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生平
艾略特
华盛顿大学
• 1906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业于欧 文·白璧德和哲学家桑塔亚纳.还学习了法,德,拉丁,希 腊等多种语言,广泛涉猎文学,宗教,历史,东方文化等领 域. • 1908年,从阿瑟·西蒙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中 了解到象征主义文学,开始走上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道 路。 • 1909年大学毕业,进研究院研究哲学,开始研究生课程。 • 191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赴巴黎大学研究伯格森 的哲学,同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 诗人的作品。 • 1911 年,春夏期间游历欧洲 , 先后访问伦敦 , 慕尼黑 , 和 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秋天,回到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 文, 研究意大利哲学家梅农,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布拉德 雷的认识论,并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西敏寺大教堂
In my begin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 1888 年 9 月 26 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 个大砖瓦商家庭。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默塞特郡 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 祖父威廉( William Greenleaf Eliot )毕业于 哈佛大学神学院, 1857 年创办华盛顿大学, 1872 年 任校长。 父亲亨利( Henry Ware Eliot )毕业于华盛顿 大学,喜欢绘画,曾先后担任一家制砖公司的财务 主管和总裁。 母亲夏洛蒂( Charlotte Chauncy )出自名门, 热爱慈善事业,极有文学天赋,在一些教会报纸杂 志上发表过诗歌。 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一直保持着新 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
• •
•
• • • • • •
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1914年去德国,因一战转赴伦敦, 凭借着获得的希尔顿 旅行奖学金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完成了有关布拉 德雷的博士论文 . 在牛津大学期间与庞德相识 , 并成为 终身的好朋友. 1915 年,庞德力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 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 。 同年与英国姑娘维维恩结婚。 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 191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特到瑞士疗养。 1922—1939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Criterion)主编, 1925年任费伯出版公司的编辑,从此一直在这里工作。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参加英国国教. 1939年,维维恩的精神分裂最终导致两个人分居。
艾略特,T.S.
四、观点: 他声称自己“文学上是古典主义 者,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 国天主教徒”。
1、文艺观点:
a、非个人化。在《传统与个人 才能》中他强调,诗人的创作是一 种智性活动,应该隐匿个人感情的 流露。他说: “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 是逃避个性。” 即是说诗歌流露的感情应该是 “非个人化”的,应该具有人类共 通的智性和理念。
大量的典故,引用36个作家、 56部作品和6种外文,比喻、暗示、 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 象叠加,时空交错等。
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 话里面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错、 古与今杂糅、虚与实融汇的手法, 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 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 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 容。
一战爆发时,他在牛津大学研 读希腊哲学,1916年完成论述英国 新黑格尔派哲学的哈佛大学博士论 文。 1915年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 折:放弃哲学研究,转向诗歌创作 和文学批评。
定居伦敦,起初教拉丁文与法 文, 1919 至 1922 年任银行职员, 同时担任《自我中心者》杂志副编 辑。1922 年起出任有世界影响的文 学评论季刊《标准》编辑,直到 1939年停刊。自 1925 年起至逝世, 兼任费柏出版公司董事。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英国国 教,1952年后任伦敦图书馆馆长。
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 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 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和现代人 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诗人思想上 的保守。
艺术上,这是一首具有借鉴 价值、值得认真研究的杰作。 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 格,糅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 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
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 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 句与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 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
T.S.艾略特-2013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黄色的 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把它的舌头舐进 黄昏的角落,/在阴沟的水边徘徊,/让跌下烟 囱的烟 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黄昏烟雾的弥漫与猫的动作结合得天衣无缝, 写活了漫无目的的慵倦的生活,。 {安德鲁· 劳埃德· 韦伯的音乐剧《猫》根据诗 集《老负鼠的务实猫》(1939)改编}
第三章《火诫》
共十四节139行。今昔对比表现现代人的堕落 先写泰晤士河,往昔的欢乐繁华无痕,现代 人寻欢作乐、玩世不恭、肉欲横流。 斯宾塞《婚礼预祝曲》高尚纯洁爱情曲调, 同刚散的现代“仙女”的筵席及夏日荒唐游 乐相对照。“莱蒙湖”双关,古义为情人, 暗示男女游客关系实质。 渔王神话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对照。菲 迪南之父死而复活,渔王却非复活的象征。
第二章《对弈》
共四节96行。引用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 顿等人作品,三个典故:埃及艳后克莉奥佩 特拉的爱情故事,翡绿眉拉的故事和迦太基 女王狄多自杀的故事,衬托现代男女纵情声 色、百无聊赖。 两个场景:一在卧室,上流社会夫妻相互猜 疑。女求男陪她说话,男没话说,女气恼, 不休嗔怪,又找无聊话自言自语;二在下层 酒吧,女子与同伴谈论私情、打胎及如何对 付退伍回来的丈夫。标题取自英国剧作家的 戏剧,邻居请一个姑娘的婆婆下棋,让姑娘 与公爵偷情。这里的“对弈”有“性的游戏” 之义。
二、《荒原》1922
《荒原》
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小 型史诗。 最初发表 晦涩难懂及其原因(时 代、哲学思想、文艺观) 五章,434行. 引用34个 作家6种外语。
1、诗歌结构
长诗结构的骨架,是中世纪神话传说中关 于“圣杯”的故事。相传渔王因患病而不 育,致使国土成为不毛的荒原。要使渔王 康复,国土重现生机,必须找到那个具有 “起死回生”之力的“圣杯”。
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
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T·S·艾略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希望对你有帮助。
艾略特的一生是怎样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T·S·艾略特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可见他的成就很高。
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兴趣,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
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
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有哪些T·S·艾略特是一位十分有声誉的人,他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
1917年的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
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更多的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年中,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
艾略特
事业上的成就带给艾略特更多的却是焦 虑和压力。家庭的不幸、时局的混乱给 他带来的是更为恶劣的情绪。正是在这 种不利的条件下,他开始创作《他用多 种声音朗诵刑事案件》,这首诗的题目 后来改为我们熟知的“荒原”。 1921年底艾略特初步完成了这部长诗的 创作,经过了庞德大刀阔斧的修改之后, 1922年《荒原》首先在《准则》上发表, 震动了欧美文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荒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此后这种 声誉从来没有消失过。
《荒原》虽然是一首标榜客观性的长诗, 但其中也有大量的篇章涉及到女人和情欲。 作为一个敏感脆弱的男人,艾略特对爱情 的需求一直是相当强烈的。在创作《荒原》 的那段时间,这种渴求没有得到满足,这 是艾略特的不幸,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 了《荒原》。第五章出现了诗中罕有的个 人化诗句。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和逻辑学,同时修学英语、法语、拉丁 语、希腊语以及比较文学等课程,他对 东方宗教深感兴趣。在文学上,他受到 文学评论家艾温· 巴比德和反浪漫主义 哲学家乔治· 桑塔雅纳的影响。英国唯 心主义哲学家布拉德利是艾略特终生崇 拜的人。
1910年的艾略特
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意象绵 延”等概念给予艾略特深刻的启迪。以 后他的创作初步展露了日后走向成熟的 诗歌创作风格:用多种叙述声音使主体 的情绪客观化,同时贯穿一种持久的节 奏感。 后来这些诗歌片段被收入标志着他走向 成熟的诗歌即《杰· 阿尔弗雷德· 普鲁弗 洛克的情歌》(1915)和《一位女士的 画像》(1915)当中。1914年,艾略特 再次来到伦敦,并与意象派运动的领袖 庞德结识。
3.末世与拯救。
长诗用干涸不毛、缺乏生机的荒原象征二 十世纪的西方社会,不断出现的死亡意象 和死去的人暗示了其中的末世情结。一战 以后,欧洲民生凋敝,知识分子对当时的 社会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空前的幻灭 和绝望,提出了各种精神层面的拯救之途。 艾略特把拯救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宗教教 义上。
艾略特
艾略特T·S·艾略特(T. S. Eliot)是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先驱。
1888年9月26日,艾略特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他家境殷实,且富有文化氛围。
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父亲是个殷实的商人,母亲亦出生于名门望族,曾从事诗歌创作。
七八岁时,他进了一所地方学校。
1898年秋又转到史密斯学院,他在这里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德文、英文和远古史,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同时还主编《火旁》杂志,毕业时获得了拉丁文学奖。
1906年6月,他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同时还选修了英、法、德及古希腊各国文学以及中世纪历史、比较文学、东方哲学与宗教等,他的老师中有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和美学家桑塔那那,艾略特受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反浪漫主义观点影响很深。
这期间,他开始了诗歌创作。
1908年,他阅读了《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一书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福格的诗歌。
1910年,艾略特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和马拉美等作家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艾略特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1年十月,他在哈佛攻读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的哲学。
1914年,他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去德国。
不久,他又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经验和知识的目的:布拉德雷的哲学》。
1915年开始定居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并在海格特学校教拉丁文和法文。
1915年,他和埃兹拉·庞德相遇,庞德力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
这一年他和有些神经质的英国姑娘维芬结了婚。
为了生计他只得到一家中学任教,年薪仅140英镑。
1917年,他在罗厄茨银行找到了工作,不久又在《利己主义者》杂志做编辑,191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待到瑞士疗养。
在疗养院里,他完成了《荒原》。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一:艾略特1.生平与创作艾略特,G.(1888-1965)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商人家庭。
原籍美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
祖先几代都是英格兰的清教徒。
1906年至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
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人的象征派诗歌。
1911年至1914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1914年起定居英国。
1914年至1915年求学于德国,1915年回伦敦,在牛津大学读希腊哲学,后执教拉丁文与法文。
1917年至1920年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并任《利己主义者》杂志副主编。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直至1939年。
从20年代起直到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是保皇派。
艾略特曾与庞德一起,于本世纪初发起过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又倡导" 新批评" ,撰写过很多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论文,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之一。
艾略特主要的成就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方面,他是" 后期象征派" 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15-1922 年为艾略特创作的早期。
这个时期发表的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妇人的写照》(1915)、《海伦姑姑》(1917)、《小老头》(1919)、《斗士斯威尼》(1920)等。
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前后英美上层人物的精神空虚和绝望。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写一个神经质的上流社会青年普鲁弗洛克在求爱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这是一篇" 戏剧独白" ,采用自嘲的手法,运用大量的烘托和比喻来刻画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1922-1925 年,是艾略特创作的中期。
艾略特
•
• •
• • • •
• 1914年去德国,后转赴伦敦, 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 • 1915年与英国姑娘维芬· 海渥特 结婚 • 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 义》副主编 • 1922年出任文学评论季刊《标 准》主编 • 1927年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 英国国教 • 1952年艾略特就任伦敦图书馆 馆长 • 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 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合家团圆》(1939)、
《鸡尾酒会》(1950)
三、《荒原》
《荒原》节选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 冬天保我们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怀的雪里,使干了的 球茎得一点点生命。 夏天来得意外,随着一阵骤雨 到了斯坦伯吉西;我们躲在廊下, 等太阳出来,便到郝夫加登 去喝咖啡,又闲谈了一点钟。 我不是俄国人,原籍立陶宛,是纯德国种。 我们小时侯,在大公家做客, 那是我表兄,他带我出去滑雪撬, 我害怕死了。他说,玛丽,玛丽, 抓紧了呵。于是我们冲下去。 在山中,你会感到舒畅。 我大半夜看书,冬天去到南方
(1888—1965)
一、生平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1888—1965)是20世纪最重要 的诗人之一。
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 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 1670年移居美国波斯顿 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 英法文学 1909年大学毕业后,进研究院继续研究 哲学 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赴巴黎 大学研究柏格森哲学 1911年回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文 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一)荒原的晦涩难懂
• • • • 原因: 1、这首先是时代决定的 2、部分还在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 3、艾略特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 以理解
艾略特,T·S.
艾略特,T·S.艾略特。
T·S.。
艾略特。
T.S.。
男。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先祖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
英国诗人。
批评家。
中文名,艾略特。
国籍,英国。
职业,诗人。
批判家。
正文。
英国诗人。
批评家。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先祖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
1670年移居美洲波士顿。
他的祖父迁至圣路易斯。
创办华盛顿大学。
1872年任校长。
父经商,母夏洛蒂·斯特恩斯是诗人。
他的家庭一直保持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的传统。
1906至1910年。
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并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
其后去法国。
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
接触到波德莱尔。
拉弗格。
马拉梅等象征派诗歌。
并以其书评著称。
从20年代起直至去世。
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
政治上是保皇派。
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他从1909年起发表诗歌,先后出版《诗歌》。
《诗集》。
《四个四重奏》。
《诗集》。
艾略特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歌。
文艺复兴后期英国剧作家和玄学派诗歌的影响。
形象具体准确。
思想和感情融合。
用联想和暗示为联系。
反映了2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怀疑和幻灭的情绪。
艾略特到了30。
艾略特40年代又有向宗教中求解脱的情绪。
早期诗歌中最重要的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写上流社会一个庸碌的青年在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一位夫人的写照》写上流社会妇女生活的空虚;《小老头》通过一个老头子的独白描绘一种空幻的感受。
这些诗歌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前后英美上层社会人物的精神空虚。
贫乏和绝望。
《荒原》是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
全诗分5章。
在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
它需要水的滋润。
需要春天。
需要生命。
而现实则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
既不生也不死。
第二章《对奕》对照上流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
外国文学T·S·艾略特概述.
1915年初,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 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 海伍 德(Vivien Haigh-Wood),他 迅速的被迷住了,两人于当年的 六月结婚。艾略特的父母对此感 到震惊,当他们知道了薇薇安一 长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后更是深 深的困扰,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 濒于破裂,但也无可置疑的开创 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Thomas Stearns Eliot)
T· S· 艾略特
一、概述
T· S·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 人和文艺评论家。1908年开 始创作。有诗集《普鲁弗洛 克及其他》、《诗选》、 《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 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 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 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 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 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
二、生平简介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 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 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 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 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艾略 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十六岁 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 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 大学,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 特开始关注起白璧德(Irving Babbitt)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对他影响最深的 是西蒙斯(Arthur Symons)的 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 艾略特最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 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这个时期发表的诗作有《J.阿尔弗雷德· 普 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哭泣的 姑娘》(1917)《小老头》(1920)《夜 莺声中的斯瓦尼》(1918)《在餐馆里》 (1920)等。这些作品力图表现现代西方 社会的空虚、丑陋和堕落,刻画现代人深 刻的精神危机。其中反响较大的是《普鲁 弗洛克的情歌》。
T.S.艾略特
• 我老了…我老了…
• (福斯塔夫:英国没有上绞架的好人不到三个, 其中一个是胖子,而且在变老。)
• 我将要把我的裤脚卷得高高了。
• (当时,卷裤脚被认为是时髦的)
• 我将我的头发往后分?我真敢吃桃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当时,往后分头发也被视作放荡不羁)
• 我将漫步在海滩上,穿着白法兰绒裤子。
• (这几句表明,普已经开始安于他扮演的角色)
创作分期(3个时期)
• 1、第一时期,1915-1922,——“通向《荒 原》的历程” • 主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 《诗集》(1919)《阿拉· 鲍斯· 普雷克》 (1920) • 思想上感应一战前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 精神虚脱和心灵紊乱,大都否定现实,彷 徨忧郁 • 诗歌韵律和韵脚上仍沿袭传统
现代爱情之歌—— 杰· 阿尔弗莱特·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 • • • • • 题词: “如果我认为我的答复是 说给那些将回转人世的人听的, 这股火焰将不再颤抖。 既然没有活着离开这深渊, 我可以回答你,不用担心流言。”
• 那么让我们走吧,我和你(?), • 当暮色蔓延在天际 • 像一个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
(此比喻类似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所谓的“暴 力的联结”,即把两种表面上看来无甚关系的东 西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发挥,让读者去思考其内 在的相似性。此处,“暮色”作为时间概念“上 了乙醚”,表明时代病了,包括叙述人,需要手 术,也解释为从此刻始,普的思想如上了麻醉药 的病人。)
• 让我们走吧,穿过某些半是冷落的街, • 不安息的夜喃喃有声地撤退
• 我们在大海的房间里逗留, • 那里还仙女佩带红的、棕的海草花饰, • 一旦人的声音惊醒我们,我们就淹死。 (最后一节中,主人公仍然没有逗留在女友 的客厅,而是在“大海的房间”,那里海 仙女围着他,这当然只是梦或幻想。“人 的声音惊醒我们”,醒了就意味着回到现 实,而现实却要把“我们”淹死)。诗人 突然在最后不用“我”而用“我们”指称, 显然具有象征和普遍意义。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艾略特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给人深刻印象的行列中,托·斯·艾略 特显得与那类经常获奖的作家们截然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代表 了一种在大众意识中寻求自然联系的文学,为了达到这目的,他们 或多或少是用现成的手法。而今年的获奖者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在一个极端排外和意识到的孤独位置中,艾略特渐渐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事业是不同寻常的。艾略特一开始似乎 只是为一个懂诗的小圈子写诗,然而这个圈子不以他主观愿望为转 移慢慢地扩大了。所以,在艾略特的诗歌和散文中有一种很特殊的 声音,这种声音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加以重视,这是以一种钻石 般的锋利切入我们这代人的意识的能力。
——《现代小说代表作100种提要》
二、《荒原》赏析 第二章主要写男女两性间的欺诈、
《五部荒分原第第第组》一二三成西章 章 章:方“ “ “现死 对 火代者弈诫主葬””义对存诗社诗仪会抗人状歌”的和以态第示在佛的第冷落入腐厮荒三人欲陀,里景一的第世沙难湿以救涅第大死于与败章类火净杀淫人程象章现槃人,五漠风雷界永四亡死海、作缺中火无类,碑主代,类恐章荒细霆成恒章深地,道者乏自的度在表。人要都的惧,大原雨代了德弗渊的终借真我冶的欲现全类写市惟表与“。,地表伦莱欲于。取诚毁炼情海了诗才一干,现绝岩战表缺上理佛的灭,巴海进“欲中唯能共出人旱展望争示石水帝的典宗,戒斯入水,和备欲得4路生无示中,给耶堆宣崩的教只绝3沉旋”又奸受无到4的:雨现溃的岩人稣成言说信有情奉行溺涡代既情煎情拯虚的代。乌,石类的的法仰借欲献,于表是,象救熬的无荒荒云”指崩带降,,助,、由情时致落。征生。。原原闪暗正于进一明裂来临同欲间人入和的电,,片情拯灾阴败、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和克制。
一、艾略特生平简介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名门之家,祖籍英国,
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与荒原
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与《荒原》艾略特生平与创作(一)生平T•S•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西方现代诗歌中开一代诗风的先驱。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名门之家,祖籍英国。
他从小生活在当地宗教那种强调义务与职责的浓郁影响下,而母亲作为一个不太成功的诗人,则在儿子身上寄托了诗与文学的期望。
1906年,艾略特进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开始写诗。
这期间,他接触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和儒尔·拉福格的作品。
迷恋拉福格对浪漫主义激情的批判态度。
1909年获学士学位。
第4年接着读硕士课程,与讲授“法国文学批评”的老师巴比特结为至交,巴比特反对卢梭主义的“滥情主义”,提倡“非个人化”,主张建立秩序与权威,这种学术观点给艾略特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些影响使他一心向往法国。
1910年,他在巴黎度过了“浪漫的一年”(艾略特语)。
他进入巴黎大学研修法国文学,并在法兰西学士院听帕格森每周举办的哲学讲座,经历了短暂的“帕格森主义”的皈依。
后来又游历伦敦、慕尼黑,写出早期重要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等。
1911年,一方面是父母的要求,一方面是“哲学的呼唤”,他离开欧洲返回哈佛大学,成为专攻哲学的研究生。
1913年任哲学系助教,大学哲学协会主席。
但在3年的哲学研究之后,他又向往欧洲了。
1914年,艾略特接受哈佛大学为他提供的奖学金,重返欧洲。
一路上经历比利时、意大利、德国,最终到达伦敦,进入牛津大学,开始了他哲学家、诗人、欧洲人、美国人几重生活的人生阶段。
这期间他结识了庞德等一批旅欧的美国作家,并在摒弃浪漫主义崇尚古典主义的观点上不谋而合。
已经成名的庞德非常赞赏艾略特的诗才,将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推荐给芝加哥的《诗刊》杂志发表。
艾略特一边按原计划写他的哲学博士论文,一边参加一些文学集会,开始在欧美一些刊物上发表诗作。
1915年,他与英国姑娘维芬结婚,放弃了回哈佛申请博士学位的机会,从此定居伦敦。
艾略特
4、内容分析
共诗共五章
题词。全诗的“题词”画龙点睛地提到“死亡”这个主题。
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 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一)死者葬仪。共76行。
• • • • • • 标题取自英国国教会的殡葬仪式,立即将读者带进阴冷不祥的氛围。 四月。表现了一终于近代理性精神绝不相容的情绪。 冬天。“乐莫大于心死”。 象征纯洁的“爱尔兰小孩”和象征春天的“风信子女郎”。 “破碎的偶像”。 波德莱尔《恶之花》
•
艾略特文艺理论思想
• 共时性感受。他虽是一位现代主义的大家,但并不主张摒弃 共时性感受。 传统,认为作家要有历史感。这与他的导师有重要关系。欧 文·白璧德是上个世纪出最有影响的文化保守注意的代表人物。 • “客观对应物”。他认为“表现感情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 客观对应物” 一种“客观对应物”。
(四)水中死亡。仅10行
• • • • 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 昔日的腓尼基税收由于纵欲葬身大海 今天无数现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大海中纵情作乐 死亡无法避免
(五)雷霆的话。共113行
• 吠陀经里的说教是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 • 三个“客观对应物”。 • 诗人对宗教寄予全部的希望,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保存着挥之不去 的怀疑与焦虑。
创作分期
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较大变化。 1、第一个时期(1915-1922)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
主要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诗集》、《阿拉·鲍斯·普雷克》。
2、第二个时期(1922-1925)
主要作品有《荒原》和《空心人》。 《空心人》通常被认为是艾略特描写 精神空虚的“现代人”的代表作 3、第三个时期(1930-1965)《灰色星期三 主要作品有《灰色星期三》、《四个四重奏》,诗体喜剧《大教堂凶杀 案》、《合家团圆》、《鸡尾酒会》。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乔治·艾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还有人称之是19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父亲代理了一个大庄园,因此这就使得他从小特别熟悉美好宁静的庄园生活,这些在她的作品都能体现出来,她的作品文字优美而安静,风格清新优雅,乔治·艾略特与世界名著《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简爱》的作者所属派勃朗特姐妹以及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主义小说家狄更斯齐名。
乔治·艾略特喜欢学习各种语言,在学习上与创作上敢于怀疑一切,后来认识查尔斯·布雷后,对宗教的态度由之前的笃信变成批判,乔治·艾略特在感情经历上很顺畅,她与爱人刘易斯一辈子感情十分真挚,相互扶持着走过一生,但刘易斯在八七年时不幸去世,后来艾略特改嫁给了克劳斯,不久,艾略特就因病去世了。
乔治艾略特的写作特点乔治艾略特写作特点讲解,乔治艾略特不仅是一位描写大师,而且她还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些细微却又生动的描写,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读者感觉到更加亲切而且真实。
乔治艾略特所描写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作品的意义在于美学上的陶冶,而不是为了去充当什么教化的老师,乔治艾略特写作的目的在于呼唤社会的高尚情感,提升人类的社会道德意识,而不是规定社会应该怎么样。
乔治艾略特的写作出发点和目的与其他的小说家有所不同,这就是乔治艾略特的独特之处,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乔治艾略特写作特点。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让广大读者悉心阅读,同时也有赖于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着实让人寻味。
乔治艾略特在人物话语设计方面确实是匠心独运,发挥到好处,她所设计的每个人的话语,都有自己的不同风格在,小说人物话语的设计本来就是决定人物塑造成败的关键,乔治艾略特在这一点上面做的很好。
艾略特
第十一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二节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一,生平与创作~,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888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大砖瓦商家庭。
他祖籍英国,曾祖父于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
祖父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
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出身名门。
他的家庭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190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教于著名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德和哲学家桑塔耶纳。
他还广泛涉猎了文学、宗教、历史、多种语言及东方文化的领域。
1908年,他接触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福格的作品,受到很大震动,从此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美诗歌传统决裂,转向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探索。
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讲座。
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
1911年回哈佛准备论文,1913年担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1914年,为了写博士论文,他再次来到欧洲。
先去德国,后因一战爆发,转到牛津学习希腊哲学,后完成博士论文,但因战争无法回哈佛答辩,于是定居伦敦。
1915年,与患有神经衰弱症的英国姑娘维芬·海渥特结婚。
在伦敦他结识了著名诗人庞德,后者的帮助和提携对艾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7年艾担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1922年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主编,直到1939年。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入英国国教。
1952年就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获歌德奖。
其创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实验性质,可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第一时期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作品。
艾略特介绍
艾略特,G.Ail ete艾略特,G.George Eliot (1819~1880)[]英国女小说家。
原名玛丽*安*埃文斯。
1819年11月22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奇尔弗斯科顿附近的乡村。
父亲年轻时当过木匠,后来是庄园主的代理人,政治观点保守。
艾略特于1828至1835年先后在两所女子寄宿学校就读,笃信福音教,热衷于慈善事业。
她学会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外语,熟悉《圣经》和大量宗教、文学著作,并涉猎天文、地质、数学、昆虫等各类科学。
1836年母亲去世,她辍学为父亲管家。
1841年随父迁居考文垂,结识了自由思想家、缎带商查尔斯*布雷一家及布雷的姻亲海纳尔一家。
查尔斯*海纳尔的著作《基督教起源的调查》(1838)很快地转变了她的宗教信仰。
1842年初她宣布不再去教堂,不信上帝,但她仍深切理解、同情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这也成了她作品的基调。
1844年初开始翻译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于1846年匿名发表,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因而名噪一时。
以后又翻译了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文》。
1850年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副编辑,与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过从甚密,并认识了刘易斯和克罗斯。
乔治*亨利*刘易斯是著作家和评论家,对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都有研究,写过《歌德传》。
她和刘易斯志趣相投,后与他公开同居。
1854年7月她翻译的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以真名出版。
同月,与刘易斯去德国。
她的哥哥姐姐同她断绝往来,朋友也对她疏远,她则甘愿承受她严肃抉择的后果。
她们共同生活了24年,她的稿酬一直用以帮助刘易斯扶养他在瑞士的三个儿子和他的离异的妻子。
[《亚当*比德》插图]她在德国时开始翻译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回国后译完(未发表);还为刘易斯翻译了《歌德传》中的大量引文,并为《威斯敏斯特评论》写专栏文章,所写的书评中已包含了她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认识和理论。
1856年秋起,在刘易斯的鼓励下,她开始小说创作,写了3部回忆早年家乡生活的中篇小说,1858年结为一集名为《教区生活场景》出版,署名乔治*艾略特。
第二艾略特888-965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这一章表现现 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 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第二章“对弈”,共96行。这一章通过引征莎 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将 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 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
第三章“火诫”,139行。这一章首先写泰晤 士河畔的今昔,伦敦各种人物猥琐无聊的生活。
一、生平
艾略特(1888—1965),原籍 美国,1927年入英国籍,是后期 象征主义,也是整个现代主义文 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判家之一。
“但丁最年轻的继承人”
1947年荣获英国女王授予的 “劳绩勋章”,1948年获诺贝尔 文学奖,表彰他:“对当代诗歌 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 用”。
二、创作
2、艺术特色
第一,神奇地运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 和拼贴技法。 第二, 采用了丰富复杂的象征。 第三,跨越时空界限,古今熔为一炉。 第四,意象新奇怪诞,语言复杂多变。
3、主题:
展示一战后整个西方世 界的危机,宣扬只有依 靠宗教才能使这个荒凉、 混乱、腐败透顶的世界 得到新生。
1、诗歌 成名作:《普鲁弗洛 克的情歌》 《荒原》 《四个四重奏》
2、文艺批评
英美形式主义批评 (新批评)的开创者
“非个性化”理论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避却感情;诗不 是表现个性,而是避 却个性”。
“客观对应物”
三、《荒原》
1、结构内容
全诗只分五章,四百余行, 诗人立意借用“寻找圣杯”的 故事表现卑劣猥琐的“人间地 狱”。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贫瘠的荒原,冰冷的岩石,灰 暗的城市,阴森的监狱和行迹 猥琐的醉生梦死的人们。在这 个荒唐的世界里,没有偶像的 崇拜,没有言行的准则,只有 生活的空虚和精神的绝望。
拉夫 纳尔逊 艾略特生平介绍
1、生平简介: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1871-1948),1871年7月28日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玛丽斯维利镇,是一名杰出的会计师,作家及金融市场分析大师。
以其著名的波浪理论而留名于世。
【1871年7月28出生于堪萨斯州的玛丽斯维利镇,之后全家向东搬迁了几百英里,到达伊利诺斯州的费里伯里,在那里艾略特度过了早期的孩提时代。
1880年末艾略特与家人搬到了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学会了流利的书写西班牙语。
1891年艾略特20岁那年,永远离开了家,在北美铁路兴盛的高潮中去墨西哥的铁路上工作,被雇为巡道员,列车调度员,速记员,电报操作员,火车站管理员。
【1896年左右艾略特开始从事会计职业,其教育途径至今不为人所知,由于他已经从上到下了解了这个行业,所以他专门发展出了铁路会计,在随后的25年中,艾略特曾在几家跟风公司供职。
1902年或1903年的9月3日,艾略特与比自己大两到三岁的玛丽伊利莎白菲茨帕特里克结婚。
从1911年开始墨西哥经历了一系列长达数年之久的暴力革命,1916年6月艾略特与夫人一起搬到了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1916年,艾略特回到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
在随后的四年中,他曾经两次变换工作,研究了另两份工作,而且几次计划返回拉丁美洲。
艾略特在这个时期主要目标是干他喜欢的工作,而且回到他度过了大部分成年生活的地方。
艾略特再次决定专注某一行业,而且为了响应新流行的行业,他很快建立起第二中专长,当起了餐馆、自助餐厅和茶室的业务顾问,他显示出常有的活力。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他专业地位。
【1920年,艾略特移居纽约。
因为他的专长被美国政府所赏识,成为美国国际计画的一员。
1924年艾略特加入了位于纽约的商业月刊《茶室与礼品店》的编辑队伍1924年12月18日在杰肯斯的推荐下,艾略特被美国国务院选中,为尼加拉瓜担任总会计师的职务,艾略特不美国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在华盛顿特区会面,接收他的正式任命和指示【1925年,艾略特被雇用为中美洲国际铁路公司的总审计师,这是艾略特的最后一个专业职位。
艾略特(Eliot)经典诗选
艾略特(Eliot)经典诗选艾略特(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全名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他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荒原》《烧毁的诺顿》《四个四重奏》等。
四阙四重奏烧毁的诺顿纵然语言为人所共有,但多数人立身处世仿佛各有其到。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完全一样的。
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
假若全部时间永远存在全部时间就再也都无法挽回。
过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种抽象只是在一个猜测的世界中,保持着一种恒久的可能性。
过去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
足音在记忆中回响沿着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飘向那重我们从未打开的门进入玫瑰园。
我的话就和这样在你的心中回响。
但是为了什么更在一缸玫瑰花瓣上搅起尘埃我却不知道。
还有一些回声栖身在花园里。
我们要不要去追蹑?快,鸟儿说,快去寻找它们,去寻找它们在花园角落里。
穿过第一道门,走进我们的第一个世界,我们要不要听从画眉的欺骗?进入我们的第一个世界。
它们就在那儿,神态庄严而不可窥见,在秋天的燠热里,穿过颤动的空气,从容不迫地越过满地枯叶,鸟儿在呼唤,于那隐藏在灌木丛中不可闻见的音乐相应和,那没有被人看见的眼光转过去了,因为玫瑰露出了花容美姿已被人窥见的神色。
它们在那儿仿佛是我们的客人受到我们的接待也在接待我们。
它们彬彬有礼地伫立在空寂的小径旁。
于是我们继续前行,走进黄杨木的圆形树丛,俯身观看那干涸的水池。
干涸的水池、干涸的混凝土、围着褐色的边,水池里注满了阳光变幻的水,荷花升起了,悄悄地,悄悄地,池面从光芒的中心闪现,而它们在我们身后,映照在池中。
接着云朵飘过,水池又变为空虚。
去吧,鸟儿说,因为树叶丛中躲满了孩子他们兴冲冲地藏在那儿,忍住了笑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的生平
T;S;艾略特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判家,是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艾略特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T;S;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艾略特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他曾经担任了大学的校长,父亲是经商的,母亲是一位诗人,写过很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经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还接触了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也十分有兴趣,曾经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诗人庞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就来到英国,并定居在了伦敦,先后做过银行职员和教师等职业。
1922年,T;S;艾略特创办了文学评论季刊《标准》,担任了主编,一直到1939年才辞去。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在1922年T;S;艾略特所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名誉,并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国国籍,成为了英国人。
1943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也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T;S;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享年77岁。
T;S;艾略特的成就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了博士论文,但因为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
1917年的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
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更多的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年中,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
这本书是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也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
之后在1922年《荒原》随之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这时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了,他的名气近似神话,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T;S;艾略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
其中著名的诗歌有《荒原》、《四个四重奏》;散文有《但丁》、《神圣的树林》;剧本有《家庭聚会》、《老政治家》等等,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
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共同追求正确判断”的理想一度成为具有感召力的口号。
而艾略特的第一本文集《圣林》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创新时代的权威之声,他的《论文选,1917;1932》更是成为英国批评史上少有的经典。
对T;S;艾略特的评价在1964年9月14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说这样评价T;S;艾略特,他说:“你也许跟艾略特的评论搏斗了很久,但仍
然终生迷恋他最好的诗作。
《荒原》和《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等,艾略特最不朽的诗作的名单上,也许还可以再加上《小老头》。
”罗杰;金博尔评价艾略特说:“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不是因为我们今天不赞同他对女性、犹太人、教育或宗教的态度,而首先是因为他写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好奇的诗。
”这些都是对T;S;艾略特的评价,可见,世人对于他的评价都是很肯定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艾略特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美国,那些迷恋爱默生“内在的声音”的诗人与批评家觉得艾略特背离了美国精神。
但是即使这样,艾略特对当代英语诗歌写作的影响还是不可磨灭的,他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艾略特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