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占比
最新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分析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使我们清醒地、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对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不要过于乐观。
同时,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空间。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国际比较、工业化程度、产业竞争力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而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的重要关系。
一、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1.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一国(或地区)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状况,是集中描述其三次产业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
(1)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1给出了中国1996~2002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2)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2给出了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数据。
注1:数据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译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注2:①、②、③、④分别为世界银行以199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的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755美元以上但低于299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2995美元以上但低于9266美元)、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
33经济研究【作者简介】陈明艺(1971—),女,副教授,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陈明艺 胡美龄(上海理工大学)【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一、二、三”的传统模式调整成“三、一、二”的发展型模式,最终优化成更合理的“三、二、一”的现代化模式,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其变动过程也暴露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全释放,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乏力的问题。
【关键词】 就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考察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繁荣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自动化程度偏低,一直以来农村留存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高新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探寻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特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工资差的存在使劳动力趋向于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或产业,我国的就业结构因而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图1显示了1978~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动情况,图2显示了同期就业比重的变动情况。
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1):传统的“一、二、三”模式1978年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呈现上升态势。
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且总数远超第二、三产业,但其所占比重却在持续降低。
1991年前改革力度较大,城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加之我国逐渐将发展重心向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0.8%。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
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52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6476万人,占35.2%,乡村就业人数为48727万人,占64.8%。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
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
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
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
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2003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及以上为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
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成为制约扩大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
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摘要:三次产业分别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所包含的三个主要产业。
这篇论文探讨了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关系,主要通过分析各产业在我国就业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阐明这种关系,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经济结构、产业升级正文:一、三次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变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农业和工业领域,服务业则规模相对较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21世纪初,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2%:26.4%:45.4%,其中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三次产业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随着三次产业比例的变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被称为“大干快上”的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农业和重工业领域,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在城市则以工业劳动者为主。
服务业从业人数极少,服务业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
而随着服务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强。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了3.8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5.4%。
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
三、三次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三次产业各自的发展重心也在变化。
相信未来,服务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而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也将逐渐转变为技能型劳动力,从而把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加入到服务业的大军中来。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三次产业的结构优化将是未来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劳动力的专业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应成为就业市场中一个重要问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简单说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所有经济活动区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部门。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和林业等;工业包括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银行、房地产、娱乐和个人服务等。
其中农业从属于第一产业,工业从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从属于第三产业。
二、有关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提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情况。
多年来对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逐渐转移的趋势。
发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概括为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演变趋势结合起来论征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国民收入与就业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工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
将制造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按不同阶段划分为三个类型产业:初级产业(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等部门);后期产业(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作用的部门,如服装、印刷出版、等部门)。
2020年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发展3篇
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而进行的活动。
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发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发展1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
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世纪5、6年代(部分为7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
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我们再看三次产业近十年来的产值变化情况,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纵向比较,如下图所示纵轴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以亿元为单位,横轴为年份。
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
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且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的较慢,由于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表
根据以上数据做出多元环形图,如下所示
由内而外分别是2001年-2012年的数据
由此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且第二产业人员的增加要快于第三产业,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且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在我国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或将超过第一产业。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些年,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能源消耗过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我国以占世界总量15%能耗、30%钢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仅产出了占全球产值总量的 5.5%的国内生产总值①。
在过去的20年,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平均为0.5,“十五”期间却超过1.0。
我国“十五”计划预测,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万吨降到2005年的1796万吨,结果反而增长了27%,达到了2549万吨②。
从我国与西方7个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来看(表3一1),一7国家平均创造1美元dp 所消耗的能源为n.7*1o(6)焦,而中国每创造1美元dp所消耗的能源为:69*10(6)焦,是西方7个发达国家平均的5.9倍,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这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③.1.2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
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dp 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我国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我国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
其中,“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
从静态看,三次产业间的联系表现为某一时点三次产业各自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的比例关系。
从动态看,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三次产业间联系表现为三次产业上述比重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
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偏离“标准模式”。
所谓“标准模式”是指各个国家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变动的基本趋势。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本文从安徽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比例以及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三个方面,对安徽省产业结构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安徽省产业结构的现状,针对安徽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调整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现状;调整对策1 引言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调整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重,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协调处理各经济要素的关系。
本文通过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计量软件剖析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情况,提出安徽省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并提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举措。
2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 1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902. 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359. 33亿元,在全国稳居第14位,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4779. 5元增长到2010年的20887. 8元。
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507. 38亿元增加到2010年5290. 62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3. 02%提高到63. 19%,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的866. 6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1849. 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77. 8亿元增加到4151. 5亿元。
由此可看出,安徽省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安徽省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2. 2 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0年的25. 56∶36. 41∶38. 03调整为2010年的13. 99∶52. 08∶33. 93,日益向最优的“三二一”产业格局靠近。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20.09.01•【字号】豫人社〔2020〕19号•【施行日期】2020.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直管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2019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现予公布。
2020年9月1日(此件主动公开)(联系单位:规划财务处)2019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劳动就业年末全省就业人员656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145万人。
全省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0%。
2019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8.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6.0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2.84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9.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7%。
全年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选派11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全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040.89万人。
其中,省内转移1826.01万人、占60%,省外输出1214.88万人、占40%。
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劳动就业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6.1%。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
图1 近五年全国就业人员产业构成情况单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8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全年全国共帮助5.86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组织2.8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2 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3 近五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单位:万人图4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单位:万人,%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64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9.15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
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的通知》,在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启动了以“诚信服务树品牌,规范管理促发展”为主题的诚信体系建设活动,推动服务机构依法经营、诚信服务,进一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5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近1万件,其中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活动2815起,吊销许可证113件、吊销营业执照1126件。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08.23•【分类】其他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9年8月23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开展《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稳就业”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同志专门对做好《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部署,紧扣法律规定,坚持问题导向,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推动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督促和支持有关方面依法履行职责,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现将执法检查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执法检查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担任组长,社会委主任委员何毅亭任副组长,11位常委会委员和社会委委员,以及12位全国人大代表组成。
5月6日,检查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传达学习栗战书委员长批示精神,听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汇报。
5月至6月,检查组分3个小组,赴广东、云南、内蒙古、江西、山东、甘肃等6个省(区)开展实地检查,与33位五级人大代表深入交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22.11.03•【字号】豫人社〔2022〕7号•【施行日期】2022.1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保障监察正文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豫人社〔2022〕7号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2021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现予公布。
2022年11月3日2021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劳动就业截至年末,全省就业人员48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627万人。
全省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4.2%;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5.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5.3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5.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0%。
全年促进65.9万名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总体就业率93.3%。
选派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134.33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78.36万人、占59.9%,省外输出1255.97万人、占40.1%。
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4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84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5.19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中国统计年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
中国统计年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统计年鉴中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的数据。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根据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就业人员数量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长。
然而,各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占比则持续上升。
这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农业和工业。
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的就业人员数占比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中国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就业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继续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
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服务业的业态也将更加多元化,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市场将逐步崛起。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将逐步加快,从而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结论中国的就业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更加均衡的经济发展。
我们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对各地区的就业人员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的现状和特点。
河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根据河北省近十年来的经济数据,本文对河北省三次产业从产值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从业人数结构、相对劳动生产率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河北省产业结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标签:河北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赖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尤其在当前危机的背景下,合理的产业结构显得更为重要。
河北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现状分析对于河北产业结构向更合理、更优化的方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本文根据近十来年的经济数据对河北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产业发展现状1.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较产值结构状况能够很好的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通常首先要看三次产业产值在该区域的构成比重。
三次产业的构成比重能够直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状况。
表1 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全国比较资料来源: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有显著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31.06%下降到2011年的11.99%,下降了19.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缓慢增长,从1980年的48.29%增长到2011年的54.06%,增长了5.7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曲折缓慢前进。
从2000年开始第一产业平稳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是河北经济的主导产业部门,而且近年来上升较快。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2000年之后增长缓慢,数年还出现略微下降。
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發展缺乏后劲。
跟全国情况相比,河北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产业结构目前为“二三一”格局,与高度化的“三二一”型结构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河北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2.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比较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结构合理化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河北省现行的投资结构是否与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需要分析和论证。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
三次产业来源划分军队和警察等特殊部门。
2003年版2003年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新的划分规定中取消了1985年划分办法中对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
2013年版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2013-01-14 10:27:07一、为更好地反映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满足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及其他统计调查对三次产业划分的需求,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制定本规定。
二、三次产业的范围: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附件:1. 三次产业分类2.《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修订说明附件1:三次产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第一产业:A农、林、牧、渔业:01农业;02林业;03畜牧业;04渔业第二产业:B采矿业: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非金属矿采选业;12其他采矿业C制造业:13农副食品加工业;14食品制造业;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6烟草制品业;17纺织业;18纺织服装、服饰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1家具制造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4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4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汽车制造业;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制造业;41其他制造业;4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4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47房屋建筑业;48土木工程建筑业;49建筑安装业;50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A:05农、林、牧、渔服务业B:11开采辅助活动C:4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F:批发和零售业:51批发业52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3铁路运输业;54道路运输业;55水上运输业;56航空运输业;57管道运输业;58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59仓储业;60邮政业H:住宿和餐饮业:61住宿业;62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3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6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66货币金融服务;67资本市场服务;68保险业;69其他金融业K:房地产业:70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1租赁业;72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3研究和试验发展;74专业技术服务业;75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6水利管理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78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79居民服务业;80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81其他服务业P:教育:82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83卫生;84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5新闻和出版业;86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87文化艺术业;88体育;89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90中国共产党机关;91国家机构;92人民政协、民主党派;93社会保障;94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95基层群众自治组织T:国际组织:96国际组织附件2:《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修订说明2003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我局印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
1952年-2012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数及比例
数据库:年度数据地区: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万人)时间就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第二产业就业人2012年7670425773232412769033.60%30.30% 2011年7642026594225442728234.80%29.50% 2010年7610527930.521842.126332.336.70%28.70% 2009年7582828890.521080.225857.338.10%27.80% 2008年7556429923.320553.425087.239.60%27.20% 2007年7532130731201862440440.80%26.80% 2006年7497831940.618894.524142.942.60%25.20% 2005年7464733441.91776623439.244.80%23.80% 2004年7426434829.816709.422724.846.90%22.50% 2003年7373636204.41592721604.649.10%21.60% 2002年732803664015681.920958.150.00%21.40% 2001年7279736398.516233.720164.850.00%22.30% 2000年7208536042.516219.119823.450.00%22.50% 1999年7139435768164211920550.10%23.00% 1998年7063735177166001886049.80%23.50% 1997年6982034840165471843249.90%23.70% 1996年6895034820162031792750.50%23.50% 1995年6806535530156551688052.20%23.00% 1994年6745536628153121551554.30%22.70% 1993年6680837680149651416356.40%22.40% 1992年6615238699143551309858.50%21.70% 1991年6549139098140151237859.70%21.40% 1990年6474938914138561197960.10%21.40% 1989年5532933225119761012960.05%21.65% 1988年543343224912152993359.35%22.37% 1987年527833166311726939559.99%22.22% 1986年512823125411216881160.95%21.87% 1985年498733113010384835962.42%20.82% 1984年48197308689590773964.05%19.90% 1983年46436311518679660667.08%18.69% 1982年45295308598346609068.13%18.43% 1981年43725297778003594568.10%18.30% 1980年42361291227707553268.75%18.19% 1979年41024286347214517769.80%17.58% 1978年40152283186945489070.53%17.30% 1977年39377293405831420674.51%14.81% 1976年38834294435611378075.82%14.45% 1975年38168294565152356077.17%13.50% 1974年37369292184712343978.19%12.61% 1973年36652288574492330378.73%12.26% 1972年35854282834276329578.88%11.93% 1971年35620283973990323379.72%11.20% 1970年34432278113518310380.77%10.22% 1969年33225271173030307881.62%9.12% 1968年31915260632743310981.66%8.59% 1967年30814251652661298881.67%8.64% 1966年29805242972600290881.52%8.72% 1965年28670233962408286681.60%8.40% 1964年27736228012183275282.21%7.87%1963年26640219662038263682.45%7.65%1962年25910212762059257582.12%7.95%1961年25590197472856298777.17%11.16%1960年25880170164112475265.75%15.89%1959年26173162715402450062.17%20.64%1958年26600154907076403458.23%26.60%1957年23771193092142232081.23%9.01%1956年23018185442468200680.56%10.72%1955年22328185921913182383.27%8.57%1954年21832181511882179983.14%8.62%1953年21364177471715190283.07%8.03%1952年20729173171531188183.54%7.39%1951年1950年1949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全国就业人员1990年及以后的数据根据劳动力调查、人口普查推算,2001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新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年度数据
地区:全国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万人)时间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万人)
时间就业人员(万人)
1990年647493891413856119791990年
1991年654913909814015123781991年
1992年661523869914355130981992年
1993年668083768014965141631993年
1994年674553662815312155151994年
1995年680653553015655168801995年
1996年689503482016203179271996年
1997年698203484016547184321997年
1998年706373517716600188601998年
1999年713943576816421192051999年
2000年7208536042.516219.119823.42000年
2001年7279736398.516233.720164.82001年
2002年732803664015681.920958.12002年
2003年7373636204.41592721604.62003年
2004年7426434829.816709.422724.82004年
2005年7464733441.91776623439.22005年
2006年7497831940.618894.524142.92006年
2007年753213073120186244042007年
2008年7556429923.320553.425087.22008年
2009年7582828890.521080.225857.32009年
2010年7610527930.521842.126332.32010年
2011年764202659422544272822011年
2012年767042577323241276902012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
全国就业人员1990年及以后的数据根据劳动力调查、人口普查推算,2001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重新修订。
城镇单位数据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二三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
60.1021.4018.5039.90023012
59.7021.4018.9040.30019392
58.5021.7019.8041.49987907
56.4022.4021.2043.59956891
54.3022.7023.0045.70009636
52.2023.0024.8047.79989716
50.5023.5026.0049.49963742
49.9023.7026.4050.09882555
49.8023.5026.7050.20031995
50.1023.0026.9049.90055187
50.0022.5027.5050
50.0022.3027.7050
50.0021.4028.6050
49.1021.6029.3050.89996745
46.9022.5030.6053.10002154
44.8023.8031.4055.20007502
42.6025.2032.2057.40003734
40.8026.8032.4059.19995752
39.6027.2033.2060.39992589
38.1027.8034.1061.8999578
36.7028.7034.6063.29991459
34.8029.5035.7065.20020937
33.6030.3036.1066.39940551查数据重新修订。
城镇单位数据不含私营单位。
2012年行业采用新的分类标准,与前期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