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云》教案1

合集下载

观察云科学教案

观察云科学教案

观察云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云的形成原理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准备
1. 望远镜、纸笔、天气预报资料。

2. 有关云的科普视频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提问学生是否注意过天空中的云,并请学生描述自己见过的云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云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变化有何关系。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云的形成原理,包括水蒸气的凝结、冷却等过程。

讲解云的分类,如高云、中云、低云等,并解释各种云与天气的关系。

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使用望远镜观察不同高度的云,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云与当天天气的关系,加深对云与天气关系的理解。

4.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讨论云与天气变化的
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5. 作业与延伸:请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云的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更多关于云的科普资料,深入了解云的奥秘。

四、教学反思
1. 观察实践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2. 讨论与思考环节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云与天气变化
的关系。

3. 是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反思,对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6《观测云》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6《观测云》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6《观测云》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测云》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六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观测云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云的观测和记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云的特点,教会他们如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2.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云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云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云的观测记录表。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云的观测记录表,引导学生了解观测云的方法和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云的观测,要求他们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描述不当之处。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观测结果,讨论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规律。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云会变化?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测云的方法和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观测云,并用语言描述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8.板书(5分钟)教师用黑板和粉笔板书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关键词,方便学生记忆和回顾。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时长:45分钟教学情境分析:在进行《观测云》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采用了图片和视频资料作为导入。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观测云》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观测云》教案
2.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
(1)层云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层云有时会覆盖大部分甚至整个天空。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2)积云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观察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古的多少进行区分。
观察记录:(1)天空中无云或云量很少,云的份数不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一,能看见太阳,这样的天气为晴天。(2)天空中的云量较多,云的份数小于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太阳时常可见,这样的天气为多云。(3)天空中的云最很多,云的份数大于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很难看见太阳,这样的天气为阴天。
(3)卷云
纤细、羽毛状的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又叫钩卷云,也是卷云的一种。(出示图片)
3.到室外观察云
根据掌握云的三种基本形状,判断你观察到的云属于哪一种,并填写在天气日历中。(观看视频资料)
观察云量。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云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还预示着未来的天气变化。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判断云的形状。
学生室外观测云并画出观测到云的形状,并判断属于哪 一种形态。
画出云的简图。
让学生交流云量与天气的关系,把云量分别与晴”“多
云”“阴”建立起对应关系。
知道云的形成成因。
学习云的三种基本形态,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观察云》教学设计

《观察云》教学设计

《观察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观察云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的形成原理;2.能够观察、描绘和思考云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云的形成原理的课件、云的图片素材、云的类型和特征的简介。

2.学生准备:小组活动所需的云描绘表、彩色铅笔和素描纸。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空,并提问:“你们看过云吗?云是什么颜色的?云为什么会飘在天上?”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云的形成原理,通过课件展示云的形成过程和类型。

步骤二:云的观察(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观察员。

2.观察员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云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记录在云描绘表中。

3.学生互相轮流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云的类型和特征。

步骤三:云的描绘(30分钟)1.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协作,以一个特定的云类型为题材,使用彩色铅笔在素描纸上绘制云的形状。

2.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和想象,选择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来描绘云的特点。

3.绘制完成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欣赏彼此的作品,讨论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步骤四:成果展示和总结(2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将他们的云描绘作品放在展示区。

2.学生观赏其他小组的作品,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最喜欢哪幅云的描绘作品?为什么?你觉得你们小组的作品有哪些亮点?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的观察和描绘过程,回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观察云,并记录不同时间和天气条件下云的变化。

2.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绘画媒介(如水彩、丙烯等)来描绘云,体验不同艺术表达方式。

3.学生可以使用云描绘表向家人、朋友或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所观察到的有趣的云,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总结: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将有机会亲身观察云,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变化。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学生也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观察云教案三年级科学

观察云教案三年级科学

观察云教案三年级科学教案主题:观察云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学习目标:1.能够了解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

2.能够观察云的形状和颜色。

3.能够描述云的运动和变化。

4.能够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5.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观察云。

教学资源:1.云的图片和视频。

2.能够观察云的户外空地。

3.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云是什么?我们在哪里看到云?-你观察过云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云是静止不动的吗?还是会移动和变化的?Step 2:学习云的形成(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云的形成原理:-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

当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到冷空气,水蒸气会变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云可以是白色、灰色或黑色的。

Step 3:观察云的形状和颜色(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到户外空地观察云的形状和颜色。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云的形状和颜色进行描述。

2.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观察到的云的形状和颜色,并画出云的图像。

Step 4:描述云的运动和变化(20分钟)1.学生观察云的运动和变化,并在笔记本上描述。

2.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的云运动,例如云在天空中移动的方向、速度和变化形状的时间等。

3.学生可以使用词语和图片来描述云的运动和变化。

Step 5:探索云与天气的关系(1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类型的云与天气有关系?”2.学生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云,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不同类型的云如何与晴天、多云、雨天等天气现象相关联。

Step 6:使用工具和设备观察云(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使用望远镜或相机观察云的方法。

2.学生可以使用相机或望远镜观察云,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云的特点。

3.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使用这些工具观察云时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Step 7:总结与评价(15分钟)1.教师与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概括云的形成、形状、颜色、运动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观察云》教案1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观察云》教案1

《观察云》教案【教材简析】天空中漂浮的云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聚焦部分提出“在天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云”,将学生观察的视野转向天空。

而问题“我们怎么观察云?”进一步聚焦到观察云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

探索部分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观察到的云,判断这是什么云。

由于云无法收集,所以要求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云、记录云,也鼓励学生去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为下一步图片资料的对比做准备。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

再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

第二个活动,在学生充分观察了云并认识云的形态之后,让学生来观察云量。

研讨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画的云的形状,再和教科书上的云的三种形态进行比对。

第二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云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气象学上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把天空看作一个圆面,并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超过1/4但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学生分析】学生们眼中的云千差万别,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观察到的云各不相同。

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或记住云的特点和名称,只需要感知天空中的云是不同形状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即可。

再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观察云量时,只需让学生大体的去感觉天空中的少云、多云、阴云密布的三种状态即可,并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科学探究目标●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并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多云和阴,并用简图记录。

观察云教案三年级科学

观察云教案三年级科学

观察云教案三年级科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云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描述云的形态和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云的分类:积云、层云、卷云。

2. 云的形状和特征:云的高度、大小、颜色、运动状态等。

3. 云的成因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云的分类和特征描述。

难点:云的成因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放大镜和笔记本。

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询问学生平时是否观察过天空中的云,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观察活动进行。

3. 学生活动:分组观察云彩图片,记录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用提问导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关于云的问题,例如:“你们知道天上的云是什么样子的吗?”。

2. 讲授新课:通过PPT展示云的分类和形成原因,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云彩图片,描述其特征。

3. 巩固练习:分小组,每组选择一张云彩图片进行观察,记录其特征,并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4. 归纳小结:总结云的分类、形状和特征,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同时,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记录表评价。

2. 为学生提供反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进行点评,指导其如何更好地观察和描述云的形态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

3-6《观察云》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3-6《观察云》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3-6《观察云》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教学篇章:科学教学内容:《观察云》适用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科学上册教科版教学目标:1.理解云的形态和类型。

2.了解云对天气的影响。

3.通过观察云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天气的预测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云的类型和形态。

2.了解云对天气的影响。

3.提高学生对天气的预测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观察云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天气的预测能力。

2.如何让学生清晰认识云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1.活动式教学法2.探究式教学法3.情景式教学法教学准备:1.教材P32-33页2.放映设备3.《观察云》活动手册4.白板、笔、彩色笔5.云图样本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云图样本向学生展示不同形态的云,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云由什么组成?2.云有哪些形态?3.不同形态的云代表了什么?Step2:探究式学习(15分钟)(1)教师分组将云图样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去外面找云并拍照,然后回到教室,把照片放在指定的区域,老师会根据云的形态,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云型,并用白板标出云的形态。

(2)老师先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云型和云组合,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云,进行识别和分类,并记录云的变化。

(3)让学生自己查看实物云,在观察云表面的变化,学会发现云的正确观察方法。

Step3:探究后的讨论(10分钟)1.教师询问学生他们观察到的云的特点。

2.学生通过图或手工制作云表的形式进行分类展示。

3.学生小组互相交流,分享他们所做的云表,并加以讨论。

Step4:情景式学习(15分钟)(1)学生通过创造不同的天气场景,利用不同种类的云将场景再现,还需在画布上写出天气预报。

如:天气预报,东北风,阴天到多云,小雨。

(2)让学生向同学展示他们的画作,并问他们想要表达的天气预报是什么。

Step5:需要让学生准备好带回家的事物(5分钟)让学生在家里用相机拍下云的照片,并记录云的形态,并返回学校分享。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6 观察云》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6 观察云》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6 观察云》教学设计2.给同学们的云进行分类?3.同学们能将这些云进行分类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将云的形态记录,并且尝试着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对于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这也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通过观看视频,对比教科书,学习积云、层云、卷云的形貌特点;2.根据积云、层云、卷云的特点,重新将同学们的画进行分类;3.将今天天空中的云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31.学生分组讨论,学会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2.学会自己记录晴天、多云、阴天的云量;晴天的云量为:多云的云量为:阴天的云量为:3.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片,学会区分每张图片属于哪种天气,有哪些类型的云组成。

教师活动21.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云的视频或者照片,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各种云的特点。

2.引导学生将同学们收集的云的照片进行重新分类,学会认识天空中的云。

教师活动31.教师引导学生来观察和鉴别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

2.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和归纳的结果填写记录下来,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师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3.教师提供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判断所属天气。

活动意图说明:在学生掌握云的分类的基础上,学会对云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并且掌握云的多少对天气的影响,层层递进的理解和掌握天气的形成原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掌握的更加牢固,明白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影响,学会判断云量的方法,为室外的实际观察做准备。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1.学生到室外进行云的观察,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云的形貌。

观察今天的云量并记录:2.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教师活动41.教师带领学生有序的开展室外云形态的观察活动,并引导学生记录。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云量多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以及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将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认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知道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第六课观察云的教案

第六课观察云的教案

第六课观察云的教案第一节,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方式。

通过这个活动,引发学生对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节,认识云。

1. 云的形成。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形成原理,包括水蒸气升华成云、气温下降导致水蒸气凝结成云等。

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云的形成过程。

2. 云的分类。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分类,包括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等。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云,让学生学会区分和识别不同的云类型。

第三节,观察云。

1. 云的观察方法。

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云的方法,包括裸眼观察、使用望远镜观察和拍摄云照片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观察云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 云的记录与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和云的变化,包括云的类型、数量、高度和颜色等。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云情况,让学生分析云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云的创作。

1. 云的艺术。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艺术价值,包括云的造型、云的意境和云的表现手法等。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和摄影等方式,表现自己对云的理解和感受。

2. 云的诗歌。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诗歌创作,包括描写云的意境、抒发对云的情感和表达对云的赞美等。

鼓励学生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云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第五节,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云的形成原理、云的分类、云的观察方法和云的创作方式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培养了观察力、记录能力和创作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云的变化,发现美丽的云景,并将自己对云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云的过程,学会用心感受自然,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小学科学教案三年级《观测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三年级《观测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三年级《观测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云的形状和颜色多样性。

2. 能够观察并描述云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云朵图片、PPT、投影仪。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朵图片,引发学生对云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你看到过哪些形状和颜色的云?”2. 激发兴趣(10分钟):- 打开PPT,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云朵图片,并简单介绍每种云的名称和特点。

-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组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张云朵图片,描述云的特征并分享给全班。

-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 观察云朵(15分钟):-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或露天区域观察云朵。

- 学生们观察云朵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 学生们与同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4. 归纳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到教室,组织全班讨论云的特征和观察结果。

- 教师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并梳理归纳出云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多样性。

5. 深化研究(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形成原因,并进行简单解释。

- 让学生想象云朵的形状和颜色为什么会不同,并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

- 教师提供简单的科学解释,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6. 结束(5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并进行小结。

- 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鼓励他们观察云朵的变化,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 下次课时可以继续讨论和探索云朵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在观察云朵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描述云朵特征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云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观察云》教案

《观察云》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云的形态及分类:要求学生掌握积云、层云、高层云、积雨云等基本类型的特点,了解不同云与天气的关系。
举例:积云(白色、底部平坦、顶部呈凸起形状,常见于晴朗天气)。
(2)观察云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云的形状、高度、颜色等特征,并通过对比、分析,判断天气变化。
举例:观察云的形状,了解其可能预示的天气情况。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云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观察云的特征和制作简易天气观测记录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观察云》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天空中的云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云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云的基本概念、分类、观察方法及其与天气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云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观察云》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云的形态和分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我注意到,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来解释云的分类和特征,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课程节奏,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出困惑。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小学科学36《观察云》教案

小学科学36《观察云》教案

小学科学36《观察云》教案观察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云的形状和变化;2. 学会观察云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记录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云的形状和变化;2. 观察云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观察云的变化;2. 学生如何记录云的形状。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展示云的不同形状和变化;2. 学生的观察日记或记录本;3. 适当的室外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云的兴趣和好奇。

2. 老师问:“大家曾经看过这样的云吗?云是什么形状的?它们会变化吗?”步骤二:学习云的形状和变化1. 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状和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2. 老师介绍云的主要形状:如平铺的云、云层、堆状云等。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与一些物体做类比,比如说:平铺的云像棉花糖,云层像一层薄纱等。

步骤三:观察云的方法和技巧1. 老师与学生分享一些观察云的方法和技巧。

2. 比如,观察云的时候要留意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速度等。

3. 学生们可以练习观察云,并通过口头描述、绘画或拍照记录下来。

步骤四:室外活动1. 带领学生们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云的活动。

2. 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或相机拍摄云的照片,并回到教室后与同学们分享。

步骤五:整理观察结果1. 学生们在观察后,通过绘画、写日记或拍照片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云的形状和变化。

2. 学生们归纳总结自己的观察,可以把观察结果进行分类,比如按照云的形状分组,或者按照云的颜色分组。

六、教学延伸:1.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云的形成原理和云的分类。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画出一幅云的形状图,并简要介绍。

3. 学生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云并记录下来,以比较它们的变化。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堂云观察课,我们学到了观察云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了云的不同形状和变化。

《观测云》教案+同步练习附答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观测云》教案+同步练习附答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
根据云的形状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难点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形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片《会变化的云彩》
云是怎么形成的?
云的形成:地面的水经过太阳的照射而蒸发,水蒸气不断的想天空更高的地方运动,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轻,可以浮在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
不同地点观察到的云各不相同,每个人眼中的云也是千差万别。但同一种云,形态大致相同,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
云有三种基本形态:
(1)大团、堆积的云,即积云。
(2)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即层云。
(3)纤维、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状的云,即卷云。
2.今天的云量如何?属于何种天气?
每一天的云都可能出现变化,有的时候一天当中的云还不一样呢!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云彩,描述一些你知道的云的形态。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
均匀成册,灰色似雾的云是层云;
大团、堆积的云是积云;
纤维、羽毛状的云是卷云。
1.积云
高于层云,看上云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2.层云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
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6《观察云》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6《观察云》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6《观察云》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云》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云朵的形态、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现象,认识不同类型的云朵,并能够简单描述云朵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

但学生在观察云朵时,可能由于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描述云朵的形状和变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云朵,知道云朵的形状和变化。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云朵,知道云朵的形状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云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云朵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记录表格,让学生记录云朵的形状和变化。

3.准备相关科普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云朵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云朵,激发学生对云朵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云朵,如白云、乌云、卷云等,让学生了解云朵的形状和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云朵,记录云朵的形状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云朵的特点。

小学科学6《观察云》(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6《观察云》(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6《观察云》(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观察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云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能力目标: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云的类型和形状,能够观察云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发现欲望,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观察云》(教科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1. 学会观察云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云的特征。

2. 了解云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四、教学难点能够观察云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图片、云模型、小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老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云,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导入:你们有没有看到过云?云长什么样子?它是什么颜色的?它会发生什么变化?Step 2 培养学生观察云的能力1. 具体观察: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云的特征。

比如:有些云像棉花糖,有些云像白色的雪球,有些云像灰色的雾霭等。

2. 抽象概括:让学生总结归纳自己观察到的云的特征,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例如:云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有时它蓬松像棉花糖,有时它厚厚的像灰色的雾霭。

Step 3 了解云的分类1. 老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云的分类,并给予相关的图片示例。

如:积云、层云、卷云等。

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云,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例如:这是什么云?它是哪种类型的云?Step 4 了解云的形成原因1. 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云的形成原因,如水蒸气在空中升华凝结形成云。

2. 展示云模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模拟云的形成过程,加深对云的形成原因的理解。

Step 5 观察云变化并进行分析1. 让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并描述其变化。

例如:云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云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2. 让学生讨论可能导致云变化的原因,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观测云》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观测云》教案

第三单元天气第6课时观测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学准备】教师: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小组: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记录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 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2. 提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云是怎么形成的?(预设: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3. 提问: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材料准备:学生课前观察云的记录纸]1. 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

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

(建议:如果学生作品过多不便分类,教师也可事先对作品进行挑选。

)2.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3. 教师通过投影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应该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4. 将学生画的云进行分类。

5.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 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观察云+参考教案

观察云+参考教案

6.观察云一、教学目标1.知道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知道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3.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4.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5.能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知道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记录册等。

教师准备: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观察云.mp4、【活动设计】画一画校园里的云.jpg。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聚焦【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提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云是怎么形成的?【预设】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讲述】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轻,可以浮在空气中,这就形成了云,云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天气变化。

【提问】那我们怎么观察云?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呢?【过渡】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云,学习云。

【新知讲解】(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组织活动】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并画了云的形状,现在请大家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

(建议:如果学生作品过多不便分类,教师也可事先对作品进行挑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讲述】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为了很好的区分云,科学家们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和卷云。

我们把大团堆积的云叫做积云;把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叫做层云;把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叫做卷云。

【组织活动】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积云、卷云和层云三种类型将你所画的云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将所画的云进行分类。

【讲述】我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云》教案
【教材简析】
天空中漂浮的云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聚焦部分提出“在天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云”,将学生观察的视野转向天空。

而问题“我们怎么观察云?”进一步聚焦到观察云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

探索部分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观察到的云,判断这是什么云。

由于云无法收集,所以要求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云、记录云,也鼓励学生去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为下一步图片资料的对比做准备。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

再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

第二个活动,在学生充分观察了云并认识云的形态之后,让学生来观察云量。

研讨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画的云的形状,再和教科书上的云的三种形态进行比对。

第二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交流云量。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气象学上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把天空看作一个圆面,并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超过1/4但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学生分析】
学生们眼中的云千差万别,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观察到的云各不相同。

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或记住云的特点和名称,只需要感知天空中的云是不同形状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即可。

再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观察云量时,只需让学生大体的去感觉天空中的少云、多云、阴云密布的三种状态即可,并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并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多云和阴,并用简图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云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天气的信息,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云,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天气的三种状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记录册。

教师准备: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典型的晴天、阴天、多云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问题导入:今天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导学生探索云和天气之间关系。

再让学生说一说,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介绍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进而提出“怎么观察云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云是什么,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同时聚焦话题。

二、探索
1. 介绍云的种类和云量。

先在教室内观察各种云图,教师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积云、层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不同云量的天空图片,了解不同云量的天空状况。

补充介绍:把天空看作一个圆面,并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图片展示几种云,让学生试着判断它是什么云;展示几种天空云图,让学生判断云量。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际观察前,学会判断云量的方法,了解几种云的形状和特点。

为室外实际观察云做准备。

2. 室外观察,并判断云的种类。

带学生到室外观察云,并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

将记录到的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说一说与哪一种云类似。

设计意图:室外观察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室内学习过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的探究方法。

3. 观察云量,并记录下来。

室外观察云量,在活动记录册中记录云量。

三、研讨
1. 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这些云进行分类。

2. 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何种天气。

3. 说说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观察云
一、观察云
(此处粘贴学生作品)
二、观察云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课堂活动记录有两个内容。

第一个记录内容是画一画观察到的云,判断这是什么云。

组织学生室外观察云的形状,再对照教材中气象学上的图片,判断今天是什么云,将名称记在图的下面。

第二个记录内容是观察今天的云量并记录。

当学生到室外观察云量的多少后,也要引导学生做充分的研讨,让学生明确判断晴天、多云、阴天的描述性标准,最终确定今天的云量情况,并将对应云量符号记录在方格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