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

合集下载

关公的信义精神就是财神,是商业经营的文化真谛

关公的信义精神就是财神,是商业经营的文化真谛

关公的信义精神就是财神,是商业经营的文化真谛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是人修身立世的行为基础。

商人企业家逐利无可指摘,但同时商人企业家逐利也必须恪守真诚和信义的伦理道德。

传统的商帮如晋商、秦商、闽商、徽商等都坚持“以义取利”、“先义后利”、“义内求财”的价值观,在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中,都遵循“义立则王,信立则霸,信义失则亡”的经营准则,遵守“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人脉,无往而不利”的经营口号,以此来主张“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的经营作风和以义取利的商业道德。

这就是早期企业经营及商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雏形。

诚实不欺,忠诚信义的关公文化作为企业家从事经营活动的立业之道,和中国传统文化商业道德传承,是商人精神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建立完成之基础。

关公文化给了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关公信义精神达成了企业经营为社会、为国家作奉献、尽义务的道德诉求。

企业文化中融合忠义诚信的关公精神,可以使企业建树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品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这就是关公文化能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提升企业文化品牌的功效所在。

关公的信义精神就是被华人社会的所有商帮推崇为财神的主要缘由。

古代商人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就经常仿照关公桃园结义,结成异性兄弟联盟,并将关公忠诚信义的美德广为流传。

商人们以关公精神为楷模,在国家,讲忠诚;在社会,讲道义;在商业,讲诚信;在交际,讲坦诚,表现了天道酬勤,商道酬信的传统商业价值观,培育了一批批信誉卓著,深得民心的百年企业。

诚信就像人生的第二张身份证。

“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时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传统商人把“诚实信用、公道不欺”作为经商的一条基本原则。

拜关公,求财运,祈求者首先要心底纯净,正直善良,在日常为人处世中诚实信义,不能有欺瞒哄骗,诡诈奸刁的行为。

否则,即使烧再多个高香,关公也不会赐福降瑞,保佑他发财的。

关羽思想教育方面总结

关羽思想教育方面总结

关羽思想教育方面总结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伟大将领之一。

他的思想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忠诚、仁义和儒家思想方面。

以下是对关羽思想教育的总结。

关羽崇尚忠诚,忠诚是他思想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他一生都以效忠刘备为己任,忠诚于国家、国家领导者和朋友。

他坚守着自己的誓言,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艰苦,他都坚定地保持着忠诚的姿态。

这种忠诚精神在关羽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也对后世的思想教育产生了重要意义。

关羽的忠诚鼓舞着人们追求真诚与坚守自己的信仰,也成为一种为政府和组织奉献的典范。

仁义是关羽思想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

关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仁义之道。

他对待他人充满了同情、宽容和慈悲。

在战场上,他发扬着悯俗之心,对待战败者充满仁慈,不屠城未胜,不抢劫百姓的财物,受到了敌军士兵和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在刘备集团内部,关羽与张飞一起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和支持。

他对亲人和部下都展现了仁爱之心,不计个人得失,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利益。

关羽的仁义之道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教导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要保持仁爱和公正的品质。

关羽的思想教育强调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他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注重道德修养和道义行为。

他积极追求德行之道,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行为来教育他人。

他在军事行动中遵守军纪,善待俘虏和百姓,不擅权,不贪污。

他还坚持读书,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这种儒家思想和价值观一直通过关羽的言行和教育活动传递给世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羽的儒家思想教育倡导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塑造了道德修养的典范。

关羽思想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忠诚、仁义和儒家思想,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中,关羽的忠诚精神鼓舞着人们为事业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仁义之道引导着人们尊重和关心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他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和行为。

关羽的思想教育对人们的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公信仰漫谈

关公信仰漫谈

关公信仰漫谈摘要:在当今社会,关公信仰属于民间信仰体系,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本文试图剖析阐释其形成的诸种因素,揭示这种信仰生成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关公信仰神化民间信仰在经历了“文革”的沉寂,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关公信仰又出现了复兴的趋势,成为民俗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关公信仰是指对三国时期关羽的崇奉与膜拜。

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关羽已经逐渐走入中国文化圣人的崇高行列,作为“武圣人”接受百世万民的顶礼膜拜。

神州上下,形成了“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壮观局面。

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公信仰,它的产生与存在并不是孤立与偶然的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各种文化特质和文化现象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历程”,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存在”,“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

㈡一关公信仰属于民间信仰的一种,关羽已经是作为“神”而存在。

但是,作为对特定的人物的信仰,需要具备神圣性的向度,否则其实质是苍白的,也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同时,将特定人物神化也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正如在关羽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上至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普通民众,旁至三教九流及其他宗教神社等社会各种力量,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帝王封谥与关羽神化。

关羽生前只有一个曹操奉送的“汉寿亭候”的爵位。

他死后刘禅也只给了一个“壮缪候”。

到了崇宋元年,笃信道教的宋徽宗率先加封关羽为忠惠公。

从此一发不可遏止。

㈢明以后,关羽与孔子并称武圣、文圣,享受同样祀典;清德宗光绪五年则加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翔赞宜德关圣大帝”,从而把关羽的神格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历代帝王的每一次加封,必定都会促进关帝信仰传播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㈣佛教与关羽神化。

佛教天台宗智额和尚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曾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

论关公信仰与儒释道的关系

论关公信仰与儒释道的关系
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解州官员 奏称当地盐池的水可以大量熬盐。能收税以 助国家开支。但近来水少盐减,实为灾异,不 该隐瞒,如实上奏。皇帝派使臣去查核,使者 回京后奏道:“臣在解州见一老者,自称是城
隍,要臣转奏陛下:‘盐池为患的是蚩尤!’言 毕不见踪影。”皇帝很奇怪。也很怀疑,问到身 边大臣,都说灾害发生都有神灵在主持其事。 皇上便命大臣吕夷简到解州盐池去祭祀。夷 简梦见神人身披铁甲怒气冲冲地说:“我是蚩 尤!上帝命令我主宰盐池。现在天子为我的仇 敌轩辕黄帝立祠堂,我为此不平,所以让盐池 断水,警告你们,不解决此事,我要你们受患 无穷!”吕夷简把梦中的事上奏天子。侍臣王 钦若说:“蚩尤是邪神。万岁请江西龙虎山张 天师去消灭他,不足为虑。”皇帝将张天师请 到大殿商讨对付蚩尤办法。天师奏道:“古代 忠烈之士死后成神。蜀将关某忠勇绝伦,陛下 祷告而召见之,使他去讨伐蚩尤必胜无疑。” 皇帝问:“关某在何处享受香火?”天师对答: “在荆门玉泉山!”皇帝听了天师的话。令天师 在宫中画符烧去。一会)L--位美髯丈夫披甲 佩剑浮空而下,拜于阶前。天师发布命令:“天 子要君侯去斩蚩尤!”美髯丈夫答道:“臣怎敢 不奉诏书呢?等臣会齐狱渎阴兵。助臣为陛下 灭妖!”言罢忽然不见。左右官员.无不叹为奇 迹。某日盐池上乌云怒涌,雷鸣电闪,地动山 摇,附近居民惊恐不已。但听得空中金戈铁马 厮杀声大作。久之,云散日出,天朗气和,池水 澄清如昔。解州守臣王忠上表奏闻。龙颜大 悦,遣使致祭,又降旨要地方官修建关羽庙, 岁时香火不断。《广见录》一书说,第三十代天 师张继先宋崇宁中应诏平妖,四次进京朝拜。 皇帝封为“虚静先生”,享受中散大夫待遇。 另一个故事版本出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 三,云:宋真宗祥符五年轩辕帝下降来认后裔,赵 宋帝有了这样一位始祖。自然可以和唐王朝以老 子为祖宗比美了。然而这事却引出了一场灾难.曾 与轩辕争帝的蚩尤,听说赵宋帝建轩辕殿,大怒, 攻竭盐池之水,非要拆除圣殿才肯罢休.于是张天 师举关公讨蚩尤,关公果然不负厚望,一战功成, 封为武安王。宋徽宗时加封尊号日“崇宁至道真 君”o K2122-23 两则大同小异的神话皆将关公演绎成道教符 篆派张天师能召调的天神。硬是把关公拉来为道 教助威。 关公战蚩尤的“神迹”既显。崇道成癖的赵宋

关公的不同信仰形象

关公的不同信仰形象

关公的不同信仰形象关公信仰范围广泛,影响深远,远播海内外,同时被佛教、道教、儒家、藏传佛教所供奉,受到历任帝王和黎民的尊敬。

因而,形成在不同文化信仰中的关公形象。

一、统治者把关公奉为“武圣”关羽以忠贞、守义、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维护其统治,因而大力渲染关公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

关公名扬海内外,与“文圣”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二、佛教中,关公为伽蓝菩萨在中国的佛教中,关公为伽蓝菩萨。

伽篮菩萨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篮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民间则称之伽蓝尊王、伽蓝千岁。

三、道教尊关羽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在道教中,关羽被称为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并赋予关帝职司“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兼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能,更因其忠义,被奉之为财神。

后来,道教主要将关公作为财神来供奉。

四、民间尊关公为“武财神”在中国传统民间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上财富的神。

而关公则被民间奉为武财神,相传理由有三:一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设有原、收、出、存四项,清楚详细,流传后世。

二说,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行事有始有终,做人恩怨分明。

在商场上与人合伙做生意时,请一尊关公像,以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背叛合伙人之意。

三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希望生意受挫后,也能像关公一样东山再起。

五、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

这缘于大众对和平安宁的期盼。

明末清初以后,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尤其是江南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在遭遇天灾、人祸时,人们祈求关公赐福、驱魔,除暴安良。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

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

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

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

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

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

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

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

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

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

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

《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

中国人为什么要信仰关公?

中国人为什么要信仰关公?

中国人为什么要信仰关公?1、君子人格的标准样板千百年来,关公作为传统君子人格的典范,大丈夫风范的标杆,其忠义精神、神武气概,一直被重品德重修为的艺术家所崇尚、膜拜,展现人格之美的艺术作品因而流传千古,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忠义气节、砥砺人格、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2、英雄崇拜的完美化身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关公已经成为英雄的典范,成为了代表英雄精神的符号。

抗战时期,关公精神就是一种信念,支撑着英烈们在战场上继续战斗下去。

正如于右任先生为关帝庙题的一副楹联中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3、信仰体系的中流砥柱关公儒释道三教共尊,儒教称为武圣人,佛教称为伽蓝菩萨、盖天古佛,道教称为关圣帝君、玄灵高上帝。

关公崇拜的历史演变,见证了中国的宗教与民意融合的过程。

关公崇拜的本身已融合儒家道德伦理、佛家善良慈悲、道教清净无为的精髓,成为中国人信仰体系的中流砥柱。

4、人际交往的惟一纽带刘关张桃园结义,非血缘关系的合作以“义”为纽带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人出门闯天下,要靠关公的忠义和信义来赢得朋友的尊重与信任。

尊重和信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凝聚人心,走向成功。

5、社会秩序的坚强守卫中国古人提倡:春秋决狱。

即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

关公具有主持公道,决断是非的天然属性,为法治规范不到的地方提供了最后的屏障。

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要靠全体公民的道德“自律”来实现,没有道德的共同遵守,法律只会处处碰壁,得不到实质的落实。

6、道德文化的最高准则关公是忠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符号。

关公是社会各界共同礼拜,万民争相效仿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偶像。

在中国社会中,祭祀、崇信、膜拜关公的活动,几乎进入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及精神思想领域。

7、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关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关公的人格力量、气节和风骨,激励着炎黄子孙满怀民族自豪感、爱国心,忠诚而坚定地维护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

论关羽崇拜的文化意义

论关羽崇拜的文化意义

论关羽崇拜的文化意义孟祥荣(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早已成为朽骨;但一个文化的关羽却依然生命之树常绿。

千百年来,无论政权如何更迭,江山怎样代换,关羽却越发被人推上神坛,为帝为圣,始终不曾受过冷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风景。

关羽文化奇景的出现,虽说是多方的合力共造,但历史为什么就选择关羽,却不能不让我们注目于这一历史性选择的文化土壤,去审视关羽崇拜的文化价值。

关羽崇拜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许多文化学者在论述文化的地理环境时,把人类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认为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它的生存空间狭小,所以就尽其力地利用海洋的优势,向外扩展,因而商业发达,人员交流方便,思维的空间也显得广阔。

而大陆民族则正相反,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先祖也像其他的生活在贫瘠地区的民族一样,在一块广袤却不丰腴的土壤上挣扎生存。

地理的限制,使他们没有向外扩展的野心,而养成一种独自经营,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国民性格。

他们关注的两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境内民族的矛盾,以及怎样最有效的分配境内有限的资源和最起码的生存。

他们中间的领导者不是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应付自然的挑战和强迫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上,而是过份地关注人们之间的生存秩序,努力地调整各色人等之间的关系。

他们构筑了一个伦理的世界。

伦理的社会中的伦理文化,就发展出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一整套少有变化的价值体系。

在这种农耕社会当中,天不变道亦不变,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重农抑商,重义轻利,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及重自然轻人为的价值观。

宗教虽然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宗教所占的地位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显著,宗教情绪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强烈。

重现实讲实际的文化性格,使中国呈现出虽然造了许多神、信仰了许多神,却没有一尊能统摄天下生灵的元神和主神的现象。

神明也有着地方主义的倾向,也显出了明显的行业特点。

尽管本土的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都有着维系社会和人心的独特手段,但无论哪一种宗教,哪种文化都无法涵括所有的人。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摘要] 关公是穿越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依然被广为敬仰的道德额偶像,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高尚品质中,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其中,最为中国人敬慕的是他“义”的楷模与化身。

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对“义”的理解与关公何以称“义绝”以及对其信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公义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也是最具完美人格的道德英雄,对关公的崇信和敬慕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

他从群雄纷争中的一名武将到武庙主祀,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道德楷模到士农工商、帝王将相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为何中国历史会穿越千年数代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又是何原因使关公信仰经久不息,至今传颂呢?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关公被封为“忠惠公”开始,关公被历代统治者尊崇,神格地位不断飞升,到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其封号已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见其神格地位之崇高。

从关公封号的不断攀升中可以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正是这些中国人所最为推崇和敬慕的高贵品质在关公身上的集中体现,使其成为道德准则的最高表率。

而这将近二十个封号中,与“义”相关的就有六个:北宋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道光八年被崇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还为其御书“义炳乾坤”匾以赐。

不难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义”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份额。

一、“义”的含义“义”,作为一种范畴和理论,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一个道德概念,是做人的最高标准。

那么,什么是“义”呢?一般而言,“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表现,指公正、合理而应当的德行和道理。

重读关公的“义”和“信”

重读关公的“义”和“信”

重读关公的“义”和“信”作者:暂无来源:《饮食科学》 2015年第10期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明清晋商称雄商界500 余年,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信仰与理念的支撑,这个精神信仰就是关公,理念就是独特的关公文化。

文张建军图 IC 本刊资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过两位圣人,一位是文圣孔子,一位是武圣关公;因而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也有两个传统,这就是孔子思想和关公文化。

纵观历史,孔子和孔子思想历经磨难,尊崇和批判并存;而关公和关公文化几乎是备受推崇,没有批评意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关公文化,官取其忠,商取其义,民取其信,社会各界都对关公文化寄托了各自的理想和愿望,关公文化发展到了信俗“神”的高度,成为了社会伦理思想的代表。

“关公信俗文化”也已被文化部正式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首先,关公文化的核心是“忠义”和“诚信”。

关公出生于解州(今山西解州镇),为扶汉室奋战一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他的原型早已是“忠、信、义、勇”的代表,宋代以降,册封不止,由“侯”到“公”到“王”。

在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尊关公为“礼”的化身,佛教供关公为护法的“伽蓝神”,道教奉关公为关圣帝君;在民间,关公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诚信的化身。

以前是“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如今在海外的很多地方关公也被造像、立庙,顶礼膜拜。

尤其海外的华商,更是把关公奉为财神。

“诚能通金石”,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忠”是属于社会纵向的关系,社会横向关系中没有这个字眼,若要维系横向关系的和谐,靠的是什么呢?在既不是熟人又不是宗法伦理的社会横向关系中,靠的就是“义”。

关公一生,一部《春秋》手不释卷,我们在关帝庙能够看到春秋楼供奉的“关公夜读《春秋》”塑像,关公与“春秋大义”结合,凸显了关公精神的涵义。

人们将“义不负心”的关公尊为“财神”,深刻地揭示出财富与信义的必然关系,要想得到财富,必须讲信义。

关公的忠义诚信形象,经朝历代,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了广泛一致的民族认同。

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文化历经千年沉淀,至今仍能为当代社会提供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关公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一、关公文化的历史渊源关公文化起源于三国时期,当时曹操惧怕关羽威势,投降蜀汉后曹操将其处决,而汉中马铁故地的徐庶等人为缅怀关羽将圣人祀之于庙宇,这就是现在的“关公庙”。

“关公庙”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唐宗敬将其祀为庙神,风靡中国各地。

由此可见关公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意义1. 敬仰英雄精神——“忠、义、诚、勇”关羽为忠义之人,重托信义,任可难辞,义无反顾,表现了其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的特质。

在当代,我们也应敬仰这种忠诚正直的精神,尤其是在现代化社会的众多文化选择面前,我们更应该取长补短,诚实守信,不忘初心,勇毅向前,展现出忠、义、诚、勇的精神。

2. 加强文化认同——关公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在关公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加深了我们的中华文化认同。

在当今社会,传承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关公文化,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从而使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生活中。

3. 弘扬爱国精神——“万里长城第一关,关云长早回天”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强烈的爱国精神,才能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

关公文化弘扬了中国人民对于祖国的向往与热爱,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关公文化的弘扬,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4. 探索文化美学——文化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时代性,而关公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在当代社会中,关公文化已经在文化美学领域得到深入的发展,不少艺术家将关公“义”的形象作为文化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广文化展现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总而言之,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归属。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关公文化是指以关羽为核心形象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

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备受尊崇的英雄人物之一。

关公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武将精神,还承载着忠诚、义勇、仁义等传统美德。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忠诚与义勇精神:关公被誉为“武圣”,他对刘备忠诚不二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

关公文化弘扬了忠诚、义勇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信仰,勇往直前。

2. 仁义与公平正义:关公被称为“仁义之君”,他在处理事务时始终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深受百姓爱戴。

关公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仁义和公平正义的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

3. 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关公的事迹和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4. 商业与经济价值:关公文化在商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公被视为商业的保护神,很多商家在店铺中供奉关公神像,希望能够获得关公的庇佑和保佑。

关公文化的商业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商家的经济发展,也体现了对关公英勇和智慧的崇敬。

5. 国家和民族精神:关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

关公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重要角色,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羽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

关羽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

关羽文化内涵及其社会价值历史上的关羽,在其身后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不断推崇过程中形成的关羽文化,是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如今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关羽文化正确估量、评判、扬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时俱进,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积极作用,这是研究关羽文化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

关羽文化的概念界定这里首先要界定一下关羽文化这个概念。

因为概念的界定涉及对关羽文化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不单纯是表述科学与否的问题。

现在出现有一种偏向,认为这一文化现象只能称关公文化,不能称关羽文化,好像唯有称关公文化才算正确。

也有将关羽文化称为关帝文化,似乎关羽文化仅仅相对关帝而言,只是一种神灵文化。

不同的提法反映了对这一特定文化现象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

从关羽文化的形成过程看,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其涵盖的主要方面是清楚的,那就是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的关羽、被神圣化的关羽这三个层面。

因为关羽其人其事确有史实记载,他首先是个历史人物,由历史人物而成为艺术典型、成为关帝、武圣的,不是单凭想象生造出的艺术典型,也不是单为造神需要生造出的神灵。

关羽文化跟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关羽、被神圣化的关羽都分不开,是三个层面共同组成的文化概念。

历史上的关羽,是关羽文化之源,它是关羽文化产生的基本前提。

艺术形象关羽,神圣化的关羽,都由历史上的关羽衍生而来,没有历史上的关羽,也就不会有艺术形象的关羽和神圣化的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本身是个令人景仰的英雄。

他义勇刚烈,武艺超群,为人正直,在三国当时就受到人们的称赞。

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虽然记述过于简略,但其中刘关张“恩若兄弟”很不一般的关系,关羽对刘备“誓以共死”决不相背的情谊,刺斩袁绍大将颜良辞曹归刘的表现,刮骨疗毒的壮举,北攻襄樊“威震华夏”的煊赫,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他辞曹归刘时,一方面表示自己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终究不会留在曹营;一方面深感曹操待他之厚,直言必当要“立效以报曹公”才走。

关公崇拜:唯一贯穿儒佛道的文化信仰

关公崇拜:唯一贯穿儒佛道的文化信仰

关公崇拜:唯一贯穿儒佛道的文化信仰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山西解州人。

千余年来,关羽累加追封,奉祀庙宇遍布全国城镇乡里。

关帝尊崇能有如此之盛,而且经久不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古代流行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和道教,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三大宗教的教主、教义、诫律、偶像各不相同,而都把关羽列入本教人物,使关羽成了宗教文化的交叉点。

我们历史地观察这个交叉点的形成过程,对提示关公信仰这种社会现象是有益的。

关公与儒教孔夫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篡弑僭越频繁发生的时期。

孔夫子通过删订《春秋》,对那些“乱臣贼子”进行了口诛笔伐。

积极鼓吹下对上要“忠”。

关羽生活在东汉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正像诸葛亮《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所表现出的那种忠孝思想,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思想。

关羽虽然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一生最多看的书是《春秋经》,做事处世完全实践了儒家学说。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权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篾匠出身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企图效法光武帝王将中兴汉室。

关羽与刘备结为义兄弟,视他为汉室旧臣。

汉室衰微,孙权占据江东,划地称王。

依照儒教经典实属僭越行为,是不尽臣节的表现。

关羽十分轻视这样的人物。

当孙权派人与关羽约为儿女婚姻时,他断然拒绝了孙氏。

这种行为表现,实际在实践儒家的思想。

孔子、孟子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属于言教。

关羽虽然不着书立传,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的思想,这属于身教。

儒家学说,在唐宋之际,逐渐由一个学派而演变成一种宗教。

儒教奉孔丘教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以忠孝节义为主要教义,以三纲五常为主要诫律。

因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被儒教徒奉为圣人。

战国时期孟子对儒家学说作了重要贡献,而被儒教徒尊为亚圣。

关羽是一名武将,没有学术着作,而他用自己杰出的行为实践了儒教教义,被儒教徒尊为关圣。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会向各种神灵祈求保佑。

而其中,关帝信仰却成为了一种特别流行的宗教信仰。

关帝,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英雄和军事将领。

他非常受到人们的崇拜,很多人把他奉为神灵,并给予了他许多别名,如“文武神明”、“关圣帝君”等。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帝的历史背景。

关羽,字云长,系东汉末年蜀汉著名武将。

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以“义”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东汉末年曾投奔董卓,后来又为了报答曹操之恩,被俘后被杀。

而他的忠诚和威名,却流传了千百年,并且还被崇拜成为了神灵。

自唐宋时期以来,关羽被奉为武财神和观音菩萨之后,关帝信仰也开始在各地流行开来。

关帝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

关帝被视作勇烈、刚正、忠诚、仁爱、英武等形象的代表之一,他的信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人们常常会在祠堂中祭奠关帝,并向他祈求安全、平安、财富和成功。

而且,有的人认为,在大事上求关帝,小事上求土地神。

对于许多人来说,关帝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中的习俗和传统,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关帝庙、悬关公画或是在家中供奉关帝神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俗。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关帝信仰。

在广东,人们对关帝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

广东省内不仅拥有最多的关帝庙,而且相关的传说也非常之多。

例如,有关于关帝战秦琼、大败蒙恬等传说,都成为了广东人们所推崇的故事。

另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如福建、山东、江苏等还都出现了关帝传说。

而在台湾,关帝更被当成“神明保庇团”,主管台湾岛的安危。

每年三月初三是关帝的生日,在台湾那天,则会举行游神活动,各地信众都会兴致勃勃地参加。

关帝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

从历史上来看,关帝信仰以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黑夜中闪耀着光芒。

将关帝视作神明,既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钦佩,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关帝的文化意义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关公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公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公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关公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关公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化传承,它是由古代史书中的名将关羽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其代表的美德、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关公文化精神的根据是以关羽的高尚品德与武艺表现出来的极致精神,它最初是体现在民间和武术领域,现今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关公文化的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呢?本文将会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关公文化中的“忠诚”“义气”“信义”等崇高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闪耀的文化精神。

忠诚是关公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精神,也是人们追求的人格境界和社会理想的核心原点。

在现代社会中,关公文化精神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关公文化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在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增强民族自信心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这一文化源远流长、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成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文化符号。

关公武功无双、义薄云天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崇拜和喜爱,他的人品和智慧也被传颂至今。

关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所体现的精神与价值,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前行。

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和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弘扬关公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

三、对现代社会有重要意义如今,人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

这就需要一种高水平的信用价值标准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关公文化所提倡的崇高价值观,可以成为这种信用价值标准的核心依据。

关公文化中所弘扬的忠诚、义气、信义等美德,对于现代社会达成和谐、信任的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网络中,关公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正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向每个人身上传递,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做人做事方式。

总之,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公信仰

关公信仰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历史上的关羽只是三国时蜀汉的一员猛将,他自微时起,便与刘备一起打天下。

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这样介绍他:。

亡命奔涿郡。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崇拜关羽”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

这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关公褒扬喝彩的产物,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

它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它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需求和依赖。

关羽崇拜又是弱势群体的崇拜,关羽首先是许多弱势群体的保护神。

关羽的生平及其被后世人们附加上的光环正是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缺少、并且特别需要的东西,因此他才成为民间英雄崇拜中最为突出的崇拜。

统治阶级从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使关公信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庙宇增多,达数十万座;关公的封号不断加多。

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

光大年间(公元五六七年)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

隋朝时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关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关公庙增加,文人墨客诗文或碑帖中常提及关公,并开始出现在家中悬挂关公神像。

宋代封为“显灵王”、“忠惠公”、“祟宁真君”、“胎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穆义勇王”、“英济王”。

元朝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十八年“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到了清代,清统治阶级认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关公的神佑,所以,顺治皇帝特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城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民国时期有的地方将关羽与岳飞合祀于武庙。

关帝信仰涉及到各行各业。

有的学者说,南北朝至唐朝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摘要] 关公是穿越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依然被广为敬仰的道德额偶像,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高尚品质中,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其中,最为中国人敬慕的是他“义”的楷模与化身。

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对“义”的理解与关公何以称“义绝”以及对其信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公义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也是最具完美人格的道德英雄,对关公的崇信和敬慕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

他从群雄纷争中的一名武将到武庙主祀,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道德楷模到士农工商、帝王将相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为何中国历史会穿越千年数代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又是何原因使关公信仰经久不息,至今传颂呢?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关公被封为“忠惠公”开始,关公被历代统治者尊崇,神格地位不断飞升,到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其封号已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见其神格地位之崇高。

从关公封号的不断攀升中可以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正是这些中国人所最为推崇和敬慕的高贵品质在关公身上的集中体现,使其成为道德准则的最高表率。

而这将近二十个封号中,与“义”相关的就有六个:北宋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道光八年被崇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还为其御书“义炳乾坤”匾以赐。

不难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义”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份额。

一、“义”的含义“义”,作为一种范畴和理论,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一个道德概念,是做人的最高标准。

那么,什么是“义”呢?一般而言,“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表现,指公正、合理而应当的德行和道理。

关公信仰与儒学的关系探究_吴晓峰

关公信仰与儒学的关系探究_吴晓峰

[收稿日期]2012-07-02[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041063-04。

[作者简介]吴晓峰(1968-),女,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33No.9Sep.2012[文章编号]1004—5856(2012)09—0101—05关公信仰与儒学的关系探究吴晓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文章重点阐述和说明了关帝崇拜与儒教的内在关系,通过探索关帝崇拜的儒学背景与宗教特质等问题,力图揭示出某些中国文化自我发明和创新的动因和方法,以推助新世纪中国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改良或重塑。

[关键词]关公文化;儒学;宗教[中图分类号]G02:B93[文献标识码]A 《关帝文献汇编》开篇之《前言》云“明清以来,在中国人的神明崇拜中,关帝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分阶级与民族,又不分时间与空间,受到举国上下各色人等普遍信仰的大神。

”题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重刊序》写道:“从古圣人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闻其风而兴其声灵之赫濯固足彪炳于人寰……。

”[1]起于草根、没于战场、神化于后世的关羽是中国人自造的神,他对中国自唐以后民族品格、民族风貌和民众素养的塑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明清两代关羽已以赫然成为国家神,统摄三教,覆盖全国。

”[2]在现代影视文学作品中、在民众生活中,关老爷的身影也处处可见。

从“村村有关庙”到“店店供关帝”,是时代进步使然、也是民心凝结所向。

本文是山西科技厅2011年软课题项目《试论关公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产业化架构》的延伸,旨在从学术层面探索关公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学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儒家理念被认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儒学被尊为国学,儒教被视为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亦被誉为“圣人”“夫子”受到世代景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山西河东解良人,是三国时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将。

关羽的事迹,较可信的记载是《三国志》。

而广泛流传却是明初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及民间戏曲作品。

统观三国,名士如流,战将如云,除神机妙策的诸葛亮称“智圣”外,能称圣的就是关羽。

在民间的“道统”中,因其仁义,被尊为“忠义”之神;扬其勇义,尊为“勇武”之神;取其信义,尊为“善财”之神;爱其学义,尊为“尚学”之神。

形成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出现了信仰和崇拜关羽的“关公文化”。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桩奇事。

所谓关公文化,其实是中国儒家价值观,借助通俗小说普及,通过中国特有的文化结构表现出来的结果。

研究关公文化,可以探索上层传统精英文化“下放”到民间所经历的流变和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过程,为破解神文化的秘密,提供一个重要的案例
一儒家价值观贯穿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核
1、好习儒学经典《春秋》,是关羽被神化的理念前提
无论是供奉关羽祠祀庙宇,还是史书古籍,关羽的塑像与画像多是头戴夫子帽,面色亦红,身着绿袍,孜孜不倦,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的形象。

《三国志演义》多处提到,戎马一生的关羽,常读儒经《春秋》,爱不释卷。

最动人的造型是在古城,他让两嫂居室内,自己秉烛达旦在户外读《春秋》。

另在第二十七回中胡班领令王植,欲以干柴引火烧死关羽时就曾窥见“关公左手绰髯,凭几于灯下看书。


演义》中的故事带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加工的话,他的喜爱《春秋》,如果说关羽在《
学而不厌的精神则是真实的。

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皆上口”。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当鲁肃代周瑜时,连关羽的对手吕蒙将军也评价:“关羽实虎熊也”,而且“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皆上口,梗亮有雄传,然性颇自负,好凌人。

”此外,专家还从其家学渊源,来佐证关羽的谙熟《春秋》的史实,在山西解州关羽故居出土记载关羽祖父的碑刻中,其祖父石磐,“公冲穆好首,研究《易传》《春秋》。

”其父杗讳毅,字道远,“笃考有至性,仍先志,具干窀穸于所著读书处。

”碑记关羽本人则
是:“帝生而英奇雄骏,既受《春秋》《易》,旁通淹贯,以古今事为身任。

”秉承家学,自幼得学,使关羽践行春秋大义的人物更加定位成形和丰满完整。

如今,关羽故乡的春秋楼,当阳关陵的春秋阁,台湾新竹的关帝庙,都为“秉烛达旦”的阅读《春秋》的形像式。

2、重信侠义是关羽被神化的事实根源
关羽“亡命奔涿郡”,是因怒杀贪财好贿恃强凌弱,残害百姓的恶霸县令,被迫离乡出走,展示他刚正不阿,为民锄强扶弱的俠义。

后与与刘、张桃园结义,立下盟誓:“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开始了他履行誓言,忠义两全的人生轨迹。

新野之战,关羽因寡不敌众,处在重围中,曹操爱其才欲降之,眼看事关二嫂安危,他忍辱负重,深明大义地提出既忠于汉室,又守于人义先决条件。

身在曹营的关羽,面对曹操政治上的封官进侯,生活上一天一小宴,三日一大宴,赏美女,赐金银,赠绿袍,给绸缎,仍然毫不动心。

曹操见关羽坐骑痩弱便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他,沒想到关羽却高兴地大笑,此马日行千里,好让我可以顺风去寻兄长呵~曹操察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叫他的好友张辽去探问,关羽感动地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當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曹操多次赞叹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3、勇武善战是关羽被神化的民间基础
“威武不能屈”,是儒家历来倡导做人的原则。

在元代《三国志平话》本,描写他雄伟印像:生得神眉凤目,虬髯美鬍,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跨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偃刀,威武剛勇。

“温酒斩华雄”,表现关羽出身虽为小小“弓马手”,初上沙场却显忠义大将身手,叫世人刮目相看。

“斩颜良、诛文丑”,是体现关羽勇猛的两个画面。

曹操与袁绍决战,袁绍帐下的大将颜良十分骁勇,连杀曹军几员名将,只好挂出免战牌。

此时,张辽进言:“非云长莫敌。

”当曹操以鞭指向颜良说他如何豪勇了得,关羽见后却说他是
“羽望见良麾蓋,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插草标叫买的酒囊饭袋,
挡者”。

不久关羽又诛杀了袁绍派来的“无敌大将”文丑,曹操不由赞
曰:“关将军,神人也”。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把关羽的勇猛形象推向高潮,在千里送嫂寻兄的途中表现得淋漓致尽,虽是曹操怀义放行,其部下却紧闭关口,无奈的关羽只得冲关夺路,待放行文书赶到,他已过五关斩六将。

至今,人们嘴边常留一句警言:“莫要在关王爷面前耍大刀。

”“战长沙、义释黄忠”,是关羽与英雄惺惺相惜。

把关羽的勇猛附上“义”的理念。

孔明言长沙守城老将黄忠有万夫之勇,射得一手神弓,且人之忠良,第一天交战,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劝换马再战,第二天再战,黄忠谢义相报,只张弓射下关羽头盔上的红缨。

最终,关羽义释黄忠归顺汉刘。

在关羽的最后生涯中,独挡一面,身经百战,威振华夏,差点让“曹公议迁许都以避其锐”;他过江东、单刀赴会,有胆有识;水淹七军、擒庞德,他智勇双全;刮骨去毒,谈笑自若……,
4、诚信的品格是关羽被神化的思想根据
诚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

本来争仗与行商是两回事,由于关羽以信义卓著,正是诚信与仁义打通二者的界限。

于是,手握大刀的关羽被后来商家、特别是如今的生意人视为“善財之神”。

华容道上,立下孔明军令状的关羽守在峡口,阻挡大败而逃,沒有战力的曹军,狼狈不堪的曹操对关羽道:“大丈夫处世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呼,”云长闻之,低首不语,冒着自己违反军令的生死,而大胆放走了曹操。

义理是仁心,一个以义报恩,义无反顾的关公活生生地出现人们心目中。

孔子说过:“君子取财有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中国人历来恪守儒家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教诲,关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所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敬仰,这正是商家所需的从业价值,行商的底线。

二传统文化结构是关羽成“神”的原因
1、儒家价值观是关羽被神化的内在因素
儒家思想在中国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其符合中华民族的需要,儒家思想已深深地沉积在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深刻地影响民族价值观和待人处世的风格。

关羽从关羽走向关公,从“武将“走向“武圣”,与其说是儒家价值观的体现者,还不如说用儒家的价值观来塑造的神象。

关羽喜读《春秋》。

《春秋》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圣经”,之一,一名勇武之将,能够常读《春秋》,本身就是一种震撼,著名的历史学家雷海宗说过:“在传统文化中,兵伍之人在老百姓心中是没有文化的形象”,而关羽在戎马之余,武偃文修,识春秋守大义,正符合了“好文”的中国人们的心理定位。

再者,关羽的勇武忠义正符合了长期处于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小民提供有效保护的心理幻想。

关羽的诚信的品格正体现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人们正是用他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来塑造出自己喜欢的偶象。

2、民间的信仰是关羽被神化的直接因素
鲁迅说过“国人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平话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的“光辉”
往往掩盖了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弱点,超越了历史本人的意义,获得了抽象化的再生;再者,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是多神教的信仰,这也是历代著名的历史人物能够跨入儒、释、道各家门槛的
直接原因。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其不很严密的理论和经典里,以树立众人尊奉的关羽来做为本教神,是其教派发展的需要;佛教是外来宗教,但也要面临着中国化的要求,才能在中国获得发展。

至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乃是看中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

因此,在缺乏历史哲学的国度里,特别是在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民间无法用高度概括性的概念来表达这种抽象化又有多种文化意蕴的偶像,只能借助“神的力量”把关羽推向至圣的宝座。

毋庸置疑,关羽的神化始终贯穿着儒家的核心价值,除了汉、蜀皇帝册封的“汉寿亭候”、“五虎上将”与“壮缪候”外,宋代赋予其“忠”,明代颂其“忠义”,清代又将关公信仰神明化,儒家称他为圣人。

由于得到了民间的追奉,佛教尊他为守护神,进禅寺,升化为“伽蓝神”,道家拜他为帝君。

入道观,稳坐帝君殿位,历代各地县的关帝庙宇为中国最多,仅台湾现就有900多座,香火不断,至今旺盛。

更为重要的是,关羽的精神已融合儒家的礼义伦理,禅宗的善义慈心,道教的俠义道行的精髓,成为“三教合一”都沾光的“武圣”,值得一提的是,关公的偶像在清代也一度成为民间会党组织的护佑神灵,会党虽来自群众,但并不代表群众的利益。

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结构下培育出来的果实,也就是以儒学为宗,各种文化并存的和谐相容的文化格局下历史结果。

关公文化曲折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