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名人之黄凤翔生平历史
泉州近代史
泉州近代史
1840年前后--------泉州军民进行禁烟抗英斗争。
1853年-1857年--------泉州爆发林俊、邱二娘、小刀会反清起义。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属各县推翻清朝统治。
1913年-1916年-------泉州各县响应反袁运动。
1919年5-6月-----------泉州学生、市民多次示威游行,响应"五四"运动和福州学生的反日运动。
1926年11月-----------东路北伐军进入泉州。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
1927年4月----------国民党泉州当局进行"清党"。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军第二、三纵队进驻永春福鼎村。
1934年-1935年--------南安永德游击根据地和晋安游击队先后建立。
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制造"泉州事件"。
1940年4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抢米"斗争。
1940年7月---------日寇侵犯永宁,崇武。
1947年5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攻打安海,南安永、晋南同游击根据地。
泉州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48年6月28日---------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劫狱斗争。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黄鸿源黄姓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大姓,今位列中国百家大姓的第八位,黄之原始本义指:“佩玉”,它发源于远古时代东夷嬴姓少昊集团中的黄夷,《史记》载,嬴姓后裔分封达十四国之多,黄氏即其中的一个分支,黄姓尊少昊为远古始祖,以伯益为血缘祖先,在夏初伯益后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区建立了一个黄国,历经夏、商、周,直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
黄氏望出江夏郡,今晋江黄氏门匾即书:“江夏传芳”,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
战国四公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第七代孙黄霸,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曾官“颖川太守”,治行称天下第一,为中国古代循吏典范,后为丞相。
黄霸六世孙黄况为叶县令,立籍江夏,黄况生黄香,黄香、字文强、九岁丧母,哀思度日,日见憔悴,乡人称为至孝,父亲体弱家贫,他孝敬父母,夏则为父扇凉,冬则为父温席,它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
黄香博览群书,还以文章闻名京师,青年时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黄帝元和元年(84年),皇室为千乘王刘伉俪举行落冠大礼时,特召黄香参加,然后对诸王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并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赏赐给黄姓家族,并让它入皇家图书馆阅览藏书,由尚书令于永年四年升左丞相,逝后葬于江夏安陆源口,今晋江青阳霞浯浯江黄氏家庙,有联曰:“骏绩西京颖川第一(指黄霸),彪文东观江夏无双(指黄香)”。
即概括了这两位黄氏先祖的丰功伟绩。
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人物最显贵的显赫望族,黄氏古代虽有多处郡望,但归根溯源都出自江夏黄氏,“江夏”遂为后世天下黄姓的总郡望。
黄氏已知最早入迁晋江者,为唐代舍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其后裔蕃衍繁盛,构成今日闽南紫云黄氏一派,宋、元明清廷入晋江尚有龙溪、回族黄氏、文山、金墩,莆阳、燕山、文献、天潢、庙内诸派,形成现在的晋江黄氏,而在历史上,晋江黄氏派系肯定不止这些,从科第上看晋江黄氏历代有文武进士135名,笔者经多年搜查族谱,仅有50多名得其所属派系,尚有70余名查不出,如晋江五代状元黄仁颖等,尤其宋代黄氏文武进士,绝大多数不属现今晋江黄氏中的任何一派,出现派系众多的原因与晋江所处地域是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曾经呈现国内外商人云集,号称“市井十洲人”的特殊环境相关。
闽南礼俗
闽南礼俗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宗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向来为人们所重视。
婚后产前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提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
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诞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为“弄璋”。
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生女为“弄瓦”。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重。
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
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
生女则缺乏热烈气氛,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生女之嫌。
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
如今传统观念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
中华黄姓源流及其历代黄氏名人一、中华黄氏源流黄(Huáng)姓源出有六:1、出自嬴姓。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
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
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
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
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
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
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
”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①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
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
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
泉州地区的著名人物故事
泉州地区的著名人物故事
在中国泉州地区,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这个地方作出了卓越贡献。
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是林则徐。
他是清朝时期一位睿智勇敢的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爱国者。
林则徐生于1785年,出生在泉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才智过人,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年轻的时候,他前往南京读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
随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林则徐是一个秉持着良知和正义的官员。
他注重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倡导农业发展,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并且为农民争取了更好的福利待遇。
他还重视教育,推动学校建设,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林则徐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反对鸦片贸易方面的贡献。
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国家经济衰退。
林则徐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毅然决然地采取行动,下令禁止鸦片贸易,并领导军队与英国进行抗争。
虽然最终中国不敌外国势力,但是林则徐的勇敢和决心,让他成为了中国爱国主义的象征。
林则徐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写过许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
民的热爱之情。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文笔优美,被後人称为“泉州文学的瑰宝”。
林则徐是泉州地区的骄傲,他的故事激励着当地的人们,鼓舞着他们奋发向前。
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泉州地区,成为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伟人。
泉州西门外燕山黄氏宗族发展初探
泉州西门外燕山黄氏宗族发展初探福建黄氏源流众多,作为王审知入闽八大姓之一,其谱系十分广大,历来对黄氏宗族的研究也不在少数。
本文拟就泉州地区一支黄氏宗族进行宗族调查,与其他福建黄氏宗族不一样的是,此宗族入闽开基较晚,且源流也大为不同,其发展过程也值得探讨。
对于此燕山黄氏的研究甚少,仅有少数论著中有所涉及,如吴幼雄在《古代泉州外来宗教史略》中曾提到泉州西门外南安丰州黄姓。
历来关于宗族的研究的论著颇多,本文将不对此赘文回顾。
泉州南安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原元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姓答剌,名贞,字真,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六月十六日。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进士。
黄忠勇入闽后,足迹不离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初一日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返葬于南安县治西狮子山,入籍南安,遂为南安黄氏燕山派始祖,以“燕山”为灯号。
宗族历史发展过程燕山黄氏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当地较大的宗族,其发展历程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
其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迁入期、宗族形成期、宗族后发展期,其宗族后发展期又可分为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扩展期。
(一)入闽任官开基期(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即1280年至元泰定三年岁次丙寅年即1326年)迁入期,为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入闽任仕开始,到其殁于官邸,葬于南安丰州为止。
这段时间是燕山黄氏入闽,乃至定居于南安的重要时期。
黄忠勇生有十子,亦随父在南安居住并各自传下子嗣。
“子男十人,长沙裕早世,沙的后以事配薊门,次海达儿,次安童,俱以例即戎行,次武贤析居慈济宫,又次赛哥,次荣显,次漳童亦戎籍,次富童亦早逝,次贵童,即河清七世祖也。
武贤、贵童皆葬于父墓左。
”因此,燕山宗族迁入南安,形成较为庞大的家族系统,此阶段为燕山黄氏迁入期。
(二)化险为夷家族存续宗族形成期(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至明崇祯己卯年即公元1639年)燕山黄氏宗族迁入南安,形成较为庞大的家族系统之后,按照宗族发展的正常规律,其后续的发展,在忠勇公较为雄厚的家族基础之上,应是随着子嗣的扩展和播迁,顺利地发展和扩张,然而,其发展在宗族的形成过程十分独特,因此其形成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扩展期。
湖山名人
:[漳州市志]《黄氏族谱》(南靖湖山)手抄复印本,一册。
首页缺。
经明万历、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黄鹤、民国3年(1914年)黄湍水先后重修。
以宋末黄彝(号讷庵)为一世祖,传23世。
记事至民国5年。
湖山名人-黄典诚黄典诚(1914~1994年),字伯虔,笔名黄乾,出生于漳州芗城区,著名语言学家。
祖籍南靖县靖城镇湖山村寨仔顶,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其祖辈迁漳经营“宝兴号”鼎炉冶铸为业。
父黄英任过小学校长,熟谙古诗文。
黄典诚于1933年考入厦门大学文学系,1937年7月毕业,同年秋返漳,在龙溪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
翌年(1938)赴长汀受聘于厦门大学,执教五十多年,由助教、讲师升迁至中文系教授、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任过厦门大学社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汉语大辞典》编委,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会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和汉语方言学会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
黄典诚早年在厦门大学求学时,师事中文系余謇教授和老一辈语言学家周辩明博士,专攻文字训诂之学,穷究音韵之理,学有师承,根底厚实。
治学方面继承我国清代乾嘉学者传统研究方法,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语言学的教学和著述,并将汉语音韵学与方言结合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就,培养出5位博士和13位硕士。
1980年发表《关于上古高元音的探讨》论文,吕叔湘先生对此文有“理我大惑”之评。
专著《切韵综合研究》一书,被列为语言学研究生的教材,是当今研究我国语言学的必读著作。
汉语方言学的研究,也是他学术成就的重要方面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语言学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汉语方言的研究论文,对汉语方言的历史状况以及语音、词汇,语法特点等作了精当、概括说明,对推广普通话和学习研究汉语方言的知识起到不小作用,特别是对于闽语方言的探讨,为国内同行中罕与伦比的。
第20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主持人,加拿大知名汉学家蒲立本曾于1980年写信赞誉黄教授是“闽语研究众所公认的权威”。
明末清初泉州黄氏父子藏书家
《 千顷斋藏书 目录》 ;清初 著名藏 书家黄虞稷 ,受父亲 熏陶 ,嗜书成 癖,四处 求访 ,遍 搜秘 本 ,把 千顷斋藏 书 增至 8万余卷 ,重编 《 顷堂书 目》 3 ,善藏 书,能读 书 ,与丁雄 飞订 “ 千 2卷 古欢 社约 ” ,编 《 艺文志》 《 、 一 统 志》,天性孝友好义 。
关键词 黄居 中 黄虞稷 嗜 书 藏 书 千 顷堂 书 目
一
,
泉州是 国务 院首批公 布 的 2 4个 历史文 化名 城之 素有 “ 滨邹 鲁 ” 美称 ,文 化 积 淀深 厚 ,历 代 海
《 通志》 《 考》 二书 ,又 拟对永 乐 中所编 之五经 、 、 通 四子大全 ,合其古今 传注于一书 ,均 因老病不堪 而未
黄虞稷 (6 9—19 ) 12 6 1 ,清初 著名 藏 书家 ,字俞
邰 ,号楮 园 ,泉 州 晋 江 安 海 人 ,生 于 明崇 祯 二 年 (6 9 。受父亲 黄居 中熏 陶 ,聪颖 慧 敏 ,有过 目成 12 ) 诵之奇才 ,自小刻苦 向学 ,嗜书成 癖 ,好 学 成性 ,7 岁能诗 ,出语 惊 人 ,有 “ 童 ” 之 称 ,博 览 群 书 , 神 于典籍 “ 问无 不知 ,知无不举 其精义 ” ,被 当地藏 书 家丁雄飞视为知 己。1 6岁 中秀才 后 ,由于 一心 埋 头 整理保管父亲 留下 的藏书 , “ 晓夜孜 孜不 废校 雠 ” , 不屑于追 求科名 ,因而一生在科举上并未发达 。明末 战乱 ,几 乎所 有大小藏书家的藏书都不 同程度遭到 损 失 ,而黄 氏千顷堂藏书却奇迹般完好保 留下来 ,对 此
若是欤? ”迷信说是鬼 神保佑 ,实际跟 他用尽 平生 心
血保 护藏书不无关系。他每年夏天都要晒 书 ,经 常注 意防虫灭 虫 ,书稍 有破 损 ,马上动手修补好 。并广 泛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
晋江江夏黄氏族史考略黄鸿源黄姓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大姓,今位列中国百家大姓的第八位,黄之原始本义指:“佩玉”,它发源于远古时代东夷嬴姓少昊集团中的黄夷,《史记》载,嬴姓后裔分封达十四国之多,黄氏即其中的一个分支,黄姓尊少昊为远古始祖,以伯益为血缘祖先,在夏初伯益后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区建立了一个黄国,历经夏、商、周,直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
黄氏望出江夏郡,今晋江黄氏门匾即书:“江夏传芳”,江夏郡地域为今湖北省云梦县周围。
战国四公子之一,楚相春申君黄歇第七代孙黄霸,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汉宣帝时曾官“颖川太守”,治行称天下第一,为中国古代循吏典范,后为丞相。
黄霸六世孙黄况为叶县令,立籍江夏,黄况生黄香,黄香、字文强、九岁丧母,哀思度日,日见憔悴,乡人称为至孝,父亲体弱家贫,他孝敬父母,夏则为父扇凉,冬则为父温席,它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
黄香博览群书,还以文章闻名京师,青年时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黄帝元和元年(84年),皇室为千乘王刘伉俪举行落冠大礼时,特召黄香参加,然后对诸王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并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赏赐给黄姓家族,并让它入皇家图书馆阅览藏书,由尚书令于永年四年升左丞相,逝后葬于江夏安陆源口,今晋江青阳霞浯浯江黄氏家庙,有联曰:“骏绩西京颖川第一(指黄霸),彪文东观江夏无双(指黄香)”。
即概括了这两位黄氏先祖的丰功伟绩。
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人物最显贵的显赫望族,黄氏古代虽有多处郡望,但归根溯源都出自江夏黄氏,“江夏”遂为后世天下黄姓的总郡望。
黄氏已知最早入迁晋江者,为唐代舍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其后裔蕃衍繁盛,构成今日闽南紫云黄氏一派,宋、元明清廷入晋江尚有龙溪、回族黄氏、文山、金墩,莆阳、燕山、文献、天潢、庙内诸派,形成现在的晋江黄氏,而在历史上,晋江黄氏派系肯定不止这些,从科第上看晋江黄氏历代有文武进士135名,笔者经多年搜查族谱,仅有50多名得其所属派系,尚有70余名查不出,如晋江五代状元黄仁颖等,尤其宋代黄氏文武进士,绝大多数不属现今晋江黄氏中的任何一派,出现派系众多的原因与晋江所处地域是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曾经呈现国内外商人云集,号称“市井十洲人”的特殊环境相关。
泉州古城名人典故
泉州古城名人典故泉州古城是福建省泉州市的核心地区,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泉州古城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为泉州古城增添了文化的魅力。
以下将介绍几位与泉州古城相关的名人典故。
1. 福建省第一位航海家——郑和郑和,明代的著名航海家,被誉为中国航海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出生在福建泉州,是明成祖朱棣七次航海之旅的领航员之一。
郑和的航海活动对泉州的商业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繁荣的港口之一。
据说郑和在三大洋航海时,把中国的绘画、文化艺术带到了世界各个地方。
2. 泉州四信——林则徐、林则徐妻傅氏、林通、林则徐弟子陈朝焕泉州四信是指林则徐、林则徐妻傅氏、林通、林则徐弟子陈朝焕。
这四位人物都与泉州古城有着深厚的渊源,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名臣,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国。
林则徐妻傅氏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在林则徐被处死后仍然坚守信仰,并将家族的责任传承下去。
林通是林则徐的父亲,他是泉州古城的一位名人,他在官场上有着很高的威望。
陈朝焕是林则徐的弟子,他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3. 中国古代文学家——赵明诚赵明诚,字方岳,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泉州古城人,为人正直,性情豁达,是《明史》的作者之一。
赵明诚所写的《明史》是一部系统地叙述明朝历史的巨著,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的文学才华和历史眼光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 著名僧人——贤所贤所,字敬安,是泉州古城著名的僧人。
他于唐代开士年间,创办了福建泉州天台宗。
贤所擅长佛教经典研究,并以严谨的学风和慈悲的行事作风而闻名。
他的教育理念对于传承佛教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泉州古城的佛教文化传承贡献了力量。
泉州古城的名人典故至今仍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实际行动为泉州古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品质传承给后人。
【黄氏】黄氏入闽各派徙居
【黄氏】黄氏入闽各派徙居福州黄巷黄姓入闽始于东汉,黄道隆任官东郡会稽市令,顺帝建康元年(144年),见世乱不已,弃官避地入闽。
会稽县令黄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避乱入闽。
江夏黄香后裔黄彦丰,字元方,西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与中原“衣冠八姓”渡江,南下入闽,东晋成帝授为晋安(今福州)太守。
黄彦丰晚年致仕,隐居于侯官乌石山黄巷,后裔繁衍于八闽大地。
黄元方历传仲、雍伯、如意、齐、贵林、端仪、若、韬之、芳、冲。
黄冲生长子黄岸,居莆阳,为黄岸派始祖;次子黄崖生长子守恭,居泉州,为紫云派始祖,次子守美。
此外,两晋之际黄裳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落籍邵武。
唐贞观六年(632年),史称河南10姓入闽,聚族于福州闽县,中有黄姓。
成为支派而繁衍至今的江夏黄氏进入福建主要有13支派:黄鞠派、黄岸派、黄守恭派、圣王部将黄氏派、黄鼎派、黄杰派、黄敦派、黄膺派、黄峭山派、黄隐派、黄椿派、黄天从派、燕山派。
目前查到进入漳州繁衍生息的有8支派:黄岸派、黄守恭派、圣王部将黄氏派、黄杰派、黄膺派、黄峭山派、黄天从派、燕山派,其中直接进入漳州的有圣王部将黄氏派、黄杰派、黄天从派3支派。
河南潢川“黄姓故里” 黄国国艺博览园(一)黄鞠派隋大业二年(606年),黄鞠迁徙至福建宁德石桥乡,成为石桥黄氏开基始祖,衍传至今成为福建黄氏望族之一。
(二)黄岸派黄岸迁居莆阳,传至黄滔,为唐末进士,任四子门博士,后升任监察御史。
当王审知占据福建后,黄滔便成为东南儒士首领。
其后裔,除留居莆田东里外,又分支邵武、汉西、南城、临川、金溪、广东南雄、珠玑。
子孙中有许多显赫大官,如第七代孙黄公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高中状元在岭南任官,深受百姓拥护。
迁居南雄裔孙黄澄洛子黄由字居正,又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高中状元。
九世孙黄洽,官至御史、资政殿大学士,成为南宋孝宗、光宗两朝名臣。
(三)黄守恭派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献桑园建开元寺。
因建寺时常有紫云盖顶,又称紫云寺,此即紫云黄氏开基之由来。
泉州历史名人
泉州历史名人泉州,古称“扬波”,是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素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老的城市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为泉州的文化底蕴增添了瑰丽的一笔。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泉州历史名人的故事。
1. 郑和郑和,原名马三宝,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精通航海技术,曾领航七下西洋航海活动,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辉煌历史。
郑和的一生奉行和平友好政策,促进了泉州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为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林则徐林则徐,字士瑞,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曾任福建巡抚,率先提倡“钦差大臣”制度,开创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先河。
林则徐在任职期间,主持了许多改革政策,促进了泉州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被誉为“一代名宰相”。
3. 方苞方苞,字可晦,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品有《方舆胜概》等,被誉为“泉州山海经”之称。
方苞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泉州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4. 王守仁王守仁,字太华,明代伟大的理学大家,被誉为华夏至圣先师,提出了“性即理”和“致良知”的理论。
王守仁一生主张忠孝仁爱,倡导“仁政”,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泉州乃至全国的儒家学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5. 林宽林宽,字扩民,是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福建省长,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推动泉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林宽在任职期间,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泉州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6. 蔡春荣蔡春荣,字九霞,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学者,代表作品有《泉州故事》等,擅长描绘中国南方风土人情。
蔡春荣的文学作品充满热情与活力,展现了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方风情,深受读者喜爱。
7. 章太炎章太炎,字思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倡导国学与西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章太炎一生积极参与中国政治改革和文化复兴的活动,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紫云传芳
我姓黄,我的祖先叫黄守恭,我们牌匾上刻着紫云传芳黄守恭(629-712)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生五子:经、纪、纲、纶、纬。
《泉州府志·卷61·唐·乐善》:“黄守恭,唐·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其远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东晋时任晋安郡守入福州,后隐居福建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常以道学倡闽。
其数传裔孙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15华西洞州(今属泉州鲤城区),生黄守恭、黄守美、黄守信、黄守宽兄弟。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生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逝于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历太宗、高宗、中宗、武则天、睿宗等朝,是泉州“紫云黄氏”开基祖。
墓在丰泽区北峰塔后村西山。
娶司秦西人李氏,生四子曰:肇经、肇纪、肇纲、肇伦。
又配司马氏生一子曰:肇纬。
1、从“货殖”到“务农桑”黄守恭少时聪敏勤奋,力学儒家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
黄守恭初事“货殖”即经商,后“务农桑”。
定居泉州后,督率家人僮仆辟田种谷,植桑养蚕,辟桑园周围七里,田三万六十庄。
成为名闻遐迩的庄园主。
他乐善好施,扶贫救困。
丝织品是我国传统的三大外销商品中的主要商品,早在汉朝就开通到西亚、欧州的陆上丝绸之路。
因此黄守恭弃商务桑,从事丝织业生产,或者为养蚕提供原料,是一项较之从事行销经商,其风险性更少,其获利更大的商业活动。
桑园遗址正是今天的开元寺址,即丰州东南十五里处的晋江北岸,近于晋江入海处,利于物资集散,处于山海之会,晋江与洛阳江二水萦绕的平原之上,溪船海船往来停靠,装卸货物等较原丰州更便利。
2、献桑园建寺庙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57岁,施舍整片桑园给高僧匡护建寺,即今泉州开元寺。
据《泉州府志》以及《泉州市志·黄守恭传》载:“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感桑莲肇瑞,遂舍宅建寺。
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
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弘扬“江夏”精神,挖掘“黄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族美德!定期推送黄氏家族文化,黄氏家族活动,黄氏家族风采,黄氏宗亲交流,黄氏宗亲资源共享等诸多优质内容,重服务黄氏家族的平台!中国历代黄姓文武状元(共20名)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
文科的是文状元、另外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则是越南阮朝于1919年举行、东亚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之进士第一名阮丰贻。
一、黄凤麟(555年—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黄州江夏人。
据《中国历代文状元名录》记载:“黄凤麟,湖北江夏郡黄州黄冈县黄鹤乡仁义村人。
”又据《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和《江夏历代黄氏世恩》中记载:“隋炀帝乙丑科进士第一(即605年乙丑科状元),历官弘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
”他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以来,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二、【武】黄仁泽(890-965年),一名仁沨,又名诜。
号仓山生,福建侯官(福建莆田黄巷)人。
唐校书大学问家黄璞第五子,昭宗乾宁二年(895)乙卯科武举状元。
累官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百林),事迹载福州志。
三、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行离廿二。
祖籍三山莆阳(福建莆田黄巷)唐御史黄滔孙,幼敏慧好学,善诗文。
少年时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高中丁亥科状元。
初授编撰、校书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
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主客郎中,继受封为后唐节度使。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
泉州人名录
泉州人名录(林:下卷)林仲虎(字景瞻,号定窗)、林仲麟(字景仲)林学曾(字志唯,号省庵。
初宦、归。
起为太常少卿、累官户部尚书。
致仕归、卒。
评价。
)林楠(又名林中楠)林昭庆(字显之,又名庆禅师)林八郎(名福龙)林路(字志义,又名云龙)林峦林銮(字安东)林子信林辂存(字景商,号鹜生)林珊(号二郎)林孺(字世德、孝若,号风山《林孺总兵墓志铭》按注。
)林建猷(字孝丕,号鸿轩)林同(字宜正,号龙峰。
从学蔡清。
初宦。
两浙运判,乞归。
里居,卒。
评价。
)林珹(字时献,号罗峰。
受《易》学于田嵓。
初宦。
入户部。
知江西饶州府。
居家。
)林广齐(李广齐。
道光《晋江县志·林广齐》按注。
)林枅(字子方。
莆田人。
信州太守。
福建路转运判官兼知泉州。
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
身后。
)林福(字云衢)林添福林忠(字盛隆,号荣蓼,原籍南安金陶后坑埔莲峰人,徙居德化南埕垅边)、林鸿儒(字允德,明·安溪县新康里人。
行状。
治学。
评价。
)、林奇木棻(“木棻”合一字)、林泉生(字清源,谥文敏,元·永福人,曾任泉州经历、行省郎中)、林孝渊(字全一)、林尔元(字尔会,明·安溪县新康里人)、林程(北宋·德化县杨梅人)、林茂(字盛之,明·德化县坊隅彭坑人)、林徽初(字调复,号希庵,明·晋江人。
)、林际春(字宇群,明·德化县清泰里朱紫人)、林洽(字济叔,南宋·德化人)、林模(字靖若,号周木,清·德化人)、林瀛(字广叔,南宋·德化人)、林黄中(字伯玉,北宋·晋江人)、林咸(字虚所,明·广东番禺县人。
嘉靖卅五年任惠安县知事。
)、林之濬(字巨川,号象湖,清·惠安县黄塘乡林口象坑湖村人)林仲虎字景瞻,号定窗,南宋·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镇莲美)人(《福建通志》误作宁德人)。
生于淳熙乙未年(1175年)八月。
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庭试第一。
外祖父的“福船”——追忆外祖父家的造船往事
泉州文学·2016年第10期故乡峰尾,在泉州湾北面、湄洲湾南隅的圭峰半岛上,三面临海、水深港阔,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历史上素有“小上海”之称。
船一直是这里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造船技艺在这里祖辈相传、源远流长。
早在宋元时期,古代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很发达,尤其是以“黄氏”造船世家为代表的造船人,因擅长制造远洋木帆船而著称于世。
据《圭峰黄氏族谱》记载:“明代峰尾建城时,仅城内一族,黄氏造船首执斧者达九十九人之多,分布于圭峰、沙格、崇武、莲城(黄崎)等地造船、修船。
早就载誉班门,驰名海内外。
”峰尾黄氏造船采用“船壳法”技术、水密舱结构和“黑舶五枪堰”船型,是“福船”中的典型代表,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郑成功和施琅收复台湾、抗击荷兰殖民者和倭寇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的外祖父,黄基春(1913-2013年),号留备,是圭峰黄氏造船世家族谱记载的第九代传人,是“黑舶五枪堰”造船大师,因技艺精湛常受邀到福州、厦门、莆田、温州等地建造木帆船,享誉闽浙沿海。
外祖父育有两儿一女,大舅舅黄永金、我母亲黄永(荣)珠、小舅舅黄永建。
从我懂事起,峰城内外,能修船改造的多、善“竖令”造船的少,能掌握竖桅等关键技艺的更少。
外祖父和大舅舅“竖令”建造的木帆船,线型标致、结构坚固、海航性能优越,把“黑舶五枪堰”祖传造船技艺推向了顶峰。
我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外祖父家,浸润着造船世家精益求精的工法法度和技艺传奇。
随着岁月的变迁,传统造船技艺日渐远去,但我年少时的家族记忆,总在不经意间蹒跚徘徊。
外祖父没有文化、不识字,和早时的工匠一样,没有精确的数据与图纸,继承了家传的造船技艺,凭借代代口耳相传的营造法式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方式、营造口诀和造船心谱。
我出生时,外祖父已年过花甲,很少主持造船事务,主要负责关键技术的把关和重大部件的营造。
大舅舅已经是造船厂的“师傅头”,不仅继承了黄氏造船的传统技艺,开始有了精确的尺寸计算、详细的设计图纸,还改进了很多造船技术。
清初闽南儒商尤凤翔事迹及其家风传承
2021年1月Jan.2021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 第11卷第1期Vol.11No.1*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伦理学视域下党内政治生态净化问题研究”(17JD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12-22作者简介:刘涛,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研究员、肇庆学院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闽学。
摘要:围绕永春县出土的尤凤翔墓志铭,结合地方志记载深入考察,从中发现尤凤翔是泉州府永春县人,泉州府儒学生员,曾被推举为万安寨寨长,获赠文林郎。
其经商有方,为其家族积累财富,重视文教,与名门望族联姻,乐善好施,传承家风,影响深远,希冀本文能为新时期闽商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尤凤翔;墓志铭;闽商;家风中图分类号:K249;B823.1文献标识码:ADOI :10.13677/65-1285/c.2021.01.11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涛.清初闽南儒商尤凤翔事迹及其家风传承[J].克拉玛依学刊,2021(1)72-79.清初闽南儒商尤凤翔事迹及其家风传承*刘涛(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福建龙岩364012)目前,学术界对尤凤翔家族鲜有研究,基于尤凤翔家族是永春首富、闽南首善,备受福建总督高其倬、永春知州杜昌丁称道。
本文将通过揭示尤凤翔的家风传承,还原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一、尤凤翔生平考实尤凤翔墓志铭为石制,保存完好,现藏漳州市芗城区,全文996字,其中篆额22字:“皇清待赠显考六十七龄郡庠生九溪尤公府君墓志铭”,正文974字,32行,撰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
皇清待赠显考六十七龄郡庠生九溪尤公府君墓志铭祖叔九溪公卜期将葬,叔元会等命余以铭。
余侄辈丑弗文,然不敢诿。
公讳凤翔,字克苞,九溪其别号也。
曾祖叔霞瞻公举丈夫子二,公行一,幼颖敏,语以典故辄晓,读书稽疑必求甚解,霞瞻公器之。
国初,小丑窃发,城屋被焚。
公迁徙靡宁,家渐致窘,遂兼治生计,出经营入横经,旋歌采芹,且拓大资产,人咸服其优于才焉。
《泉南杂志》在研究泉州历史中的价值
《泉南杂志》在研究泉州历史中的价值祝万芳(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泉%地处(海,是明代重要城市之一,在明代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泉南杂志》是陈懋仁任职泉%期间所作,真实记录了当时泉%地区历史、人文、物产、风景名胜等情况,为研究泉%地区的历史提供了资料,极具价值。
关键词:明代泉%《泉南杂志》史料价值“懋仁字无功,嘉兴人。
官泉州府经历”叫陈懋仁,万历时人,曾任职于泉州,《泉南杂志》作于其任职泉州期间,是一部书写泉州地区社会情况的私人志书%因官署位于泉州之南,故名《泉南杂志》。
《泉南杂志》分上下两卷,其文献价值以待人们进一步发掘。
一、研究泉州建制沿革的价值泉州一地,历史悠久,可溯之千年。
《泉南杂志》开篇即谈到泉州建置沿革问题,《读史方舆纪要》载:“秦始皇并天下,平,置%”到时期,其,平之后,“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为会稽郡地,其民逃亡不为冶县%建武间,光武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为临海,南部为建安”'2(。
泉州在建安的管辖范围之内%“晋太康三年,始置晋安郡”'3(,晋武帝时设置晋安。
“开皇年州为泉州,是今之州,以建、南为县属焉”內。
隋朝时,州、郡、县为州、县两,“泉州”之名在历史上%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不变,泉州建%泉州不,平兴国六年,“泉州始,江,次南安、、、、安溪、,为”性时期,泉州的区是时期置的,“国朝年,陈平之,为泉州府,建,:江、南、、、、春、”叫二、对明代泉州山川物产研究方面的价值泉州,,,的生长,《泉南杂志》中对泉州的山川物产作了考察介绍%泉州靠,产品丰富,海错种类繁多,其中记录的有西施舌、土坏、草鱼、龙虱、?鱼、龙虾、斗鱼、牡蛎、D子、蛙等。
在记载这些产时,通常会描述其性状、异名、食用方法、味道及用途。
如"牡蛎,丽石而生,肉各为房,剖房取肉,故曰蛎房。
泉无石灰,烧蛎为之,坚白细腻,经久不脱”'%((*3)。
这些海产品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有使用价值%泉州当地不产石灰,牡蛎壳便可以用以作石灰。
泉州印象——陈庆镛墓
泉州印象——陈庆镛墓陈庆镛墓,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
始建于清代,墓原在塔后村福安宫口,占地约400平方米。
1972年迁葬于此。
墓为“风”字形,占地约120平方米。
原有石质墓志铭4块(巡抚郭柏荫篆额、太史陈仁撰文、大学士潘祖荫书丹),重修时,重新放置墓中。
墓前有清代墓碑1方,石案1块,石狮、石文笔各1对,刻有坊名官职的石旗夹10付二十块,均保存完好。
陈庆镛官至监察御史,御史江春霖歌其“抗直敢言”。
陈庆镛墓位于开元寺祖师塔左后侧树林中。
原来并不知道这儿还有一处市保名人墓,寻找开元寺祖师塔时看见树木中有密集小块石碑,进入林中察看时发现这座清代御史墓。
关于陈庆镛:陈庆镛,字乾翔,又字颂南,福建晋江(今泉州市鲤城区)人。
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少时聪敏,胸有大志,在清源书院从陈寿祺受《三礼》、《春秋》等书时,“发疑辨难,指画无虚日。
暇则课读史、汉文选”。
道光二年(1822年)乡试中举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会试成进士,选庶吉士,派习国书。
散馆后以主事用,道光十九年(1839年)补户部云南司主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迁江西司员外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授江南道监察御史。
陈庆镛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三日在泉州病逝。
死后,朝廷赐祭葬,并赠光禄寺卿衔。
陈庆镛一生精研汉学,服膺宋儒学。
其文章古朴,又工于诗赋,对钟鼎考释、词章碑志,均有很深造诣。
生前著有:《籀经堂类稿》、《齐侯垒铭通释》、《三家诗考》、《〈说文〉释文校本》、《古籀考》、《谷梁通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历史名人之黄凤翔生平历史
黄凤翔(1538~1614年),字鸣周,号仪庭,晚年更号止庵,泉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生。
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编修,奉命教习小内使读书。
万历初,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讲官(在皇宫内进讲《四书》、《五经》之官)。
黄凤翔曾主持会试,宰相张居正和某些大臣有子弟参加会试,要求黄凤翔给予照顾,遭到黄凤翔严词拒绝。
万历十年(1582年),黄凤翔升右中允,管司业事。
万历十二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
万历十六年,黄凤翔又被调到都城北京任国子监祭酒,次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
当时边境告急,外帑不继,神宗皇帝只顾游宴寻乐,本来主要用于国防和国家建设的财政,不是被一些人作为“自营私蓄”,就是被用来修建寺庙。
针对这些情况,黄凤翔上书神宗,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要罢游宴,亲政事;现在最重要的是用人、理财两件大事。
”
他斥责一些人把国家收入占为己有,甚至批评神宗说:“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
”
指出都城寺观修得金璧辉煌,都是劳民伤财的事,劝说神宗要把财政收入用于富国强兵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
这些正确的意见没有被神宗采纳。
神宗准备于次年为册立皇太子举行典礼,嘱咐不可将消息外传。
宰相王文端、礼部尚书于慎行、侍郎-和黄凤翔急于提前进行,惹怒神宗,后三人被夺俸三个月。
黄凤翔于是要求引退。
万历二十年(1592年),黄凤翔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翌年改任吏部官职,再调升南京礼部尚书,他又上书辞退,未获批准。
万历二十二年,任命他为礼部尚书,黄再次上书恳求准他回家照料年迈的母亲。
从此他就不再外出当官。
黄凤翔中进士后的40多年间,在朝为官只有13年,其余大部时间都是在家乡泉州。
他每次回乡,为了不惊动乡亲,在离城10余里就撤去仪从,单车便服入城,并吩咐侍从不要呵叱行人。
有一次,他便服乘车外出,车子撕破一个书生的衣服,书生大发脾气,黄凤翔请他到家赔偿。
书生到黄府,才知道他就是当朝的黄尚书,惊恐地向他谢罪。
黄凤翔却说:“我岂能自食其言。
”照衣服的价值加倍赔偿。
黄凤翔在官在家,粗饭量腹,伧衫称身,建房子以能庇护儿孙为满足,不事装饰。
他溺于学问,至老对子史诗书无不涉阅,“为文尔雅深醇”,为泉州的名胜古迹写下不少碑记和题咏,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还主持编纂万历版《泉州府志》。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黄凤翔在泉州家中病逝,享年77岁,赐祭葬,墓在东郊田头亭,天启初赐谥文简。
黄凤翔故宅在泉州府丽正门阳义铺(今通政巷),中有藏书室,人们在附近建有一座“榜眼坊”的石牌坊(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