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课标分析】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2节 非洲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精品教案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2节 非洲

第二节非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主要涉及非洲大陆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和语言文化等方面。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非洲可能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地方,因此需要通过图表、图片和案例等方式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点,包括高原、盆地、河流和湖泊等。

3. 了解非洲的气候特点,包括热带雨林、草原和沙漠等。

4. 了解非洲的资源分布,包括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非洲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资源分布。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对非洲的认知可能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张非洲地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非洲是世界上第几大洲吗?它位于哪个半球?与亚洲相比,它的位置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非洲的好奇心。

第二环节:讲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教师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详细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教师可以指出非洲位于赤道附近,几乎被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环绕,与亚洲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

教师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或使用数字图表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第三环节:介绍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案例,向学生介绍非洲的地形特点。

教师可以提到非洲拥有广阔的撒哈拉沙漠、高原和盆地,以及尼罗河、刚果河等重要河流和维多利亚湖、坦桑尼亚湖等大型湖泊。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实地考察的案例,比如介绍乞力马扎罗山的高原地形和塞内加尔的盆地地形,引导学生了解非洲的地貌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教案设计(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教案设计(新版)湘教版
在讲授非洲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时,我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尼罗河文明的兴起和沙漠之国的生存挑战等,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讨论得非常热烈。这也让我意识到,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非洲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学生们对非洲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和信息素养。从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情况来看,他们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和见解,这也证明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非洲大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观察非洲的艺术作品,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并向班级分享你的发现和感受。
这些作业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洲的知识,同时培养大家的地理空间思维和信息素养。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课堂
1.课堂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观察和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以提高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区域认知能力。同时,我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非洲的基本概念。非洲是地球上第二大的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非洲大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如尼罗河文明的兴起、沙漠之国的生存挑战等。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新版)湘教版

亚洲及欧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3、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重点: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三、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四、教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用具:亚欧人口分布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课程设计:1、导入:复习回忆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2、自学提纲:一、看“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活动:复习回忆:(1)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2)亚洲的纬度范围如何?(3)亚洲地跨哪几个温度带?(4)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亚洲的海陆位置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6)亚洲的地形特征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1、复杂多样性2、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显著3、析疑点拨:请证明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并分析原因。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找出亚洲缺少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复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亚洲大陆性气候显著?跨经度广,东西跨度大,面积广阔,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影响不显著。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 (重点)(1)成因。

出示Flash动画,解说。

(2)为什么显著?读图1-7讨论分析欧洲气候特点。

(1)欧洲有热带气候吗?为什么?(2)哪种气候面积最广?(3)欧洲气候为什么有显著的海洋性?(4)完成课本活动44、归纳总结:欧洲气候特点:(1)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2)海洋性特征显著(3)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5、析疑点拨:6、拓展训练:讨论:欧洲内部和亚洲内陆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两者在同纬度的亚洲和欧洲的内陆气候是否一样?(见课本P9图1-10“亚欧大陆同纬度气温和降水量比较”)7、自学提纲:亚洲河网分布有什么特点?亚洲河流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在地图上找出长江和湄公河,看它们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哪个海洋。

XJ湘教版 初一七年级地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六章 认识大洲(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XJ湘教版  初一七年级地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六章  认识大洲(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掌握亚洲的位置特点;教学难点:掌握亚洲的地形特点;教学过程: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国家、首都及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对亚洲地理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 亚洲的主要国家、首都及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1. 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关系。

2. 亚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及分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国家分布等图片和地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为例,讲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亚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讲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引导学生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分析亚洲的主要国家:讲解亚洲的主要国家、首都及地理位置,让学生掌握亚洲的国家分布。

4. 读图练习:让学生阅读亚洲地图,找出主要国家、首都及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亚洲地理的认识。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地图,复习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点,以及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拓展:1. 对比亚洲与其他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让学生了解各大洲之间的差异。

2. 介绍亚洲的宗教分布,让学生了解宗教对亚洲地区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问亚洲最大的国家是哪个?它的首都是哪里?2. 提问: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3. 小组讨论:请分析一下亚洲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经济发展和交流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亚洲地理的认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特点,以及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2)掌握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地理位置;(3)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亚洲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合作情况;(3)运用比较法,分析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全球发展,增强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亚洲的自然环境1. 亚洲的地形特点2. 亚洲的气候特点3. 亚洲的主要河流第二课时:亚洲的国家与城市1. 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地理位置2. 亚洲的首都和城市特点3. 亚洲的城市化进程与环境问题第三课时:亚洲的人文地理1. 亚洲的人口分布与特点2. 亚洲的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3. 亚洲的文化与宗教第四课时:亚洲的发展与合作1. 亚洲的发展状况与挑战2. 亚洲的区域合作组织3. 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与联系三、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2. 地图:亚洲地图、世界地图3. 图表: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4. 案例资料:亚洲各国的发展情况、亚洲区域合作组织资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的大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国家和城市、人文地理以及发展与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3. 地图和图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亚洲地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4.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阅读亚洲各国的发展情况、亚洲区域合作组织资料等,了解亚洲的国家发展状况和合作情况。

5. 比较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联系。

湘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6章-认识大洲》word教案-(4)[精选]

湘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6章-认识大洲》word教案-(4)[精选]

《见解年夜洲》
一、教养目标:
常识与技能:
1、应用舆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海海洋位、纬度位置,控制描绘年夜洲的地理位置的方法,能应用舆图等资料描绘其余年夜洲的地理位置。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象水系特点,控制描绘年夜洲地形、气象水系特点的方法,能应用舆图跟其余资料归纳出其余年夜洲的地形、气象、水系特点。

3、通过领导老师分析归纳亚洲气象特点及成因,使老师学会描绘一个年夜洲的天然情况,开端掌进修跟研究地区地理的全然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要紧采纳“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探讨法〞“归纳法〞等教养方法开展教养。

用比照的方法来分析北美洲跟欧洲气象分布的一样跟差异之处及缘故,在老师领导老师分析亚洲的种种地理因素互相干联,让老师以小组合作的方法来进修其余年夜洲的地理因素之间的互相干联。

感情立场与代价不雅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可以帮助老师见解气象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联,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导
二、教养重点:
应用舆图跟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某年夜洲的地形、气象、河道的特色及多少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干联。

三、教养难点
应用舆图跟有关资料归纳分析某年夜洲的气象特点。

教法采纳:
1、“咨询题处置式〞教养,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2、小组合作进修,充分发挥小组的感化。

3、盘算机辅助教养
四:课前准备:录制了5分钟阁下的微课,老师耽误回家预习。

五、教养过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课标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课标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课标分析】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包括“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三方面内容。

本节课《认识大洲》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某大洲的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征,能简单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两条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认识人和地区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前提,也是认识区域的基础知识。

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某个区域的海陆位置就是此区域对于某个大陆或某个大洋的位置。

区域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又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

如欧洲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其没有热带气候类型。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识穿过某一区域的特殊纬线。

区域的相对位置很重要,因为在纬度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区域特征受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很大。

以欧洲为例它的主要气候特征取决于相对位置,如海陆位置,位于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等是欧洲成为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而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因为位于大陆东岸而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我们在表现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的教学中也要用到相对位置。

确定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一环是确定参照物,并描述该区域与参照物的关系,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在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已经触及到对地理规律的认识。

地图被看作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某大洲的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征,能简单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2. 让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国家、首都、人口、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

2. 亚洲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3. 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首都、人口、语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及人文地理特征。

2. 难点:亚洲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2.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亚洲的主要国家及人文地理特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 讲解:讲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3. 案例分析:分析亚洲的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了解其首都、人口、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地理现象,如亚洲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并进行分享。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检测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拓展1. 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气候、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亚洲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湘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6章 认识大洲》word教案 (1)

湘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6章 认识大洲》word教案 (1)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全章安排五课时教学目标:(一)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二)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腰三角形能力。

(四)从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和气候对河流产生的影响,分析亚欧洲的河流特征。

(五)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

(六)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亚洲的地形特征2、亚洲的气候特征3、亚洲的河流特征教学难点:1、亚欧洲的气候特征2、时区和日界线的转换3、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

初中地理_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美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美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三节美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中的第三节。

从内容上看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内容繁多,知识点也多。

注重对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了解美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知道分析美洲自然地理特征需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环境需从大洲的居民特点、国家分布、大洲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方面进行。

因此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列表比较等方式,化繁为简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最后用对比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南、北美洲的地理环境的差异。

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及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

2、教学目标分析(1)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运用地图,说出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2)、能说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及其交通地位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法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特征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重点) (2)、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努力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充分利用世界地图、美洲地形图、美洲气候图、四大河流简图及各种直观图片等,提高学生的读图判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课时安排一个课时课件出示美洲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说出美洲主要国家,同行语言,以及拉丁美洲的来历及范围。

教师出示拉丁美洲图,让学生看图。

议一议:1).为什么将该区域称为拉丁美洲?2).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北美洲有什么包含关系?6.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形特征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北美洲,南美洲的地形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的第二节《非洲》,主要向学生介绍了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大洲之后,对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生动地展示了非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能够了解非洲的特点,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世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各大洲的基本分布情况。

但他们对非洲的了解相对较少,对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非洲大陆的整体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非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提高学生对非洲大陆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非洲大陆,关注非洲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增强他们的全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2.教学难点:非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非洲的地理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等,生动展示非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非洲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世界各大洲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非洲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非洲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湘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单元名称
《第六章认识大洲》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章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对其中的五个大洲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大洲的一般方法。
单元目标
学会学习大洲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地区和国家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课时:亚洲的气候特点及河湖概况
第三课时:非洲的地形特征
第四课时:非洲的气候分布特征
第五课时美洲的地形特征
第六课时美洲的气候分布特征
……
说明
本章内容是世界地理“认识区域”的开篇,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最大层面的区域,为以后学习地区和国家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河湖概况:
2、非洲、美洲的地形特征与气候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要素联系法、比较归纳法、简图绘制法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课时:亚洲的位置、地形

湘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6章 认识大洲》word教案 (3)

湘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6章 认识大洲》word教案 (3)

教材分析
《认识大洲》是初中地理课本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章,本章的学习,将为了解地区和走近国家的学习奠定基础。

认识大洲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全书的作用。

作为复习课本章打算用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在通过对各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和地形特征的认识,揭示位置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二课时将重点分析归纳各大洲突出的气候特点。

在本章的教学中重点训练的技能有: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如何认识大州的地形特征;如何了解大洲的气候特征,如何熟悉大洲的水系特征。

学会阅读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征及成因,使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北美洲和欧洲气候分布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及原因,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其他大洲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二节 非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二节 非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的内容主要包括非洲的位置、范围、地理特征、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非洲大陆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非洲的整体认识,为后续的非洲国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非洲大陆的认知可能仅限于名字和一些刻板印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利用多媒体和地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现象,激发学生对非洲大陆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征、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等,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非洲大陆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理特征、资源、人口、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等。

2.难点:非洲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4.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素材:非洲地图、图片、视频等。

4.练习题:相关知识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非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非洲大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各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六个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大洲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大洲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空间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大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2.教学难点:各大洲地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如何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大洲地理特征的异同,分享讨论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世界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包括“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三方面内容。

本节课《认识大洲》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某大洲的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征,能简单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两条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认识人和地区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前提,也是认识区域的基础知识。

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某个区域的海陆位置就是此区域对于某个大陆或某个大洋的位置。

区域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又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

如欧洲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其没有热带气候类型。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识穿过某一区域的特殊纬线。

区域的相对位置很重要,因为在纬度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区域特征受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很大。

以欧洲为例它的主要气候特征取决于相对位置,如海陆位置,位于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等是欧洲成为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而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因为位于大陆东岸而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我们在表现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的教学中也要用到相对位置。

确定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一环是确定参照物,并描述该区域与参照物的关系,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在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已经触及到对地理规律的认识。

地图被看作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某大洲的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征,能简单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等方面认识。

因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区域内相关自然地理要素组合的体现,所以比较适合使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

归纳的方法有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含有探究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