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检测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详解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阔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单独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假设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
文言文词典常见实词虚词解释以下是文言文词典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常见的实词:
1. 安:怎么(安能)
2. 薄:迫近,接近(薄暮)
3. 策:记录(策之不以其道)
4. 从:跟随(从先人还家)
5. 殆:大概(吾殆已忘矣!)
6. 伐:夸耀(毋夸耀)
7. 方:才,刚刚(方欲行)
8. 负:背(负者歌于途)
9. 更:再(更若役)
10. 苟:如果(苟无饥渴)
常见的虚词:
1. 焉:语气词,无义(不复出焉)
2. 之:他,她,它(吾妻之美我者)
3. 然:样子(欣然起行)
4. 于:在,对于,被,给,向(舜发于畎亩之中)
5. 以:因为,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则:却(于予与何诛)
7. 乃:才,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 其:他,她,它(其真无马邪)
9. 且:将,将要(吾今且赴府)
10. 虽:虽然(虽我之死)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解释。
由于文言文词汇众多,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
通过多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2022中考语文课后强化训练21文言实词与虚词(含解析)
课后强化训练21 文言实词与虚词一、(2022·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注释】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课时讲解题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知其姓与名也:知道.(2)千不得百焉:一千(人) .(3)夫不具司马迁之志:具有,具备.(4)则几乎罔矣:迷惑无所得.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难度不大,答题时要学会课内外迁移。
课时讲解题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C)A. 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B.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其如土石何?..C.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 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
A项,前者为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或“呀”,后者为介词,相当于“于”;B项前者为代词,指“他的”,后者在“如何”前面表示加强反问语气;C项均表判断,相当于“是”;D项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顺承。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他的书,(能)理解他的言论(或学说),而且能懂得他有这样言论(或学说)的原因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要重点把握“知”“言”“所以”“而已”等词的意思。
翻译时要求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与虚词(解析版)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专题1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与虚词【考点精讲】【考点精释】考点说明:2020年在“古诗文阅读”部分所列“理解”的5个考点和“分析综合”的3个考点,主要针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规定如下: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情分析:对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少有单独的题型,一般综合在文本的整体阅读、文句的翻译等题型中,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立足于对文本的扎实复习,以提升自己的文言阅读的能力。
备考建议:1.题型稳中有变。
翻译题,自2009年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化。
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删去2013年及以前的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
2014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2015年后替换为一道文化知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
2016年与2015年各题题型及其针对的考点保持一致。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第10题仍旧是断句题。
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出现了实词考查单选题,说明这个考点依然要重点复习。
2020年应该继续保持稳定。
2.“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
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
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
【典例导引】(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八上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测试
绝密★启用前八上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测试1.“故”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2.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3.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 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5.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今公子故过之 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6.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7.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云霞明灭或可睹 C.或王命急宣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8.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疾恶如仇9.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卒不去,故及于难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10. 与“若即若离”的“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B.匪来贸丝,来即我媒C.项伯即入见沛公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1.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既而得其尸于井 B.既来之,则安之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12. 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狐假虎威 B.不假思索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13. 与“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的“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侯生乃屏人间语曰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4.“见”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即入见沛公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D.见笑大方冀君实或见恕也15. 与“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的“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百思不得其解16. 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连辟公府不就 B.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C.金就利则利 D.轲自知事不就17.“举”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孙叔敖举于海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疾首蹙而相告曰C.杀人如不能举主人不问,客不能举 D.戍卒叫,函谷举兔起凫举18. 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抢呼欲绝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9. 与“不堪回首”的“堪”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更那堪冷落清秋节B.千载谁堪伯仲间 C.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郞君 D.老者不堪其老而休也20. 与“克勤克俭”的“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然操遂能克绍 C.克己奉公 D.与克期俱至21. 与“有教无类”的“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中绘殿阁,类兰若B.物以类聚,人以群分C.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D.举类迩而见义远22. “可怜”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身上衣正单 B.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百花高楼更可怜23. 与“弥天大谎”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弥留之际,留言示我,虽三言两语,不啻暮鼓晨钟,振聋发聩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D.仰之弥高24.与“大命将泛,莫之或止”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至莫夜月明 B.其事体莫须有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25. 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横线以内不许答题A .家祭勿忘告乃翁B .骑乃得过C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D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6. 与“距关,勿内诸侯”的“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D .内狼于囊 27. 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失期,法当斩B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C .期年之后D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28. 与“邑人奇之”的“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C .大将军邓陟奇其才D .奇货可居 29. 与“迁客骚人”的“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战、守、迁皆不及施B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C .再迁为太使令D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30. 与“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的“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 .事急矣,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C .乃置酒请之D .乃请宾客,约车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31. 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C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D .人穷则反本 32. “却”同今义表转折的一项是 ( )A .相如因持璧却立B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D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33.与“权将如吴”(《三国志》)的“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C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4. 与“若入前为寿”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天若有情天亦老C .失法离令,若死,我死D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35. 与“汝先行,吾善后”的“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素善留侯张良B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 .善刀而藏之D .善万物之得失,感吾生之行休 A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B .太后之色少解C .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D .少不更事 37. 与“跋山涉水”的“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楚人有涉江者B .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C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东D .涉猎广泛,学贯中西 38. 与“数不胜数”的“胜”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B .刑人如恐不胜C .予观乎巴陵胜状D .喜不自胜39. 与“博闻强识”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逢何必曾相识B .鄙夫寡识C .款识清楚,标价明白D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40. 与“实事求是”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觉今是而昨非B .是又在六国下矣C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 .唯予马首是瞻 41.与“无所适从”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B .适得其反C .适为虞人逐D .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2. 与“罄竹难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B .乃丹书帛曰“陈升王”C .王右军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D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43. 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 .孰能无惑D .寒暑易节,而五谷以孰 44. 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B .属予作文以记之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5. 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 .范增数目项王 C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46. 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说尽心中无限事B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C .秦王大说,犒赏三军D .范增说项羽曰 47. 与“金城汤池”的“汤”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B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C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D .臣请就汤镬 48. 与“窃窃私语”的“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 .乃私见张良C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丹不忍以己之私 49. 与“素不相能”的“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B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C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D .素善留侯张良 50. 与“涕泗横流”的“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B .士皆垂泪涕泣C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D .目泪下,鼻涕长一尺 51.与“徒劳无功”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52. 与“亡命天涯”的“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D .今沛公有急,亡去不义横线以内不许答题53.与“大楚兴,陈胜王”的“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 .沛公欲王关中C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 .八方归附,四夷来王 54. 与“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微查公子,公子颜色愈和B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C .微服私访D .雁荡山具体而微者 55. 与“悉心照料”的“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丞相亮其悉朕意B .古之治天下,至悉也C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D .赵王悉召群臣议 56. 与“相夫教子”的“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B .伯乐学相马C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7. 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D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58. 与“信口开河”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B .言必信,行必果C .低眉信手续续弹D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59. 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 .行将就木C .赵王畏秦,欲勿行D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0. 与“潜心进修,卓然有成”的“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 .恐修名之不立D .邹忌修八尺有余 61. 与“许为佳作”的“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高可二黍许B .先生何许人也C .时人莫之许也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2. 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阳”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我送舅氏,日至渭阳 C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疏远)之 D .周秦多玺,多作阳文 63.与“要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张良出,要项伯B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C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D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64. 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D .不遗余力 65. 与“贻人口实”的“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B .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C .贻笑大方D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6. 与“世易时移,物是人非”的“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B .以其小,易之C .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7. 与“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的“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D .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 68. 与“登峰造极”的“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B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C .此人功参造化,乃吾劲敌D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畜,掩口葫芦而笑 69.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 .君何以知燕王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70. 与“学以致用”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D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71. 与“质疑问难”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质明,避哨竹林中B .形者神之质C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D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2. 与“资治通鉴”的“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B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C .故治国无法则乱D .不效则治臣之罪 73. 与“付诸东流”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B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C .投诸渤海之尾D .潘崇曰:“能事诸乎?” 74. 与“卒然边境有急”的“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 .初,鲁肃闻刘表卒 C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D .五万兵难卒合 75. 与“走马观花”的“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窃计欲亡赵走燕B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C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D .预备走舸,系于其尾 76.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B .因击沛公于坐C .齐人也,坐盗D .坐以待毙横线以内不许答题参考答案1.答案:A ,均为“旧”。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1.爱,ài(1)名词,恩惠(2)动词①给人恩惠②喜欢③怜惜,同情④吝惜,舍别得⑤通“薆”,隐蔽,隐藏(3)形容词,吝啬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②安然③安定,舒适(2)动词①安身②安置③抚慰,安抚④使……安定⑤安心(3)疑咨询代词,如何,哪里 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2)动词①覆盖②遭受(3)介词,表示被动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②披散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②违背,背叛③加倍(2)数词,一倍(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②全然,基础③本业,常代指农业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2)量词(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4)副词,本来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点(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②藐视,瞧别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②弊病,缺点(2)动词①生病②使……成病态③担心,忧虑④谴责,羞辱(3)形容词①困苦②疲劳9.察,chá(1)动词①观看,认真看②看清晰③详审,考察④了解,弄清晰⑤考察后加以推举(2)形容词,精明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读音二:zhāo名词,凌晨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刻的过去,曾经,差不多,才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个儿隔着两代的亲属(2)动词,通“增”,增加(3)副词,表意外,难道,居然,简直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②升,登③冒着④连接,一具接一具(2)介词,趁着,凭借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辆(3)数词,四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2)副词,表确信,真的,的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假如14.除,chú(1)名词,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例:学而不思则罔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四)以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连词:A、表目的: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表结果:以致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相当于“而”: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5、“以”通“已”;例:固以怪之矣6、助词:的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7、动词: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8、“以”与“为”组合使用:A、以为:认为B、以(之)为:把……当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五)乃1、副词:A、连接副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情态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时间副词:才、始、刚刚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动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代词: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六)其1、代词:A、人称代词:他、它例: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指示代词:那、那个例:其人视端容寂2、副词(语气):A、反问:难道例:其真无马邪B、命令、希望:希望例:安陵君其许寡人C、情态:其实例:其真不知马也(七)为1、动词:(读第2声)A、行为动作:做、认为、成为、当作、说、(语境中的引申意)例:并自为其名为人五,为窗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坛而盟 B、判断动词:是(算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2、介词:被(读第2声)、给、对、向、替(读第4声)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所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名词:思想活动(心情)例:或异二者之为4、语气助词: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八)于:(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九)者:代词(十)也:(助词)呢、啊、或不译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夫战,勇气也[注]常用实词备忘:1、是:①这个、这、这样,相当于“此”②判断动词“是”: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实是欲界之仙都2、食:①动词:吃(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②名词:食物便欣然忘食一箪食,一豆羹主人日再食③动词: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3、然①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连词: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④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4、故①旧的②因此,所以③“旧的”引申:旧的知识、朋友5、“是以”与“以是”、“由是”:因此(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人多以书借余6、甚①很、十分:②(比)……还(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就是例:见渔人,乃大惊②连词 A、表示因果:就、便、那么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B、表示假设:假若、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名词:准则、法则8、固①副词 A、本来、原来例: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B、固然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②形容词,顽固、固执;坚决地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9、虽①虽然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之械,必取宋②即使例:故虽有名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欲言,无可进者10、且①连词 A、而且、并且例:B、况且、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②副词,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的例句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的例
句分析
实词例句分析
1.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在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分析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用法:
- 名词实词例句:
- 天地:天地交合,万物悉备。
- 人:人情练达,年少不才。
- 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动词实词例句:
- 行:行乐须及时。
- 能:能无妄乎?
- 得:得授圣刑,事必躬亲。
- 形容词实词例句:
- 美:美其不才。
- 高:高山仰止。
- 副词实词例句:
- 甚:甚是怀念。
- 略:方略合度。
- 皆:客皆似乎述而有词。
虚词例句分析
2. 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句法或语法的需求。
在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分析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
- 介词虚词例句:
- 之:宜之则得,求之则失。
- 所:所以旷日久不遇也。
- 为:为公入私藏。
- 连词虚词例句:
- 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 而:而今而后。
- 助词虚词例句:
- 了:终身不了。
- 得:言多必失,事少必得。
- 之:相去甚远也。
以上是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例句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例句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言文实词、虚词”配套检测
“文言文实词、虚词”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贺若敦,代人也。
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
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
敦少有气干,善骑射。
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
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
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
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
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
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
乃言于.太祖。
异.之,授都督。
(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一(2)虑事不果—(3)愿思全身远害(4)异之,授都督参考答案:(1)拘捕(2)担心(3)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执刺史田迅以州降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B.①沉吟者久之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①统乃流涕从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①乃言于太祖②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选BA项,①介词,率领;②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二者都是衬音节助词,无实义。
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然。
D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表被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
译文:第11页共11页(2)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译文:参考答案:(1)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
[注意:潜,暗中;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敦挺身赴战”为省略句,应为“敦挺身(与之)赴战”](2)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文言文常考实词以及18个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高中1—160)1、哀①伤心,悲痛,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2、爱①喜欢,喜爱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种树郭橐驼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②爱护,爱惜,顾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③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④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⑤爱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6吝啬百姓甚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3、安①安定,安逸,安适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②使……安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③哪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④怎么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⑤安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⑥容得下京中安不得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按①用手压或摁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按剑坐于席上《群英会蒋干中计》②压抑,止住偃然按兵不动《荀子·王制》③巡行,巡视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④追究,查究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5、案①几案,短长桌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②通“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长亭送别》6、拔①超越,超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②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因拔刀斫前奏案《鸿门宴》③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出师表》7、白①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白首不见招《咏史》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②清楚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③下对上告诉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传》④洁白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⑤明白,昭雪然使君冤未白《书博鸡者事》8、败①破败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②败坏,毁坏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俭示康》③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④打败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秦晋殽之战》⑤凋残,衰落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9、拜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拜谢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殽之战》③拜见,拜会拜夫人于堂上《左忠毅公逸事》④授予名位或官职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⑤接受任命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6拜上,呈上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10、报①报告,告诉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似报主知《促织》②回答,答复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④报答,酬谢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⑤报效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滕王阁序》○6通“赴”,到……去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11、暴①突然屡撩之,虫暴怒《促织》②同“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③暴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凶恶,残酷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⑤暴露,显露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12、备①具备,完备,齐全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劝学》②防备,准备行则备一夕之卫《秦晋崤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秦晋崤之战》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指南录〉后序》③周到备极护爱《促织》④备有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送东阳马生序》13、被①覆盖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②表示被动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③被子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④遭受,蒙受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左忠毅公逸事》14、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秦论》②同“背”,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15、悲①哀痛,伤心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黄州快哉亭记》②眷顾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史记·高祖本纪》③思念,同情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④叹息,感慨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16、北①北方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鸿门宴》②特指元军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③向北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④败逃,败逃的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⑤相背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17、背①脊背,背面,反面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左忠毅公逸事》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②背上背着草屦,背筐,手长镵《左忠毅公逸事》③背离,背叛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④离开,引申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⑤背诵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三国志·王粲传》18、奔①跑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黄州快哉亭记》②逃亡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19、本①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②本来,原来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病梅馆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③来源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④探求,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⑤抄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20、彼①指示代词,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②他,他们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彼实构吾二君《秦晋崤之战》③别人,对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21、逼①接近,迫近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促织》②强迫,威胁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2、辟①开,打开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②开垦,开辟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③同“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秦晋崤之战》23、蔽①遮住,遮掩,掩护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前赤壁赋》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②掩饰,隐藏,蒙蔽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24、毕①完,完成,结束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项脊轩志》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公阅毕,即解貂覆生《左忠毅公逸事》②使……结束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全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25、便①有利,便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沦》②(piáan)能说会道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③就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合适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6、遍①到处,普遍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②全,全部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训俭示康》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诸子喻山水》27、表①外,与“里”相对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怀古》②表明,表白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在狱咏蝉》③给皇帝的奏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④标记,作标记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察今》28、并①合并,吞并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沦》②并行,并列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③一起,都,一并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促织》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苏武传》④并且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促织》29、伯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晋侯秦伯田郑《左传·僖公二十年》③古代一方的首领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④同“霸”桓公,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30、薄①微薄,薄弱不终岁,薄产累尽《促织》②迫近,逼近,靠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③轻视,看不起不薄今人爱占人《戏为六绝》④(土地)贫瘠薄田五十顷《三国志·诸葛亮传》⑤与“厚”相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曼》○6浅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陈情表》31、泊①停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②恬静,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32、博①宽广,广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换取,讨取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促织》33、步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秦晋崤之战》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②脚步,步伐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织》③举足两次为一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34、栽①裁衣服,剪裁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②同“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③裁决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35、苍①深绿色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②灰白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36、操①拿着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传》②从事,担任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③掌握,控制,操作津人操舟若神《列子·黄帝》④操守,品德虽贾人,有贤操《汉书·张汤传》37、草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②在草间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③初稿.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左忠毅公逸事》④结草:报恩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38、策①计策,策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②竹制的马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③拄着拐杖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39、曾①曾经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训俭示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②竟,竟然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此儿当及其曾祖《晋书》40、差①差别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史记·萧相国世家》②差错,错误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③稍微地,比较地吴公差强人意《后汉书·吴汉传》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41、尝①品尝尝之而甘于口《荀子·荣辱》②试探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权术·心术》③副词,曾经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家有老妪,尝居于此《项脊轩志》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①长(与“短”相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方首长胫《促织》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②擅长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二章》③长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④一直,经常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⑤生长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⑥增长,成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⑦年长的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训俭示康》⑧列在首位的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⑨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⑩长久的,久远的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诸子喻山水》11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43、超①一跃而上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秦晋崤之战》②遥远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平原忽兮路超远《国殇》③超过听言则远超于上圣《十渐不克终疏》44、朝①朝拜,朝见,上朝先轸朝,问秦囚《秦晋殽之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②使……朝拜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③朝代(朝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④早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45、陈①陈列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陈述陈情表《陈情表》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苏武传》③陈旧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④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勿击堂堂之陈《孙子兵法·军争》46、称①声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训俭示》②号称,称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黄州快哉亭记》③称颂,赞许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④适合,符合,相称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与妻书》⑤称量度而取长,称而取重《商君书》47、诚①确实,的确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诚既勇兮又以武《国殇》此为宰相厅事诚隘《训俭示康》②真心,真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③如果,果真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8、出①出,出来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鸿门宴》②出去,外出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③逃出果以富得罪出亡《训俭示康》④拿出,交纳因山己虫,纳比笼中《促织》⑤产生,发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出现,显露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古之圣人《〈指南录〉后序》⑦超出,超过其出人也远矣《师说》⑧出任,调任予出官二年《琵琶行(并序)》⑨出兵,出征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晋殽之战》⑩使……流出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49、除①台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苏武传》②去掉,清除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左忠毅公逸事》③授官。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 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 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 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 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 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 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 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 正确的。
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 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 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 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 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 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 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 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 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 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 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 为正确答案。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 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 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 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常见的词汇类型。
实词是表示具体、真实事物的词语,而虚词则是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概念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对比:
实词
实词是文言文中描述人物、物体、动作等具体概念的词语。
它
们通常表达明确的意思,具有实际的含义。
以下是常见的实词示例:
- 人物:君、臣、儿、女、主、客、师、生、友、敌等。
- 物体:天、地、山、水、木、石、车、马、书、剑、酒等。
- 动作:行、立、坐、卧、飞、走、笑、哭、唱、舞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具体描述、描绘情景的作用,使文章更
生动形象。
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关系、语气、程度等抽象概念的词语。
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起到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示例:
- 关系词:之、乎、者、也、与、而等。
- 语气词:吧、呀、哦、嗯、啊等。
- 程度词:甚、极、颇、益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句子成分、调整语气和表达程度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密、多样化。
总之,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类型,它们分别具有表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功能。
在编写文言文时,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考点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常考文言实词虚词
常考的文言实词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
(《老子》)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
(《晋语》)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
(《论学•学而》)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
(《周易•乾卦》)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
(《管子•八观》)】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刘向《别录》)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
(《柳宗元传》)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
(《活版》)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宣公十年》)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战国策•齐策》)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察今》)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
(《新唐书•杜希全传》)…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
(《伦语•卫灵公》)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拜见:日往朝相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
(《后汉书•刘宠传》)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
(张籍《赠道士宜师》)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
(《墨子•亲士》)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顾兮。
(屈原《离骚》)—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④压服、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
(《荀子•强国》)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
(《汉书•陈汤传》)⑥计量、计算:乘事有功则赏。
(《韩非子•难一》)⑦量词: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中考语文专练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子翻译(原卷版)
重难点03 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子翻译(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句子,大多是课内文言文中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满分技巧】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等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对于虚词,要综合归纳课本中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记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掌握具体意义;翻译文言句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加内容,抓住句子的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限时检测】1.(2020重庆中考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________②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③沿溯阻绝________④虽乘奔御风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节选自《乐府诗集》)【注释】①〔滟(yàn) 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
1.爱,ài(1)名词,恩惠(2)动词①给人恩惠②喜爱③怜惜,同情④吝惜,舍不得⑤通“薆”,隐蔽,躲藏(3)形容词,吝啬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②安稳③安定,舒适(2)动词①安身②安置③抚慰,安抚④使……安定⑤安心(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2)动词①覆盖②遭受(3)介词,表示被动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②披散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②违背,背叛③加倍(2)数词,一倍(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②根本,基础③本业,常代指农业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2)量词(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4)副词,本来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②轻视,瞧不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②弊病,缺点(2)动词①生病②使……成病态③担心,忧虑④责备,羞辱(3)形容词①困苦②疲劳9.察,chá(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详审,考察④了解,弄清楚⑤考察后加以推荐(2)形容词,精明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读音二:zhāo名词,早晨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2)动词,通“增”,增加(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②升,登③冒着④连接,一个接一个(2)介词,趁着,凭借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辆(3)数词,四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14.除,chú(1)名词,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一、文言实词(记典例;会迁移;善代入;巧排除)(一)文言实词常见类型如: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如: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①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②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③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2)词义缩小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词义发生变化。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
“让”在古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义,又可以表示“责备”之义,如今只表示“辞让、谦让”之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币”古代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古义及感情色彩今义及感情色彩爪牙武士褒义词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偏执贬义词听话,不闹褒义词谤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诽谤贬义词3.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11、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 1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3、此言得之。 14、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5、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6、必躬造左公第。 17、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8、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19、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20、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检测
上海市扬子中学语文组
•第1次
• • • • • • • • • •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皆拜羽林郎。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6、屡撩之,虫暴怒。 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未几成入,闻妻言如被冰雪。 9、闻左公被炮烙。 10、同舍生皆被绮绣。
21、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2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23、南极潇湘。 24、状极俊健,逐而得之。 25、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2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第7次
• • • • • • • • • •
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屈平正道直行,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3、中间力拉崩塌之声。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6、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兰芝初还时,府君见丁宁。 8、见犯乃死,重负国。 9、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10、及卫律所将降者。
• • • • • • • • • •
11、欲居之以为利。 1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13、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14、可怜身上衣正单。 1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6、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17、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8、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19、乃一气之余烈。 20、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1次
• • • • • • • • • •
1、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3、贺卿得高迁!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 之徒也。 5、秦师轻而无礼。 6、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7、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8、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9、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0、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11、好自相扶将。 12、未尝稍降辞色。 13、揭竿为旗。 14、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15、不矜名节。 16、愿陛下矜悯愚诚。 17、锄耰棘矜。 18、聊乘化以归尽。 1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0、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12、招贤进能。 22、赢粮而景从。 2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 • • • • • • • •
1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2、且臣少仕伪朝。 13、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14、觉今是而昨非。 15、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1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17、始适还家门。 1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9、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20、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21、
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2、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1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14、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1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6、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7、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9、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 20、佛印绝类弥勒。
• • • • • • • • • •
1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 1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1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4、求天下奇闻壮观。 15、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16、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17、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18、言必行,行必果。 19、一日,大母过余曰…… 20、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第10次
• • • • • • • • • •
1、奉之弥繁。 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3、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5、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6、吾未见其明也。 7、火尚足以明。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9、臣请入,与之同命。 10、命曰《琵琶行》。
•第2次
• • • • • • • • • •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天将以酬长厚者。 5、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6、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7、今观其文章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8、此为宰相听事诚隘。 9、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0、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第3次
• • • • • • • • • •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2、有怠而欲出者。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6、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9、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10、何可胜道也哉。
21、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
之过哉? 22、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 2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 硕茂之也。 24、争宠而心害其能。 25、函梁君臣之首。 26、吾本寒家。
•第6次
• • • • • • • • • •
1、令人长号不自禁。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5、感君区区怀。 6、秦王还柱而走。 7、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8、故患有所不辟也。 9、虎鼓瑟兮鸾回车 10、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11、此其比万物,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 • • • • • • • • • • • 12、旦、末、红同上。 13、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 14、莫春者,春服既成。 15、莫不靓妆丽服。 16、莫能仰视。 17、距关,毋内诸侯。 18、一夫作难(兵难)而七庙隳。 19、(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 2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2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 • • • • • • • •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身体。 1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5、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16、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7、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8、盖亭之所见,南冯百里,东西一舍。 19、置之河之干兮。 20、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12次
• • • • • • • • • •
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6、以为莫己若者。 7、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8、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23、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4、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25、其可怪也欤! 26、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2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8、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29、叩关而攻秦。 30、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第13次
• • • • • • • • • •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时不利兮骓不逝。 3、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4、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6、自以为得其实。 7、余因而实之。 8、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9、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0、马不食粟。
• • • • •
2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2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24、自伐者无功。 25、凡六百七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第4次
• • • • • • • • • •
1、旬有五日而后反。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且知方也。 4、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5、觉今是而昨非。 6、人不相非也。 7、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8、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9、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 10、奋六世之余烈。
• • • • • • • • • •
11、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孔明议事。 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15、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16、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17、蝉则千转不穷。 18、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9、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20、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第9次
• • • • • • • • • •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之类。 3、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 4、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 5、不终岁,薄产累尽。 6、约从离衡。 7、离骚者,犹离忧也。 8、金就砺则利。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10、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 • • • • • • • • •
11、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12、循阶除而下降兮。 13、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15、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 1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17、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8、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9、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20、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 • • • • • • • •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会其怒,不敢献。 1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4、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15、比及曹寨中船出时,楼船已离了十数里远。 16、状元及第。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张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19、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20、即解貂覆生,为掩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