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2课《礼记》二则(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至于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礼仪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但他们的思考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将零散的观点整合成有逻辑的论述。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掌握知识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体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2.结合课文注释,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比、设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礼记》中的论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表达和论证的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语境的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礼仪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礼仪场景,体验古代的礼仪之道。
-举例: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中的对比和设喻,理解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语境理解能力。
-解决方法:通过注释、翻译辅助,结合教师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本课中的文言文现象,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礼记》二则(教案)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

22 《礼记》二则(教案)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实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实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不过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能够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XXX,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XXX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别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从前各种礼仪著作的全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XXX定的典籍称为“经”,把XXX的门生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XXX考证,《学记》作者为XXX的弟子XXX。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2课 《礼记》二则(无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2课  《礼记》二则(无答案)

22.《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虽有佳肴【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熟读并背诵课文。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了解背景《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文体常识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其旨.()嘉(..)肴.()自强.()教学相长.()学.()学半兑.()命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至道()自反()善()困()是故()自强()旨()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然后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导航】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如主谓间需稍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转折连词前稍停顿;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你能否试着翻译课文?把翻译不清楚的句子写下来,全班讨论。

【导航】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礼记二则-虽有嘉肴》,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名句赏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文学价值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文章所传达的教育观念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思考教育、学习等方面的课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名句赏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中教育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文章中的教育场景,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情况。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章中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虽有嘉肴》作为一篇文言文,其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重点。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等词汇的古今异义,以及倒装、省略等句式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大同”与“小康”社会的区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人:使用人:一、复习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对偶、排比造成的表达效果。

3.初步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二、素养生成(一)背诵关:文学常识填空【自学】【要求:先记忆,再填空,最后核对】1.《礼记》是与间家经典之一。

据传为所编,又叫,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的论著,《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四书”:、、、。

3.“五经”:、、、、。

任务二、背诵默写【对学】【要求:快速准确背诵牢记3篇课文,完成测试,准备展学】1.上下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2.《礼记》中“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先贤对她的美好寄托。

3.人生需要学习,也需要雕琢。

这正如《礼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

”4.自古,中国人就与奋斗结下不解之缘。

战国时的《礼记》中就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_________________”。

5.《虽有佳肴》中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6.《虽有佳肴》中作者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印证“教学相长”的观点。

7.《虽有佳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3.通过对《礼记二则》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导学案(无答案)语文.doc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导学案(无答案)语文.doc

20 虽有嘉肴【预习导学】(自习15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自主积累:将重点文言词汇摘抄至摘抄本上并加以记忆。

自我感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疏通文意,积累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并尝试理解文章的内容。

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

【探究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礼记》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兑、虽、旨、困”等。

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文句,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激情参与,阳光展示。

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资料助读】《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预习检测】(课件展示)【整体感知】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自研自探导学】一1、通假字《兑命》曰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B、不能知其旨也C、教然后知困D、教学相长也第 1 页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B、不知其善也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学学半其其此之谓乎不知其旨也5、文言句式其此之谓乎?二、.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三、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示例:《礼记·大同》中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一句,学生需理解其表达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
2.教学难点
-古文词句的理解:古文中的一些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儒家思想的抽象性: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现代联系进行讲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协调矛盾、寻求平衡的情况?”(如同学间的矛盾、学习与休息的平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礼记》中的大同与中庸之道。
-理解《礼记》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礼记》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其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通过分析课文注释和翻译,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的理解。
-鉴赏《礼记》的文学价值:识别并欣赏《礼记》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会儒家思想内涵:深入探讨大同与中庸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礼记二则》这一章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入,我发现学生们对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在实际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第二学时1)-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第二学时1)-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b.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总结,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4.增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a.组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b.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礼记·大同》篇的核心思想:理解“大同”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掌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儒家理念。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问题时还显得有些吃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大同》与《中庸》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儒家思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很多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潜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这些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对文章的逐句解析,明确“大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小康”是现实中较为和谐的状态。
-强调“选贤与能”和“讲信修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其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的应用。
b.《礼记·中庸》篇的道德观念:把握中庸之道、仁爱、忠诚、谦虚等儒家道德原则。
-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时的平衡与适度原则。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同》与《中庸》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无答案)第 2 页第 3 页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22、《礼记》二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第 4 页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一、回顾复习1、检查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2、填空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②《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里的句子是。

二、展示目标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 5 页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出自本文的成语6、“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7、“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8、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9、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原文回答)四、精讲点拨五、学生小结六、达标测试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③男有分()④是故谋闭而不兴.()2、翻译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第22课《礼记二则_虽有佳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第22课《礼记二则_虽有佳肴》

3. 一■词多义"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弗学,不知其善也 一③其此之谓乎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 ①虽: ②嘉肴: 。

③其:④旨:⑤至道:至,⑥善: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日: ①困:②自反:③自强:强,①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②学学半”,③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 ②学学半:前一个“学③其此之谓乎: 其,(二)重点句子翻译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 .教学相长也。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 .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三)知识归类1.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 古义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 (4)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2.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答案:二、预习与交流(一)文学常识:1.《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西汉/戴圣《礼记》《周礼》《仪礼》2.《礼记•学记》/教育学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y do)( qi ong) (ji o ) (zh ong) (yu 弓(xi ao)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的对象。

④旨:昧美。

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22课
《礼记》二则(无答案)
22.《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熟读并背诵课文。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了解背景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3、文体常识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知其旨.()嘉(
..)肴.()自强.()
教学相长.()学.()学半兑.()命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句。

虽()至道()自反()善()
困()是故()自强()旨()
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然后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导航】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如主谓间需稍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转折连词前稍停顿;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你能否试着翻译课文?把翻译不清楚的句子写下来,全班讨论。

【导航】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具体解说一下吗?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4、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兑命》的语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说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综合探究
6、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7、你能具体说说本文在语言和说理上有什么特点吗?
8、读完本文后你有哪些体会?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

(提示:从教者的角度或学者的角度)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注释】①[奚]怎么。

(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的关系。

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乙】文:。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体会一词多义现象。

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人不知.而不愠()弗学.,不知.其善也()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兑命》曰()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体会古今异义现象。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
②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④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4、“其此之谓乎?”这是个什么句子,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了解先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受大同世界的美好。

3、认识实现社会理想的艰巨,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礼记》篇名,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文学常识
四书:《》、《》、《》、《》
五经:《》、《》、《》、《》、《》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男有分.()谋闭而不兴.()货恶.其弃于地也()2、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大道之行也()亲其亲()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文意。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文本探究
1、“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并作讲解。

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社会面貌?请找出有关文句回答。

4、文中提到的“大道”“大道之行”“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三、综合探究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6、文章结尾能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情形吗?
7、课文是如何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的?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8、本文不是诗歌,读起来却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这是为什么?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弗.学而能弗:
⑵其次务施.报施:
⑶玉不琢.,不成器琢:
⑷人有礼则安.安:
2、《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
3、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⑵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二、写作提升
某市森林公园决定公开招聘一名高级管理员。

几轮测试之后,1000名应聘者中有三人因分数相等同时进入复试,总管招来他们说;“有一只小山羊跑到了三号林区,你们一齐出发,谁抓住了这只山羊,谁将被录用。

”三人奉命来到三号林区,甲首先发现了山羊,乙用物击伤了山羊,丙抓住了受伤的山羊。

请你预设一下招聘结果,并以总管的口吻阐明理由。

字数100字以上。

【当堂检测】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_____层,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写:大同世界里有平等,没有欺压。

大同世界里有_______,没有__________。

【收获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