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液体中观察原子图象 下图所示的是在电解液中得到的硫酸根离子吸附在铜单晶(111)表面的
2) 可实时得到实空间中样品表面的三维图像,可用 于具有周期性或不具备周期性的表面结构的研究,这 种可实时观察的性能可用于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的研 究.
3) 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而不是对 体相或整个表面的平均性质,因而可直接观察到表面 缺陷。表面重构、表面吸附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由 吸附体引起的表面重构等.
式中,I表示隧道电流,Ф表示有效局部功函数,d表示样品 与针尖间的距离,m为电子质量,h为普朗克常数。 在典型条件下,Ф近似为4eV,k=10 nm-1 如果d减小0.1 nm,隧道电流I将增加一个数量级
隧穿电流和金属间距成指数关系,由此在距离比较 远的时候,几乎不存在隧穿电流,而距离靠近时,电流 增长极快 ,隧道电流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距 非常敏感。
我们把三个分别代表X,Y,Z方向的压电陶瓷块组成三 角架的形状。通过控制X,Y方向伸缩达到驱动探针在样品 表面扫描的目的;通过控制 Z 方向压电陶瓷的伸缩达到控 制探针与样品之间距离的目的。
常用的压电材料是钛酸锆酸铅[Pb(Ti,Zr)O3](简称PZT), 它是一种多晶陶瓷材料。由于掺杂含量的改变,将得到不同 性质的PZT材料。可以使1mV~1000V的电压信号转换成十 几分之一纳米到几微米的位移。
隧道探针一般采用直径小于1mm的细金属丝, 如钨丝、铂-铱丝等,被观测样品应具有一定的导电 性才可以产生隧道电流。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单原子、单分子操纵在化学上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潜在应用是可能实现 “选键化学”──对分子内的化学键进行选择性的加工。虽然这是一个 极具挑战性的目标,但现在已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演示性的结果。在康奈 尔大学Lee和Ho的实验中,STM被用来控制单个的CO分子与Ag(110)表 面的单个Fe原子在13K的温度下成键,形成FeCO和Fe(CO)2分子。同 时,他们还通过利用STM研究C-O键的伸缩振动特性等方法来确认和研 究产物分子。他们发现CO以一定的倾角与Fe-Ag(110)系统成键(即CO分 子倾斜地立在Fe原子上),这被看成是Fe原子局域电子性质的体现。
5
2.STM的原理
图是STM的基本原理 图,其主要构成有:顶部 直径约为50—100nm的极 细金属针尖(通常是金属钨 制的针尖),用于三维扫描 的三个相互垂直的压电陶 瓷(Px,Py,Pz),以及用 于扫描和电流反馈的控制 器(Controller)等。
6
2.STM的原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 原理是将原子线度的极细 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 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 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 (通常 小于1nm) 时,在外加电场 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 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 一电极。
16
溶液中固/液界面的原子和分子化学反应示意图
4.STM的工作环境
溶液条件
17
图是有机分子苯在Rh(111)—3x3(铑)表面 上的单层吸附结果。实验时,在0.01M(摩 尔)的HF(氢氟酸)溶液里含有0.25mM (毫 摩尔)浓度的有机分子苯。
图是另一种有机分子卟啉在I-Au(111)(碘-金) 表面上的单层吸附结果。实验时,在0.1M 的HClO4(高氯酸)溶液里含有0.57uM(微摩 尔)浓度的有机分子卟啉。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图9-4
返回
图9-5
返回
二、原子力显微镜的微悬臂及其变形的检测 方法
(一)微悬臂(力传感器) (二)微悬臂变形的检测方法
返回
(一)微悬臂(力传感器)
原子力显微镜所研究的力其数值很小。要实现力的高灵敏度测量,首 先要求力的感知件——微悬臂对微小力的变化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
(1)弹性系数k值应在10 -2~10 2 N/m范围。极低的弹性系数 可满足极其灵敏地检测出零点几个nN
品表面之间的作用力,一般针尖曲率半径为30 nm
下一页 返回
(二)微悬臂变形的检测方法
原子力显微镜的图像是通过扫描时测量微悬臂受力后弯曲形变的程度 获得的,并利用Hooke定律来确定操作时的样品与针尖的作用力。
1 2 3 4
上一页 返回
三、原子力显微镜的成像模式
(一)接触成像模式 (二)非接触成像模式 (三)轻敲成像模式
返回
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不同,STM不采用任何光学或电子透镜 成像,而是当尖锐金属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利用针尖〖CD*2〗 样品间纳米间隙的量子隧道效应引起隧道电流与间隙大小呈指数关系, 获得原子级样品表面形貌特征图像,其基本原理如图9-1所示。
顶部有一直径约50~100 nm的极细金属探针(通常是金属钨制作 的针尖),功能是在其与样品互相作用时,可根据样品性质的不同 (如表面原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产生变化的隧道电流。在扫描 隧道显微镜工作时,针尖与样品表面距离一般约为0.3~1.0 nm, 此时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电子云互相重叠。当在它们之间施加一偏压时, 电子就因量子隧道效应由针尖(或样品)转移到样品(或针尖);金 属探针安置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压电陶瓷〖WTBX〗(P x、P y、 P z)架上,当在压电陶瓷器件上施加一定电压时,由于压电陶瓷 器件产生变形,便可驱动针尖在样品表面实现三维扫描;控制器是用 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
一、STM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STM结构及工作原理
3、工作模式
根据针尖和样品的相对运动方式不同,工作模式分为恒电流
模式和恒高模式。
一、STM结构及工作原理
恒高模式是在扫描过程中切断反馈回路保持针尖的高度不变,
记录隧道电流的大小值。
恒高模式适于观察表面起伏较小的样品,一般不能用于观察
表面起伏大于1 nm的样品。在恒高模式下,STM可进行快速扫描,
测固体表面原子中电子的隧道电流来分辨固体表面形貌的新型显
微装置。
那么什么是隧道效应?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由于粒子存在波
动性,当一个粒子处在一个势垒之中时,粒子越过势垒出现在另
一边的几率不为零, 这种现象称为隧道效应。
一、STM结构及工作原理
由于隧道效应,金属中电子不完全局
限于金属表面之内,电子云密度并不在表
通过针尖与样品间的电学和力学作用,可以进行样品表面的
原子操纵或纳米加工,构造所需的纳米结构。
二、STM特点
配合扫描隧道谱STS(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可以得到
有关表面局域电子结构的信息。
二、STM特点
STM技术局限性:
不能探测深层结构信息。
扫描范围小。
无氧化层覆盖。
一、STM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STM结构及工作原理
电化学腐蚀法 机械成型法 制备方法 聚焦离子束铣削法 电子束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 场致蒸发法
一、STM结构及工作原理
电化学腐蚀法
多用钨丝作针尖,所得到针尖直径可
小于100Ȧ。
以不锈钢或铂为阴极,以钨丝为阳极,
安装在一个高度可调节测微仪上,两极
流,便可获得隧道电流随偏压(I-Vb或dI/dVb-Vb)变化曲线 ,即扫
扫描隧道显微镜
图中针尖与样品间隔 占约lnm,针尖与在X、 Y和Z三个方向上互成 直角的三根压电陶瓷 相连。电压改变时, 压电陶瓷即伸长或收 缩,其灵敏度或分辨 率可达10-2nm。
改变加在X和Y方向压
电陶瓷的电压,针尖 即可在XY平面上扫描; 改变Z方向上的电压, 针 尖 即 可 在 纵 向 (Z 方 向)升降使针尖与样品 间距离改变。
恒流工作模式可用于 起伏较大的表面,是 最常用的模式。恒高 模式则是在扫描时保 持针尖的高度不变 (间距S在变),观测 隧道电流的变化与X 和Y位置的关系。
这也反映出表面形 貌的变化,这种模 式可以扫描较快, 但对起伏较大的表 面,扫描时针尖易 与表面相碰使针尖 损坏。
二、STM仪器
STM仪器为了实现原子级分辨率,需要解决 诸如隔绝振动、机械设计、电路及样品制备中 的一系列技术关键。
但根据量子力学,电子 具有波动性,电子能够以 一定几率穿过势垒,这就 是所谓的隧道效应。
例如,当一个金属针尖 和一个导电样品很接近时 (相距约lnm),尽管两者间 仍是一很薄的绝缘层,有 较高的势垒,但两者波函 数已有一定程度的交叠。
把针尖和样品作为两个 电极,加上微小的电压, 电子即可穿过其间的势垒 产生所谓隧道电流。
可使针尖被驱动,也可使样品被驱动,Z方向 的伸缩范围约μm,分辨率达10-3nm;X-Y方 向的扫描范围至少μm,精度达10-2nm。
为了能方便地换样品,换样品后能快速
使针尖和样品接近而又不相互碰撞,需要 粗调装置,粗调到Z压电陶瓷能用电压调 节的区域(一般几十纳米),然后通过Z压 电陶瓷细调到产生所需隧道电流的状态 (约 l nm)。
还可用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及MoS2或单 晶金作为载体,它们表面平整度很好,可以载 负生物或有机分子进行研究。在空气中则多用 这类载体,载负某些分子进行研究。
扫描隧道显微镜
样品
隧道电流 i A
探针
U
d
B
样品
隧道电流 i A
探针
U
d
B
i Ue A d A — 常量
— 样品表面平均势
垒高度(~ eV)
。 d ~ 1nm( 10A )
d 变 i 变,反映表面情况
d 变 ~ 0.1nm i 变几十倍,非常灵 敏。竖直分辨本领可达约10 2 nm
横向分辨本领与探针、样品材料及 绝缘物有关,在真空中可达 0. 2 nm。
技术关键:
1. 消震:多级弹簧,底部铜盘涡流阻尼。 2. 探针尖加工:电化学腐蚀,强电场去污,
针尖只有1~2个原子! 3. 驱动和到位:利用压电效应的逆效应 —
电致伸缩,一步步扫描,扫描一步 0.04nm,扫描1(m)2 约0.7s。
4. 反馈:保持 i 不变 d 不变(不撞坏针尖)
显示器
1991年2月IBM的 “原子书法”小组又 创造出“分子绘画” 艺术 — “CO 小人”
图中每个白团是单个 CO分子竖在铂片表面 上的图象,上端为氧 原子 CO分子的间距: 0.5 nm “分子人”身 高:5 nm堪称世界上 最小的“小人图”
48个Fe原子形成“量子围栏”,围 栏中的电子形成驻波。 Fe原子间距: 0.95 nm,圆圈平均半径:7.13 nm
压电 控制
加电压 反馈传感器
隧道 电流
参考信号
扫描隧道显微镜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制的CST图象
用原子操纵写出的“100”和“中国”
1991年恩格勒等用STM在镍单晶表面逐个移动 氙原子,拼成了字母IBM,每个字母长5纳米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应用与展望
•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微观世界提供了 一个极其重要的新型工具。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STM 将在 单原子操纵和纳米技术等诸多研究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 用。STM和 SEM 的结合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纳 米技术不断发展。可预言,在未来科学的发展中,STM 和 SEM 的
STM的工作模式
• 尽管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构型各不相同, 但都包括有下 述三个主要部分:驱动探针相对于导电试样表面作三维运动的 机械系统(镜体),用于控制和监视探针与试样之间距离的电子 系统和把测得的数据转换成图像的显示系统。它有两种工作方 式:恒流模式、恒高模式。
STM的工作模式
恒电流模式
• 利用一套电子反馈线路控制隧道电流,使 其保持恒定。再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 在样品表面扫描,即是使针尖沿 x、y 两个 方向作二维运动。由于要控制隧道电流不 变,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局域高度也会保 持不变,因而针尖就会随着样品表面的高 低起伏而作相同的起伏运动,高度的信息 也就由此反映出来。这就是说,扫描隧道 电子显微镜得到了样品表面的三维立体信 息。这种工作方式获取图像信息全面,显 微图象质量高,应用广泛。
?3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在真空常压空气甚至溶液中探测物质的结构它的优点是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均可进行观察而普通电镜只能观察制作好的固体标本由于没有高能电子束对表面没有破坏作用如辐射热损伤等所以能对生理状态下生物大分子和活细胞膜表面的结构进行研究样品不会受到损伤而保持完好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 简 称 STM 发明者 格尔德· 宾宁
隧道针尖
三维扫描控制器
减震系统
电子学控制系统
扫描隧道显微镜ppt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1 2 3
恒高模式
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模式下,针尖在固定的高度位置进行扫描 ,适用于表面高度变化较大的样品。
恒力模式
在此模式下,针尖根据表面形貌调整自身高度 ,以保持恒定的力,适用于表面高度变化较小 的样品。
交流模式
在此模式下,针尖与样品之间存在小幅度的振 动,以实现更精确的表面形貌扫描。
0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隧道效应的测量技术,它能够直 接探测样品表面的原子结构,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02
STM技术自1981年被发明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 域,成为研究物质表面结构和电子态的重要工具。
03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STM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不仅在实验上取得了许多重要 的成果,如原子操纵、单分子检测等,同时也促进了理论计算和模拟方法的发 展。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范围
材料科学
用于研究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如表 面重构、吸附和脱附等。
生物学
用于研究生物分子和细胞膜的表面结构和功能, 如DNA和蛋白质的微观结构等。
环境科学
用于研究表面污染和环境变化对材料表面的影响 。
03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优缺点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优点
原子级分辨率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原子级的分辨 率,能够观察和解析材料表面的原 子结构。
分子构造研究
STM可以用于研究分子尺度的构造 和化学键信息,为理解分子性质提 供基础数据。
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细胞结构研究
STM可以用于观察细胞表面的结构、分子分布等,为生物医学 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病毒构造研究
STM可以用于解析病毒的原子级别结构,为疫苗研发等提供关 键信息。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三维扫描控制器
减震系统
电子学控制系统
离线数据分析软件
主要特点
•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以下特点∶ • 1、高分辨率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原子级的空间分辨率,其横向空间分辨率为 l Å , 纵向分辨率达0.1 Å. 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而不是体相或整个表面 的平均性质,因而可直接观察到表面缺陷、表面重构、表面吸附体的形态和位置以 及由吸附体引起的表面重构等。 • 2、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直接探测样品的表面结构,绘出立体三维结构图像。并且可 用于具有周期性或不具备周期性的表面结构的研究,这种可实时观察的性能可用于 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的研究。 • 3、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在真空、常压、空气、甚至溶液中探测物质的结构,它的优 点是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均可进行观察,而普通电镜只能观察制作好的 固体标本,由于没有高能电子束, 对表面没有破坏作用(如辐射,热损伤等),所以 能对生理状态下生物大分子和活细胞膜表面的结构进行研究,样品不会受到损伤而 保持完好。 • 4、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扫描速度快,获取数据的时间短,成像也快,有可能开展生 命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5、不需任何透镜, 体积小,有人称之为“口袋显微镜”(pocket microscope)。 • 6、配合扫描隧道谱(STS)可以得到有关表面电子结构的信息,例如表面不同层次 的态密度、表面电子阱、电荷密度波、表面势垒的变化和能隙结构等。
恒高度模式
• 在对样品进行扫描过程中保持针尖的绝 对高度不变;于是针尖与样品表面的局 域距离将发生变化,隧道电流 I 的大小也 随着发生变化;通过计算机记录隧道电 流的变化,并转换成图像信号显示出 来,,即得到了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显微 图。这种工作方式仅适用于样品表面较 平坦、且组成成分单一。
什么是扫描隧道显微镜
什么是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缩写为STM)是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它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具有比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高的分辨率。
STM在低温下(4K)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在纳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扫描隧道显微镜利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当扫描针尖在样品表面上方沿z轴来回扫描时,由于针尖和样品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使得针尖和样品之间产生隧道效应,从而获得表面形貌的微细结构信息。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原子级(埃级)的空间分辨率和优于500飞秒的时间分辨率,成为国内首套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
STM在原子级扫描、材料表面探伤及修补、引导微观化学反应、控制原子排列等领域广泛应用。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扫描隧道显微镜
实验八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引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IBM Zurich 实验室的Binnig 和Rohrer 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 ),很快他们就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当初他们的动机仅仅是为了了解很薄的绝缘体的局域结构、电子特性以及生长性质,可是当他们想到用“电子隧穿”可以进行局域探测后,STM 这个局域探测手段便应用而生了。
STM 一出现,人们就为它的威力所震撼,随后他的家族成员如扫描力显微镜(Scanning ForceMicroscope, SFM), 磁力显微镜( 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 MFM)及近光学场显微镜(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 SNOM)等相继诞生,并在科学技术领域迅速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为显微镜,STM 的优越性首先在于其高分辨率本领。
它平行于表面的(横向)分辨本领为一埃,而垂直于表面的(纵向)分辨本领优于一埃。
当然,STM 还有更多的优越之处。
例如电镜和扫描电镜(SEM))不能对表面原子成像;高分辨透射电镜(TEM)主要用于对体或界面的成像,并且只局限于很薄的样品;场发射显微镜(FEM)和场离子显微镜(FIM)只能探测半径小于1000埃的针尖表面的二维的原子几何结构,并且要求表面在强电场的作用下是稳定的。
而STM 却避开了这些困难,它与其它显微镜的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需要粒子源,亦不需要透镜来聚焦。
和常规的原子级分辨仪器(如光衍射及低能电子衍射等)相比,其优越性则在于,第一,它能给出实空间的信息,而不是较难解释的K 空间的信息;第二,它可以对各种局域结构或非周期结构(如缺陷、生长中心等)进行研究,而不只限制于晶体或周期结构。
除此之外,STM 不仅能提供样品形貌的三维实空间信息、给出表面的局域电子态密度和局域功函数等信息,而且还能在介观尺度上对表面进行可控的局域加工并对加工产生的纳米结构进行各种研究。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单原子操纵技术
1985年
STM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年
单原子操纵技术取得突破。
STM技术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材料科学
研究表面结构、化学组成、电 子态等。
物理
研究表面物理现象,如表面量 子现象、表面相变等。
纳米科技
制造和操纵纳米结构,如纳米 电路、量子点等。
05 结论
STM和单原子操纵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揭示物质表面结构和性质
STM通过测量隧道电流能够精确地探测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而单原子操纵技术则能够实现对单个原子的精确操控, 这对于深入理解物质表面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STM和单原子操纵技术为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 进步。
生物医学
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如 蛋白质、DNA等。
02 STM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STM的组成
针尖
通常由钨或铂-铱合金制成,针尖的形状和 尺寸对STM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至关重要。
扫描隧道显微镜主体
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控制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 信号处理系统、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电源系统等。
计算机系统
用于控制STM的扫描、采集和显示图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单原子操纵 技术
contents
目录
• STM技术概述 • STM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单原子操纵技术 • STM在单原子操纵中的应用 • 结论
01 STM技术概述
STM技术的原理
隧道效应
当两个导电物体非常接近时,一 个带电粒子的隧道效应可以穿过 它们之间的势垒,从一导电体流 向另一导电体。
扫描隧道显微镜(CSTM)
1.概述
1982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Gerd Binnig博士和Heinrich Rohrer博士及其同事们, 共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新型表面分析仪器—扫 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 以下简称STM ) 。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原 地观察物质表面单个原子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 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国际科学界公 认为是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 2隧道电流 两种金属(即电极)靠得很近(通常小 于lnm)时,两种金属的电子云将互相 渗透,当加上适当的电位时,即使两 种金属并未真正接触,也会有电流由 一种金属流向另一种金属,这种电流 就称为隧道电流。
2. 2
STM工作原理
STM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论中 的隧道效应,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 被研究的物质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 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 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 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
3. 3计算机控制单元 计算机控制单元的任务主要是仪器控 制、数据采集、存储和图像显示与处理等。
4、实验方法
4. 1 STM的操作 4. 2 STM针尖的制备 目前制备针尖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腐蚀法、机械成 型法等。 4. 2.1 钨针尖的制备 钨针尖的电化学腐蚀方法通常涉及金属电极的阳极 溶解。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这一阳极溶解过程,依据 所加的电势而分成交流(AC)或直流(DC)腐蚀,这两种 方法产生的针尖形状是不同的。AC针尖呈圆锥体形状, 锥度角比DC方法制成的针尖大,DC方法制成的针尖 呈双曲线体形状,针尖比用AC法制成的更尖锐,更适 用于STM的高分辨成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s可用于表面改性研究,通过控制表面的原子排列和电子结构 ,实现材料性能的优化。
表面化学反应
STMs可以实时监测表面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有助于开发新的化学反应路线。
纳米科技
纳米结构制备
STMs可以用于制备各种纳米 结构,如纳米线、纳米颗粒、 纳米管等,为开发新型纳米材
01
STMs与其他测量技术的 比较
原子力显微镜(AFM)
总结词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常用于表面形貌测量的技 术,它利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成像样本表面。
详细描述
AFM技术具有原子级分辨率,可以用于研究不同材料表 面的纳米级形貌和物理性质。与STMs相比,AFM的优 点在于其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对样本无损伤,缺点 在于其分辨率较低,对测量环境要求较高。
原子级分辨成像技术(ARP)
总结词
原子级分辨成像技术(ARP)是一种通过离子束或电子束轰 击样本表面来实现原子级分辨率成像的技术。
详细描述
ARP技术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可以用于研究表面原子结构、 化学成分分布以及表面物理性质等。与STMs相比,ARP的优 点在于其分辨率高、测量速度快,缺点在于其对测量环境要 求较高,且容易对样本造成损伤。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命过程的分子机制。
药物开发
STMs可以用来研究药物与生物 分子的相互作用,为新药开发提 供工具和手段,帮助开发出更有
效的药物。
生物医学应用
STMs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广泛 的应用,如细胞成像、组织结构 分析、生物材料表征等,有助于 深入了解生物组织和器官的结构
和功能。
01
STMs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提高空间分辨率与测量稳定性
扫描隧道显微镜讨论
能源与环境领域
利用STM研究催化剂表面反应、 环境污染物的微观结构等,为能 源转换与环境保护提供新思路。
信息技术领域
将STM应用于半导体器件、纳 米电子学等领域的研发,推动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讨论内容回顾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基本原理 和工作机制。
STM的优缺点分析,包括高分辨率、 实时成像、对样品无损伤等优点,以 及操作复杂、对样品要求高、易受环 境干扰等缺点。
电子结构分析
通过扫描隧道谱(STS)技术,STM可以测量金 属和半导体表面的局部电子态密度,进而分析其 能带结构和电子性质。
表面扩散和生长机制
STM可以实时观察金属和半导体表面原子或分子 的扩散、聚集和生长过程,为理解材料生长机制 提供直观手段。
纳米材料表征与性质探索
纳米结构成像
STM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能 够直接观察纳米材料的形貌、尺 寸和分布,揭示其纳米尺度下的
02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特点
高分辨率成像能力
横向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别
实时成像
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单个原子和分子, 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扫描速度快,能够提供实时的表面形 貌图像,适用于动态过程的观察。
纵向分辨率高
可以探测到样品表面微小的高度变化, 提供三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貌信息。
原子级表面形貌表征
01
02
03
揭示表面结构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神经突触 传递的机制,为神经系统疾病 的治疗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 有力支持。
05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挑战 与发展趋势
技术挑战及限制因素
分辨率与探测深度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分辨率受限于针尖大小和隧道电流 的稳定性,同时探测深度也受到限制。
第十二章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关键部件——针尖
针尖材料:金属W丝、 Pt合金丝
W 高硬度 易氧化(WO3),只 适合于真空环境;
Pt 不易氧化,但需加入Ir (铱)进行强化→PtTr合金丝。
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
STM单原子操纵原理——纳米加工技术
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
STM单原子操纵原理——纳米加工技术
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
扫描隧道显微镜用途
对表面物理和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微 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应用 前景。
物理和化学:研究原子间微小结合能、制造人造分子; 生物学:研究细胞和染色体内的单个蛋白质和DNA分 子的结构,进行分子切割和组装手术; 材料学:分析材料晶格和原子结构,考察晶体中原子尺 度的缺陷; 微电子学:加工原子尺度新型量子器件。
扫描隧道显微镜概述
1982年IBM公司苏黎世研究所Gerd Binning和 Heinrich Rohrer研制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第一次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上单个原子及其排列 状态,并能研究其相关物理和化学特性; 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20世纪80年代十大科 技成就之一。
单原子操纵方法: 针尖下移,使针尖顶部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电子云重 叠,有的电子为双方共享→产生与化学键相似的力(该 力足以操纵原子) 为更有效地操纵原子,通常在针尖和表面之间加上一定 的能量(e.g.电场蒸发、电流激励、光子激励)
单原子操纵的意义: 制作单原子、单分子和单电子器件,e.g.提高信息存储 量 生物工程中物种再造 材料科学中新原子结构的创制
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
扫描隧道显微镜特点:<1>
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
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
这种现象即是隧道效应。
隧道电流I 是电子波函数重叠的量度,与针尖和样品之间距离S 和平均功函数Φ 有关:V b是加在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偏置电压,平均功函数,分别为针尖和样品的功函数,A 为常数,在真空条件下约等于1。
扫描探针一般采用直径小于1mm的细金属丝,如钨丝、铂―铱丝等;被观测样品应具有一定导电性才可以产生隧道电流。
由上式可知,隧道电流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距非常敏感,如果距离S 减小0.1nm,隧道电流I 将增加一个数量级,因此,利用电子反馈线路控制隧道电流的恒定,并用压电陶瓷材料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的扫描,则探针在垂直于样品方向上高低的变化就反映出了样品表面的起伏,见图1(a)。
将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运动的轨迹直接在荧光屏或记录纸上显示出来,就得到了样品表面态密度的分布或原子排列的图象。
这种扫描方式可用于观察表面形貌起伏较大的样品,且可通过加在z 向驱动器上的电压值推算表面起伏高度的数值,这是一种常用的扫描模式。
对于起伏不大的样品表面,可以控制针尖高度守恒扫描,通过记录隧道电流的变化亦可得到表面态度的分布。
这种扫描方式的特点是扫描速度快,能够减少噪音和热漂移对信号的影响,但一般不能用于观察表面起伏大于1nm的样品。
(a)(b)从式可知,在V b和I 保持不变的扫描过程中,如果功函数随样品表面的位置而异,也同样会引起探针与样品表面间距S 的变化,因而也引起控制针尖高度的电压V z的变化。
如样品表面原子种类不同,或样品表面吸附有原子、分子时,由于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团等具有不同的电子态密度和功函数,此时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给出的等电子态密度轮廓不再对应于样品表面原子的起伏,而是表面原子起伏与不同原子和各自态密度组合后的综合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 扫描隧道显微镜贾埃弗(I.Gisever)于1961年首先发现了超导体中正常电子的隧道效应,继他之后,江崎玲于奈发现了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以及约瑟夫森(B.Josephson)预言超导体隧道效应中的超流性质,因而他们三人同获197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隧道效应对势垒高度和宽度变化十分敏感的特点,宾宁(G .Binning)和罗勒(H.Rohrer)于1982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缩写为STM),为此他俩荣获198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STM 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已分别达到0.01nm 和0.1nm ,利用STM 来研究固体表面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由于STM 测试不会对样品表面造成损伤,因此被广泛用来测定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成为发展纳米材料科学技术的有力工具。
实验目的1. 观测和验证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2. 学习和了解扫描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3. 学习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调试和操作方法,并用它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4. 学习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原始数据和图像。
实验原理1. 隧道效应对于经典物理来说,当一个粒子的动能E 低于前方势垒的高度0V 时,它不可能越过此势垒而被弹回,即透射系数为零。
然而,按照量子力学的计算,在一般情况下,通常其透射系数不等于零,也就是说,粒子可以穿越比它的能量高的势垒,这个现象称为隧道效应。
这是由于粒子的波动性引起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效应才会显著(见图1)。
经计算,透射系数02016()E V E T e V -= (1) 可见,透射系数T 与势垒宽度a 、能量差o V E -以及粒子质量m 有着十分敏感的关系。
随着a 的增加,T 将指数衰减,因此在宏观实验中,很难观察到粒子穿越势垒的现象。
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的工作原理STM 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
它是将原子线度的探针与待测样品表面分别作为电极(样品应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这样探针/空气隙/样品表面就构成电子隧道体系。
当样品表面针尖的距离小于1nm 时,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子会穿越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产生隧道电流。
计算表明,隧道电流12exp()b I V A s φ∝-式中,b V 是加在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偏置电压。
φ为平均功函数,12()/2φφφ=+,1φ和2φ分别为针尖和样品的功函数。
A 为常数,在真空条件下约等于1。
s 为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
由上式可知,隧图1 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道电流I与s之间有着指数的依赖关系。
当s减小0.1nm,I便增加一个数量级。
若将探针在X和Y方向上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根据隧道电流的变化,可以获得样品表面微小的高低起伏变化的信息,从而分辨出样品表面原子结构的细微特征。
STM控制装置简介最早的STM装置,它是基于隧道电流的原理来控制针尖与样品的间距。
通过控制针尖至样品或样品至针尖的电子的流量,通常从几个pA至几个nA的大小,即可精确地保持针尖至样品的间隔。
这种间隔典型地只有几个原子直径的大小,或者说大约1nm左右。
当针尖与样品的间距增大或减小时,相应地,隧道电流就会减小或增大,隧道电流与间距遵循指数关系。
图2描绘一种STM控制装置的原理,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部件是扫描器。
扫描器可以在XYZ三个方向上作纳米级的精密移动。
XY扫描电压发生器产生例如三角波的扫描波形,控制扫描器对样品进行逐行扫描。
针尖固定在扫描器上,随扫描器运动。
在针尖上施加一个电压,当针尖和样品足够接近时,会有隧道电流产生。
灵敏的电流放大器检出隧道电流,并把它转换为电压(如偏压能在正负两个方向上调节,还必须引入绝对值电路,更好的图2 STM控制装置原理做法还需加一级对数放大器,使非线性的针尖样品间距与隧道电流关系线性化),再与电流设置点作比较,比较的结果反映了针尖样品间距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
通常在STM电子学里引入比例积分控制器(常称作反馈电路),以调整扫描器Z方向的运动来保持隧道电流恒定。
这也就是STM恒流模式的原理。
在恒流模式操作中,要使隧道电流较好地保持,需要调整比例增益和积分时间(其倒数关系也称为积分增益)。
这时比例积分控制器的输出,就反映了样品高度的起伏变化。
如果针尖样品间距足够接近,电流放大器已检出隧道电流,在这种情况下将比例积分控制器断开(或者高比例增益设为零,积分时间设为无限大),Z方向就会保持不动,隧道电流的变化也能反映针尖与样品间距的变化,这就是STM恒高模式的原理。
实验仪器AJ-Ⅰ扫描隧道显微镜Pt—Ir金属探针标准二维光栅样品高序石墨样品微机及专用软件等STM仪器的基本构成如图3所示。
一般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头部系统(头部和基座):它是STM仪器的工作执行部分,包括信号检测装置及处理电路、针尖、样品、扫描器、粗细调驱进的装置以及隔离震动的设备。
二、电子学系统(控制箱):它是STM仪器的控制部分,主要实现扫描器的各种预设的功能以及维持扫描状态的反馈控制系统。
三、计算机系统(主机和显示器):工作人员通过对计算机的人机交互软件的操作,指令电子学控制系统使头部实现其功能。
完成实时过程的处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输出。
图3 AJ-1型STM的基本构成实验内容与步骤1.使用前先检查连线是否连接正确(机座与控制箱、电脑与控制箱、电源)。
2.先启动电脑,等电脑进入win—XP界面后在打开控制箱电源开关,然后打开桌面上AJ-Ⅰ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控制软件,软件打开后首先对显微镜进行校正(显微镜>校正>初始化),选定通道零,然后点击“应用”,最后确定。
3.打开如下图框:高度图象(H)、马达控制(A),再点击一次马达控制(A)的“单步进”。
4.剪针尖:首先将丙酮溶液对针、镊子和剪刀进行清洁,少等片刻让针、镊子和剪刀完全干燥。
下面开始剪针尖:将镊子夹紧针一端,另一端则为我们要剪的针尖,慢慢转动剪刀使剪刀和针成一定角度(30度-45度)快速剪下,同时拌有冲力(冲力方向与剪刀和针成的角度一致),然后以强光为背光对针尖进行肉眼观察(建议观察者视力较好),看是否有比较尖锐的针尖。
若无,请重复此项操作,若有操作继续。
5.安装针尖:小心的将针尖插入探头的针槽内(切勿插反),插入时保证针与针槽内壁有较强磨擦力,以确保针的稳固。
然后将样品平稳的放到扫描管的扫描平台上。
6.进针:机座上有三个高度调节旋钮,前置两个为手动调节旋钮,后一个为马达驱动控制旋钮,先手动调节前置旋钮,顺时针为进针,逆时针为退针,调节时先在石墨平面上找到镜像小红灯,同时调节视点在镜像小红灯平面上找到实际针尖的镜像针尖,调节实际针尖和镜像针尖的距离。
调节至实际针尖与镜像针尖的距离无法欲知再调节下去是否撞针时,采用自动进针。
(调节时若看到Z高度显示(T)中的红线是否有撞针现象,红线到达顶部即为撞针,一般情况下针尖报废,如针未报废,重复上两步操作)点击马达高级控制面板(A)中的“连续进”并密切注意观察进针情况,待“已进入隧道区马达停止连续进”的提示框出现后,在点击提示框的“确定”,然后进行单步进操作。
用鼠标点击马达高级控制面板(A)中的“单步进”,调节红线于中间位置时停止,进针结束,并关闭“马达高级控制面板(A)”图框。
7.针尖检验:打开“Iz曲线Z”图,观察图象中的电流衰减情况,图象中曲线越陡峭说明针尖越好;反之,针尖不好!8.扫描:●首先对高序石墨进行“阶梯扫描”。
将扫描控制面板中的“扫描范围”参数设置为最大,在将“显示范围”参数设置为10nm(一般5-20nm),其它参数无须设定保持默认值,然后进行阶梯扫描。
若得到较好的石墨阶梯(只需完整一幅),阶梯扫描结束。
●悬挂防震。
扫描出质量较好的阶梯后,用鼠标点击高级马达控制面板中的“连续退”,退到500步左右停止(主要是保护针尖,在悬挂的过程中防止针尖和样品的接触,对针尖和样品都是一种保护)。
先将探头防尖盖与机座耦合连接起来(轻、慢),再将弹簧悬挂环和探头防尖盖的扣环连接,连接后不要马上松手,平稳托住机座底部手慢慢离开机座,再将防尖箱封闭。
悬挂防震操作结束。
●扫描区域的选择.在阶梯扫描中注意高度曲线和高度图象的变化,在高度图象中颜色的深浅变化代表样品表面凹凸变化(颜色越亮样品表面就越突出,颜色越浅表面就越下凹)。
高度曲线的变化已经很直观的反映样品的平整度状况,再结合高度曲线和高度图象进行操作,选定一片较为平整的区域为扫描区域!(最好选择靠近中间的区域)●高序石墨的“原子扫描”扫描区域选定后,进行参数调节(若针尖和噪声环境教好,参数的调节则显得尤为重要),先将扫描范围设置为10个nm,再将显示范围设置为0.5nm,扫描速率设置为5Hz,比例增益和积分增益设置分别设置为6和10(一般在10左右),设置点设置为1nA(最大不要超过10nA,最小不要小于0.05 nA)观察时候有较为细密的原子形貌图出现(一般在针尖状态和噪声环境较好的情况下都会看到),看到细密的原子形貌图后将显示范围设置为0.25nm(在0.3 nm—0.05 nm之间均能见到原子,具体由扫描管的最大范围而定,正比于扫描管的最大扫描范围),再将扫描范围设置为5nm左右,观察是否有较为清晰的原子形貌图出现。
若有,调节比例增益、积分增益和设置点的参数,或许有更为清晰的原子形貌图出现。
若无较为清晰的原子形貌图出现,调节扫描速率和旋转角度(一般此时调节扫描速率和旋转角度都可以出现较为清晰的原子形貌图),旋转角度调节时先以15度一个阶梯进行角度旋转的粗调,然后在进行1度一个阶梯的微调,注意图象的变化。
并注意扫描范围的变化,一般在改变旋转角度变化时显示范围会相应变化(此时调节扫描范围,保持扫描范围的恒定)。
调节扫描速率(一般在4—21Hz 内变化)的变化。
往返上述操作一定能得到清晰的原子形貌图。
(注:在改变扫描范围、显示范围、设置点、比例增益、积分增益和扫描速率时,一般是逐一改变并结合图象的变化,再来改变相关参数;显示中心和偏压不做调节;X偏移和Y偏移由扫描区域选择时确定)9.实验结束:先用鼠标点击高级马达控制面板中的“连续退”,退到1000步左右停止。
将扫描控制软件关闭,关掉控制箱电源!(注:此操作说明主要针对高序石墨扫描,而光栅扫描操作相对简单,这里不做详尽的阐述,光栅扫描只需改变如下参数:显示范围设定为200纳米(一般30——300nm),扫描范围设定为最大扫描范围)10.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