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我国中央银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也仅仅不过20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好的效果,一定时期内又表现不佳。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而正确分析这一问题不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而且对将来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有效性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文献综述 (3)
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3)
1.1.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 (3)
第二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5)
2.1 概念界定 (5)
2.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5)
2.1.2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标准 (5)
2.2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6)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6)
3.1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实践 (6)
3.1.1 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2008-2011) (6)
3.1.2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总结 (9)
(9)
第四章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绪论
1.1文献综述
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虽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内涵由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目标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他们又是服务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所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最终就在于考察中央银行运用政策手段能否借助中介目标最终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其次,我们还认识到,理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紧紧联系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可以展望,随着相关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理论学派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歧将慢慢减少,更多的融合。最后,为了更好地认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运用实证模型进行研究,充实我们的理论。
1.1.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
1 、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要增加社会产出。从这一目的考虑财政政策时效快,失效也快。但是货币政策由于政策传导问题,起效慢,但是后遗症也较小。两种政策在使用的后果的负面影响上有不同:财政政策效果直接但是对实际产出有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应用财政政策会将抑制一部分私人产出。从一般情况来说,私人投资要比政府投资有效率。挤出私人产出造成投资效率损失,所以财政政策应用都应该是短期的,暂时的。由于货币是中性的,对实际产出
不会造成影响(长期状态下),所以通过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进而调控利率。由于利率是资金使用成本,利率降低时投资会增加,与增加社会产出是一样的。但是不存在挤出效应,资本使用效率高。所以慎用财政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分析
货币政策在开始实施和达到最终目标之间有一个内在机制在起作用,这个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或者也可以称为问友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货币渠道,第二类是信贷渠道。具体的讲的话,采取这种分法取决于把所有经济中的贷款与债券以及股票等是否具有替代性,如果具有完全替代性,则通过货币渠道,而货币渠道的关键就是利率;如果具有不完全可替代性,则同过信贷渠道,通过货币供给变化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投资与消费需求。
3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贷款、外汇储备占款、再贴现、国债操作。再贷款虽然由于近年外汇占款增长较快使其重要性下降,但目前仍是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来看,商业性金融机构其资金应该是自求平衡、以存支贷,即通过吸收存款及同业拆借等渠道扩大资产运用规模,不应依赖于央行借款。而我国的情况是,中央银行既要满足农发行和农信社等政策性机构的收购和支农贷款需求,而且还要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弥补流动性不足,支持金融资产公司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以及支持地方政府关闭资不抵债金融机构。这种“支持”性质的央行贷款,其目标不是满足工商业繁荣对货币媒介的需求,而主要是为了稳定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往往成为一些劣质金融机构苟延残喘的救命
稻草。
第二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2.1概念界定
2.1.1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
1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
2 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
3 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
2.1.2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标准
广义地看,适度性衡量指标大体有两类,一类是衡量货币政策最终效果的指标,主要有通货膨胀率指标和经济增长率指标,这类指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另一类是衡量货币政策中间效果的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这类指标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中期指标。前一类指标的确定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发展阶段、就业状况以及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等因素,对这些因素应如何分析判断,主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后一类指标的选择主要看某一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联系情况,被选择的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有着明显的因果变动联系,也就是说,这一指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