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2)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的尺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5)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7)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8)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9)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10)建筑场地:建造建筑物的地方,大体相当于一个厂区、居民小区或自然村;
(11)沙土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在地震时有变密的趋势,使孔隙水的压力急剧上升,造成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形成了犹如“液化”的现象,即称为场地土达到液化状态;
(12)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运动;
(13)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瞬时内力、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运动加速度、速度等;(14)地震系数: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15)动力系数:单质点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16)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17)振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又称振型叠加法;
(18)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19)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0)罕遇烈度: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
(21)设防烈度
(22)多道抗震防线:一个抗震结构体系,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作用;(24)鞭梢效应;(2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26)重力荷载代表值:建筑抗震设计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包括自重)标准值和各种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27)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单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28)轴压比:名义轴向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比;
(29)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30)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VE N V f f ς=,其中fv 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
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31)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
(32)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33)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aE
a a f f ζ=⋅,其中ζa 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a 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4)场地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35)剪压比:剪压比为
c 0V/f bh
,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二填空题
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 纵波(P )波和 横(S ) 波,而面波分为 瑞雷 波和 洛夫 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 面 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 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 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反弯点法和D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
震)四种类型。
1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13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14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15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1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7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18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9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20设计地震分组共分(3)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21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22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
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
23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24《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
和(危险)的地段。
25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
四类。
26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27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28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
29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
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30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包括(截面抗震验算)和(抗震变形验算)。
31结构的变形验算包括(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
弹塑性变形验算)。
32选择结构体系,要考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关系。
33选择结构体系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结构构件)及(抗震结构体系)。
34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
锚固)等设计原则。
35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
36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总体机制)。
37框架体系的节点常采用(刚接)节点。
38结构的变形缝有(伸缩缝)、(温度缝)和(沉降缝)。
39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