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障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篇1浅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社会保障权在一国所受的保障情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概念与性质出发,在对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与其它国家的宪政实践,得出了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
对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修宪从社会保障权的发展进程来看,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标志。
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的确认与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的社会保障权缺少宪法的有利保护。
因此,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层面出发对社会保障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而该制度的核心,即社会保障权,也成为了公认的公民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P。
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保障权,具有法定性、复合性、非对等性以及母体性等法律特征。
社会保障权之所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因为:首先,社会保障权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存在的,社会保障权是维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必备组成要素,因而其应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次,社会保障权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逐步确立,同时社会保障权在权利保障方面与其它的公民基本权利存在着区别,社会保障权的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作为保障义务的主体确保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分析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权利受到宪法的保障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与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中所提倡的人权主要指的是社会权。
关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实践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篇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关系》[提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
本文就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水平;适应性关系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离不开经济支撑,经济能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切物质所需要素。
比如像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健全,覆盖比较全面。
在美国,居民遇到危机情况可以拨打911呼叫求救,短时间内公民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难以达到的高度。
在非洲、印度这些欠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够健全,总会有小孩因为饥饿失去生命,而政府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
可见,经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使社会始终处于健康、协调发展过程中。
中国的GDP总值比较可观,但人均生产总值比较低,根源就在于国人的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市场内需,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
整个社会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更能拉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现状(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有差别。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乡村的生产总值,城市的人均消费总值也高于乡村的人均消费总值,相应的,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普遍高于乡村,比如城市的环境有统一规划,有清洁人员负责城市环境的绿化与整洁。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确立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范文一:城市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一、社会保障中的内容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运用社会力量,通过立法手段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
社会保险的种类有许多,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上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通过直接给予这部分群体经济上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社会救助的形式同样都许多:包括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等。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面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免费的服务。
社会福利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津贴。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针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对象大多是国家或社会上那些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烈士等。
社会抚恤的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的对象十分狭隘,享受社会优抚待遇的对象是为整个国家及社会有所付出,牺牲的,具有特殊的地位。
因此社会优抚的待遇往往是比较高级别的。
5.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更加能体现一座城市在社会保障上的“温度”,因为社会互助是针对那些有生活困难社会成员,并由公民自愿帮扶形成的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活动。
他是一种自愿的、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款、自愿捐款,政府救助资金来源是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慈善救济的民间公益组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范文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范文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范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增长,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篇1:《浅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彻底解决农村资金不足的现状,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养老保险制度。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第一,农村社保水平低。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村低保,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但是由于农村本身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国家资金扶持有限的原因,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还远远不能满足基本的社会保障的需求。
第二,保障方式受到影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急剧发展,城市工业企业外迁,占据了大量的农村土地,造成农民失地情况严重,传统的“以地养老”受到冲击。
农民没有了土地,失去生活来源,只能去城市务工,这也就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的恶化,对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进程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资金短缺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农村生产能力相对落后,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也相对不足,劳动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造成农民自身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系统内。
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由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需求,依然有很大的缺口。
正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分布不均衡,保障范围窄的情况出现。
(二)缺乏统筹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停留在粗放型的阶段。
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2)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2)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篇3:《试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摘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我国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和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需求。
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困难。
要巩固和完善农村现行社会养老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养老金;农民;中国农村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
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
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
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
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概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范文一: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一)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行分散化管理,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不同专家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推算也不尽一致。
以1994年为例,郑功成教授推算该年社会保障水平为7.13%,加上其他未统计因素,社会保障水平为10%~12%;穆怀中教授的小口径推算为5.09%,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为11.53%,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高达12.73%。
根据穆怀中教授的推算,尽管我国人均GDP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但我国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但不包括价格补贴的社会保障费用总额)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它们60年代的水平并不逊色。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安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篇1:《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摘要:文章通过阐述社会保障机制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国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同时也概迷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进而推动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起的安全作用,推动和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措施一、我国桂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也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并存的格局。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1978年以来,为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不断加快。
1994年开始,国务院组织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试点。
1998年11月召开的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会议上,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建立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及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切实保障了职工基本医疗。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应该坚持补救型模式。
所谓补救型,简而言之是国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提供底线的,不是主导的而是引导的,不是普救式的而是补救式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要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
国家对社会保障措施也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转变,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转变,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律规范”发展。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XX[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3]马修?比索普,迈克尔?格林:慈善资本主义一一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4]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5]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XX[6]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XX[7]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XX[8]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XX[9]林伟贤,魏炜:慈善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XX[10]杨闭:慈善发展报告XX[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11]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12]刘国华,慈善是-种文化:慈善教育普及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XX[13]莫文秀,邹平,宋立英:中华慈善事业:思想、实践与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XX[14]杨守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XX年12月[15]张晓红: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瓶颈分析及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XX年6月[16]杨倩:试析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XX年4月[17]叶霏.促进我国慈善复业发展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XX年5月[18]唐克:慈善组织的现状与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XX 年4jj[19]徐然: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安排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XX年5月[20]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XX (2) : 36-43[21] 方曙光:公民社会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目标的建构[j],学术界,XX (4) : 21-26[22] 王峰: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XX (6):14-17[23] 王俊秋:论慈善事业发展中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XX (10)103-105[24]刘亚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j],中国行政管现,XX(8): 91-95[25]王玉玲: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XX(7): 325-326[26]魏喜玲:走出慈善的尴尬[j],当代社科视野,XX (4) : 30—36[27]肖和宝:我国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j],湖南大学学报,XX (1) : 141-145[28]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j],求索,XX (3) : 127-129[29]任振兴,江志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一一兼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思路[j],学习与实践,XX(3): 113-119[30]廖建军: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机制的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XX(3):27-31[31]郑雄飞:慈善事业的伦理根基和理性建构研究[j],学术研究,XX(12):85-91[32]罗文恩,周延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研究一一背景、模式与路径[习,管理世界,XX (12) : 65-73[33]汪大海,何力军:中国慈善事业的合作治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XX (5) : 13-18[34]张淑芳:个人公益捐赠的激励机制构建一一税收制度视角[j],理论与改革,XX(6): 83-85[35]肖国飞,任春晓: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推力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XX(1) : 61-64[36]卢德之:试论中m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XX (1 ) : 68-72[37]郑筱筠: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的定位、挑战及趋势[j],中国宗教,XX (3) : 28-31[38] 许琳,张阵:关于我w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XX (5) : 89-94[39]郑金花: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健议[j],宏观经济管理,XX (9) : 33-34[40]杨方方:从依附到合作一一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j],中国社会保障,XX(11): 32-33[41]沈朝霞:慈善事业人性基础与现实发展一一论西方几个派别的慈善思想[j],社会科学,1998 (4) : 76-79[42]于秀丽:慈善组织的行为分析及对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XX(4) : 170-172[43]陈东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天府新论,XX (1) : 101-104[44]何安琪:慈善组织准入的法律制度一一兼论慈善组织准入制度的价位取向[j],社会主义研究,XX (5) : 103-107[45]孔云梅: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公倍力缺失的原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XX(5):137-138[46]周秋光,曾桂林:慈善事业与近代中ib的民族精神[j],湖南师范大7:社会科学学报,XX (3) : 114-117[47]房珊:XX年中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j],学海XX(3): 78-81[48]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XX (5) : 119-123[49]孙萍,吕志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中州学刊,XX (1) : 115—117[50]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j],学海,XX (3) : 73-77[51]郝海燕:进一步加快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社会福利,XX(1): 51-52。
有关社会保障体系论文(社会保险论文)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摘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
以后1995年、1996年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文件中,又重申了这样的观点。
但是,1998年开始,官方文献中“社会保障”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代之以“要使社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做好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纲领。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缺失1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冗员过多。
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是实现国有企业3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坚持减员增效的方针,做好下岗分流工作。
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方针,规范职工下岗程序,认真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把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都组织到中心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代缴各项社会保险费。
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对列入三年脱困目标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要加大下岗分流的力度,真正为企业脱困和改制创造条件。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
———认真按照“三三制”原则落实资金。
建立规范、稳定的筹资机制。
资金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血液”,没有稳定的“血液”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出现“营养不良”。
我们已经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资金筹集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就业者单位、个人和政府共同出资。
在这里,单位是第一责任人,个人是第二责任人,政府是最后出面人、兜底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探讨提要:在我国计划生育逐渐取得成效的背景下,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
而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其正常运行逐渐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小康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但是,在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人们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城镇的养老保障制度因此而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实际运行情况,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现状基础上,探讨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保障和养老方式。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一〕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劳动力减少。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劳动人口的数量因此不断减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XX 年的时候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在9.7亿左右,但是这个数据将会在2050年的时候变成8.7亿。
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的拐点在20XX年,因为相关数据显示20XX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9.98亿左右。
但是在20XX年之后,这一数据将会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将在2055年的时候降低至7.1亿。
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30年的时候,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锐减,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会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这样就会因用工短缺而导致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企业的经营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较多首先,我国将逐渐进入“人口冬天〞。
我国对老年人的划分以60岁为界限,而随着我国60岁老人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现象将会不断加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XX年的时候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为1.85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7%,并且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而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在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老年人数量将会达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在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老年人的赡养和医疗等都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个人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政策等众多方面。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研究文献。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就业是劳动者通过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获得工作和收入的过程。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
例如,Smith和Jones(2015)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另外,Brown (2017)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
第二部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劳动法律是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关系的发展与劳动法律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例如,Morgan(2016)的研究发现,工会的存在可以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另外,Johnson(2018)的研究表明,劳动法律的改革对于促进公正就业和减少不法用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Jackson(2017)的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另外,Wang和Li(2019)的研究表明,医疗保险的普及可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结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等诸多方面。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阅读查看。
社会保障文献参考文献一:[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11(08)[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13(08)[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13(04)[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4[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10[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11(12)[16]崔艳武,高晓红.政府公共事务风险管理国际经验综述及趋势研究[J].标准科学.2013(02)[17]王筱春,张娜.德国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对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示[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01)[18]刘辉.广东农村改革中户籍制度改革的调查、困境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24)[19]姚婷,傅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兼论广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立法的积极意义[J].广东农业科学.2013(08) 参考文献二:[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04)[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村.2010(06)[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05)[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6)[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2009(24)[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2009(22)[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0(33)[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2009(05)[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2010(04)[16]马旭东,邱力生.中国工薪阶层的住房应纳入公共经济政策体系[J].社会保障研究.2010(02)[17]严亦斌,邱力生.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动力机制--构建武汉区域产业品牌的核心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8]邱力生,赵宁.我国跨区划公共经济管理机制形成探索--借鉴日本广域行政的经验[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参考文献三:[1]丁志伟.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D].河南大学2014[2]苗君强.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转型的建设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2014[3]李培祥.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4]杜微.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5]杨博理.香港房地产市场与关联市场间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6]周树高,丁元.广东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09)[7]赵排风.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比较与选择--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基础[J].河南社会科学.2007(05)[8]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6(03)[9]蔡林梅.“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土地制度变革的理论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6(04)[10]曾国华.发达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04)[11]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08)[12]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2006(07)[13]唐晓宏.上海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新城融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4]何绍田.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15]王振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2014[16]郭志仪,常晔.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03)[17]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8]丁建定,柯卉兵.发达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及其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19]郑艳婷,刘盛和,陈田.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3(06)[20]张文忠,王传胜,吕昕,樊杰.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03(05)[21]曹培慎,袁海.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01)[22]陈国权,麻晓莉.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温州制度变迁的轨迹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06)。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论文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论文范文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完善路径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河北省试点县市的新农保政策落实情况总体不错,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1.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法。
2021年7月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仅有第20条和第21条涉及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性规定,这部法律没有对农村养老保险做出具体规定。
当前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相关机关发布的通知或者政策文件中,立法层次较低,这也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的严重缺失。
当前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大量表现为地方性立法。
1992年,民政部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在实践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河北省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使得本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非常混乱的局面。
地方立法的过多过散,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严重不足,也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对法律制度的迫切需要。
2.保障水平较低,难以实现“保基本”的目标。
新农保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待遇计发模式,且支付终身。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待遇。
当前河北省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由中央财政全额拨款,各地可在基础养老金基础上酌情给予补贴。
实践中由于部分县市财政补贴资金压力大,保障工作难度大,补贴不到位的现象在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严重,河北省试点县区地方政府在基础养老金的55元补贴标准上,形成了60元以上、60元、60元以下3个档次的基础养老金标准。
按此档次进行基础养老金标准归类,这一标准低于2021年河北省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而目前本省农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4711.2元,养老金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河北省新农保政策缺乏激励机制,许多适龄农民持观望态度,一般选择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即100元的缴费标准。
社会保障工作论文范文2篇
社会保障工作论文范文2篇社会保障工作论文范文一: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残疾人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比重大,而且绝大部分生活条件差,和城市残疾人相比,其生活更为艰难。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该类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对策1前言社会保障权是中国每一个人民群众都应该同等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
我们都知道,残疾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其社会保障权利,但由于自身条件、政策以及环境的限制,残疾人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可见,寻找这些问题所在并找寻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2目前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2.1就业保障方面我们都知道,对于残疾人来说,本身想实现正常就业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来说,实现残疾人更是难上加难。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底为止,我国共有将近467万残疾人属于失业状态。
除就业压力大以外,一些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我们都知道,相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说,部分农村人的素质相对会差一些,因此,常常会出现以歧视的目光看待残疾人的现象,进而导致残疾人的就业压力变得很大,这也是影响农村残疾人就业的一大原因。
2.2农村残疾人生活保障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残疾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以及提升。
首先,从精神生活方面来说,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
对于一些正常的家庭来说,大都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场面,然而对于大部分残疾人来说,其大部分都是一个人生活,十分的寂寞、孤独,因此,其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欢乐起来,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别人家都是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而大部分的参加人员却是一个人孤独度过。
另外,在一些生活用品方面也是极其匮乏。
社会保障论文范文3篇
社会保障论⽂范⽂3篇社会保障改⾰研究论⽂中国现阶段正处于⼀个特别重要且意义特殊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全⾯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代之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时展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构成了整个经济改⾰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焦点问题。
改⾰实践推动着中国社会保障改⾰理论研究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为社会保障制度改⾰提供着理论背景与指导。
⼀、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及分歧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问题的研究,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基本⼀致,并伴随着中国社会保障改⾰的推进⽽发展。
⽬前讨论的热点如下:1.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社会保障制度?中国需不需要建设⼀个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建⽴⼀个统⼀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学术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客观上存在着分歧。
不过,绝⼤多数学者对社会保障制度持肯定态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必要的制度安排,⽽且是利国利民的⼗分重要的制度安排。
长期从事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宋晓梧、冯兰瑞、郑功成、何平、胡鞍钢等多数专家、学者均主张中国应当建⽴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中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成为⼀个多层次的体系亦已成为学术界与政策层⾯绝⼤多数⼈的共识;但也有陈平等⼈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建⽴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
在赞成建设全国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前提下,不同学者的具体看法亦不尽⼀致。
刘福垣主张⼤⼀统论,即以国家财政为基础,提出应尽快统⼀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将农民纳⼊这⼀体系之中,宋晓梧是城乡有别论,他将建⽴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列为中国社会保障改⾰的中长期⽬标;冯兰瑞主张尽快通过实现省级统筹来过渡到全国统⼀;何平坚持长期持续发展论,认为实现这⼀⽬标“需要⼀个艰苦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约需要30-50年”郑功成则是渐进统⼀论,他认为需要在化解养⽼保险历史债务、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强化国家财政与劳动者个⼈的责任并缩⼩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的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国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精选5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精选5篇)第一篇: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摘要:德国从社会福利的意义上去诠释社会保障法,其社会保障法的建立正是为了完善对基本法中对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的保障。
作为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德国在20世纪初已建立了当时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社会保障法是一部覆盖面极其广泛、内容十分细致的法典。
德国社会保障法典发展至今共有十二卷。
德国拥有种类丰富、涵盖面广、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其法律传统与中国相似,故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及立法技术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国;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一、德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意义德国是从社会福利的意义上诠释社会保障法,其社会保障法的建立正是为了完善基本法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保障要求。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表现在其细致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上,同时也包括了社会补偿、社会促进和社会救济。
而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如疾病、意外事故、赡养人的死亡等)以及职业带来的危险(如失业、工伤等)不知何时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失,防不慎防,因此就需要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这些危险带来的问题。
但社会保险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最基本的保障。
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政策逐一出台,使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法典的意义除了使社会保障的获得者从国家、社会团体等机构获得社会福利之外。
还在整个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承担降低获得社会福利门槛的任务。
因此,社会保障法典有着解释、说明以及指导社会福利发展的义务。
其中解释义务是指让公民知晓社会保障法典赋予其的权利和义务。
二、德国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历史社会保障法这一概念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第一次出现于德国20世纪70年代。
在德国的历史中曾经一度把社会保障法体系区分为三大法律范畴:预防措施(vorsorlge),照护措施(Versorgun),以及救济措施(Fuersorge)。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1].汝虎;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xx[2].鲍维杰;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D].湘潭大学.xx[3].田珊珊;文化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法国模式的新审视与中国方向的再思考[D].武汉大学.xx[4].林晓炜;最低工资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xx[5].李慧迪;基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xx[6].文太林;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供给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xx[7].张宏琴;认同、社会网络和制度供给: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xx[8].张宏琴;认同、社会网络和制度供给一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xx[9].徐绮珠;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xx[10].刘雅晴;失业保险对劳动供给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xx[11].方维维;家庭结构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D].湘潭大学.xx[12].丁仁船;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xx[13].蔡亮;养老保险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xx[14].贾爽靓;日本雇佣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为中心[D].辽宁大学.xx[15].车翼;养老金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xx[16].莫胜男;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xx[17].汝虎;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xx[18].张斌;社会转型时期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xx[19].高旭;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D].南京理工大学.xx[20].余宏俊;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xx[21].马睿宏;山西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xx[22].田继红;从公司社会责任视角完善劳动权的保障[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xx[23].姜丽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xx[24].阎怡红;我国护工社会风险调查分析与劳动权益保障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xx[25].王春华;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研究[D].山东大学.xx[26].张扬;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xx[27].宋彬;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D].华中师范大学.xx[28].陈连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中劳动保障监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xx[29].樊贵莲;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制度协调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xx[30].赵冬梅;农民工劳动权保障的法与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xx。
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整理_论文格式_
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整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参考文献一:[1]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文学出版社2019:(3)92-94.[2]赵慧珠中国农村社会政策初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159-162.[3]李迎生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责任社会科学研究2019(4)[4]高灵芝农村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1)(27-30).[5]林淑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综述[J].福州党校学报,2019,(01).[6]吴小龙,周敏丹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9(06).[7]孙文基.试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2019,(0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1]温志杰.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现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2]冯春艳.建设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3]张鑫乐.论地方政府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D].浙江师范大学,2019.[4]管志文.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弱势群体保护研究[D].武汉大学,2019.[5]贺艳梅.论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D].湖南大学,2019.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1]万年青.浅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农业科技管理,2019,06:72-74.[2]祝萍,周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与弥合[J].求索,2019,11:68-71.[3]王烨昕,邱宏霞.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9,15:157.[4]吴国珍.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1).[5]张劲松,唐贵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型的制度安排[J].改革与战略,2019,(5).[6]郑功成.农村社会保障的误区与政策取向[J].社会保障制度,2019,(11).[7]马千里,倪晓颖.青海省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对策..2019.5.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保障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阅读查看参考文献: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
国经贸导刊.xx(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
究.xx(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xx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
据.xx(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XX(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
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XX(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
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XX(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XX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XX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
武汉大学xx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XX(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
学xx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
北师范大学XX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XX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
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xx(12)
[16]崔艳武高晓红.政府公共事务风险管理国际经验综述及趋
势研究[J].标准科学.XX(02)
[17]王筱春张娜.德国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对云南省主体功能区
规划的启示[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XX(01)
[18]刘辉.广东农村改革中户籍制度改革的调查、困境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XX(24)
[19]姚婷傅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兼论广东农
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立法的积极意义[J].广东农业科学.XX(08) 参考文献二: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xx(04)
[2]刘梦琴.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南方农
村.xx(06)
[3]姜达洋.国外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XX(05)
[4]昝剑森刘扬.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xx(06)
[5]晏月平廖炼忠.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xx(03)
[6]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09)
[7]邢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浅议[J].大众文艺.XX(24)
[8]李爱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XX(03)
[9]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XX(12)
[10]周弘.国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面面观[J].求是.XX(22)
[1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
技创业月刊.XX(10)
[12]鲁德银.土地城镇化的中国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xx(33)
[13]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J].孝感学院学报.XX(05)
[14]孟祥林.城镇化进程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论我国存在的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04)
[15]田永坡.德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趋势[J].行政管理改革.xx(04)
[16]马旭东邱力生.中国工薪阶层的住房应纳入公共经济政策体系[J].社会保障研究.xx(02)
[17]严亦斌邱力生.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动力机制构建武汉区域产业品牌的核心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02)
[18]邱力生赵宁.我国跨区划公共经济管理机制形成探索借鉴日本广域行政的经验[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02) 参考文献三:
[1]丁志伟.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D].河南大学XX
[2]苗君强.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转型的建设路径研究[D].天津大学XX
[3]李培祥.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XX(31)
[4]杜微.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XX
[5]杨博理.香港房地产市场与关联市场间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XX
[6]周树高丁元.广东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XX(09)
[7]赵排风.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比较与选择以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为基础[J].河南社会科学.XX(05)
[8]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XX(03)
[9]蔡林梅.“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土地制度变革的理论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XX(04)
[10]曾国华.发达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XX(04)
[11]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XX(08)
[12]陈剑波.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J].经济研究.XX(07)
[13]唐晓宏.上海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与新城融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XX
[14]何绍田.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研究[D].武汉大学XX
[15]王振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D].沈阳农业大学XX
[16]郭志仪常晔.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XX(03)
[17]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03)
[18]丁建定柯卉兵.发达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及其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02)
[19]郑艳婷刘盛和陈田.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xx(06)
[20]张文忠王传胜吕昕樊杰.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xx(05)
[21]曹培慎袁海.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生态经济(学术版).XX(01)
[22]陈国权麻晓莉.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温州制度变迁的轨迹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xx(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