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六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树叶中的比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单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六单元百分数互联网的普及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小学数学第六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小学数学第六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练习三第6-9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算。
450÷96000÷600÷10270-525×337+1839÷372÷480÷530÷3200-262700÷920+482、估算。
387÷5426÷8218÷442÷5135÷7320÷6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三、课堂作业新设计、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
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8632()24381279()2512347()8242368()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进一步明确了口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计算过程中,碰到口算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口算求出结果。
面积单位数学教案(优秀6篇)
面积单位数学教案(优秀6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
(板书:面积)[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
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出示下面3个图形: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
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四单元比第五单元圆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九单元总复习第一单元分数乘法课题:分数乘法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72个蛋糕,你知道这72表示的意思吗? (72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二、探索新知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92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92表示什么。
指明回答:92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实际上就是求3个92是多少。
)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92+92+92=96=32(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启发学生得出:3个92相加,用乘法表示是92×3或3×92。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全册教案
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镇江小学谢邦琴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数与代数:•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
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空间与图形:•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
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024年2023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3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2023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详细内容包括:第1章:分数乘除法第1节:分数乘法第2节:分数除法第2章:百分数第1节:百分数的认识第2节: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第3节:百分数的应用第3章:空间与图形第1节:圆的认识第2节:圆的周长与面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特别是圆的相关性质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圆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乘除法教学卡片,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打折、分数分配等)引入分数乘除法。
展示圆形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圆的性质。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介绍百分数的概念及与分数的互化方法。
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分数乘除法的典型例题。
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题。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例题。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练习。
让学生互相出题,进行百分数的互化练习。
画出不同半径的圆形,计算其周长和面积。
梳理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律。
强调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律百分数的定义及互化方法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分数乘除法的题目。
百分数互化的题目。
计算圆形周长和面积的题目。
2. 答案:分数乘除法题目的详细解答步骤。
百分数互化题目的解答及检查方法。
圆形周长和面积题目的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探索分数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百分数在数据分析和决策中的作用。
教科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材解析1. 教材概述本教材是教科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全册教案,共包含X个单元,涵盖了数学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学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六年级上学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3. 教材特点- 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练和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计划1. 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整数和分数- 第二单元:比例与相似- 第三单元:图形的性质- 第四单元:实数的加减法-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研究- 第六单元:旋转和翻折- 第七单元:统计与概率2.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主动发现和掌握数学规律。
- 分组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学资源- 教材:教科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辅助教材:课外练册、教学软件等4. 教学评估- 分层次评估: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个别化评估和辅导。
-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
三、教学步骤1. 第一单元:整数和分数- 引入整数和分数的概念- 整数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整数和分数的乘法和除法2. 第二单元:比例与相似- 引入比例和相似的概念- 比例的运算-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3. 第三单元:图形的性质- 引入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 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图形的对称性和相似性4. 第四单元:实数的加减法- 引入实数的概念- 实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实数的性质和应用5.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研究- 引入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的分类和应用6. 第六单元:旋转和翻折- 引入旋转和翻折的概念- 旋转和翻折的运算- 旋转和翻折的应用7. 第七单元:统计与概率- 引入统计和概率的概念-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概率的计算和应用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 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组织能力2. 作业完成评估-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准确度- 学生对作业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3. 考试成绩评估- 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仅供参考本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根底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外表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根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开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
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忆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材的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小学六年级数学全册的相关知识点和教学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1. 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2. 分数的认识和分数的运算3. 数量关系4. 几何图形5. 数据处理6. 应用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示范法、情景教学法、合作研究等。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和实践。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和掌握程度。
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题册等。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这些教学资源,以便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六、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制定每周的教学计划,并按时组织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还需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七、其他注意事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答案。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的简要概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本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七单元总复习1.数与代数2.图形与几何3.统计与可能性4.制订旅游计划5.绘制平面图教学计划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4)单元考试7 次(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1、扇形统计图2、圆柱和圆锥3、解决问题的策略4、比例5、确定位置6、正比例和反比例7、总复习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1)教研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2)参与集体备课7次,相互听课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3)帮助/ 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能力老师/ 指导,或与/ 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教学进度和重大活动安排表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册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
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相关推荐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六册56—61页内容教学资源分析:本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
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
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集《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三)揭示课题。
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6.6.1 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课标版_教案教学设计
6.6.1 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课标版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85~88页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方格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启发谈话:同学们,教师节到了,一位同学送给老师一幅漂亮的儿童画,老师很高兴,想把它挂在书房里,先要给这幅画配一个镜框,要给这幅画配上镜框要买多长的小木条呢?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假如还要配上一块玻璃,还是求它的周长吗?那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利用给儿童画配上镜框所需要的木条的长来复习周长的概念,然后运用给儿童画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来巧妙地导入课题,这样既能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又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
)二、学习新课1、教学面积的意义(1)师:请两位同学来涂色比赛。
(分别涂黑板和纸片的面)问:涂黑板面的同学:你为什么失败了?小结:他涂得快,因为他涂的面小;他涂得慢,因为他涂的面大。
随即板书:物体的面积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边板书,边演示。
)(让学生通过涂色比赛,直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并直观地得出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以此揭示出面积的含义之一。
)(2)请大家摸一下课桌的面、文具盒的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我们就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文具盒的面积大。
(通过学生触摸实物,再次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即面积的大小。
)(3)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表面,如:钟面、门上的面、电脑屏幕的面,还有路边告示牌的面。
人教版新课标第六册数学教案
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数乘除法2. 比和比例3. 圆4. 立体图形5. 统计与概率详细内容包括: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及应用2. 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及解题方法3. 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及应用4. 立体图形的识别、分类及计算5.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概率计算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识别、分类立体图形,掌握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
5. 学会绘制统计图表,分析统计数据,理解概率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比和比例的应用、统计与概率的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立体图形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乘除法、比和比例、圆、立体图形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比和比例的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助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则2. 比和比例的概念、性质3. 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4. 立体图形的分类及计算方法5.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概率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比和比例题:已知甲:乙=3:4,乙:丙=5:6,求甲:丙。
(3)圆的周长和面积题:计算半径为5cm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4)立体图形题:计算一个底面半径为4cm,高为6cm的圆柱体积。
答案:(1)2/3 × 4/5 = 8/15,1/2 ÷ 3/4 = 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30×5、4×120的口算过程。
二、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2。
(1)第(1)题,出示12×10,相互讨论,怎样算?指名口答。
将两种算法板书出:⑴12×10可以看作12个10,12个10就是120;⑵12×1=12,12×10=120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_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应用题。
1、我们过去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按哪两种方法来分析,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条件)←问题)
指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从条件想起,根据条件想可以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也可以从问题想,根据要求的问题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现在就用这种分析方法来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期初复习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学过的量的计量中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计量单位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_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计量单位。
2、972÷3 824÷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怎样笔算?
3、除法可以怎样验算?验算824÷8
说明:验算除法,要看商和除数的积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如果等于被除数,除法就做对了。
四、巩固练习。
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
要求学生和口算题进行比较,强调两种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不相同的。
五、课堂作业:第3题。_
_
教后感:_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两位数和整数相乘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和整十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学生的算法统一到教材的算法上。_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准备题。先计算,再口答得数,先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
问:你发现一个数和10乘怎样计算简便?
第5题,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长方形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名学生说出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问:它们的周长在哪里?让学生指一指,再在课本上指一指。
(2)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呢?
(3)第6题,读题,问:求跑了多少米,实际就是求什么?学生解答。
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算法,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书中的算法,并板书:2×20=40
2×6=12
40+12=52
(3)将上题再改为26×2,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指名时多点几人重复说出想的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1、2题,练习中适当指名说出想的过程。
3、出示“试一试”中的260×2,让学生讨论口算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不仅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看哪个条件不知道,就先求出来,再求出题中的问题。
三、课堂作业:第9、11、12题。_
_
教后感:_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练习一第1~7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几十几、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迁移、类推等思维能力。
说明: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要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来计算?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延伸(机动)
提出多种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操作、实践题,让学生讨论。
_
_
教后感:_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第7~12题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思路以及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进行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方法。_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书中的复习题,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重点强调口算的顺序是从高位算起。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刚才的复习题:2×24,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教师板书:2×20=40 2×4=8 40+8=48
(2)将上题改为2×26,学生讨论,这时该怎样想?(教师引导时应注意比较和笔算在计算顺序上的不同)
1、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单位?从大到小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怎样?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吨→千克→克时→分→秒
2、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口答结果,选两题说说怎样想的。
说明:在单位换算时,首先看清前后各是什么单位,相互间的进率是多少,按照进率推算出结果。
三、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形和正方形和特征。
2、第7题。(1)读第(1)题,问:怎样想?第(2)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练习,问:这两道题解答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这两题都是求的什么?为什么第(1)题第二步要减12,而第(2)题第二步要加12?
3、第8题。看题,问:第(1)(2)题可以怎样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完成第9题、第10题,做前先要求学生说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0×5 9×10 10×8 7×10
(3)60÷2 150÷3 28÷2
600÷2 1500÷3 280÷2
指名口算,说说每组是怎样计算的。
2、口算练习。
第1题,指名口算,再集体订正。
重点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笔算。
1、414×6列竖式,指名板演,再说说计算过程。
问: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笔算?和口算的顺序是否相同?怎么不同?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第1~3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巩固口算、笔算的算理。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口算、笔算的算理。_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口算。
1、整理方法。
(1)40×2 3×70 24×2 2×13
400×2 3×700 240×2 2×1300
(2)5×10 10×9 8×10 10×7
5、小结:本课教学的口算和上学期学习的口算方法基本相同,都是从高位算起,都是先算几十或几百和几相乘,再算几或几十乘几,然后将两次乘得的结果全起来。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第1、2、3、5、7题。练习中适时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第4题。_
_
教后感:_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一第6~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