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新版.pdf.pdf

合集下载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表3.0.6
环境条件
干燥环境 潮湿但不含氯离子 的环境 潮湿且含有氯离子 的环境、盐渍土环 境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 量的质量百分比) 钢砼 预应力砼 素砼 0.30 0.06 1.00 0.20 0.10
除冰盐等侵蚀性物 质的腐蚀环境
0.06
3 基本规定(最小含气量)
3.0.7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 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引气剂掺 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掺用引 气剂的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3.0.7的规定, 最大不宜超过7.0%。 掺加适量引气剂有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尤其对 于有较高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掺加引气剂可以明 显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引气剂掺量要适当, 引气量太少作用不够,引气量太多混凝土强度损 失较大。
2 术语、符号
2.1.11 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 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 合料用量之和。 (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 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 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 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 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 量的质量百分比。 (11~15是新组建的术语和定义)
强度
满足混凝土工程结构设计或工程进度的强度要求。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 : 水泥强度越高,则混凝土强度越高。 当混凝土水灰比值在0.40~0.80之间时越大,则混 凝土的强度越低; 水灰比定律:在材料相同的条件下,砼强度值随水 灰比的增大而减小,其变化规律呈近似双曲线形状。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30
10 65 55
20
10 55 45
预应力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矿物掺合料种类 水胶比 最大掺量(%) 采用硅酸盐水泥 时 粉煤灰 粒化高炉矿渣粉 钢渣粉 磷渣粉 硅灰 复合掺合料 ≤0.40 >0.40 ≤0.40 >0.40 ---------------≤0.40 >0.40 35 25 55 45 20 20 10 55 45 采用普通硅酸盐 水泥时 30 20 45 35 10 10 10 45 35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
1.0.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 2000kg/m3~ 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 指水泥混凝土) 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 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
送时坍落度不小于100mm。)
2 术语、符号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 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 缝的结构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也可以定义为,混凝土结 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 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 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 产生的混凝土。)
(2)粗集料的品种 碎石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多棱角,与水 泥石的粘结强度较高; 卵石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与水泥石 的粘结强度较低。 在水泥石强度及其它条件相同时,碎石混凝 土的强度高于卵石混凝土的强度
(3)养护条件 在保证足够湿度情况下,温度越高,水泥凝 结硬化 速度越快,早期强度越高; 低温时水泥混凝土硬化比较缓慢,当温度低 至0℃以下时,硬化不但停止,且具有冰冻 破坏的危险;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UDC
JG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P
JGJ 55-2011
备案号 J 64-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mix proportion design of ordinary concrete
中国混凝土行业网
2011-04-22 发布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 河北麒麟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建研建材有限公司 金华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西麦斯(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津贝尔建筑工程试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张家口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丁 威 冷发光 艾永祥 赵顺增 韦庆东 肖保怀 王 元 张秀芳 钟安鑫 李章建 王惠玲 王新祥 陆士强 周永祥 田冠飞 丁 铸 朱广祥 胡晓波 刘良季 吴义明 王文奎 张 锋 刘雅晋 侯翠敏 季 宏 齐广华 尚静媛 谢凯军 姜 博 王鹏禹 毛海勇 刘 源 戴会生 李路明 何更新 纪宪坤 王 晶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北京
前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 年度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 (建标[2005]84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 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 程》(JGJ/T55-2000)进行了修订。
2.1 术语...........................................................................................................................2 2.2 符号...........................................................................................................................3 3 基本规定.............................................................................................................................. 4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6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6 5.1 水胶比.......................................................................................................................6 5.2 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8 5.3 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9 5.4 砂率...........................................................................................................................9 5.5 粗、细骨料用量.....................................................................................................10 6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10 6.1 试配.........................................................................................................................10 6.2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11 7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2 7.1 抗渗混凝土.............................................................................................................12 7.2 抗冻混凝土.............................................................................................................13 7.3 高强混凝土.............................................................................................................13 7.4 泵送混凝土.............................................................................................................14 7.5 大体积混凝土.........................................................................................................15 本规程用词说明...................................................................................................................... 16 引用标准名录.......................................................................................................................... 16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等级
坍落度(mm)
S1
10~40
S2
50~90
S3
100~150
S4
160~210
S5
≥220
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凝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凝土。 (均指设计提出要求的抗渗或抗冻混凝土) 2.1.9 泵送混凝土: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压力泵及输送管道进行浇筑的混 凝土。
当用活性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时,表中的最大水灰比及最小水泥用量 即为替代前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GB/T50476-200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中有关胶凝材料用量条款 表B.1.1 单位体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
最低强度等级 最大水胶比
最小用水量 (kg/m³)
最大用水量 (kg/m³)
C25
0.60
各类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中氯离子最大含量。 · 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的方法,与测试硬化后混凝土中氯
离子的方法相比,时间大大缩短,有利于配合比设计和控制。 · 表3.0.6中的氯离子含量系相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百分比,与控制
氯离子相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全。 表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5 (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钢筋混凝土中矿 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1的规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3.0.5-2的规定。
· 规定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耐久性能。 ·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实际掺量是通过试验确定的,在本规程配
环境条件
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量的质 量百分比)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J64-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J64-2011

3 基本规定(修订前的规定)
环境条件 最大水灰比 素砼 钢砼 预砼 最小水泥用量 素砼 钢砼 预砼
一 二a
二b 三
—— 0.70
0.55 0.50
0.65 0.60 0.60 0.60
0.55 0.55 Leabharlann .50 0.50200 225
250 300
260 280
280 300
300 300
300 300
2.1.11 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 称。 2.1.12 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 合料用量之和。 (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 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 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 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 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 量的质量百分比。 (11~15是新组建的术语和定义)
2 术语、符号
2.1.10大体积混凝土:体积较大的、可能由胶 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有害裂 缝的结构混凝土。 • (大体积混凝土也可以定义为,混凝土结 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
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 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 产生的混凝土。)
2 术语、符号
3 基本规定(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 合表3.0.6的要求。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 含量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 规程》JTJ 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 速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 按环境条件影响氯离子引起钢锈的程度简明地分 为四类,并规定了各类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中氯 离子最大含量。 • 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的方法,与测试 硬化后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方法相比,时间大大缩 短,有利于配合比设计和控制。 • 表3.0.6中的氯离子含量系相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的百分比,与控制氯离子相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 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全。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胶凝材料、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工程 技术领域已被普遍接受。 )
2.1.13 水胶比 water-binder ratio 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
(国内外已经普遍采用水胶比取代水灰比。 )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 percentage of mineral admixture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1水胶比 5.2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 5.3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5.4砂率 5.5粗、细骨料用量 6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 6.1试配 6.2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7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7.1抗渗混凝土 7.2抗冻混凝土 7.3高强混凝土 7.4泵送混凝土 7.5大体积混凝土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4月22日
标准修订背景
混凝土作为一种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建 筑结构材料,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和发 展,各种混凝土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混凝土技术正在向着提高强度、耐久性、 工作性和节省资源、能源的绿色高性能混 凝土方向发展,混凝土标准规范是对这种 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集中体现。
(用维勃时间(s)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 土规 定,维勃时间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1.2的规定。 )
2 术语、符号
2.1.3 塑性混凝土 plastic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
2.1.4 流动性混凝土 pasty concrete 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
(强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耐久性能要求这是本次标准修订的重点之一。 )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3 基本规定(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 合表3.0.6的要求。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 含量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 规程》JTJ 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 速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 按环境条件影响氯离子引起钢锈的程度简明地分 为四类,并规定了各类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中氯 离子最大含量。 • 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的方法,与测试 硬化后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方法相比,时间大大缩 短,有利于配合比设计和控制。 • 表3.0.6中的氯离子含量系相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的百分比,与控制氯离子相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 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全。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 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 (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 指水泥混凝土) 2.1.2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 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 混凝土。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
fce c fce,g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1.2 回归系数a和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根据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建立 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 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 5.1.2选用。 碎石 卵石 a 0.53(0.46) 0.49(0.48) b 0.20(0.07) 0.13(0.33)
这是本次规程修订的重点之一。
3 基本规定(新增加)
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 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 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 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 水率应小于0.2%。 •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建设工程中采用以干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完整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完整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3 根本规定①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之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时,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应不大于按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20%计算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②对根底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③①粉煤灰应为Ⅰ级或Ⅱ级F类粉煤灰;②3.0kg①本表应以P·O 42.5水泥为准;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可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局部计入矿物掺合料。

②宜采用Ⅰ级或Ⅱ级粉煤灰;采用Ⅰ级灰宜取上限值,采用Ⅱ级灰宜取下限值。

③①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采用粗砂时,可减少5~10kg。

②90mm坍落度的用水量为根底,按每增大20mm坍落度相应增加5kg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2.坍落度为10~60mm60mm20mm2450kg2900 kg/m3~3100kg/m3;ρf——矿物掺合料密度〔kg/m3〕,可按《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 208测定;ρg——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与检验方法标准》JGJ52测定;ρs——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3〕,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与检验方法标准》JGJ52测定;ρ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 kg/m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为1。

表粉煤灰影响系数f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s掺量〔%〕种类粉煤灰影响系数f 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s0 1.00 1.0010 0.90~0.95 1.0020 0.80~0.85 0.95~1.0030 0.70~0.75 0.90~1.0040 0.60~0.65 0.80~0.9050 - 0.70~0.851 / 1。

(jgj55_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_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 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 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细 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编辑符课合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
3 基本规定
• 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3.0.4 的规定,配制C15 及 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表3.0.4 的限制。
编辑课件
2 术语、符号
➢ 2.1.1 普通混凝土 ordinary concrete ➢ 干表观密度为 2000~2800kg/m3 的水泥混凝土。 ➢ 2.1.2 干硬性混凝土 stiff concrete ➢ 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 且须用维勃时间(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
。 ➢ 2.1.3 塑性混凝土 plastic concrete ➢ 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 的混凝土。 ➢ 2.1.4 流动性混凝土 pasty concrete ➢ 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 的混凝土。
编辑课件
2 术语、符号
➢ 2.1.5 大流动性混凝土 flowing concrete ➢ 拌合物坍落度不小于160mm 的混凝土。 ➢ 2.1.6 抗渗混凝土 impermeable concrete ➢ 抗渗等级不低于P6 的混凝土。 ➢ 2.1.7 抗冻混凝土 frost-resistant concrete ➢ 抗冻等级不低于F50 的混凝土。 ➢ 2.1.8 高强混凝土 high-strength concrete ➢ 强度等级不小于C60的混凝土。
编辑课件
3 基本规定
➢ 3.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力学 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 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1 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2 的规定。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 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
2.1.13 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
质量比。(代替水灰比)
2.1.14 矿物掺合料掺量:矿物掺合料用量占胶凝材 料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2.1.15 外加剂掺量:外加剂用量相对于胶凝材料用 量的质量百分比。
(11~15是新组建的术语和定义)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2.当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无实测值时,公 式(5.1.1-2)中的fce值可按下式计算:
fce c g fce,g
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
统计资料确定;当缺乏实际统计资料时,
也可按表5.1.1-2选用(增加);
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 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的方法,与测试 硬化后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方法相比,时间大大缩 短,有利于配合比设计和控制。
• 表3.0.6中的氯离子含量系相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的百分比,与控制氯离子相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 用量的百分比相比,偏于安全。
3 基本规定(最小含气量)
3.0.7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 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引气剂掺 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掺用引 气剂的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3.0.7的规定, 最大不宜超过7.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11)
2011年12月1日实施
1 总则
1.0.1 为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 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并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 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除一些专业工程以及特殊构筑物的混凝土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

最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
• 强调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耐久性能要求 这是本次规程修订的重点之一。
3 基本规定(新增加)
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 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 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 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 水率应小于0.2%。
•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建设工程中采用以干 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具有可操作性,应用情况良好。
• 当用活性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时,表中的最大水灰比及最 小水泥用量即为替代前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GB/T50476-200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设计规范中有关胶凝材料用量条款
3 基本规定(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3 基本规定(修订前的规定)
环境条件 最大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
素砼 钢砼 预砼 素砼 钢砼 预砼

—— 0.65 0.60 200 260 300
二a 0.70 0.60 0.60 225 280 300
二b 0.55 0.55 0.55 250 280 300

0.50 0.50 0.50 300 300 300
(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 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 分为5个。)
2 术语、符号
等级 V0 V1 V2 V3 V4
维勃稠度(s) ≥31 30~21 20~11 10~6 5~3
2 术语、符号
2.1.3塑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 90mm的混凝土。
2.1.4流动性的混凝土。
2 术语、符号
fb—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m0(—k计g)算;(基准)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量
γf—粉煤灰影响系数; γs—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 Pt—压六值个(试MP件a中)不;少于4个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 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 T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mm); Tp—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mm) ΔT—试验测得的预计出机到泵送时间段内的坍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_55-2011_)

fce c fce,g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1.2 回归系数a和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根据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建立 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 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 5.1.2选用。 碎石 (旧) 卵石(旧) a 0.53(0.46) 0.49(0.48) b 0.20(0.07) 0.13(0.33)
4.0.2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1.当具有近1个月~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 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 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


i 1
n
2 2 f cu, nm i fcu
n 1
n—试件组数,n值应大于或者等于30。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σ计 算值不小于3.0MPa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 值;当σ计算值小于3.0MPa时,σ应取 3.0MPa。 •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不大于C60的混凝 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4.0MPa时,应按照 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4.0MPa时, σ应取4.0MPa。 • C20和C25,2.5MPa;(修订前) • 大于或等于C30,3.0MPa。(修订前)
3 基本规定(最大水胶比)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控制水胶比是保证耐久性的重要手段,水胶
比是配比设计的首要参数)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不同环境条件的 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作了规定。 环境类别 一 二(a) (b) 三 最大水灰比 0.65 0.60 0.55 0.50
的使用条件。
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1 水胶比 5.1.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60等级时,混 凝土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 a fb W/B fcu,0 a b f b fb—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按使用比 例混合)28d胶砂抗压强度(MPa),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1.5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 160mm的混凝土。
2 术语、符号
坍落度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
等级
坍落度(mm)
S1
10~40
S2
50~90
S3
100~150
S4
160~210
S5
≥220
2 术语、符号
2.1.6 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的混 凝土。
2.1.7 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不低于F50的混 凝土。
≤C20 C25~C45
C50~C55
4.0
5.0
6.0
<C20
C20~C35
>C35(修改前)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4.0.3 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 1.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显著差异时; 2.C30等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
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
• 即:配制强度计算公式中的“大于”符号 的使用条件。
3 基本规定
环境类别 一 二a
二b


条件
室内正常环境
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 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 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和寒玲地区冬季水位 变动的环境;滨海室外环境
海水环境
五 受人为或自然的慢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
• 掺加适量引气剂有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尤其对 于有较高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掺加引气剂可以明 显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引气剂掺量要适当, 引气量太少作用不够,引气量太多混凝土强度损 失较大。
3 基本规定(最大碱含量)
3.0.8 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设计要求的工 程,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3,并 宜掺用适量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对于矿物掺合 料碱含量,粉煤灰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6,粒化 高炉矿渣粉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3 基本规定3.0.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混凝土配制强度、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试验方法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和《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

3.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5%,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2%。

3.0.3 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3.0.4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表3.0.4的限制。

表3.0.4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0.60 250 280 3000.55 280 300 3000.50 320≤0.453303.0.5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 3.0.5-1的规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宜符合表 3.0.5-2的规定。

表3.0.5-1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最大掺量(%)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0.40≤45≤35>0.40 ≤40≤30粒化高炉矿渣粉≤0.40≤65≤55>0.40 ≤55≤45钢渣粉-≤30≤20磷渣粉-≤30≤20硅灰-≤10≤10复合掺合料≤0.40≤60≤50>0.40 ≤50≤40注:①采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之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时,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应不大于按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20%计算混合材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②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③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任一组分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表3.0.5-2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最大掺量(%)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0.40≤35≤30>0.40 ≤25≤20粒化高炉矿渣粉≤0.40≤55≤45>0.40 ≤45≤35钢渣粉-≤20≤10磷渣粉-≤20≤10硅灰-≤10≤10复合掺合料≤0.40≤50≤40>0.40 ≤40≤30注:①粉煤灰应为Ⅰ级或Ⅱ级F类粉煤灰;②在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表 3.0.6的要求。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中混凝土拌合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表3.0.6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环境条件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素混凝土干燥环境0.3 0.06 1.0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0.2潮湿而含有氯离子的环境、盐渍土环境0.1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环境0.063.0.7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

引气剂掺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掺用引气剂的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 3.0.7的规定,最大不宜超过7.0%。

表 3.0.7 掺用引气剂的混凝土最小含气量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mm)混凝土最小含气量(%)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盐冻环境40.0 4.5 5.025.0 5.0 5.520.0 5.5 6.0注:含气量为气体占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

3.0.8 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设计要求的工程,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 3.0kg/m3,并宜掺用适量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对于矿物掺合料碱含量,粉煤灰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6,粒化高炉矿渣粉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2。

4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4.0.1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4.0.1-1)式中,f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2.当设计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4.0.1-2)4.0.2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1.当具有近1个月~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4.0.2)式中,fcu,i——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mfcu——n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n——试件组数,n值应大于或者等于30。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 3.0MPa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 3.0MPa时,σ应取3.0MPa。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不大于C6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4.0MPa时,应按照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 4.0MPa时,σ应取4.0MPa。

2.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σ可按表 4.0.2取值。

表4.0.2 标准差σ值(MPa)混凝土强度标准值≤C20C25~C45 C50~ C55σ 4.0 5.0 6.05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5.1 水胶比5.1.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60等级时,混凝土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5.1.1-1)式中 a、b——回归系数,取值应符合本规程 5.1.2的规定;fb——胶凝材料(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按使用比例混合)28d胶砂强度(MPa),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执行;当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列规定确定:1.根据3d胶砂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胶砂强度关系式推定fb值;2.当矿物掺合料为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时,可按下式推算fb值:(5.1.1-2)式中 f、s ——粉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可按表 5.1.1选用;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表5.1.1粉煤灰影响系数f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s掺量(%)种类粉煤灰影响系数 f 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s0 1.00 1.0010 0.90~0.95 1.0020 0.80~0.85 0.95~1.0030 0.70~0.75 0.90~1.0040 0.60~0.65 0.80~0.9050 - 0.70~0.85注:①本表应以P·O 42.5水泥为准;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外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可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部分计入矿物掺合料。

②宜采用Ⅰ级或Ⅱ级粉煤灰;采用Ⅰ级灰宜取上限值,采用Ⅱ级灰宜取下限值。

③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05。

当超出表中的掺量时,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5.1.2 回归系数a和b宜按下列规定确定:1.根据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 5.1.2采用。

表 5.1.2 回归系数a、b选用表粗骨料品种系数碎石卵石a 0.53 0.49b 0.20 0.135.2 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5.2.1 每立方米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wo)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水胶比在0.40~0.80范围时,可按表 5.2.1-1和表 5.2.1-2选取;2.混凝土水胶比小于0.40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表 5.2.1-1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拌合物稠度卵石最大公称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项目指标10.0 20.0 40.0 16.0 20.0 40.0维勃稠度(s)16~20 175 160 145 180 170 155 11~15 180 165 150 185 175 1605~10 185 170 155 190 180 165表 5.2.1-2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拌合物稠度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项目指标10.0 20.0 31.5 40.0 16.0 20.0 31.5 40. 0坍落度(mm)10~30 190 170 160 150 200 185 175 16535~50 200 180 170 160 210 195 185 17555~70 210 190 180 170 220 105 195 18575~90 215 195 185 175 230 215 205 195注:①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采用粗砂时,可减少5~10kg。

②掺用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5.2.2 每立方米流动性或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wo)可按下式计算:(5.2.2)式中mwo’——满足实际坍落度要求的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以本规程表 5.2.1-2中90mm坍落度的用水量为基础,按每增大20mm坍落度相应增加5kg用水量来计算;β——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5.2.3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应按下式计算:(5.2.3)式中:mao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kg);mbo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kg);βa——外加剂掺量(%),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5.3 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5.3.1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mbo)应按下式计算:(5.3.1)5.3.2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mfo)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本标准 3.0.5条和5.1.1条确定符合强度要求的矿物掺合料掺量βf;2.矿物掺合料用量(mfo)应按按下式计算:(5.3.2)式中:mfo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kg);βf——计算水胶比过程中确定的矿物掺合料掺量(%)。

5.3.3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co)应按下式计算:(5.3.3)式中:mco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kg)5.4 砂率5.4.1 当无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2.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最大公称粒径及水灰比按表 5.4.1选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