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pptx
“存天理,灭人欲”的真实含义
宋代“新儒学”,程朱理学,有⼀句名⾔:“存天理,灭⼈欲。
”很为今⼈诟病,斥为扼杀⼈性。
⼈欲之⼤者,莫过⾷与⾊,如儒家经典《礼记》所说:“饮⾷男⼥,⼈之⼤欲存焉。
”⼈若不吃不喝,就得饥渴⽽死;⼈若没两性⽣活,就得憋出精神病,更严重的是,⼈种都得灭绝。
这“天理”能存放在哪⾥? 程朱,程颐和朱熹,“新儒学”⼤师,当然没这么弱智。
他们知道,⼈⽣⽽有欲,如饮⾷男⼥之欲,名利之欲,出⼈头地之欲,等等。
欲⽽不得则争,尔虞我诈,勾⼼⽃⾓,铤⽽⾛险,⽆所不⽤其极。
结果,⼈被欲望折苦,折磨⾃⼰,也折磨别⼈。
古代有各种宗教提供解脱之道,如佛教提倡禁欲,出家,不结婚,不吃⾁,不饮酒。
⼜如道教提倡清⼼寡欲,出世,修仙炼道,长⽣久视,神游⼋荒,等等。
但⼤多数中国⼈既不可能出家,也不可能出世,程朱理学就试图在儒家传统中寻找⾃我超越之道,终于找到了这个“天理”,就是⼈性。
如儒家经典《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
”天赋予的⼈性,就是⼈之所以为⼈之理。
程颐说:“性即理。
”⼈性就是“天理”。
不仅⼈,宇宙万物,都各有其⽣成之理。
例如,太阳有太阳之理,⾈车有⾈车之理。
这个“理”,既⾮神授,也⾮⼈为,⽽是⾃然存在,⽽且⾄⾼⽆上,故谓之“天理”。
显然,这是程朱构想出的⼀种范型。
⽤程颐的话说,“天理”是“⾃家体贴出来的”,⽤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话说,是“理世界”,形⽽上的观念世界,类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
程朱理学关于⼈的范型,“天理”,天赋⼈性:仁义礼智。
即孟⼦所说的⼈皆有之的“恻隐之⼼”、“羞恶之⼼”,“恭敬之⼼”,“是⾮之⼼”,即⼈性本善。
关键问题是,这只是理想的范型,现实⽣活中的⼈,不可能这样纯粹完美。
荀⼦甚⾄说“⼈性恶”,扬雄说“善恶混”,韩愈则将⼈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程朱理学认同孟⼦的“⼈性善”,但⼜认为孟⼦只说对了⼀半,⽆法解释善恶为什么集于⼈之⼀⾝,于是引⼊“⽓”的概念。
这个“⽓”,不是空⽓,⽽是构成⼈的具体质料。
⼈性虽同,⽓禀各异。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道德观念或准则,强调个体应当抑制人类的欲望和私利追求,追求与天道相符合的品德和行为。
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现了儒家关注和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的核心思想。
“存天理”强调人应当存放于天理之中,即人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大道与人伦。
天理即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正常规律,是宇宙客观存在的固定规律。
个体应当遵循天理去发展自身,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道德观念要求人们在为个人需求和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应当兼顾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个体应当在行为中注重社会道德,保持坦荡的胸怀,追求远离狭隘私利的高尚品质。
“灭人欲”强调对于个体的欲望进行控制和有所节制。
人作为有欲望的生物,往往会有各种好恶、利益和欲望的冲突。
人想要在欲望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但是如果各种欲望不进行控制和调节,就可能导致人陷入无止境的欲望追求中,影响其理智和道德。
因此,个体应当逐渐意识到欲望的无止境性,学会有所节制,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培养来约束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违背正义和社会公共利益。
总体来说,“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准则,强调了人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也应该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希望个体能够追求高尚品质和道德标准,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发展。
同时,它也提醒个体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追求无止境的个人物质享受,以培养出高贵的品格和修养。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误会朱熹了
“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误会朱熹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就是不好的呢?朱熹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圣人地位呢?
“天理”指的是伦理道德,事物的规律等等。
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也就是说,这些欲望是要有个度的。
可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学者觉得这是束缚人的思想的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吗?还是朱熹本来就是这样理解的呢?孔子都说”食色性也“,朱熹作为儒家的学者,难道他不知道吗?
第一种可能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朱熹在宋朝的时候,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人的流动进一步冲击了稳定的统治。
歌舞升平等等现象都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只能极端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可能是处于当时世风日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主张的观点。
第二这种可能就是朱熹没有解析清楚。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他很难做出一个客观的解答。
第三种可能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被统治者利用,极大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南宋之后,儒家思想在科举考试上进一步加强,此时的朱熹的思想主张变成了维护统治者统治的”护身符“。
所以元明清的名人学者,比如李贽等主张思想自由的学者就站了出来挑战这种思想。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
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
《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
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
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
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
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
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
”“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实用版)目录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正文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后由朱熹发扬光大。
程朱理学主张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理而生,人类的行为也应符合这个理。
在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并列为两大主要流派。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而“人欲”则是指人的私欲和欲望。
程朱理学认为,人应该遵循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强调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这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严谨、自律,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一观点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解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一想起朱熹老头所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就觉得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有违人性,且透透一股浓浓的封建余孽的气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次读到这句话后,突然间多了一些感悟和理解。
事实上,“存天理灭人欲”最先出现在《礼记·乐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存天理灭人欲”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
后来二程所说的“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
这里的天理应指自然规律,而人欲则指内心不那么阳光的东西。
至于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希望当时的天子要去掉骄奢淫逸的世俗欲望,即人欲,依照天道,即客观规律来治理国家。
(来自百度)在此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一直以为天理是封建伦理纲常,人欲等同于人们的生活欲望和物质利益。
现在看来,还是书读得少了,只是一味着跟风批判,却不知道自己在批判什么,需要学习什么。
朱熹解释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正常的欲望和要求即是天理,只要超出正常需要的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才称为人欲。
然而朱熹同时代的人没有理解他,后人也没有正确地理解他。
说到“存天理灭人欲”不得不提到王阳明先生。
他曾经说过,”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之外事,心之外理乎?“王先生的人欲则是指内心任何不善的动机或只为自己考虑,人欲是万恶的源头,强调了内心高度的自律。
明白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真正含义,感觉真是误会了朱熹他老人家了。
要知道朱熹出身儒学世家,为官”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
他不求在仕途上的进步,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
后在”党禁“中受到迫害,被斥为”伪学魁首“。
71岁逝世。
另外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并不是仅仅针对女子的节操。
此话最早出自程颐,是针对当时社会风气混乱、道德贞操价值观念被摒弃淡忘有感而发的,但是当时在宋朝并未产生多大影响,整个社会阶层对女子都是宽容的,女子再嫁非常普遍。
高中议论文《存天理,灭人欲》800字(共11张ppt)
高中议论文《存天理,灭人欲》
如果过去了的伤悲,可以轻易忘记, 那么,有的人又何苦地在烦恼和忧伤
枷锁 的
中挣扎。往往不可开脱,
敞开心扉。
中 自求学一路走来,我们从
学到的坚强,已经被世俗的琐碎
逐渐轻淡,承受不起欲望的磨砺和考
意志 验。没有了
的坚定和一颗诚
挚的平常心。
关键词:枷锁,心扉,中学,世俗,
意志,平常心,忘记,忧伤,挣扎,不可, 开脱,敞开,求学,走来,坚强,承受, 不起,欲望,磨砺,没有,伤悲,轻易, 烦恼,琐碎,坚定,诚挚。
进一步的需求。物质上追求完美,情
感中求的丰富。
关键词:社会,夫人,历史潮流,
世界,青春活力,阶段,物质,情感,方 面,中求,顺应,遍及,诱惑,处于,求 学,需求,追求,充满,完美,丰富。
高中议论文《存天理,灭人欲》
学生 这是我们青少年
所想得到满
足的。是的,物质条件的优越
滋润 可以使人生活得
和舒适。从
高中议论文
存天理,灭人欲
800字
存天理,灭人欲。从表面
上去理解,极为容易令人望文生义。
纲常 道德
伦理,消除人的欲望。
主 其实,其本意并非如此。它的
旨是: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
不要过分沉溺于情感之中。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对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其需
求可谓是越来越趋于高水平了。
体会 而
工作上或学习上的快感。
过分 但有时,
地追求物质上的享
环 受,不免会养成人对生存在美好
境中的依赖性,以致在艰难条
件下的生活难以自理。
关键词:学生,物质条件,滋润,
“存天理,灭人欲”非是消灭自由,而是消灭伪自由,捍卫真自由
“存天理,灭人欲”非是消灭自由,而是消灭伪自由,捍卫真自由有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
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天理”、“人欲”其实都是人的意欲、意愿,都是欲望,但是,“天理”是合理的,而“人欲”是不合理的。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要消灭欲望,而是要让欲望合理化。
灭掉不合理的欲望,保留合理的欲望。
满足欲望就是自由,“天理”、“人欲”都属于欲望,都属于自由的范畴。
其区别在于,“天理”是真自由,而“人欲”是假自由,有害于真自由。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消灭假自由,捍卫真自由。
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弄清楚,为什么“天理”其实也是欲望,以及为什么“人欲”是反“天理”的,是不合理的欲望。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缺乏足够的了解,现代人就会望文生义,将“天理”理解成一个外在的约束和规定,这样“天理”就成了人的外在制约,成为欲望的限制者,成为自由的限制者。
事实上在儒家传统中,是不存在一个象法律一样的外在天理的。
“天理”并非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人心之内。
这就是“宋明理学”所说的“心即理”、“性即理”。
将“理”直接等同于“心”、“性”。
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心外无理”。
“天理”存在于人心之内是什么意思?孟子在这方面分析的最为经典。
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得之”的“之”就是指的“理”、“天理”。
也就是说,“理”是人心思考的结果。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一个“心之四端”的说法,即“心”有四个端口,从这四个端口,分别长出、发出“仁、义、礼、智”。
也就是说,“仁、义、礼、智”都是从人心中发端出来的,长出来的。
“仁、义、礼、智”其实就是“理”的外在表现,就是“理”。
同时,为了进一步说明“理”是发端于人心的,而非存在于人心之外,又提出了“义内”的说法。
“义”就是“理”,“义内”,就是“理内”,即“理”存在于人心之内,由人心之内所发出。
这意味着,中国的儒家传统是把“天理”、“理”看成是人心的基本属性,也是人心的基本内在的基本需求。
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
探讨存天理灭人欲的意义与现代价值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概念,意为要消灭个人的私欲,回归天道,追求道德的完善。
这一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存天理灭人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了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诱惑和压力越来越多,很容易迷失自我,追求虚荣和浮华。
存天理灭人欲提醒人们要回归自己的内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的提高,而不是被外部的诱惑所左右。
存天理灭人欲也强调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很多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
存天理灭人欲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大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存天理灭人欲也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存天理灭人欲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遵循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存天理灭人欲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回归自我、关注社会和保护环境,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自我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遵守环保法规等方式来践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
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PPT文档48页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叔本华
谢谢!
48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在当代学者张立文教授的说法中,「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中的工夫之路,人们可以通过这六个字所代表的理念来完善自我。
但是,「存天理、灭人欲」一方面作为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进行自我修养的方法得到一众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后世极大的诟病,认为这是「以理杀人」的、压抑人性的一套主张。
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本义和演变过程,分析后世对其误解和批判的主要论点,并说明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之所在。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出处与演变根据史料记载,此话最早的相关说法出自西汉时期戴圣所辑录的《礼记》第19篇的〈乐记〉当中:「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句话是想表明世间之所以会有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有些人置「天理」于不顾,不加限制地满足了自己的「人欲」。
由此分析得知,「天理」本身是好的,正确的;「人欲」本身好坏则不置可否,但是「穷人欲」则一定是错的。
到了宋代,程颐程颢两兄弟解释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明确表明要灭掉的是「私欲」,则天理可以昭彰;而所谓私欲就是指个人的一些不正当的欲望。
这句话本身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错。
朱熹是理学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很多观点都是从二程这里演变而来的。
他对于这个命题有一段更为形象化的解释。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有人曾问过朱熹说,在饮食这个命题上,天理是什么?人欲又是什么?朱熹回答说想要吃饭(这个想法)就是天理,而要求食物好吃就是人欲。
换言之,人的生理本能的表现就是「天理」,而在此基础上加之过分的要求就是人欲了。
如果只是读到这里,朱熹的这番言论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合理的成分可以接受并给予满足,但是对于不合理的部分则要摒弃。
但是,朱熹还进一步解释说:「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强调个人应该抑制自己的私欲和个人利益,以符合天理和道德原则。
对于"存天理灭人欲",我的看法如下:
1.遵循道德准则:"存天理灭人欲"有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抑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个人能
够追求道德和良知所认可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
秩序。
2.平衡个人与社会:"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个人利益与社
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
虑社会的发展和共同利益,避免个人欲望导致社会不稳定
和不公平。
3.价值观多样性考量:尽管儒家思想中强调了"存天理灭人
欲"的理念,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需求和欲望与道德
原则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个人背
景下,人们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和应用可能会有所不
同。
4.个人发展和幸福的考量:在追求道德准则和社会整体利益
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个人的发展和幸福。
过于强调"灭人
欲"可能会导致个人的抑制和焦虑,影响到个人的自我实
现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存天理灭人欲"代表了一种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强
调个人应该抑制自己的私欲,以符合天理和道德原则。
然而,在个体和社会利益、多样性价值观、个人发展和幸福之间需要进行适当的平衡和考量。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辩证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辩证“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受到的非议颇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评价一般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禁欲主义”,是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工具,现在随着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认为过去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为朱子的这一观点翻案,但不管把人欲归为私欲也好,把灭人欲看做节欲也罢,朱子的这一观点长期受到诟病,总也不是偶然的,戴震等大家的批判也应有缘由,本文通过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探析,来分析一下其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和长期受到误解的缘由。
标签:理欲之辩;天理人欲;心统性情现在随着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认为过去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陈荣捷先生认为“近儒亦以宋明儒所指私欲之欲,同于人生而有情欲之欲,于是攻击其为杀人工具,此非学术所论。
”如张申认为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是要节欲而不是禁欲。
岑贤安在《朱熹人道哲学的心性论基础》(《学术论坛》,1999,6)中认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实则是“存公理,灭私欲”,是一个积极的思想命题。
虽然现在很多学者都为朱子“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翻案,把人欲归为私欲也好,把灭人欲看做节欲也罢,朱子的这一观点长期受到诟病,总也不是偶然的,戴震等大家的批判也应有缘由,本文通过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探析,来分析一下其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和长期受到误解的缘由。
要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必须从其整个哲学体系来理解。
“理”是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具有物理世界的所以然和人类社会的所当然两层意思。
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就是把道看做万物之本,而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于万物”(《朱子语类》卷一)认为理先于物存在,有理才有物。
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理的体现与结果,于是理也具有道德属性,或者说理是道德本体:“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介绍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道家思想,意为追求道德的高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目的,是一种卓越的生活哲学。
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想法多样化,但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思想,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并在现代生活中发掘其价值。
存天理“天有正道,岁有时序,农有耕种,工有技艺”,这是《道德经》中所说的。
存天理,即追求天道的正义和道德。
天理高远,是我们永远难以守护和追求的境界,但我们可以从这种追求中,体会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正义和道德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珍惜自然资源,尊重他人的权利,对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和理解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为这个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灭人欲人的欲望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贪、嗔、痴等。
灭人欲,就是要摆脱这些欲望的束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灭人欲。
例如,通过节制自己的食欲,防止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关心他人的情感和感受等等。
只要我们意识到欲望的影响,敢于面对和改变,我们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品德。
如何运用存天理灭人欲现代社会充满了变化和挑战,不断面对的机会和难题要求我们具备各种各样的技能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需要理解、尊重和发掘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它是我们永不褪色和不断进步的生命之光。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例如,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和人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等等。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活出精彩的人生。
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道家思想,但它的含义和意义却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这一思想,从中汲取人生精华,投身于事业和实践之中。
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衡量自己品德和人格的标准,是实现理想人生和升华精神的源动力。
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
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
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
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
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人欲则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求。
二者之间关系,自先秦《乐记》以来,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
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保有天理。
这种作为人的根本标志的天理,也就是纲常人伦,人的先天善性,人的本然之心,就是天理的表现。
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人的本心错聩不明,天理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通过去除物欲,泯灭己私的工夫,才能复明人的先天善性。
但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应该有个界限和标准。
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伴随但性质不同的存在。
人们喜欢游玩,喜欢音乐,喜欢财富,喜欢美女等等,虽然也是欲望,但那是天理固有的内容,也是人情所无法避免的。
遵循规则,使天下人都能享有这些,那就是天理;把这些据为己有,以满足一己之私欲。
吃饭的目的是保持生命和健康,为了这个目的,也可以是人欲。
如果要求美味、佳肴,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
而天理、人欲的界限,归根到底,乃是当时的制度是否允许。
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灭人欲
❖ “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 念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 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 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 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 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 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 “人欲”。
存天理
❖
程颐、程颢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
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
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 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 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 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 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 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 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 人的仁爱之心
克服恐惧心理(之三):存天理,灭人欲?
克服恐惧心理(之三):存天理,灭人欲?以下的内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克服恐惧和纠结心理。
西方和佛家的人性论都认为,人性本恶,人从生下来就带着罪孽,要把心灵交给天主和佛祖去净化才能去除罪恶,近期通过借腹代孕的李兆基大公子李家杰房间里就摆着数百个小佛像,他就是认为家财万贯是一种罪恶,要天天拜佛才能洗脱罪恶感。
中国传统的孔孟儒学观点出现了一些分歧,西汉开始收录的《礼记》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对话,对“七情”作如下描述:“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也就是说七情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佛家的说法和最初的儒家差不多,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
而“六欲”儒家是指“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佛家的六欲基本差不多,《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日本人说唐代之后的中国人是另外一个民族,指的不是武力上被异族征服,事实上唐代中后期长安就数次被回族、藏族政权攻破抢掠,而是在精神文化上被异化,其中程朱理学的糟粕被统治者立为道德规范至关重要。
北宋时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
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
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
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
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
“无人欲即皆天理”。
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被后世统治者和民间宗族极力推崇,流毒颇深。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朱熹的核心思想理论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小组分工程序图 The Work of Each Member
人物简介:阮诗航 02
4
只是人之一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类。
5
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
6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著作影响 Books & Impact
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集“四书”与“五经”于一体的
《朱子语录》
该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其中密 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 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 实用。
————生物制药1131
0 2 绍兴三十年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
思想——理学。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 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他提出 “存在理,灭人欲”。
0 3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
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并 刻印发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 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记载了。
(语类一)
格物致知的 先验论
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穷得三两分,方 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到得十分,方是格物。
(语类十五)
一分为二的辩证 思想和形而上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理人欲,几微之间。” [9] “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须事事 与剖判极处,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著见。” [9]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 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 [9] “天理人欲常相对。” [9] “天理”与 “人欲”是 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 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 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朱熹并 不是什么欲都要灭……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 “天有春夏秋冬, 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 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 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 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 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6]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 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 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 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 [2]……
注[1]:《朱子语类》卷一 注[2]:《朱子语类》卷六 注[3]:《朱子语类》卷十五 注[4]:《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 注[5]:《朱子语类》卷一一七 注[6]:《近思录》卷一 注[7]:《印光大师文选》第二章 注[8]:《朱子语类》卷四 注[9]:《朱子语类》卷十三 注[10]:《世范》卷中 注[11]:《孟子》告子上 注[12]:《孟子集注》 注[13]:《近思录》卷五
学海无涯 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 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 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 与美好。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1]朱熹也 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12]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 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 美味,人欲也。” [9]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13]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 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 禁重。” [14]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 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7]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 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 [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 [6]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海无 涯
注[14]:《吕氏春秋》 注[15]:《言行龟鉴 》卷二 德行门 注[16]:《朱子语类》卷十二 注[17]:《孟子》滕文公下 注[18]:《岳阳楼记》 注[19]:《荀子》性恶 注[20]:《论语》颜渊 注[21]:《孟子》尽心下 注[22]:《荀子》修身篇 注[23]:《管子》形势解 注[24]:《墨子》天志上篇 注[25]:《老子》第五章 注[26]:《老子》第四十四章 注[27]:《墨子》天志中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易 淫,贫贱容易移,威武容易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这也是灭人欲的结果, 人欲都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四、“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11]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19]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 有善恶。” [6]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
“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 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人有常言曰:心印若此印,刊刻得端正,看印在何处莫不 端正;若刊刻得欹邪,看印在何处无不欹邪。故治心之学,不可不谨也。” [15] “凡徇人欲,自 是危险。庄子所谓其热集火,其寒凝冰,是也。” [15] “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 [16] “人 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 [13]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 [9] “有天理自然之安, 无人欲陷溺之危。” [9]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 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13] “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 其乐可知。” [13]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 灭性欲、食欲、爱欲……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的意思。朱熹的学说思想就是劝 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齐家、治国、平 天下”。没有进取心与上进心怎么可能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 本性中带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 灭的。朱熹希望学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时常格物省身,克制自己过分的私欲,成为一个不是只 顾自己而是为更多人着想杰出的人。
三、“灭人欲” 指的是什么?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 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9]既然“天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不就是灭天 理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么朱熹要灭的人欲指的是什么呢?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
学海无涯 人的仁爱之心。那么他“灭人欲”要消灭的是什么呢?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 [20]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 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21]及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 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22]还有法家的管子说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 行私为,则子母相怨。” [23]及墨家的墨子说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 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24]等等内涵是一致的……
学海无涯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 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 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 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道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5] “圣人无常心,以 百姓为心。” [26]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27]朱熹对皇帝说“ 存 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宋人袁采说的明白:“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 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 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10]饮食是人的自然欲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合道理地 去追求它,就是贪吃;男女之事是人的本能欲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 需要,那就是奸淫;财物,谁都想获得,是不可缺少的,靠非法手段取得财物,就成了盗贼。人 如果只求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就会引起事端触犯法律……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 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 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 二、“天理” 指的是什么?
“存天理,灭人欲”是对谁说的?出处一是对皇上说的,出处二、出处三都是对学者士人说的。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对平民大众说的,不属于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 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及立志成为杰出的知经识理的男人提出的,这些人都有条件有可能沉迷于自 己的欲,而忘了天理……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 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 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 故不过行其情也。” [16]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16] “存天理、灭人欲” 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