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的几点想法
历史哲学研究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从历史的基本认知来看现有的历史哲学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就是说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历史发展规律。
其实,人们很早就开始认识到历史的作用,学会利用历史,当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断前进,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历史意识到成熟的历史观以及系统的历史哲学,人们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历史命运.所以历史哲学就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更新的真理认识.现有的关于历史的哲学非常之多,理念也不尽相同,我们撇开哲学家那种对历史深入的研究,只从自我对历史的基本认识出发,来看看历史哲学和历史认知的关系.首先,历史不仅是现象,背后也有思想,也就是说,历史不是机械式的认知活动,而是加入了认识者的主体活动。
就拿决堤这个自然现象来说,河道边有人居住,很多人会丧生,而对于抗战时期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这个历史行为,你就不能简单的看做是死很多人这么简单,从头到尾,贯穿的是思想。
因此,历史有其独特的范围,不能将历史看成如自然科学那样绝对,我们应该摒弃早期的客观实证主义的僵化的直觉的历史论,而应该向内部探求,也就是说,对于历史我们应该去认识什么,研究什么.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中,对于历史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看法.黑格尔历史哲学注重历史思想与内在理性,黑格尔认为:历史哲学不仅应研究由于人的意志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研究人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热情这些人的活动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动力的原因。
这种原因就在人的精神之中, 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就是自由。
因此, 意志和自由这样的精神矛盾便构成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基本线索.而马克思历史哲学从物质本原出发,也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都要把人的历史活动作为自身逻辑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出发点. 这里社会存在是指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体,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这两者的区别很显然, 一个注重理性思想,一个注重物质实践,所以对于历史的解释,两者偏差很大.比如对于国家的形成,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自由的实现,在国家里,自由获得了客观性,人们可以充分享受这种自由,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而马克思认为,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知识清单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知识清单一、历史学的定义与范畴历史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学科。
它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
通过对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我们试图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探寻规律,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然而,要“重现”历史并非易事。
历史已经远去,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只能依靠各种留存下来的资料和证据去拼凑、还原那个已经消逝的世界。
二、历史资料的种类与价值1、文献资料这是研究历史最常见的依据,如史书、档案、信件、日记等。
古代的正史,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系统和宏观的历史叙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史书的撰写往往受到作者立场、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局限性。
2、实物资料包括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遗址、遗迹等。
这些实物能够直观地展现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历史的具体细节。
比如通过研究古代的建筑遗址,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通过出土的文物,如青铜器、陶瓷等,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3、口述资料通过对当事人或目击者的采访、记录而获得。
这种资料能够补充文献和实物资料的不足,提供更加生动和个人化的视角。
但口述资料也存在记忆偏差、主观夸大等问题,需要谨慎使用。
三、历史研究的方法1、史料考证对收集到的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甄别、考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
2、比较研究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和差异,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3、跨学科研究结合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历史问题,能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四、历史“重现”的过程与挑战1、收集资料这是基础工作,需要广泛地搜集各种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但资料往往是分散、零碎的,需要耐心和细心地整理。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读后感读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我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新的启发。
这本书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详实的案例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我读后的几点感想。
首先,我对历史学的定义和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历史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和梳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和解释,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学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客观、准确地还原和理解历史事实。
其次,我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获取和分析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史料考证、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
这些方法被作者有条理地介绍和解读,使我对历史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的能力。
最后,我对历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观察和研究,为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同时,历史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考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读完《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书,我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新的启发。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介绍,让我认识到历史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这本书不仅适合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阅读,也适合对历史学有兴趣的人阅读,对于提升历史学的研究和认识能力有很大帮助。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及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及解析历史非决定论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主要有:对意识形态的偏见;对规律的诠释狭隘化;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绝对化;混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界限。
标签:历史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辩证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是作为历史决定论的对立思潮而兴起的。
历史决定论是指承认历史发展中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非决定论则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
历史决定论作为一种历史哲学始于黑格尔,但其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科学的历史决定论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奠立的。
在历史决定论产生之前,尽管历史观中充斥着唯心主义的偶然论和宿命论,但由于没有前者比照,因而未能形成与之针锋相对的历史非决定论。
唯物史观的诞生使历史决定论不仅走向了科学,而且具有了意识形态色彩,从而激起了否定历史决定论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潮。
这股思潮发韧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了20世纪直至迄今,在西方历史哲学中始终占据着上风,并也曾在中国思想界掀起波澜。
为维护科学历史决定论的合理性,本文试对历史非决定论的思想误区进行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之一:意识形态的偏见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在其支配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呈现出规律性。
但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并没有在西方历史哲学中引起强烈反应,这是由于它归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它不但未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威胁,相反,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的诞生使历史决定论摆脱了唯心主义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于其上的,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
高考历史题目中常见失误分析与改进在高考历史的战场上,许多同学都曾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而错失分数。
了解并纠正这些常见失误,对于提升成绩至关重要。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的失误基础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基石,然而不少同学在这方面存在问题。
1、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背景等关键要素记忆模糊。
比如,分不清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时间顺序,或者记错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家。
这种失误会直接导致在选择题中选错答案,或者在材料分析题中无法准确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2、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
例如,不清楚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概念的内涵和区别。
这使得在解答概念辨析类题目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
改进方法:1、制定系统的复习计划,按照时间轴或者专题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
2、运用多种记忆方法,如制作思维导图、编写口诀、与同学互相提问等,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3、结合历史故事、影视作品等生动的形式,增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阅读和分析材料能力不足高考历史题目中的材料类型多样,包括文字、图表、地图等。
1、阅读速度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这导致在答题时花费过多时间在阅读材料上,影响了后续的思考和作答。
2、对材料的分析不够深入,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
比如,看到一段关于古代经济发展的材料,却无法从中总结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点和相互关系。
改进方法:1、平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材料的结构和逻辑,抓住关键词、句,总结材料的中心思想。
3、多做材料分析题,积累经验,提高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应对能力。
三、答题思路不清晰1、没有明确的答题框架和逻辑,想到哪写到哪。
在论述题中,表现为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论证过程混乱。
2、答题角度单一,不能全面地考虑问题。
例如,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时,只看到了积极方面,忽略了消极方面。
改进方法:1、学习和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板和思路,如原因类、影响类、比较类等。
历史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与反思
历史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与反思在探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努力揭示过去的真相,以汲取智慧和教训。
然而,历史研究并非仅仅是对事实的挖掘和整理,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也关乎我们如何对待历史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首先,资料的获取和使用就存在伦理考量。
历史研究依赖于各种文献、档案、文物等资料,但获取这些资料的过程可能并非总是正当合法的。
例如,有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可能是通过非法的盗墓、走私等手段流出,研究人员若使用这样的资料,就陷入了伦理困境。
即使资料的获取是合法的,使用时也需谨慎。
对于涉及个人隐私、机密或可能对特定群体造成伤害的资料,研究者需要权衡公开与保护的边界。
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伦理挑战。
例如,为了还原历史事件或人物,研究者可能会采用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推测。
然而,这种推测如果没有充分的依据,就可能对历史人物造成不公正的评价,甚至是污蔑。
另外,对比研究中,如果不充分考虑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和条件差异,简单地进行对比和评判,也可能导致对历史的误解和扭曲。
研究者的立场和动机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有些研究者可能出于个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或其他偏见,对历史进行有选择性的研究和解读,以达到某种预定的结论。
这种先入为主的研究态度不仅违背了学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会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研究的结果呈现和传播也充满了伦理责任。
当研究成果可能对某些群体或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时,研究者需要谨慎考虑如何表达和传播。
比如,对于一段充满争议和伤痛的历史,过于简单粗暴的呈现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同时,我们还要思考历史研究对当下和未来的影响。
如果历史研究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追求学术声誉,而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那么这样的研究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面对这些伦理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研究者应当保持高度的自律和职业道德。
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守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摒弃个人偏见和私利的干扰。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在历史学习的旅程中,有一些常见的误区可能阻碍了对历史的深入理解与全面掌握。
这些误区如同历史迷雾中的暗礁,使得学生们在探索过去的道路上遭遇困难。
认识到这些误区,并找到解决办法,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精髓。
首先,一个显著的误区是将历史视为一连串孤立的事件,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历史事件往往被看作孤立的片段,未能将这些事件放入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例如,学生可能会将某次战争、某位历史人物的行为看作单独发生的事件,而忽视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
这种片段化的理解容易导致对历史的片面认识。
解决这一误区的办法是培养将事件与背景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历史时,除了记住事件的基本事实外,更应关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使用时间线、因果关系图等工具可以帮助将事件与其背景关联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更为完整的历史框架。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历史的单一视角。
在历史学习中,常常存在将历史事件只从一种视角进行解读的倾向。
这种单一视角可能来源于某种特定的历史叙述、教材或者个人偏见。
例如,一些历史教材可能会过度强调某一国家或民族的贡献和视角,而忽略了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参与和影响。
这种做法使得历史呈现出片面性,影响学生对全面历史的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应当主动寻求多元视角的历史资料。
在阅读历史书籍、参考文献时,选择不同作者、不同背景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获得更为全面的历史观。
此外,参与历史讨论、听取不同观点也是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习中另一个误区是将历史与现在的价值观混为一谈。
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将当代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直接应用于过去的历史环境中,这种做法不仅不公正,也容易导致误解。
例如,今天的道德观可能会对古代的某些行为产生强烈的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往往忽略了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和社会习惯。
为避免这一误区,学习历史时应尽量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惑与解决(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惑与解决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求他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然而,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分析初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困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困惑分析1.知识记忆困难历史学科涉及大量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记忆。
然而,许多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导致考试时出现错误。
2.历史背景理解不足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若未能全面了解背景,难以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内涵。
3.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学科。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4.学习兴趣缺乏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多样,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解决策略1.创新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法、图像法、时间线法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2.深入挖掘历史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全面把握历史事件。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历史故事、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背景。
3.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history thinking 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历史剧、辩论赛、历史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6.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的参观活动,让他们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历史,提高学习效果。
走出思辨的历史哲学的误区——汤因比《历史研究》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超越
走出思辨的历史哲学的误区——汤因比《历史研究》对思辨
的历史哲学的超越
付蕊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2012(0)4
【摘要】汤因比所著的《历史研究》虽然探讨历史本体和本性问题,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历史的统一性等问题,从总体上属于思辨的历史哲学,但因为它能够广泛吸取众家之精华,而且汤因比既是历史学家又是哲学家,因此,《历史研究》这部著作的许多方面都超越了思辨的历史哲学。
【总页数】4页(P73-76)
【关键词】历史哲学;汤因比;历史研究;维科;思辨的历史哲学
【作者】付蕊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1.5
【相关文献】
1.“思辨的历史哲学”的思辨——兼评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J], 田晓文;
2.历史解释的性质--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不同的历史解释 [J], 潘娜娜
3.超越思辨与分析——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新形态 [J], 刘曙光
4.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到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J], 陈赟
5.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到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J], 陈赟[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误区与改进方法
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误区与改进方法在初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阻碍了他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为帮助学生们有效改进,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首先,许多学生在复习时倾向于机械记忆历史事件的细节,而忽视了对历史背景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单纯记忆年份和人物往往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观。
因此,建议学生们在复习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后果,从而将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
其次,学生们常常忽视课本之外的资源,依赖于单一的教材内容。
这种做法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理解深度。
有效的复习方法应包括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纪录片以及参与讨论,这些都能帮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再者,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而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虽然老师的讲解至关重要,但学生们应该主动进行额外的自学,通过查阅资料、做笔记和总结归纳来巩固知识。
主动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一些学生在复习时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生们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将复习时间合理分配,确保每一部分内容都得到充分的复习。
同时,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是必要的,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最后,模拟考试是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很多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往往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分析错题和总结经验。
每次模拟考试后,学生们应认真分析错题的原因,查缺补漏,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复习策略。
综上所述,通过纠正这些误区,并采取科学的复习方法,学生们可以在初三历史复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帮助他们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史料实证”教学误区及改进
卷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雨人张汉林\素养论坛S !!11 = lill m m ^ till = ill) = nil s till = !!|l s llli = till = !li| = till M ilil = III!s illl = l!ll = IIII = llll = ;||| s H I I ^ !l!l ^ H I I = ;lll ^ !!|| = illl = 111! ^ illl = |||| ^ i|||s lills till = 1111 = (IIIi till = III! = lill = llll = (ill = llil = llll = till = III! s l!!l s llll = H i! = llll = llil = |!tl = ll:l = lill = llll = 1111 = ll!| = 111! ^ till = |!l| s !li| = lill = (III = lil! = ll)| = (ill = llll = III! = llil = till=l i l l= 1||lill =Ellllll妄I I I = I I\\m________________il = l!=ill!=m i m iiii = m i = m i m m i ^ m i = liii m it)i m ih i m m i =m i = m i =ik i = m i ^ m i m ini=m i s m i s m i = ;in s m i m iiii m m i = m t m m i g m i = m i m m i m m i m m i s m i ^I 丨:'!丨=II丨I = lill = llil = H I丨=llil =丨!丨丨刍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亏丨丨丨丨=|i|| = ||!| =+口t+,: = li:l = l;l! = llll = lill = II:! = lill = ||i| = I H I = |||| = I!=llll = lill = !t!l ^ Iiii ^ illl s lill = illl ^ l!l! s !l!l ^ lill s llil = llll = illl ^ |i|| =QiL;i i f i H|^I^;!|I ^ lill ^ illl = till ^ illl ^ h ll ^ H I I = till = ill! s till = illl s lill = illl = llll § lill = llll = lill = il!l = lit! = llll s I H I = llil = lill = H it = lill = llil = lill s liH = |!|| = ||li s lill = llll ^ lilt = llil = llll = llil = lill = llil = lill = tl:l = llll = I)!! = llll = llll = I H I = ll!l s I I ^ iiii m mi=H i!m m i m m i ^ m i = m i m1m m i m m i m m i m m i ^idi m m i s iiii m ifii m i ^ m i ^ m i m ih i ^ iiii ^ m i = m i m iin g iiii ^ m i m m i m nil ^ m i ^ flit m m i ^ m i ^I l i l l I I《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 修订)》指出,史料实证是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历史领域的使用注意事项
历史领域的使用注意事项历史领域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对于我们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进行历史研究和学习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注意事项,以确保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并且避免出现误解或错误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历史领域的使用注意事项。
1. 多方求证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我们应该遵循多方求证的原则。
历史事件和资料往往存在多个版本,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和解释。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收集和比较不同的史料和观点,以便得出更准确全面的结论。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避免过于依赖单一的观点或资料。
2. 理性客观历史研究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而是要以客观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将当代的价值观和观念强加于过去,要尊重历史的时代背景和特殊性。
3. 文献批判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我们需要进行文献批判。
这意味着我们要对历史文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估,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考虑其创作背景、作者立场和目的等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批判性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并且避免被不准确或有偏见的文献误导。
4. 时空背景历史研究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时空背景。
历史事件和现象往往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同时,我们还应该避免将当代的观念和标准强加于过去,要以历史的时代背景为参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5. 综合研究历史研究需要我们进行综合研究。
历史事件和现象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工具,如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以便得出更全面深入的结论。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补,避免过于狭隘或片面的研究视角。
总之,历史领域的使用需要我们遵循多方求证、理性客观、文献批判、时空背景和综合研究等注意事项。
历史教学课堂提问误区论文
历史教学课堂提问的误区摘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影响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开展。
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在课堂提问方面经常陷入一些误区。
关键词:课堂提问误区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影响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开展。
提问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检查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节课堂气氛,师生有效互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需要的技能和技巧,因此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一、问题数量过多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方法,讲得过多,这种教学方式近来受到了来自教育界内外的最严重的批判。
为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教师问得过多,一问到底。
一堂课就那么长时间,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
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教师为什么会提如此多的问题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数量不等于教学的质量,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于是教师误认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参与度就越高,教学质量就越高。
而没有去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话又有多大的价值?如果教师在提问前认真地进行了一番思考和设计,课堂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答”式的提问。
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个个教学问题。
如“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教学内容设计以下几问:①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于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历史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日益突显,并已逐渐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
但是,笔者发现在史料教学的中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对初步梳理了史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标签:中学历史史料教学思考引言史料教学,是将史料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之一。
鉴于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需要,史料教学日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青睐,“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课堂运用,甚至达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地步。
但是,在史料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就史料的运用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史料的甄别史料教学对历史学科意义重大,然而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对史料的甄别,甚至以讹传讹,导致史料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
同时,如果不对来源复杂的史料进行鉴别分析,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误区,史料教学也就会有名无实。
梁启超先生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提到:“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由此可以说,史料甄别是史料教学的第一道阀门,引用的史料有问题,就不会是真正的史料教学,就谈不上“论从史出”,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而史料的运用则离不开甄别。
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史料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适可以真了解”。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选用史料时一定要严格地检验,绝不可使用那些错误的野史逸闻和连专家也无法考证的结论。
只有将经过严格检验的可信史料运用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史料教学的价值。
同时,为了增加史料的信度,还应该注明史料的出处,因为“出处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段史料的来源、作者,有助于学习者深入理解,更可以传递科学而严谨的历史学治学精神。
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资料采集不全面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学生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资料采集不全面。
很多学生只依赖于一两本教材或者网上搜索得到的信息,忽视了其他重要的资源。
这样做容易导致研究结果片面或者不准确。
对策一:广泛获取资料学生应该有意识地从多个渠道获取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档案馆、专业期刊、论文数据库等。
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对策二:筛选和评估资料的可信度在获取大量资料后,学生需要学会筛选和评估其可信度。
不同的资料来源可能存在偏见、错误或者不可信的信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来分辨真伪。
可以参考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权威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历史学界公认的著作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问题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有时候,学生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整理资料,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们可能只是堆砌事实,没有能够将这些事实进行系统的整合,理清其中的关联和逻辑。
对策一:学会提出问题和构建思路在进行历史研究前,学生可以先提出明确的问题或假设,并从中构建研究思路。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和分析,避免盲目地进行研究。
对策二:加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惯,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学生可以采用比较、对比、分类等方法,挖掘出资料中的潜在联系或者规律,从而得出有深度的研究结果。
问题三:文献引用不规范历史研究中,正确引用文献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学生往往在这一点上存在问题,没有正确标注引用来源,或者直接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这不仅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也会造成学术腐败。
对策一:研究正确的引用规范学生应该主动研究和了解学术界的引用规范,如何正确引用文献。
可以参考相关学术杂志的投稿要求,或者咨询导师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正确标注引用来源是对他人研究工作的尊重,也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必要要求。
对策二: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该避免简单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应该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历史学专业学习心得历史研究方法与文献分析的技巧
历史学专业学习心得历史研究方法与文献分析的技巧历史学专业学习心得:历史研究方法与文献分析的技巧历史学专业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未来提供借鉴。
在历史学专业的学习中,研究方法和文献分析是关键的技巧,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学习心得。
一、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不同的问题和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文化分析等,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史料、文献和采访相关人士来获取并分析相关数据。
而如果我们要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就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二、深入挖掘文献资料文献分析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仔细研读和分析,可以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和见解。
在进行文献分析时,我们要注重文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选择来源可靠、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进行分析。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文献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立场,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三、善于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在历史学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来深入研究历史问题。
例如,借助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借助人类学的视角,可以研究历史人物的文化行为和观念。
四、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除了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阅读文献资料外,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也是历史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现场的氛围和相关文物的价值。
同时,实践操作也是历史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进行历史文献的整理、翻译和解读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重视写作与沟通能力历史学专业学习中,写作和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走出历史创新教学误区
试论走出历史创新教学的误区摘要:本文主要从忌好高骛远,脱离中学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忌脱离现实,空洞说教,缺少时代感;忌只重能力,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忌只重推理、演绎思维方式,忽视兴趣教育,抛弃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些方面来阐述如何走出历史创新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历史;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误区当今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实施创新的意识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许多教师也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在这一新旧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许多新的内容需要我们去补充完善。
这就难免出现盲目的做法,走了弯路,甚至走入误区。
那么,该如何走出历史创新教学的误区呢?下面笔者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几点看法。
一、忌好高骛远,脱离中学教育实际和中学生思维水平历史学的对象是历史真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历史学的全部基础,历史创新教育必须坚持求“真”、求“善”、求“实”,这也是所有科学追求的。
但现在常有这样的一种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自己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还要否定、修正已有的结论,突破成见。
他们认为重复过去的观点,或者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极有可能出现所有学生都成了创新教育的失败者的情况,并会挫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这一理解的错误在于违背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历史教育的一般规律,抹杀了思维的层次性,违背了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
其实,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乎他们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获得见解的方式和途径以及自身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开拓和见解,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比、查证资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到庞杂的历史现象,还结合了深邃的理论。
不难想象,大多数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片面的甚至是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即使是站在新的角度、新的立场上看,也难以达到前人或超越现成结论,也只能看作意外的收获,并且这些观点或者会因为根基不稳而不堪一击。
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
作者: 黄朴民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119-11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历史学研究;“误区”;社会大环境;社会边缘化;“真实”;活动空间;历史现象;历史研究
摘要:当前历史学受冷落、被边缘化,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之外,主要原因是理念上的偏颇与方法上的错谬,使我们在浑然不觉中进人了严重的“误区”。
第一,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使得历史学的活动空间受到人为的逼仄,与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疏离排斥,这是历史学研究宗旨偏颇而导致表述形式艰涩,无法扩大受众的基本原因。
第二,轻视理论思维,满足于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诠释,导致史学研究在选题上的琐碎化,从而使历史研究被社会边缘化的危机日益严重。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四弊二病的记载
我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四弊二病的记载一、概述我国历史研究自古至今,一直是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
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历史学家们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许多研究方法和技巧。
其中,四弊二病是历史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四弊二病的记载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二、四弊与二病的理论概述1. 四弊四弊,又称四大历史研究弊端,指的是主观、片面、混淆和模糊。
这四个弊端在历史研究中十分常见,给研究者带来了许多困扰和挑战。
主观指的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受自身观点和偏见的影响,无法客观客观公正地分析历史事件;片面则是指研究者只看到了历史事件的某而忽略了其整体;混淆是指由于研究者对史料的理解和掌握不够,造成了历史事实的混淆与错误;而模糊则是指研究者在表达历史观点时措辞含糊,导致了历史结论的不清晰。
这四个弊端是历史研究过程中需要警惕和避免的问题。
2. 二病二病,即两大历史研究病症,指的是骄与懒。
研究者若骄则会自恃学识,在研究中过于自信,不肯虚心求教,容易陷入主观片面的误区;而懒则是指研究者懒于钻研,一味图快,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造成研究结论的不可靠。
这两大病症也是历史研究中需要引起重视和避免的问题。
三、历史研究法中对四弊二病的处方在我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于四弊二病,历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处方和方法来帮助研究者避免这些问题,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1. 历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者要选择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不可模糊和笼统;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规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 史料的搜集和理解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史料的搜集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者应当广泛搜集和整理各种史料,对史料进行仔细的理解和分析,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混淆和错误。
3. 研究方法的运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适用性。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甲骨文和金文认识的几个误区
-012-2021年第02期(总第254期)理论LILUN TANSUO引 言在一般观念中,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一些教师会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讲述环节让学生备注上商周时期。
从目前所见的一些课件、微课等来看,教师大致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第一,金文刻在青铜器上。
严格来说,金文是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1],而殷商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铸成,如著名的“后母戊鼎”。
第二,将成熟文字与文字等同。
在教学中,教师虽然会强调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而不是最早的文字,但两者有何区别并未深究。
从实际教学来看,其是将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笼统归为原始刻画符号。
第三,认为甲骨文比金文早。
历史教材中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同时很多人是按甲骨文—金文—小篆的顺序来记忆汉字的演变的,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甲骨文比金文早。
通过对现存传世青铜器的研究发现,商代青铜铭文产生于商朝早期,时间上要早于殷墟甲骨文。
一、教材表述及梳理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甲骨文、金文的内容是这样表述的: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强调对文字本身不做要求,重点在于内容解读。
这就使教材对文字本身及其演变历程表述较为简略。
下面笔者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中外历史纲要(上)》必修(2019)、《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三本教科书为例,具体引述如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
【《中外历史纲要(上)》】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发现刻有文字。
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证实了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西周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的几点想法
作者:方志远《光明日报》(2015年05月16日11版)
自从读了黄朴民教授《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光明日报》2013年3月20日史学版)一文,颇受启发,又感到言犹未尽,一直想谈点感想,草成此文后数次因杂事搁置,现直陈几点意见,以求教于学界同道。
选择了“学术”就选择了“冷”
时下确实存在这种比较极端的现象。
一方面,历史成为大众读物乃至大众娱乐的重要内容。
充斥银幕的热播剧、摆满书摊的畅销书,许多都是以历史为题材。
另一方面,学者皓首穷经的研究成果,则很少有人问津。
冷静一想,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我们大陆,即便在今日之美国、日本,在中国的台湾、香港,也无不如此。
在世界的华人社会里,是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还是金庸的《鹿鼎记》发行量大?同是“三国”,读《三国志》的有几人,《三国演义》却是家喻户晓。
即以“二司马”为例,司马迁尽管有“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抱负,但在世的时候,有几个人关注他在写《史记》?司马光尽管有政府的支持,生前也没有看到《资治通鉴》的辉煌。
当然,不能因此而否定小说《三国演义》《鹿鼎记》乃至电视《三国演义》《鹿鼎记》等对培养青少年历史兴趣的功能。
回想我们这一代历史学者,有多少人是因为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而喜欢上历史并走上专业研究道路,又有多少人一开始就是捧读《史记》《资治通鉴》的?显然是前者。
因此,不要鄙视大众读物,不要轻视大众读物乃至影视作品对于唤起人们对历史、对历史学产生兴趣的作用。
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作品的功能问题,而并非是因为史学研究出现了误区。
因为,学术著作本来就是“藏之名山”,让人“吸收营养”的;文学艺术作品则是直接提供给大众(包括学者在内)消遣的。
受众群体的不一样,决定作品的“热度”不一样。
或者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个基本事实,使不少朋友产生了历史学“受冷落、被边缘”的感慨。
其实,除了个别特殊的时代,历史学从来就没有受过热捧,这是学科特点所造成的。
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可以说,选择学术就选择了“冷”,选择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就选择了“特冷”。
毋庸讳言的是,时下确实有一些学者被人瞧不起。
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在做“冷门”学术,恰恰相反,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放下了学术的尊严。
“宏大叙事”需要“细节”支持
朴民教授在文章中列举了四个历史研究的“误区”: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排斥合理的宏大叙事、陷入思想方法论上的片面性泥淖、执迷于所谓的“科学”规范。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有些还比较严重。
比如一些学者时兴采用西洋化表述方式,有的自己都没有真正理解老外在说什么,只好“硬译”,有的则无视国内已有的很好的研究成果,硬要拎出国外并不准确的表述来粉饰自己的学术水准。
再比如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既对文献记载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尽管如此,却不可轻易用考古发现否定文献记载。
因为虽然文化遗存自有规律,考古发现却多有偶然,考古发现可以证明此处有、此处是,却无法断定他处无、他处非。
此外,随着历史学科的“社会科学”化,一定的“科学”规范确实需要,但过于拘泥于社会科学的“科学规范”,抹杀历史学科的“人文”本质,同样会带来很大问题。
虽然历史不可能重复,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但决不能因此而否认“求真”“求实”的理念,否则,历史研究将失去最基本的功能。
“虚幻”的“绝对真实”概念的提出,极易引导出历史研究无真实的极端结论,从而为各种各样的“戏说”提供口实。
“史料即史学”的提法虽然不免偏颇,但决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一理念在历史研究中的实践意义。
“史料即史学”的本意是一切从史料出发,是言必有据,而不能曲解为“史学即史料”。
同样,
强调历史研究需有正确的理论和合理的方法,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史料的发掘和正确的解读。
朴民教授指出,一些学者的研究过于琐细,琐细到“一叶障目”,甚至用这种琐细的研究排斥“宏大叙事”。
这一说法似乎言之过重。
学术的细分化,是当代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趋势。
合理的、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宏大叙事”应该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学者的个人性格、学术背景、学术机遇,决定着他们选择研究的“宏观”“微观”或者“中观”路径。
如果真有“个案”研究的学者对“宏大叙事”表现出排斥与“不屑”,可以视为他们因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欠缺而表现的“不懂事”,相信当他们的研究达到某一层面的时候,自然会加入到“宏大叙事”的行列。
而就我的目力所及,好像还没有发现哪一位“个案研究”或社会史研究表现突出的学者包括青年学者排斥真正意义上的“宏大叙事”。
如果说历史研究有被社会“边缘化”的趋势、历史学的价值发生了“严重失落”,其影响“更趋式微”,我倒认为这并不是“个案研究”者的责任,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琐细”的路子。
责任恰恰在于选择了“宏大叙事”的学者,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因为我们虽然选择了“宏大叙事”,却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有明显的超越,乃至有些研究还在重复前人的成果,没有能够产生出强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究其原因,既是因为我们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没有大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从个案研究、“琐细”研究中吸收营养。
“宏大叙事”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就我看,应该是历史研究的“主战场”“主阵地”,是历史学科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唯一途径。
但是,要在“宏大叙事”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要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任何好的理论、好的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
与此同时,必须关注个案研究,包括具体的村庄研究、城镇研究、家族研究、疾病研究乃至“男人的胡子”“女人的小脚”式的研究,用个案研究的成果,丰富宏大叙事的内容。
也就是说,“宏大叙事”需要有“细节”支持,否则,只能是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那注定是没有生命力和新鲜感的。
客观地说,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才使得当代中国大陆的学者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关注历史的细节,更加关心当代的社会问题。
学术需要“生态”和“生态链”
从本质上看,科学起源于大众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识。
而各门学科的建立过程,则是一个逐渐脱离大众、逐渐由专门人员掌握的过程。
各个学科最前沿的成果,反映了人类对这一领域的最新和最有价值的认识,但又离大众最为遥远,甚至最难以为大众所了解、所认识、所接受。
这就需要有一条与大众联系的纽带,或者说要有一个向大众进行传播的渠道,这条纽带或渠道便是学科知识和专业人员的层级分布。
作为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才情,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层级。
这就是学术的“生态链”。
犹如石油的开采和运用需要不同的环节和系统,历史学也一样。
首先,需要有人甘于寂寞,“上穷碧落下黄泉”式地搜集资料,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推进学术进步,这是历史学得以强大、得以和其他学科并存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其次,需要有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炼与综合,不断推陈出新,充实到宏大叙事中,创造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作品。
再次,需要有人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大众进行传播,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普及工作;甚至需要有人将这些成果用文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小说、戏剧、电视剧的方式,进行演绎,使其中的一些人物、一些事件家喻户晓。
在这个“生态链”上的所有学者,都应该具有责任感,需要相互之间的充分尊重,而不应该相互歧视或诋毁。
学科的发展需要有学术生态链,也需要有良好的学术生态。
历史学的著作本来就有不同的类型,古代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论体,等等,各有各的贡献和存在价值。
今日学者对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人物问题等,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是可以不一样的,既应该有学者进行理性表述,强调科学性和实证性,也应该有学者进行感性描述,
加强史学著作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既应该有学者采用《史记》《左传》的手法,也应该有学者采取《春秋》的手法。
这才是“百花齐放”的态度。
正是因为有众多的学者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式共同努力,才形成今日中国大陆史学的繁荣。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研究无误区,但理念上的偏颇则应该尽管避免;史学研究也无“定法”,所以很难说有方法上的“错谬”。
因为每个学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才情,根据条件和喜好,选择自己愿意研究的对象、采用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真正好的历史作品,社会也是不会排斥的。
对于一个历史学者来说,研究什么很重要,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并对本学科的推进作出贡献,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说史学研究有误区,误区应该是学术的不端、反反复复地“炒现饭”,以及近年来一些学者热衷的对历史伟人的“揭老底”和炒作。
至于种种“戏说”和“穿越”,并不属于史学研究的范畴,而是大众的娱乐。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