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六国论》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六国论》课件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六国论》课件

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如此

第三类:刺秦 国家:燕 荆轲刺秦触怒了秦君,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这是客观事 实。但是,以强秦和弱燕的国力对比,秦发兵灭燕是迟早的 事,燕国不采取非常手段无异于坐以待毙。当时燕国的形势 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用《荆轲刺秦王》里燕太子丹的 话说,“秦兵旦暮渡易水”。有道是困兽犹斗(狗急跳墙), 燕国在此危急时刻用刺杀秦王来绝地反击,或许还有一线生 机,所以太子丹才会在国家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如此孤注一 掷。
第二类:附秦 国家:齐 齐国对秦国东进采取隔岸观火(作壁上观/袖手旁观)的 姿态,偏安一隅,可能还幻想着从别国的火并中坐收渔利 (趁火打劫),所以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这让我们联想到 鲁迅《藤野先生》和《药》中麻木不仁(冷漠自私)的看客 形象。但齐国却不明白多方政治博弈中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列国之间相互依存,平衡共生;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用 《烛之武退秦师》里晋侯的话说,齐国的做法可谓是“失其 所与,不知”。
回到历史事实,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再次抨击六国 的错误政策,劝诫北宋当权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第4段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深化,也为下文明确写作意 图做了有力的铺垫。
3.第4、5两段是否可以删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齐
一切的历史都是供当代人来学习借鉴的,过去 发生的事情在当今仍有启示意义;
第四类:抗秦(中秦反间计) 国家:赵
李牧多次率军打退秦国的进攻,挽救了赵国。李牧对 于赵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国家栋梁,是 维系赵国社稷的 。可惜,昏庸的赵王不懂得“ ,
”的道理,不辨忠奸,轻信谗言,枉杀忠良,殊不 知杀掉李牧无异于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 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国的灭亡,并非败于秦国的金戈 铁马,而是毁在自己手里的。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所论:“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六国论》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六国论》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赏析

【原文】六国论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16.2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6.2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6.2 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六国论》的基本思想、文体、结构和语言技巧;2.掌握阅读和分析《六国论》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1.揭示《六国论》的核心论点;2.分析《六国论》的文体特点;3.探究《六国论》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六国论》中的“攻心”思想;2.掌握辩证分析《六国论》中的一些论证方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六国论》全文,口头讲述或者PPT展示。

2.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好笔记。

(二)导入教师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引发学生对于“攻心”思想的热烈讨论。

(三)阅读整段让学生阅读“辩者不义之辩”这一段,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了解作者使用的手法以及论据的说服力。

(四)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所选的一段内容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论据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以及作者运用的手法。

2.每组讨论结果输出到课堂上,交流彼此的分析和思考。

(五)课堂梳理教师对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六国论》的核心论点和论证方式。

(六)课后作业1.阅读《六国论》全文,按照课堂讲解的分析方法,对于一段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记录下来。

2.撰写一份500字的读书笔记,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文体特点、结构和语言运作方式。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组内讨论表现及输出结果;2.课后完成的读书笔记质量。

五、教学反思课堂组内讨论的时间要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讨论并撰写出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更加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jū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实用课件(4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实用课件(45张PPT)

六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国 与 秦
▲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的 秦灭六国时间表:

▲ 前230年灭韩

▲ 前225年灭魏

▲ 前223年灭楚

▲ 前222年灭赵和燕 ▲ 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研读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 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 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 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 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 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时代背景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 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 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 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 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 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 师”。
解题
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 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 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 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 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 而消灭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攻战方法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 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 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打胜仗得到的土 地,那实际情况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 )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那实际 情况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 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PPT课件(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PPT课件(第2课时)

4.清代李祯《六国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相互图 谋相互攻取、欺诈、威胁,自取灭亡。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 欲为秦所为…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 无异也。 … …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示例
观点三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六国灭亡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 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 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外,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 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期中考作文 近年来,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随着生 涯规划课程的推进实施,同学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 “人生就得提前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能让我们熟悉高校专业情况 和志愿填报技巧,尽早确定奋斗目标。”有的说:“人生无需过 度未雨绸缪,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 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引 起了人们的深思。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比喻论证: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土地比作草芥,说明子孙不爱惜土地。
引用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作者在此引用古语,形象说明了割地事秦的严重后果,使自己的 见解更有说服力。
二、从第三段可知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部分运用 了哪种论证手法?
四、解析第五段
1.“苟以天下之大”实际指什么说的? 指北宋朝廷
2.为什么不直接写“苟以我大宋之大……”
古人写文章或者说话时有避讳尊者的习惯,不直接写出以表尊重避 免冒犯。 3.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辽、西夏的积威 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 价六国的灭亡,由此得出怎样的历史教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2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篇一率()赂()秦耶暴()霜露思厥()先祖父与( )嬴洎()牧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六、文本研读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1)重要词句:兵不利(兵器)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率(全,都)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研读第二部分(1)重要词句:秦以(用)攻取之外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固( )不在战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然后()得一夕安寝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以地事()秦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不赂秦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革灭()殆( )尽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名爱其地刺客不行()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文段分析: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PPT教学课件

属治总是;者是,,
于者结史
对政分是
史提历论
于论为古
论供史,
时,两代
文治教通
政主种常
。国训过
的要。用
借,评
见用

历史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 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
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 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 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 “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第 叁 部 分
品读课文
研读第一自然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 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 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 灭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 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 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 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灭六
导 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假使六国 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

人民来抵抗秦国,就不会相继灭亡。 他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不爱护百姓,
导致身死国灭。今天我们来看看苏洵

16.2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6.2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16.2 六国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六国论》的文化意义;3.学会读懂古代典籍,并从中获取思想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2.难点:如何理解《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六国论》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30分钟)让学生自己完成《六国论》的阅读,并在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1.《六国论》是在什么时候写成的?2.《六国论》的作者是谁?3.《六国论》讲述了什么内容?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六国论》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六国论》的文化意义是什么?3.如何将《六国论》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4. 思考转化(20分钟)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六国论》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在课堂上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

5.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通过总结,强化学生对《六国论》的学习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对《六国论》的阅读和分组讨论,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2.通过学生的发言,评估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思考能力;3.通过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六国论》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典籍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识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将文化内涵转化为实践和生活中的经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宽屏教学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宽屏教学课件(31张PPT)

1.第二段是从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的?
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 灭的原因?
论证方法:
•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
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 证明论点;
•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 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 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 ⑤事实论证,也叫“归纳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 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论证方法:
• ⑥理论论证,也叫“演绎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 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之)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
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厥:相当“其”
祖父:祖辈和父辈
• 暴:暴露,动词
1.第二段是从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的?采用了 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赂秦而力亏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 • 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 比喻论证
2.事实论证: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哪些 历史事实?哪些道理?
祖先创业的艰难 地
子孙割地之轻易
有 限
“一夕安寝” ,
“秦兵又至”
欲 无

奉 之 弥 繁 , 侵 之 愈
至 于 颠 覆

六国论人教版高二必修)

六国论人教版高二必修)

17.六国论苏洵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整体感知课文3:研习第一、二自然段,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课程:一:导语设计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

他的文风雄辩,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询(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

二:解题1:作者简介:(请大家把书翻到课本的第83页。

)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人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县)人。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段1:研习课文第一段(1).学生自读第一段,注意字音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或曰:有的人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2)句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

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1)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六国论 课件(共41页)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六国论  课件(共41页)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燕国)刺客不行,(赵国)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副词,从前、过去使:连词,假使、如果三国:韩、魏、楚,这三国都曾割地赂秦其:他们的
附:亲附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行:动身、出发犹:还在:活着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指天数、命运。之:助词,的
以…为:把…作为计:策略
始:才速:动词,招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于:和、跟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击:攻打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
连:连续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之:代秦军
之: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道:原因 判断句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助词,表疑问,吗
者:....的国家
完:形→动 保全
以:介词,因为
盖:因为
“弊在赂秦也。”判断句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又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欲:欲望
患:祸患
固:本来
亡:动词,丧失、丢失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还接受诸侯贿赂的土地),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比战胜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比战败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洎:及、等到以:因为谗:谗言诛:被杀(表被动)
其:代赵国武:名词,泛指与武力、军事、战争有关的事物。而:连词,表转折,却终:动词,坚持到底

《六国论》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
(还受到诸侯的贿赂)
凭借 取得 就 获得
比较 (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动词作名词,用攻战的方法 小城镇 大城池 取独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 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 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 ➢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 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 “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 万匹; ➢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 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 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 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六国:战国时代的齐、楚、韩、燕、赵、 魏六个国家。
•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 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 ,即政论文和史论文。
兵:兵器;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道:原因;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 “曰”是对其回答。 互丧:相继灭亡。率:都,皆。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六国被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从而实力亏损, 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 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 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 助,就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 国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后用“然则”一转,由摆事实过渡到讲道理。用“有限”与“无 厌”、“弥繁”与“愈急”,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并明 确提出赂秦的最终结果是亡国。
最后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 本错误。既对上文的论证进行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文,通俗 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多许多,六国行贿所失的土地比战败所失的要多许多,可见赂秦带来 的损失之大,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又为下文的进一步 论证打下基础。
接下来以先人“暴霜露,斩荆棘”辟疆土之艰辛和后人“如弃草 芥”割地之轻率相对比,用传统的孝道来谴责这些国君。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出赂者是怎样“奉之弥繁”;“秦兵又至 矣”,写出秦步步紧逼、必欲亡之而后快
第一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 “不赂”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 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申说,指出“不赂者” 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
2.第2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先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秦受贿所得的土地比战胜所得的要
③ 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论证,说明 北宋如果赂敌而求安,实在是下策。这样对比,孰舍孰取,非常鲜明。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 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 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 揭露和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 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 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主要作品有《嘉祐集》。
写作背景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袭扰, 北宋朝廷不敢正面抵抗,而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逐年向契丹和 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以贿求和,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 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贪得无厌。这同 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 蹈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于是 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题目解说
“六国”指战国时代除秦国以外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 诸侯国。
“论”是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 就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意思。
文学常识 论
“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透辟。“论”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 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 之鉴。本文即史论。
六国论
素养目标
1. 了解苏洵及“论”的文体特点,积累、梳理并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解本文论证严密和借古 讽今的写作特点。 4.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 位。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秦, 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活着。用假设推理的方式, 将“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说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 图存。 4.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 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 引申出来的结论;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 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 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望北 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 “不赂而胜之”之道。
深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① 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 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 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一分论点。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的 实力,加上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然而作者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劝 谏北宋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作者简介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宋仁宗嘉祐 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 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 《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 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 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