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自我,本我,超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我、自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论自诞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最近看了他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理论和心理防卫机制,对我深有启发。
本我、自我与超我是弗洛伊德晚年作品中,他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潜意识的本我(“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像据为己有,见到讨厌的人就像冲上去打他一顿,甚至是杀死他一样,这些意识属于本我而我们并不一定会按照本我去行事,这是因为存在着同属潜意识的超我(“Über-Ich”)。超我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就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克制了了本我不好的欲望,我们不会见到喜欢的就去偷去抢,不会去破坏去杀戮,通过这些表现出的就是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ch”),自我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正是因为认识到本我和超我的存在,我可以更理智的理解自己的冲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自我的健康。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心理防卫机制。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同时弗洛伊德理论还延伸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否认”例如如果我挂了一科,我会对自己说,这门课不重要,挂了不
算什么,但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后我可以清楚的分析出这是因为自我为了避免挂科的愧疚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我应该正视自己学习上的不
足。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欲之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许多人都号称抵制日货,宣称理由为该种族无耻,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产品低下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我一个同学长会打墙骂人来发泄,避免与其他人酿成冲突。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
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就像我不承认自己挂了科,所以很少想到我还有课没有通过。但我要明白这是一种防御,不应该忽视它。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就像我不喜欢某人,但不想如此承认,便将自身情感投射到那个人身上,而说是那个人不喜欢我。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我觉得这就是我通常在做了很窘或未经思考做了错事时的自我安慰一样。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我的一个同学为了练习英语而大唱英文歌,但却怕真正的理由被人嘲笑,而告诉友人是喜欢唱歌才唱的。甚至说多了他真的开始唱英文歌了(传说中的自我暗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学习很好,另一个孩子会用调皮捣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比如我一时冲动和一个人动手了,我可能会告诉其他人说我就是讨厌这样没有道德的人,再形容一下那个人平时怎么没道德……其实我应该正确的理解,其实只是我的本我想凑他而已。
弗洛伊德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我们也应该注意三者间的冲突,并理智的处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