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曲类曲种
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以《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山待后世》为例
![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以《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山待后世》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b0bee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d.png)
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以《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山待后世》为例林素纯【摘要】曲艺指的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主要指的是从民间口头文学与歌唱艺术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我国的曲艺种类丰富多彩,且皆拥绝技,其中中国北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大鼓与京韵大鼓,它们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两首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是为数不多的以曲艺中的东北大鼓和京韵大鼓为基础的歌曲,笔者想通过自己在研习这两首歌的同时,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及自己对东北大鼓和京韵大鼓的了解和掌握介绍给后面学习者提供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东北大鼓;《八月十五月儿明》;京韵大鼓;《重整河山代后生》【作者】林素纯【作者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一、东北大鼓的形成与艺术特点(一)东北大鼓的形成东北大鼓存在并广泛流传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包括的地区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是一种曲艺说唱曲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鼓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大鼓最初的形式是“弦子书”,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北方的农村流传甚广,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与乐亭大鼓、京韵大鼓等进行融合之后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东北大鼓的艺术特征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和传统曲目东北大鼓大约形成在清代中期时期,最开始表演的形式是一个人进行表演,应用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在演唱者的腿上绑有“节子板”,跟着节拍击节,也被称作“弦子书”。
之后,东北大鼓演变为演唱者一人自击鼓、板,然后和乐队配合演唱,应用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应用的是东北方音,清末民初东北大鼓是由清一色的男演员转为“女大鼓”。
东北大鼓演员在演出的时候十分重视手、眼、身、法等形态动作表现,讲白要有韵律、节奏,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表演题材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取材内容大多数为戏曲、小说等。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https://img.taocdn.com/s3/m/1ff9f0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1.png)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说与唱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是鼓曲类曲种的共同特点。
它的说带有音乐性,唱带有口语性,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自然而贴切。
器乐的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鼓曲类包含的曲种多而且复杂,所以又分为八种。
如下: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时调小曲类、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杂曲类等。
琴书类: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徐州琴书、安徽琴书、云南扬琴、贵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翼城琴书等;北京琴书北京琴书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省。
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
长期没有专业艺人,只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以为娱乐。
19世纪末叶逐渐有了专业艺人到北京、天津两地演唱。
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用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加了四胡伴奏。
琴书泰斗关学曾(1922——2006)北京琴书的曲调接近平谷调,只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
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七国演义》、《回龙传》等10余部。
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
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由于演员关学曾与琴师吴长宝长期合作,进行艺术革新,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并在伴奏艺术上不断革新,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并编唱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考神婆》、《一锅粥》等。
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
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即“玩局”。
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200支,其中以[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称为“老六门主曲”。
清代末年撂地演出以后,以演唱中篇书目为主。
由于很多曲牌拖腔过长,演出费力,格律严谨,艺人难于填词,遂在音乐上演变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的结构形式。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曲艺类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曲艺类](https://img.taocdn.com/s3/m/1817ba2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0.png)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 2019年11月,《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 司、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获得扬州评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申报的“龙舟说唱”入选国务院关于公 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Ⅴ-31。
龙舟说唱的起源时间,准确的年份已无从考证,约兴起于清代乾隆年 间。关于其渊源背景,历来存在纷争。岭南民俗学者叶春生在其所著的 《广府民俗》中提到两种说法:“龙舟,或称龙舟说唱,也是用广州方言 演唱的说唱形式,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
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同时分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 及木鱼、双铃等自行伴奏。其唱腔音乐丰富繁杂,包括“五空仔”和“四 空仔”等常用的主要曲调、“杂碎仔”和“念杂仔”等念诵性的曲调及 “杂歌”与“花调仔”等吸收自姊妹艺术的曲调等多种类型。传统节目有 《陈三五娘》《秦雪梅》等。锦歌音乐唱腔海纳百川的丰富性反映出其艺 术上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流行地人民不拘一格、开拓 进取的精神气质。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曲艺类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 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 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 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鉴赏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鉴赏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cd27a44e45c3b3567ec8bc9.png)
一、京韵大鼓:是用北京语言声调演唱的北方鼓曲,又名“京音大鼓”属于鼓曲
类曲种,是北方鼓词类曲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抵艺术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曲调流畅明亮,强调字正腔圆。
二、声腔系统:是戏曲中主要的表现手段。
一般是把戏曲中某些音乐和演唱相类似
的腔调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中国古典戏分为南杂剧和南戏两派,由于流传地域不同,逐渐形成昆腔,高腔,皮黄和梆子腔四大声腔。
三、中国汉族民歌的体裁划分,每一种体裁形式的艺术特征。
民歌的体裁按其音乐的特点及地方色彩一般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
号子的艺术特征:
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2.节奏的律动性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
山歌的艺术特征:
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
2.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
3.高亢的曲调
4.较单纯的表现手法
小调的艺术特征:
1.婉转、曲折的表达方式
2.节奏规整、均衡
3.叙事、抒情的表现特点
4.形式规整、结构独立,乐段的终止感强
江苏孟姜女调的民歌遍布中国城乡,流传面极广,擅长表现哀怨之情,其基本音乐形态是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的四句体单乐段,每句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如江苏的《孟姜女》曲调以级进与环绕进行为主,玩转柔美,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
京韵大鼓与“怯大鼓”
![京韵大鼓与“怯大鼓”](https://img.taocdn.com/s3/m/e831e9e7f12d2af90342e6bc.png)
京韵大鼓与“怯大鼓”京韵大鼓是鼓曲类的代表曲种之一,旧时也称为京音大鼓或“怯大鼓”,如今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区。
早期的京韵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清音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及其它说唱艺术发展而成的,到今天已有百年的历史。
下面本文将对京韵大鼓发展史上的“怯大鼓”问题作以简单地梳理。
一“怯大鼓”概念的定性在论述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将影响京韵大鼓产生的“木板大鼓”及“子弟书”这两种曲艺形式做以简单介绍。
“木板大鼓”是流行于河北一带的农民说唱艺术。
演唱者皆半农艺,他们演唱时由于没有丝弦乐器的伴奏,只以木板与鼓击节,因而得名。
说唱的内容大都是些历史故事,如:三国、水浒、东汉、西汉以及列国等。
基本上是以“说”为主的长篇大书形式。
木板大鼓这种曲艺形式不仅是京韵大鼓的前身,也是西河大鼓等多种大鼓的前身。
“子弟书”是清朝时期乾隆年间(1736-1795)从满州贵族中产生出来的,是北方鼓词的一个支流。
旧时一直在北京有闲阶级之中流传,直至光绪年间(1875-1908)而衰绝。
光绪间,震均在《天咫偶闻·卷七》中曾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
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
西韵尤缓而低,一韵萦纡而良久。
此等艺,内城士大夫多擅场,而瞽人其次也。
”在京韵大鼓形成之初,这两种旧时的曲艺形式都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如今的许多音乐史著作中,关于影响京韵大鼓形成时期的木板大鼓这一曲种概念替换为“怯大鼓”的表述,本人认为这存在着一定疑意,甚至有一些概念的混乱。
所以下面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笔者将先给“怯大鼓”予以定性。
在如今的部分音乐史著作中,有观点认为京韵大鼓是“怯大鼓”和“子弟书”的合流。
而关于“怯大鼓”这一早期曲艺品种的定性问题,笔者在搜集材料中发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傅惜华先生为代表的“木板大鼓”论;另一种是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怯调西河”论。
以下引用两者的原文,并作以比较。
鼓曲类
![鼓曲类](https://img.taocdn.com/s3/m/76988a75aaea998fcc220e9e.png)
鼓曲类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
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
概括一下,又可分成七种:弹词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
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
也有一个人自弹自唱的。
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
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
苏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
当前要紧的流派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大鼓大鼓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
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员打鼓演唱。
也有的不用乐器伴奏,只打鼓演唱。
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盛行于清末,是从民歌小调进展变化来的。
北方大鼓最早的一种是犁铧大鼓(即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它的曲调唱腔是从鲁北农村中一种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进展成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
什么原因起名叫“大鼓”呢?这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说大鼓是从农民的秧歌进展来的,农民们有时敲着大鼓来引歌、送歌。
秧歌鼓本来是特别大的,后来参照和尚道土所用的扁鼓,把它改成小鼓了。
一说是,从前鼓词,擅演大部头书,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因此管大部头的鼓词就叫“大鼓书”,简称大鼓。
还有一说认为打鼓是为招揽观众,把大伙聚集起来,即“打鼓说书”,后被讹传成“大鼓书”。
总之,不管怎么样解释,大鼓基本上从民间土生土长起来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全国二十几种大鼓,多按地域起名。
如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板大鼓、京东大鼓、奉调大鼓,以及平谷、唐山、南阳、上党、东北、安徽、河洛、湖北、太原、广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大鼓等。
按乐器分有铁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清音大鼓等。
渔鼓和道情京韵大鼓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的只唱不说。
表演时,用右手手指敲击渔鼓。
渔鼓是用八节竹筒,在顶端蒙上羊皮或猪护心皮制成的。
传统节目中有特别大一部分宣扬道教的出世思想,因此又名“唱道情的”。
中国民间打击乐器名曲
![中国民间打击乐器名曲](https://img.taocdn.com/s3/m/088a10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f.png)
中国民间打击乐器名曲中国民间打击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曲目。
这些乐器包括锣、鼓、镲、钹等,它们在农田劳作、庆祝活动、战争阵势等各个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中国民间打击乐器名曲。
1. 《龙凤呈祥》:这是一首广东民间音乐作品,通过锣鼓的齐奏和华丽的编排,展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音乐艺术水平。
《龙凤呈祥》一曲既庄重又热烈,常用于各种重大庆典和节日活动中。
2. 《江南好》:这是一首江苏民间音乐作品,流传于苏南地区。
这首曲子结构紧凑,节奏明快,用长镲和短镲的轻重组合展示了江南风光和民俗人情。
《江南好》是苏南地区庆祝丰收、婚庆等喜庆场合的重要音乐。
3. 《咏鼓》:这是一首山东民间音乐作品,反映了山东乡村的风貌和百姓生活。
《咏鼓》一曲多种多样的鼓乐声和响亮的击奏,带着浓厚的农村气息,是山东人们热爱的音乐作品。
4. 《喜乐鼓声》:这首曲子出自河南民间音乐作品,以锣和鼓为主奏乐器,节奏明快、欢快,常用于丰收庆典、新春音乐会等场合。
《喜乐鼓声》通过乐器的合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喜庆活动的热爱。
5. 《天鼓鸣之战》:这是一首云南民间音乐作品,演奏着传统的锣鼓节奏,给人一种激烈、战争的感觉。
《天鼓鸣之战》是云南少数民族在赛马、拜神等重大活动中经常演奏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激情和动力。
6. 《锣鼓舞》:这是一首四川民间音乐作品,通过锣鼓的齐奏和欢快的节奏,表达了四川人民勤劳善良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锣鼓舞》是四川传统舞蹈中常用的音乐,热闹欢快,令人振奋。
7. 《击鼓游行》:这首曲子流传于河北地区,以激昂的节奏和锣鼓声为特点。
《击鼓游行》一曲常常用于河北杂技表演和民间庆典,使人们在观看表演时更加热烈和兴奋。
8. 《磬α之声》:这是一首陕西民间音乐作品,以磬为主乐器,音调悠扬、缓慢,具有浓郁的宗教氛围。
《磬α之声》被陕西人民广泛用于风水调整和祭祀活动中,被认为可以祈福、驱邪。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https://img.taocdn.com/s3/m/14a2be0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4.png)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过山林狂风如吼冷嗖嗖堪可的大雨临了头”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艺术特点木板大鼓发展成京韵大鼓后,伴奏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的方言,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并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
京韵大鼓有以下特点: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
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可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
基本腔调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长腔、悲腔等。
平腔适于叙事,高腔表现激昂的情绪,落腔则表现平缓轻松的情绪。
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
所以,唱词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
说唱音乐的类别
![说唱音乐的类别](https://img.taocdn.com/s3/m/c9ac8955a58da0116d174917.png)
京韵大鼓
一、曲种简介 二、曲种名家 三、代表作品 四、基本风格特征
一、京韵大鼓曲种简介: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 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 过很多名称:
1. 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 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
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 4. 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宣统
三年(1911)后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联璧 合的伴奏小乐队。
京韵名家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并起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
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 风格朴素自然见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 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 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 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 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 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 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 《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 曲目。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 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 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2. 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 “京音大鼓”。
3.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 名称为“京韵大鼓”。
资料记载情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 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 记载:“刘宝全说‘怯 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 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 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 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 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 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 到城里来作场。”
曲艺曲种
![曲艺曲种](https://img.taocdn.com/s3/m/1fa56ee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b.png)
牌子曲
曲艺的一个类别。凡将各种曲牌连串演唱,用以叙事、抒情、说理的曲种都属这一类。在曲式结构上通常取 由曲头、曲尾,中间插入许多曲牌联缀而成的联曲体结构。包括单弦、大调曲子、四川清音、湖南丝弦、广西文 场等。一般为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六人的。伴奏乐器不一,流行在北方的牌子曲多以三弦为主,南方的牌子 曲则多以扬琴、琵琶、二胡等为主。各种牌子曲的曲牌数量多少不一,有些曲牌如 <银纽丝>、<寄生草>、<剪剪 花>、<叠断桥>、<满江红>等,往往为各地牌子曲所共有。
琴书
曲艺的一个类别。又名扬琴。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故名。包括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翼城琴 书、武乡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和北京琴书等曲种。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多数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有些则明显受滩簧、南词的影响或由大鼓演变而成。表演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和走唱的,有 的则分角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 器除扬琴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概括一下,又可分成七种: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 自弹自唱的。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苏 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当前主要的流派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君 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坐弦
曲艺名词。过去北方一部分曲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单弦、天津时调等演出时,经常有一名 三弦乐师于后台等候,称“坐弦”。凡遇演员无弦师或固定弦师因故未到场时,即由坐弦顶替。坐弦一般均有丰 富的伴奏经验,熟悉各个曲种和演员演唱特点以及曲目内容。
中国鼓演奏曲目
![中国鼓演奏曲目](https://img.taocdn.com/s3/m/7b4c676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3.png)
中国鼓演奏曲目
中国鼓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包括独奏、合奏、戏曲、民间音乐等不同形式。
以下是著名的中国鼓演奏曲目。
1.《夜深沉》:这是一首鼓和京胡的名曲,以鼓的独奏和京胡的演奏相结合,展现了鼓演奏的魅力。
2.《绛州大鼓》:这是一首纯鼓的独奏曲目,以绛州大鼓为演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节奏表现出中国鼓乐的魅力。
3.《陕西威风锣鼓》:这是一首陕西地区特色的锣鼓曲目,将鼓和锣钹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民间氛围。
4.《十番粗细丝竹锣鼓》:这是一首将吹、拉、弹、打各类乐器组合演奏的曲目,充分展示了民族器乐的丰富多样性。
5.《唢呐曲》:这是一首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曲目,唢呐独特的音色与中国鼓的演奏相互辉映,呈现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6.《苏南吹打》:这是一首江苏地区特色的吹打曲目,以板鼓、同鼓等乐器演奏,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除了以上这些著名曲目,中国鼓演奏的曲目还包括许多戏曲、民间音乐和现代创作作品。
这些曲目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也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享受。
民族概论资料整理(整理后)
![民族概论资料整理(整理后)](https://img.taocdn.com/s3/m/25ba501b5f0e7cd1842536b2.png)
名词解释:京韵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
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用北京语音演唱,流行北方。
最初由河北河间一带农村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起来,后流入天津、北京等城市,因当时艺人说唱带有方言土音,被城里人贬为“怯大鼓”,后大鼓艺人刘宝全把语音改为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
如《剑阁闻铃》。
它的唱腔属主曲体,有二板六腔。
用三弦、四胡做伴奏乐器,演唱者自司板、鼓,边说边唱。
刘宝全:清代末叶最为突出的大鼓艺人,他把怯大鼓的语音改为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形成“刘派”,高亢挺拔,刚柔并济,代表作《丑末寅初》。
岔曲:是单弦牌子曲的主要唱腔之一。
传说为乾隆年间宝莜槎根据当地流行的高腔脆白发展而成。
因创始人是筱槎,故由谐音为岔曲。
传统的岔曲为6句体结构,唱腔之间用过门隔开,分句明显,各自独立。
它的内容一般以抒情写景为主,歌词多咏赞体,如《风雨归舟》。
后来岔曲中加入的垛句被称为“大岔曲”,岔曲中间加入一个曲牌的称为“枣核儿”,加入5个曲牌的称“腰截”。
山东琴书:是琴书类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流行山东。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最早是“玩局”,多为男性艺人,后入城说书,吸收女艺人。
1934年著名艺人邓久如在天津定名为“山东琴书”。
它有南路、北路、中路三种流派。
音乐属于主插体,唱腔包括“凤阳歌”、“垛子板”、丰富多彩的民间小曲。
如《梁祝下山》。
靠山调:是天津时调的主要唱腔,特点是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基本曲调4句,在其中通常插入一个叙述性较强、节奏较自由的数唱,形成“起、平、落”结构形式。
如《秋景》。
河南坠子:是道情类曲艺的曲种之一,流行河南等地,以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其音乐原为民间的“三弦书”。
它形成了中路、东路、北路三种流派。
它属于主曲体曲种,唱腔由上下乐句变化组成,常见的有开唱段、平腔、含韵、快礼板。
如《凤仪亭》。
苏州评弹:是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的合称,属弹词类曲艺的曲种。
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转载]鼓乐曲目介绍:
![[转载]鼓乐曲目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9e143f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7.png)
[转载]⿎乐曲⽬介绍:原⽂地址:⿎乐曲⽬介绍:作者:北京击⿎打击乐艺术团节⽬介绍⼀、黄⼟的诉说(⼤⿎独奏)李真贵曲深沉、浑厚、淳朴、坚毅是这⾸⿎乐曲的基调,如歌似泣的⿎声,似⽕如荼的⾳韵,诉说了黄⼟地千年沧桑,百废待兴,乐曲把⼈们带⼊了遥远的黄⼟⾼原,留给了观众不尽的思索。
⼆、⼭⾥汉⼦郭敏智曲乐曲时⽽⾼亢激昂、时⽽低回深沉、把⼭⾥⼈那种纯真善良、朴实憨厚、粗矿豪迈、热情奔放的男⼦汉⽓概留给观众,使之产⽣⼀种特殊的共鸣。
三、龙腾虎跃李民雄曲乐曲以虎⽣风、龙⽣云的⿎乐语汇,将炎黄⼦孙的⽣⽓铮铮龙⾻跃然曲中,⽕爆热烈,慷慨激越,热情赞美了龙的传⼈虎之精神。
四、天下黄河九⼗九道弯⼜名《黄河船夫》张列曲⼀⾸熔歌声、⼈声、⿎声为⼀炉的⿎之交响,勾划出⼀副狂风席卷,⼤浪滔天的画⾯,表现黄河上的船夫在激流险滩上,齐⼼协⼒,⼀往⽆前。
五、杨门⼥将张列曲马蹄声碎,⼤地⽣咽,⼀纸噩耗传来,杨府上下,悲痛万分,杨门⼥将⾯对⼤敌当前,强抑丧亲之痛,披挂上阵,奋勇抗击外邦⼊侵。
乐曲运⽤戏曲锣⿎经的传统语汇和现代敲击技法,浓彩重染,着⼒烘托战地氛围,使之⽓势宏伟,⾼亢地呕歌了⼀代⼱帼英雄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六、黄河⿎韵王宝灿曲黄河⼀泻千⾥,万古长流,波澜壮阔,汹涌澎湃。
它象征了历代⽣活在黄⼟地上的三晋⼈民威武不屈,⾃强不息。
乐曲以浑厚奔放的⾳韵,试图让观众在⿎乐语汇中体味到黄河⼉⼥的博⼤胸怀和顽强意志。
七、秦王点兵王宝灿、景建树曲西风急,号声紧,⿎板锣钹将你步⼊1300多年前的唐代演兵场。
西风急,号声紧,似见秦王李世民阅兵、点兵、练兵、出兵。
乐曲以铿锵、雄健、激越、紧凑的⿎点,3唐代将⼠挥师北伐,策马挺进,击⿎上阵,直捣敌营,再现了李世民点兵出征的宏伟⽓魄和宏⼤场⾯。
⼋、⽜⽃虎王国杰曲乐曲通过相搅对打,以“相遇”、“相戏”、“相⽃”三个乐段,形象地展⽰了⽜之倔犟刚悍,虎之威武勇猛。
九、⽼⿏娶亲郝世勋曲⼀个童话世界,相传腊⽉初三是⽼⿏嫁⼥的⽇⼦。
中国古典鼓乐曲单
![中国古典鼓乐曲单](https://img.taocdn.com/s3/m/24bca4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f.png)
中国古典鼓乐曲单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鼓乐作品更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 节奏鲜明,充满力量感的纯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节奏鲜明、充满力量感的纯音乐作品,通常采用大鼓、小鼓、大锣、小锣等打击乐器,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和力度,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
2. 古风击鼓音乐,由鼓声和箫声组成的作品
古风击鼓音乐作品通常采用鼓和箫这两种乐器,通过两者的和谐配合,表现出古代诗情画意的氛围。
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
3. 古风击鼓音乐作品,以激昂的鼓点为主题
这类作品通常采用大鼓等打击乐器,通过激烈的敲击和节奏变化,表现出古代战争、英雄豪杰等场景的激昂气氛。
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十面埋伏》、《秦王骂阎罗》等。
4. 轿迹激由多种打击闭袜乐器组成的音乐作品
这类作品通常采用多种打击乐器组合而成,通过不同的音色和节奏变化,表现出古代行进队伍或者祭祀仪式的庄重和肃穆。
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得胜令》、《将军令》等。
5. 以古代鸣鼓为主题的纯音乐作品
这类作品通常以古代鸣鼓为主题,采用大鼓、小鼓、手
鼓等多种打击乐器,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技巧,表现出古代战争、神话传说等故事的震撼和感人。
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战鼓》、《神话》等。
20世纪以来鼓曲类曲艺音乐研究综述(下)
![20世纪以来鼓曲类曲艺音乐研究综述(下)](https://img.taocdn.com/s3/m/9a67bd741711cc7931b7167b.png)
音 乐理 论 ・
大 众 文 艺
2 O 世纪以来鼓曲类曲艺音 乐研究综述 ( 下)
高 苹 ( 中 国艺术研 究 院 曲艺研 究所 北 京 1 0 0 0 2 9 )
摘要 :2 ( ) 世 纪以 来, 鼓 曲类 曲艺音 乐的研 究成 果在理论 方法和个 大鼓 的 改革 与创 新 》 、张 凌怡 , 韩 宝利 《 梅 花大 鼓 唱腔 改革 的几 6 苏 友谊 《 从 “ 上 党 鼓 书 ”进 京 谈 鼓 曲的 改 革 》” 介 案研 究方面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但有待 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展 的新 变 点 体会 》1 化 、新特 点 ,并不断探 索和创新 。本 文回顾 总结近百年来鼓 曲音 乐研 绍 曲种 改革 成 功 的经验 。郭 学东 《 从“ 乔派 坠子 ”的兴 盛看 曲艺
流派的形成极大丰富了曲种的发展而目前关于曲种流派的形成与风格特点表演艺术家的艺术道路演唱风格方面的研究也比较集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位表演艺术家如京韵大鼓刘宝全派骆玉笙派河南坠子赵铮派等其实在乡村里巷活跃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家他们对当地鼓曲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艺术水平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张玉梅 《 试论 东 北大 鼓 的音 乐改 革》 等 。这类 成 果 旨在 总 结 改 革取 得 的成 功经 验 为 曲种 的改 革提 供 借鉴 。这 个 时期 仍然 涌 现 了优秀 的鼓 曲编创 作 品 ,骆 玉笙 的 《 重 整河 山待 后 生 》充 分展 示 了编创 者敏 锐 的创 作 活 力 。8 O 年 代 由老 舍先 生 长篇 小 说 《 四世 同 堂 》 改编 的 同名 电视 连 续剧 ,刻 画 了在 抗 日战 争 期间 北京 市 民从 迷 茫走 向觉醒 , 由林 汝 为作 词 、雷 振邦 、温 中 甲、雷 蕾作 曲吸 取 了京 韵大鼓 的音 乐 素材 编创 了片 头 曲 ,年过 七 旬 的骆玉 笙 用其 悲 壮 、醇 厚 的演 唱 , 首次 与管 弦 乐合 作 ,给青 年 观众 耳 目一 新 的感 受 ,这 次成 功 的改 革给 曲艺 改革 以新 的启 示 。 鼓 曲流 派 形 成对 曲种 的 发展 有 着 重 要 的意 义 ,而 流 派 的形
曲艺种类介绍(7)——鼓曲(时调小曲类)
![曲艺种类介绍(7)——鼓曲(时调小曲类)](https://img.taocdn.com/s3/m/fb407d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f.png)
曲艺种类介绍(7)——鼓曲(时调小曲类)说与唱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是鼓曲类曲种的共同特点。
它的说带有音乐性,唱带有口语性,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自然而贴切。
器乐的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鼓曲类包含的曲种多而且复杂,所以又分为八种。
如下: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时调小曲类、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杂曲类等。
时调小曲类: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曲、襄阳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天津时调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
它渊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
天津时调除《要婆婆》等少数二人对唱节目外,大多是一人独唱,伴奏乐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节子板。
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等。
另有外地传来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盘棋”等小调。
天津时调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近于数唱的“垛子板”,如“靠山调”中的“大数子”等。
它的语音声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演出旧照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
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相当多的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
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
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春来了》等新曲目。
中国古代的纯鼓曲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纯鼓曲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fb0142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0.png)
中国古代的纯鼓曲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鼓曲,纯用鼓击打出来的,最好不需要带其他乐器,声势
宏大的更好,外国类似的也可以,比如庆鼓,之类的也可以,当然穿
虎扁臼壮铰憋歇铂忙《神秘园》里的那个庆鼓(其中的一段)也凑合了。
谢谢
天津除京韵大鼓外,还流行"梅花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各自都有著名的流派和著名的演员。
其中,梅花大鼓名家有花四宝、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花莲宝、花云宝、花银宝、周文如等;京东大鼓名家有刘文彬、董湘昆、王韫秋等;西河大鼓名家有马增芬,所唱的《绕口令》一曲,曾风靡津沽大地,妇孺皆吟
京韵《斩华雄》
京韵《刺汤勤》
京韵大鼓《剑阁闻铃》
快板书《燕子李三》
京韵大鼓《徐母骂曹》
京韵大鼓《白妞说书》
西河大鼓《甘祖昌》
联珠快书《蜈蚣岭》
京韵大鼓《活捉三郎》
梅花大鼓《黛玉悲秋》
京韵大鼓《金锭骂城》
京韵大鼓《白帝城
单弦牌子曲《马前泼水》
骆玉笙先生演出《子期听琴》
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温玉华女士单弦《祥林嫂》
单弦《翠屏山》之“酒楼泄机
单弦《武十回--泄机捉奸》。
鼓曲类曲种
![鼓曲类曲种](https://img.taocdn.com/s3/m/3f793c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e.png)
鼓曲类曲种鼓曲类曲种河南坠子鼓词: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东北大鼓,温州鼓词,安徽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陕北说书等。
弹词: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四明南词,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时调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调,襄阳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道情: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牌子曲:单弦,岔曲,南音,聊城八角鼓,大调曲子,广西文场,西府曲子,安康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搅儿等。
琴书: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雒〔luò〕花鼓等。
杂曲: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歌,江西莲花落,南丰香钹,瑞昌船鼓,于都古文,三棒鼓,善书,潮州歌,粤曲,粤讴,龙舟歌,粤东渔歌,五句落板,零零落,荷叶,姚安莲花落,贤孝,倒浆水,台湾歌仔等。
少数民族曲种:好来宝(蒙古族),笑嗑亚热〔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古族〕,太平鼓〔满族〕,三老人〔朝鲜族〕,漫谈〔朝鲜族〕,才谈,鼓打铃〔朝鲜族〕,判捎里〔朝鲜族〕,依玛堪〔赫哲族〕,铃鼓〔瑶族〕,蜂鼓〔壮族〕,末伦〔壮族〕,琵琶歌〔侗族〕,嘎锦〔侗族〕,果哈〔苗族〕,嘎百福〔苗族〕,阿苏巴底〔彝族〕,四弦弹唱〔彝族〕,甲苏〔彝族〕,布依弹唱〔布依族〕,哈巴〔哈尼族〕,大本曲〔白族〕,赞哈〔傣族〕,喊半光〔傣族〕,折嘎〔藏族〕,喇嘛玛尼〔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藏族〕,宴席曲〔回族〕,巴西古溜溜〔撒拉族〕,念说〔锡伯族〕,冬〔东〕不拉弹唱〔哈萨克族〕,苛夏克〔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说唱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曲类曲种
河南坠子
鼓词: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东北大鼓,温州鼓词,安徽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陕北说书等。
弹词: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四明南词,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时调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调,襄阳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道情: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牌子曲:单弦,岔曲,南音,聊城八角鼓,大调曲子,广西文场,西府曲子,安康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搅儿等。
琴书: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雒〔luò〕花鼓等。
杂曲: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歌,江西莲花落,南丰香钹,瑞昌船鼓,于都古文,三棒鼓,善书,潮州歌,粤曲,粤讴,龙舟歌,粤东渔歌,五句落板,零零落,荷叶,姚安莲花落,贤孝,倒浆水,台湾歌仔等。
少数民族曲种:好来宝(蒙古族),笑嗑亚热〔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古族〕,太平鼓〔满族〕,三老人〔朝鲜族〕,漫谈〔朝鲜族〕,才谈,鼓打铃〔朝鲜族〕,判捎里〔朝鲜族〕,依玛堪〔赫哲族〕,铃鼓〔瑶族〕,蜂鼓〔壮族〕,末伦〔壮族〕,琵琶歌〔侗族〕,嘎锦〔侗族〕,果哈〔苗族〕,嘎百福〔苗族〕,阿苏巴底〔彝族〕,
四弦弹唱〔彝族〕,甲苏〔彝族〕,布依弹唱〔布依族〕,哈巴〔哈尼族〕,大本曲〔白族〕,赞哈〔傣族〕,喊半光〔傣族〕,折嘎〔藏族〕,喇嘛玛尼〔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藏族〕,宴席曲〔回族〕,巴西古溜溜〔撒拉族〕,念说〔锡伯族〕,冬〔东〕不拉弹唱〔哈萨克族〕,苛夏克〔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说唱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