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_符号_价值_李姗泽

合集下载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进步的影响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类大脑快速进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社交及认知能力进步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假装游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沉湎在想象力的世界中,幼儿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不仅能够培育创设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可以增进幼儿的执行功能进步。

本文将探讨,并提供一些详尽的案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一、执行功能的定义和重要性执行功能是指心理过程和行为的高级调控系统,包括工作记忆、注意力控制、认知灵活性和抑止控制等方面。

执行功能的进步对幼儿平时的进修、社交和自我调整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探究表明,良好的执行功能进步与孩子的学业效果、社交干系和情绪调整能力密切相关。

二、假装游戏的定义和特点假装游戏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玩耍方式之一,其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援助幼儿理解真实世界,并练习各种社交和认知技能。

假装游戏可以分为角色扮演游戏和场景模拟游戏两种形式。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仿效和创设情节,培育想象力和社交技巧。

在场景模拟游戏中,幼儿通过模拟平时生活中的场景和情境,调动各种认知能力。

三、1. 提升工作记忆能力: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记住不同角色的特点和任务,并灵活应用于游戏情节中。

通过屡次练习,幼儿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了练习和提升。

2. 增强注意力控制能力:假装游戏要求幼儿保持集中注意力,特殊是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需要注意到其他角色的行为和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演。

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控制能力。

3. 培育认知灵活性:在假装游戏中,角色和情节屡屡变化,幼儿需要灵活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灵活性的培育可以增强幼儿的认知灵活性,使其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情境和挑战。

4. 进步抑止控制能力:在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抑止自己的激动反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适应游戏场景。

这种抑止控制的进步对提高幼儿的自我调整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具有乐观影响。

案例一:假装医生游戏在假装医生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模拟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认知和行为能力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脑快速发育,其执行功能逐渐成熟。

执行功能是指一系列控制大脑实施任务和行为的高级认知过程,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等。

而假装游戏则是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游戏形式,通过模拟和创造虚构的情境,使幼儿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进行想象活动。

本文将重点探讨假装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一、假装游戏对幼儿工作记忆的影响工作记忆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记住不同角色的特点、情节的发展以及自己的任务等多个信息,并在游戏中迅速应用和转换。

这种不断切换和应用的过程,可以有效地锻炼幼儿的工作记忆能力。

同时,假装游戏中也需要幼儿在不同情境下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

这些过程需要幼儿积极运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将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假装游戏对幼儿抑制控制的影响抑制控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冲突或干扰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需求。

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遵守游戏规则,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幼儿进行协作。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并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和社交技巧。

三、假装游戏对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影响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在面临新情境时,能够快速调整注意焦点和认知策略的能力。

在假装游戏中,幼儿需要不断切换角色、情境和任务等,这种灵活性的转换过程可以帮助幼儿适应不同的情境需求,并培养其灵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假装游戏对幼儿自主性和想象力的培养假装游戏给予了幼儿一定的自主性,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创造游戏情境。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并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意愿,这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够培养其自信和自主性。

同时,假装游戏的情节和角色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浅谈“假装游戏”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浅谈“假装游戏”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游戏教育活动中对于提升儿童认知能力,培养儿童良好情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孤独症儿童相对而言在认知、情感、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性障碍,通过引导孤独症儿童开展“假装游戏”,使幼儿活跃起来,对提升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如何利用“假装游戏”对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进行分析与探索,希望能为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 实施策略一、孤独症儿童中开展“假装游戏”活动特点分析(一)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孤独症儿童相对而言在社交沟通能力和兴趣爱好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

孤独症儿童早期阶段开展功能性游戏的能力水平较为低下,在游戏活动中通常只能进行简单刻板且重复性的动作,对于充分利用玩具、文具等物品丰富游戏内容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

对于普通儿童来说,两周岁左右,就已经具备了功能性游戏水平,以及物品替代、角色扮演等“假装游戏”的意识。

在普通儿童三周岁至四周岁左右则可以开展自主设计、扮演、合作等形式的“假装游戏”活动了。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开展“假装游戏”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具备自主意识和设计能力。

(二)“假装游戏”康复训练特点“假装游戏”在孤独症儿童学前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物品替代游戏。

使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比如将卡片代替饼干。

二是物品替代行为或者动作。

该层次的“假装游戏”又称代理游戏,具有拟人特点。

三是融入更多想象的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想象使虚拟物品融入游戏中。

“假装游戏”融入孤独症儿童学前康复训练中,对于提升儿童功能性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同时孤独症儿童开展“假装游戏”的能力是对儿童进行测评与诊断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假装游戏”活动的重点(一)“假裝游戏”活动情境创设只有科学合理地创设“假装游戏”活动情境,才能真正使孩子们“动起来”,提高孤独症儿童学前康复训练效果。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文章编号:1001 4918(2010)02 121 127中图分类号:B844 1 文献标识码:A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孟红霞1,2刘希平1(1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2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摘 要:关于儿童如何理解假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能够从心理角度理解假装。

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只能从假装行为角度理解假装。

本研究通过自制录像,考查了3~5岁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实验中,给幼儿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录像情境:有意图-有行为、有意图-无行为和无意图-有行为,要求幼儿回答录像中的主人公是否在假装。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录像中主人公明确表达其假装意图的情境下,幼儿能够从心理层面理解假装,并且3~4岁幼儿存在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假装实体的熟悉度可能影响幼儿对假装的理解。

关键词:假装;假装意图;假装行为;熟悉度;幼儿*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ZGG 187);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通讯作者:刘希平,E m ai:l l ucy0579@yahoo 1 引言假装与狭义的心理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Leslie ,1987)。

当个体通过错误信念任务时,其头脑中必定存在与现实不同的心理表征。

在假装游戏中,假装者也必须拥有不同于现实的心理表征,并把头脑中的表征外在化、具体化。

因此,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理论与假装,都需要个体对表征有一定的认识。

例如,如果幼儿自己要假装一只袋鼠,那么他的头脑中必定有对 袋鼠 的表征,并且将表征外在化,即表现出一定的假装行为。

如果多个幼儿要成功进行假装游戏,那么幼儿之间必须按照相同的表征方式对同一事物(袋鼠)进行表征,否则,参与游戏的幼儿很难理解对方的假装,游戏就很难进行下去。

近年来,幼儿对假装的理解逐渐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是研究幼儿如何认识心理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时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对于他们的社交和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元交际信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和发展过程。

本文旨在探
讨3至6岁幼儿在假装游戏中使用的元交际信号。

幼儿在发起假装游戏时常常使用非语言性的元交际信号,如表情和姿势。

这些非语言
性的元交际信号能帮助幼儿表达他们的意图,并与其他孩子建立联系。

当一个幼儿想要扮
演某个角色时,他们可能会做出相应的表情和姿势,通过这种方式向其他孩子传达他们的
意图。

幼儿还会使用符号性的元交际信号来发起假装游戏。

符号性的元交际信号是指使用象
征性物品或动作来代表某个角色或情境的信号。

幼儿可能会用一个玩具手机来扮演电话的
角色,或者用双手模仿开车的动作来扮演司机的角色。

通过使用符号性的元交际信号,幼
儿能够更加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角色和情境,这对于他们的社交和认知发展都具有促进作
用。

幼儿在发起假装游戏时还会使用音调和语调等声音方面的元交际信号。

幼儿可能会改
变自己的声音,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调和音调,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角色和情境。


种声音方面的元交际信号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还可以让其他孩子更容易理解
他们的意图和角色。

儿童对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及意图的理解

儿童对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及意图的理解

儿童对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及意图的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假装游戏,比如扮演超级英雄、医生、老师等等角色。

这些游戏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和乐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会表现出许多心理表征和意图,这些表征和意图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假装游戏中表现出的心理表征往往是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例如,一个小女孩扮演公主的角色,可能想象自己变得勇敢、聪明、美丽,这样可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这种表现也反映了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成功和成就的向往。

同时,儿童在假装游戏中也经常表现出对虚构世界的认知,例如想象自己飞到了远方的星球,这种表现反映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为他们日后探索现实世界奠定了基础。

其次,假装游戏中的意图往往是孩子对于社交能力、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假装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同理心和情商。

此外,在假装游戏中还需要孩子具备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例如在扮演“狼来了”的游戏中,孩子需要通过判断声音和行为是否真的像狼来了来做出反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假装游戏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丰富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最后,假装游戏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模拟不同的情境,这样可以让他们具备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在假装游戏中还需要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为日后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假装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表现出的心理表征和意图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情感和思维能力,并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假装游戏,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晨馨和秀梅内容摘要:游戏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游戏的类型有很多,3岁后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幼儿对此乐此不疲。

本篇论文介绍了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假装游戏的特点,假装游戏的发展价值,以及该如何适时进行干预使游戏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对假装游戏的思考,以期引起家长与教师的重视,为幼儿提供游戏条件,使幼儿拥有更好的游戏体验。

关键词:假装游戏学前儿童发展价值干预儿童与游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1]假装游戏行为是在幼儿18-24个月时就会开始出现的一种典型的游戏形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假装游戏在幼儿四岁后逐步发展成熟,在六岁左右时假装行为逐渐减少至消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玩中学”。

假装游戏渗透进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中,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身心逐渐发展,素质逐步提高。

通过论述假装游戏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在了解假装游戏价值的基础上,积极为儿童创造游戏条件。

一.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假装游戏是游戏者根据想象的情境有意地做出模仿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游戏形式。

[2]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假装游戏是一种既与现实相似又被夸张化的游戏活动。

[3]王桂琴则认为,知识经验必然是假装行为的基础,只有将当前的物体、情景灵活的转为另一种场景,并辅以对应的动作,才能完成假装行为。

[4]假装游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需要客体,幼儿直接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角色、道具等。

另一种是依赖现实客体,将现实中的物体重新进行布置转化以营造出自己假想中的世界。

[5]二.学前儿童假装游戏的特点(一)替代性或假定性假装游戏的最典型特征便是“假装”,也是人们归纳理解这种游戏的典型行为特征。

[6]进行假装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自发出现的,是一种颇为特殊的先天的技能。

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

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

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及家长开始关注幼儿的玩耍方式及其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

其中,假装游戏被视为幼儿园中最具有潜力的玩耍方式之一。

因此,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

一、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1、假装游戏的定义与表现假装游戏,即幼儿在玩具或幻想环境中扮演虚构的角色、模拟成人活动或任何有关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

假装游戏通常表现为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父母、老师、警察、医生等,然后进行相应的场景再现游戏。

2、假装游戏的作用(1)培养社交技能:幼儿在假装游戏中需要与其他孩子交流及合作,以完成角色扮演和游戏情节。

这有助于幼儿学会与其他人互动,增进社交技能及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本领;(2)促进实验性学习:幼儿在假装游戏中试探、探索新的情境和角色的表现,以达到对社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提高表达能力:幼儿在假装游戏中通过模仿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4)增进认知能力: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学习到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性别、职业、特征的差异,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等。

3、假装游戏的问题在实际幼儿园中,假装游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玩伴少、环境贫乏等原因,有的幼儿直接退缩,有的幼儿表现出不适应、固执等状态;其次,由于性别认同、社交经验等不同,在假装游戏中,幼儿可能会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歧视或刻板的归类;再次,由于游戏内容的模仿性较强,假装游戏有时会滋生孩子的恶性竞争,导致合作意识的缺失。

二、对幼儿园假装游戏的开发和利用的构想1、建立多样化的游戏区域为了让幼儿能够更自由、更多样地参与到假装游戏中,幼儿园可以设置不同的假装游戏区域,建立多样化的游戏环境。

这些游戏区域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如厨房、银行、医院、消防局、快递站等模拟真实场景。

同时,游戏区域的设立,也让不同特征的孩子有参与进来的机会,自信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游戏的认识

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游戏的认识

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游戏的认识孩子是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的,所以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

她在假装游戏中不断地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换位思考”,对她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你大可以加入她的游戏和她一起玩,甚至可以听听她的奇思妙想,还可以帮她“出谋划策”。

如果有你的参与,必定会增加孩子的游戏兴致,让她玩得更开心,学到的东西自然也更多。

换个角度来看,这既是你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增进理解的最佳时机,又分享到了孩子的欢乐,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在陪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我们的以下意见:1、孩子的想象主要是围绕玩具展开的。

孩子见到什么玩具,就会随之想象出相应的游戏。

所以你可以启发她更多地运用玩具来展开想象,锻炼她发散性思维。

同时,在你的语言中可以刻意地多加些丰富的描述性的语句,比如在名词的前面多使用一些生动浅显的形容词。

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孩子接触到大量的形容词、关联词和逻辑语言,可以发展她的语言能力。

2、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经常只是一味热衷于模仿成人的某些动作。

比如孩子会学你的样子抱着娃娃,给娃娃喂药什么的,却并不明白这个举动的真正目的,和“妈妈”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

所以你需要在游戏中悄悄地引导她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给她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要给宝宝吃药呀?”“警察叔叔是干什么的呀?”这能帮助她认识某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而加深对这个角色的认识。

3、孩子的兴趣转移得很快,往往不能坚持自始至终地担任同一个角色,而是凭着对动作的兴趣不断地变换角色,还常常会混淆角色,玩着玩着就搞不清自己担任的角色。

这一方面是由于孩子对角色不够理解,另一方面是她年龄尚小,在游戏中有许多无意识的行为。

他们会偶然地说出一句话,或者做一个动作,可一会儿工夫,脑海里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平时应多带孩子观察、模仿,加深印象,帮她积累丰富的角色经验。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幼儿时期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通过发起假装游戏来开展社交交往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交技能和资源,同时也为个性和情感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机会。

在假装游戏中,幼儿使用了丰富多彩的元交际信号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本文将探讨3~6岁幼儿在假装游戏中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

一、面部表情幼儿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交际信号。

在假装游戏中,幼儿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当幼儿装扮成超人时,他们会表现出英雄般的面部表情,包括挺胸,挺头,眼神坚定等,这种表情传达了英雄勇敢和坚定的精神特征。

另外,当幼儿模仿动物时,他们通常会模仿动物的面部表情,如猫咪的挤眼和狗狗的张嘴等。

二、身体语言在假装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语言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元交际信号。

幼儿会利用身体语言来展示他们的角色和情节。

在角色扮演中,幼儿会模仿角色的身体姿势和动作,如舞蹈、跳跃和搬运等。

例如,当幼儿扮演医生时,他们会利用身体语言来表现医生的特有姿势,如手推车等。

此外,在假装游戏中,幼儿还会模仿不同的情节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声音在假装游戏中,幼儿会利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如口头语言、不同音调和音量的使用等。

例如,当幼儿扮演妈妈时,他们会使用亲切而柔和的声音来表达母爱;而当幼儿扮演强壮的卡车司机时,他们会使用大声深沉的声音来表达力量和威严。

四、姿态和动作结论以上就是3~6岁幼儿在假装游戏中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

这些信号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姿态和动作等。

这些信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而且还可以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资源,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因此,家长和教师们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假装游戏,同时引导他们使用这些元交际信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幼儿时期,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在模仿成年人做某些事情,比如假装做饭、穿衣等等。

这种行为被称为假装游戏,这是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游戏形式。

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幼儿假装游戏的意图和行为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图幼儿时期的假装游戏,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意图。

孩子会为自己的游戏设定一个意图,比如“我是一名医生,要给病人看病”,“我是一名消防员,要救人”,或者是“我是一名老师,要教学生”。

这些意图为孩子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现实,在这个虚构的现实中,孩子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这种游戏中学到一些关于现实的本质和规则,这将对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通过假装游戏学习到了很多能力。

比如,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学会了认识自我、承担责任。

同时,孩子们还学会了协作,因为假装游戏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一起完成任务。

此外,孩子们在假装游戏中还能够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为日后的生活做准备。

(二)行为作用除了意图之外,假装游戏还具有重要的行为作用。

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表现这个角色。

比如,当孩子扮演医生时,他们会模仿医生询问病人病情、为病人做检查等。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还可以让孩子们对各种职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假装游戏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与其他孩子互动,通过互动来实现游戏的目标。

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别人的情感等等。

总之,幼儿对假装游戏中意图和行为作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假装游戏,孩子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交技能,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参与假装游戏,同时也应该在游戏中给他们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假装游戏的意图和行为作用。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

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摘要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

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

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假装游戏幼儿理解文化自由创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我国陈鹤琴也认为,儿童是以游戏为活动的。

游戏,特别是假装游戏被成人视为孩子的保姆(Laney,1996),游戏是幼儿的主要事宜,代表了幼儿的文化生态模式。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学前幼儿的教育始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游戏问题,同样,当谈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问题时,人们也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幼儿游戏。

游戏与课程、教学、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基础,即统一于幼儿的发展。

在时代呼唤幼儿“整体教育”的今天,使幼儿精神得到自由和“优育”,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完整儿童”成为新时期的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使命。

笔者在此对假装游戏的讨论也是从这些方面去追寻其意义和价值的。

一、假装游戏释义理解幼儿假装游戏的涵义首先要理解假装的涵义。

假装既是一种心理状态又是一种行为表现。

从心理看,“一个人为了假装以促使别人形成一个错误的信念,他必须把对世界的真实表征放在一边,而用一个错误的表征来代替它”。

从行为看,假装是指用模仿的、非真实的或好像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行为活动。

也有人认为,假装是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当前的物体或情景设想成另一个物体或情景,并以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

因此,假装既是心理动作又是身体动作,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具有“有意的不真实”性。

假装游戏是假装的表现形式。

勒斯里(Leslie)认为,假装游戏是假装所指的行为和语言,如在对无生命的玩具讲话时声调的转换、通过象征或手势用一物代替另一物,或假装角色的分配等的一种游戏活动;格里森(Gleason]强调“表演”行为,认为假装游戏是承担角色或用玩偶、体态表演出情节的一种活动,是“好像性”(acting as is)行为;林德赛(Lindsey)把角色扮演、假装代替行为与幼儿语言相结合,定义假装游戏为“是用玩物来代表其他东西,或者对游戏角色的假装,还包括口头上对物体或角色转变的重新说明。

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教学策略的应用

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教学策略的应用

责任编辑:赵华丽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教学策略的应用●杨子瑾刘艳虹胡晓毅假装游戏是幼儿早期进行学习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出现标志着儿童表征能力发展的飞跃。

一般来说,普通儿童在24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至7岁时逐渐成熟。

但是孤独症儿童似乎缺乏这一游戏行为。

肯纳于1943年报道了11例孤独症,发现儿童期孤独症的临床症状之一就是缺乏假装游戏。

[1]自发性的假装游戏能力缺陷,被作为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之一,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第二版)》均将假装游戏纳入孤独症诊断条目之中。

本文对常见的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教学策略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选择适合的辅助策略,为儿童习得假装游戏技能提供支持辅助是行为干预中的常见策略,指在儿童运用某种技能时为其提供各种支持,它既可以用来习得新行为,又可以应用于减少不良行为。

在假装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现有能力选择适合的辅助策略。

如果儿童能力较弱,或者学习的是一种新技能,那么教师可以提供从最大到最小的辅助。

例如,儿童第一次学习以物代物假装游戏技能,那么教师首先为儿童提供最大支持程度的辅助,即肢体辅助,如教师可扶着儿童的手去选择正确的替代物品。

如果儿童在肢体辅助下能够连续做出正确反应,那么教师可以逐渐降低辅助等级,为儿童提供言语辅助,直到儿童能够独立做出正确的以物代物假装游戏反应。

如果儿童能力较强,或者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假装游戏技能,那么教师可以提供从最小到最大的辅助,即从最小支持程度的辅助开始;若儿童仍做出错误反应,那么逐渐提高辅助等级。

应用辅助策略时要注意恰当选择辅助的【摘要】假装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游戏类型,对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而孤独症儿童却表现出假装游戏能力的显著低下或缺乏。

恰当运用辅助、脚本、视频、多重线索等教学策略,可帮助孤独症儿童发展假装游戏能力。

幼儿教育之假装游戏

幼儿教育之假装游戏

对假装游戏中“假装”的理解一段小小的幼儿日常的假装游戏视频,能让我们从幼儿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出许多的教育契机,能让我们直观的看出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秀品质,也能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到,我们还能为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环境作出哪些改善。

小小的假装游戏,隐含着发展幼儿能力的大大力量,这是假装游戏的独特魅力。

对于“假装”,我们并不陌生,幼儿园内的各年龄段的孩子都会进行假装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他们处在直觉形象思维时期,1他们会把手里的面包模型假装成面包来进行面包店的游戏;对于中班幼儿来讲,他们仍延续小班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但因伴随现实经验的丰富和累积,想象性思维进一步增强,他们能把自己手里的积木假装成手枪来玩;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认知开始抽象化,则能将一支铅笔假装成火箭来玩。

在以上常见的例子中,当我们认真观察并且以同伴的关系介入幼儿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假装”的背后是幼儿对手中所有之物的灵活象征,他们充分的发挥着他们的象征能力和想象能力,把具体的手边的物想象成当时脑海中需要的象征对象,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运用这些“假装”来的物来进行当下的游戏,而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每一次的假装游戏里发生的“假装”来实现的。

在这样的“假装”过程里,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以物代物的能力也是从以一物代单物到以一物代多物,从模拟物到相似物再到能抽象的象征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假装”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记得在实习期间,刚进小班时,孩子们对我都很陌生,但在我的观察之下,我尝试着介入正在玩雪花片的幼儿们,当我看到有幼儿将雪花片连接成一辆“火车”,嘴里“呜呜呜”叫着时,我“假装”自己是一名乘客向驶来的“火车”招手,幼儿很愿意将正在开着的“火车”停下来,让我上车,我们这样的搭乘火车的游戏很快引起了周围孩子的注意,于是同桌的孩子都乐意加入这个“火车”游戏中来,原意假装成“乘客”一起来游戏。

这种“假装”很好的架起了我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桥梁,也让我有了很好的观察幼儿的机会。

假装游戏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初探

假装游戏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初探

#V$W年$V月!下半月假装游戏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初探作者简介!江晖%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发展)通讯作者!谭雪晴%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基金项目!本文系#V$Z年湖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幼儿园假装游戏现状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编号!#V$ZV$V]'的研究成果)江!晖!谭雪晴&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XVV#'摘!要!假装是幼儿早期表达的使用和理解的能力符号%假装游戏是童年最有趣的活动之一)文章主要从假装游戏的表现特点-假装游戏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关系进行剖析%探讨如何在实践中通过假装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幼儿,假装游戏,认知能力中图分类号!E Z$"c W^D Y\\c$#!!文献标识码!O一-假装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提高幼儿解读他人意图的能力对他人意图的解读%即观点采择%是儿童社会认知中居核心地位的能力)通过游戏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假装游戏%提高幼儿这方面的能力是幼儿最易于接受的)具体表现为%幼儿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游戏情境%可以装扮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从而提高观点采择能力)例如%幼儿在进行#给病人打针$的假装游戏中%用笔或者玩具模型假装成注射针筒来进行游戏%他们会联系现实生活%学着父母的样子安抚游戏对象)这样的联想-假扮模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大部分游戏也反映出幼儿自身试图说服自己听父母的话%慢慢内化他人的意图%学会理解父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此同时%也是幼儿对自己#害怕去医院打针$的安慰和缓解)假装游戏为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提供了足够的提升空间和适宜场景再现的可能性)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更能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这种体验还会反过来为其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提供一定的内在动机%因而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此外%?7+')-'2的研究发现%$Y个月的幼儿就可以推断出父母的意图期望,在假装游戏中%$"个月的幼儿可以在母亲的提示下完成解读成人意图的任务*$+)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或者自己扮演%或者与对方互动)幼儿得到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会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幼儿解读他人意图的能力)&二'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皮亚杰曾经提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建构一种认知图式%这是一种有组织-可重复的并拥有固定顺序的心理结构%也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单位*#+)幼儿会通过对一个动作的反复观察%在大脑中形成图式%最后表现出来)假装游戏%恰恰是幼儿对于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生活图式的反复演练%对其熟悉生活中各种常用图式-熟悉社会中各种角色职责特点以及性格情绪特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体验各种社会角色%但却可以在假装游戏里得到最大化的体验)他们可以用假装游戏来演示自己从生活-图画书以及电视中看到的-学到的知识)他们在假装游戏中对社会中的场景进行模拟%获得社会适应的解决策略)在幼儿园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多参与这种类型的游戏%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社会不同领域的运作%以及如何处理游戏中的矛盾%加深社会化程度)教师也要预设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介入)例如%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最普遍的假装游戏是#超市游戏$%在这种以物代物的活动中%幼儿会集思广益%将废纸当作#购物卡$%#小售货员$除了要跟顾客进行对话%还要跟顾客介绍产品%这样的活动使幼儿了解了普通市场的商业运作%同时培养了幼儿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三'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幼儿具有自由创造的游戏精神%这与假装游戏的基本属性不谋而合)假装游戏的进展过程反映了皮亚杰所提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演变过程)幼儿通过假装游戏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框架%甚至能轻而易举地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结合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当我们觉得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时%那是他们将成年人已经司空见惯的因果关系%用一种独特的童真表现出来)我们不难看到儿童在玩假装游戏过程中对于生活中各种现象本质的抽取%创造性地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是一种思维发展的过程)因为幼儿一开始产生#假装$的心理变化%就必须在头脑中假想-模拟-设计构思%思维的发散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假装游戏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思考和创造%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创造出许多角色和故事情节%或是借代不同的现实产物*"+)&四'创造性构建事物的#符号意义$假装游戏通过使用符号来表征物体%让幼儿能够实现某些#超现实$的愿望)当一个幼儿开始意识到一个事物可以用另一个其他的事物来象征%并且开始把它当作一种真实-客观的存在或是一些象征时%他们就已经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假定性活动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正如皮亚杰所说%幼儿在前运算阶段遇到困难时呈现运动心理图示%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明确地区别模仿与复制图像的运动)幼儿愿意在假装游戏活动中再现以前观察到的现实世界的客观物体%这种再现的准确度令成年人惊讶)他认为%幼儿在最开始接触假装游戏之时%就要找到借代物之间的联系%象征符号和指示对象的分离)这样才能称之为假装游戏%否则就仅仅局限于低级的复制而没有创造性价值*\+)例如%把#香蕉$假装成电话%把长方体积木假装成#桥梁$%把充气塑料袋假装成输液袋11这种种赋予具体事物的#符号意义$是建立在对眼前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假想的指代事物的特征的认知上)这种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演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游戏活动)&五'通过合作-互动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Z岁是幼儿假装游戏发展的#巅峰期$%幼儿园中的假装游戏绝大多数会涉及到合作游戏的部分%其表现形式也多为幼儿自由组织%通过自主想象并协作以期共同达到最终的游戏目的)同伴及其交往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在假装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从同龄人之间的合作-互动丰富生活经验%拓宽知识面%进而提高认知水平)如%大班两名幼儿一起进行#拍画画班广告$的游戏%他们声情并茂地介绍该画画班的特点-优势%用语言和动作模仿电视广告%招揽来许多#顾客$,接下来%大家纷纷产生奇思妙想%模仿最初两名幼儿的方式%拍起了手表-绘本-水壶-玩具车等各种广告%掌握了五花八门的推销手法)又如%一名幼儿进入了#美发屋$的假装游戏%拿起了镜子-漂亮的发夹-彩色的毛绒发圈-小电吹风%不停地招呼大家%还介绍各种发型设计和剪发技巧%于是吸引了另一位幼儿前来#做发型$)当客人被邀请进来后%理发师就请她坐下%开始热情询问客人的需求%并不时拿出图片进行比对%#顾客们$都表示非常满意%第二天%玩理发游戏的幼儿也慢慢多了起来)可以看出%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同样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影响-提升彼此的认知水平)二-通过假装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建议&一'在幼儿园课程中更多地渗透假装游戏在假装游戏中%幼儿是自由的)维果斯基认为%假装游戏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可能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在模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进行符号转换%是幼儿创造力的源泉)他认为%假装游戏和幼儿的认知技能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X+)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游戏属性%给予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如何将假装游戏研究与科学设计幼儿教学课程相结合-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在幼儿园见习观察中发现%很多幼儿园并没有对假装游戏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把这种表演模拟的场景式游戏当作普通活动中的一部分%或是表现形式单一%缺乏一定的指导策略)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考虑游戏与教学的最优组合)假装游戏可以包含很多学习的活动%课程运作或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假装游戏%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指导幼儿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为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生理-心理兼容发展的氛围*Z+)&二'拓宽幼儿心理表达的范围大多数假装游戏由幼儿自动发起-自主完成)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独立选择游戏伙伴%决定游戏规则和游戏方式)他们能够体味成功的感觉%积累各种学习体验%从而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假装游戏为幼儿开拓了一个模拟的渠道)例如很普遍的#娃娃家$的假扮游戏形式%这种社会性想象类游戏规则和方式深受幼儿喜爱%是因为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参与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大不一样)他们会模仿父母教育的语气和表现形式%对娃娃进行#教育$%他们扮演#父母$%不依赖别人并且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W+)诸如此类的象征性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拓宽了他们心理表达的范围%给予其新的心理体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创设更丰富的社会角色-创设更多的生活场景%使幼儿有更加多样化的角色体验和情景体验%从而产生更多超越现实生活的言语表达-情绪表达-行为表现)&三'教师及时发现-引导幼儿出现的认知问题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尽量不要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但是当幼儿表现出认知方面的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纠正%也可以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和教导)比如%玩#警察办案$的游戏时%幼儿按照固化思维将警察定位为是抓坏人的%教师此时可以建议幼儿思考警察还有怎样的职能%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个职业的社会效应)又如%玩#过家家$游戏时%幼儿认为做饭的人一定是妈妈-奶奶-外婆等女性%男性是不能做饭的%此时教师应该适度引导%避免幼儿形成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总之%我们要给予幼儿更多独立的假装游戏的空间%利用儿童自发的游戏兴趣%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避免过于僵硬的游戏形式扼杀了幼儿的能动性)观察并记录儿童游戏活动的案例%设计一个评估策略%由教师和父母一起回顾和反思)假装游戏的科学开发与应用应该更接地气%服务并贯穿于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7+')-'2b%O Q&-72_%%/A7*'33/b aK/62-'')[ -&2/6=&$Y[A/)-&[/35.)07)-*5.00'2')-.733L.A.-7-'.)-')-./)73 7)57,,.5')-737,-./)**N+a()07)-D'&7:./27)5@':'3/+A')-% $]]Y&#$'!"$X[""Va*#+*\+1.7='-N a9,.'),'/0'56,7-./)7)5-&'+*L,&/3/=L/0 -&',&.35*N+aO A'2.,7)N/62)73/0>B*-'-2.,*h E L)',/3/=L% $]"V%]Y&\'!X$Za*"+李传英%杨晓萍a从#四维视野$解读幼儿假装游戏*N+a基础教育研究%#VV]&"'!\W[XVa*X+R L=/-*QL;9ab.)5.)*/,.'-L*b+a?7A B2.5='%b O!G72:7258).:'2*.-L12'**%$]WY!#$#a*Z+李传英%幼儿园假装游戏现况研究及对之开发和利用的构想*@+a重庆!西南大学%#VVYa*W+李香%李姗泽a论象征性游戏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N+a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X'!$VZ[$VYa&责任编辑!陈华扬'。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假装游戏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和发展方式之一,通过模仿和扮演不同角色,幼儿能够培养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进行假装游戏时,幼儿使用多种交际信号来与其他参与者进行沟通和互动。

本文将研究3~6岁幼儿在发起假装游戏时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

1. 身体动作和姿势:幼儿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势来表示自己的意图。

他们可以向其他幼儿伸出手,表示邀请他们加入游戏,或者向前跑动来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

2. 面部表情:幼儿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他们可能用笑容表示自己愉快和开心,或者皱起眉头表示不满或困惑。

3. 眼神接触:通过眼神接触,幼儿可以与其他幼儿建立互动和联系。

他们可能会直视其他幼儿的眼睛,表示他们想要与对方合作或与对方交流。

4. 手势和动作:除了身体动作之外,幼儿还可以使用手势和动作来传达信息。

他们可以用手指向某个地方,表示他们想要其他幼儿前往那里,或者通过摆动手臂来模拟某个角色的动作。

5. 声音和语言:幼儿可以使用声音和语言来直接向其他参与者传达信息。

他们可能会大声呼喊或叫喊,以吸引其他幼儿的注意,或者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6. 符号和物体使用:幼儿还可以使用符号和物体来表示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他们可能用玩具电话假装打电话,表示他们想要其他幼儿扮演接听者的角色,或者通过拿起一把玩具铲子表示他们想要扮演园丁的角色。

以上所述的元交际信号是幼儿在发起假装游戏时使用的常见方式。

通过使用这些信号,幼儿能够与其他幼儿建立互动和合作的关系,共同参与游戏,并发展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语言能力。

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幼儿使用元交际信号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信号对幼儿社交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

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

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邮编:215300摘要:在假装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评判标准,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假装游戏的名词、内容与主客体会被其他的东西所替代,教师为幼儿营造假装游戏的氛围,幼儿可以单独进行游戏,也可以选择与班级之中的其他幼儿进行组合游戏,这二者都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常见形式,那么笔者结合这一现实性的情况,对幼儿参与假装游戏的情况进行记录,提出幼儿园假装游戏“符号”价值体现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幼儿园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体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利的借鉴。

关键词:幼儿;假装;游戏;“符号”价值;体现前言:鉴于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展不同类型的假装游戏活动,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幼儿园逐渐关注幼儿对这些假装游戏的参与度,与此同时,教师以各种形式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假装游戏之中,并鼓励幼儿在这一类的游戏之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全情融入到这些活动之中,让自己在这一类的活动之中更好的展现自己,这是幼儿假装游戏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研究的重点。

一、科学规划场地,为幼儿假装游戏做准备对于场地方面,假装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对开展的环境有着一些具体的邀请,比如说此处结合一个案例进行说明,细心的妈妈是否注意到,当有一天你把一根香蕉送给孩子时,他不再伸向嘴巴,而是放在耳边,“打起了电话”;当孩子紧握拳头,你瞪大眼睛不知所措时,他却把拳头放在下巴上蹭来蹭去,“刮起了胡子”。

上面的这些行为都是一种对成年人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之中,孩子在逐渐的长大,而且能够在假装游戏之中,能够利用该游戏的场地,积极参与到一些简单的假装游戏之中,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科学的规划假装游戏的场地,为幼儿假装游戏的开展提供适宜的场所,就能够让幼儿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之中,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科学规划场地,为幼儿的假装游戏做充足的准备,就成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的具体体现。

二、投放适龄材料,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游戏大多数幼儿教师,在组织假装游戏活动的时候,注重向幼儿投放适龄的材料,在幼儿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幼儿一起玩过家家,有人当爸爸,有人当妈妈,布娃娃当宝宝。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

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研究*魏梦琦1龙红芝2**(1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衡阳,421002)(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儿童发展·*本文为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3~6岁藏族儿童汉语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8YJA850006。

**通讯作者:龙红芝,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摘要】采用观察法,对60名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增长,3~6岁幼儿发起假装游戏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逐步由非言语向言语过渡。

(2)区域活动中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借助特定材料、受制于材料探索能力等特点,生活活动中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利用肢体动作、即兴发生等特点。

(3)熟悉同伴关系下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可识别、不断转换等特点,不熟悉同伴关系下所使用的元交际信号呈现出反复解释、控制等特点。

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假装游戏;元交际信号;3~6岁幼儿【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2-0044-04No.1、2,2019General No.789、7902019年第1、2期(总第789、790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家贝特森(G.Bateson)通过观察猴类游戏最早提出了元交际(Metacom ⁃munication )概念。

〔1〕元交际是一种基于符号层面的、抽象的交际,处于元交际过程中的双方需对对方真正的交际意图进行辨识与理解,并据此作出回应。

〔2〕这种交际意图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即元交际信号进行传递。

元交际信号指的是包含一定所指的言语或非言语信息,声明了某一行为的特殊情境意义。

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

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

On Pretend Play and "Symbol"作者: 李姗泽 李传英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学前教育研究
页码: 46-49页
主题词: 假装游戏 符号 符号象征 想像 文化
摘要:游戏是幼儿经常从事的一种相似性活动,是幼儿在使用符号中逐渐增长能力、提供给幼儿语言和思维活动的一扇窗户,根本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

假装游戏的主客体、内容都具有“符号”性,所以它是一种“符号现象”;“符号象征”使幼儿在“义之所
指”与“义之所借”之间找到联系,从而“假装”;它所具有的“符号价值”,使幼儿的想像和创造得到了发展,从而也训练了幼儿的象征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了语言和对话能力。

基于“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探寻其在小幼衔接中的意义

基于“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探寻其在小幼衔接中的意义

基于“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探寻其在小幼衔接中的意义刘涛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24(13)4
【摘要】游戏活动贯穿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始终,以游戏化教学促进小幼衔接是当前趋势,6~9岁是儿童开展假装游戏的高峰期,作为一种符号表征活动,假装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密切,但广大学者对小幼衔接阶段幼儿的假装游戏的探讨较少,且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

通过围绕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探讨其在小幼衔接阶段的重要作用,发现假装游戏对小幼衔接阶段儿童思维和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者围绕如何利用假装游戏进行小幼衔接教育提出一定的思考和建议。

【总页数】5页(P406-410)
【作者】刘涛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
【相关文献】
1.基于游戏活动的体育小幼衔接方法、成效与启示
2.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
3.游戏给孩子快乐学习的力量——基于“小幼衔接”的游戏化课程实践研究
4.幼小衔接视角下“主题游戏课”的价值与功能探寻--以“点亮星星(凑十游戏)”一课为例
5.心理游戏在小幼衔接中运用的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游戏 个体学习文化、形成特定的社会生活能力的文化适
活 动 , 其 根 本 特 征 是‘ 替 代 性 ’‘、 假 定 性 ’”, [1]并 表 应过程。幼儿从出生起, 就在经历文化习得与文化
现出夸张的行为。同时“, 假装游戏是幼儿在使用符 适应的过程, 从而逐渐由动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
的文化和智慧。幼儿的发展是以掌握积淀在物品之 想像进行虚构象征, 无论是用动作来假装, 还是用
中的人类社会经验为中介的。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常 语言来说明假装, 假装游戏的内容都带有“ 符号”的
使用的是未成型的玩具或材料, 用这些非专门化、 印迹, 因为这些内容就像一个一个“ 记号”印刻在幼
非固定化的游戏材料来代替其他多种物体, 一物多 儿的头脑中, 随时随地用语言或动作对“ 符号”进行
识之前, 幼儿是用动作来思考的, 而非用言语来思 “ 符号化”。词只不过是一个符号( 物的符号、行动
考。例如, 可以把被单假装成演戏的“ 幕”, 开“ 演唱 的符号) 。假装游戏中, 幼儿可以无“ 顾忌”地说自己
会”; 把桌子当“ 火车头”; 把椅子当“ 火车箱”, 假装 想说的话, 不管是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游戏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假装游戏虽然
幻想的特征。按照卡西尔的逻辑, 不同的幼儿就代表 带有“ 假定”性和虚饰性, 但其内容也同样来源于生
着不同的符号, 假装游戏不仅是符号表征经验的外 活、取材于生活现实。米德( George H.Mead) 和布卢
显行为, 更是幼儿内部对假装游戏的不同建构。所 姆( H.Blumer) 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 在人们的周围
以, 幼儿的假装游戏是一种“ 符号现象”, 幼儿本身就 到处充斥着千姿百态的符号— —“— 一种能够有意义
具有“ 符号的功能”。
地代表某种实物的东西, 包括示意、动作、首饰、共同
( 二) 假装游戏客体的“ 符号”性
遵守的规定以及最为主要的书面及口头语言”。[6]
游戏离不开玩具或材料, 假装游戏也如此。玩
有千秋, 即使对同一物体进行“ 假定”, 所选择的“ 符 来进行各种代替活动。当然, 所表示的现实事物之
号”也有所不同。当幼儿懂得这不是现实本身, 而是 间的相似程度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
一种替代物时, 他才能明白和使用这些符号, 同时,
( 三) 假装游戏内容的“ 符号”性
随着幼儿的发展, 使用符号的过程逐渐带有夸张和
幼儿从中得到发展。借用这些物质性客体, 幼儿可 体或角色的转变的重新说明”[7], 并承担角色, 或用
以以物代物, 以物代人。在以人代人的假装游戏中, 玩偶、体态表演出情节的一种活动。[8]即假装游戏
相对于幼儿这一主体, 所象征的人和被象征的人都 的内容和形式除了“ 用物”外, 还有“ 装人”, 除了动
是客体。可见, 假装游戏的客体具有“ 符号”性。
作、体态、表情等“ 无语”的假装外, 最重要的是言语
幼 儿 的 生 活 世 界 是“ 理 想 ”的 世 界 , 总 是 向 着 的假装, 因为语言是最发达、包罗万象的符号体系,
“ 可能性”行进, 幼儿所特有的“ 文化”形式就是把不 表达了幼儿假装的涵义。
二、假装游戏“ 符号象征”的本质
取代了行动, 并把行动统一了起来”。[5]例子中的被
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认为, 活动的主体就是
单、桌子等物体和“ 妈妈”“、 医生”等角色都是假装 “ 符号活动”, 具有“ 符号功能”, 作为这种活动的实
— 47 —
现就是“ 文化”与“ 文化世界”。[9]因此, 人不仅是符 对各种符号进行象征, 不知不觉地建构和积淀着自
或邻近关系) 和象征( 即所指与所代之间是习俗关 和运用, 才使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实现成为可能。一
系) 。那么, 幼儿在假装游戏中符号与客体的关系由 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将符号使用作为导向和掌握
强到弱依次也是图象、指示和象征, 但幼儿“ 符号象 心理过程的主要手段。[12]由此, 假装游戏的价值便
征”的实质主要是针对“ 所指”与“ 所代”之间符号的 在于: 在幼儿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历程中, 通
功能相似性, 而很少反映习俗的关系。
过符号的运用与象征, 其想像力与创造力、象征性
幼儿的吸收性心理特征表明幼儿可以从其生 思维、语言与推理等高级的心理能力得到发展与提
活的周围吸取文化, 能够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 高, 而这些高级心理能力反过来又促进了幼儿的假
建起历史性的桥梁。但是, 皮亚杰认为, 幼儿在进行 装游戏, 如此形成一种螺旋式的循环上升, 极大地
假装游戏之初, 首先要找到“ 义之所指”和“ 义之所 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借”之间的联系, [10]才可以进行假装游戏, 否则“, 假
在假装游戏中, 想像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
装”就只能处在“ 模仿”或是“ 复制”的阶段, 还不是 现, 而是对已感知材料或生活事件的加工、改造或
真正意义上的假装游戏。比如, 幼儿用石头、沙堆玩 重新组合, 是新形象的创造。幼儿不仅可表征刚才
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那样来对待。幼
用语言代替同物品及其形象打交道的活动, 使
儿对物体、事件、角色等进行想像与假装, 难道不是 逻辑思维成为可能, 而且使词成为符号, 成为真实
一种“ 理想”吗? 在他们想像的世界里, 什么都是可 的事或行动的代替物。进而, 幼儿在实物活动之中
能的, 什么都可以代替和假装。然而, 在符号进入意 借助于词语, 将事物抽象的特征符号化, 即意识的
2007 年第 02 期 ( 总第 146 期)
学前教育研究
Studies in Pr eschool Education
No.02, 2007 Ser ial No.146
浅论幼儿假装游戏的“符号”价值 *
李姗泽 ** 李传英
(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 摘 要] 游戏是幼儿经常从事的一种相似性活动, 是幼儿在使用符号中逐渐增长能力、 提供给幼儿语言和思维活动的一扇窗户, 根本特征是“ 替代性”或“ 假定性”。假装游戏的主客体、 内容都具有“ 符号”性, 所以它是一种“ 符号现象”“; 符号象征”使幼儿在“ 义之所指”与“ 义之所 借”之间找到联系, 从而“ 假装”; 它所具有的“ 符号价值”, 使幼儿的想像和创造得到了发展, 从而 也训练了幼儿的象征思维和发散思维, 提高了语言和对话能力。
现和影响, 幼儿开始由识别各种来自外界的符号到
假装游戏使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假定性活
能够逐渐理解、运用与创造符号, 其途径和本质是 动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通过使用符号来表征事物,
通过“ 符号象征”, 进而能够在“ 所指”与“ 所代( 借) ” 使自己目前的愿望实现, 从而愉快地体验到假装游
之间找到一种联系, 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自己想要的 戏的乐趣, 并促进积极情绪、想像、象征性思维等的
[ 关键词] 假装游戏; 符号; 符号象征; 想像; 文化
如果按照游戏的分类来界定的话, 假装游戏类
德国人类学家卡西尔认为, 人别于动物之根本
似于象征游戏, 与创造性游戏、想像游戏、角色游戏 在于符号, 在于文化, 人就是符号, 就是文化。婴幼
等有相似之处, 即具有一般游戏的客观特征— ——游 儿是人一生发展的起初阶段、奠基时期, 从一出生
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是人类固有的一种适应特征,
在假装游戏中, 幼儿建立虚假情景, 把一部分物
也是人类特有的“ 符号现象”。
体的属性转到另一部分物体上, 同时引进想像的因
( 一) 幼儿本身具有“ 符号”性
素, 创造有关的情节。[4]但是, 由于幼儿个体的想像、
收稿日期: 2006- 12- 20 *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游戏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实证研究”( 项目批准号: 04JWSK193) 、重 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民间游戏与幼儿园可资利用的教育文化资源研究”( 项目批准 号 : 04—GJ—077) 、西 南 师 范 大 学 2004 年 度 博 士 基 金项目“ 幼儿园对民间游戏的开发与运用实证研究”( 项目批准号: 130—43211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通讯作者: 李姗泽, E- mail:lishanze0433@vip.sina.com
的逻辑联系。
当幼儿最初掌握“ 符号”时, 他们迫切在很多方
一、假装游戏之“ 符号现象”
面都能看到其所熟悉的物品的标志, 因为他们对自 己这一新的能力很满意, 尽量从中寻找最大的快
“ 假装是儿童游戏的典型特征, 也是人们最熟 乐, 正像他们学会了独立地直立行走的本领一样,
悉的儿童游戏的行为特征”, [3] 假装游戏代表着人 在从未体验过的走路过程中尝到了乐趣。
— 46 —
象征性思维、推理等心理品质的“ 建构性”符号的差 游戏的客体, 幼儿利用其所带有的“ 符号特征”来代
异性, 假装游戏的外显“ 行为性”符号便不同, 即不同 表“ 实实在在”的事物、现象, 代表事物的特征及其
的幼儿对同一对象进行假装的形式、方法、内容等各 相互关系, 其实质是利用物体之间“ 符号”的相似性
“ 请朋友吃饭”的假装游戏时, 把大小、形状不同的 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 也可以象征过去曾经
东西或情景。
发展, 同时幼儿的语言和创造力等的发展都涉及符
按皮尔斯的理解, 符号与客体之间有三种关 号表征的经验。维果茨基认为, 只有假装游戏才算
系: 图象( 即图象符号自然地代表了某人, 两者的关 是真正的游戏, 因为这种游戏有高级的心理机能的
系是有“ 根据的”) 、指示( 即所指与所代之间有因果 参与, 并且是通过社会文化的产物— ——符号的介入
号中逐渐增长能力的一种活动, 是提供思维活动的 在幼儿文化适应的多种途径中, 游戏是其早期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