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韵律
常见词牌名格律平仄韵律
符号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押平韵▲押仄韵1【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十六字令[毛泽东]2【忆江南】也叫望江南,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乐府杂录》谓此调本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后改此名。
但玄宗时教坊已有此曲。
白居易依其调作《忆江南词》,始名《忆江南》。
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皆平韵。
南唐冯延巳所作,双调五十九字,平仄换叶,为变体。
○◎●,◎●●○△。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五代·白居易]3【捣练子】以咏捣练而得名。
又名《杵声齐》、《深院月》等。
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三十八字,皆平韵。
○●●,●○△,◎●○○◎●△。
◎●◎○○●●,●○◎●●○△。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秋闺[李煜(南唐后主)]4【忆王孙】又名《豆叶黄》、《忆君王》等。
单调三十一字,平韵。
另一体又名《怨王孙》,双调五十四字,仄韵。
◎○◎●●○△,◎●○○◎●△。
◎●○○◎●△。
●○△,◎●○○◎●△。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春闺[秦观]5【调笑令】出于唐人酒筵小曲。
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
单调。
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
起句二字重叠,如韦应物"胡马,胡马"一首;又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用于北宋"转踏"中。
○▲,○▲,●◎◎○○▲。
◎○◎●○△,◎●○○●△。
○▲,○▲,◎●◎○◎▲。
渔父。
渔父。
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平仄韵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平仄韵律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具体来说:
1. 首先是句式和声调。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总共四句。
在吟诵时,诗句的声调要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使得语言流畅、优美动听。
2. 其次是平仄。
根据平仄规律,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平仄。
3. 再看韵律。
这首诗押的是“ong”韵,即“中、红、风”都为“ong”韵,这是古诗常用的押韵方式。
在诗中,“此门中”“笑春风”等词都与韵律相合,使得诗更具有音乐美感。
4. 最后是句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去年今日场景的怀念与感慨,通过描绘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平仄韵律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平仄韵律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诗词的平仄韵律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平仄韵律是指诗词中字音的平仄变化规律,包括平声、仄声、中声等不同的读音。
平仄韵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诗词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也是体现诗人修辞技巧和表现力的一种方式。
平仄韵律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缓的音节,读起来平稳舒缓;仄声则指的是声调变化较大的音节,读起来有起伏有抑扬。
平声和仄声的组合形成了诗词的韵律,使诗歌旋律优美动听。
平仄韵律在古代诗歌中有着严格的要求。
古代文人在写诗时,必须遵循特定的韵律规则,包括平水韵、仄水韵、平仄对仗等。
在韵律上要求读者对音节进行准确的把握,使诗词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必须注意平仄韵律的变化,保持句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才能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二篇示例: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平仄和韵律之美,是中国文学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古代,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歌,无一不体现了这种神奇而奇妙的平仄韵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一、平仄韵律的基本概念平仄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诗句中字音的读音特点。
平音即声母和韵母均为平声,发音平和稳定;仄音即声母或韵母为仄声,发音上扬。
通常来说,古诗中的平仄音分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四种,其中平仄音交替变化,使整体节奏变化丰富多样,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音乐感。
二、平仄韵律在不同体裁中的体现1. 古体诗古体诗是中国古代一种严格限制诗句的体裁,有着固定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在古体诗中,平仄韵律尤为重要,不仅影响着诗歌的节奏和韵味,也影响着诗歌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唐诗的平仄韵律精妙绝伦,如"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平平仄仄,"唯见翠莲吐玉英"中的仄平仄平等等,都体现了唐诗的高超艺术水平。
诗词的平仄韵律一览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一览表
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绝句律诗平仄表:七绝:平起首句入韵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忆秦娥平仄韵律表
忆秦娥平仄韵律表
一、忆秦娥的平仄韵律
忆秦娥的平仄韵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其中,“平平仄”表示平声(不押韵),“仄平平仄平平仄”表示仄声(押韵),押入声韵。
二、词牌结构
忆秦娥的词牌结构为“四十六字”,上下两片,共四平韵,上片三仄韵,下片五仄韵。
上片第一句为七言句,第二句为四言句;下片第二句为五言句,第三句为四言句,第四句为七言句。
三、词牌名称含义
“忆秦娥”这个名称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秦娥”指的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因此“忆秦娥”就是回忆弄玉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秦娥”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因此“忆秦娥”就是回忆西施之意。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与回忆美女有关。
四、起源与传承
关于忆秦娥的起源与传承,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该词牌最初为唐代词人李白所作,后来经过宋人温庭筠等人的发展,逐
渐成为固定格式。
另一种说法认为,该词牌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的《花间集》中,后来经过宋人柳永等人的发展,逐渐流传开来。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了忆秦娥这个词语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并成为了固定的词牌格式。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诗词格律平仄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诗词格律平仄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格律平仄,以及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如下:1、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3、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5、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6、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7、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平平平仄仄(仄仄脚)第一种平仄格式诗词格律平仄:平仄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诗词格律平仄,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诗词格律平仄,更上一层楼。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诗词格律平仄:“撷”为入声字,为仄声。
第二种平仄格式,首句用韵,在第一种诗词格律平仄的基础上将首句改为平平脚:平平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黑”为入声字,为仄声。
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诗词格律平仄的平仄规定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诗词格律平仄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卜算子平仄格律对照表
卜算子平仄格律对照表
卜算子平仄格律对照表:
1.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平五仄),如“行人无语泪沾衣”。
2.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二平四仄),如“花径不曾缘客扫”。
3.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三平三仄),如“春风得意马蹄疾”。
4.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四平二仄),如“一朝春尽红颜老”。
5.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五平一仄),如“天涯何处无芳草”。
以上是卜算子的平仄格律对照表,它描述了每一句的平仄规律。
其中,平指平声,仄指仄声。
平声即轻声,仄声即重声。
在卜算子
中,每句都由7个字组成,前面的数字表示平声的数量,后面的数
字表示仄声的数量。
通过这个对照表,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卜算子的平仄格律,并在
写作或欣赏卜算子时更好地把握其韵律和节奏。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律诗韵律标准
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盛行于唐代。
律诗的韵律标准如下:1.字数: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分别指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五言律诗共20字,分为四句;七言律诗共28字,分为四句。
2.平仄:平仄是指诗歌中字音的高低。
平音为高平,仄音为低平。
在律诗中,平仄要求严谨,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押韵:律诗要求押韵,即两句或多句诗歌的末尾字音相同。
五言律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要押韵;七言律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要押韵。
4.对仗:律诗要求对仗工整,即相邻两句之间的字义、词类和语法要一一对应。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与“遥看”对仗,词义相近,都是描绘自然景色;“香炉生紫烟”与“瀑布挂前川”对仗,形象相近,都是描述山水景色。
5.音韵:律诗要求音韵和谐,即诗歌中的字音要协调搭配,避免出现生硬、刺耳的声音组合。
这些标准是律诗的基本韵律规则,但并非绝对,有时诗人为了突出某种意境或表现手法,也会有意识地打破这些规则。
除了律诗韵律标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律诗:1.诗意:律诗要求意境优美、感情真挚。
诗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体验,将自然景色、历史传说、思想感情等融入诗歌,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2.时代背景:律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律诗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抒发抱负的主要诗歌形式。
因此,了解律诗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3.诗人个性:律诗虽然有严格的韵律规则,但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如杜甫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以关注民生、忧国忧民著称;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高远见长。
因此,欣赏律诗时,也要关注诗人的个性和风格特点。
平仄有声 词牌韵律大全
平仄有声词牌韵律大全(上)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忆王孙,词牌名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韵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明月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
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那些事儿。
咱先说说平仄,这就好比音乐里的节奏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像走路,一高一低,有起有伏,多有意思呀!你想想,如果一首诗全是平平平或者仄仄仄,那读起来得多单调呀,就像一首曲子从头到尾一个调调,那还有啥听头呢?再来讲讲押韵。
押韵就像是给诗穿上了一双漂亮的鞋子,让它能走得更稳、更好看。
一首诗里的韵脚就像一家人,相互呼应,亲密无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看,“光”“霜”“乡”,读起来多顺口呀,就像唱歌一样好听。
要是不押韵,那感觉就像走路一瘸一拐的,多别扭呀!唐诗里的平仄格律和押韵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它们让唐诗变得那么优美,那么动人。
这就好像是做菜,平仄格律是菜的形状,押韵就是调料,只有搭配好了,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
你可能会问了,学这个有啥用呀?哎呀,用处可大啦!你要是会了这些,自己也能写写诗呀,把自己的心情、想法都用诗表达出来,多有文化呀!而且,当你读唐诗的时候,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就像跟古人聊天一样。
比如说,杜甫的诗大多比较沉郁顿挫,那平仄格律和押韵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气势,这韵律,啧啧,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那萧瑟的秋景和奔腾的江水?再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那平仄格律和押韵就像是他脚下的云彩,带着他自由自在地翱翔。
咱平时说话也可以注意一下平仄和押韵呀,虽然不是写诗,但说出来也会好听很多呢!就像唱歌一样,有点节奏感。
总之,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可真是个宝呀!咱可得好好学,好好用。
别觉得难,慢慢来,就像学走路一样,一开始可能会跌跌撞撞,但只要坚持,总会走得稳稳当当的。
大家一起加油吧!让我们都能成为唐诗的好朋友,感受那美妙的韵律之美!。
如梦令平仄韵律对照表
如梦令平仄韵律对照表清人李渔曾经言:“诗词有三要,情趣为先,字句为辅,平仄为本。
”历史上便有了许多诗人为了增进诗词韵律而提出的平仄韵律对照表,其中以《如梦令》的平仄韵律对照表最为著名。
《如梦令》是宋朝词人王安石的代表作,全词共六句,以意境璀璨、形式完美的七言绝句而闻名,其每句四字组词有节,每句平仄恰当,全词正音收束,形成一个完美的平仄韵律对照表。
《如梦令》的格律非常规范,以下是全部平仄韵律对照表:第一句:《平仄平仄平仄平》第二句:《仄平仄平仄平》第三句:《平仄平仄仄平》第四句:《仄平仄平仄平》第五句:《平仄仄平仄平》第六句:《仄平仄平平仄》据研究《如梦令》的历史,该词诞生于以王安石为首的宋末抗金斗争中,它产生于王安石临终前其忧国忧民的感慨之中,他披甲上阵抗金,只为能挽救中国断亡之危,作为一首伤悼之作,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绝唱,在王安石不久去生命的时刻,才诞生出一个完美的平仄韵律对照表。
《如梦令》至今仍为诗人们所传,是一首永恒的经典之作,它传扬了宋朝诗人们高尚的审美情操,也传扬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们对审美美学的执着去追求,一个比拟完美的平仄韵律对照表凝聚了许多诗人的理想,诠释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着眼本位的精神。
《如梦令》的平仄韵律对照表也得到了诸多诗人的赞美,它的完美的韵律使诸多诗人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灵感,也使诸多诗人们被它所感染,努力去追求完美的平仄韵律对照表。
宋朝词人徐铉曾经为这首词写下评语:“有情节,无平仄分毫,只本词心深,未及表面浅。
”他的评语也说明《如梦令》的平仄韵律对照表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完美,当然,也有一些诗人认为《如梦令》平仄韵律对照表存在着一些平仄失禁的情况,不过至今也仅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节,而改变不了它的完美性。
随着宋朝的沉默,《如梦令》的平仄韵律对照表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了,但它仍留存在人们心中,作为一个永恒和完美的象征,它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也正是《如梦令》平仄韵律对照表最具价值的所在。
平仄有声 词牌韵律大全(上)
平仄有声词牌韵律大全(上)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忆王孙,词牌名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韵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如梦令,词牌名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乌夜啼,词牌名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词牌名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明月人倚楼。
生查子,词牌名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把握技巧
平仄把握技巧平仄是指古代汉语文学中的音律规律,是一种声韵的变化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平指声调平坦的读音,仄指声调拍紧的读音。
平仄的合理运用可以使诗词更加抑扬顿挫,表达更加生动有力的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平仄把握的技巧和方法。
一、平仄的基本规则在古代诗词中,每个字都有平仄之分。
基本规则是,平声韵母组成的字为平字,仄声韵母组成的字为仄字。
平仄的组合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等等。
掌握平仄的基本规则是理解平仄把握技巧的前提。
二、平仄与韵律的关系平仄在古诗词中与韵律紧密相连。
平仄的把握要与韵律的要求相统一,即使在平句和仄句中,也要遵循韵律的要求来进行处理。
比如平句和仄句的数量要平衡,使整篇诗词在节奏和韵律上更加和谐。
三、平仄与意境的关系平仄的运用对于诗词的意境表达非常重要。
不同的平仄组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如平平仄仄的节奏可以表现出轻快活泼的情绪,仄仄平平的节奏则可以表现出庄重沉稳的氛围。
因此,在创作诗词时,根据所要表达的意境,合理运用平仄,可以更好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平仄的运用技巧1. 平仄变换:在一首诗词中,平仄的运用应具有变化和变通的特点。
可以适时变换平仄的格律,比如在前几句采用平平仄仄的节奏,后面转为仄仄平平的节奏,以达到意境的丰富和流畅的效果。
2. 对仗押韵:平仄的运用可以与对仗和押韵相结合,使诗词更加韵律优美。
在处理平仄时,要注意与对仗和押韵的关系,避免平仄与对仗和押韵之间的冲突。
3. 意境衬托:平仄的使用要符合所要表现的意境,要与作品整体的氛围相呼应。
通过对平仄的巧妙运用,可以突出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增强诗词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五、平仄的练习方法1. 诗词鉴赏: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可以感受到其中平仄的运用和变化。
可以选择经典的古诗词来进行朗读和模仿,加深对平仄的理解和把握。
2. 创作练习: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练习平仄的运用。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材和押韵的方式,通过练习来提升对平仄的掌握能力。
钗头凤平仄韵律列表
钗头凤平仄韵律列表
上阕: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换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叠),仄(叠)。
下阕:
平平仄(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换韵),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韵),仄(叠),仄(叠)。
注意:
1. 上阕和下阕的格律基本一致,只是下阕首句可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均与上阕同。
2. 在韵律上,上阕上三韵用上、去声,下四韵用入声;下阕上三韵用入声,下四韵须用上、去声。
3. “钗头凤”词牌句数为上阕八句,下阕八句;字数为上阕30字,下阕30字,共60字。
4. “钗头凤”词牌上下阕末句特点为两叠字。
以陆游的《钗头凤》为例,全词如下:
红酥手(韵),黄縢酒(韵),满城春色宫墙柳(韵)。
东风恶(换韵),欢情薄(韵),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韵)。
错(韵)、错(叠)、错(叠)。
春如旧(韵),人空瘦(韵),泪痕红浥鲛绡透(韵)。
桃花落(换韵),闲池阁(韵),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韵)。
莫(韵)、莫(叠)、莫(叠)!
注意:“闲池阁”的“闲”在此处应用仄声字,但陆游用了平声字,这是一个变体。
在实际创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平仄,但应保持整体的韵律和谐。
唐多令平仄韵律
唐多令平仄韵律
唐多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体形式,它在唐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唐多令的平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使得它成为了一种优雅、流畅的诗歌形式。
平仄是指诗句中的音节,根据音节的发音高低来划分。
平音指发音较低的音节,仄音则是发音较高的音节。
在唐多令中,平仄的运用十分精妙。
通过合理的平仄安排,可以使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唐多令的平仄韵律不仅表现在整体结构上,还体现在每一行诗句的平仄安排上。
一般来说,每一行四字的唐多令,前两个字平韵,后两个字仄韵。
这种平仄的变化让人感到旋律的流转,使得整首诗在读起来时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平仄韵律的运用也体现在唐多令的诗句押韵上。
唐多令的诗句通常是平平仄仄的,通过平仄的对比来产生韵律上的变化。
这种平仄韵
律的运用,使得唐多令的诗句听起来更加和谐,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唐多令的平仄韵律还可以通过各个字的平仄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平音通常给人一种平静、沉稳的感觉,而仄音则有一种明朗、活泼的气息。
通过平仄的运用,诗人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唐多令的平仄韵律是其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合理的平仄安排,唐多令呈现出流畅、优美的诗歌形式,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平仄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整体结构上,还表现在每一行诗句的平仄安排和押韵上。
唐多令的平仄韵律也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唐多令的平仄韵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
【实用版】
目录
1.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概述
2.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特点
3.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规则
4.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应用实例
5.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历史和发展
正文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概述】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每句五个字,每句的平仄音韵规律固定,即按照“平平仄仄平”的格式排列。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在唐诗中尤为常见,是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喜爱的诗歌形式。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特点】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每句五个字,形成五言的句式。
2.平仄音韵规律固定,即按照“平平仄仄平”的格式排列。
3.每句的平仄音韵有一定的变化,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感。
4.每首诗的首句可以灵活变化,二句和三句的平仄格式一般固定。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规则】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句五个字,句式为五言。
2.平仄音韵规律固定,即按照“平平仄仄平”的格式排列。
3.每句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通常为平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通常为仄声。
4.每句的平仄音韵有一定的变化,如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平仄格式一般相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平仄格式一般相同。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应用实例】
以下是一个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应用实例: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历史和发展】
五律平仄韵律格式起源于唐代,是唐诗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创作过五律平仄韵律格式的诗歌。
五言平仄格律
五言平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韵律形式,其中每句诗有五个字,由平仄相间的字组成,以达到平衡的韵律效果。
下面是五言平仄格律的一种示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里,平音用"平"表示,仄音用"仄"表示。
"仄"指声音的音调降低,"平"指声音的音调平坦不变。
每句诗的平仄形式是保持一定的韵律格律。
如果要写一首五言绝句,要求每句都符合平仄格律,你可以按照上述示例创作其他内容的诗句。
请注意,五言平仄格律有多种变体形式,可以根据具体的诗歌要求和创作目的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
一般用于偶句句尾。
也称韵脚。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需说明的是,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古时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押韵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为例,若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