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阅读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太空一日》阅读理解
《太空一日》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本选段,完成下面习题。
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迹,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
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1.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我”在太空里俯瞰北京,见到了不知名的棉絮状物体,但没有见到长城。
2.“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在文段里,“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答案:“我认为”,是强调了这是作者自己一人的看法和推断;两个“可能”是杨利伟自己的推断和估计,说得留有余地,不显得绝对;“至今”是从时间上限制了“弄清”“谜底”,也不排除以后会“真相大白”的;这些语言用词较讲究、准确。
【最新】南极的阅读答案-word范文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南极的阅读答案篇一:南极的阅读答案篇一:南极的阅读答案好像没有这个阅读答案只有这个了篇三:南极的阅读答案在南极这个最不适宜生命存活的地方,却最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这份美丽来自顽强。
在长城站西边的山麓中,有一个湖,也叫西湖,美丽如同西子,是长城站的水源。
一天早晨,我去西湖边散步,下雪了,长在石头上的地衣平时灰蒙蒙的,这时顶着丛丛雪花,煞是好看。
我真想采一丛留作纪念,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因为科考队员告诉过我: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
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已有几千年高寿。
比起人来是“老祖宗”了,岂敢动它一指!??作为南极的主人,它们与自己的同伴和谐相处,与初来乍到的人类结交朋友,共享乐趣。
人与动物,共同诠释着一个理念——生命是平等的。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山麓()和谐()匮()乏(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中“这个念头”指什么而言?为什么会自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份美丽来自和谐”,作者是怎样阐述这种“和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捷克站与众不同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6)作者说捷克老教授的精神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为什么这样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l) xi6 ku@(2)1)这份美丽来自顽强。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1986年3月“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
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22 《太空一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太空一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参考答案: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心理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参考答案:虽然“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个传言流传甚广,但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而且作者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看到单体建筑物。
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作者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
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结合课文,体会下面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参考答案:1.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5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9分)星空hào hàn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征战星空,把中国的足迹xián shú地留在辽阔苍穹。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名字将永远juān kè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甲】同学们,请把这份庄重的誓言铭记于心,化作你们砥砺前行。
【乙】愿你拥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调,心怀信仰,志存高远;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丙】笃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风雨兼程,勇毅前行。
【丁】让信念在奋斗中闪光,。
最清晰的脚印必定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2)【甲】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分)(3)【乙】句中有一个词语运用不当,应将“”改为“”。
(2分)(4)【丙】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1分)(5)仿照【丁】句的句式,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分)2.你的同桌小语想去旅游,于是老师组织同学们通过阅读古诗文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请你帮他把空缺的古诗文句书写在横线上。
(8分)心灵之旅旅途中的美景最不可辜负;诗文中的美景更让人流连忘返。
(1)郦道元在描写三峡的水时,用“至于夏水襄陵,”(《三峡》)写出了水流之疾;陶弘景在早晨和傍晚欣赏到了浑然不同的景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我们欣赏沿途的风景,更在意看风景时的心情。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赏月时的心境与感受;“?”(《黄鹤楼》)是日暮时崔颢在黄鹤楼上吟出的乡愁。
所有的旅程终将成为逝去的风景,留下的是我们(3)“相顾无相识,”(《野望》)是王绩眺望对这段旅程的思考。
山野时生发的隐逸山林之志;“,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表达的是李白对故乡的眷恋。
[试题]杨利伟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是人民的航天英雄。
可是,你知道为了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想,他付出了多少艰辛吗?当教练把第一本《载人航天》手册递到杨利伟手上时,他真正体会到了当一名航天员的艰难。
太空环境十分艰苦恶劣,航天过程中要经受巨大的加速度、噪音、振动、失重、宇宙射线的影响。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宇航员还要完成复杂的驾驶、操纵、试验和观测任务。
杨利伟很快完成了适应性训练。
遨游太空时,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经历超重、始终交替的过程。
飞船在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承受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很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生命危险。
未完成飞行任务,杨利伟必须在离心机上进行超强的抗负荷训练。
在高负荷的旋转中,杨利伟面部肌肉变形下垂,前额高高突出来。
头盆方向超重时,血液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
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几百斤重的巨石,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杨利伟及时总结经验,刻苦训练,成为佼佼者。
飞船模拟训练开始后,要求更复杂了。
飞行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指示灯密密麻麻,线路纵横交错。
杨利伟经过努力,能把各种设备闭着眼睛说得清清楚楚。
在首飞选拔的5次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三个100分,名列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到来了,杨利伟坦然的走向发射架。
那一刻,亿万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去迎接挑战。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随着震耳欲聋的一身巨响,火箭托举“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立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
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
他郑重的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太空一日中考阅读题
太空一日中考阅读题
以下是关于《太空一日》的中考阅读题,供您参考:
1. 本文是杨利伟撰写的文章,介绍了他在太空中的一日生活,其中包含了许多细节。
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在太空中的一日中,杨利伟经历了哪些事情?
答: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日中,经历了许多事情。
他感受到了火箭发射时的超重和震动,看到了美丽的地球和壮观的太空景象,经历了失重状态下的自由漂浮和移动,感受到了太空的孤独和寂静,并体验了太空中的工作和休息。
(2)文章中提到了杨利伟在太空中的哪些感受?
答: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感受包括:超重和震动、美丽的地球和壮观的太空景象、失重状态下的自由漂浮和移动、孤独和寂静以及在太空中的工作和休息。
2.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宇航员,他的成功登陆太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杨利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他的成功登陆太空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勇敢和坚韧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也看到了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潜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不断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22 《太空一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太空一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参考答案: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心理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二、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参考答案:虽然“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个传言流传甚广,但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而且作者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看到单体建筑物。
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作者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
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结合课文,体会下面语句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参考答案:1.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
2022年部编版《太空一日》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23课太空一日目标梳理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中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平安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21年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写作背景北京时间2021年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
按预定方案,他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
之后,“航天英雄〞杨利伟耗时两年亲自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该书是中国第一本真实记录太空航天员生活的著作。
这本书由20万字和150张珍贵图片组成。
本文就是《天地九重》节选的局部。
【根底知识】〔1〕读准字音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ǐng)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千钧.重负.(jūn)(fù)舷.窗(xián)〔2〕词语释义无垠:没有边际。
癫狂:精神错乱,言语或行动异常。
凛冽:寒冷刺骨。
吞噬:吞食。
销蚀:消损腐蚀。
告罄:指财物用完。
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被称为某人的遗孀。
坚持不懈: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千辛万苦: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也说露宿风餐。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节选,完成12~14题。
(10分)①公元 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
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②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
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
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
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③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④“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⑤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
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⑥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
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
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⑦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
大学文化,中校军衔。
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
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⑧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⑨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12.“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冰心《成功的花》诗中这样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杨利伟:祖国期待你凯旋》阅读附答案
《杨利伟:祖国期待你凯旋》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利伟:祖国期待你凯旋①今天,阒寂的天宫迎来了一位新的访客!②今夜,璀璨的星空中多了一颗明亮的星。
③从___A___,到___ B ___;从___ C ___ ,到___ D___,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
今天,“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航天员开始遨游太空。
杨利伟,你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中国人,是否感觉到了亿万中华儿女在即将千年梦圆时那遏制不住的激奋!④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已经等得太久太久。
因此,当新中国的太阳高高升起,共和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便夸父逐日般地投入了航天——这一充满梦想的事业。
航天城,航天港,火箭,飞船,还有那时刻与你保持联络的航天测控站……这些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今天已奇迹般地出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而此时,有着科技城堡之称的4艘远洋测量船,也正从浩瀚的大洋上追踪着你的航迹,随时把你太空旅行的足迹,传递给千千万万关心着你、关心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人们。
⑤有人说,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⑥尽管,在太空中,你不是捷足先登者。
但是,你代表的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最早萌发飞天梦想,一个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伟大民族。
她曾向世界贡献出包括火药在内的对人类文明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四大发明。
你的太空之行,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在航天技术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时,全世界都会从你的太空旅行中清晰地发现,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⑦这是一项科技的奇迹,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
而你,就处在了这个奇迹的顶点,就是这座丰碑的见证人。
⑧这是你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骄傲。
⑨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人类的航天器已经访问了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并对大部分行星进行过反复的勘测。
建立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也已进入具体研究阶段。
你的太空之行,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从此又多了一支新兴的力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节选)郑晋鸣孩子是夫妻俩的心肝儿,也是俩人的心头痛。
那次,台风大作,刮了个把月,尽管每天的粥里只有稀稀拉拉几粒米,但粮食还是很快吃完了。
孩子们天天拉着王仕花的手喊饿,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任泪水在眼眶打转!一声不吭的王继才卷起裤脚,顶着狂风,在落潮的海水里拾海螺。
几个小时后,王继才回来,叫着孩子们的名字,却怎么喊也没人答应。
原来,孩子太饿,晕过去了。
那一次,王继才一夜无眠,在海边一直捞到天亮。
后来,夫妻俩决定在岛上开荒,燕子衔泥般从岸上背回一袋袋泥土和肥料,在石头缝里种树种菜。
第一年,种下一百多棵白杨,全死了;第二年,种下50多棵槐树,无一存活。
王继才说,他就是不信,人能在岛上活下来,树怎么就活不下来!第三年,一斤多的苦楝(liàn)树种子撒下去,长出一棵小苗,老王喜极而泣。
他说:“有树,就会有生机,有生机,就会有希望。
"再后来,儿子、小女儿陆续上学,夫妇俩把他们送出岛,到村里上学,跟着王继才的老母亲生活。
可母亲年纪大了,自己也顾不了自己,三个孩子只能“青蛙带蝌蚪”,相依为命。
有时候,姐弟仨甚至忘了,自己还有岛上的父母。
夏天的一个夜晚,滑下床沿的蚊帐被蚊香点燃,火苗蹿了起来,惊醒的姐姐一跃而起,拽起弟弟妹妹,然后一盆又一盆泼水,直到把火浇灭。
看着湿漉漉的、被烧焦了的被子,三人抱着哭成一团。
有人问他:“看在三个可怜孩子的份上,为什么不申请回岸上生活?"“我走了,岛怎么办?”王继才忽然掩面而泣,“对我来说,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怎么能离开呢?我要守到守不动为止。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稀稀拉拉”说明米非常少,写出了岛上缺衣少食的艰苦生活。
B.“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写出了王仕花看到孩子们饿却束手无策的无奈。
太空一日阅读题及答案
太空一日阅读题及答案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太空一日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空一日①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
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
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
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
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⑧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天宫一号》阅读题答案
《天宫一号》阅读题答案语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明文阅读近年来也是每年必考,完成阅读题,除了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多练习,熟能生巧。
纵观历年的高考题,阅读理解在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有逐年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现小编整理了大量的阅读理解答案,这篇天宫一号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天宫一号阅读答案天宫一号1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xx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20xx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
,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对接,20xx年11月13日,第二次交会对接。
2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
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
3 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
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
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4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飞向太空的航程答案
随堂训练一、课内阅读1.解析:关于这段文字的作用,可以从描述的场景和渲染的气氛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引人联想。
2.解析:文章前三段是新闻的导语,这是一个过渡性语段。
围绕“过渡”分析作用即可。
答案: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下文要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努力的过程。
3.解析: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的文字集中在第二段,这些动词非常明显,可以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思考这些文字的作用。
答案: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
4.解析:新闻的语言相对于散文来说,不易抒情,但是本文的语言却饱含激情,理解时要注意结合“神舟”五号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来体会。
答案:作者的语言饱含激情,在描写景物时有一种必胜的信心。
升空刹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的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
二、语言运用5.解析:答案需包括新闻对象“神舟”八号;新闻事件“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飞行器分离,返回地面;新闻时间“今晚”。
此外还要注意修辞及字数要求。
答案:神八告别天宫将于今晚回家6.解析:在反复诵读所给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飞船飞天的壮观场面,再抓住重点词语“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划破”“托举”“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直指苍穹”,然后展开想象,从视觉、听觉、感受等多方面去体会壮观的场面,最后给出上面的句式,把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答案:示例一:一条橘红色的巨龙腾空而起巨龙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无比紧张、无比激动示例二:“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的身影“神舟”五号起飞时发出的雷鸣般的响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激动与自豪示例三:埋藏在地底下的千年巨龙腾空而起巨龙发出的激动无比的呐喊声无比骄傲与自豪示例四: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把“神舟”五号托举起来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无比示例五:橘红色的巨龙把“神舟”五号高高托起高山和大地为“神舟”五号呐喊和助威无比兴奋与骄傲示例六:理想正在起飞成功对我们的呼唤无限的向往与无比的兴奋1.解析:A项,“横”读hènɡ;B项,“乾”读qián;C项,“着”读zhuó,“载”读zài。
马京生的真实的杨利伟阅读理解答案
马京生的真实的杨利伟阅读理解答案杨利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飞天第一人,是当今青年人真正的偶像。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9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
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
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
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有资料记载,世界上50%的航天员都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
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
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自我锻炼。
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吸引力。
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够想像。
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熬过这一关。
离心机训练。
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100千米的时速旋转。
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
“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
”杨利伟说。
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
杨利伟在太空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利伟在太空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利伟在太空阅读练习及答案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
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起来了,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
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齐)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如果不(急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以90分钟一圈的速度绕着地球高速飞行。
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
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
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状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
他不由得从心里升腾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
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错觉()失重()
2.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字。
3.杨利伟在太空的'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什么(在文中画出来)?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jué zhng
2.画去:齐急状
3.“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意思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
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了浩瀚宇宙中美丽的地球,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在问:看到万里长城了吗?
②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
这个惟一,已经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与自豪。
但是,杨利伟却非常明确而肯定地答复“没有看到”。
③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因为,据说外国宇航员都看到了,为什么咱们中国宇航员却看不到呢?
④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⑤杨利伟发现了真理,同时也发现了谬误。
但是,实话要实说,却需要勇气。
因为,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其实早就有一些亲历太空的宇航员已在实事求是地纠正,说在太空用肉眼其实是看不到长城的。
但是,有些媒体却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未予报道和纠正。
⑥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
尽管谬传已经成为国人引以为荣的自豪,成为一种神圣的民族辉煌,成为一种史诗般的英雄情结,但它毕竟是谬传,谬传的东西,早晚是要被真实的现实取而代之的。
因此,实话实说需要勇气,我们也应该有这个勇气。
⑦长城是伟大而辉煌的,尽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
但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却早已在太空中“雁过留声”。
据报载,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航行者”太空船,在太空播放的乐曲中,就有一首古老的中国古筝曲《流水》,将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与辉煌,挥洒得酣畅淋漓,丝毫不逊于俯览长城的大写意。
⑧承认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是杨利伟这新一代航天人实事求是的勇气;但长城已在世界人民的胸中,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神往它的雄姿伟迹。
更让人高兴的是,杨利伟航天飞行的成功,不正意味着中国人长城精神的发扬光大与开拓延续?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看不到长城,长城的伟大与辉煌,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航天精神的向往与激励。
所以我们说,长城,将与宇宙、日月同辉,尽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
1.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加黑词语“惟一”“明确而肯定”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惟一:(2)明确而肯定:
2.为什么在太空中用肉眼能看到长城的谬传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请从第⑤段中找一句话作答。
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4.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行文思路,在“……”处补充一个所熟知的典型事例,注意前后连贯。
5.面对杨利伟的真实回答,许多人感到极为遗憾,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参考答案:
1.(1)不仅起强调作用,而且更能表现人们的自豪感。
(2)不仅起到了修饰作用,而且更能突出杨利伟实话实说的勇气。
或更能突出表现杨利伟的自信心和语气上的坚定。
2.因为,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却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3.“略”(既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观点,又要讲究语言表达的简洁。
)4.“略”(所列举的事例必须与论点完全保持一致,语意上必须保持连贯。
)5.“略”(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