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医传记之张学文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直肠癌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直肠癌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直肠癌经验张学文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师从医六十余载,德艺双馨,治疗直肠癌疗效甚佳,笔者有幸侍诊左右,颇受启发,获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直肠癌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病机以浊毒瘀滞为主直肠癌归属大肠癌。

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息肉、慢性炎症刺激等密切相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黏液或血液,伴里急后重。

直肠癌在大肠癌中预后相对较差,局部复发率较高。

随着疾病发展,癌肿范围扩大.可侵犯骶丛神经引起剧痛,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血尿等症状。

张师认为根据症状不同。

中医可归类为“积聚”、“肠覃”、“脏毒”、“锁肛痔”等。

《外科大成》言:“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蛰,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此无治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日:“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久居湿地,外感湿邪,导致水湿困脾,脾失健运,则内外之水湿日久不去;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品,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或情志所伤,所愿不遂,肝气郁结,横逆伐脾土,脾失健运,运化升降失常,水湿浊物不去,水湿内生;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先天不足或年高体虚之人,脾虚肾亏,水湿失主,运化失常,以致水湿浊物内停。

水湿浊物停滞日久,蕴而酿毒化热,湿热下迫,与肠中之糟粕交阻搏击,损伤肠络,导致肠道气血瘀滞,毒瘀浊互结,壅蓄不散。

日久则积生于内,发为大肠癌。

张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先天禀赋不足或异禀质,或劳累过度,则阴阳偏颇,对某些致癌因素敏感,易招致邪毒入侵,更伤正气,从而发生本病。

本病早期病初可见脾虚、肝郁、肠腑湿毒、热毒、瘀毒内蕴,多以邪实为主;日久可累及肺肾心之阴阳,本虚之证较为突出,以脾肾阳(气)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虚、痰、瘀、毒辨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虚、痰、瘀、毒辨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虚、痰、瘀、毒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者:董斌刘绪银姜良铎鱼富丽张学文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08期〔摘要〕張学文教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病名应为“心络痹”。

张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起病隐匿,难以察觉,从微渐积,发病与年老体衰、膏粱厚味、劳累、饮酒、情志、痰瘀毒邪损伤有关。

其在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从虚、痰、瘀、毒辨证论治,疗效明显。

本病形成周期较长,而虚痰瘀毒贯穿本病的始终,虚痰瘀毒常夹杂而至,临证常分为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交夹证、毒瘀互结证,治疗时扶正、化痰、活血、解毒之法亦需要徐徐图之,以解毒祛瘀通脉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

张教授根据病性,提出消磨法治之。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络痹;虚痰瘀毒;消磨法;解毒祛瘀通脉汤;名医经验;张学文〔中图分类号〕R256.2;R5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8.001Chinese Medicine Master Zhang Xuewen's Experience in Distinguishing and Treating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 From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DONG Bin1, LIU Xuyin2, JIANG Liangduo3, YU Fuli4, ZHANG Xuewen5*(1. X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rain Disease Hospital, Xi'an, Shaanxi 710032,China; 2. Xinshao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Xinshao, Hunan 422900,China; 3.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4.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China;5.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China)〔Abstract〕 Professor Zhang Xuewen think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hould be "Xinluobi". Professor Zhang thinks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very complex, the onset is hidde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and from the micro product gradually. The onse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related to aging, rich fatty diet, fatigue, drinking, emotion,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damage. Professor Zhang found that the disease was treate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from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obvious. The formation cycle of the disease is long, and the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isease. Deficiency, phlegm, blood stasis and toxin are often mixed. Clinical syndromes are often divided into Qi and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toxi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right, resolving phlegm,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also needs to be drawn slowly. The treatment is based on Jiedu Quyu Tongmai Decoc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 professor Zhang proposed the attrition method.〔Keywords〕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Xinluobi; attrition method;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 Zhang Xuewen冠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下简称冠脉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

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
门。
开。
“ 鸡鸣而起 .星高而息 是张学文
从1岁起。 5
1 5  ̄.张学文又考— 西省中医 98 身) 中医师资
张学 文 年 龄 最小 .被 称 为 “ 轻 的 国医 他 随 父亲 学 习 中 医 ,临 证 诊 病 .辨 认 药 班 学 习 。毕 业 后 留幢 任 教 。 年 大 师 ” 。殊 不知 .张 学 文是 陕 西 唯 一的 材。张学文回忆,每天父亲部听 自己背 国 医大 师 .也 是 西北 五 省唯 一的 国 医大 诵 ‘ 药性赋 》、 ‘ 场头歌诀 》.稍有错 医学院举办的 “ 垒国首屠温瘸师资班” 师 。他 从 医5 余年 。执 教4 余载 .在 中 误 . 马 上给 予 纠 正 ,井 要 求 反复 吟 诵 。 0 O 医 急 症 、温 病学 、疑 黼 高 造 诣 .对 等 领 域 均 有较
新观 点、新 方药 、新成果 接连不 断
后3 天清醒了,高 了 褪
折日 在患者心中 ,他既是和蔼可亲、 艮
平易 近 人 的 父兄 朋 友 . 也是 言 必 引经 、 用必 据 典 的 专家 教 授 , 更是 德 高 望 重 医术 精 湛 的名 医 大家 在 首 届 国 医 大 师 中 .已 经 7 岁 的 4
‘ 湖脉 学 》、 ‘ 性 赋 》 、 ‘ 头 瞅 以能成为临床大家,与他对经鼹医籍的 颤 药 汤 诀 》等 .很 快 跨 进 了 中 医 药 的 神 秘 之 熟 读 深悟 、 强 记 硬 背 、灵 活 运 用 分 不
张学文 :中医急症高手
文 =周 颖
举 止 儒 雅 是陕 西 中 羟)、 < 犟 杂病沧 ) 经典,他潍 伤l 等 的 。 以优 异 成 绩 出师 后 . 他 开始 了 独 立
摩‘ 芷。爱年释 .毒 f 体台一点批 嘲 的从医生涯。1 5 年,张学文到该县武 唾j 93

UC头条: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

UC头条: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

UC头条: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点击加载图片▲张学文国医大师(1935.10-)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善治中医脑病、温病、疑难杂症。

胃痛就是张老善治的疑难病之一,现将张老治疗胃痛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消化道症状。

现代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按中医胃痛进行辨证论治。

胃痛病因病机胃痛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病因引发,从而导致胃气瘀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起病之初病因一般较单一,日久常因多种病因相互作用,而使病情变得错综复杂,最终成为久痛之疑难病证。

张学文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其病因病机分为以下几种。

➤郁怒伤肝,肝胃不和由于忧思郁怒等情志刺激不能正确排解,致情志抑郁而不畅,犯脾克胃,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郁久横逆犯胃,引起肝胃不和,轻者胃胀胃部不适,呕吐恶心,重者胃痛不止。

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伤及胃阴,不仅胃痛,并伴泛酸、嘈杂、烦躁易怒等症状。

如《沈氏尊生书》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点击加载图片➤脾胃虚弱,阴阳两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后天失养,饥饱劳逸过度,或治疗用药失误,或他脏有病累及脾胃而发生疼痛。

若素体阳虚,或用药过于苦寒,或寒邪客胃等,寒则收引凝滞而致胃部冷痛。

若素体阴亏,加之气郁化火、寒邪化热、温药助燥、胃阴不足等因素,更伤其阴,则脉络失养而胃部灼痛。

张学文

张学文

他 精於 将 教挈 舆刽作 相结 合 、 理
舆寅践相 结合 、 民族侵秀傅统舆现代 设计理 念相结合 、 国案及中圜稽查耪橐
錾美衍皲棠技衍擎院客座教授 、 硕搏 : 江西省工錾美 衍高级臌稻及工錾美衍大
委 : 江西 省陶 瓷研 究 所 、新加 坡
舆陶瓷 装饰 捂言相结合 、 抽象概念舆具
鲷冕3 0 6
Tou 60 ch 3
娠 擎文
三 固雄戟 固~ 青花 罩罐
蔟 犟 文 ,1 4 年 出 生 於 江 西 赣 93
婪衍家 。
州 , 樟榭人 。 9 4 16 年军棠於景德镇陶
瓷 罩院 。现 任景德 镇 高等 喜科 早校 教
授 - 受聘 景德镇 陶瓷早院 、 江西省工
莘錾大 作品展
同桀一青花 彩 瓶
兢 放一青花 罔彩瓶
映一 青花 瓷
蔷京 天橘 一角一 青花瓶
3 3
次虑邀赴 日 、 、 韩 新加坡 、 港澳蔓等 函
事陶瓷錾衍 教早和宜作五十年 , I J 早年 猿 圜家轻 工棠 部颁 餮 的{ 楚事工錾 美 衍 三十年巢譬蠢害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喜 家、 系景德镇 犟院派 、 宣力派著名陶瓷
3 2
家地 匾满早 、 考察 、 流 。 交 圃
缀漕撙耜德3 8 期 17
象描给相结合 、 中西文化錾衍相结合 ,
形成 了强烈 且揭特的婪衍凰格和倜性 特
景德镇现代名人陶瓷收藏家协舍 、 塞灌
《 陶錾》稚 等罩位和肇衍圄髓麒同 。
微。 作品曾多次在省市 、 圜内及圜9猿 1 、
樊、 展舅 、 出版 被珍藏 , 深受世人青 睐・ 成 收藏家孚相收藏的封象 。 曾多

张学文治疗“中风”经验学习(3)

张学文治疗“中风”经验学习(3)

张学文治疗“中风”经验学习(3)讲到中风先兆证,强调的是中风病的预防。

说实话,我作为医院里工作的医生,可能和乡下大夫不一样,我觉得体检是很必要的环节,当然我很理解很多人并不能做到年年体检正规的体检。

我自己的父母在乡下,我们两口子作为医生都不能让他们做到每年体检。

他们的思想很简单,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所以没必要,当然农村条件差,老人家也不舍得花钱。

作为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还可以理解。

但是,昨天偶然看见一个视频,堂堂一个中医名家,之前讲黄帝内经的,竟然说不需要体检,讲要自己养生,医院里检查不出来的都治不了,检查出来的更治不了,我简直惊呆了。

中医是要讲传统,讲简便廉验,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中医跑出来否认现代医学的进展,这个有点过分了,前段时间看过白岩松一个节目,就讲错误的科普不如不科普。

所以大家在看科普讲科普的时候,首先自己要对自己的文章负责,不要瞎说,不要假大空。

受众的层次不一样,如果普通老百姓接受虚假的科普知识,而且还信以为真,是很要命的事情。

最近看电视,看到某省卫视一个节目,前半截很科普很科学的讲痛风怎么样怎么样,听的我一个干过风湿病和内分泌的医生都觉得很科普很对,但后半截就开始卖药了,讲他们研究出了个什么药多么多好,根治痛风。

防不胜防的广告,防不胜防的虚假信息。

可能是山东人实在,我觉得实在是种美德。

我看张志远教授的书觉得他讲的很实在很干货,临床上很有用,没想到昨天我主任也跟我讲了句,这书很实在。

实实在在的东西,可能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家需要的也是实在的干货。

在网络平台写东西,也要实实在在一点,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我现在一方面写的是自己临床干了什么,主要是开方的思路,一方面就是学习心得一类的东西。

我不会臆造什么理论出来,觉得这也好那也好的,讲一通,实际上自己看病都没这么用过。

王清任讲,这是该杀的罪过。

中风要预防,最起码的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等基础病的情况,要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要体检才能发现的。

一个学者的责任——记国医大师、陕西中医学院原院长张学文教授

一个学者的责任——记国医大师、陕西中医学院原院长张学文教授
目的 。
水 ,无本 之 木 。正 因如 此 ,不 管他 怎 么 繁 忙 ,只要病 人 来 诊 ,张 老师 从来 没 有 推 辞 过 ,有 时甚 至 就支 在 自己的腿 上 开
出了药方 ! 作 为 一 位 国 家 级 名 老 中 医 , 张 学
西 中 医学 院从 事 着教 学及 研 究工 作 。他 曾担任 学 院 首届 本科 生班 主 任 ,直至 现 在 仍 然奋 斗在 中医教 育 工作 之 中 。从 教 5 余 年 ,除 他常 年授 课 的数 干名 学 生之 0 外 ,直接 受教 于 张老 师 的还 有集 体弟 子 4 人 ,学术 继 承 人 4 ,硕 士及 博 士 研 5 人
教 授从 上 世纪 5 年代 开 始 ,就一 直在 陕 0
过程 为临床 实例 ,依次 讲透 了 叶天 士 、
吴又 可 、余师 愚 、喻嘉 言等 温病 大 家 的
有关 论述 。 同时 又引 用了江 苏 、江 西 、 湖南 、浙 江等 地现 代名 家 的有 关见解 , 古今 一体 ,一 目了然 ;在治 疗 上 ,经过 1 h 年 的不懈 努 力 ,张学 文教授 和他 的 o 同事 、学 生们 终于 研制 成功 了 “ 血热 出 预 防 片 ” ,出版 了中医 防治 出血 热 之专 著 ,同时 也培 养 了一批 防治 出血 热 的专 业队 伍 ,达 到 了教 学相 长 ,同步提 高 的

师来 讲解 ,我们都 感 到非常 轻松 ,而且 很容 易牢记在 心 ,难 以忘 怀 !
中 ,中 医学 是 一种 经验 科 学 ,其理 论 来
源 于 实践 ,反 过来 又服 务 于实 践 ,笔 者
出血热曾是陕 西的一种 多发病 ,
常分 为 五个阶 段 ,患 者在 少尿 期和 休克 期极 易死 亡 ,因 而属 于一 种危 重之 病 。 张学 文教 授在 给 我们讲 解温 病 学 中卫气

【名医】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原发性嗜睡的思路与方法

【名医】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原发性嗜睡的思路与方法

【名医】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原发性嗜睡的思路与方法美国睡眠协会2000年的一份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3%的成年人每月可有数天出现嗜睡,并影响其日常活动;20%的成年人甚至每周都有几天出现嗜睡[1];嗜睡会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碍等危害。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疑难病等诸多领域均有所研究。

笔者侍诊张师5年,张师治疗原发性嗜睡症经验颇丰,现将其临证的思路介绍如下。

01病因病机嗜睡症又称为原发性嗜睡症、非器质性嗜睡症,是指患者易倦嗜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的一种病态[2]。

中医学无“嗜睡”病名,根据嗜睡症的临床特征,张师认为属于中医“多寐”“多眠”“欲寐”“多卧”等范畴,称为“但欲寐”[3]。

《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说明睡眠与阴阳、营卫之气的运行有关。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由《内经》论述可知正常的寐寤取决于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任何原因导致阴阳的升降出入失常,即阳不出阴均可造成多寐[2,4]。

嗜睡的主要病机为阳虚、湿阻、痰热、瘀血,导致阳气升降出入失常而致脑窍失荣。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阳主一身之阳;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失治误治,或忧思、劳累、房事过度,或寒邪湿邪伤阳,导致阳气虚衰,神气不足,精明之府失于清阳之荣,故而嗜睡。

《诸病源候论·嗜睡候》曰:“嗜眠者,古人有肠胃大,皮肤涩者,则令分肉不开解,其气行于阴而迟留,其阳气不精神明爽,昏塞,故令嗜眠”[5]。

通窍活血利水治脑积水——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病经验之二

通窍活血利水治脑积水——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病经验之二

1 4.
Clnia ou n l f i c lJ r a i e eM e ii e2 1 VOL o Ch n s d c n 0 1 () 3



NO. 4
通 窍 活 血 利 水 治 脑 积 水

国 医 大 师 张 学 文 治 疗 脑 病 经 验 之 二
Tr ai yd o e ausb n q a et ngh r c ph l y To g io Huo ueLih h r p x s ui e a y t ——Thes c n x e in ef rte tn n e h l p t y f r l ez d e p r c o ai g e c , a o ah m ZHAb Xu n ne o 。 e t r p D v o m ZHANG e . we Wl
— —
刘 绪银
( F- 骨 医院 ,湖 南 邵  ̄f -
邵 阳 ,4 2 0 2 9 0)
中图分类 号:R 4 29 【 摘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8 0( 0 1 40 1 .2 证型 :DB 6 47 6 2 1 )0 .0 40 G
要 】 张学文教授认 为脑积 水的属 中医本虚标 实之病,病机 以肾虚为本 , 瘀血 、痰浊 、水饮 为标,病机关键是颅脑水瘀 、

s rac r xu ,Ta z u a ui n, t g e i y sbr i ui u f e a eYu e n ho nd Sh yi paho en ssoft ke i an Sh yu N a l o Yo s i e t e rn i l sa eHua u s ui he o u ng a.Tr am ntp ic p e r y Lih ,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卒中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卒中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卒中经验理法方药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导致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㖞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

本病因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给病人、家属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对中医急症、中医脑病、疑难病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等领域均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特别是对脑病学的研究更是功勋卓越。

笔者有幸师从于张学文,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张学文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辨证论治张学文根据中风病的发病规律,并结合自己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将中风病概括为四期六证,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证期,而六证则为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闭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

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证型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肝热血瘀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或面赤目胀,心烦急躁,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失语,或一过性肢体瘫痪无力。

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

舌质红黯或舌下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此期多为中风早期,治宜清肝化瘀,通脑活络,自拟清脑通络汤,药物组成:菊花、葛根、草决明、川芎、地龙、水蛭、赤芍、天麻、山楂、磁石、丹参、川牛膝等。

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白光白。

舌质淡黯,苔白或白腻。

脉细涩等。

此期可见于缺血性中风发作期、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治宜益气活血,自制“通脉舒络液”(丹参、黄芪、川芎、赤芍等)静脉点滴加辨证口服汤剂治疗,总有效率达98.2%。

痰瘀闭窍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

舌体胖大或歪斜,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滑。

国医大师张学文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疗脑萎缩

国医大师张学文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疗脑萎缩

国医大师张学文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治疗脑萎缩西医认为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大脑机能减退性疾病,主要指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并有轻度胶质增生及脑动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

多发于50 岁以后,发病与遗传、感染、中毒、代谢与内分泌障碍等相关,常继发于各种脑病,心理社会因素可成为诱因,主要是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缺氧、脑微循环障碍所致。

临床表现为情绪不稳、性格行为改变、记忆障碍(健忘)、智能障碍,严重时发展成痴呆。

张师认为,传统中医虽无脑萎缩病名,但有与脑痿相关的认识,如《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痿眩冒。

”本病当属中医的“痴呆”、“震颤”、“健忘”、“痿病”等病证范畴。

发病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禀赋不足,或调节摄入失当,营养不良,气血精化源匮乏,或情志、劳累、房事过度,气血阴精耗伤,阴精虚则血燥,气虚则行血不力,因虚致瘀。

大病久病,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血脉,或跌扑损伤脑络,血脉瘀滞;或感染邪毒,内陷损伤脑髓,均可导致脑络瘀滞,以致气虚精不能上奉,脑失充养,髓海不足,脑髓萎缩。

因此,治疗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化痰、补养气血、滋肾开窍,不可急于滋补,以免滋腻生痰滞血,脑窍更加壅塞。

只有痰化瘀去,血脉流利,方可使气血上汇于脑,脑才得充养。

张师认为本病初起常是阴血耗伤,肝肾不足,阴虚肝热,脑脉不利,治疗以滋阴清肝、化痰通络为主,常用验方清脑通络汤及古方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当归、川芎、磁石、生山楂、五味子、鹿角胶。

继续发展,虚证明显,以益气活血、填精益髓、化痰通络为主,气虚为主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地龙、川芎、赤芍、山萸肉、菖蒲、益智仁、核桃仁、鸡血藤、路路通。

若神情呆滞、肢体抽搐或偏瘫、失语,当益气养血、化痰通络开窍,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阴虚动风血瘀者,当滋阴熄风,用滋木清肝饮加天麻、僵蚕、钩藤、龟板、丹参、石决明等。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脑萎缩经验及案例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脑萎缩经验及案例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脑萎缩经验及案例脑萎缩临床表现为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如进行性思维、记忆、行为和人格障碍等,可伴随精神和运动功能障碍症状,损害影响职业、社会功能或生活能力。

据相关研究发现,1990年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老年痴呆患病率为3.4%;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疑难病等诸多领域均有研究,现将其治疗脑萎缩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脑萎缩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病因复杂,发病与外伤、感染、中毒、血管疾病、遗传、生活方式等相关,最主要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

起病缓慢,不易被发觉,病程长,进展缓慢,而且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张学文认为传统中医虽无“脑萎缩”病名,但与脑萎缩相关的论述可见于痴呆、虚劳、郁症、健忘、眩晕等。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辨证录》曰:“人有年老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

”《医林改错》指出:“脑气虚,脑髓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

”“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有“中风后善忘”之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中风初起,呆遗尿,老年厥中显然。

”张学文基于中医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认为脑萎缩的病理关键是虚、瘀,中医可定义为脑萎缩。

张学文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脏腑气血阴精亏虚、脉络瘀滞导致上输不足,髓海失充。

脑为髓海,肾藏精生髓以充脑,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忧思、劳累、房事过度,耗伤精血,或年老体衰,肾精亏虚,导致精血亏虚,既可髓失化源,髓海不足而萎缩;又可因阴精不足生燥热,煎熬血液致瘀,导致上输障碍,脑失充养而萎缩。

“他对病人似亲人”

“他对病人似亲人”

“他对病人似亲人”作者:车喜韵王洋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0年第04期他此生唯一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把数以千计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他素有“张丹参”之雅称,言必丹参,疑难怪疾妙手施治;他的“颅脑水瘀论”,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各种脑病的新途径……他就是全国30位“国医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学文。

世代为医走进国医大师张学文的家,墙上悬挂的“恬静”两字首先映入眼帘。

面容慈祥、举止儒雅的张学文热情招呼着我们,这位74岁的名医一点也没有大师的架子和傲慢。

说起今天的成就,张老颇有感触地说:“父亲是成就我事业的基石;早年的三次进修深造为我积蓄了无限的动能!”张学文出身于陕西省汉中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陕南名医,他幼年起即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鸡鸣而起,星高而息”,背诵《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天天如此。

14岁便跟随父亲行医,18岁时参加原南郑县统一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出师后,开始了悬壶乡里的医学生涯。

祖上“对病人似亲人”的祖训,以及父亲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张学文终身受益。

在以后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都以“大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位病人都是认真周详地遣方用药。

张学文的5个子女中有4个是搞中医药的,1个女婿和大儿媳也从事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其侄子也是农村基层中医工作者,就连他7岁的小孙子也懂得七八味中药。

躬耕杏林50余载,张教授始终把活人济世之术作为行善积德之业。

退休前的张学文对病人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打电话的,到家中求诊的,他都热情接待;如今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但他始终坚持“对病人似亲人”这一祖训。

在他小儿子的印象里:“父亲对他的病人是最好的!”谈及张学文的医德人品,88岁高龄的延安时期的老革命、陕西中医学院党委原副书记米振民赞不绝口:“张教授对待病人,从来不管职务高低、干什么工作,都是一视同仁。

即使外出开会,也随身携带处方笺,随时随地为患者诊脉治病。

张学文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四参安...

张学文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四参安...

张学文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四参安...
处方
西洋参10g(也可用太子参代替),丹参 15g,玄参10g,苦参10g,炙甘草 10g,炒枣仁10g,麦冬15g,生山楂 10g,桂枝 6g
补益心气,活血养阴。

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动悸不安,胸闷心慌,疲乏无力,头昏自汗,或有轻度浮肿。

舌质红少苔,脉虚大而数、或有结代。

检查有“心肌损害”“心肌缺血”等。

西洋参另炖,余药加水煎,二者兑人,每日1剂,每剂服2~3次。

胸闷加全瓜蒌,气短汗出加炙黄芪、五味子;身微热者加白薇或地骨皮;胸痛者加赤芍、桃仁、三七;轻度浮肿者加茯苓、益母草。

病毒性心肌炎的后期,毒热已减,余热未净,而气阴两虚,血脉不畅症状突出。

古方生脉散虽有很好的补益气阴作用,然少散余热、化瘀血等作用,故拟此方,针对病毒性心肌炎之心肌损害、供血不良、心律失常等机理,几方面兼顾,经多例此类病人应用,凡坚持用药者,均有较好疗效,且比炙甘草汤效佳。

但若属心肌炎早期热毒炽盛者,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风湿性心肌炎者,应重在清热祛除风湿,不宜早用此方。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疑难病中药应用心得(三)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疑难病中药应用心得(三)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治疗疑难病中药应用心得(三)牛膝分川怀,补消两擅长牛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其味甘苦酸,临床用途甚广。

《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湿痹痿,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现代药理研究已知其对子宫和肠胃有收缩作用,并能扩张心脑血管、降压、利尿等。

此药性平,无寒热燥腻之弊,补消兼长,临床常用,每收效理想。

(一)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善治头部诸疾牛膝之功,前人多谓其善补肝肾,强筋骨,善治腰膝酸痛和下肢无力,此诚然也。

但验之临床,消多于补。

因其形状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谓其名牛膝。

然而,其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实属其主要功能。

考“引血下行”之语,自《本草衍义补遗》提出以后,遂为后世所重视。

《本草经疏》曰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

”尤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证之好品”,所以其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中均重用此品至30g,临床收效颇佳。

查《名医别录》有牛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之语,张老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识到牛膝之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脑部诸疾。

比如临床可用治①肝阳上亢:患者常有血压高,或不稳定头痛,头麻木,四肢困乏等症者,以川牛膝为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豨签草、地龙等,取其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血下行之功,常用川牛膝15g左右,疗效较好。

②中风证属风中经络: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偏瘫、言语謇涩、手足痿废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参、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兼气虚者可加炙黄芪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

③梅尼埃综合征:以眩晕不能站立,甚则呕恶等症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陈汤,加磁石、丹参、桑寄生、钩藤、天麻等,治疗多例,甚为效验。

④老年性痴呆症:此病多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若属肾虚血瘀者,可用怀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

⑤头痛:牛膝性平微苦,凡实火或虚火上冲之头痛、瘀血头痛均可以此作主药,引瘀热下行,而头痛可愈。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内科疑难病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内科疑难病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内科疑难病用药经验张学文,首届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张学文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用药独具特色。

现整理总结其部分临证用药思维与经验如下,以飨同仁。

喜用活血化瘀药张学文治疗内科杂症擅长应用活血化瘀法,尤其在治疗疑难病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久病顽疾,多有瘀血阻滞之势”,凡疑难病久治不愈者,应考虑应用活血化瘀之法。

但在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注意兼夹,掌握好化瘀药量的多少,由小到大慎重用药,密切观察。

活血化瘀药种类较多,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其药力强弱峻缓择优选择,一般依其作用强弱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性质平和的养血化瘀药,如丹参、山楂、当归、川牛膝、三七、丹皮、赤芍、益母草、泽兰等;二是活血祛瘀之力较强者,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三是药力峻猛的破血消瘕药,如水蛭、虻虫等。

丹参张学文临证善用丹参、生山楂、川牛膝、三七等药物,认为其活血化瘀之力平和,久服不伤正气,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证,用量也可稍大些。

三棱、莪术祛瘀又兼止痛之功,理气活血止痛之功甚好,尤其对胃脘痛(如慢性胃炎)、胸胁诸痛有较好疗效。

水蛭破血消癥之力较猛,临床常用研末冲服或水煎服,治疗瘀血阻滞之脑出血和一些血栓性疾患等收效甚好,未见明显副作用。

善用化痰祛湿药中医之“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痰,咯吐而出,或黄或白,有形质可见,一般称之为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是指机体气机郁滞,气不化液,津液凝聚,或阳气衰微,无力蒸化敷布津液,或由于火热煎熬,瘀血阻滞、湿浊壅塞而生,或秽浊之气积聚,从而阻滞清窍、脉络,由于其乃病理变化而生,外无形征可察,症状离奇古怪,临床辨证疑惑难定,用药也颇感棘手。

临床许多疑病、奇病、怪病多责之于痰。

茯苓痰与饮同为病理性产物,又都是致病因素。

由于气滞血瘀,可致津液为痰,痰瘀胶结,终成痼疾。

故中医有“痰瘀同源”之说。

张学文认为痰瘀同治是治疗许多疑难病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结合辨证加入祛痰药,如橘红、半夏、茯苓、鲜竹沥、天竺黄、竹茹、胆南星等。

张学文教授运用古方治疗疑难病症举隅

张学文教授运用古方治疗疑难病症举隅

张学文教授运用古方治疗疑难病症举隅张红艳1 潘忍宜2 指导:张学文311陕西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 21陕西三原县医院针灸科(陕西三原713800) 3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张学文教授从医55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治脑病及杂病,善用古方。

本文介绍其治疗疑难病症的医案三则,以窥其经验之一斑。

关键词:张学文 疑难杂症 古方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49(2006)1120003202 70华诞的博导张学文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是张氏世医的第三代传人,在至今55年的行医和45年的执教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擅治疗脑病及杂病。

我们有幸师从张学文教授侍诊,获益良好。

兹摘录临证治验数则,以窥一斑。

1 用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案 郑某,男,38岁。

于2005年12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诉:反复口舌生疮,牙龈肿痛7~8年,颜面、口周、头颞侧发际内,项部及背部常出疖子,上眼睑易出红斑且发痒肿胀,反复外阴溃疡。

自服“三黄片”等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由于工作繁忙,稍有劳累则可反复发作。

故请张师诊治。

症见:口舌生疮,疮面约2~3mm,疮面发白,周围红肿,牙龈肿胀,颜面、口周、项背部长有疖子,伴见口臭。

食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根部黄腻,脉弦数。

综合脉证,乃湿热内蕴,肝经郁热之候。

属祖国医学狐惑病范畴,故治以黄连解毒汤加味,以清心泻肝,清热解毒。

药用:黄连、生草、大黄各6g,黄柏、山栀、僵虫、赤芍、玄参各10g,川牛膝、连翘、麦冬、二花、山楂各15g,蚤休、生地各12g。

7剂。

并嘱药渣再熬待温后泡洗双脚。

12月22日复诊。

药后诸症均较前明显好转,口疮溃疡较前减轻,右眼睑潮红,食纳可,夜休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既切中病机,仍宗前法,原方去蚤休、黄柏,加野菊花12g、黄芩10g,15剂。

中医急症高手--记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

中医急症高手--记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

中医急症高手--记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
丹瀛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05(003)009
【摘要】@@ 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张学文宽厚慈祥,在中医界德高术精,学验俱丰,桃李满园,尤其在中医脑病、中医急症等领域成效卓著.笔者早有耳闻,但真正接触张学文教授则是从他的博士生向笔者讲述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总页数】3页(P3-5)
【作者】丹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发启:默默书写五彩的人生——记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张发启副教授[J], 刘德英
2.张天地之变启万物之用——记天津大学地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启教授[J], 苏丹
3.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 [J], 周颖
4.一个学者的责任——记国医大师、陕西中医学院原院长张学文教授 [J], 张龙;张波;杨景龙
5.摩擦学领域的探索者——记中原学者、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张永振摩擦学领域的探索者——记中原学者、河南科技大学张永振教授 [J], 韩卫红;段笑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张学文:清脑通络汤

国医大师张学文:清脑通络汤

国医大师张学文:清脑通络汤
中风应早发现、早防治,若在中风之先兆阶段积极地进行干预性防治和调养,防患于未然,才是阻止或延缓中风发病的最关键所在。

张学文教授对于中风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一套疗效卓著的诊疗方案,治愈了众多中风患者。

他认为,中风病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早发现、早防治,最好在中风的先兆阶段积极地进行干预性防治和调养。

因此,尽早识别和诊断中风先兆表现显得极为重要。

为此,张教授将中风先兆临床表现归纳为:年龄常在40岁以上,眩晕昏视,遍身无力麻木,头麻涨痛,一过性晕厥或言謇,步态不稳,神倦嗜卧,健忘,舌紫暗,舌下淤丝淤点,脉弦滑或弦细等。

其中,眩晕、偏身麻木无力、舌紫暗、舌下淤丝淤点、脉滑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张教授指出,中风先兆无论是由什么原因导致,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变化,即气血失调,血淤形成。

因此,他主张在防治上采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的手段,促使其经脉疏通、气机调畅,防止血淤形成。

基于此观点,张教授创制了'清脑通络汤',对于中风先兆有奇效。

【组成】草决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龙10克,豨莶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功效】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淤阻、脉弦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名医传记之张学文张学文,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他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使患者起死回生他创立“颅脑水瘀论”,开辟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培养百余名研究生、高徒和众多学生,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容淡定、举止儒雅是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张学文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那慈祥的面容以及慢悠悠的陕南话,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没有距离。

接触多了,人们会被他那高深的理论见解、深厚的中医功底所折服。

在患者心中,他既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兄朋友,也是言必引经、用必据典的专家教授,更是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

在首届国医大师中,已经74岁的张学文年龄最小,被称为“年轻的国医大师”。

殊不知,张学文是陕西唯一的国医大师,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国医大师。

他从医50余年,执教40余载,在中医急症、温病学、疑难病等领域均有较高造诣,对一些病机理论有颇多创新。

由于他擅长治疗中风等急症,又有中医急症高手之美誉。

勤奋好学熟谙经典三次进修奠定学术坚实基础“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

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

1935年,张学文出生于陕西汉中的一个中医世家。

年幼时,他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背诵《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很快跨进了中医药的神秘之门。

“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

从15岁起,他随父亲学习中医,临证诊病,辨认药材。

张学文回忆,每天父亲都听自己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稍有错误,马上给予纠正,并要求反复吟诵。

自己也从不敢懈怠,早背诵,晚抄写,直到学会记牢。

对古代经典著作,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

18岁,张学文参加原汉中南郑县统一考试。

他至今还记得当时考试的情景。

考官问考生,知道“龙虎汤”的举手,张学文左右看看,自己是唯一举手的。

在50名考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个头最矮的,交卷最早的,成绩是第一的。

以优异成绩出师后,他开始了独立的从医生涯。

1953年,张学文到该县武乡镇父亲创办的“致和堂”诊所应诊。

1956年,张学文考入“汉中中医进修班”学习,重点攻读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日后之所以能成为临床大家,与他对经典医籍的熟读深悟、强记硬背、灵活运用分不开。

1958年,张学文又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9年,他参加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孟澍江教授。

在此期间,他大开眼界,学习兴趣日益高涨,特别对温病学说等学派产生浓厚兴趣,对其学术细细研究品味,并撷取其精华。

妙手施治屡起沉疴把千人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他自拟“绿豆甘草解毒汤”,使许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采用中药汤冲服安宫牛黄丸方法,使乙脑学生3天清醒;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手段治疗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7天后病情减轻。

“中医不是慢郎中,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医都是非常重视急症的。

”张学文解释,古代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症上的治疗优势功不可没。

多年来,他精心钻研和实践,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

1977年,张学文带领学生在岐山县高店镇开门办学。

当天晚饭后,他和学生一起散步到地段医院,却发现医院抢救室外放着一口棺材。

大家议论:“这地方人真奇怪,人还没死怎么棺材先拉来了?”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个30岁村妇喝“敌敌畏”自杀,医院全力抢救一天后,告知家人准备后事。

张学文二话没说,立即为病人诊疗。

他果断采用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为病人鼻饲、灌肠,并嘱咐早晚多次服药。

他说,患者属于热毒伤阴证型者,运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护阴液。

在张学文等人的全力抢救下,这个已经走上“黄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转。

以后10天连续使用中西药痊愈出院。

1984年的一天,时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的张学文听说一学生在外地实习患了乙脑,不仅高热、抽风,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

他心急如焚,匆匆赶到学生住处看望,并为其诊脉。

他认为,这个学生是热极生风,理当清肝熄风。

于是,开了一服中药,冲服安宫牛黄丸。

可当地没有安宫牛黄丸,他立即派另一学生连夜往返咸阳取回。

患者服药后3天清醒了,高烧退了。

一个病人在切除脾脏后的60天内,在大医院花了57万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张学文开的10余剂中药后,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被4个人抬进了张学文的诊室,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的手段为其治疗,病人服药3天后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显减轻,几个月后病人痊愈。

恪尽职守有求必应将“万事德为先”作为人生准则从医50余载,始终坚持“对病人似亲人”的祖训,把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打电话的,到家中求诊的,他热情接待,有求必应。

遇到困难者,他也尽自己最大能力,一帮到底。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张学文认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腾,会加重病情。

为此,他都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

多年来,虽然身居多职,他仍坚持定期出诊;无论是外出讲学还是开会,他都一视同仁地为患者免费诊病。

在陕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记者见到张学文刚为一位患者诊病结束,又赶到病房查房。

他仔细为患者诊脉,查看舌苔,叮嘱患者服药、生活注意事项,并一一指导学生。

在走向另一间病房途中,被一中年妇女拦住,说有病人叫他。

张学文急忙赶去看望,原来这位病人听到张学文的声音,让病友家属喊他为自己诊病。

已是晚上8点多钟了,在张学文诊所门前还有几位老人排队。

一个说,张大夫限挂20个号,自己担心挂不上号,中午11点就来了;另一个说,是下午1点多来的,再晚就排不上号了。

第二天7点刚过,张学文就来到诊所,一直工作到下午两三点。

诊所面积不大,条件非常简陋,几个电扇呼呼地吹着,张学文被患者团团围住。

站在诊桌旁的一患者说,这里挂号费低廉,一服药也只有10多元,很便宜,老百姓都能承受。

另一候诊患者说,听朋友说张大夫的药灵,态度好,收费低,自己才从甘肃慕名赶来的。

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张学文总是用最经济实惠的方药为他们治病,甚至亲自为患者交纳费用。

咸阳礼泉农村一位贫困患者饱受心脏病折磨,张学文知道后帮其解决了一些困难,还精心治疗使其康复。

前不久,这位患者专程送来一份珍藏了20年的发黄药方,以表达感激之情。

如今,他每周分别在陕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诊所出诊,病人依然络绎不绝。

看到这种情况,张学文感到很不安。

他坦言自己年纪大了,已经力不从心,不像年轻时有求必应了。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提议预约挂号,张学文担心外地病人挂不上;提高挂号费,惟恐把贫困患者挡在了门外;让学生应诊,认为慕名而来的患者不乐意。

总之,目前要尽力而为,做好一切工作,对得起患者,对得起国医大师这个称号,张学文如是说。

师古不泥大胆创新新观点、新方药、新成果接连不断他提出“颅脑水瘀证”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改变传统中药给药途径,研制了一系列方药,参与制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等。

“中风病属急症之一。

中风病常常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而气血逆乱、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的关键。

”张学文将中风病发生发展概括为四期六证。

四期为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为肝热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气虚血瘀、颅脑水瘀、肾虚血瘀。

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证”的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拟订“化瘀利水、醒脑通窍”大法进行治疗,还研制了“脑窍通口服液”,临床效果良好。

治疗中风病,传统的口服煎剂给药法对于危重病人来说多有缓不济急之弊。

张学文师古不泥,大胆创新,将临床证明的有效方药通过实验改成了中药静脉滴注剂、肌肉注射剂、肛肠灌注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

他拟订的“清脑通络片”处方,曾多次获奖。

并由陕西中医学院转让给天津天士力药厂正在申报新药。

由于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给药途径,药效发挥更加突出,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如用“通脉舒络液”配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中风急症237例,总有效率达99.1%,治愈率达74%,与传统疗法及西药对照观察比较,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安全可靠、后遗症少等优点。

由他主持研究的这项课题荣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

其实,当时研制纯中药静脉滴注剂是冒很大风险的。

对刚研制的制剂,张学文并没有给患者试用,而是先给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静脉滴注1周,亲身体会安全无毒后才给病人使用。

此后多批次制剂生产出来都是这样。

30多年来,这种院内制剂在临床用于治疗内、外、妇、肿瘤各科属气虚血瘀证患者逾万人,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无一例严重毒副作用发生。

“七五”计划开始后,张学文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

在短短8年间,中风协作组取得11项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

特别是他参与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开创了先河。

此后,又先后参与制订了中风病护理常规、预防及康复规范和中风病证候辨证量表以及中风先兆证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探究张学文成为国医大师的内在原因,乐于临证、勤于笔耕是其关键。

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70余篇,先后出版的《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论治》及《中风病》等10余部专著,凝聚着他为振兴中医急症事业的一片心血。

言传身教弘扬岐黄时时履行中医传承使命他执教40余载,聆听过其教诲的学子不计其数,培养的弟子也有百余名,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传授医术不厌其烦。

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为人品行要求更高。

同时,他率先垂范,实为楷模。

师从导师多年,受益匪浅。

”张学文的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这样评价张学文。

1997年,张学文听说陕西中医学院不少山区来的特困学生生活困难,常常只吃馍夹辣椒,便主动将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捐给了两位大学生,一直到他们毕业。

在临床上,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

看病时,他边为患者诊脉,边告诉学生,“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意思是说,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以及有无间歇,依此可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

张学文的研究生、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周永学体会,老师切脉后善于和患者沟通,其实他是运用了心理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