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

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 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

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

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

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汇总1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汇总15篇)

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1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相关的内容。

篇1:《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读后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这一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彩妙喻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

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精彩引言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优秀1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优秀1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优秀1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

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样做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

这样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通过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

“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这学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中,努力探索实践着生本教育。

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

通过课堂实践观察,我强烈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交流缺乏主动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探究有形无实。

有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好的总是发言很多,而学习成绩差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很少。

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英语课文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我找到班主任老师和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对小组从新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

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指导者比被指导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学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一: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假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

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

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

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精选3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精选3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精选3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第1篇】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

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

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

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

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

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

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

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7篇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7篇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七篇读书心得(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读《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作者郭思乐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践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好书。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认为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结合本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我在汲取教育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

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我明白了“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自己,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托儿童,这就是生本教育。

”可见,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必须由学生自身来完成,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只能是施肥、锄草、浇灌等辅助作用,一切原发性的生长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本体。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多点耐心,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做中,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篇一:《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陈海霞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教师读书随笔《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随笔《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摘抄一、教育要关注生命个体书中提到,教育要关注生命个体,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生命个体意味着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

案例:小明的妈妈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逼着小明学习。

然而,小明对学习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画画。

在幼儿园的一次绘画活动中,小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老师发现了这一点,与小明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建议她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他的绘画才能。

最终,小明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二、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去教育他们。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

摘抄: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我们需要给它浇水、施肥,但它也需要阳光、空气和自由。

如果我们总是把它束缚在温室里,它就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

案例:小华的家长为了让他在幼儿园表现出色,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

结果,小华不堪重负,产生了厌学情绪。

老师建议家长减少兴趣班,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玩耍。

家长采纳了建议,小华逐渐恢复了快乐,也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三、教育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掌握知识,更要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摘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

案例:小红的老师发现她对数学很感兴趣,于是鼓励她参加数学竞赛。

在备赛过程中,小红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

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她对数学的热爱更加浓厚了。

这种内驱力让她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四、教育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样重要,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成长,让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摘抄:教育的真谛是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篇1生本教育,在我理解就是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从而自觉地完成生命主体提升过程。

只要做一件事情是快乐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愿意去做。

因为谁也不会拒绝快乐。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都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

但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习上会存在差异。

换句话说,每个生命主体都有提高自身的欲望,也有内在驱动力,只不过这种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压力,可能来自家庭的,也可能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

学生都想学好,只是由于方法、自我控制力、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还有天赋不同,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出现差异,自然而然出现所谓的优、中、差三等学生。

问题关键在哪里呢?兴趣,生本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以郭教授的理论,即生本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以学习为快乐,而并不仅仅在乎分数和排名。

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当看到学生作文、作业或周记中谈到自身烦恼时,我却只有安慰和鼓励。

这些烦恼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个人学习方面的。

例如,7班dyj,她的成绩在我们任课老师眼里是很好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就是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次期中考试之后,一次下课期间,她告诉我说:“老师你安慰我一下吧,我心理不舒服。

”虽然她的总分在全年级和全班都是第一,但是她会因某一科目没有拿到第一而沮丧。

她在作文中写道,考得好的同学某一眼神、某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似乎在嘲笑我。

还有,她在预习《在沙漠中心》一课时,预习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了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她是这样写的:通过阅读课文,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学习。

我们现在的学习就好比在沙漠中心,只有忍受住挫折,坚抵住困难,才能走出学习困惑的缠绕,走出沙漠。

看到了这些,我内心是很沉重。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军训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learning summary, teaching summary, activity summary, internship summary, military training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experience, other model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有关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5篇读书心得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书籍的不同角度深入思考现实问题的本质,以此更好地指出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

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语)。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私下”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往他们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总结,最后,把三个单元研究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我也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与开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我对“生本教育”听来已久,但真正的体味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并得到受益的还是在近期悉心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之后。

郭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心得《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前段时间我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本书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

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作者郭思乐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关于生本教育体系1、注重教学的交付。

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

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

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

2、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像用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道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

于是,学生的学习的巨大的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很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

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

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1、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

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

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3、要缩小规定性,扩大选择性。

只有学生自己进行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悟,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

多年的经验表明,说教式的德育,很不受儿童的欢迎,而在健康美好的活动中,儿童却得到了人际的、自我的各个方面的长进。

在生本教育中,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原理是一样的——都通过儿童的内化去实现。

对学生、对人的认识1、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的认识规是率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天生的阅读者。

儿童是天生的计算者,是天生的艺术欣赏者,是天生的活动者。

2、儿童的所想所做,对他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新的质,就是进行了创新。

同大人比,儿童的创新是内创新,是同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

对于儿童来说,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

儿童的创新和成人的创新都是在人的自我实现的意识下进行的。

而自我实现是所有的人的共同的需要。

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的过程。

反过来,儿童也是在创新中进行学习的。

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每堂课都有大量的创造的机会。

上课就意味着创造,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成就。

3、“自然的,同时又是最好的”。

儿童有了具体,就能理解抽象物,能永远在抽象遇阻的时候回到他所熟悉的具体上去。

在有质量的行动中,占据心灵的,只有纯净的极为自然的,像种籽长成大树的那样一种内部动力因素,而这就是个体的独立性的最直接的表现。

越是自然,像种籽长成大树那样的内部能量的发挥就越是彻底,越是强大。

而这需要信任自己,自尊,以及个体对自己的接受,我们必须帮助儿童悦纳自我。

对人的独立性也可以这样看,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大自然对他的的赠礼,生命是如此丰富、如此美好,因之,每个人,包括那些沉默寡言的、“老实巴交”的甚至被认为是差生的那些人,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的存在。

杜比宁说:“整个人类,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丰美世界”。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学生资源具有自身的加速器。

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学或教育。

4、就以较为基础的“爱”来说,儿童会因而产生对学习的“生产性的爱”。

只有在他们参与了这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

这时,他的知识,就如钱钟书所说的,是由他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

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

至情至性而得至行。

5、作为儿童的知识和游离于儿童之外的知识,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属于儿童的知识,本身同时也是一个过程,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既是智力范畴,又交叉着情感领域。

带着某种情感所学的知识,会永远带着这种情感的烙印,而游离于儿童之外的知识,如纯粹的书本知识,就没有这样的特点。

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最喜欢的东西开始。

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基础知识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

6、我们可以从其他证据来看学生具有的学习天性。

例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时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所以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

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

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于是,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

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条件去激励它。

而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忽视儿童潜能的局限。

一个教者,如果在潜意识中低估了儿童,那么他的所有工作,他的态度、眼神、音容笑貌都会带上这样的色彩,反过来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7、为了学生的能量的最充分的发挥,我们要保持学生的精神独立性,也要让他们自己保持独立性。

尊重了儿童的独立性,就是保护着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8、一个小的群体,对儿童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小社会。

正是由于这个小社会的存在,儿童得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

我们的游戏都要求尽可能有趣味性,分出胜负,就是为了利用群体的作用去激发个体,发挥个体的能量。

一些错误观念:1、就教师好教来说,教材是拆分式的小步子型是有利的,但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

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做主体,也充其量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或者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

2、成人的认识规律在影响着教者,他们认为所教给学生的东西应当是理论化的,如果让学生去从基本事实以及基本经验中获取什么,乃是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的教学一般是截流式而不是源流式的。

再有,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知识,也就必须用间接方式来认识,所以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聆听间接知识。

3、教育的最大的类本体,就是师本教育体系,师本的许多规范,是用于防止学生不学习的,是以“人之初,性本惰”为前提的。

4、师本的教育要求儿童不论在哪里,都必须爬到顶端,这样一来,没有达到顶端,就会处在一种阴影之中。

越是做了许多努力都不能达到巅峰,就越会自卑自弃。

5、师本教育体系总是把学生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甚至有害。

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式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课室设备。

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学生资源视而不见。

6、师本的设计总是忽视了实体的活动,忽视了人作为有机体的特征,而把教育过程转化为可灌输的条文或步骤,以为只要灌输了这些条文或采取了这些步骤,就可以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需要认识的客体。

于是,对事物的分析性的研究,代替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这就带来了教材的过度分析化。

7、师本教育体系的致命问题,是过度分析。

比如,英语的语法化,语文的研究化(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而是研究语言文字),各门学科的过度条文化。

知识的赖以产生、存在及发展的整体事物被拆解了,学生的思维变成了若干部分的拼装,而不是胚胎式的生命发展。

学生和教师都被局限在小方格里,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的思维。

精彩妙喻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

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3、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4、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 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 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精彩引言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3、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4、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