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美版
建设生态农业文明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界各国农业 的实践 充分证 明 了这点 。但 能源农业 的发展在 获取高产的同时 , 社会带 来了一 系列的严重 问题 , 给 特别是
与科 学 发展 不 相 称 的 生 态 问题 。一 是 以石 油 为原 料 的 化 肥 、
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就是要以保障 农产品供给、 增加农 民收入 、 促进农业 可持续 发展为 目 , 标 以 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 在家庭 联产承包 经营 的基础上 , 在 市场机制和政府调 控的综 合作用 下 , 成 “ 工贸 ” 密衔 建 农 紧 接 、 产加 销” “ 融为一体 、 多元化 的产业形态 和多功能 的产业 体系。要实现农业可持续 发展这个 目标 , 就必须把 建设 生态 农业文明放在核 心地位 。生态农 业文 明的基本 特征是 生物 产量高 、 光合作用强、 经济效益好 、 生态 环境佳 , 出一条“ 走 农
明放 在核 心地 位
然 选择 纵 观世 界农 业 发 展 史 , 以 得 出这 样 一 个 结 论 : 业 生 可 农 产的根本 目的是生产 出足够多的粮 食及 其副产品 , 以满足人
类生存 的基本需要 和不断增长的需要。因此 , 农业 问题理所 当然地被世界各 国所重视 , 自然成为经济生活 中最基础的 也
载体。 关键词 : 态 生
农业 文明 中图分类号 :30 1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9 2 2 0 ) l 5 O 10 62 (0 8 O 一 4一 2
党的十七大报告 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并把它作为 , 我 国实现全面建 设 小康社会 奋斗 目标 的新要求之 一。生态 文明建设体现在各个方 面 , 包括生态工业 文 明建 设 、 态农 生 业文明建设 、 生态城市文明建设 等。中共 四川 省委 九届 四次 全会提出“ 以现代发展的理念 和方式经营农业 ”其中一个 要 , 重要内容就 是要 把生态文 明的理 念融入到建设 现代农 业 中 去。所 以 , 建设生态农 业文 明, 是走 中国特色农 业现代 化道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本文对中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基础薄弱的国家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靠我们自己探索和试验。
由于我国大量的人口沉积在农业领域,造成农业就业比重过高,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等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并非易事,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长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七大发展战略和四大技术路线。
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技术路线一个国家所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背景和资源条件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同样,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选择什么道路,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它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国情、资源禀赋,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看好。
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率还较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低水平生产力现状。
(一)在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农业资源短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充裕与稀缺和人均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实现难易程度的关键。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是1.301亿公顷,到2006年底已降为1.218公顷。
而在土地资源锐减的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却很快,尤其是农村人口增长很快。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多万人,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后即使采取各种措施保持耕地面积不再下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仍会呈现减少的趋势。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近百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经验,也形成了多样的现代化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不断取得进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对农民、农业的支持保护,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从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的视角,可以概括划分为人多地少、人少地多、人地适中三种类型。
人多地少国家的代表有荷兰、以色列等。
荷兰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但由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园艺作物和畜产品生产,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以色列缺水少土,但由于大力发展水、肥集约利用,土地产出率雄踞世界前列。
人少地多国家的代表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350万人,农场平均耕种面积高达4000英亩,大力推动资本集约,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代表的特色模式。
人地适中国家以法国为主要代表。
法国多年坚持推动农业制度变革,实行以工养农政策,一方面防止农地经营分散,一方面引导农民分流,使法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也各不相同,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简单照搬。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家庭经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
实践证明,家庭经营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容纳现代生产力。
我国的特殊国情在于,农户的数量多、分布散、生产经营规模小。
要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积极鼓励、重点推进社会化服务。
这种社会化服务,应当以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主,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市场,营造商业性组织开展营利性服务的环境。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改革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管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城乡差距等。
标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措施;新农村建设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着重描绘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宏伟蓝图,并要求全党坚持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
以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旨在为有关涉农领导干部提供决策参考。
一、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提法,最早见于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对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

水平 , 算 实 现 了和 基 本 实 现 了现 代 化 。人 们 根 据 生 产 力 的 才 发展 水 平 、 历 史 的角 度 。 农 业 划 分 为 原 始农 业 、 统 农 业 从 把 传
仅 就 概 念 而 言 ,现 代 化 ” 指 十 分 宽 泛 , 在 时 间 上 没 有 确 “ 所 它
定 的 外 延 。 间 上 也 无 确 定 的 内涵 。 以 “ 空 所 现代 化 ” 是 严 格 不
体 系为 保 障 。 分 发 挥 市场 在 配 置 资 源 中 的 基 础 作 用 、 民 充 农 的 主 体 作用 、 府 的 支 持 保 护 作 用 , 快 改 造 传 统 农 业 , 步 政 加 逐
和现 代 农 业 三 个 发 展形 态 。 业 现 代 化 则 是 指农 业 由原 来 落 农
后 的传 统 形 态 向 先 进 的 现代 形 态 转 变 的过 程 , 时也 是 指 农 同 业要 达 到 的 现 代水 平 程 度 。 农 业 现 代 化 , 于 发 展 农 村 经 济 , 高农 业 生 产 效 率 , 对 提 促
进 增 收 , 重 大 意 义 不 言 而 喻 。从 目前 世 界 农 业 发 展 的大 趋 其
不 断 地 发 展 和 变 化 , 现代 化 ” 内容 不 可 能 一 成 不 变 。 “ 的 因此 ,
现 代科 学 技 术 、 现代 物 质 装 备 、 代 产 业 体 系 为 支 撑 , 现 以稳 定 完 善 农 村 基 本 经 营 制 度 、 展 产 业 化 经 营 、 全 社 会 化 服 务 发 健
维普资讯
农 业 经 济
211053873_走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

视点走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规模和农产品供需规模超大的国家,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具有农业强国的一般性特征,也存在内外部条件产生的特定性。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用自己的农业优势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将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出一条反映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农业强国之路。
农业强国建设要立足实际。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
放眼全球,“小农”模式下能否建成农业强国、如何才能建成农业强国,在实践层面少有先例,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决定我国农业强国建设既不同于日韩等东亚国家,也不同于欧美等国家,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从基础制度看,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
一个国家遵循什么样的逻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路径来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与自身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基础制度密不可分。
从全球范围看,国外农业强国建设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完成的。
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超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由此,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个大前提下去谋划推进,不断丰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在稳定“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统”的功能,通过更有效的“统”来促进统分结合迈向更高水平。
从“大国”特征看,必须立足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的现实,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走内源型发展道路,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五个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 16 #
的物质技术的现代化, 即运用先进的生 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 生产的机 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 化学 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或物质内 容;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当前, 主要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
不同。1886 年, 日本 1 个农场 工人购 买 1 公顷可耕地必须工作的天数是美 国农场工人购买同样面积可耕地工作 天数的 9 倍。在美 国, 劳动 力价 格相 对于土 地价格不断 上升, 尤其在 1880 ~ 1920 年期间; 而日本的 土地价格相 对于劳动力 价格 上升得 极快, 尤 其在 1880~ 1960 年期间。 到了 1960 年, 1 个日本农场 工人必 须工 作 30 倍 于美 国农场工人 的时 间, 才能 买到 1 公顷 土地1。那么, 在各自的资 源禀赋条件 下, 美国和 日本 是怎 样实现 农业 现代 化的呢?
二、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道 路的思考
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基本特点就 是人 多 地少, 人均 耕 地 1 亩多 一 点。 而 20 年前 改革 时所实 行的 福利 化的 分配方 式 又造 成 了 土地 使 用 的 细碎 化, 户均只有 半公 顷左 右。这样 条件 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走? 显 然, 美国的 资源 禀赋 条件与 我国 正好 相反, 在耕 地的 人均 拥有量 上几 乎是 世界上的两个极端 # ## 一个是大规模 经营, 一个是小规模经营, 这就决定了 我们不 可 能走 美 国 的农 业 现 代 化道 路。那么, 能 否走日本道路? 事实上,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 在资源禀赋上, 我国和日本非常接近, 因此, 日本道路 对我国来说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如 果深入分析下去, 我国和 19 世纪后期 的日本仍然有许多十分显著的不同之 处。主要有: ( 1) 19 世纪 后期, 日本的 工业已经取 得了 一定程 度的 发展, 工 业对农业劳 动力 的吸收 水平 很高, 因 此, 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 劳动 力的价格也 在不 断上涨, 即 土地 和劳 动力双重稀缺。而我国目前的劳动力 资源供求特 征是, 不 仅农村 存在 着大 量剩余劳动力, 城市剩余( 包括隐性剩 余) 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 劳动力就 业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既能 够大量吸收 劳动 力就业, 又 能够 大量 增加农产品产出的特殊的农业现代化 道路。( 2) 日本 工业 化对农 业的 剥夺 很少, 因此, 农业现代化起步时的负担 较轻。而我国一向采取的是剥夺农业 的工业化方式, 直至目前, 剪刀差!还 大量存 在 着。据 计 算, 1994 年, 我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 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推动 力
原动 力 牵引 力
重点:“五力”机遇 推动力——全党农业短板共识 牵引力——城镇化与工业化 带动力——居民消费结构 驱动力——科技和产业革命 原动力——改革
驱动 力
带动 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 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万吨
216.7 414.9 450.1
万吨
2381.9 6187.5 9790.4
万吨
521.8 1320.3 2313.9
万吨
124.2 273.4 236.4
万吨
135.1 180.9 24.8
农村从业人员变化
全国乡村从业人员及主要行业分布 按性别划分 乡村从 年份 业人员
单位 30637. 16548. 1409 8 4 0 40066. 21727. 1833 1988 7 7 9 46432. 24733. 2169 1998 3 1 9 男 女
第四部分: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3-至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 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 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 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在新的 历史阶段下,对我国农业现代化 发展目标的深刻阐释。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1978-1998 年,确立了以家庭 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实现了农产品供给从绝对短缺到 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 性突破
农作物产量变化
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 年份 粮食 棉花 糖料 油料 烟叶 麻类
单位
1978 1988 1998
万吨
30476.5 39408.1 51229.5
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 告别粮票 20 年,粮食实现 “ 十连增 ”农民 收入“ 十连 快”,高出 GDP1.6% ,城乡收 入差距进一步减小。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快速 成长,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 营步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 系呈现出蓬勃的活力。
农村农业发展现存问题
• • • • •
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结构不断变化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 农业资源利用强度高与转化率低的矛盾 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加大与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矛盾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1.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回顾
(1)1982-1986年连续五年聚焦“三农”。重点是农村改 革和 相关政策。 (2)2004-2016年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 ——2004年:农民增收 ——2011年:水利改革 ——200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2年:农业科技 ——2006年:新农村建设 ——2013年:现代农业 ——2007年:现代农业与新农村 ——2014年:农业现代 化 ——2008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改革创新 ——2009年:农民持续增收 ——2016年:农业新理念 ——2010年: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小康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年份
农作物总播种 面积
增减
粮食作物面 积
增减
非粮食作物面 积(占总播种 面积)
1998
155706 -1070
113787 -9896 103891
41919/26.9%
2002
154636
50745/32.8%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目标:2020年全面小康,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农村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脱贫等。
现代农业“八化”
发展产业化—根本 产品优质化—关键 生产标准化—基础
生产规模化—重点 产品品牌化—支撑 产品特色化—方向
产品安全化—保证
结果高效化—目标
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状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再度明确农业现代化转型方 向,土地流转、农业可持续 发展、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 等系列政策有望逐步落实。
第三部分:后农业税黄金十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04-2013)
“一免三补”政策,简单来 说,“一补”是指减免农业税 政策,“三补”是指直接补贴、 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 一免三补 " 政策是国家促进农村 增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 城市反哺农村最为重要的措施。 这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 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现代化工作总体要求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三 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 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 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 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 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 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00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东北高油大豆良 种补贴,这是我国第一个直接对农民的生产性补贴。在良 种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优 质率不断提高。
第三部分:后农业税黄金十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04-2013)
2004 年至今,党中央提出 了“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判 断,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 “四补贴”等一系列重大强农 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基本建 立了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变化(单位:千公顷、万吨、公斤/公顷) 作物名称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总产量 单产 1998 113787 51230 4502.3 31214 19871.3 6366.1 29774 10972.6 3685.3 25239 13295.9 5268 8500 1515.2 1782.6 10000 3604.2 3602.2 1999 113161 50838.6 4492.6 31284 19848.7 6344.7 28855 113888 39469.1 25904 12808.6 4944.6 7962 1424.5 1789.1 10355 3640.6 3515.8 2000 108463 46217.5 4261.1 29962 18790.8 6271.5 26653 9963.6 3738.3 23056 10600 4597.5 9307 1541.1 1655.9 10538 3685.2 3487.1 2001 106080 45263.7 4266.9 28812 17758 6163.4 24664 9387.3 3806.1 24282 11408.8 4698.5 9482 1540.7 1624.9 10217 3563.1 3487.4 2002 103891 45705.8 4399.4 28202 17453.9 6188.9 23908 9029 3776.6 24634 12130.8 4924.4 8719.5 1650.7 1893.1 9881 3665.9 3710 2002年比 1998年增减 -9896 -5524.2 -102.9 -3012 -2417.4 -177.3 -5866 -1943.6 91.3 -605 -1165.1 -343.6 219.5 135.5 110.5 -119 61.7 105.8 增减比例% -8.7 -10.8 -2.3 -9.6 -12.2 -2.8 -19.7 -17.7 2.5 -2.4 -8.8 -6.5 2.6 8.9 6.2 -1.2 1.7 2.9
粮食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薯类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1998年 播种占全国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薯类 其他 27.4 26.2 22.2 7.5 8.8 7.9 2002年 总产占全国 播种占全国 总产占全国 38.8 21.4 26 3 7 3.8 27.2 23 23.7 8.6 9.5 8 38.2 19.8 26.5 3.6 8 3.9 2002年比1998年增减 播面 -0.2 -3.2 1.5 1.1 0.7 0.1 总产 -0.6 -1.6 0.5 0.6 1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目录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78-1998)
二、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三、后农业税黄金十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04-2013) 四、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3-至今)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78-1998)
1992-1996
土地使用权流转尝试阶段
1997-1998
1998 年 底 , 全 国 80% 的 村 庄 展 土地流转合理合法确立实施阶 开了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 ,农 段 业建设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着力进行农业结构性的调 整,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品种 更加丰富,农业质量和效益明 显提升。
第二部分:千禧年之交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998-2003)
1998 年8 月29 日,第九届全 国人大十次会议通过了修的《土 地管理法》。第一次将“土地承 包经营期限为 30 年”的土地政 策上升为法律。 1998 年底,全 国80%的村庄展开了土地承包期 延长工作,农业建设向现代市场 农业转变。
农业现代化工作重点任务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
完善职业培训政策
农村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 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 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 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 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 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 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