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浅谈交通建设对经济圈发展的促进—以合肥为例
![浅谈交通建设对经济圈发展的促进—以合肥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7ddb7431b765ce0508147c.png)
浅谈交通建设对经济圈发展的促进—以合肥为例作者:黄骏智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1期摘要:随着经济圈建设的普及化,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将很难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模式。
只有建设相互联系的经济圈结构体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及自身的发展。
而在经济圈的建设之中,交通建设作为其中最基础环节的同时也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对于经济圈的建设将起到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圈交通建设合肥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中部崛起”带来的经济圈建设近年来,为促进中部地区(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六省)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均提出了相关政策及规划,为中部六省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中部六省中的一员,安徽省政府提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战略决策,把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重点,力求在奋力崛起中发挥先导作用。
在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中,安徽省政府决定不再将合肥、淮南、六安、县级桐城市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来发展,而是选择将其抱团发展。
2009年11月15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
这是“合肥经济圈”的全貌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
二、合肥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圈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合肥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2005—2010年,合肥GDP 增速一直保持在15%以上;同时在2009 年,合肥实现了GDP2102.12亿元,增长17.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8.6%和4.4%。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GDP 总量排行榜上位居第15位,并且GDP增幅位居第一。
在中部六省的城市中,合肥的各项经济数值均名列前茅。
随着自身经济水平的发展,合肥逐渐挣脱周边城市经济圈的挤压,自身实力也在不断壮大,其自身在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合肥市小庙镇总体规划(2013-2030)报奖
![合肥市小庙镇总体规划(2013-2030)报奖](https://img.taocdn.com/s3/m/f463ff52bceb19e8b9f6ba8f.png)
雷麻社区
镇域产业规划全域视角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功能分区l 两大功能发展区
•中心功能片区
新镇的核心区域,涉及景观休闲、商务办公、教育培训、 金融服务、商业居住等功能。
•产业升级片区
对接合肥高新区,建设以高科技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功能片 区。
l 六大主题生态园
•生态文化园
依托三国文化,挖掘相关产业,建设寓教于乐的主题文化 园。
随着合肥经济圈不断发展,合(合肥)六(六安)一体化发展进入提速阶段,为 了承接蜀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合六一体化进程,2013年9月1日,合肥市肥 西县小庙镇整建制划归合肥市蜀山区管辖。
2、新的规划思路
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小庙镇由县辖镇转变为市辖区,其定位与规模需重新定义, 规划建设也需要同合肥中心城区等高对接。
现状认识
发展条件
规划布局 全域视野下的总体规划
定位目标 规模预测
总体结构 村镇体系
支撑体系 总体框架下的支撑体系构建
交通组织体系 公共配套体系
生态支撑体系 市政保障体系
协调、生态、高效
研究范围示意图 总体规划范围示意图
02 创新与特色
创新与特色
创新一体化发展模式——“生态筑底+交通引导+四极协同”
•城市慢跑系统 •城市绿道
创新与特色
1、将传统TOD的高密度垂 直型开发向水平型混合开 发转换。
2、通过几个TOD组团构建 小庙的中心区域,提升城 镇活力,防止居民大范围 地向合肥老城区回流,造 成钟摆式的混乱交通流。
3、区域级TOD组团以商业 服务、商务办公功能为主, 拥有公共开放空间、商住、 公共服务等用地类型;
通过“时序渐进式”反馈,指导城镇总体规划布局与土地整治规划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https://img.taocdn.com/s3/m/ae3436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4e.png)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含图)目录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3)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 (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预测 (8)第三章城镇空间布局 (10)第一节城镇空间结构 (10)第二节合肥经济圈 (11)第三节芜马经济圈 (12)第四节沿淮城市群 (12)第五节沿江城市带 (13)第六节淮合芜宣城市带 (14)第四章次区域发展指引 (15)第一节皖北片区发展指引 (15)第二节皖中片区发展指引 (16)第三节沿江片区发展指引 (17)第四节皖西片区发展指引 (19)第五节皖南片区发展指引 (20)第五章城镇规模与功能 (22)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 (22)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 (24)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 (25)第四节合肥 (27)第五节芜湖 (28)第六节安庆 (29)第七节蚌埠 (30)第八节阜阳 (31)第九节马鞍山 (32)第十节铜陵 (33)第十一节宣城 (33)第十二节六安 (34)第十三节池州 (35)第十四节滁州 (36)第十五节淮南 (37)第十六节淮北 (38)第十七节宿州 (39)第十八节亳州 (39)第十九节黄山 (40)第六章乡村地区发展 (42)第二十节总体思路 (42)第二十一节镇 (44)第二十二节乡村 (46)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 (48)I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第一节原则、战略与目标 (48)第二节交通布局框架 (48)第三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48)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50)第一节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50)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51) 第三节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 (51)第四节旅游与人文资源发展利用 (51) 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2)第六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 (52)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 (53) 第一节区域供水设施 (53)第二节区域能源基础设施 (53)第三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 (53)第四节区域污水与环境卫生设施 (53)第五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 (54)第六节区域公共设施 (54)第十章空间管制与区域协调 (55)第一节管制分区 (55)第二节管理分类 (55)第三节区域协调 (55)第一章近期行动计划 (57)第二章实施规划机制与措施 (59)第一节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 (59)第二节改革城乡管理体制 (60)第三节政策建议 (61)第三章附则 (62)附录 (63)II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10年底已实施到期。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406ae5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5.png)
5)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北、合肥、淮南6个市先后被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芜湖市实行了“一元化”户籍制度,铜陵、马鞍山市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 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
全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2.89%上升到2010年的3.08%。城市发展迅速。2011年,我省16个省辖市城区人口占全省29.6%、行政区域面积占全省19.1%,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51%、地方财政收入占65%、工业生产总值占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57%,拥有近90% 的高校和技术研究中心。
现状图
主要成效
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1年的44.8%,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7.5个百分点缩小到6.5个百分点
7.5
6.5
2)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省域城市群体系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城市群“一圈一带一群”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沿江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皖北、皖西城市发展普遍提速,皖南旅游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也呈现出快速扩张势头。
人口向合肥集中趋势明显
总量分析
节点分析
合肥、芜湖发展最突出
商品流、资金流向合肥、马芜铜集中趋势明显
银行资金流及主要金融中心分析资金主要流入地:合肥、芜湖、铜陵流出地:宿州、阜阳、亳州、安庆
存款区位商/贷款区位商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结论四:全省分区发展差异明显
城镇化水平差距大
问题1:皖北与皖江发展不平衡
从排名情况看: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略有上升。2008年GDP年增长率有很大提升,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2位。
合 肥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2010-2030)-2精编版
![合 肥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2010-2030)-2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4c12f9960590c69ec376a3.png)
靠近小城市和都市区的小城镇可讲污水排 入最近的污水处理厂处理。
新农村社区:雨污合流,采用人工湿地污 水处理、生物塘系统等。
*杭州新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二、排水工程一体化规划
2、处理目标 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污水处理 率达到100%,外围组团和中小城市 污水处理率达到90%,建制镇污水处 理率达到70%,新农村社区污水处理 率达到70%。全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 50%以上。
都市区外围水源地如下:
肥东县:众兴水库,岱山水库、谢塘水库、三湾水库
肥西县:杭埠河、丰乐河,磨墩水库、东南塘水库、潜山水库
长丰县:瓦埠湖,龙门寺水库,陶老坝水库
*合肥市水源构成表 水源
董铺水库 大房郢水库 众兴水库 引淠补源 当地水利工程改造
合计
水量(亿m3) 0.33 0.29 0.18 1.96 0.86 3.62
引淠补源 引江济巢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区域水资源分配图
第五章、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一、供水工程一体化规划
(2)用水量测算
到2030年,市域供水最高日水量为270万吨/天
*规划区用水指标表 等级
一
都市区
二
小城市
三
一般镇
四 新型社区
范围
9个 28个 360个
用水指标 (L/人·d)
300
250-300 150-200 120-150
卫乡双圩 大兴 迎河
三汊河
第四章、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四、水运港口规划
(2)派河港区
3个作业区,57个生产泊位,年通过能力 780万吨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整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77b23b62168884868762d6c3.png)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https://img.taocdn.com/s3/m/fd96f51090c69ec3d5bb7545.png)
• 路外公共停车建设缓慢。
• 老城内停车配建严重不足。
• 缺乏停车差别化管理:停车管理在对
象、时间、空间和价格四维层面上均存 在缺位甚至错配,缺少分时分区分类分 价差别化政策。
中心城区停车泊位供给
泊位类型 结构
泊位(个)
建筑配建/配置泊位
242535
路内 公共泊位
路外
20537 1958
合计
265030
利用在建商合杭客专通道(合 肥-芜湖-湖州-杭州),结合 “上海-湖州”高铁通道规划 建设,实现“合肥-上海”直 接联系,通道时间约1.5小时。
合宁加密:
目前,合宁间仅有一条铁路 客运通道。规划未来目前的 合宁既有高铁通道调整为客 货混跑线路,平行新建合宁 高速铁路(350km/h)。
南京 宣城
镇江
规划人口分布
规划就业岗位分布
全日出行发生吸引量
主城发展趋势
依据现行轨道和道路规划方案,假定私家车 按当前趋势发展,远期交通拥堵由一环甚至 向二环外扩散,重要通道拥堵较为严重,需 要通过加密轨道交通线网缓解交通拥堵、满 足迅速增长的联系需求。
建议:远期进一步加密轨道线网,远景构建 轨道出行为主导的城市客运体系;引导小汽 车合理使用。
区域重大交通枢纽有效提升城市地位 打通与国家级重要通道的衔接 通达城市数量、效率发生质的变化 对外客货运量年均增长率处于国内前列
综合运输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区域运输通道比较缺乏
高等级交通设施较缺乏
重大枢纽集疏运系统缺乏
铁路通达
省内城市
铁路可直接通达 城市
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 南、六安、安庆、芜湖、铜陵、池州、 宣城、黄山
连接陆上丝绸之路:规划合西 高铁线路;
《合肥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doc
![《合肥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doc](https://img.taocdn.com/s3/m/be9f47f9bb4cf7ec4afed0ef.png)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巢湖市城乡规划局二〇一〇年九月六日《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草案摘要)一、规划概述(一)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近期至年,中期至年,远期至年。
(二)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近期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规划中期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规划期末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三)城市性质皖江北岸核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以休闲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滨湖宜居城市。
(四)城市职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之一;皖江北岸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和休闲旅游服务中心;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五)城市规模规划近期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规划中期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规划期末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为指导,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和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大项目为突破口,增强县域农村经济的内在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促进市域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重点城镇的建设,增强城镇辐射力和吸引力。
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蔓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
综合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制定“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为巢湖市城乡经济社会及城镇现代化建设提供“量化目标”指引。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3795ee7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7.png)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合肥新规划,1核4心9副中心18片区!3月18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合肥未来15年重点发展方向定了。
合肥经济圈提速前行——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合肥经济圈提速前行——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https://img.taocdn.com/s3/m/9f51a0bd65ce050876321337.png)
肥 为区域对 外开放的龙头城市 ,发展
合肥经济圈“ 破茧”
不经 意间 ,合 肥从一个不起 眼的
成 为我国 泛长三 角的重 点城镇 群 , 与 武 汉城 市圈 、中原城 市群 、昌九城镇
与六安 、淮南 、巢湖等市分别签订 了 《 合作 框架协议》 ,编制完成 了合肥经 济圈城镇体系规划 , “ 围绕 四同四联 ” ,
方财政收入等四项指标增幅均位 居第
一
。
产总值预期达到 1 万亿元 , . 8 年均增长
与此 同时 ,挣脱 周边一些城市经 1 %以上 。其 中, 4 合肥 9 0 0 o亿元 , 六安
30 0 0亿元 , 巢湖 3 0 0 0亿 元 , 淮南 20 40 亿元 , 桐城 6 0 0 亿元 。
I1 肥经济圈能不能 ‘ = 画得圆’ ,
主要看合肥的带动 力” 。这是安徽省委 书记王金山对 合肥的期盼和重托 。 合肥 以实 实在 在的发展给出了肯 定的答案 。作 为安徽的省会和 中心城 市, 近年来 , 合肥市快速推进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 ,对全 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越来越大 ,0 9年 占全省 G P比重达 20 D
决策・ }p★ 3 刊 t l
Sjt{ei u h8 b f鬟
即规划 同筹 、 交能 同 网、 科教 同兴 、 环境 同治 ,以及产业联 动 、市场联 体、 旅游联线 、 信息联 通等 , 泛开 广
展合作 。
市生产 、 生活污水进入南淝河和 “ 污 水全收集 、 全处理 ” 目标 。目前在建 、 续建项 目 2 , 0个 总投资 3 2亿元 ; 合 肥城市流入巢湖最 大的河— —南淝
济 圈如南 京城 市经济圈 、 帅I 杭 . 城市圈、 中原城市 圈的挤 压 ,合肥 自身实力不 断壮 大 ,区域影响力和在全国城市体 系 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为此 , 四五年 “ 肥经 济 圈 的关键 在 合肥 , 合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https://img.taocdn.com/s3/m/8aab76d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5.png)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5〕1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9月30日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在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皖政〔2015〕1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国家、省新型城镇化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突出产业发展、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左右,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4个百分点;到2020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约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7个百分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基本建立。
合肥发展规划
![合肥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d5083bda0116c175f0e48bf.png)
合肥谋划“141战略”新格局新年上班第一天合肥向全球规划设计精英招标的消息引起关切。
现将我市谋划的“141战略”新格局再做详细介绍。
“九条新干线”的高水准设计要求以及具体实施,将使合肥在现有“二环九射”道路骨架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跨越——因为合肥“141战略”布局需要新的交通体系来支撑。
“141战略”的空间结构为:“一主城区”,范围为现在的312国道以北,以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为核心的建成区。
“四组团”,整合店埠、撮镇、肥东新城以及肥东化工工业园,形成东部组团;西南组团则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派镇为基础;西部组团以高新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中国科学城;北部组团将整合长丰双墩镇、三十头乡、双凤及庐阳工业区。
“一个滨湖新区”,沿巢湖周边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城区。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
实施“141战略”需要城市干道连接。
鉴于此,按照上述城市空间布局及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行全面整合,首当其冲的是对现有骨架道路网中的干道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九条干道资料:1.金寨路连接主城区与西南组团及联系现省、市行政中心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芜湖路——上派收费站,全长14.8公里。
主要交叉口约16个。
2.美丹路、美菱大道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南一环路——飞龙路,全长6.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1个。
3.马鞍山路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长江中路——机场连接线,全长7.9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3个。
4.望江路西部组团——主城区——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科学城——二环东路,全长17.4公里,主要交叉口约22个。
5.长江西路连接主城区与科学城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西路——南岗收费站,全长14.7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2个。
6.长江东路连接主城区与东部组团的干道。
设计起止点为一环东路——店埠大转盘,全长12.1公里,主要交叉口约14个。
7.荣事达大道连接主城区与北部组团的干道。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https://img.taocdn.com/s3/m/74a0a6f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e.png)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包含三个层次:县域、规划区和城区。
1、县域共8个镇4个乡,辖区总⾯积为1700平⽅公⾥。
2、规划区主要包括上派镇域、绕城货运专线以东、派河以南的范围,⾯积约148.3 平⽅公⾥。
3、城区:建设⽤地⾯积约44平⽅公⾥。
性质、职能与规模⼀、城市性质合肥主城西南综合性城区、现代产业基地。
⼆、城市职能合肥主城区西南组团中⼼;肥西县政治、经济、⽂化中⼼。
三、⼈⼝规模规划近期(2020年),县域总⼈⼝约为86万⼈,城镇总⼈⼝约为45万⼈,城镇化⽔平约为52%,其中,城区城市⼈⼝30万⼈。
规划远期(2030年),县域总⼈⼝约为94万⼈,城镇总⼈⼝约为56万⼈,城镇化⽔平约为60%,其中,城区城市⼈⼝40万⼈。
四、城镇建设⽤地规模规划近期(2020年),全县城镇建设⽤地规模控制在52平⽅公⾥。
⼈均建设⽤地⾯积116平⽅⽶;其中,城区建设⽤地总⾯积控制在34平⽅公⾥,⼈均建设⽤地⾯积控制在114平⽅⽶。
规划远期(2030年),全县城镇建设⽤地总⾯积控制在63.2平⽅公⾥,⼈均建设⽤地⾯积约113平⽅⽶;其中,城区建设⽤地总⾯积为44平⽅公⾥,⼈均建设⽤地⾯积控制在110平⽅⽶。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县域城乡空间布局规划1、⼟地利⽤规划2030年,县域建设⽤地⾯积205.06平⽅公⾥,占⼟地总⾯积的12.07% 。
2、镇村体系结构规划形成“城区——中⼼镇——⼀般镇——中⼼村(新型社区)”四级镇村体系结构,其中:⼀级城镇:城区,城镇⼈⼝规模为40万⼈;⼆级城镇(中⼼镇):3个,花岗镇、桃花镇、紫蓬镇,城镇⼈⼝规模2-6万⼈;三级城镇(⼀般镇):4个,官亭镇、三河镇、⼭南镇、丰乐镇,城镇⼈⼝规模为0.5-3万⼈;四级:中⼼村(新型社区),集镇型中⼼村22个,村部型中⼼村85个。
3、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城⼤乡、双轴五区”总体布局结构。
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2013)-合肥市人民政府令第167号
![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2013)-合肥市人民政府令第167号](https://img.taocdn.com/s3/m/90eacd6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d.png)
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2013)正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令(第167号)《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已经2013年1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张庆军2013年5月6日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用地分类与规划布局2.1 用地分类2.2 城市空间布局2.3 基本生态空间2.4 城市绿地与广场2.5 居住用地布局2.6 工业用地布局2.7 物流仓储用地布局2.8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第三章公共服务设施3.1 分级分类3.2 市级、县区级公共服务设施3.3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3.4 公共服务设施混合设置第四章规划控制4.1 地块容积率4.2 建筑间距4.3 建筑退让第五章建筑与景观风貌5.1 城市景观5.2 街区控制5.3 建筑空间与环境5.4 建筑单体5.5 建筑附属物5.6 建筑色彩、材质与照明5.7 绿色建筑第六章地下空间利用6.1 一般规定6.2 地下交通空间6.3 地下市政设施空间6.4 地下商业空间6.5 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6.6 地下仓储空间6.7 地下防灾防护空间6.8 地下空间附属设施第七章交通设施7.1 城市道路7.2 公共交通7.3 停车场(库)7.4 公共自行车交通7.5 步行系统7.6 交通综合体7.7 交通影响评价第八章市政设施8.1 给水工程8.2 排水工程8.3 燃气工程8.4 电力工程8.5 热力工程8.6 通信及有线电视工程8.7 环境卫生设施8.8 公共加油加气站、充电站(桩)8.9 用地竖向8.10 城市工程管线第九章综合防灾9.1 避难场地、疏散通道、生命线工程9.2 人防工程9.3 消防工程9.4 防洪和抗震工程第十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图1、转角窗、凸窗日照计算基准面示意图2、阳台日照计算基准面示意图3、大寒日被遮挡建筑范围示意图4、大寒日遮挡建筑范围示意图5、城市道路交叉口展宽段渐变段示意图本通则用词说明第一章总则1.1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4dec95f3c1c708a1284a44aa.png)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
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https://img.taocdn.com/s3/m/aa87470c580216fc700afd38.png)
水湖
吴山 高刘
下塘
梁园
石塘
紫蓬
三河
长临河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长临河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 文化休闲胜地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
四、发展指引
3、小城市
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 发挥中心作用,有分担城市职能的作用, 应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特色、健全 公共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应强化 对周边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积极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企业,依托产 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 群,发展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名称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 一般镇
店埠副中心 城区
上派副中心 城区
南岗副中心 城区
双墩副中心 城区
肥东 肥西 长丰
内容
中心城区 店埠 桥头集 撮镇 上派 桃花 严店 南岗 小庙 磨店 双墩 三十头
石塘、长临河、梁园 紫蓬、三河、高刘、 水湖、下塘、吴山
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 级。 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 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
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
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审查意见的报告
![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审查意见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216f90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f.png)
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审查意见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3.06•【分类】审议意见的报告正文关于《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审查意见的报告省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送审稿》)已经2012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省十一届人大第三十六常委会会议审议。
此次规划编制,是在对上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认真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次规划的编制将为科学规划我省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皖北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区域发展的需求,实施我省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对于引导、调控和保障我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城乡发展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9月29日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主持下,省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听取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情况的汇报,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遵循法制的统一性,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依法对该《规划送审稿》进行了审查。
经审查,城建环资委员会认为,在此轮规划编制中,围绕实现“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指导思想明确,该城镇体系规划是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送审稿》编制水平较高,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0月9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〇八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城建环资委员会关于审查意见的汇报,决定将《规划送审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
同时,就《规划送审稿》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一、城镇体系规划要与国家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认真做好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x年01月目录I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第二节政策分区41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第一节区域协调54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并强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周边圈群的协调与衔接。
(3)坚持长远目标与近期实施相结合:充分考虑近期实施需要,协调远期目标与近期实施的关系。
(4)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强化资源环境底线控制要求,保障城镇走低碳、绿色、清洁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xx)(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4)《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6)《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7)《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8)《合肥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修订)》(9)《合肥经济圈发展中长期规划(xx-2030年)》(10)《合肥经济圈旅游发展规划》(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xx-xx年)》(12)《中原经济区规划(xx-2020年)》(13)其他相关的国家和安徽省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第4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xx-2030年,远景规划不设年限。
第5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和桐城市的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4、69万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法律效力本规划是安徽省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合肥经济圈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合肥经济圈范围内所辖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编制城乡规划、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以及与相邻地区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审批城乡规划和进行重点区域空间管制、区域重大项目选址,应当遵守本规划。
第7条强制性内容文本条文中加下划线内容为规划中的强制性条文。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第8条总体目标以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统领,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逐步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在全国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方面具有示范意义,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圈。
第9条战略定位“一极、两基地、一枢纽”。
长三角重要增长极、安徽省核心增长极。
把合肥经济圈发展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辐射中西部的门户,沪宁合发展主轴带重要的新兴增长极,打造陆地开发高地,内陆地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国家经济发展新高地;领衔江淮城镇群,支撑合肥建设长三角“第四极”,推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
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主要代表、国家重要的创新中心、创新基地,引领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打造国内优势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新型能源基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
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形成以合肥为枢纽,淮南、六安、滁州、桐城为重要节点,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第10条区域一体化战略以提升合肥经济圈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程;推进合肥经济圈和沿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长三角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契机,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第11条新型城镇化战略(1)新型城镇化方针实施都市圈战略,促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吸引人口集聚;实施差异化政策,激发中小城市、重点或特色小城镇发展活力,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鼓励省内圈内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
(2)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集聚。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全面提升区域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对合肥经济圈城镇化的支撑作用;点轴推进城镇空间集聚,构建圈层空间结构,培育产城融合功能组团;引导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
分类指导。
差别化发展中小城市。
强化县城基本服务职能,依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条件、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不同,将县城分为卫星城、中等城市、特色小城市三个等级,以及生态宜居城市、综合性城市、新型工贸型城市、特色旅游文化城市等类型分类发展;城乡一体。
缩小城乡差距。
强化承接产业型、生态旅游型、内生产业型、商贸物流型、特殊因素型五类小城镇优先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重要补充;一般镇重点完善基本服务功能,改善居住环境,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
(3)新型城镇化路径指引特大城市与大城市路径指引合肥、淮南: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吸引省内外来人口为主导的异地城镇化;六安、滁州: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培育中心城区与周边一体化发展,以吸引人口回流和周边地区人口聚集为主的本地城镇化。
中小城市城镇化路径按照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将圈内各县级中心城市进行分类指引,18个县级中心城镇分为3类,其中卫星城市7个、中等城市9个和特色小城市2个。
小城镇路径指引从“均衡分散”走向“有机集中”,依托资源条件,强化产业、商贸、旅游等特色功能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补充,完善基本服务功能,服务周边广大乡村地区。
第12条新型工业化战略发挥合肥经济圈产业集聚优势和创新优势,从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和支撑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出发,给予政策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依托合肥经济圈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空间资源,在符合国家和本地区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打造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合肥经济圈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加强协作、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做强做大相关产业,推进经济圈内城市产业错位发展与合作发展。
第13条生态文明战略严格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合力推进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治理,强化重点矿区、重点污染源及重点污染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
第14条城乡统筹战略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在自身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构建城乡统筹的各类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利用经济圈内城市各自不同资源禀赋及城乡发展特色基础,走错位发展的道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生态格局。
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第15条人口规模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户籍人口为2500万人,常住人口为2500万人。
第16条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的城镇化水平达73%—75%,城镇人口规模为1825-1880万人。
第17条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镇级小城市—小城镇”构成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第18条特大城市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1个,即合肥市,其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550万人左右。
第19条Ⅱ型大城市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100~300万之间,共3个,即淮南市、六安市和滁州市。
其中淮南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0万人左右,六安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20万人左右,滁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40万人左右。
第20条中等城市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50~100万之间,1个,即巢湖市。
第21条Ⅰ型小城市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在20~50万之间,共17个。
即肥东、肥西、桐城市、长丰县、庐江县、凤台县、舒城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叶集试验区、定远县、天长市、全椒县、来安县、明光市。
第22条镇级市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在5—10万之间,共19个。
即高刘、花岗-严店组合城镇、下塘、双墩、龙桥-矾山组合城镇、潘集区(袁庄)、平圩、柘皋-栏杆集组合城镇、高皇、毛集、炎刘、冯井-马店组合城镇、炉桥、板桥、乌衣、秦栏、铜城镇、汊河、新渡-双港组合城镇。
第23条小城镇规划城镇人口规模小于5万,约200个左右(城镇归并后),即忠庙、黄麓、三河、长临河、小庙、紫蓬、汤池、罗河、泥河、官亭、曹庵、上窑、芦集、正阳关、姚李、周集、三十铺、孔城、金神、青草、大关、吕亭等。
表3-1:合肥经济圈2030年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表常住人口规模序列(万人)城镇个数(个)城镇人口数(万人)城镇名称500~10001550 合肥市100~3003460 淮南市(200)、六安市(120)、滁州市(140)50~100160 巢湖市20~5017570~610 肥东、肥西、桐城市、长丰县、庐江县、凤台县、舒城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叶集试验区、定远县、天长市、全椒县、来安县、明光市5~1019100~110 高刘、花岗-严店组合城镇、下塘、双墩、龙桥-矾山组合城镇、潘集区(袁庄)、平圩、柘皋-栏杆集组合城镇、高皇、毛集、炎刘、冯井-马店组合城镇、炉桥、板桥、乌衣、秦栏、铜城镇、汊河、新渡-双港组合城镇 <5万200左右85~90 忠庙、黄麓、三河、长临河、小庙、紫蓬、汤池、罗河、泥河、官亭、曹庵、上窑、芦集、正阳关、姚李、周集、三十铺、孔城、金神、青草、大关、吕亭等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第24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70-2244平方公里(不包括特别政策区及城乡土地统筹集约利用创新区两类政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