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调查报告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本身之附加价值。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商业银行就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且我国是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就更为特殊。这就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主要分为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一、信贷风险管理

所谓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资产蒙受经济损失或者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在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仍是各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短期内该状况仍将持续下去。因此,现阶段信贷风险管理仍是国内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生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流程: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管理。与之相对应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环节为:事前控制、同步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主要体现在业务拓展部门的客户经理通过尽职调查,全面收集客户信息,如行业地位、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政策合规性、抵押变现能力等,形成书面报告,基于“收益是否大于风险”的标准,来对客户进行初步判断,并为后续的风险评价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同步控制主要体现在信贷审查部门的风险评价和贷款审批,即根据所设定的定量或者定性的指标和标准,对借款人的情况、还款来源、担保情况等进行审查,并全面评价风险因素,然后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对信贷资金的投向、金额、期限、利率等贷款内容和条件,进行最终决策。事后控制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部门的贷后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来分析借款人的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的变化,适时掌握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它既是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又是业务经营问题,而且通常是银行贷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二、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必须做出补偿或赔偿;法律文书有漏洞,被人钻了空子;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

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水灾、火灾、恐怖袭击;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像这一类的银行风险,就被统称为操作风险。

近年来,由于操作风险管控失败导致的案例,在我国金融机构中不断出现,而且大要案多数涉及业内知名度较高的银行,而这些银行的管理部门在事发前却毫无知晓,甚至在监管和被监管者之间,出现“胁迫”和“共谋”的情形。这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操作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很大缺陷。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的主要手段,一是建立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完善的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适当的操作风险资本分配机制等。二是建立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的管理,由它牵头,各部门配合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提供必要的管理工具,并负责汇总全行操作风险管理信息向管理层报告。三是找准关键风险环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应将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业务操作的全过程,渗透于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覆盖所有主要的风险点,同时,对现有制度要不断进行评估修订、补充和整合,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贯彻执行。四是培养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提高规章制度执行力;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建立完整而清晰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岗位的职责、担任人员的资格和素质、岗位工作目标等,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对发生操作风险事件的直接经办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理。五则是建立完善的事件管理机制;加强案件事故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甚至利用媒体的高度关注和传播,将事件转化为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契机,反败为胜,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是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流动性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流动性支付危机。

所谓流动性风险,就是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来随时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满足贷款需求,从而引发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丧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这会使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严重时会导致银行的破产。

我国健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革现行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比例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核心,以安全性、

流动性和盈利性协调统一为宗旨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具体可表现为:加强风险宣传教育,增强忧患意识,时刻敲响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并聘请流动性经理,对流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管理;加快货币市场发展,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变卖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盈利,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市场环境;最后是搞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同时也要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避险能力,一旦在某个部位出现风险,各级银行应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作者此次暑期调研实习,看到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佼佼者当属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 贯穿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处置、补偿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中的典范。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一方面,一些基层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应当适当考虑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性,并协调市场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它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就要先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它直接决定了该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安全有序运作的前提和基础,最主要就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三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四是加强市场风险监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银监会的规定向中国银监会报送与市场风险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其他报告,中国银监会应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