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集合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3086f94b73f242326c5f1b.png)
励志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一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样平静。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
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一样>,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教师又力推了一番。
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教师吧。
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
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教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记得一幕,hiscollegeaskedhim:“whatyouwantthemtobe?”heanswered:“fre e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
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本事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我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
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教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那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光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keating最终还是被解雇了。
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
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
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我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提高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
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我不奢望自我有类似johnkeating的spirit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
我所能做的,仅有自我努力改变自我,对自我负责。
写到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期望她有个光明的明天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二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五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78b4b9cc22bcd126ff0ccd.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五篇我们常常会问到,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会自我思考”。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
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
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 keating老师吧。
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
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记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
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
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
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
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
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 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范文5篇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c5142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76.png)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范文5篇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传统教学和以人为本的反传统教学冲突的影片,很有观看意义。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死亡诗社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死亡诗社观后心得1从今以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要过的人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诗在远方,也在生活。
倘若诗可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等级,那么其已不能称为艺术。
在我看来,艺术在于令人体会生活的美感,又能使人眺望远方,勾起人生的憧憬。
艺术从未有等级之分,其价值也因人而异。
诗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诗意地生活。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这是《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梭罗大概也赞成的吧。
Carpe diem或许是死亡诗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当下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做到。
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那么也要接受诗的抑扬顿挫。
基廷教授选择了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注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尔选择了《仲夏夜之梦》,也意味着父亲的愤怒和反对。
可是,一个是笑着离开的,一个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尼尔的死,部分原因在于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于教授。
基廷教授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学生们开始站到讲台上,换个角度去看生活。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及时行乐的度,接受得了诗的跌宕。
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
其实电影本身是在抨击规范化的教育模式,规范化不好吗?不见得如此。
规范化的教学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我们是无法抛弃这种模式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600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0923155f12d2af90242e6cd.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600字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传统教学和以人为本的反传统教学冲突的影片,很有观看意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说的是沉闷严谨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来了一位特别的基廷老师。
他与众不同,他鼓励学生撕书,不要受教条的控制,抛弃别人的理论,追随内心的感觉;他告诉学生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鼓励他们站在象征老师权力的讲台去看周围的东西;他用一起走路的方式告诉他们不要被同化,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它,做自己想做的事。
与其说基廷先生是一位老师,不如引用影片的话说,他是孩子们的船长。
在孩子们思想和自由被束缚的时代,他出现了。
他是伟大的船长,带领迷茫的灵魂穿过层层迷雾,走出那片叫青春的黑暗森林,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并无所畏惧去表达自己。
何为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从来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雕琢心灵的米开朗基罗,一刀一刀用爱雕刻完美的大卫。
江湖时代,高手苦练,只为达到最高境界。
依我之见,从学生爱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亦有三重境界。
在第一重境界的老师就是个教书的。
他踏着铃声而进,例行公事上课,不管你学到了什么或你什么也没学到,在他看来,老师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与爱无关,你的分数只是他的工作绩效。
对于他,你不爱也不恨,他对于你也不痛不痒。
你是学生,他是老师,仅此而已。
第二重境界的老师是有爱的。
只是他爱你的方式太严格了。
他怕你学不好,于是给你定了无数的“宫规”,例如要提早十分钟上早读,写错格式作文就没有分等等,你还是学生,没办法,你只好屈服在他的“淫威”下。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见到老师如老鼠见到天敌一样。
当你深夜还在赶作业时,我想你不会爱他。
这类老师是负责任的,或许多年以后你不会再抱怨他的严格,甚至有点感激他的严格。
但是,当你还在他的手下混时,知识对于你,只是被接受,或许你学的很好,但你并没有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这个世界。
当他令你有了主动去探索的欲望,那么他就是第三境界的老师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五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fbd67ba0116c175e0e4812.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五篇我们常常会问到,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会自我思考。
以下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一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
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
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eating老师吧。
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
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记得一幕,hiscollegeasedhim:whatyouwantthemtobeheanswered:freethin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
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
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
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
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
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eating的syca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
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0a52d459ec3d5bbfc0a7421.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一)如林夕所言,"在一些真正称得上伟大的电影中,见识到的真实世界该比我们本身的体验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给拍成电影,应该拍出连当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光回看本身,这才会提升看事看人的层次。
电影应该不只是现实的镜子,否则只是比我们日常家居打灯打得讲究点的私房记录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死亡诗社》无疑是一部"真正称得上伟大的电影".1959年,以凝重的风格及传统的教学理念著称的威尔顿预备学校迎来了一位新的文学教师JohnKeating及一群虽年轻却早已被规划好人生道路的新学生。
至此,矛盾开始渐渐凸显:个人之于社会的对立,自由之于权威的对立,主流价值观之于个性的对立,西哈诺式的浪漫与清教徒的刻板之间的对立。
Keating教师似是唐吉柯德,赤手空拳地与传统巨浪殊死搏斗。
他所有的,是一颗渴望寻觅到人生精华及春风化雨的伟大心灵。
Keating教师率领这群尚年轻尚未完全枯死的孩子们在校史楼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并劝诫他们做到"CARPEDIEM";让孩子们在绿茵场上用野性的怒吼宣读自己的理想及人生信条;鼓励孩子们站在讲桌上用新的视野俯瞰这个早已熟视无睹的世界;介绍给孩子们有思想有力量的诗歌并教会他们用发散的哲学思维审视人生……故事的情节若是如童话设想般薄弱,这部影片怕是会沦为中流之作了。
所幸,导演没有丝毫这般的念头,他将时代背景及悲剧因素嵌入影片中。
当人们为剧中短暂的欢乐欣喜时,悲恸却早已埋伏而来。
真正的成功者,并不是那些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些愿意跳出平静绝望的漩涡的"异类".影片中,在Keating教师的引导下,原本沿循父亲规划好的Neilperry渐渐觉悟:心之所向是演员,又怎能手握手术刀在手术室中打转呢?Neil是勇敢的,也是可悲的。
屡次与父亲协商未果后,Neil选择了用父亲书桌里的手枪结束生命。
死亡诗社[优秀范文5篇]
![死亡诗社[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7ddf1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e.png)
死亡诗社[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死亡诗社死亡诗社如果死亡是一种新生,我宁愿在新生中死亡。
我不是惧怕死亡,而是没有找到死亡的勇气和理由。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我愿意死一次,也许死亡能给人带来启迪,让生者不再为死亡而困惑,生者总是许多烦恼,我不知道是失去了她,还是失去了信仰,如果生活的世界让我变成我的信仰,那么我必将选择死亡以放弃自我。
最终我仍是没有看死亡诗社,因为我真的怕死,我总说惧怕思想甚于惧怕死亡,但是我仍然,对死亡无法理解,生,我对思想的恐惧甚于死,死,我对死亡的恐惧甚于思维的力量。
人是欲望的,占有的,非给予的,牺牲的本质是索取,如果这样,为什么我仍旧什么也没有得到,我誓,信仰的确是无坚不摧的,但我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也许我只想逃避,信仰是一种神圣的感觉概念,而不是用来逃避现实,因对现实的恐惧而自虐的借口,在这种层面上,我亵渎了自己,找不到自己,因而不再是自己。
音乐是可怕的毒药,它能让人沉醉麻木,却唤醒了我身体里的某些东西,感性已经支撑不了的思维,因而我不再哭泣,因而我不再悔恨,因而我不再回头,只想一直向前,我只想让自己明白,我依旧是存在的,存在于自我意识当中,并不断朝着概念前进,我并不想挑战世界上任何一个真实的存在,因为我是我自己的存在,我是我自己的所有,我不属于我的信仰,也不属于世界的自我,我自认为可以并且必须配得上世界上最高贵的东西,却配不上世界上最喜欢的东西,那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的努力和奋斗并没有让我获得我所有,那我的自我存在还有什么价值,或者说,死是自我价值的现实体现。
我的确不知道我该怎么生活,我知道我不会死去,因为灵魂已经强大到了足够,却不知道怎么生活,让我迷惑,让我感觉到累,这一次我再也不能说明明我付出了很多努力。
我已经不再有努力的勇气,不再明了。
不知道努力的意义,我只想挥霍青春,不知道那句话还能不能支撑我走下去,什么都没有留在我身边,她离我很远很远,除了给我留下一滴血泪,告诉我我们还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我知道她是谁,可是我还是止不住问,她到底是谁。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96fad73700abb68a982fbf8.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一)如林夕所言,"在一些真正称得上伟大的电影中,见识到的真实世界该比我们自身的体验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给拍成电影,应该拍出连当事人也疑惑得用的眼光回看自身,这才会提升看事看人的层次。
电影应该别不过现实的镜子,否则不过比我们日常家居打灯打得说究点的私房记录而已。
"从那个角度看,《死亡诗社》无疑是一部"真正称得上伟大的电影".1959年,以凝重的风格及传统的教学理念著称的威尔顿准备学校迎来了一位新的文学老师John Keating及一群虽年轻却早已被规划好人一辈子道路的新学生。
至此,矛盾开始渐渐凸显:个人之于社会的对立,自由之于权威的对立,主流价值观之于个性的对立,西哈诺式的浪漫与清教徒的刻板之间的对立。
Keating老师似是唐吉柯德,赤手空拳地与传统巨浪殊死搏斗。
他所有的,是一颗渴望寻找到人一辈子精华及春风化雨的伟大心灵。
Keating老师带领这群尚年轻尚未彻底枯死的孩子们在校史楼倾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并劝诫他们做到"CARPE DIEM";让孩子们在绿茵场上用野性的咆哮宣读自己的理想及人一辈子信条;鼓舞孩子们站在说桌上用新的视野俯瞰那个早已熟视无睹的世界;介绍给孩子们有思想有力量的诗歌并教会他们用发散的哲学思维审视人一辈子……故事的情节若是如童话设想般单薄,这部影片怕是会沦为中流之作了。
所幸,导演没有丝毫这般的念头,他将时代背景及悲剧因素嵌入影片中。
当人们为剧中短暂的快乐欣喜时,悲恸却早已埋伏而来。
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些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些情愿跳出平静无望的漩涡的"异类".影片中,在Keating老师的引导下,原本沿循父亲规划好的Neil perry渐渐觉悟:心之所向是演员,又怎能手握手术刀在手术室中打转呢?Neil是勇敢的,也是可悲的。
多次与父亲协商未果后,Neil挑选了用父亲书桌里的手枪结束生命。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080bd3482fb4daa48d4b47.png)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日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观后感内容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死亡诗社观后感内容一最初以为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诗诗人的电影,看完后才发觉与诗无关。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维命题。
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为了追求他们的独立思想,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个自杀,一个被开除,其余的放下自我坚守的阵地。
死亡诗社反映了两个截然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传统,荣誉,纪律,优越被作为校训长期钳制着学生的思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学生私下的反叛承诺,恐怖,颓废,排泄,一个体现了自由的梦想世界,那么,作为这两个世界联系点的基丁教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翱翔的勇气和向往翱翔。
但对传统与纪律的颠覆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宣扬的主旨,影片以尼尔自杀,基廷被革职,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而告终.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答应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
基丁最终被开除的命运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对于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人,应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我却只能永远背负着恶名,默默舔犊着自我的伤口。
他被传统打败,却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日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学校在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需不需要重新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些题目都能够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基丁教师,由于他的教育聪明;由于他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由于他的敢于反传统勇于创新。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12e3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1.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死亡诗社讲的是基丁老师教导他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的故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死亡诗社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无法说出的无奈。
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musttellyouwhatIfeel!”他的父亲说“Telluswhatyou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
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
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
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
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
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
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
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
2024年《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
![2024年《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7b8b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e.png)
2024年《死亡诗社》观后感6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那天加厚老师在电话里跟我提到电影《死亡诗社》,因为他知道我酷爱惠特曼,而《死亡诗社》里主人公也酷爱惠特曼,并大量引用他的诗句。
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这部电影,有同样的印象。
但那时还是录像带时代,我租的录像带很不清晰,而且不完整,所以没有看得太明白。
昨天我在电视里点播了这部电影,又认真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教育电影。
教育电影是教育叙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我看过好多部国外的教育电影,但国内的教育电影似乎没有印象。
现在想起来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或教育工作者没想过也拍一两部教育电影呢?从教育电影来看,国外的教育也遇到我们在国内同样的困惑,似乎也比我们先进不了多少。
例如,我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讲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被大学录取,感觉抬不起头,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就伪造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还虚构了一个该大学的。
没想到有很多和他一样的高中生也需要一份这样的假录取通知书。
于是,这帮假大学生索性弄假成真,在一个废弃的工场里开办了一所大学。
在这所他们自己办的大学里,他们自定课程、自请老师、自我教育,把大学办得有声有色,最后居然战胜了临近一所名牌大学的挑战,成功赢得了办学资格。
这部喜剧电影表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假期里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可惜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是《__X的奇异世界》之类,讲的是一个多动症儿童如何让学校和老师烦不胜烦,几乎要将他开除。
甚至他的班主任老师也因为他的顽皮而受伤住院。
后来,临时接替班主任的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他懂得如何发挥多动症儿童的长处,因材施教,让孩子转变了学习态度,也让老班主任转变了对孩子的看法。
这部电影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强求一律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个性化教育才是正确之道。
《死亡诗社》的结局则没有那么乐观了,也许才显得更真实一些。
在一所常春藤名校的中学里,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背负着家长沉重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未来能接过父辈的班,成为银行家、律师、医生这样的社会精英。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通用12篇)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3a082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a.png)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通用12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
”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
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
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
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
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
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
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
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
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死亡诗社》观后感2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教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结局感人至深,落泪了。
尼尔喜欢演戏,父亲却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学医。
《死亡诗社》观后感14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d0dc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9.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14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
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
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
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
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
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__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
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
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007c9f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8.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30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1《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的成长历程。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人。
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毕业,后又回到该学院教书。
威尔顿学院一向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而基廷老师在授课时却一改学校的常规,他在上课时让学生撕掉书本上的页码,不让学生被书本的内容所禁锢,他让学生们大胆地去想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情怀。
可以说,基廷老师深刻地影响了这群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师难能可贵的在于他教育有方,从他第一节课让学生们撕掉书上的页码,到他让学生们聆听照片的声音从而珍惜时间;从他告诉学生们可以亲切地叫他“Oh Captain,My Caprain”,到他让学生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并大声地在课前朗读;从他让每位学生站在讲台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学生们一起比赛橄榄球。
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他倡导规则内学生应该自由地去想象,去表达,去追求的思想。
我觉得这就是诗歌的本意,也由此,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是老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电影的答案是让学生敢于超越前人,是不循规蹈矩,是向往自由。
自古以来教育该是怎样的,我说应该是因材施教,从没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不过我更赞同电影的观点,如果让学生在课本的内容中学习,那就像是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进,这是徒劳无获的,诗歌是表达作者想法和内心的,假如往前推几百年,那时的文人写诗也有课本教吗?结果显而易见,唯有遵从内心才是最好的诗歌。
电影的结尾,基廷老师因为尼尔的自杀牵连而被迫离开学院,在他临走时,班内的学生们用曾经他教他们的一样,站在课桌上,喊出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令人感慨万千,老师走了,但也许更多的人能找到学习之道。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a715e70b4e767f5bcfced9.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5篇有关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1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_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有关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2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keating老师吧.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我记得一幕,his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john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 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keating的spirit 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负责.有关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3Carpediem或许是死亡诗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当下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做到.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那么也要接受诗的抑扬顿挫.基廷教授选择了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注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尔选择了《仲夏夜之梦》,也意味着父亲的愤怒和反对.可是,一个是笑着离开的,一个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尼尔的死,部分原因在于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于教授.基廷教授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学生们开始站到讲台上,换个角度去看生活.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及时行乐的度,接受得了诗的跌宕.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其实电影本身是在抨击规范化的教育模式,规范化不好吗?不见得如此.规范化的教学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然而我们是无法抛弃这种模式的..存在即合理.规范化使得教学更高效等等都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我们花费时间去启发思想,必然会导致阐述知识点的时间变少.不过,像基廷教授这样的人生导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就好,无需过多.最后,电影结束于基廷教授的微笑,并没有告诉我们诺克斯是否和心爱的发孩在一起了.我想这个留白大概是想告诉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然而是否得到,只能听天由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诗的魅力有时正体现在不可知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诗的生活,便只珍惜当下.有关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4《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上学的学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师.JohnKeating老师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让学生们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师,甚至让学生们把课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这个学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单调且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评为非正统的教育方式.他引导着孩子们重建了〝死亡诗社〞,他让他们用自己一瞬间的灵感来创作诗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他让一群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开朗.Todd原来是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同学,后来因为John Keating老师的鼓励,渐渐变得开朗起来.JohnKeating还鼓励了一个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戏,演了一场很棒的戏,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做一个只听父母话而不敢做自己爱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终自杀了,因为他的父亲想让他上哈弗然后当一个医生,而Neil自己却想做一名演员,却征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开除作威胁来逼其他几个Neil的同学签字,并开除了JohnKeating老师.我认为John Keating老师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没有教好学生们怎样处理事情.压力,而Neil就没有经受住来自他爸爸的打击,开枪自杀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聪明……我感谢这部电影!有关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5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keating老师吧.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我记得一幕,his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john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 keating的spirit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负责.写到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个光明的明天吧. 有关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
《死亡诗社》观后感(1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d60ec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8.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15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的成长历程。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人。
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毕业,后又回到该学院教书。
威尔顿学院一向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而基廷老师在授课时却一改学校的常规,他在上课时让学生撕掉书本上的页码,不让学生被书本的内容所禁锢,他让学生们大胆地去想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情怀。
可以说,基廷老师深刻地影响了这群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师难能可贵的在于他教育有方,从他第一节课让学生们撕掉书上的页码,到他让学生们聆听照片的声音从而珍惜时间;从他告诉学生们可以亲切地叫他“OhCaptain,MyCaprain”,到他让学生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并大声地在课前朗读;从他让每位学生站在讲台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学生们一起比赛橄榄球。
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他倡导规则内学生应该自由地去想象,去表达,去追求的思想。
我觉得这就是诗歌的本意,也由此,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是老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电影的答案是让学生敢于超越前人,是不循规蹈矩,是向往自由。
自古以来教育该是怎样的,我说应该是因材施教,从没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不过我更赞同电影的观点,如果让学生在课本的内容中学习,那就像是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进,这是徒劳无获的,诗歌是表达作者想法和内心的,假如往前推几百年,那时的文人写诗也有课本教吗?结果显而易见,唯有遵从内心才是最好的诗歌。
电影的结尾,基廷老师因为尼尔的自杀牵连而被迫离开学院,在他临走时,班内的学生们用曾经他教他们的一样,站在课桌上,喊出一句“OhCaptain,MyCaptain”,令人感慨万千,老师走了,但也许更多的人能找到学习之道。
《死亡诗社》观后感2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
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4篇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ed5ec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67.png)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4篇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1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
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CARPE DIEM 及时享乐,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
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明日必将凋零!“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
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
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
(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
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
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2558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4.png)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死亡诗社》是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死亡诗社》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一)《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位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的教学片段,对我的感触很大。
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顶级私校,当时学校的培养方针是非常固守传统,从来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兴趣,学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进名牌大学。
基丁先生的出现,一下子使原本压抑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
基丁先生也是在这个传统固守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深感保守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束缚。
因此他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模式。
他让学生撕前言,捂住学生眼镜做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从不同角度思考,看问题。
并且能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出发,让害羞,胆怯的托德变得自信等等。
船长基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但是在当时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许多人并不理解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
故事以尼欧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
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
虽然结局以学生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
结合现在的教育,也能够从一些方面折射出当今教育考试制度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矛盾。
有时真的是非常矛盾,你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去适应这个大环境。
从内心出发,我还是非常欣赏向基丁先生这样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新颖、活跃,能让每位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是真正体现个性的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5篇(二)电影《死亡诗社》是北美高中的电影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高的评价。
电影中,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贵族学校,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可是新来的基廷老师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5a65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1.png)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死亡诗社》在9分40秒的开场,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死亡诗社》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死亡诗社》观后感一在社团团长的推荐下,我静下心来,认真观看了《死亡诗社》。
看完之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眶中流出来。
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哭一场。
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
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
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系,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所以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可以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身上可以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告诉父亲自己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因为他自己知道讲了也白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悲剧的发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
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
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
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
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轻松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
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因为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_1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8219b63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e.png)
2023年《死亡诗社》观后感(12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
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
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johnkeating老师吧。
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
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记得一幕,hiscollegeaskedhim:“whatyouwantthemtobe?”heanswered:“free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
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
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
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
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
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
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
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keating的spirit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
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负责。
《死亡诗社》观后感2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梦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范文集合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死亡诗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1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
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
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
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
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
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
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
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
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
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
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2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
在学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
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
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
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
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
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
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
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
同时,也学会屈服。
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
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
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
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
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
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
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
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
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
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
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3这部影片给予我的最大的感触是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我不能否认这部优秀的影片激起了许多处于黯淡无光的生命里的人们的梦想、激情、血性和对于“改变”这个使命的责任感;它使无数在面临人生的选择、踌躇不定,或是在自己的道路上孓然行走而无所适从的人们勇敢、坚定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使浑浑噩噩者寻找到生命之重以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片末学生纷纷违抗校长的命令,站在桌上以示对传统、守旧的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基丁老师开放自由的教学方式的认同以及对老师本人的敬重打动了不少人。
当一潭死水般的腐朽体制内出现一个活跃的变数时,被旧体制长期压迫的人自然渴望借此而掀起改革。
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大家喜欢看到角色身上的反抗精神,因为反抗精神象征着新生思想诞生和新生力量的注入。
反之,当依旧固守传统旧思想的人出现并以各种方式对革新者进行压制时,大家自然会将该角色置于“反派”的定位且对该角色恨之入骨,就如《飞越疯人院》里的护士长,也像是《死亡诗社》中的校长。
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坐在荧幕前时,往往是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去审视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对于一部影片说,自然有其思想导向性,但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我们,往往会乖乖地跟随它的思维引导而极少去换位思考并置之于现实中去考量。
看完《死亡诗社》,脑海中逐渐浮现起《飞越疯人院》的片段。
两部影片所设定的时代背景十分接近,一部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另一部是六十年代初;同样是对旧体制的质疑和反抗;同样是以反抗的失败而悲剧收尾。
我相信许多看过这两部影片的观众都会投身于对校长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对基丁教育方式的赞扬中;还有对护士长蛮横专制、固守教条的表现的厌恶和对墨菲勇于挑战陈规、追求自由,但最后还是被非人道手段逼疯的深深痛惜。
人类的失智之处在于,永远都可以在价值判断的平衡点上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情合理的依据和解释。
高墙外,墨菲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秩序破坏者,于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人们把他送进了高墙内。
大家厌恶护士长,因为她手握权力,是规矩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她对破坏者会毫不留情面地惩罚。
但是我们从没有想过,在我们把墨菲强制送进疯人院时,我们就是在充当护士长的角色;而在对墨菲行为的认可和对他的同情上,我们从没有记起他是个性质极为恶劣的地痞流氓。
墨菲最后不可能逃出疯人院,因为犯罪就是犯罪。
基丁老师鼓励学生们撕去那些他认为是废话连篇的前言并且跳过解读现实主义诗歌的部分,去浓墨重彩地赏析浪漫主义诗歌——当他其实很明白“应该要学的知识”和“想要学的知识”的界限时,当他其实很清楚学校的规矩以及台下那些学生所要背负的未时,他依旧选择那么做,其实是害了学生。
学生们最后不可能掀起教育方式的变革,因为现实就是现实。
“凶手”是“船长”,就某种意义而言,我觉得是正确的。
基丁老师教会了学生去探求真我、发掘潜能、怀抱梦想,但是他并没有很好地教会他们在大环境下生活。
他教会了学生们什么是爱、热情、浪漫,教会他们成为了理想主义者,但是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现实的残酷——就好比是他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织梦,但是却没教会他们如何获取面包。
理想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终究要回归现实。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口碑极高,是因为它的剧情与许多学生产生了共鸣。
谁都在荷尔蒙的驱使下激情过、黯然过、鲁莽过、青春过,坏过事、闯过祸、破过规矩、败过秩序,更多的是因曾或多或少受过教条的压迫而感到不甘,亦或者是没有遇上这么一位自由开放的好老师。
每个人都有去做梦的权利,但是唯有珍惜现在的青春时光,去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品格,将才能在现实的漩涡中处事不惊,才有去实现梦的权利。
死亡诗社观后感600字4我总觉得,银幕上所体现的相对于咱们的现实生活是独立的,死亡诗社观后感。
从物质的角度来讲,电影其实只是一束光:大幕拉起——灯光熄灭——除了你的灵魂,就只剩下了那束光……在其中,你能发现什么,你便会拥有什么。
在路上,几近成名,任逍遥,可头发乱了。
哎呀呀哺乳的年代已经过去,咱们长大成人,过着狗脸的岁月,怀念那些云上的日子。
电影依然是我的梦,在这声色犬马的年代,我渴望着独立的行走,独立的飞翔。
“六神”的成功,实现了一代中国人的梦,可我自我的梦还在继续,还在挣扎。
最近校园里的事颇让我震撼,我眼睁睁地看着一朵花从天空飘落,满是血色的浪漫,心里空荡荡,空荡荡的。
——题记“死亡,是汲取性命中所有的精华。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
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生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
相反,这就应归类于校园青春剧。
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
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
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