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分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实甫为送别好友马生而作的一篇序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与马生的交往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引导他们思考人生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表达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哲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友情和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珍惜友情、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王实甫和马生的交往故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1.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前说明1.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进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习本课,既能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作者刻苦求学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发奋读书的重要性,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优越,少有吃苦的经历,缺少勤奋的态度,意志的磨练更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两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
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精心组合学习内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3.教法学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教学中我选择了诵读法、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促进阅读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培育素养。
本节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点落实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主要表述的是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送东阳马生序》3解析
⑸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隆:高
望:声望
尊:重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这里指拥挤 未尝:不曾
辞:言辞
色:脸色,表情
【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 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从不把言辞放 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 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 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答: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原文
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 德才兼备的人才。
结构内容
第一段 作者年轻时求学艰 难和用心专一。
第二段 说明太学生学习条 件优越。(对比)
第三段 点明本文的写作背 景和意图。
立意 基础
文章 主旨
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
序 读书生 号 活情况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生
1
以苦为乐。
反馈训练
5、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 学习条件?
答:“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 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 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1、课文第一节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
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
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
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第一节 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 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时抄书之艰
自身 2、成年叩问之难 经历 3、求师奔走之劳
事。代词,指
送东阳马生序评课优点缺点
送东阳马生序评课优点缺点今天,我认真观摩了东阿三中的xxx老师教授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送东阳号牛序》这节课。
刘老师的课件设计了这几个主要环节:解题,简介作者,听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研读课文、讨论探究,拓展延伸。
整省课环节流畅,教学效率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1,刘老师本节课给我的感受:1、学牛和教师的关系把握得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刘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条主线就是让学牛去阅读去吊品味。
刘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牛,又积极发挥帮学作。
2、通过学案确定学习日标,学生求解,白主合作学习过程流畅。
这有“确定日标”“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练习检测”等几种方式。
学习小组通过设计问题,解除疑惑,翻译句了。
让学生去探完、去评价。
在这阶段有一名学牛创造性的用原文回答问题,得到老师的好评。
学习面向全体,同时关注学困生。
3、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
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翟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1j重视。
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
还有小组学习的规律性。
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书读育遍,其义白现。
对这样?篇文言文,教师还得注重导学牛通过多朗读来表现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就本课而言,读好课文的训练还应加强。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分析)
励志名言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 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2、 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3、 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 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4、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5、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送 东 阳 马 生 序宋
濂
幼时
借书
室内抄书
嗜学
借事说理
加冠
求教
百里叩问
益慕圣贤之道
劝学
从师
求学
负籍远游 中有足乐者
对比手法
讨论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宋濂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 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 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 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 送给东阳马生。
第一段 立意 作者年轻时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基础 第二段 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对比) 文章 第三段 主旨 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明确: 1、学习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 三是专一。 2、运用比喻说理,兼用对比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 体。
成语故事我来说
•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 锥刺股”) •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其将归见其亲也”(×)
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同主题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于临别赠言。
文章内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导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课文分为三个段落,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1段是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诚恳专一。
这一段层次十分清晰。
先是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下文定下基调。
“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必须借书抄录,按期归还。
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接着叙述自己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然后写自己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
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学时坚定的决心。
其次叙述自己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
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这一段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苦若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本段采用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2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1段构成鲜明的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出结论。
这一段首先写当时的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月裘葛之遗”,与前一段的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纹袍蔽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下去写太学生们读书环境之优越“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其次写教学条件之优越今日之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详解
《送东阳马生序》详解《送东阳马生序》详解1.①余幼时即嗜(喜欢,爱好)学。
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书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弯曲)伸,弗之怠(懈怠,放松)。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于是)得遍观群书。
(1.层意:写借书之难。
)1.②既(已经)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益慕圣贤之道,又患(忧虑,担心)无硕师名人与游(交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问)问。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德隆望(名望,声望)尊,门人弟子填(塞,拥挤)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求教。
援: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呵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
(2.层意:写求教之难(叩问只难)。
)1.③当余之从师(求师)也,负箧(书箱)曳(拖)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不知。
至舍(馆舍、学校),四支(“支”通“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浇水),以衾(被子)拥(围着)覆,久而乃和(暖和)。
(3.层意:写行路之苦。
)1.④寓(寄居)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提供饭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被”同“披”,披着)绮绣,戴朱缨(帽带)宝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香袋。
臭:气味),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若神人。
余则缊(旧絮)袍敝(破旧)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仰慕)意。
以(因为)中有足(足以)乐者(……的地方),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大概)余之勤且艰若此。
(1.层意:写生活之苦。
)(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2.今诸(各,众)生学于太学,县官(指朝廷)日有廪稍(官家给的粮食)之供,父母岁(每年)有裘(皮衣)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之遗(给予,赠给),无冻馁(饥饿)之患(忧虑,担心)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做)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初中语文_《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课前预习】1、收集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解释题目,认识体裁。
2、收集古代刻苦读书的典故。
3、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文言现象。
【相关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认清字音,识记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文言现象。
2、把握文中多次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并树立奋发图强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欣赏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作品《送东阳马生序》来感受宋濂艰辛的求学路。
二、预习展示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宋濂的人物介绍和他的求学经历作品,下面找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生展示:1、作者介绍——同是宦游人,一片桑梓情宋濂,字,号,著名文学家。
与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赞许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师:这位学生收集的资料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下面请在成果簿做一下重点标注并填空。
生展示:2、认识题目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马君则是作者的同乡,在京城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学生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
)里读书。
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入朝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去拜访他。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
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常识简介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⑴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⑵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赴之劳住读生活之苦⑶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3、分析第二段⑴学生齐读⑵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⑶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⑷齐读结论句五、思考探究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六、温馨提醒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解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讲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娴熟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学问。
3、了解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受,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预备】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第一课时K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K公开课教案一、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缘由,除却客观因素而外,唯恐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二今日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老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叩(kbu)问叱(chi)咄(duO)俟(si)负箧(qi e )曳(ye)屣(x i ) ft (j u n)裂媵(y i ng)人以衾(qin)拥覆皆被(pi)绮绣容臭(xi u )烽(y。
)然缢(y u n)袍敝(bi)衣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老师指导同学重点把握难懂的‘实词(特殊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
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以下加粗的词: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仆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2、解释以下文言语句: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仆人日再食,鲜肥味道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门人弟子填其室余那么缢袍敝衣处其间足肤皱裂而不知久而乃和五、翻译课文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争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沟通,老师订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1课,选自明代文学家宋濂的《宋学士文集》。
这篇文章是宋濂为送他的好友马生序赴任东阳知县而作的一篇赠序。
文章通过叙述作者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求学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文中的一些情感和哲理可能还难以深刻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宋濂和马生序的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友情、学业和人生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选自《宋学士文集》。
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东阳马生的,用以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在文章中,宋濂首先回顾了自己幼年时求学的艰辛历程。
他特别爱好学习,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得到足够的书籍资源。
于是,他只能向藏书之家借阅书籍,并抄录下来。
尽管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更加刻苦学习。
文章中,宋濂通过对比自己与同舍生的不同待遇,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他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而同舍生们则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玉环。
这种对比手法凸显了宋濂求学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文章的最后,宋濂劝勉马生要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和成长。
同时,他也强调了勤奋学习和刻苦自励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充满激励和启示的赠序,通过讲述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向读者传递了勤奋、刻苦、自励的价值观。
这篇课文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值得认真阅读和体会。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详细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详细解析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嗜(shì):喜爱,爱好。
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以:连词,前一个“以”字表目的,来;后一个“以”字表修饰,同“而”。
手:亲手。
计日:照约定的期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砚冰:砚内结的冰。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之,是“怠”的宾语,指“代抄书”。
怠,懈怠、懒惰。
走:跑,这里指赶快走。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以是:因此。
假借: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既加冠(ɡuān):古时男子二十岁束发戴帽,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既,时间副词,已经。
圣贤之道:圣人所讲的道理,也就是经书上的那些话。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
趋:赶到,奔赴。
乡:同乡,一般指同县。
先达:学术界有名望的前辈。
叩问: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德隆望尊:品德高尚,名望很高。
门人弟子:指学生。
填:填塞,充满。
稍降辞色:稍微和缓言辞和脸色。
即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至:周到。
复:答复,回答。
俟(sì):等待。
卒:终于。
所闻:指学到的东西。
](翻译:我小时候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有时)天气特别冷,砚台里(的水)结成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
抄完,跑着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详细注释、赏析)
生活在 他们中间 毫无羡慕的心意
因为
以 中 有 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
内心、心中 足以快乐的事
吃的穿的
足乐者:指读书
奉:供,之:取独
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 且 艰若此。
大概 (求学的)勤而且艰苦
课文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 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 的日期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 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 还借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 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 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 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 道德高、声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 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身边侍奉着。提出疑难,询问道 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尊敬而专心的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 (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 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 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 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 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 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 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 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 孙之案,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 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 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 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案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履,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现在诸位学生在太学学习,每天都享用朝廷供给的伙食,每年都享用到父母供给的皮衣和布衣,再也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了;坐在高大的房子下面诵读诗书,再也没有到处奔走求学的辛苦了;有太学里的教官给你们当老师,再也不会有提问而不告诉,求解答却没有结果的情况了。
凡是你们应该有的书,全都集中在这里,再也不必像我那样亲自动手抄录,要向众人借取,才能看到书的情况了。
太学的学生中,如果有学业不精通,道德修养不好的人,那就不是天资低下不如人,而是不如我那么专心致志地学习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课文分析:一、课文结构梳理。
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情况。
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第三段:描写马生等在太学中求学的情形。
第一层:写马生等在优越环境中学习的情形。
第二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二、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三、对课文的理解:1、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并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第二、三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贝収请焉。
”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8、先达”对弟子朱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朱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0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⑵.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⑶.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⑷.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四、迁移拓展。
1、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
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3、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5、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6、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7、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8、文中叙述了宋濂自己求学时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与之相似的古人读书的事例吗?(也可用成语概括)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⑴“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车胤、孙康。
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
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⑵悬梁刺股”悬梁是说西汉孙敬昼夜苦读,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时常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孙敬和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⑶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⑷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⑸ 画荻教子”,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郑氏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
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学习。
欧阳修按照母亲的教导刻苦学习,终于成材。
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欧阳修幼年受母教的故事)9 •根据积累,请写出几句劝学的诗句。
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的《满江红》⑵、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的《劝学解》⑶、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的《戒子书》⑷、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出自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⑸、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治学名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民间流传的《警世贤文》中的勤奋篇10 •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