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9.1认识浮力教案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情感和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和游戏为载体,引导他们认识浮力,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信、勇敢、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如何利用浮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实物模型等。
学具: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浮力的小故事,让他们初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 观察实验:孩子们用浮力演示器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不同重量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小组讨论:孩子们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尝试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4. 知识讲解:我引导孩子们学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浮力的基本知识。
5. 实践操作:孩子们用实物模型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孩子们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如何利用浮力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认为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浮力的基本知识,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1认识浮力
9.1认识浮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探究浮力的大小。
课前准备弹簧测力计、乒乓球、金属块、装有水的烧杯、去掉底的饮料瓶、装有水的水槽、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由此引入浮力。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浮力多媒体展示:教材图9-1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教师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一般用F浮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金属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金属块在水中受浮力。
教师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教师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F浮=G-F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教师总结:浸在任何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1.认识浮力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1. 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向上压力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压力的差值。
3.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其中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液体的重力,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V排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
4.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5. 浮力的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悬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计算公式。
2. 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方向和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计算公式、方向和条件。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浮力的定义与产生原因:教师讲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浮力计的示数变化理解浮力的概念。
3. 浮力的计算公式:教师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浮力。
4. 浮力的方向和条件:教师讲解浮力的方向和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浮力的方向,并分析浮力产生的条件。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有关浮力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有关浮力计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浮力计算的方法。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几个有关浮力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浮力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认识浮力-教案
教案: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的上表面的压力和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3. 浮力的大小:介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无关。
4.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能够解释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3.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无关。
4. 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大小计算。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大小。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3. 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的上表面的压力和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4. 讲解浮力的大小:介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无关。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利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讲解测量原理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利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计算浮力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计算公式:F浮 = G排液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表面的压力和下表面的压力差。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二】9、1认识浮力
9.1(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二】9、1认识浮力9.29.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漂浮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漂浮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教学难点: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学用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二、引入新课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
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新课教学(一)研究什么是浮力1、演示:把乒乓球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
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
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
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认识浮力-教案设计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九章“浮力与升力”的第一节“认识浮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浮力、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同时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后面顺利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另外,了解浮力的方向及产生的原因,也为进一步学习升力打下基础。
浮力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是本章许多探究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浮力概念和“称重法”测浮力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认识浮力”是在学生学了力的测量、重力、运动和力及液体压强之后安排的,学生对力学有一定的基础,且学生对浮力现象也不陌生,但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个错误的认识: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因此,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纠正学生对浮力的错误认识。
浮力产生的原因,综合应用压力、液体压强等知识,因而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涉及的因素较多,从猜想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开放性都比较强,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教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在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和“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9.1 认识浮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参与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浮力、“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传说,古罗马军队统帅狄杜有一次出师大捷,抓到不少俘虏,他下令把战俘全部投入死海,出乎意料的是,战俘们不但没有下沉,反而一个个都平安地漂浮在海面上,全部被波涛送回岸边,这是什么原因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什么是浮力[阅读课本]P85“什么是浮力”[思考]把一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然后用手将铁块轻轻托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怎样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提示]由于铁块受到向上的托力,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思考]把一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然后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提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水对铁块也有一个向上的托力。
[思考]观察图9—1(a)(b),人与钢铁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提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向上的托力。
[思考]观察图9—1(c),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提示]在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
[归纳提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做浮力。
[思考]把一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铁块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有什么关系?[提示]铁块受到了重力G,还有弹簧测力计对铁块的拉力F;当铁块静止时,根据二力平衡可得F=G。
[思考]把一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入水中,铁块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有什么关系?[提示]铁块受到了重力G,弹簧测力计对铁块的拉力F,还有水对铁块的浮力F浮;当铁块静止时,受到的合力为零,即F浮+F=G。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认识浮力-教案
教案: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 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的第1节《认识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浮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浮力的产生原因;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 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2.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浮力现象;3. 让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产生原因;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及浮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提问浮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讲解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给出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3. 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讲解浮力是由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产生的,即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从而产生向上的力。
4. 讲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可包括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密度等。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有关浮力的现象,如游泳时人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六、板书设计板书认识浮力板书内容: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2.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3.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4.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5. 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块石头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沉底?答案:因为石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石头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从而沉底。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孩子们的发展为本,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此,我以第一人称,分享一次关于《认识浮力》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导入、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浮力公式计算浮力大小,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公式的运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实验桌、支架等。
学具:记录表格、画图工具、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浮力的故事,如“称量地球的重量”,引发孩子们对浮力的兴趣。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让孩子们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5. 应用拓展: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应用装置。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公式的运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孩子们是否积极参与?2.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浮力知识?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拓展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家庭浮力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一次浮力知识竞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等,开展跨学科浮力探究活动。
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_认识浮力教案
9.1认识浮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2)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死海不死》,学生观看,引出在死海中会产生如此奇特的现象都是与浮力有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浮力(1)由浮力现象:a)木块浮在水面b)船只在水面航行c)氢气球升空(2)引入浮力概念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从力的三要素出发理解浮力的概念,包括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此处只能讲解力的方向,作用点,讲解大小时就引入了探究实验)实验探究(一):探究液体的浮力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2)然后再将同一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及示数Fˊ;3)最后再将同一物体用手向上托起,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及示数。
(第三个步骤是用来与第二个步骤进行类比的,引入在水中也受到了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水对它的浮力。
)类比法1)G=2)Fˊ=G – Fˊ=总结:物体浸在液体中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实验探究(二):探究气体的浮力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同学们看一个小视频,让他们知道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会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作用。
由以上探究可以总结出: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浮力(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物体处在液体中,同一深度,侧面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压力也相等,所以左右两个侧面、前后两个侧面所受的压力都相同,即F3与F4相互抵消,但是上下两个表面在水中所处的深度不同,所受到水的压强不同,受到水的压力也不相等,下边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F1大于上边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F2,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八年级物理下册 9.1《认识浮力》教案 粤教沪版
1 认识浮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浮力[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F浮=G-F[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总结]: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9.1 认识浮力 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浮力现象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同时用“称重法”认识浮力并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后面顺利探究陈基米德原理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另外了解了浮力的方向及产生的原因,也为进一步学习升力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课本P88:1、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
板书设计
9.1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形式多样。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评估,给学生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雄辩的口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①用手托瓶子。
②将瓶子放入水中待静止后。
③把瓶子按入水底,松手后。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空矿泉水瓶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什么是浮力及浮力的方向。
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演示实验:图9-2测量浮力的实验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完成活动1填空)
三、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1认识浮力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浮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浮力的基本原理。比如,我们将放入不同重量的物体到水中,观察它们所受到的浮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文章:《浮力的奥秘》、《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科学原理。
(2)实验视频:搜索“浮力实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等,观看实验操作和现象展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图片素材:收集不同浮力现象的图片,如轮船、密度计、游泳等,方便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1)学生反馈:教师将定期收集学生对浮力教学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2)问题解决: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将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3)教学改进: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八、内容逻辑关系
1.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重点知识点:浮力定义、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公式
6. 社会责任: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工程、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重力、压力等,并对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此外,学生还掌握了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如流动性、粘性、密度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计算公式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公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浮力的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本质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浮力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浮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浮力计算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公式,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6. 作业设计:给出几个浮力计算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解释计算结果。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液gV排。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6. 浮力与重力的区别: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而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的流体体积和流体密度,而重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7. 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物体漂浮;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物体悬浮;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物体下沉。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浮力定义、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础知识点时,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8.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漂浮;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9. 浮力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速度、方向、温度、表面性质、压力、其他力、阻力、冲力的关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速度、方向、温度、表面性质、压力、其他力、阻力、冲力无关,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
1.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浮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1.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认识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以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例题,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
难点: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手捧一杯水,感受手中的水产生的向上托的力,引出浮力的概念。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减去向下的压力。
3. 浮力的计算公式: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其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排是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
4.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通过实验和例题,讲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即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的计算公式和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的概念: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减去向下的压力。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力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F浮=ρ水gV排2. 请解释为什么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答案:因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减去向下的压力,而这两个压力都与物体的深度无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理解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位置的关系?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浮力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等。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9.1 认识浮力 教案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经历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够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动手、动脑相结合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认识什么是浮力。
2、学会“称重法”测浮力。
三、教学难点:1、用理论推导的方法认识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四、教学方法:提问、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
五、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空矿泉水瓶、烧杯、细线、弹簧测力计、水、浓盐水、木块、石块。
六、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看图片: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想一想,为什么?[板书]:9.1节认识浮力(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浮力【体验浮力】:将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有什么感觉?【小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即浮力。
【学生活动】:漂浮和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受不受到浮力呢?学生尽可能根据常见的事例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事先准备的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总结】石块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教师提问】:水中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能不能测量出来,怎么测?【学生讨论】:通过受力分析说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课件演示】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板书]:1. F浮=G-F2.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认识浮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 “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
[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方向如何?
(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
F浮=G-F
[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总结]: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
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
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
再将饮料瓶的下部浸入大水槽中,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
[讨论]: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饮料瓶下部浸入大水槽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学生阅读]:教材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总结]: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
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学生活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刚才乒乓球的两种情况。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多媒体展示]: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提出问题]:看到上述情景,你想到了什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辅导,视学生的情况点拔。
如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那些器材?需要记录那些数据?等。
[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浮力有哪些新的认识?纠正了哪些队浮力的错误认识?
四、作业。
P87。
1、2。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增加了许多学生能亲自探究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去体验、讨论、分析、猜想和实验,从而体现了物理课程的构建,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也突出了物理课堂的主旋律“活动教学”。
2、本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学习新的知识以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的效果很好。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讨论热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
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