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100个历史典故精粹

100个历史典故精粹

【100个历史典故精粹】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100条历史典故让你读懂古中国!

100条历史典故让你读懂古中国!

100条历史典故让你读懂古中国!古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流传下来的众多历史典故是了解中国文化、古代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100个代表性的历史典故,帮助你更好地读懂古中国。

1.卧薪尝胆:出自《史记》,形容燕国太子丹反秦的事迹,用来比喻决心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再有智谋也办不到。

3.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只等待外来的机会和收获。

4.无米之炊:比喻某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实现。

5.刻舟求剑:比喻固守旧观念,不及时调整和发展。

6.望梅止渴:比喻用遥远、不切实际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7.杞人忧天:比喻无事生非,杞人忧天指的是一个人羡慕别人的结婚处理能力,一直形容极度敏感多虑或多余焦虑。

8.坐井观天:比喻思想狭隘,眼界小,缺乏远见和广阔的视野。

9.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的人。

10.掩耳盗铃:比喻自以为蒙蔽了别人,实际上蒙蔽了自己。

11.以毒攻毒:用同样或更厉害的方法对付敌人。

12.推波助澜:帮助加大某种势力或风潮的发展。

13.捧心有愧:形容内心深感有愧的表情或心情。

14.画饼充饥:比喻用美好的东西来安慰心灵,而实际却得不到满足。

15.噤若寒蝉:形容因害怕或羞愧而不敢出声。

16.掉以轻心:轻忽对待,不加重视。

17.刀山火海:比喻危险或困境重重的环境。

18.凤毛麟角:比喻极其少见的事物或人才。

19.黔驴技穷:比喻才能、智谋已经用尽,没有更多的办法了。

20.眉目如画:形容人的相貌清秀美丽。

21.强弩之末:比喻力量已经消耗殆尽。

22.鸠占鹊巢:比喻乘他人之便,据为己有。

23.富贵险中求:比喻追求富贵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与危险。

2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喻不能只给予物资上的援助,而应该让人自己掌握获得物资的方法。

25. 悬崖勒马:比喻在即将陷入危险之际及时止损。

26. 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或徒弟有成就是老师的光荣。

27. 望尘莫及:比喻追求的目标或水平太高,达不到。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

100条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历史!很有用,收藏诵读!老劉讲故事3天前读史明志,此文录有100个历史小典故,讲述了从黄帝时期至南宋的小故事,对历史的学习和认真都很大的效用。

可以存下来慢慢看。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初中历史100条典故历史常识

初中历史100条典故历史常识

初中历史100条典故历史常识壹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刻在龟板上的甲骨文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贰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00条历史典故,

100条历史典故,

100条历史典故,1. 牛郎织女2. 红楼梦3. 西游记4. 春秋战国5. 秦朝6. 汉朝7. 三国演义8. 水浒传9. 五子登科10. 司马光修史11. 牛郎织女鹊桥会12. 毛泽东的诞生和成长13. 甲骨文14. 古代帝王15. 尧舜禹传说16. 《左传》17. 《史记》18. 孔子19. 秦始皇统一六国20. 刘邦与项羽21. 三才之道五行平衡22. 宋朝科技23. 阴阳五行说24. 先秦诸子百家25. 司马迁26. 明朝七大恶27. 太宗西征28. 秦始皇29. 周公制度30. 五禽戏31.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32. 公元前221年33. 《易经》34. 《庄子》35. 《楚辞》36. 辛亥革命37. 机关算术38. 秦始皇的长城39. 唐朝诗词40. 司马光41. 解放区文化42. 《诗经》43. 《论语》44. 《孟子》45. 《礼记》46. 《周易》47. 周公传48. 高岛伸赏49. 明朝政治50. 北京保卫战51. 元朝文化52. 《资治通鉴》53. 东周时期的国君信仰54. 春秋后期的大国争霸55. 夏商周三代56. 贞观之治57. 工人运动58. 民间传说59. 四分五裂的北宋政治60. 宋朝文化61. 《唐诗三百首》62. 《红楼梦》人物气质分析63. 二十四史64. 《墨子》65. 《庄子》与《老子》66. 韩国历史67. 印度历史68. 古埃及文化69. 伊斯兰文化70. 丝绸之路71. 朝鲜历史72. 中国入侵外国73. 英国文学史74. 石雕艺术75. 希腊神话76. 蒙古帝国兴衰史77. 库页岛战役78. 法国大革命79. 犹太民族历史80. 《金瓶梅》81. 中国古代建筑82. 城市发展史83. 西藏历史84. 漢字的演化史85. 荷兰历史86. 云南的红色历史87. 日本地震88. 宫廷音乐89. 文艺复兴90. 外滩91. 长城92. 春秋五霸93. 资治通鉴94. 禅宗兴起95. 陶渊明诗集96. 秦始皇建造陵墓97. 行书98. 唐张旭书法99. 诸葛亮与孔明执留100. 孔明的骂马武班。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导读: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常见的历史典故吗,下面为你介绍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初中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初中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01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02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03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100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100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100个著名的历史典故1 哀鸿遍野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霸占一切湖泊河流,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同时他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令其专门监督百姓的言行,禁止国人批评朝政,弄得人们遇见朋友都不敢说话,只能侧目以视。

如此过了三年,忍无可忍的百姓举行大规模暴动,围攻王宫赶走了周厉王。

周厉王死后,人们拥立太子姬静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

周宣王在带领卿士视察城郊时,看见到处都是一片“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2 爱屋及乌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

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却觉得天下还没有安定,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呢?于是,他召集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道:“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杀尽所有的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武王认为不妥,又问召公,召公说:“有罪者杀,无罪者赦。

大王您看如何?”武王摇摇头,再问周公,周公说:“惟仁是亲。

过错在于纣王,百姓无责,我看应该让他们各回各家,各种各地。

”武王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感慨道:“真是胸怀宽广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3 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

齐宣王慕名召其进宫。

颜斶却行至殿前止步不走,齐宣王很奇怪,就叫道:“颜斶,走过来!”没想到颜斶也出口叫道:“大王,走过来!”左右大臣一时纷纷责难于他。

颜斶说:“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有些恼火,质问他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并同时举例道:“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他还下有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1、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初中生必知的100个文学典故

初中生必知的100个文学典故

初中生必知的100个文学典故| 中考必考,建议收藏!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故事1. 伯乐相马:伯乐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马术专家,他能凭借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眼光,辨别出优秀的马匹。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2.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对人才的极高评价和重用。

3.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4.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5.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6.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7.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8.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9.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10.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11.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12.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13.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14.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15.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16. 画蛇添足:形容做事过分多余,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17.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于敏感,疑神疑鬼。

18. 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19. 守株待兔:形容坐等机会而不主动行动。

20. 望梅止渴:形容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

21. 东施效颦:形容模仿别人的样子,却效果适得其反。

22. 拔苗助长:形容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23. 刻舟求剑:形容固守旧观念,不顾实际情况。

24. 闭门造车:形容只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接受外界的意见和建议。

25. 画龙点睛:形容在作品或计划的最后关头,加上关键的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26.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达到双重目的。

27. 金蝉脱壳:形容巧妙地逃避困境。

28. 井底之蛙:形容见识狭窄,眼界不开阔。

29. 胸有成竹:形容事先有充分准备,信心十足。

历史冷门典故100篇

历史冷门典故100篇

历史冷门典故100篇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号轩辕氏)联合炎帝(号神农氏)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后称之为“黎民”。

之后黄帝又打败炎帝的部族,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

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禅让:尧是黄帝之后比较著名部落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却推举舜为帝。

历史上称为“禅让”。

3、大禹治水: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来,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4、桀骜不驯、酒池肉林: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骜不驯”便出于此人。

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的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蝎子)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5、网开一面:汤,又名“成汤”取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掉夏建立了商。

“网开一面”最初反映的就是汤的仁慈。

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

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

后来周公辅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止进食,急于迎客。

7、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

“烽火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8、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

9、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10、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语文不得不知的100个文学典故

语文不得不知的100个文学典故

语文不得不知的100个文学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夏朝时期,有一位聪明人在画蛇时觉得不够完美,于是画上了一只脚,结果却让画变得荒谬不堪,从而成为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参考内容:形容多此一举,无意义的努力,详见百度百科。

2. 兔死狗烹故事:春秋时期,一位富家子弟将兔子放在狗笼里,结果导致兔子死亡,而富家子弟则将死兔子烹煮给狗吃,从而成为了“兔死狗烹”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无情无义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3. 亡羊补牢故事:一位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走失了,他没有采取措施,导致后来连带发生了多次羊被丧失的事件。

最终,农夫意识到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他开始采取行动,防止再次出现羊被丧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亡羊补牢”的寓言。

参考内容:指在事情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出现同类事件,详见百度百科。

4. 杀鸡取卵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奇特的鸡,这只鸡产下了金蛋。

但是,这个人很贪心,一直没有等待金蛋足够多了再去杀鸡取卵。

最终,他的贪念毁了自己,因为他把鸡杀了之后,发现鸡的内脏里一颗金蛋都没有,从而成为了“杀鸡取卵”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因贪心而破坏自己利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5. 青蛙背水一战故事:晋国战国末期,晋文公率领大军攻打鲁国,鲁国大将陈公的军队被晋军追至泗水一线,此时他以自己为首激励士气,向上天祷告,在旁边的青蛙听到后,被其所感染,青蛙却没有那样的能力,只有发扬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们纷纷背水向晋军进攻,最终战胜了晋军,从而成为了“青蛙背水一战”的寓言。

参考内容:指勇敢无畏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迎难而上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6. 背水一战故事:公元208年,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找到了机会,他率兵穿渡长江,决意发生最后背水一战,最终刘备祭旗交战,将曹操打败,从而产生了“背水一战”的典故。

参考内容:指在走投无路之际,采取最后一搏的行为,详见百度百科。

7. 乌鸦反哺故事:有一只乌鸦拿到了一块肉,而天气非常炎热,乌鸦于是在阴凉的树枝上停留,发现下面有好几只小乌鸦正在等着它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个历史典故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

15、“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就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

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

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

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并意识到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避难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

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

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

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

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在漠北之战中迷路未能参战,愧而引剑自刎。

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

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

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

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

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

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