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 解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

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个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每一篇一般取这个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个篇的题目就是“学而”。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咨!尔舜……’”所以这个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终于“尧曰”,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又如《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理解: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那他便算一个“君子”,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皆能够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大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众生的,修信的教徒,甚至也是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则不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持续求“学”,最终你便能够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

所以虽然“儒”字最初的意思是“懦弱、宽柔”,但儒学实在是一门积极雄健、至大至刚的学问。

3.《论语》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个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使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4.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

“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反问句,对弟子作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的各章都能够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

《〈论语〉十二章》语言积累与使用

1.理解并积累重要词语。

【重要字词】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说:“说”通“悦”,愉快。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实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是从。

殆(dài):疑惑。

箪(dān):古代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代词,……的人。

好(hào):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肱(gōng):胳膊。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河,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

三军:军队的统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笃(dú):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仁德。

【古今异义】

能够(能够为师矣)

古义:能够、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疏(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水(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三(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一词多义】

为:

1.当,做。例句:能够为师矣。

2.替。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1.了解。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2.懂得。例句:温故而知新。

而:

1.表转折。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2.表顺承。例句:温故而知新。

3.表并列。例句:博学而笃志。

其:

1.它的。例句:仁在其中矣。

2.他人。例句: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