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固态化学反应

合集下载

8-固态化学反应

8-固态化学反应

(2)K>>D时,扩散慢,相界面反应快,1/KC0很小, DC0 C0 0 V D VD (C≈0)
属于扩散动力学控制范围。
(3)K、D相当,属于过渡范围。
若反应过程考虑其他分过程,则有: 1/V = 1/V1 +1/V2 +1/V3+ …
14
二.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特点:扩散系数 D大,而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K小,反应 过程由化学反应速度控制。 对于均相二元反应系统,反应式:
(5)晶体成长期 620~800 ℃,晶体颗粒形成,XRD谱线可检测 到产物的特征峰; (6)晶格核正期 > 800 ℃,校正晶格缺陷,达到热力学上的稳定 状态。
9
§8-2 固相反应热力学
一、固相反应热力学特征 非均相反应体系中,质点在凝聚相中的扩散速度小,难以达到 热力学平衡,产物常以亚稳态存在。热力学理论的应用有局限性 。 ⊿ G < 0,
2
§8-1 固相反应的基本特征 一.固相反应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广义: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反应都叫固相反应 ( 固 -固 ,固 液,固-气)。 狭义:固相反应常指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新的固体产物的过程(纯固相反应)。 2.分类 (1)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状态分: 固-固反应:A(s) +B(s) = AB(s) 纯固相反应;
VR
dG KF (1 G) n dt
F= N4πR02(1-G)2/3 (n=0)
(K0=KN4πR02 =3K/dR0 用密度表示常数,有时更简单) 上式为化学动力学范围球形颗粒零级反应的动力学关系的微分式。
VR=dG/dt= K0(1-G)2/3
N
3 3 1 R0 d 4
积分式:

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性质

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性质

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性质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反应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反应过程和产物形成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性质,包括物态、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活性等因素。

一、物态物态是反应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的不同对反应速率和反应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1. 固体反应物质固体反应物质一般需要通过研磨、溶解等方式提高反应速率。

固态反应物质通常具有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如离子键、共价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使得固态反应物质的活性较低,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进行反应。

此外,固态反应物质的颗粒较大,反应速率较慢,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

2. 液体反应物质液体反应物质通常具有较大的分子运动能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

因此,液体反应物质的反应速率相对较快。

此外,液体反应物质在反应中可以更好地混合和扩散,有利于反应进行。

3. 气体反应物质气体反应物质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和较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气体反应物质之间的相互碰撞频率较高,因此反应速率通常很快。

此外,气体反应物质的分子容易扩散,反应时也容易混合,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反应物质相对其他物质而言的一种特征,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1. 氧化性氧化性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力。

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物质在反应中能够接受氧元素,同时自身被还原。

2. 还原性还原性是指物质与还原剂接触时发生还原反应的能力。

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物质在反应中能够失去氧元素,同时其他物质被氧化。

3. 酸碱性酸碱性是物质在溶液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

酸性物质具有释放H+离子的能力,碱性物质具有释放OH-离子的能力。

酸碱性对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反应活性反应活性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与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和反应动力学相关。

一般来说,反应活性较高的物质更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1. 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反应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质结构、键能以及电子云的稳定性等。

材料物理化学习题

材料物理化学习题

第三章熔体与非晶态固体知识点:1.黏度与组成的关系答:组成是通过改变熔体结构而影响黏度的。

①一价金属氧化物碱金属氧化物R2O引入到硅酸盐熔体中,使熔体黏度降低。

在简单碱金属硅酸盐系统(R2O—SiO2)中,碱金属离子R+对黏度的影响与其本身的含量有关。

当R2O含量较低时(O/Si比值较低),加入的正离子的半径越小,降低黏度的作用就越大,起次序是:L i+>Na+>K+;当熔体中R2O含量较高(O/Si比值较高)时,R2O对黏度影响的次序是:L i+>Na+>K+。

②二价金属氧化物二价碱土金属氧化物对黏度的影响比较复杂,综合各种效应,R2+降低黏度的次序是:Pb2+>Ba2+>Sr2+>Cd2+>Ca2+>Zn2+>Mg2+.③高价金属氧化物一般地,在熔体中引入SiO2、Al2O3、B2O3、ZrO2等高价氧化物时,会导致黏度升高。

2.硼反常现象:当数量不多的碱金属氧化物同B2O3一起熔融时,碱金属所提供的氧不像熔融SiO2玻璃中作为非桥氧出现在结构中,而是使硼氧三角体转变为由桥氧组成的硼氧四面体,致使B2O3玻璃从原来两度空间的层状结构部分转变为三度空间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结构,并使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能变好。

这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能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加入量的变化规律相反,所以称之为硼反常现象。

3.非晶态固体——玻璃的通性①各项同性:无内应力存在的均质玻璃在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如折射率、硬度、导电性、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都是相同的;②热力学介稳性:玻璃具有析晶不稳定性与析晶困难相对稳定性的统一;③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的可逆性与渐变性:熔体向玻璃体转化的过程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得,随着温度的下降,熔体的黏度越来越大,且变化是连续的,最后形成固相的玻璃,其间没有新相出现,因此具有渐变性;由玻璃加热变为熔体的过程也是渐变的,因此具有可逆性。

④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⑤物理、化学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

第八章-固相反应(1)

第八章-固相反应(1)

C0 V KC K (1 K / D)
1 1 1 V KC 0 DC0 /
(8-19)
12
讨论:
1 1 1 V KC0 DC0 /
(1)D>>K时,扩散快,相界面反应慢,δ/DC0很小, V= KC0=KC= VR (C≈C0)
属于界面反应控制范围(即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2)一级反应(n=1):
VR=dG/dt = KF(1-G)
对于球形颗粒
F= N4πR02(1-G)2/3
dG/dt= KN4πR02(1-G)2/3(1-G) =K1(1-G)5/3 (微分式 8-25)
积分式:

3K1 (1 G)5 / 3 dR0
dG

dt
当t=0时,G=0时,
得F(G)=
b)反应物分解AB(s)→A(g) +B(g)
例:ZnO(s)→ZnO(g) ;
ZnO(g) + Al2O3→ZnO·Al2O3
3
(2)按反应的性质分(有五种类型,如表7-3)。
(3)按反应机理分有: 扩散控制过程;化学反应控制过程;晶体长大控制过程; 升华速度控制过程等。
4
二.固相反应的基本特征 1.固相反应属于非均相反应,参与反应的固相相互接 触是反应物间发生化学反应和物质输送的前提; 2.固相反应一般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但反应开始的 温度远低于反应物的熔点或系统低共熔点温度。这一温 度与系统内部出现明显扩散的温度一致,称为泰曼温度 或烧结开始温度。 泰曼(Tamman)温度——系统内部出现明显扩散的温度 ( 为固相反应开始温度)。 泰曼温度与熔点(TM)之间的关系: 一般金属: 0.3~0.4 TM ; 盐类:0.57 TM ; 硅酸盐:0.8~0.9 TM ; 海德华定律——反应物之一的多晶转变温度标志着固相 反应开始的温度。

陆佩文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课后

陆佩文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课后

第二章晶体结构2.1名词解释晶体由原子(或离子分子等)在空间作周期性排列所构成的固态物质晶胞是能够反应晶体结构特征的最小单位, 晶体可看成晶胞的无间隙堆垛而成。

晶体结构中的平行六面体单位点阵(空间点阵) 一系列在三维空间按周期性排列的几何点.对称:物体相同部分作有规律的重复。

对称型:晶体结构中所有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和旋转反伸轴)的集合,又叫点群.空间群:是指一个晶体结构中所有对称要素的集合布拉菲格子把基元以相同的方式放置在每个格点上,就得到实际的晶体结构。

基元只有一个原子的晶格称为布拉菲格子。

范德华健分子间由于色散、诱导、取向作用而产生的吸引力的总和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2.2试从晶体结构的周期性论述晶体点阵结构不可能有5次和大于6次的旋转对称?2.3金属Ni具有立方最紧密堆积的结构试问: I一个晶胞中有几个Ni原子? II 若已知Ni原子的半径为0.125nm,其晶胞边长为多少?2.4金属铝属立方晶系,其边长为0.405nm,假定其质量密度为2.7g/m3试确定其晶胞的布拉维格子类型2.5某晶体具有四方结构,其晶胞参数为a=b,c=a/2,若一晶面在x y z轴上的截距分别为2a 3b 6c,试着给出该晶面的密勒指数。

2.6试着画出立方晶体结构中的下列晶面(001)(110)(111)并分别标出下列晶向[210] [111] [101].2.14氯化铯(CsCl)晶体属于简立方结构,假设Cs+和Cl-沿立方对角线接触,且Cs+的半径为0.170nm Cl-的半径为0.181nm,试计算氯化铯晶体结构中离子的堆积密度,并结合紧密堆积结构的堆积密度对其堆积特点进行讨论。

2.15氧化锂(Li2O)的晶体结构可看成由O2-按照面心立方密堆,Li+占据其四面体空隙中,若Li+半径为0.074nm,O2-半径为0.140nm试计算I Li2O的晶胞常数 II O2-密堆积所形成的空隙能容纳阳正离子的最大半径是多少。

《固体物理教案》课件

《固体物理教案》课件

《固体物理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固体物理的重要性介绍固体物理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半导体器件、磁性材料等。

强调固体物理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1.2 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定义固体物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介绍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1.3 教案安排简介本教案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晶体结构2.1 晶体的基本概念解释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晶体结构在固体物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晶体的点阵结构介绍点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讲解点阵的周期性和空间群的概念。

2.3 晶体的空间结构介绍晶体的空间结构描述方法。

讲解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空间群的对称性。

第三章:晶体物理性质3.1 晶体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介绍晶体物理性质的分类和特点。

强调晶体物理性质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3.2 晶体介电性质讲解晶体的介电性质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介绍介电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3.3 晶体磁性质讲解晶体的磁性质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介绍磁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第四章:固体能带理论4.1 能带理论的基本概念介绍能带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强调能带理论在固体物理中的重要性。

4.2 紧束缚模型讲解紧束缚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紧束缚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4.3 平面紧束缚模型讲解平面紧束缚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平面紧束缚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半导体器件5.1 半导体器件的基本概念介绍半导体器件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半导体器件在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性。

5.2 半导体二极管讲解半导体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介绍半导体二极管的制备和应用。

5.3 半导体晶体管讲解半导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介绍半导体晶体管的制备和应用。

第六章:超导物理6.1 超导现象的基本概念介绍超导现象的发现和超导材料的特点。

强调超导物理在凝聚态物理中的重要性。

6.2 超导微观理论讲解超导微观理论的基本原理,如BCS理论。

介绍超导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固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固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固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一、前言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一直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针对不同的反应类型,动力学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探讨固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

二、固态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固态反应是指在固定的温度、压力和物质接触面积下,由固态反应物转化成固态产物的过程。

固态反应的速率可由化学物质的消耗速率、生成速率或其他有效标志物的变化速率测定。

如反应体系在固态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是含有反应体系中固体物质的组成、晶体微结构、间隙大小、晶粒的尺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固态反应动力学定律固态反应动力学定律有两个重要物理量: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

1、反应速率常数(k):反应速率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速率的物理量,它表示单位体积内化学反应前进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反应进度增加的比例。

一般来说,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和物理化学条件有关,而且它的数量级非常大,常以10^-9到10^-2之间的数量级表示。

2、反应级数(n):一个反应的级数指反应速率与各单体基团浓度的关系式。

对于简单的反应,一般是一级反应,即速度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而对于复杂反应,几乎所有铁电体材料燃烧反应都是二级反应或更高级。

四、固态反应的表征方法1、热重分析法:热重分析是一种测定固体或涂覆材料样品质量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固态反应时,该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反应体系重量、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来监测反应的进程。

构建热重分析曲线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固态反应的进程和特征。

2、差热分析法:差热分析法是一种测量反应物和产物热量变化的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样品温度和标准参照物的温度差异来确定体系吸放热量。

差热分析常用于分析固态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机理。

五、固态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实例1、异岩柱状基质合成氧化铁锂:由于应用上的优势,固态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一些石墨烯和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材料的研究中,固态反应动力学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

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

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固态化学反应是指在固体物质之间进行的化学反应。

由于固体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质,所以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相比于液态或气态的反应更为复杂和神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从中了解固体化学反应的神奇本质。

1、固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首先与固体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固体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包括两种:一种是原子间作用力,比如金属中的金属键;另一种是非化学作用力,比如氢键、范德华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决定了固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由于这些作用力非常强大,所以固体物质具有很高的熔点和熔热。

2、固态反应中的扩散当两种固体物质反应时,反应物必须先相互接触才能进行反应。

在固态中,反应物不能自由移动,这就需要通过扩散来实现反应。

扩散是指物质在固体中通过缺陷或缝隙移动的过程。

在固体中,扩散速率取决于温度、固体结构和连接性质。

3、固态反应的活化能在所有化学反应中,活化能是促进化学反应发生的最关键参数。

活化能是指反应物分子在反应中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

在固态反应中,固体物质的密度和结构限制了反应物之间的运动,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减缓了反应的速率。

因此,固态反应的活化能通常比溶液或气态反应要高。

4、固态反应的机理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来实现,最常见的有三种:A、界面反应:这是指两个固体物质之间的反应,例如晶体和薄膜之间的反应。

B、扩散控制反应:这是指限制反应速率的控制参数是扩散,比如在一种中间相的存在下进行的反应。

C、固体反应动力学:这是指反应率与温度、反应物浓度和固定条件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机理使得固态化学反应比其他类型的反应更为复杂。

这就需要科学家们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来了解这些反应的复杂机制。

在现代化学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来研究固态化学反应的机理。

这些技术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固态化学反应的本质。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八章-固态相变PPT课件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八章-固态相变PPT课件


化作用显著减弱。





.
31
第 八
第四节 扩散型相变示例



二 脱熔类型

根据脱熔过程中母相成分变化的特点,

脱熔过程分为连续脱熔和不连续脱熔。










.
32
第 八
第四节 扩散型相变示例



脱溶组织形貌(连续脱熔)












.
33
第 八
第四节 扩散型相变示例

.
28
第 八
第四节 扩散型相变示例


一 脱熔转变

A1-Cu合金的时效(脱熔转

变)

Al-Cu合金加热到550℃保

温,得到单相α固溶体,

淬火后于130℃保温进行

时效处理,随保温时间延

长的脱熔贯序为:

α→ G.P→θ´´→θ´→θ





.
29
第 八
第四节 扩散型相变示例


一 脱熔转变


二 脱熔类型
态 相 变
连续脱熔:如果脱熔是在母相中各处同 时发生,且随新相的形成母相成分连续 变化,但其晶粒外形及位向均不改变,

则称之为连续脱熔。如时效、回火等。

析出相的形态取决于析出相的结构和

材料物理化学 第八章 固态反应 习题

材料物理化学 第八章 固态反应 习题

湖南工学院材料物理化学第八章 固相反应习题与解答1、什么是固相反应?发生固相反应的推动力是什么?解:固相反应:固体参与直接化学反应并发生化学变化,同时至少在一个过程中起控制作用的反应。

固相反应推动力:系统化学反应前后的自由焓变化G<0△2、什么是杨德尔方程式?它是依据什么模型推导出的?解:杨德尔方程式:[1-(1-G )1/3]2=K J T 杨德尔方程式依据球体模型推导出来,且扩散截面积一定的等径球体。

3、什么叫泰曼温度?解:固相反应强烈进行,体积扩散开始明显进行,也就是烧结的开始温度。

4、固相反应中,什么是抛物线方程?什么是杨德尔方程?它们的适应范围分别是怎样的?解:抛物线方程:X 2=Kt 表示产物层厚度与时间的关系。

杨德尔方程:[1-(1-G )1/3]2=K J T 说明物质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抛物线方程适应于平板模型推导出的固相反应系统。

杨德尔方程适应于球体模型推导出来的固相反应系统。

5、固相反应中,什么是杨氏方程?什么是金氏方程?适应范围分别是怎样的?解:杨德尔方程 (1-(1-G )1/3)2=Kt 适应于球体模型扩散截面积恒定的情形。

金氏方程 X2(1-2/3·(X/R ))=Kt 适应于球体模型扩散截面积不恒定的情形。

6、由Al2O3和SiO2粉末反应生成莫来石,过程由扩散控制,如何证明这一点?已知扩散活化能为209 kJ/mol,1400℃下,1h完成10%,求1500℃下,1h和4h 各完成多少?(应用杨德方程计算)解:如果用杨德尔方程来描述Al2O3和SiO2粉末反应生成莫来石,经计算得到合理的结果,则可认为此反应是由扩散控制的反应过程。

由杨德尔方程,得又,故从而1500℃下,反应1h和4h时,由杨德尔方程,知所以,在1500℃下反应1h时能完成15.03%,反应4h时能完成28.47%。

7、粒径为1μm球状Al2O3由过量的MgO微粒包围,观察尖晶石的形成,在恒定温度下,第1h有20%的Al2O3起了反应,计算完全反应的时间。

固态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固态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固态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概述:固态化学反应是指在固态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于材料制备的方法。

它以固体物质为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过程中不伴随显著的相变,通过固态反应可以合成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材料。

本文将对固态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固态化学反应原理固态化学反应是指在固态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

与溶液相反应和气相反应相比,固态反应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才能进行。

固态反应过程中,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固体晶格的扭曲和变形来实现。

固态反应中的反应速率通常较慢,这是由于固体晶格的特性决定的。

1.1 原子扩散固态反应中的原子扩散是反应过程中原子在晶格中的迁移和交换。

原子扩散是固相反应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反应速率和反应性能。

在高温下,固体晶格中的原子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势垒并跨越晶界或晶腔,从而实现原子的扩散。

原子扩散的速率受到温度、晶体结构、晶界和杂质的影响。

1.2 界面反应固态反应中的界面反应是指两个相界面上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界面反应主要发生在晶体颗粒的表面、晶腔和晶界等位置。

界面反应的速率常受到扩散速率的限制,因此提高扩散速率可以加速固态反应的进行。

1.3 扭曲和应变固态反应中,原子扩散和界面反应往往伴随着晶格的扭曲和应变。

原子的迁移过程中,晶格会经历各种扭曲和变形,以适应新的构型。

晶格的变形对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固态化学反应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固态化学反应在材料制备中具有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合成各种结构和性能的材料。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2.1 陶瓷制备固态反应在陶瓷材料制备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选择适当的固态反应方法和条件,可以合成出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陶瓷材料。

例如,氧化铝的合成可以通过铝粉和氧气的固态反应实现。

固态化学反应在陶瓷材料的掺杂、稳定相的形成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反应中的晶体化学与固态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晶体化学与固态反应

晶体化学是研究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科学,而固态反应是指在固体相中进行的化学反应。

晶体化学与固态反应在化学反应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晶体化学是通过分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来探索晶体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晶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固体。

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结构以及内部的相互作用。

晶体化学家使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和核磁共振等手段来研究晶体的结构。

通过了解晶体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可以预测晶体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电导率等。

此外,晶体化学还研究晶体的生长机制和晶体的相变过程。

然而,在晶体化学中,晶体中的化学反应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键的破裂和形成。

晶体的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

比如,离子交换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晶体化学反应。

当两种离子交换位置时,晶体的结构会发生改变。

这种反应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

晶体中的化学反应还可以导致晶体的颜色改变、形态改变等。

固态反应是指在固体相中进行的化学反应。

相对于气体或液体相,固体相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更加有序和稳定。

因此,固态反应的速率通常较低,较难发生。

然而,固态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独特的反应途径。

晶体中的固态反应对于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和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晶体化学与固态反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晶体中的化学反应通常发生在固态相,因此固态反应是晶体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晶体化学家通过研究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来揭示固态反应的机制和规律。

相反,固态反应也可以通过改变晶体的组成或结构来影响晶体化学的发展。

利用固态反应可以合成新的晶体材料,改变晶体的性质,甚至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晶体。

总之,晶体化学与固态反应在化学反应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晶体化学帮助我们理解晶体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从而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

固态反应为合成新的晶体材料和改变晶体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材料科学基础课件第八章 固态相变第一节第二节

材料科学基础课件第八章   固态相变第一节第二节

扩散的宏观规律
则菲克第二定律表达式为:
若D为常数,则:
从形式上看,扩散中某点

成正比
扩散的宏观规律
本质上菲克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一个定 律,都表明扩散过程总是使不均匀体系均匀化, 由非平衡逐渐达到平衡。
扩散的宏观规律
(2)三维扩散 采用不同坐标系有不同的形式。 1、直角坐标系
扩散系数若与浓度无关,也与空间位置无关时:
扩散的宏观规律
扩散的宏观规律
①求在T、t下,振幅
的衰减值。
②在一定T及振幅衰减值下,求所需时间,如:
t=0.1167(l2/D) l愈小、D愈大,则时间愈短,均化速度愈快。
第四章 晶态固体中的扩散
第二节 扩散的微观机制
• 教学内容: • 三种主要的扩散机制(间隙机制,填隙机制,空位机
制)溶质原子的跳动。晶态中原子的无规则行走及相 变效应,原子迁移的统计。原子跳动与扩散系数的微 观表达式。
扩散系数
在Cu-Ni、Cu-Sn、Ag-Au、Ni-Co、Ni-Au 等扩散偶中都有发现这种效应。 2、本征扩散系数、互扩散系数 产生原因:A、B作为溶质组元溶入对方一侧并
进行扩散时,各自扩散系数不同。 置换固溶体中溶质原子迁移时,溶剂原子
必须与之配合。 本征扩散系数:A、B各自的扩散系数DA、DB。 互扩散系数:实验测定的表观扩散系数。
方法、弛豫方法及核方法等。 1、稳态扩散过程中的扩散系数
薄壁金属管:L、r、t,两边浓度不变, 即 dC/dt=0,如碳在铁中的扩散系数的测定。
扩散系数
结合一定的试验条件,m、L、t均可测量出 来,用剥层分析的方法, 得出碳浓度沿管壁的径 向分布,做出C一1nr曲 线,便可求出扩散系数 D,D随浓度变化,只有 在稀薄固溶体或在较小 浓度范围内才为常数。

八章固相过程和高温合成

八章固相过程和高温合成

❖ (3)固相反应产物的性质与扩散特性
❖ 在晶格中和相间的离子扩散是影响固相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 时甚至称为这类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因此,固相反应的特征是 必须在高温下进行。

在某些场合,高温下固形物表面发生局部熔融,粘稠的熔融
层有利于传质而促进反应的进行。虽然有液相存在,但从宏观的
流程组织来分类,仍作为固相过程加以考虑,这就是有液相参加
的固相反应过程。
固相反应的几种工业形式
(1)高温热化学加工过程
图 粉末实体的收缩 意谓着单个晶粒的形状变化
体积收缩
焙烧(烧砖) 煅烧(烧石灰) 烧结(制备粉体材 料) 熔融(炼钢)
(2)低温固相反应过程 低温固相反应过程是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靠固相中的分子或离子扩
散来进行的。这类过程有气氛处理,蒸气养护等过程,建筑材料的生产 使用很多。 如:蒸汽养护灰渣砖 (3)燃烧合成
黄磷生产的原料与成型工艺
1:原料成型 球团法 烧结法 瘤结法
工艺条件 原料另一重要成分为硅石,一般要求SiO2含 量大于96%,Fe2O3含量小于1.5%,粒度控制 在3~30mm。
焦炭是常用的还原剂。固定碳含量应大于 80% , 挥 发 分 含 量 小 于 3% , Fe2O3 含 量 小 于 1.5%,粒度控制在3~15mm。用量一般控制 为炉料中P2O5、Fe2O3、CO2等组分还原需碳 量理论值的105%~120%。
❖ 进一步实现在晶核上的晶体生长也有相当的困难。 因为对原料中的Mg2+和Al3+来讲需要通过已存在
的尖晶石产物层。正确地发生相互扩散到达新的反 应界面。在此阶段有两个反应界面:MgO和尖晶石 之间以及尖晶石和Al2O3之间的界面。通过这样的扩 散才有可能在核上发生晶体生长反应,并使原料界

第八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八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化学平衡常数
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 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aA+bB
gG+hH

[G]g [H]h
Kc [A]a[B]b
Kc为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a、b、g、
h分别为反应式中各物质分子式前的系数,[A]、[B]、[G]、 [H]分别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素是( C ) A.有催化剂 B. 温度 C. 物质的本性 D. 浓
度 3.能使任何化学反应速率都加快的因素是(C ) A. 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B. 增加反应物的质量
C. 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D. 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化学工业出版社
课堂练习
二、填空题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主要有_浓__度___、 __压_强_____、__温_度_____和___催_化_剂___。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1、不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化学反应一旦发 生就可以不断地进行,直到反应物完全变成生成物为 止。而相反方向的反应则不能发生。这种只能向一个 方向进行的单向反应称为不可逆反应。
其化学方程式中用“
的不可逆性。
” 或“ ”来表示反应
化学工业出版社
什么叫化学反应速率?
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量,称为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化学反应速率是以单位时间内某种反应物 浓度的减少或某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v C2 C1 t2 t1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第八章 第49讲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

第八章 第49讲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

第49讲化学反应的方向与调控[复习目标] 1.了解熵、熵变的含义,会用复合判据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了解化学反应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反应的方向1.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称为自发反应。

2.熵和熵变的含义(1)熵的含义度量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

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

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熵值;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熵值也不同,一般规律是S(g)>S(l)>S(s)。

(2)熵变的含义ΔS=S(生成物)-S(反应物)。

化学反应的ΔS越大,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3.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ΔG=ΔH-TΔSΔ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ΔG=0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ΔG>0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1.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3.过程自发性不仅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还能确定过程发生的速率()答案 1.× 2.× 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非自发反应一定不能实现B.同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小,固态时熵值最大C.反应NH3(g)+HCl(g)===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D.恒温恒压下,ΔH<0且ΔS>0的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答案 C解析反应是否自发进行,由熵变、焓变、温度共同决定,非自发反应在改变条件时可以发生,选项A错误;熵是指体系的混乱度,同种物质熵值:气态>液态>固态,选项B错误;反应能自发进行说明:ΔH-TΔS<0,由化学方程式NH3(g)+HCl(g)===NH4Cl(s)可知该反应的ΔS<0,要使ΔH-TΔS<0,必须满足ΔH<0,选项C正确;恒温恒压下,ΔH<0且ΔS >0的反应的ΔH-TΔS<0,反应一定可以自发进行,选项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 n=1 时,
5 dG K1 A K 1 F (1 G ) (1 G ) 3 dt R0
1 3
积分得 F1 (G ) (1 G ) -1=K 1t
2 - 3
固相反应
(2) 假设颗粒为平板状,则固相反应与F无关,相当于均相系统
dG n K n (1 G ) dt
固相反应
从宏观上看,固相反应分三大步骤
(1) 反应物扩散到界面
A
A A
B
B B
(2) 在界面上进行反应
(3) 产物层增厚
固相反应
5、固相反应的分类
纯固相反应 ( 1) 按物质状态分 有液相参加的反应 有气体参加的反 应 化学反应速率控制过程
加成反应
置换反应 (2) 按反应性质分 热分解反应
*(3) 按反应机理
dG t 0级 : K 0 F0 (G ) G K 0 dt
dG 1级 : K 1 (1 G ) F1 (G ) Ln(1 G ) dt t K1
固相反应
(3) 假设颗粒为圆柱状
1 R0 ( R0 x )2 2 G R x R ( 1 G ) 2 0 0 R0 2
晶体长大控制过程 扩散控制过程
还原反应
名 称
反 应 式
例 子 MgO(s)+Al2O3(s) →MgAl2O4(s) Zn(s)+O2(g)→ZnO(s) Cr2O3(s)+3H2(g)→2Cr(s)+H2O Cu(s)+AgCl(s)→CuCl(s)+Ag(s)
加成反应 A(s)+B(s)→AB(s) 造膜(氧 化)反应 A(s)+B(g)→AB(s)
《材料物理化学》
固态化学反应
固相反应 8.1 凝聚态体系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固相反应在固体材料的高温过程中是一种常 1、定义:
见的物理化学现象,是金属合金材料、无机非金 狭义:常指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固体产物的过程. 属材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基本过程。 如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的碳酸钙分解、 广义: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 水泥窑内固相反应带内进行的一系列固相反应, 例:固体的氧化、分解 (如碳酸钙分解) 以及水泥的水化等。 固体与固体的化学反应 固体与液体的化学反应 (如水泥水化)
固相反应
(1) 设反应物颗粒呈球状,半径R0,则时间t 后,颗 粒外层有x厚度已被反应
x R0
1 R 0 -(R 0-x)3 G= R0 x R0 (1-G ) 3 3 R0
3
则固相反应动力学一般方程为
dG =KF(1-G) n dt
固相反应
F 为反应截面面积,F=F/. N
F/=4 (R0-x)2=4R02(1-G)2./3 取单位重量系统,其密度为,则单位重量系统内总颗粒数
零级反应:n=0,
X = K0t
1 1 二级反应:n=2, K 2t c X c

X K 2t c(c X)
一级反应:n=1,可求得:
d (c x ) k1t cx cx ln k1t c d (c x ) dx cx 0
x
k dt
固相反应 4、 固相反应过程:
比较完整的固相反应过程,微 观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以氧化锌和三氧化二铁反应生成尖晶石为例: (1)隐蔽期 (2)第一活化期
随着温度升高,质 点的可动性增大, 温度约为300℃。反应物混合时 在接触表面某些有 已互相接触,随温高升高离子活 利的地方,形成附 化能力增强,使反应物接触的更 附中心,开始相互 加紧密。但晶格和物相基本上没 反应形成“吸附型” 有变化。此时,熔点较低的反应 化合物。但不具有 物性质“掩蔽”另一反应物的性 化学计量产物的晶 质。 格结构,特点是缺 陷严重,活性极大。
固相反应 2、特点:
固体质点间作用力很大,扩散受到限制,而且反应组分局 限在固体中,使反应只能在界面上进行,反应物浓度不很重 要,均相动力学不适用。
L1+L2
S1 + S2
学反应则称为均相反应。 均相反应动力学:研究各种因素如温度、催 化剂、反应物组成和压力等对反 应速率、反 应产物分布的影响,并确定表达这些影响因 素与反应速率之间定量关系的速率方程。 扩散慢 反应慢 界面上反应 高温下反应
固相反应
(3)第一脱活期 (4)第二活化期 随着温度继续升高,由于反 应物表面上质点扩散加强, 使局部进一步反应形成化学 计量产物,但未形成正常的 晶格结构。反应产物层不断 增厚,在一定程度上对质点 的扩散起得阻碍作用,催化、 吸附活性均有所降低。
温度在550-620℃之间,离子或原子由一个点阵扩散到另 一个点阵,此时反应在颗粒内部进行,晶格形成并开始 长大,但分散性较强,伴有颗粒活面的松散。
B x dx CA=C0 0
特点:VR >> VD
1、 杨德尔方程
AB A
由Fick第一定律得
dm dC D.( ) | x dt dx
固相反应
AB A B
设反应产物AB密度为,分子量为
x dx
CA=C0 0
dx dm
C0 dC 且为稳定扩散 ( ) | x = dx x
dx m n v K n Fc A cB dt
当反应过程中只有一个反应物浓度可变时:
dx v K n 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dt
下面,引入转化率G的概念
转化率G=转化的反应物量(或消耗掉的反应物量)/ 原始反 应物量
取单位重量系统,消耗掉的反应物量x即等于G
反应物浓度C=1-G
那么,二元系统非均相化学反应一般速度方程即可写成: dG /dt=k nF(1-G)n
固相反应
(5)晶体成长期(二次脱活期) (6)晶格核正期 温度约620-800℃之间,晶体成 长为晶体颗粒,但产物的晶体 结构还不是非常完整,存在一 定的缺陷。此阶段,由于晶粒 形成,系统的总能量降低。
温度高于800℃,由于先期形成的晶体还存在缺陷,系统具 有使缺陷校正达到热力学稳定的趋势,因此温度继续升高将 导致缺陷消除,形成正常的尖晶石晶体结构,晶体长大。
2 3
dG K n F (1 G ) n dt
n 0时,F0 (G ) 1 (1 G ) K 0 t n 1时,F1 (G) (1 G ) 1 K 1 t
2 3
1 3
固相反应 三、 扩散动力学范围
设以平板模式接触反应和扩散 设经dt通过AB层单位截面的A质量为dm
若参于反应的各物质均处同一个相内进行化 扩散快 反应快 均相中反应 一般室温下反应
固相反应
(1)固态反应一般包括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和 固相内的物质迁移两个过程。 (2)固态反应通常需在高温下进行。而且由于 反应发生在非均相系统因而传热和传质过程都 对反应速度有重要影响。
固相反应
3、 泰曼等关于固相反应机制的研究:
D(C 0-C)
C0 C= K 1+ D
V=KC=
KC=
KC 0
1+K
D
1 1 1 = + V KC0 DC0 /
说明: 整体反应速率由各个反应的速率决定。 反应总阻力=各分阻力之和。
固相反应
讨论: (1) 扩散速率 >> 化学反应速率(DC0/ >> KC0),反应阻力主 要来源于 化学反应---属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2)化学反应速率 >>扩散速率(KC0>>DC0/),反应阻力主 要来源于 扩散---属扩散动力学范围 (3) VR≈VD,属过渡范围,反应阻力同时考虑两方面
c (c X ) K nt n 1 n 1 (n 1)(c X ) c
n 1
n 1

1 1 1 n 1 K nt n 1 n 1 (c X ) c
这里,n是反应级数。故给出除一级以外的任意级数 的这类反应的动力学积分式。
讨论:
R0 l x
F 2 ( R0 x )l 2R0 l (1 G )
1 N R0 2 l
1 2
1 2 F F . N (1 G ) 2 R0
dG K n F (1 G ) n dt
n 0时,F0 (G ) 1 (1 G ) K 0 t n 1时,F1 (G) (1 G ) 1 K 1 t
经任意时间t,有 x部分反应物被消耗,即剩下反应物量 为 (C-x)
令经过任意时间t,有X部分反应物消耗于反应,而 剩下的反应物量为(c-X)。上式可写成: — d (c X ) K (c X ) n n dt
积分并考虑到初始条件:t=0,x=0 得:

x
0
t dX K n dt n 0 (c X )
1 0
t
固相反应 2、 非均相固相反应系统
反应基本条件:反应物间的机械接触,即在界 面上进行反应与接触面F有关。 转化率(G): 参与反应的反应物,在反应过程 中被反应了的体积分数。
非均相二元系统化学反应速度表达式
对于均相二元系统,计算过程中未考虑接触面积的 影响,实际上,固相反应层非均相反应,接触面积在反 应过程是影响固相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接触面积 用F表示。 非均相二元系统反应的一般速度方程:
1 1 1 1 推广 + ...... V VD VR V结晶
固相反应
二、 化学反应动力学范围
特点: VD >> VR 1、 均相二元系统反应 反应式 :mA+nB=pG
VR=K.CA .C B 其中 K=K 0 exp( GR / RT )
m n
设只有一个浓度改变, VR=KnCn
dx DC 0 dt x
x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