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归纳一、晚清时期:国家衰弱、社会动荡1.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民族斗争和社会不平等2. 政治制度腐败:封建专制、官僚腐败和外族势力侵略3. 经济落后:闭关锁国、商品经济低下和农业危机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开启民主政治1. 革命思潮兴起:启蒙思想传入、爱国主义觉醒和反对不平等条约2. 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和建立中华民国3. 民主改革探索:宪政制度建设、选举制度实行和法治观念培养三、民国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1. 北洋政府统治: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和国家分裂2. 国共合作与分裂: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国共两党矛盾激化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科学思潮兴起四、抗日战争:民族抗争、国民经济发展1. 日本侵华:侵略战争爆发、国土沦陷和残酷战斗2. 全民抗战:国共合作、游击战争和抗战胜利3. 国民经济恢复:战时经济调整、工业发展和农村合作运动五、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探索1. 中共夺取政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社会主义建设:土地改革、计划经济和大规模工业化3. 对外开放与改革: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六、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变革1.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资引进2.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文化大革命结束、知识分子解放和新时代思潮3. 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成果显现、国际影响力提升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民生活改善1. 科技创新:航天事业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高速铁路建设2. 社会福利提升:教育普及、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3. 国际交往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和文化输出八、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国家治理体系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建设新时代要求2. 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3. 人民生活改善:脱贫攻坚、教育优先和健康中国建设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归纳,从晚清时期的国家衰弱、社会动荡开始,到新时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探索。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中共一大、二大、北伐战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新三民主义、三大整策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并走向失败:
①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
②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迅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③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三民主义形成;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①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国人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②经济上: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③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解放战争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
①政治:中国人民同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
②经济上: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三次科技革命
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七大
民族工业萧条
毛泽东思想成熟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史的时段特征
经济上
思想上
(1)地主阶级开明派:林、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持原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掀起洋务运动,但仅停留在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上。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 政治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提升到政治制度层 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阶段特征】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 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1919年中国 历史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成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 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发展深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转变。
土地革 命时期
(1927~ 1937)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找打 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和民 族资本都得到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一定物质基础。 (3)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局部侵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 由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向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转化。
【主要表现】
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 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次年 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两半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义和团运动:一场旧式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过多盲目的排外性对中国的近代 化毫无益处,甚至阻碍了正常的近代化历程。 (3)从帝制到共和制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实现了从帝制向共和制的历史性巨变。此后,孙中 山为维护共和政体进行不断奋斗,最终走向国共合作的道路。 (1)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鼓舞资产阶级,1912—1919 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短暂春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1)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登上历史舞台,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大力宣传维新 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 放的潮流。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 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共的 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政府在此战中败北,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随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限制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剥夺了中国的领土与财产。
2.全面的封建社会: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动摇,呼声日益高涨。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创办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学堂,以及试图废除科举制度等。
然而,这些尝试大多未能成功,因为的力度不足,且受到保守势力的抵制。
3.辛亥革命与共和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它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仍然不稳定,多次出现政治动荡与军阀割据。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为了推翻北洋政府,国共两党进行了历时八年的合作,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时进行了对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
这一时期的中国迎来了许多进步与变革,如军队现代化、农民运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
7.文化大革命与开放: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由于政治动荡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混乱。
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国家逐渐开放,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
8.中共党的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开放后进一步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反腐倡廉。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与合作。
高三历史 02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2、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甲午战后:初步发展; (2)民国初期:较快发展(一战期间为“黄金时期”); (3)丝、茶等商品的生产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4)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 (5)风俗习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6)国人办报情况日益普遍;
近代中期,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1894—1919):觉醒与探索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 (1)向西方学习突破器物层,进入制度、文化层;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变法、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 化运动; (3)清政府近代意识的进步; (4)资产阶级救国纲领:新、旧三民主义; (5)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救国思潮层出不穷; (6)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 (7)广大农村、内地,旧的思想、旧传统仍根深蒂固。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潮。 (1)“天朝上国”、传统“夷夏观念”观念逐步破产; (2)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魏源; (3)中体西用思想的诞生; (4)《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5)早期维新思想的诞生:王韬、郑观应等; (6)教育近代化起步:新式学堂、留学生等;
(3)国人抗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4)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新疆建 省(1884年)、台湾设省(1885年);
近代前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1840—1894):沉沦与转型 (5)清政府权力结构:汉族地主的势力上升; (6)政府治理的近代化倾向:近代军队、国际规则、总理衙门等。 (7)中外反动势力逐渐勾结:“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8)新阶级力量的诞生: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买办阶层。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政 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①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1、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4、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5、基本线索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01)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开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政治上,西方列强为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伴随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抗争,农民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形成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经济上,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在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输出。
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化大生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
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④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⑤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政治:●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国民党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据的道路,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再到联共抗日。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927年 四、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 1912 1927
时间 领域
1912 --1927 年 经济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的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 政治 斗争 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
大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三民主义) 大革命(新三民主义)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 春天
1911年 三、1895—1911年: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1895 1911 时间 领域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 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条约》、戊戌变法 条约》
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1895 --列强资本输出 辛亥革命 1911 经济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清未实业潮出现 年 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维新思想 思想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民主共和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三民 文化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 主义) 主义)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新思潮”萌发(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新思潮”萌发( 新思潮 西方学习, 思想 西方学习,寻求强国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御侮之道) 文化 御侮之道)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
1895年 二、1860—1895年:半殖半封社会进一步加深 1860 1895 时间 领域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840—1860 1860年 一、1840 1860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时间 领域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国家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国家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政治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 签定 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840 列强经济侵略, 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列强经济侵略,中国自 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商企业产生、 1860 经济 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 外商企业产生、家庭手 工业破产;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工业破产;农产品商品 年 化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获得短暂迅速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 碍。
政治上: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 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 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思想上:
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 “民主”“科学”的大旗,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 始传播。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860~1901年 )
经济上:
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在19世纪 末初步发展。
政治上: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迷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860~1901年 )
社会生活:
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欢 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 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报刊唤起 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 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9年)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经济: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外交:
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开始 全面抗日;国民政府收复部分治外法权。
思想: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在1945年 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③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思想上:鸦片战争使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从林、魏到洪仁玕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新思想萌发,在思想上形成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⑤社会生活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在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开办西菜馆。
19世纪40年代西式建筑也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半殖民地化社会剧变新的因素还未产生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⑵经济结构发生剧变: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展开。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清政府进行经济军事上的“自救”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渐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加之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⑶在思想上,产生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思想。
引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端。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君主立宪制。
⑷在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传入,1872年上海的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
另外铁路(1882年唐胥铁路)、通讯(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报刊事业(1872年的《申报》)也揭开序幕。
主要呈现为半封建化中国社会新的因素产生。
3.19世纪末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扩张性大大加强。
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阶段。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此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帝国主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逼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完全沦为⑵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外国资本急剧增长;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为增加税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⑶中国人民的抗争: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光绪帝支持维新派进行“百日维新”。
清政府开始政治上的“自救”运动。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895-1898年,领导戊戌变法运动。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尝试。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民主革命活动。
中国革命的主体是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危机也引发了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⑷思想上: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开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维新思想成为19世纪末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开始于早期维新派)⑸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结果失败。
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高涨,维新派先后创办《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作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4.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利用清政府作为侵华工具。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破坏中国革命,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成绩侵占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推翻清王朝,创建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其政治纲领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功绩反对北洋军阀,捍卫民主共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之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为捍卫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①政治领域:议会斗争阶段:1912.3月颁布《临时约法》;1912.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武装斗争阶段:1913年“二月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1915年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1919年发动两次护法运动,维护《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
②思想文化领域: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以“民主”“科学”为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中国政局的变化:《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由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推翻清政府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为挽救统治,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我国的政体变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在中国出现。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条件、特点、影响思想上,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所有这一切,都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日臻成熟。
20世纪初,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断发易服”成为法令;礼仪革新,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婚丧嫁娶也开始简约文明;中山装和旗袍出现,这是中西合璧的产物;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汽车传入中国;报刊业发展,革命派创办《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电影诞生(1905年《定军山》,无声电影;)931年《歌女红牡丹》有声电影)。
二、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1919~1923年)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条件、意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阶级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条件、影响)。
在中共领导下,1922-1923年出现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失败的教训。
2.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条件、影响)孙中山在经历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后,开始实现了他的伟大转变。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由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萧条。
这一期间,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927年,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境的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决定向井冈山进军。
1927年8月7日,汉口“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同时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在探索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发表三篇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1934年,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