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历史》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知识结构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包含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我校是农村学校,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同,认知水平、学习思维、学习品质也参差不齐,分层严重。

2.认知水平

初二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具有了一定得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他们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红军有一定得了解,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长征组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片段并提问这首歌表现了我国历史中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红军长征(二)、学习新课

整节课分为三大板块:一是铭记与探究、二是心得与反思、三是巩固与提高

1.识记与探究红军长征的具体步骤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让学生对本课整体上有所了解。

(2)学习小组按老师要求细读教材第一小节“长征的开始”

首先:出示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内容,对比红军前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落实要点、做好笔记。然后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引出长征开始的原因,由此过渡到“长征的开始”

其次:教师出示课件长征路线图,让同学们了解长征初期的情况并落实要点、做好笔记。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评价进行总结长征初期,敌人以重兵设下四道封锁线,“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红军拼命突围,使红军付出惨重代价,由8万多人减到3万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倾”错误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这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解放了遵义。由此过渡到教材第二小节“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临险恶形势,广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路线的强烈不满,迫切要求改变中央的领导。

(3)遵义会议

熟悉学习内容,根据要求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如: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并落实要点,做好笔记。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解决……取消了……肯定……确立了……挽救了……是……转折点。教师讲解:在遵义会议后虽然毛泽东不是中央最高领导,但实际上贯彻执行的是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不仅奠定了长征的胜利,而且改变了中国的革命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而后要求学生先齐读,再记忆,最后请1—2名学生背诵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检验记忆效果的同时突出本课重点知识。

(4)长征的胜利

小节长征的胜利。而后学生按老师要求细读教材,熟悉学习内容,根据要求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先出示课件并演示长征路线图,在相关的地方链接相应的电影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重大的事件。然后课件展示小组合作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简图:1934年10月瑞金(开始)——突破四道封锁线——弃湘西,取贵州——占遵义(1935年1月,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胜利)。讲述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随后学生讨论长征胜利的原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党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等。

(5)探究红军长征精神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然后出示“长征精神内涵”内容的课件。

出示课件视频重走长征路的代表。如;98洪灾、08雪灾、5.12地震图片,

用坚持、坚持、再坚持,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见到彩虹!作为结束语。

2、学习心得与反思

一是知识内化:(1)屏幕上显示重要的只是点、帮助学生内化。

(2)默写重点知识,小组互评。教师巡视学生的默写情况,再次巩固所学知识。

二是总结得失:让学生在该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写下来,为以后的学习所借鉴,提出在本节课还想知道的问题。目的是巩固、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巩固与提高

出示并解答。(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及时的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并及时反馈信息,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点。

第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问题从哪里生成呢?(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辨证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第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