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知识

合集下载

脊灰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脊灰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脊灰防治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1、提高参训人员对脊灰病的了解,了解脊灰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

2、使参训人员掌握脊灰病的防控技能,学会正确的预防脊灰病的方法和措施,避免发生脊灰病疫情。

3、提高参训人员对脊灰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增强责任感,积极参与脊灰病防控工作。

二、培训内容1、脊灰病病毒的基本知识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易引起暴发流行,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了解脊灰病病毒的基本情况对于预防脊灰病具有重要意义。

2、脊灰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脊灰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咽峡炎、肌肉疼痛以及腹泻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症状。

掌握脊灰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脊灰病患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3、脊灰病的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等;注重环境卫生,保持生活场所的清洁卫生;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等,都是预防脊灰病的有效措施。

4、脊灰病的防控策略积极开展对脊灰病的监测和监测工作,对于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的传播,做好相关的环境消毒等工作。

三、培训对象1、医务人员2、卫生防疫工作者3、教育工作者4、社区工作者5、公众群众四、培训时间和地点本次脊灰病防治知识培训将安排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为期3天,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4点,培训时间为下个月的6日至8日。

五、培训方式本次培训将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让参训人员学到更多的知识。

六、培训要求1、参训人员要积极参与培训,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脊灰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2、参训人员要积极配合培训组织的各项工作,做到守时参加培训,听从学院安排。

七、培训收益1、通过本次培训,参训者将对脊灰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学会正确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提高对脊灰病防控工作的重视。

2、通过本次培训,将增强参训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积极性,促进社区脊灰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试卷A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试卷A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试卷(A)单位:_______姓名:____成绩:___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接种第一类疫苗由___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_________承担费用。

2、照分级分类管理,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分四类: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有____和____。

主动监测指______,被动监测是______。

4、预防接种的主要途径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5、写出下列疫苗的缩写字母:卡介苗__、乙肝__、脊灰__、麻疹__、百白破__。

6、卡介苗的接种方法为_____,每人次剂量为__毫升;未接种卡介苗的___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_______儿童对PPD试验阴性者补种,___岁儿童不予补种。

7、AEFI按发生原因分成不良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类型。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1、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的人员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2、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的诊断,任何医疗单位均可以做出。

3、注射器吸取疫苗时,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插入安瓿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4、使用冻干疫苗时,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疫苗瓶内壁快速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

5、接种工作人员应直接为受种儿童接种相应疫苗。

6、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可以收取注射费。

7、儿童预防接种个案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可以向其他单位或人员提供。

8、A+C流脑疫苗可以替划A群流脑疫苗给2岁以下儿童做基础免疫。

9、儿童接种疫苗时,可以用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

10、流动儿童接种时,接种单位可不做登记和报告。

11、使用减毒活疫苗,开启疫苗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12、用质量不合格疫苗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3、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可以用同一注射器注射。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一、脊灰疫苗简介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

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3种,分别是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和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

1、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脊灰减毒活疫苗英文缩写为OPV。

脊灰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

过去的OPV为三价疫苗(tOPV,糖丸剂型),也就是包含了脊灰病毒的三种血清型,脊灰疫苗的使用很好的控制了疾病的流行,全球自1999年后未检测到Ⅱ型脊灰野病毒株。

所以,2016年5月,我国在常规免疫中停用tOPV,启用二价疫苗(bOPV,滴剂剂型)。

2、脊灰灭活疫苗(IPV)脊灰灭活病毒英文缩写为IPV。

IPV有单独制剂,也有与其他疫苗抗原(如白喉、破伤风、全细胞或无细胞百日咳、乙肝或b型流感嗜血杆菌)制成的联合疫苗,比如熟知的五联疫苗(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们还会再予以详细介绍)。

IPV一般经肌内注射接种,也可皮下注射。

OPV与IPV两种疫苗相比较,OPV在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IPV 没有发生VAPP与VDPV的风险,但在建立肠道免疫方面OPV比IPV效果好。

此外,IPV生产成本更高,价格较昂贵。

3、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五联疫苗同时包含了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也就是常说的“一苗防五病” 。

二、脊灰疫苗接种接种方法1、接种方法IPV: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OPV:口服接种。

五联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2、接种剂量:IPV:0.5ml。

2014年康复医学技术士《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康复医学技术士《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康复医学技术士《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单选题]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患者进行矫形(江南博哥)手术后,能取得较好康复效果的措施是()。

A.正确选择矫形手术即可B.手术与运动功能训练C.手术与必要的轿形器D.手术与针灸E.手术、运动功能训练和必要的矫形器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患者通过进行矫形手术、运动功能训练和必要的矫形器,可以取得较好康复效果。

[单选题]2.手外伤的伤口清创应争取在伤后()。

A.6~8h内进行B.9~11h内进行C.12~15h内进行D.16~19内进行E.20~23h内进行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手外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外伤,必须及时处理伤口,否则会使伤口感染化脓、难以愈合,如果伤口感染就会引发其他的疾病。

手外伤清创,一般也跟普通的外伤清创一样,一般是伤后6~8h内进行,断肢如果是保存比较好,时间或者是天气冷,在低温冷藏的情况下,时间可以稍微延长。

[单选题]3.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不包括()。

A.多饮B.多食C.多尿D.体重减轻E.呼吸困难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1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单选题]4.脊髓损伤最主要的病因是()。

A.外伤B.肿瘤C.血管疾病D.感染E.脊柱结核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脊髓损伤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闭合性钝性外伤,通常和脊柱骨折或错位有关。

[单选题]5.IQ主要用于诊断()。

A.注意缺陷多动障碍B.侏儒症C.智力低下D.脑性瘫痪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智商,用英文IQ表示,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

它是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在1912年提出的。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是中医、中西医共有考试科目,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脊髓灰质炎的实训报告

脊髓灰质炎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脊髓灰质炎实训,使我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训内容1. 脊髓灰质炎病原学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导致肢体瘫痪。

2. 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脊髓灰质炎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是脊髓灰质炎的高发国家。

自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以来,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年下降,已成为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

3.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无症状型、隐性感染型、瘫痪型和脑炎型。

(1)无症状型: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仅血清学检查阳性。

(2)隐性感染型:感染后出现轻微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病程短暂。

(3)瘫痪型:出现不对称性、非对称性瘫痪,多见于儿童,以单侧下肢瘫痪为主。

(4)脑炎型:表现为脑炎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4. 脊髓灰质炎诊断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临床表现: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

(2)流行病学资料:了解患者所在地区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情况。

(3)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

5. 脊髓灰质炎预防(1)疫苗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我国采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两种疫苗。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

(3)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患者,控制疫情传播。

三、实训过程1. 认真阅读脊髓灰质炎相关资料,了解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2. 观察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

3. 参与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工作,了解疫苗的接种程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消除脊髓灰质炎知识问答

消除脊髓灰质炎知识问答

消除脊髓灰质炎知识问答提示:2011年8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新疆送检的4株Ⅰ型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确定为脊灰野病毒。

2011年8月26日,经WHO总部和西太区协查病毒来源,中国新疆I型野病毒和巴基斯坦2010年流行的野毒株基因同源性高达99%,WHO判定此次新疆脊灰野病毒由巴基斯坦输入。

1.为什么实现无脊灰这么多年,还会出现脊灰疫情自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区域实现了阻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即“无脊灰状态”的目标。

我国自1995年起即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循环,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包括我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在全球最终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之前,只要有国家和地区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和流行,那些已经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就始终面临病毒输入的风险。

如果输入地区儿童免疫服务和管理薄弱,存在免疫空白人群,病毒就会在免疫空白人群中传播引起疾病暴发。

事实上,这类事件曾在许多已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的国家发生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3年—2009年期间,全球有29个已实现无脊灰的国家发生过133起脊髓灰质炎病毒输入事件,并在25个国家引起60起暴发疫情。

如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去年就发生了输入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暴发疫情。

2005年,和我国同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印度尼西亚也曾发生过病毒输入引起的暴发疫情。

2.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

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1. 病因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排泄病毒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的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食物、水或表面传播给他人。

2. 症状脊灰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无力和瘫痪。

最常见的病例是肢体瘫痪,尤其是小儿麻痹症。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 预防脊灰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 检测与诊断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脊灰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来确认诊断。

血液或咽拭子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脊灰病的诊断还包括通过脊髓脑脊液检查。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脊灰病。

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重要的,如控制疼痛、维持呼吸功能等。

对于肌肉无力和瘫痪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6. 疫情监测与控制由于脊灰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疫情监测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病例,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检测。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遏制病毒的传播。

7. 心理与社会支持脊灰病患者和其家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可能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瘫痪可能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而疫情监测和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外,心理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全面的措施,我们有望最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情,保护人们的健康。

脊髓灰质炎知识问答

脊髓灰质炎知识问答

脊髓灰质炎知识问答1.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

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2.脊灰的传染源和传播方式有哪些?传染源主要是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粪-手-口,也可通过飞沫、食物、水及苍蝇、蟑螂传播。

3.脊髓灰质炎有什么临床症状?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 天,一般7—14 天。

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病毒会侵犯机体的运动神经。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可发生肢体麻痹,恢复较慢,需要6 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严重病人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4.脊髓灰质炎的主要威胁人群有哪些?脊灰主要影响5 岁以下儿童。

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5.在我国脊灰疫苗的接种程序?儿童2、3、4 月龄各服1 次,4 岁再服一次。

但部分脊灰输入风险较大或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要视情况对特定年龄组儿童开展脊灰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以维持人群高的免疫力。

6.公众如何做好脊灰防控?脊灰是“可防不可治”的一种传染病,但感染后一旦发病将会造成终身残疾。

预防和控制脊灰传播和患病的关键是预防接种,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唯一有效手段。

国家免费向适龄儿童提供疫苗。

饭前便后洗手,不混用生活用品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因此,要搞好环境卫生,做好水源保护,及时杀灭苍蝇、蟑螂。

做好粪便和垃圾的消毒、清运。

教育群众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变质的食品,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丢垃圾,勤更衣、勤洗澡、常晒被褥,有病早就医。

神经系统传染病防治知识

神经系统传染病防治知识

神经系统传染病防治知识
神经系统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
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了解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至关
重要。

常见的神经系统传染病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可导致脑膜炎
和脑脊髓膜炎。

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和颈部僵硬。

2. 脑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脑组织的炎症和损伤。

常见
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和抽搐。

3.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和呼吸困难。

4. 脑膜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脑膜炎或脑脊髓膜炎。

常见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发热和恶心。

预防措施
1. 接种疫苗: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部分神经系统传染病。

2. 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勤洗手、饮用煮沸水、避免与患病者密切接触等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避免接触病原体: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污染物,例如动物排泄物或污染的食物和水。

4. 加强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减少压力,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治疗方法
1. 及早就医:一旦出现神经系统传染病的症状,应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确诊和治疗。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原体类型,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3. 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发热、补液、缓解疼痛等对症状进行支持性治疗,有助于缓解不适和加速康复。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参考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小的圆球形,直径为24~30nm,呈圆形颗粒状。

内含单股核糖核酸,核酸含量为20%~30%。

病毒核壳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微粒含四种结构蛋白,即VP1~VP4。

VP1与人细胞膜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

1.抵抗力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一切已知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不敏感,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乙醇及5%煤酚皂液。

0.3%甲醛、0.1mmol/L盐酸及(0.3~0.5)×10-6余氯可迅速使之灭活,但在有机物存在时可受保护。

加热至56℃ 30min可使之完全灭活,但在冰冻环境下可保存数年,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在室温中可生存数日。

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

在水、粪便和牛奶中可生存数月。

氯化镁可增强该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故广泛用于保存减毒活疫苗。

2.抗原性质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

每一个血清型病毒都有两种型特异性抗原,一种为D(dense)抗原,存在于成熟病毒体中,含有D抗原的病毒具有充分的传染性及抗原性;另一种为C(coreless)抗原,存在于病毒前壳体内,含C抗原的病毒为缺乏RNA的空壳颗粒,无传染性。

病毒在中和抗体的作用下,D抗原性可转变为C抗原性,失去再感染细胞的能力。

加热灭活的病毒即失去VP4和核糖核酸,而成为含有C抗原的病毒颗粒。

应用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可检出天然D抗原及加热后的C抗原。

3.宿主范围和毒力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猴及猩猩均为易感动物。

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相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复制,同时释出抑制物抑制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天然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称为野毒株,在实验室内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称为疫苗株。

疫苗株仅当直接注射到猴中枢神经系统时才能引起瘫痪,而对人神经细胞无毒性。

疫苗株病毒,特别是Ⅲ型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时可突变为具有毒性的中间株。

对野毒株和疫苗株的最可靠鉴别方法是进行核酸序列分析。

原先存在于肠道内的其他肠道病毒(柯萨奇和埃可病毒等),可对口服疫苗株病毒产生干扰现象,使之不能定居于肠黏膜上及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

(二)发病机制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其他肠道病毒的发病原理相似,病毒首先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回肠集合淋巴结、咽部深层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至一定程度,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病毒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度繁殖,然后再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在轻型或顿挫型中,感染到此为止。

在病毒血症时,病毒也可到达脑膜引起无菌性脑膜炎。

在动物实验感染中,病毒可于第2天在血中检出并持续至症状出现和血中检出中和抗体为止。

人口服OPV后,第2~5天血中存在游离病毒,其后数日可在血中检出病毒免疫复合物。

在典型病例,进入发病原理第二阶段,病毒可随血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和脊髓灰质广泛坏死。

在猴的实验感染中证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沿着外周神经的轴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但在患者和猩猩实验感染中都是病毒血症发生在瘫痪之前。

病毒株的毒力也是发生瘫痪的重要因素。

在切除扁桃体的儿童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可沿着因手术而暴露出的神经纤维传播至脑,从而引起延髓性麻痹。

在本病流行期间,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着凉、劳累、局部损伤、手术、各种预防接种和妊娠等都可促进瘫痪发生。

预防接种时注入刺激性物质可促进病毒沿神经散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选择性地侵犯某些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细胞为最显著。

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过程直接导致细胞的损害或完全破坏,从而引起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毒不直接侵犯肌肉,周围神经与肌肉的改变继发于神经细胞的破坏。

病理变化包括神经细胞损害与炎症反应两方面。

神经细胞损害表现为胞质的尼氏小体和染色质的溶解,直至细胞完全坏死消失。

炎症反应继发于神经细胞的破坏,包括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

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伴有分叶核粒细胞、浆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

炎症和水肿可压迫邻近神经细胞,导致功能的暂时丧失。

在恢复期,炎症消退,大量神经细胞坏死区域形成空洞和神经胶质纤维增生。

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萎缩,在正常肌纤维中呈岛形分布。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除脊髓前角最显著外,尚可波及脊髓整个灰质、后角和背根神经节。

病变呈多灶性和散在性。

脊髓病变以颈段和腰段受损较剧,尤其是腰段受损导致下肢瘫痪。

软脑膜上可见散在的炎症病灶。

脑部病变可累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脑干。

其中以网状结构、前庭核、小脑蚓突和小脑核最常累及。

除前中央回的运动区外,大脑皮质一般不受影响。

除神经系统外,尚有淋巴结和肠道淋巴组织的增生和炎症病变。

心肌间质可有白细胞浸润,但心肌坏死罕见。

既然我们知道了病因,那脊髓灰质炎怎么预防?脊髓灰质炎早期症状有哪些?【临床表现】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

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

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

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

上述症状约持续1~3天,即行恢复。

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

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

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

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

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

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

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

患者通常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

4.瘫痪型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

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

本型分为以下5期(表1)。

(1)前驱期:本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炎为主,在成人则为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

经1~2天发热,再经4~7天的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

双相热型主要见于儿童中的10%~30%病例。

本期相当于第二次病毒血症阶段,脑脊髓液仍为正常。

大多数病例,包括成年病例皆缺乏前驱期而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本期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肌肉疼痛、痉挛。

发热贯穿于整个阶段,但体温并不很高。

头痛波及颈部和背部,并可放射到两大腿。

由于肌肉疼痛以致运动受限制和肌肉痉挛,往往造成瘫痪的错觉。

偶有皮肤感觉异常、过敏或肌肉不自主痉挛。

此时除出现上述的三角架征和Hoyne征外,Laségue征(膝关节伸直时,屈曲髋关节引起的疼痛)亦常阳性。

约半数患者有颈部强直和Kernig征阳性,并出现脑脊液改变,表明病毒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脑膜炎。

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嗜睡。

可有腹痛、便秘、鼓肠和尿潴留。

本期通常持续3~4天,偶可短至36h或长至14天。

罕见病例可缺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在发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突然发生瘫痪,或从轻瘫开始,逐渐加重。

与此同时,脑膜刺激征逐渐消退。

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性质,表现为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符合脊髓前角病变的证据。

瘫痪通常在48h内达到高峰,轻者不再发展,重者在5~10天内继续加重。

疼痛呈不对称性,可累及任何一组肌群,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或四肢瘫。

在儿童中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侧下肢瘫痪。

在成人则四肢瘫痪、截瘫、膀胱功能失常及呼吸肌瘫痪较常见,而且男性比女性严重。

此期持续2~3天,通常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即停止发展。

①脊髓型瘫痪:当脊髓的颈膨大受损时,可出现颈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瘫痪。

当脊髓的胸段受累时,可出现颈部肌肉、肋间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瘫痪。

两种情况下皆可出现呼吸困难。

当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时,可出现下肢、下腹部及下背部肌肉瘫痪。

在瘫痪发生后头2周,局部常有疼痛感,进入恢复期逐渐消失。

在瘫痪的早期,腹壁和提睾反射可有短时间(或在整个病程中)消失,通常不出现锥体系受累的病理反射。

早期常有皮肤感觉过敏,但感觉并不消失。

重症者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如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及受累肢体发绀变冷等。

躯干肌群瘫痪时出现头不能竖直、不能坐起及翻身等。

膈肌和肋间肌瘫痪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表、咳嗽无力、讲话断续等。

体检可发现胸廓扩张受限(肋间肌瘫痪)和吸气时腹部不外凸而反内凹。

X线透视可见吸气时横膈上抬的反常现象(膈肌瘫痪)。

膀胱肌瘫痪时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肠肌和腹肌瘫痪时由于患者不能自动排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肌瘫痪时并可见腹壁局部突出和腹壁反射消失。

在瘫痪的第5~6天,随着体温的逐渐消退,瘫痪即停止发展,但在大约10%的病例,退热后瘫痪仍可继续进行至1周之久。

②延髓型瘫痪:延髓型瘫痪在瘫痪型中占5%~35%。

约85%的病例在起病前1个月内有扁桃体摘除史。

单纯延髓型的发生率不超过瘫痪病例的10%,而且多见于儿童,在成人则延髓型常伴有脊髓症状。

由于病变在脑干所处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以下不同症状。

脑神经瘫痪:常见者为第Ⅹ和第Ⅶ对脑神经的损害,但其他脑神经如第Ⅸ、Ⅺ、Ⅻ、Ⅲ、Ⅳ、Ⅵ对也可波及。

脑神经瘫痪多为单侧性。

第Ⅹ对脑神经发生瘫痪时出现鼻音,流质饮食由鼻反流、口咽分泌物和饮食积聚咽部、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

第Ⅶ对脑神经受累时出现面瘫。

第Ⅸ对脑神经瘫痪时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第Ⅺ对脑神经瘫痪时除吞咽困难外,尚有颈无力、肩下垂、头向前后倾倒等症状。

第Ⅻ对脑神经被侵时也可出现吞咽困难,此外尚有舌外伸偏向患侧,以及咀嚼、发音等障碍。

第Ⅲ和第Ⅵ对脑神经受累时可引起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