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墙上的斑点中的一段话的解读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是一篇独特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她对生活、世界的思考和感受。
“我总是忘掉人们是为生活而发明的这些小玩艺儿,却把生活当成了个小玩艺儿。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常常忽视生活的真正意义,而沉迷于生活中的小玩意、小技巧,把生活当成了一种娱乐和消遣。
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的表面化和肤浅认识,忽略了生活的深刻内涵和价值。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在沉沦到虚韟无边的黑夜之中。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现实世界的悲观和失望。
她认为现实世界正在逐渐失去真实和意义,被虚无和黑夜所吞噬。
这种悲观情绪反映了主人公对于现实世界的困惑和无助,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人们是生活在一种无休止的循环、重复之中的。
”解读:这句话指出人们的生活是重复和循环的,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没有任何新意和变化。
这种循环和重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失去了创造力和创新性。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生活是一圈圈环绕着真理的幻觉的怪圈。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她认为生活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圈圈环绕着真理的幻觉的怪圈。
这种理解揭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误解和错觉,也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真理和生活。
这篇小说的结构非常自由,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线性叙述。
主人公在观察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后,开始了无限的遐想。
她从一个斑点联想到了各种事物,包括蜗牛、玫瑰、戒指等等。
这些联想并不是简单的描绘或叙述,而是深入到主人公的潜意识中,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所吸引。
她对生活的思考、对时间的感慨、对人生的感悟,都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智慧和敏锐。
同时,我也被伍尔芙的写作技巧所折服。
她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了主人公的感受和思考。
《墙上的斑点》赏析.doc

《墙上的斑点》赏析高考语文复习除了要掌握好重要知识点,还要学会归纳和总结,这样在复习的时候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了帮助大家备考高考,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这些内容。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据高中选修教材注释),发表于1919年。
这是一篇有趣而沉重的小说。
有趣,是因为它的写法。
小说写的是我现住房子的墙上曾经有过的一个斑点。
时间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那时我第一次看见它。
当时,大概离得有点远,我不清楚它是什么,于是我想知道它是什么。
但是,我不走近它看,而是想。
我当时是怎样看到这个斑点的呢?在回忆中,我记得炉子里的火,壁炉上玻璃缸里的三朵菊花,那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我正在吸烟,抬起头,我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这个斑点还打断了我当时一个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产生过的幻觉。
这个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就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由于看不清,我当时首先想到,它大概是一个挂小肖像画的钉子。
但是,我不能确定。
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由于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我又想: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比如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
但是,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的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如果去摸,会感觉像个古冢(即坟墓或宿营地之类)。
但是,我不能确定,也许真就是一只钉进墙里已经两百年、经过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擦拭、钉子的顶端露出在油漆外面的钉子。
但是,我不清楚,我一定要跳起来看清楚,它可能不是钉子,不是玫瑰花瓣,而可能是木板上的裂纹。
但是,它们全都不是。
跟我一起喝茶抽烟、起身要去买报纸的一个人不经意地跟我说:我们不应该让一只蜗牛爬在墙上。
原来,墙上的那个斑点,竟然是一只蜗牛!你看,这篇小说的写法、构思有多巧妙,几乎整个篇幅都是心理的刻画,没有传统小说现实场景的转换,有的只是静静的回忆,回忆大约今年一月中旬在自家墙上的那个斑点由于当时看不清楚而猜测它究竟是什么的那个过程。
读懂暗示手法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

读懂暗示手法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读懂暗示手法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点击数:177次录入时间:2005-12-19 13:46:00 编辑:bmc0918读《墙上的斑点》,首先必须读懂文中的暗示手法,理解“斑点”的象征意义。
有专家说:“伍尔夫的小说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海浪》是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是以物质世界的′窗‵象征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
”[注] 我认为,《墙上的斑点》也是描写对“斑点”的一系列猜测、联想,通过暗示来反映世界大战时期的现实,以斑点象征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憎恨,对安宁和平生活热切向往的感情。
先让我们看看小说中这句话:“据我猜想,大战后它(指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联系这段话的前后,作者是在暗示我们,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大战激烈进行之中,所以有许多森严的规矩束缚着人们,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就是其中之一。
大战进行中的人们,日常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我”与正在谈论艺术品的房客突然间“就一下子分了手”,“像坐火车一样”,“在火车里看见”,“一晃而过”,而且一去就“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战争期间,“私有物品是多么难以控制”,诸如“装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
”人们无意中就会忍不住发出“到底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之类的慨叹。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

墙上的斑点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对墙上一个斑点的六次猜测,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以下是这部小说的段落划分及其内容概述:第一段:作者首先注意到了墙上的斑点,并试图确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它。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开始了一系列的猜测和想象,由此引发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第二段:作者猜测斑点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进而想象到挂在钉子上的可能是一幅贵妇的肖像画。
这种想象促使作者思考了关于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以及他们的生活。
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发现斑点太大太圆了,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于是开始思考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以及遗失的东西。
作者还思考了生活的飞快速度和人的来世等哲学问题。
第五段到第七段:作者觉得斑点可能是一个暗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玫瑰花瓣,这引发了作者对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的本能以及伦敦的星期日的想象。
作者还提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等级和秩序问题。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继续对斑点进行猜测和想象,包括认为斑点像一个凸出在墙上的圆形物体,可能是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等。
这些猜测和想象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墙上的斑点》的段落划分主要依据作者对斑点的不同猜测和想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对世界的无限想象。
二、文章赏析《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测和想象,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
斑点成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媒介,由此引发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种以一个小物件为引子,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既具有创新性,也富有感染力。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
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
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在生活中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支持,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小说中,墙上的斑点成为了一个象征,代表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合。
墙
上的斑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合的缩影,也是他们之间情感的交织。
小说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在生活中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支持。
父母之间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间的磨合、亲子之间的情感,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小说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
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
小说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家庭场景,深刻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关系。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导语;《墙上的斑点》是200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弗吉尼亚·沃尔夫,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下面是店铺整理收集的墙上的斑点课文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墙上的斑点》赏析《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篇纯正的意识流小说。
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
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正因为它的新颖、它对传统的反动,让批评界面对它哑然失语,找不到评论的语汇与概念。
即使在今天,它的那份纷乱与杂糅,飘忽的意识的无定向、无轨迹,仍然使人感到归纳与概括的困难。
尤其对情节的梳理与复述,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墙上的斑点》情节梳理的立足点,在于叙述者几次都从思绪漫游的终端又回到斑点,再重新依新的设想出征,这几个往复的轨迹,成了这篇小说所能把握得到的脉络。
然而,叙述者“我”的每一次思绪的漫游则是无轨迹可循的,有时让人感到如同幻觉般天马行空,跳跃式地向前跃进,一件事与一件事之间,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既无必然的联系,也无偶然的关联,甚至也没有提供必要的过渡。
它基本上撇开了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与外在的东西,除了偶尔回到斑点这一依托物之外,几乎完全任人物的意识自在地、任意地、无需限制也无需依附地作纯精神性的流动。
伍尔夫让读者看到,人的主观的意识的宝藏有多么的丰富,将墙上的斑点作一个稍微不同的假设,就会引出无穷多的互不相同的缤纷的思绪,真如伍尔夫所说的千万个印象像原子一样落入心头。
矫枉必然过正,女作家对此大概有所领悟,她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强力推行,对客观外界因素的大刀阔斧的弃绝,使她将人物的意识流的动感与美感表现到了极致,这份真实、这份迷人,不能不令读者折服,不能不让批评家们承认,因此,它才一举奠定了现代小说在英国的地位。
英国现代小说能迅速地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基本上没有与传统势力打过多的拉锯仗,与《墙上的斑点》等实验小说的成功的铺垫是不无关系的。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时间解读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时间解读《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
文章通过墙上的斑点展开想象,从而张开了意识的自由翅膀,使意识不断翱翔在光芒闪烁的意识碎片之中。
文章一方面以意识时间为依托,另一方面也从深层表现了意识时间的概念。
标签:墙上的斑点物理时间意识时间(一)引言作于1919年的《墙上的斑点》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也是她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之一。
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父亲的熏陶直接影响着她的文学创作。
她从未上过学,却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父亲1904年去世后,她在伦敦戈登广场的住所便成了文学社团“布鲁姆斯伯里”的活动中心。
1912年她与伦纳德·伍尔夫结婚,1917年共同创建了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
伍尔夫自幼身体虚弱,并有精神病史。
1905年以后,她的精神病经常发作,并逐渐加重,但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顽强创作。
最后,由于病情恶化,反复发作,伍尔夫不胜折磨,于1941年3月在住家不远处投河自尽。
伍尔夫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小说,1919年至30年代初,是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兴盛期,发表了《墙上的斑点》(1919年)、《雅各的房间》(1922年)、《达罗威夫人》(1925年)、《到灯塔去》(1927年)、《海浪》(1931年)等意识流作品。
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真实”(也称“主观真实”)。
她的作品虽也描写人的外部活动,但更加强调“意识流”,认为许多自然主义的外部描绘是多余的,非本质的。
这种创作风格是和她的文学观点密不可分的。
(二)意识流小说意识流的作品同一般写实小说在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上背道而驰。
它不是平面的叙述,而是立体多维的描写,观察者往往也在被观察中,它排斥严谨的逻辑,对必然性视而不见,它的参照物瞬息万变。
意识流作品热衷于客观地记录人们内心深处意识的流动,从而探索思想世界的无数种可能性。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墙上的斑点》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克莱尔·梅斯丁创作的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了她在家庭中经历的成长和变化。
小女孩的父母离婚后,她和母亲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发现了家庭中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成熟起来。
小说的标题“墙上的斑点”寓意着家庭中的问题和矛盾,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法被忽视。
这些问题包括父母的离婚、母亲的工作压力、小女孩的学校生活等等。
小女孩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逐渐理解了家庭中的问题,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开始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小说以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家庭中的问题,读者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家庭中的矛盾和困难。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的情感,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小说也通过小女孩的成长过程,让读者看到了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懂事懂事的少女的过程,这种成长的过程也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在小说中,小女孩通过观察墙上的斑点,发现了家庭中的问题,也开始思考着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勇敢和坚强的态度,让人深受感动。
小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渐渐明白了家庭中的问题并不是她一个人能够解决的,需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一起努力去解决。
这种家庭团结的力量,也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总的来说,小说《墙上的斑点》通过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家庭中的成长和变化。
小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渐明白了家庭中的问题,并且在努力成长的过程中,也开始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勇敢和坚强的态度,让人深受感动。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家庭团结的力量,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坚强的故事。
阅读这部小说,让人感到温暖、感动,也让人对家庭和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走进意识的世界——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解读

、
( 一) 想 象 的世 界 意 识 流 并 不 像 其 它 小 说 一 般 ,对 客 观 存 在 的 世 界 进 行 浓
蒙 太奇 ( mo n t a g e ) 原 是 法 国建 筑 术 语 , 后 也被 应 用 到 电影 中。蒙太奇分为时间和 空间蒙太奇。 时间蒙太奇将人物安排在 一个 特定的空 间内,意识 不受 时间限制 , 实现 过去 、 现在 、 未来的三重跨越 ; 空 间蒙太奇是 同
关键词 : 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 维吉尼亚 ・ 伍尔夫
天, 人 生 的神 秘 , 思 想 的模 糊 , 人 类 的无 知 ! ” 这 种 通 篇 采 用 内心 独 白 的 处理 无 疑 是 一种 大胆 的 尝试 ,它 是 一 场对 意 识 流 写作
手 法 的 集 中的体 验 。 ( 二) 时 间蒙 太 奇
《 墙 上 的 斑 点》 是 英 国著 名 女 作 家 维 吉 尼 亚 ・ 伍 尔 夫 的 一 部 代 表 性 作 品 , 这部 小 说 也 是 早 期 意 识 流 表 现 手 法 的 经 典 之 作 。小 说 的 故 事 由 一 个墙 上 的斑 点 引发 , 主 人公 透过 墙 上 的斑 点 开启 了新 世 界 的 大 门 ,无 限 想 象 ,天 马 行 空任 意 识 无 限流 动 。 而作 者 伍 尔 夫 则通 过对 主 人 公 的 想 象、 意识流动 , 来 阐述 她 认为人类世界、 生活 的真 实 状 态 。 意识流小说的神 奇存在
想” 的技巧。 ( 二) 意识 的 飞跃
在 墙上 的斑点》中, 每个人物都没有具体 的身份 信息 , 只 描绘 他 们 个 人 在 特 定 的 时 空 内所 出现 的 意识 流 动 ,形 象化 的 凸显 了作者在 某一 瞬间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描述手 法叫“ 重要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

《墙上的斑点》文本探究及解读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
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
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
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400字

作文一<<读《墙上的斑点》有感>>《墙上的斑点》这本书,初读时觉得很是奇怪,不知道作者到底在写些啥。
但细细品味后,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书里的那个斑点,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它引发了主人公无尽的遐想。
一会儿觉得它是个钉子留下的痕迹,一会儿又觉得它可能是片花瓣飘落的印记。
主人公的思绪在这个小小的斑点上不断地跳跃、飞舞。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样一个“斑点”。
可能是偶然看到的一片落叶,或者是墙上的一道划痕。
这些小小的事物,却能让我们的思绪飘向远方。
我们会想起过去的事情,或者幻想未来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去追求那些宏大的目标和意义。
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感悟和思考。
就像那个墙上的斑点,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
作文二<<再读《墙上的斑点》有感>>读完《墙上的斑点》,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那个神秘的斑点。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想象的大门。
在书中,主人公对着墙上的斑点展开了一场奇妙的思维之旅。
她想到了历史、文学、艺术,甚至是自己的人生。
这个斑点仿佛成了一个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一天,我看到窗外的一朵云,形状很奇特。
我就开始想象这朵云像什么,它从哪里来,又要飘向哪里。
我的思绪越飘越远,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墙上的斑点》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能从这些小事物中发现大道理。
我们不要总是忙碌于琐碎的事情,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让我们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学会从一个小小的斑点出发,去探索生活的奥秘吧。
作文三<<读《墙上的斑点》有感>>《墙上的斑点》这本书,初读时觉得很奇怪,不知道作者到底在写啥。
但细细品味后,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滋味。
书里围绕着墙上的一个斑点展开,主人公的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四处奔腾。
高三语文必修五墙上的斑点知识点

高三语文必修五墙上的斑点知识点一、题解《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
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
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
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
《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二、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
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
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
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
《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建议

《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建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春颖进入了新的世纪,中学语文教材也终于有了新的面貌。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利于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力的举措。
这些作品的入选,可以让中学生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阅读体验到小说艺术的多样性,以便较全面地认识世界文学的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摆脱对小说叙事的单一审美认识,不会再把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情节模式当做小说的惟一形态,而是去重新认识小说叙事艺术的美感。
本文试图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解析,来认知“意识流小说”这一样式。
一、关于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早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20世纪20年代起,被广泛地运用于小说、诗歌、戏剧等创作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意识流小说流派。
“意识流”这个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来的。
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首次使用“意识流”这一概念,随后在1890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又多次使用这一词语,并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
他在书中指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
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
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
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
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①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段。
这一观点为小说家进行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理论界还认为,关于“意识流”理论的形成,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提出的“心理时间”论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的“无意识结构”和梦的理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墙上的斑点》从墙上的斑点说起,说明人与人、思想与思想的接触与交流往往是很短暂、很偶然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墙上的斑点》阅读材料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的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可能是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思维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的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着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
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
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大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解析伍尔夫的_墙上的斑点_

为意识的流动, 人物的精神也在 活动, 不停的思索、探究, 让读 者感受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感受到由绚烂的意识带来的强大 生命力。可是这生命力可能随时 会被破坏掉, 因为意识可能随时 被外界打断, 正如小说的结尾处 一样。由此可见生命的脆弱以及 随时可能受到死亡的威胁。旁人 话语中提到的战争, 更是带来了 死亡的阴影。整篇小说也体现了 伍尔夫的观点: 生命本质在于感 觉, 在感觉着的瞬间, 美也就产 生了。
天空, 漫无际涯。想到我们每一 个人都是在他人的想象中创造着 自己。接着想到人们在儿童时期 就接受了人人都必须遵循正统的 观念, “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 矩 ”, 而 “ 我 ” 却 对 这 些 “ 规 矩 ” 表示怀疑。最终这些思绪突然被 喧哗打断, 从旁人的话里得知: 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小 说随之嘎然而止, 让人读来意犹 未尽, 浮想联翩。小说中只有主 人公的意识在活动, 至于传统小 说中的环境, 主人公的身份、社 会特征、个性爱好统统不着一 字。伍尔夫描绘的不是事件本 身, 而是事件在人物身上引起的 种种感觉。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 自由联想法, 听凭人物想入非 非, 随意进行突兀的、跳跃式的 联想。
然对所做出的解释产生了怀疑, 因为斑点看上去“太大, 太圆, 不 像 是 钉 子 留 下 的 痕 迹 ”, 主 人 公由此感慨“生命是多么神秘! 思想是多么不准确! 人类是多么 无知! ”“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 然 性 啊 ”, 并 用 一 系 列 的 比 喻 来 说明“生活的飞快速度, 永不休 止 的 消 耗 和 修 理 ”。 生 活 的 偶 然 性和变幻莫测在这一段清晰的表 达出来。之后主人公的意识游移 到来世, 思考生命的意义“人为 什么要投生到这里, 而不是那 里 ”, 但 这 些 答 案 主 人 公 无 法 说 清 楚 “ 我 也 不 知 道 怎 样 ”, 因 为 生命充满了迷惘, 不可理解。斑 点再次在意识中变换了形象, 成 为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 瓣, 开启了主人公对事实与想 象、表面与深层、僵化的规矩与 自由这些矛盾的思索。意识再次 集中到斑点时, “在某种光线 下 ”, “ 它 竟 像 是 突 出 在 墙 上 的 ”, 主 人 公 的 思 绪 便 联 想 到 古 冢, 考古学家, 和什么是知识。 斑点可能是木板上的裂纹, 意识 再一次表现了它的多维性, 于 是, 一棵树的生命过程的图景, 一幅幅的闪现在主人公的脑海 里, 生命的意义再次得以彰显。 正当主人公沉溺于幻想之中, 无 法自拔时, 外部世界插入, 打断 意识的流动, 谜底揭开, 斑点只 是一只蜗牛, 意识活动停止。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一、课文悟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
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墙上的斑点》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动,却也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
墙上的斑点(汉英对照)读后感1000字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部作品以一位女子在一天早晨突然注意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开始,通过她的联想和思考,展现了人类生活的无常、人生的孤独和死亡的必然。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震撼,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让我认识到了生活的无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那些微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是生活无常的最好体现。
就像小说中的女子一样,她从未注意到墙上的斑点,但当她开始关注这个斑点时,她意识到了生活中许多其他的事物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在忙碌中度过,很少去关注那些细微的变化。
然而,正是这些变化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其次,这部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
在小说中,女子在关注墙上的斑点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孤独。
她试图与他人分享她的想法,却发现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感受。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有时候会觉得与世隔绝,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
然而,正是这种孤独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与我们有共鸣的人,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真实的自我。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孤独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去拥抱那个真实的自己。
再次,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死亡的必然。
在小说中,女子在关注墙上的斑点的过程中,她突然意识到了死亡的存在。
她开始想象死亡的场景,想象自己在死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的事实,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地追求长寿,死亡始终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视死亡,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去追求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最后,这部小说让我认识到了写作的力量。
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女子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墙上的斑点》中的一段话的解读
宋建荣
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活相比的话,就只能比做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
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
对了,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表达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
──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早期作品。
伍尔夫的小说创作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
作为一般的中学生对意识流的作品知之甚少,更不要说能清楚地解读意识流的作品。
在解读《墙上的斑点》中的这段话之前,我们先有必要了解伍尔夫的创作理念。
伍尔夫否定生活
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
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
从伍尔夫所说的来看,人们头脑中接受到的意识和印象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而作家的作品就应该通过人们所接受到的意识和印象来反映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
下面我们就试图从作品中采用的意识和印象来解读伍尔夫的这段话所体现的真
实的生活含义。
第一句话作者就告诉我们用什么来比拟生活。
作者说“就只能比做一
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这句话有这么几个词语我们是要注意
的:一个人、速度、射出、地下铁道。
“一个人”我们可以理解是孤独的,“速度”表示生活是在高速变化和运转的,“射出”表示生活是被动的、快速的,“地下铁道”说
明是黑暗的,让人恐惧的。
“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这里要注
意的是“地道口出来”,明亮有个突然的变化,地道是黑暗狭窄的,而地道外面是明亮开阔的,这里是不是预示着生活的一种巨大的变化,“一根发针也不剩”,发针有什么作用呢?发针的作用是理清纷乱的发丝,所以发针应该是表示有序、秩序,而现在
都不剩了,是否表明生活的混乱和无序?“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光着身子表示一无所有,上帝创造了人类,现在又被射到上帝脚下,说明我人类最后都将一无所有地来到我们开始的地方,人努力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虚无。
“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头朝下脚朝天”与我们人类的习惯姿势不符,正好
是颠倒了,“开满水仙花的草原”好象看起来很美,但是否是真实的呢?草原一般处在温带,降水比较少,而水仙花是离不开水的养护,所以开满水仙花的草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是一个虚幻的美丽的梦想。
总的来说这句话表明我们人类最后都将在一
个美丽的虚幻的梦想中颠倒着遭受失败。
“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一捆捆棕色的纸袋”表明人类是毫无个性的,是统一的,规格完全一致的,“邮局的输物管道”表明人将被动地被安排到一个个固定的地点,人根本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根本没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头
发飞扬”漂亮潇洒,而赛马会上的跑马和一般在自然中飞奔的马有什么区别呢?赛马是按照一个固定的跑道拼命地要争取第一,其中绝大多数将遭受到失败,而自然界的马是随心所欲的,想往哪里走就往哪里走。
最后作者总结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速度,消耗和修理,偶然,碰巧。
我们通过对
作者这段话的解读,可以读出这么一些信息:生活的特点是孤独的,是在高速变化和运转的,是被动的,是黑暗的,让人恐惧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变化,是混乱和无序的;生活的最终结果是人努力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虚无,人类最后将在一个美丽的虚幻的梦想中颠倒着遭受失败;而人类的特点是毫无个性的,是统一的,人将被动地被安排到一个个固定的地点,人根本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根本没法把握自己的
命运,是按照一个固定的跑道拼命地要争取第一,而最后大多会遭受失败。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从作者所比拟的具体可感的印象,我们就可以读出作者对人类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人类是不具有个性不自由的,是不能自己把握的。
生活是黑暗和飞速变化的,是无奈的。
生活的最终结果是虚无的。
没有描写具体真实的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
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
这正如
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
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