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自我,本我,超我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2011-09-09 15:48:02)转载▼标签:转载分类:转载原文地址: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人格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作者:xpwj_2008_sx4r3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什么是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人格心理学简答题

人格心理学简答题

人格心理学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人格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差异、特征和模式的科学领域,旨在了解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互动方式。

它致力于研究人类个体在心理上的差异,探讨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机制。

2. 请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追求即时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平衡本我的冲动和现实社会的要求。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和伦理部分,代表人内化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良知。

3. 请解释人格类型理论中的内外倾向。

人格类型理论中的内外倾向指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行为偏好。

内倾型的个体倾向于内省、独处,更喜欢与自己相处和进行内部反思。

外倾型的个体则更喜欢与他人交往、社交活动和外部刺激。

4. 请描述五大性格特质理论。

五大性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之一,其中包括以下五个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神经质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外向性指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开放性指个体对新事物和思想的接受程度;宜人性指个体的和善、合作和交际能力;尽责性指个体对任务、责任和规则的承担程度。

5. 请概述孟德尔逆境优势模型。

孟德尔逆境优势模型提出在逆境环境下,人的性格会发生变化,逆境意味着外界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但也提供了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逆境会激发出人们内在潜能和应对能力,培养个体的韧性、适应性和成长。

6. 请解释心理防御机制中的转移和显化。

转移是指将个体的情感、欲望和冲突从原始目标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无关的对象上,以减轻焦虑和痛苦。

显化是指将个体的隐含或无意识的冲突、欲望或情感转化为明显的形式,供个体更容易接受和处理。

7. 请阐述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纵向和横向设计。

纵向设计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跟踪观察同一组受试者的发展和变化,从而研究人格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而横向设计则是一种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研究方法,通常在某一特定时点上进行观察和测量。

人格心理学对自己的分析

人格心理学对自己的分析

人格心理学对自己的分析与影响【摘要】人格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目前,心理学家们已经建立了众多的人格结构的理论体系,但从其理论渊源和基本观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新精神分析理论,特质论,生物学论,行为学习论,交互作用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

本文作者运用八个人格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理论对自己进行人格特征分析,并结合例子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人格理论人格特征分析一.结合各种理论对自己进行分析(一)人格结构①本我(Id):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佛洛依德称其为力必多。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它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

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③超我(Superego):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自我分析:本我中存在各种本能欲望的满足,包括食欲,求生欲,性欲等,然而这些欲望需通过自我的帮助才能实现,而超我按照道德原则限制本我的私欲,与本我对立,从而使三者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例如,本我若产生食欲,然而身边又没有食物,依据现实道德条件,考虑到偷别人的东西是一种犯罪行为,在两者的作用下,自我就会产生决定,并去超市买食物来吃。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探索不同人格类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人格理论研究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和行为,以深入了解人类个体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索心理学中的几种人格理论,分析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冲动的部分,追求满足即时欲望。

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部分,代表理性和现实部分。

超我是道德意识和内化规范的部分,内化了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人格类型的形成与个体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有关。

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是否得到满足和关爱,会影响其个体超我的发展。

二、康格的人格类型理论康格提出了16种人格类型的分类,基于个体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他将人格类型定义为个体的优势性心理机制,即个体偏好于使用某些心理特征来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康格的人格类型分类基于四个二元维度:外向与内向、感觉与直觉、思考与情感、判断与知觉。

通过这些维度的组合,得出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如ISTJ、ENFP等。

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心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每个维度都是一个连续的尺度,个体在每个尺度上都可以落在不同的位置,并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根据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可以通过度量个体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来确定。

例如,一个人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则被认为是外向型人格。

四、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荣格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认为人格类型的形成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荣格将人格类型分为两种:内向型和外向型。

内向型人格更加关注内部世界和个人体验,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内省。

外向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世界和社交互动,倾向于行动和实践。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 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 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 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 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 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 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本我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 ,代表思绪的原始程 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 饿、生气、性欲等。 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 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 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 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 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 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 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 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 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 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 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 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 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1-戈懿冬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 精神的三大部分 。1932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 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兽欲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年)中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 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 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 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 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家族
生平
1、1856年5月6日生于奥地利 ,4岁时全家 移居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将近80年。
2、17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可是 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时间,才学完4年的医 学和科学研究课程。
3、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因重整旗鼓问 题而开始私人营业。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 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她们 才最后完婚。生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后 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 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 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 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 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 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 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 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 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三 人格的结构
本我与无意识相一致,包括性欲和攻击本能, 也包括无价值判断,追求实时满足和缓解紧 张,它服从快乐原则。
自我与理智相一致,介于本我和外部世间之 间,使本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 下,它服从现实原则。
超我与良心道德相一致,朝着完全压抑本我 的方向发展,使自我实现达到完美的状态。
前意识,指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 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 的中介环节。无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直接进 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 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担负 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 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 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 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关于人格的自我分析

关于人格的自我分析

关于人格结构的自我分析摘要关于人格结构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以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人格特质论后期学者探讨出的“大五”及“大七”人格结构模型以及荣格的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理论观点来分析自己的人格结构,已经由小时候追求本我的阶段发展到自我,但偶尔本我与自我还是会有冲突,离超我还很远,许多潜意识里的东西还是无法解释,如许多梦境会成为现实。

关键词人格结构;自我分析;人格特质论;双极人格维度前言人格是个体内部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成分,它是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互相作用中,由客观现实逐渐“内化”而成的,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固有特质,包括智慧、气质、性格、能力和德行等各个方面。

人格存在着一些基本单位,构成人格结构。

就人格结构而言,学者们以及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并且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还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回答人格的结构问题:特质理论代表人物卡特尔提出了特质的结构网络来描述人格结构的单位,可分为表层特质和深层特质[1-2];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而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极人格维度,如内向-外向,来说明人格结构的向度;类型理论代表人物希波克里特描述了四种不同气质的人格差异来说明人格特征问题;人本主义学派的弗洛.梅提出人格具有六大特征等。

[3]陈昭仪研究了我国发明家具有的人格结构,归纳出杰出发明家的人格结构有四个方面:创造思维: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变通性、独特性、客观性、强烈的好奇心、反应灵敏、喜欢动脑思考;行为方面:实践能力、实事求是,既有追求成就的强烈动机,在工作态度上具有固执性、很有耐力及专注力;性格方面:非常自信、个性好强、有冒险性、幽默、不喜欢压力、有独立性、很有耐性,人格特质均属稳定型,且多为内外均衡型;人生观:乐观奋斗、积极进取,具有责任感及道德感。

[4]那么我自身又拥有怎样的人格结构?本文将从人格特质论及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来进行人格结构的自我分析,以便于更充分的了解自己,实现自己。

《红字》中的人格三重探析———自我、本我、超我

《红字》中的人格三重探析———自我、本我、超我

《红字》中的人格三重探析———自我、本我、超我作者:秦勇青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期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对他早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修正并且提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即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三者在人物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中相互牵制,对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起到了决定作用。

而在小说《红字》中,三位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恰恰反映了“三重人格结构”在他们身上的“化学反应”。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角度分析霍桑的《红字》,主要探析人物内心的冲突与协调,以此来揭示只有自我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合理、合适的调节,人才能获得一个健全完整的性格。

关键词:人格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红字》■引言弗洛伊德开创性地将临床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疗法应用到文本分析,将人物的心理人格结构和社会行为理论化。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能量转换过程,主要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牵制。

在正常状态下,这三个部分是统一的,三方处于一个能量平衡的状态。

当这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朱立元,45)。

弗洛伊德认为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人物身上都存在着“人体三重结构”失衡的病态特征,正如在《红字》中,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的人格结构都呈现出的一种失衡的病态机理。

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是小说人物的人格充满矛盾,不如说是霍桑本人在人性与宗教道德的反抗与屈服中挣扎。

一方面他想打破宗教的藩篱,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自身的宗教传统,霍桑一直在这种挣扎中努力寻找既符合道德规范,又充满人性的生活。

《红字》虽以17世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但霍桑探索的却是人们在触犯以清教教义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之后将如何进行自我道德救赎,正如亨利·詹姆斯评述说:“就霍桑的艺术想象而言,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这两个人热恋相爱的事实尚属一般兴趣,真正吸引他的是在随后漫长的岁月中两个人的道德光景。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格特征。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一:本我。

本我也叫伊特,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仿佛是一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混沌弥漫。

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活动着,它没有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

本我有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原始能量或力必多)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二:自我。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它要现实的多,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好比骑马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

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自己坐骑的大权。

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

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本我中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但主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2015-04-14 弗洛依德建⽴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模式由本我,⾃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类⼼理功能的不同侧⾯。

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我,是⾃⼰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然表现;⽽超我,则是社会⾏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的对⽴⾯是超我,也就是⼈类⼼理功能的道德分⽀,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心理咨询师:如何区分本我、自我、超我与真我、假我

心理咨询师:如何区分本我、自我、超我与真我、假我

心理咨询师:如何区分本我、自我、超我与真我、假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与中国哲学的真我、假我从古至今,对于“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在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从事心理咨询多年,随着对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发现:西方心理学家和中国哲学家对于“我”的解读,像纵横交错的平行空间,赋予其更加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西方心理学家眼中的“我”: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与生俱来,是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人的本能、欲望及其能量系统构成,其中包含了人的各种生理需求。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具有很强的力量,是个体内驱力的能量来源,但它同时也是原始、冲动、非理性、非社会并且无序的。

“自我”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是个体人格的执行者。

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遵循现实原则。

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并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求。

“自我”是个体最常意识到的部分。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来自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它遵循道德原则,并追求完美的境界。

“超我”与“本我”相对立,并对“本我”产生抑制,同时也对“自我”发挥监控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假如你去逛街,在商场中看中了一件衣服,可你带的钱不够了。

这时候,营业员刚好去为别的顾客找衣服,不在专柜里。

这时,你的“本我”会让你把衣服塞进包里带走,你的“自我”则会提醒你要克制一下冲动,而你的“超我”会告诉你:“绝对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是会受到惩罚的!”因此,三者的关系就是:“本我”想干什么干什么,“自我”能干什么干什么,“超我”想管着它们两个。

至于三者之间输赢如何,就取决于“自我”的调节能力了。

中国哲学家眼中的“我”:真我和假我王阳明是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超越的心,心即理,也即是良知。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心理学作业——梦?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学作业——梦?本我、自我、超我

梦?本我、自我、超我——《爱德华大夫》影评错误,并非出自我们这个星球,而是出自我们自身。

——莎士比亚如是说《爱德华大夫》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走马上任的爱德华大夫年轻英俊很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彼德森一见钟情,然而,新来的爱德华大夫的一些行为另人费解,他总会时不时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或是情绪的变化很大。

不久彼德森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彼德森相信自己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她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找到自己的老师,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并使自己深爱的人摆脱了心理的阴影。

这是我第一次看心理学影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纠结”与“震撼”,这部电影不仅将故事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更着重笔墨刻画了J.B与彼德森的心理活动,让我们在那悬疑丛生的剧情里感受到心理分析的重要性。

本片不仅在对演员的心理分析上下了功夫,也对观众的心理有很好的掌控:一、悬念设定这部影片的核心是真实的爱德华大夫是谁,他是如何被杀的。

事实上,这个真实的人根本没出现,也没必要出现。

设置悬念:导演希区柯克首先以假爱德华(观众并不知道是假的)到医院任职作为开篇,通过一系列的暗喻和特写来告诉观众,这个爱德华可能是假的。

铺成悬念:通过笔迹和证人最后证实就是假的,并引入真的爱德华已经被暗杀。

而杀人嫌犯极有可能就是这个假爱德华,他是真爱德华的副手。

解释悬念:通过梦境回忆来引出真实事件,直至引出真实凶手。

这样的安排使观众的心理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跌宕起伏;二、场景的表现本片中的楼梯具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楼梯象征了上抬和向上,或者高不可攀,甚至是女性的“高潮”,尤其是上行的台阶也可以比喻成对未知的探索或者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

在片子里第一次出现台阶的时候是彼德森进入J.B的房间时的那组镜头,这里表现了彼德森内心不断涌动的激情也包含了某种情爱的焦虑,让观众产生兴趣;另一处台阶则是彼德森知道了真实凶手,并进入凶手房间(以前是J.B的房间)时的那一系列动作表情还有台阶特写,在这里台阶就变成了未知的焦虑,让观众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受到本片的高潮;三、音乐的搭配在描写两次楼梯时配上的音乐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应该是一样的),音乐节奏很快、频率很高,伴随着观众观看的心理一起激扬,很好的表现了彼德森的情感和观众观看的心理。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学专业的另类世界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学专业的另类世界

选 择性 地学 习一些 咨询技术 , 使得 理论与 实践相 结合 , 如 催
眠术 、 房树 人 测验 、 箱庭 疗 法 、 精 神分 析疗 法等 。 催 眠 术 是 运 用 暗 示 等 手 段 让 被 催 眠 者 进 入 催 眠 状 态 并
教你 以怎样的心 态面对疾病 并保持健 康的身体 ; 咨 询 心 理 学 教 会 我 们 正 确 认 识 自 己 的 内心 体 验 或 帮 助 他 人 学 会 正 视 自 身, 并采 用适 当的方 法调节 自 己的心理 。 纵 使 学 习心 理 学 专 业有 众多 优点 , 但如 果你是 抱着 “ 学 了 心 理 学 我 就 能 看 穿 别 人 的 心 态 学 习 这 门 专 业 , 那 就 大 错 特 错 了 。 现 在 许 多 书 籍
科 , 也是 应用 学科 。
门朝 阳学科 , 也更需 要大 批人 才来发 展 。
拥有 心理学专 业国家特 色专业 院校名单 : 华 东师 范大学 、
救 赎 与 自 助
身为一 名心 理学专业 的学 生 , 我 深爱着 自己的 专业 , 尤 其 是学 习了人格 心理学 、 生理 心理 学、 健 康 心 理 学 和 临 床 心
误 解 。 所 以 不 要 指 望 在 心 理 学 的 课 堂 上 老 师 们 会 直 接 教 你 他人 的眼神 、 动 作传 达了什 么意思 , 这 些 根 本 不 是 心 理 学 专 业 的主流 知识 。 其实 在心理 学专业 的课程 中 , 会 有 众 多 理 论
基础 知识 需要背记 , 因此有 时我们 自己也 会打 趣地说 , 学了 四年 心理学 , 活生生地从 理 科生变 成了文 科生 。
都很大 程度上将 心理学神化 了 , 才 使 得 人 们 对 心 理 学 产 生 了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内容:自我同时受制于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我被包围在中央,受到三种危险的恐吓。

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焦虑又使自己非常难受。

为了避免焦虑,自我发展出了一种机能,使自己能够调解三位主人之间的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己的威胁。

简而言之,使现实的外部世界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

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然而,自我在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所消耗了大量能量。

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这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

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

弗洛伊德最初提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时,专指癔病中病态的特殊防御机制,以后陆续又发现了新的防御机制。

其他心理分析家也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综合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分析家的看法,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几种:1)压抑。

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也是意识所不能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机制叫作压抑。

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

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

例如,一个害怕考试的人,在考试前可能会生病,使自己不能正常参加考试,即使参加了,如果成绩不好,也有客观理由。

但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2)投射。

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或把自己的态度、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或愿望,而这些动机与愿望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如“我喜欢我的同学,但他们却恨我”。

3)否认。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如有人在亲人亡故时候,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拒绝承认,仍坚持说亲人还活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我、自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

但他的理论自诞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

最近看了他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理论和心理防卫机制,对我深有启发。

本我、自我与超我是弗洛伊德晚年作品中,他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

潜意识的本我(“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

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像据为己有,见到讨厌的人就像冲上去打他一顿,甚至是杀死他一样,这些意识属于本我而我们并不一定会按照本我去行事,这是因为存在着同属潜意识的超我(“Über-Ich”)。

超我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

就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克制了了本我不好的欲望,我们不会见到喜欢的就去偷去抢,不会去破坏去杀戮,通过这些表现出的就是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ch”),自我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

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

正是因为认识到本我和超我的存在,我可以更理智的理解自己的冲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自我的健康。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心理防卫机制。

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

同时弗洛伊德理论还延伸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否认”例如如果我挂了一科,我会对自己说,这门课不重要,挂了不
算什么,但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后我可以清楚的分析出这是因为自我为了避免挂科的愧疚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

我应该正视自己学习上的不
足。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欲之完全相反的进向。

例如许多人都号称抵制日货,宣称理由为该种族无耻,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产品低下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

我一个同学长会打墙骂人来发泄,避免与其他人酿成冲突。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
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就像我不承认自己挂了科,所以很少想到我还有课没有通过。

但我要明白这是一种防御,不应该忽视它。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

就像我不喜欢某人,但不想如此承认,便将自身情感投射到那个人身上,而说是那个人不喜欢我。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

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我觉得这就是我通常在做了很窘或未经思考做了错事时的自我安慰一样。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

我的一个同学为了练习英语而大唱英文歌,但却怕真正的理由被人嘲笑,而告诉友人是喜欢唱歌才唱的。

甚至说多了他真的开始唱英文歌了(传说中的自我暗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

例如一个孩子学习很好,另一个孩子会用调皮捣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

比如我一时冲动和一个人动手了,我可能会告诉其他人说我就是讨厌这样没有道德的人,再形容一下那个人平时怎么没道德……其实我应该正确的理解,其实只是我的本我想凑他而已。

弗洛伊德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

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

我们也应该注意三者间的冲突,并理智的处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