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 7 上 语文:14秋天 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4《秋天》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依据你把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篇合集《汉园集》出书,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书,并取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1.揣摩、品尝本文美丽的言语;2.领会诗篇美丽的意境。
1.查字典,查准字音;2、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材料。
一、预习检测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震(zhèn)落丁丁(zhēng zhēng)镰(lián)刀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芦篷(péng)满载(zài)归泊(bó)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2.依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这儿指果实又大又丰满。
(肥硕)(2)逗留,歇息。
(多指鸟类)(休息)(3)高远空阔。
(寥阔)(4)干枯,没有水了。
(枯涸)(5)水清。
(清洌)(6)睡梦。
(梦寐)二、全体感知1.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象?露水、砍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流、牛、牧羊女。
2.找出你最喜爱的一幅画面,想像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境,用美丽的言语描绘你喜爱的这幅图像,并给这幅图取个名。
农家丰盈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
3.经过这些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秋天、对日子的酷爱与赞许之情。
三、言语品析品“秋”:在诗中找到自己最喜爱或是感触最深的当地,读一读,并品析下列诗句。
1.砍木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视点,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盈之景;“稻香”从味觉视点,暗示稻子老练,展现丰盈的图像。
3.秋天休息在农家里。
“休息”运用拟人的修辞,归纳秋天在农民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气氛。
七年级上14.秋天 导学案
《秋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读、会写、会解释文中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学会赏析诗中优美的句子;3、学会发现、欣赏身边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查资料,了解作者;2、朗读课文,完成课堂检测1。
二、能力提升3、说秋说说你对秋的理解(从色彩、感受等方面来谈);4、诵秋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有能力的可以背诵);5、品秋(1)诗中描绘了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你喜欢哪一幅画面,简单说说理由。
(2)这首诗用词准确、生动传神,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
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词用的好,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6、绘秋(选做一题)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上课流程1、导入新课;2、学生结合课堂检测1、2,展示基础知识部分;3、学生自由展示能力提升3;4、每组选一个代表朗读或背诵《秋天》,各组选一个评委进行评比;5、学生交流后展示能力提升5。
6、全班自由展示拓展延伸6。
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丁丁.肥硕.栖.息廖.阔枯涸.清洌.梦寐.2、《秋天》选自,作者,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
3、为什么说本诗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4、仿写句子秋天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天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
高粱说:,。
棉花说:,。
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证明。
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
5、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
快乐回收站:......。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4《秋天》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1.作者简介:
2.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积累词语。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复
习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出示检测学案。
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
出示有关作者资料;补充说明。(板书课题)
测验
字词答案不一致,强调动手查字典的重要性。
预
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诗内容。
1、美诗美读,感知意境。(诗歌阅读,朗读先行。)
2、说说诗人一共描写了几副画面,请分别为它们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再试着说一说每个画面分别展示了秋天什么特点?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梳理脉络。)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
概括要准确且不遗漏内容。
学生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要灵活处理。
研
习
精读研讨,理解诗歌内涵。
说一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ຫໍສະໝຸດ 启发学生有创意地朗读。语言训练
评价时要鼓励学生
注意语言训练
时习
熟读诗歌,练习朗读并掌握生字词
板书设计
秋天
农家丰收图 渔家打鱼(归泊)图 牧羊女思恋图
(丰) (乐) (恋)
教学反思
第14课《秋天》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美诗美读,朗读中指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2.品味想象,教育学生了解诗歌用凝练语言传达出丰富内蕴的特点。
重 点
品味想象,教育学生了解诗歌用凝练语言传达出丰富内蕴的特点。
难 点
赏析精彩语句段落。
课 型
现代文阅读略读课
课 时
1课时
人教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
14、秋天何其芳第一课时(预习+展示)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流程:一、诗歌导入,引秋二、朗读感知,诵秋1、示范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调、字音、节奏)一遍、二遍(划节奏)2、指名一生读3、生评4、组内自由读5、检测朗读(小组PK读)6、全班齐读(饱含感情)7、课中检测反馈(1)填空:诗人何其芳,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本诗选自《》。
2、注音:丁丁.()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三、再读课文,品秋(一)读内容(小组合作探究)1、全诗三小节,呈现三幅诗情画意的图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并找出依据(文中的词语)2、三幅画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二)展示合作成果(分组、分内容、分画面展示)四、归纳拓展,赞秋1、归纳小结2、拓展赞秋:仿歌曲《春天在哪里》,根据诗歌《秋天》改写《秋天在哪里》。
附:《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第二课时(展示课)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感情。
3、培养诗歌的改写,仿写的能力。
流程:一、检查改写,唱秋1、各小组合作,再板书(温馨提示:紧扣课文内容)《秋天在哪里》例句(第一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欢天笑语的农家里,飘满了稻香呀,堆满了瓜果,还有那伐木的丁丁丁……(第二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第三节的改写):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2、各小组互相修改,再唱秋二、探究精读——悟秋1、你觉得诗中哪儿写的最美?(提示:可从感官角度展示秋天的立体美;可从修辞角度体现秋天的意境美:可扣住语句中的重点词韵律美等)2、先小组合作,再展示(可分组、分段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4秋天
14.秋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方式贯穿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诗歌描绘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句的含义,领悟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线的词注音:丁丁()鳊鱼()寥阔()梦寐()肥硕()枯涸()栖息()清洌( )归泊( )3、解释下列词语。
丁丁:寥阔:栖息:清洌:枯涸:梦寐: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每节诗歌的中心句,并思考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为每幅图画配上一个合适而整齐的标题吗?合作探究——不议不讲1、引导学生进行涵泳朗读,深入意境。
指导学生探究全诗的朗读节奏、重音以及表现的人物情感及其语句,全班朗读。
(要求:1.情感投入。
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
2. 视觉再现。
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读出轻松、宁静、闲适的感觉。
)①全班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一组乡村秋景图: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乡村的哪些景物,有哪几个场景,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找到依据)。
②想象画面,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充满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没有写出一个喜或是爱字,但是通过作者对秋天景物的细致描述,却真切地流露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品味诗句要求:抓住意象,融入感情。
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②结合各种感官。
如:视觉,听觉等。
③结合内容,抓住富有表现力能传达作者感情的词句。
1.伐木声飘出幽谷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比较它与本文有哪些共同点?秋景[美国]狄金森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
第十四课《秋天》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品析精彩语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学习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2、了解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3、文体知识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 )谷 ( )刀背()竹()芦()蟋()2、解释下列词语。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秋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
原名,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预习自测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谷 ( )刀背()竹()芦()蟋()2.解释下列词语。
肥硕:寥阔:清洌:梦寐:枯涸:3.填空。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这首诗只有短短三节,却勾画了秋天特有的韵味,描绘了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画面,试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秋天》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第14课秋天导学图示教学重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说秋】1、【情感导入】由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②、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二、预习展示1、填空《秋天》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
代表散文集《》。
2、你认识我吗?知道我的样子吗?丁丁()肥硕()栖()息青鳊()鱼乌桕()叶归泊()寥()阔枯涸()背篓()小桨()梦meì()清liè()3、【读秋】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好重音读出感情1、自由朗读,个性展示,并点评。
2、听老师范读。
三、【品秋】(一)整体感知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为每幅图拟一个漂亮的名字吗?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
要求说出理由。
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二)品析优美的语言(学会合作:小组探究)1、示范品读学方法(第一节)如:“飘、饱食、栖息”等字的赏析总结:传神的词语贴切的修辞感官的运用2、自己品读第二、三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一起交流四、【背秋】(背诵速度大比拼)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读读背背,看谁最先圆满完成任务!五、【绘“秋”】(拓展延伸)――――课后作业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
那么赶快行动起来,进入我们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六、【板书设计】:(略)教后记:。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第14课 秋天
秋天何其芳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4.提高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反复朗读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写景的层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的主旨。
3.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会全诗。
2.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3.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2.仿写本诗: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惋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三、分析探讨(一)朗读之后,学生读提示,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这些暗示这是在秋天。
(二)研读与赏析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
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1.优美语句赏析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1)找出优美的语句。
《秋天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秋天》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色。
2. 掌握描述秋天的词汇和句型。
3. 能够用所学知识描述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导学内容
1. 秋天的特点和景色
2. 描述秋天的词汇和句型
3. 练习描述秋天景色的写作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
让学生观看一段描写秋天景色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变化。
2. 进修
(1)秋天的特点和景色
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树叶变黄、变红,天空变得湛蓝,风吹过,树叶落下,形成一片金黄色的地毯。
秋天还有丰收的季节,田野里金黄色的稻谷摇曳生姿,果园里各种水果红彤彤的挂满枝头。
(2)描述秋天的词汇和句型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金黄色的树叶、红彤彤的苹果、湛蓝的天空、落叶如金、丰收的季节。
句型:在秋天,树叶变得金黄色;秋风吹过,树叶飘落在地;果园里各种水果红彤彤的挂满枝头。
3. 操练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描述一幅秋天的景色画面。
4. 拓展
让学生利用想象力,描述一个他们心目中最美丽的秋天。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秋天的特点和景色,掌握了描述秋天的词汇和句型,能够用所学知识描述秋天的美丽景色。
希望同砚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描绘出更加生动的秋天画面。
(人教新课件初一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导学案.doc
(人教新课件初一上第14课(秋天)导学案导学案课型:新授时间:【一】明确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二】前置自学:1、文学常识积累:何其芳,现代诗人、________家、________家,著作主要有散文集_________诗集___________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出版了诗歌合集____________。
2、给以下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栖息〔〕枯涸〔〕青鳊鱼〔〕背lǒu()肥shuò()乌jiù()芦péng()liáo阔()清liè()梦mèi()【三】展示交流1、本诗语言准确,生动传神。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好批注,然后组内交流。
2、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例: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这幅画,从中我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四】合作探究1、诗人通过这首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三节诗又是三幅画,请你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富有文采的笔调描绘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为你的画你一个漂亮的标题。
【五】达标拓展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摘出来组合成下面这首小诗,请你仔细品读,揣摩,试试自己能不能再续写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4《秋天》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内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课前自测:(一)掌握字音,积累词语。
丁丁()背篓()肥硕()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与四川万州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如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和在;他热切地向往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追求。
于是较多徘徊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格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歌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三)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并试着根据下面的示例在书上为全文做好朗读标记。
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谷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四) 你积累的关于写秋的诗句有哪些?请写两句。
三、研讨交流:1、整体感知: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节诗句各自的画面。
图图图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或将自己不大理解的词句找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
五、小练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
(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点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秋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