,那么,相信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得以提升,也便于作业的布置。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我就注重对文章写景部分进行深入引导:“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文中单从树木的角度就写出了四季的变换,如果让你写小河的四季变换,你会写吗?如果让你写大山的四季变换,你会写吗?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写作,这样如同“临字帖”式的教学方法,就会锻炼他们的写作技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写作的一些技巧,以便在日后予以运用。

又比如,在学习完《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小摄影师还会再回来吗?他会在什么时候回来?他回来再给高尔基照相的话会是怎样的情境呢?他照完相之后贴在墙报上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以此引发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开动他们的思维进行课文的续写,培养他们的扩散思维。

二、在课外活动中积累素材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小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的第二课堂。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存在,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切身经历中不断地提高见识、扩展知识面。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也可以将游戏、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在锻炼他们交际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游览活动,在春耕、秋收的时候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去体会劳动的过程,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秋天落叶飘零的时候让学生去体会季节的变化,让学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事物出发,写出他们的感受与体会。

教师也可以在班级组织知识竞赛或者文字游戏,让学生体验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试着将过程记
录下来,转化为一篇作文,让他们养成随时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

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记录活动,在学生回家后让父母讲当地的历史故事或者民俗传说,让学生根据这些传说进行整理或者改编,看谁的故事更精彩、更有意义,让他们发现,其实生活中是有很多作文素材的,对作文素材进行开发,让学生“有的写”“有的记”。

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一花一木一世界,点点滴滴皆文章。

”其实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还是日常的生活,学生之间的交流、言语、行为,都可能成为一篇作文的素材,包括与同学之间的趣事、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心得、做某件事的经验体会、对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态度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篇作文的素材。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认识,不要让学生感到作文没有素材、没有什么可写。

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告诉学生,作文其实就是记录,记录实景、记录言语、记录行为、记录思想,而不应该让学生认为作文就是死板的格式,必须“三段式”。

比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作文的时候,就会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思路的整理。

例如,写《我的家乡》,笔者就会先给学生讲:可以从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开始写,人有什么特点?风景有什么特点?四季变化有什么特点?特产、文化、风俗有什么特点?特点各是什么?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来写,就会是一篇成功的文章。

笔者认为,小学作文,重在一个“随”字,生活中随意的一点都可以作为素材来写,学生做到了这点,相信教学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首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长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受到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的熏陶,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精神境界。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

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感情,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这些都是作文
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怎么让他们进行写作实践呢?关键是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

利用早晨的读书时间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或介绍几本好书或谈读书体会,每天三人,由学生选出最好的进行奖励。

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同时又提供了写作实践的机会。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
一、培植学生激情,主动开展积累
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不是小学生被动接受、被动识记的过程,而是对语文知识充满热爱之情,借助文本逐步内化并加以汲取的过程。

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美文诵读。

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无不既是美文荟萃,又涵盖语文知识体系的集合体,对于教材中选用的文章,不仅要读通,而且要读懂;不仅要读懂内容,更要读懂情感。

要让学生感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知语言文字的优美,感知美文的形成是作者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的提取,是作者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群众、爱大自然、爱语言文字等诸多情感的流露。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才能促发小学生主动积累语文知识的行为。

二、拓展文本材料,帮助学生积累。

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勤于归纳整理,化突击性复习为经常性的回顾总结。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做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运用的指导者,结合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捕获、收集有关资料,及时积累。

例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
时,可引导学生收集古今著名诗人赞美梅花的诗句。

又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可引导学生收集“世界八大奇观”“中国古代著名建筑”、一些国家首都的美称等资料。

如此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量日益增加,又可避免复习时教师归纳的疏漏,还可以免除学生复习时集中强记的困顿。

三、把握有效时机,择机重点积累
(一)把握积累的时机
1、注重平时,借助教学。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在平时还是在复习期间?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如果是在平时教学中,每节课都重视积累,有机安排积累训练,那么,学生积累知识就会形成习惯,而且,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使学生记得牢固,效果一定不会差。

但如果平时不重视积累,复习时集中积累,搞突击性积累,就有两种弊端:一是时间紧,任务重,积累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犹如过眼云烟;二是复习时,教师对积累的知识往往顾此失彼,复习不全面,或是复习不到点子上。

2、触景生情,关注生活。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知识之源,每个生活区域都有各自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该区域的语言特色文化的传承,而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知识,既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又是对语文教材的最佳补充。

在平时,在实践活动中,只要教师把握时机,触景生情,积极引导,引起小学生对生活中语文知识的有意注意,指导学生有目的的积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把握积累的重点
尽管语文知识浩如烟海,也尽管考量小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题型多变,但终究有章可循,这“章”何在?我们除了要借助于教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机拓展文本外,更要把握《课标》中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所作出的有关积累与运用的不同要求,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

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制订具体目标,分阶段实施,使学生在获得积累运用成功喜悦的基础
上,迈上新台阶,不断地向新的目标努力。

当然,这种目标是一种长远目标,可能在某一次调研测试中还暂时看不出效果,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激发积累兴趣,鼓励加以运用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累运用的兴趣,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养成主动积累,乐于运用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良好习惯。

首先,要在学生群体中营造积累运用所学知识的氛围,正如说普通话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置学生于人人说普通话,个个使用普通话交际的环境之中。

其次,学生本身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行为,即积极、努力地将学过的成语、古诗、名言、警句等经常运用于口语交际、书面习作之中,养成开口必有妙语佳句的习惯。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并视学生的达成情况给予表扬鼓励。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的过程。

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

怎样指导学生巧用自己笔,使其像手中的笔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天天练习表达呢?笔者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课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应该有四个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2、练在情感交融处。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

天长日久,学生不仅在交际、表达中不断运用积累的知识,又能在运用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