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导论》第3章 传感器技术
农业物联网导论 第3章 物联网农业信息传输
![农业物联网导论 第3章 物联网农业信息传输](https://img.taocdn.com/s3/m/7871e3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1.png)
“Cat.X”指的是4G LTE UE-Category。4G LTE里定义了服务质量QoS的等级,Cat后面的数字即代表不 同的种类,3GPP将不同种类的网络用“Cat.X”格式命名。按照终端通讯速率进行划分,采用“Cat.X”来标 识设备的无线性能等级,根据终端通讯速率来划分。根据3GPP Release定义,各种UE-Category和所支持速率 的对应关系如表3-1所示。
第3章
物联网农业信息传输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3.2 NB-IoT 3.3 LoRa 3.4 ZigBee 3.5 4G LTE Cat.1、Cat.4 3.6 现代农业移动通信技术:4G、5G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集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嵌入式计算、无线通信、分布式信息
3.4 ZigBee
ZigBee是一种短距离双向无线通信技术,适用于工业控制、农业自动化、医用设备等领域。 在数据采集网点多、数据量少、设备小、成本低的情况下,常选用ZigBee进行通信。
ZigBee网络由协调器、路由器、终端构建,协调器是核心节点,负责组建与协调网络,将信 息发送至上位机;路由器是中继设备,转发信息,确定路由路径;终端节点执行任务,接收和 发送数据。
表3-1 UE-Category和支持速率对应关系
UE-Category
最大上行速率 (Mbps)
最大下行速率 (Mbps)
3GPP Release
Category0
1.0
1.0
Release12
Category1
5.2
10.3
Release8
Category2
25.5
51.0
物联网技术基础第3章-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可修改全文
![物联网技术基础第3章-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可修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ab9f4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0.png)
3.1 传感器概述
3.1.4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对于阶跃输入信号,传感器的响应称 为阶跃响应或瞬态响应,是指传感器 在瞬变的非周期信号作用下的响应特 性。
对于正弦输入信号,传感器的响应称 为频率响应或稳态响应,是指传感器 在振幅稳定不变的正弦信号作用下的 响应特性。
25
3.1 传感器概述
3.1.4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建立微分方程是对传感器动态特性进行数学描述的基本方 法。可将传感器作为线性定常系统来考虑,因而其动态数 学模型可用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来表示。能用一、二阶线 性微分方程来描述的传感器分别称为一、二阶传感器。
26
3.2 常用传感器
3.2 常用传感器
不同类别的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不同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 感器、光电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 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15
3.1 传感器概述
3.1.3 传感器的分类
表3-3为传感器按被测量进行分类。
物理量 传感器
化学量 传感器 生理量 传感器
表3-3 传感器按被测量进行分类
力学量 热学量
压力传感器、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位置传感 器、尺度传感器、密度传感器、黏度传感器、硬度传 感器、浊度传感器
28
3.2 常用传感器
3.2.1 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 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利用热敏元件的参数随温度变化而变 化的特性来达到测量温度的目的。常 见温度传感器如图3-3所示。
图3-3 温度传感器
29
3.2 常用传感器
3.2.1 温度传感器
物联网导论总结
![物联网导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56ea8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c.png)
物联网导论总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软件和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便捷化的管理和控制。
本文档将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1. 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网络和软件等技术,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和智能互动的一种网络体系。
物联网的架构: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感知层负责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网络层负责信息的传输和路由;应用层负责提供各种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2. 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负责将各种物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对环境信息的感知。
(2)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是物联网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重要手段,包括Wi-Fi、蓝牙、ZigBee、LoRa等。
(3)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为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
(4)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5)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对物联网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实现设备的自适应、自学习和自优化。
3. 应用领域(1)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智能家居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提高生活品质。
(2)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交通领域,实现车辆导航、智能交通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3)工业物联网: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工厂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4)医疗健康: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远程诊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5)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用于环境监测,实现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4. 发展趋势(1)标准化和规范化: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普及,相关标准和规范将不断完善,以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发展。
物联网导论_第3章_无线传感网
![物联网导论_第3章_无线传感网](https://img.taocdn.com/s3/m/647f0ed9d5bbfd0a795673d1.png)
数量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
• 但是,无线传感器节点性能提升十分缓慢,没有像摩尔 定律的速度发展! • 为什么没跟上?
硬件 能力
摩尔定律 预测的曲线
传感器节点 发展曲线
2004
时间 6/40
制约传感器性能提升的因素?
• 三个制约因素 • 成本
• 组网节点数量大,必须廉价。
• 体积
• 布置范围大,无法回收,必须微型化。
加州伯克利分校SmartDust项
目:微型化传感器节点
1999年,该校发布了WeC节
点 , 之后,该校又发布了一系 列节点,包括Mica、Mica2、 Mica2Dot,MicaZ Mica2 中科大-Mica2仿制品
Mica2Dot
3/40
传感器技术发展史: “智能尘埃”的具体实现
• 2002年,Mica应用
Location Sensing ID Assignment
WSN Prototype
Data Aggregation 36/40 Compression Event Detection
医疗监控
• 医疗监控
• 传感器:体温、呼吸、血压等 • 可穿戴设备:手环,服装等
• 技术特点
• 佩戴方便,不影响生活 • 24小时连续地采集数据 • 医生远程监控
• 3.2 硬件平台
• 3.3 操作系统*
• 3.4 组网技术
• 3.5 典型应用
28/40
路由协议
• 路由协议功能
• 描述了网络拓扑结构,创建了路由表 • 执行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功能 • 简言之:决定了数据包走那条路。
29/40
低成功率环境-选路指标
• 指标:期望传输次数(ETX Expected Transmission Count)
精品文档-物联网工程导论(王志良)-第3章
![精品文档-物联网工程导论(王志良)-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be10bdfd915f804d2a16c1ad.png)
方式的比较。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a) 传统的接线方式
(b) 现场总线接线方式
图3.11 传统控制系统接线方式和现场总线系统接线方式的比较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2) 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代替 传统的并行信号传输和连接方式的方法。 3) 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 控制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图3.12简明地表示出控制系统 的金字塔结构。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图3.14 Ad-Hoc拓扑结构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Infrastructure是一种整合有线与无线局域网络架构的应 用模式,通过此种网络结构,同样可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此 应用需通过AP。
此种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3.15所示。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图3.15 Infrastructure拓扑结构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图3.20 典型的PLC系统应用示意图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2) PLC的关键技术 目前国际上高速电力线通信采用的调制技术主要有扩展频 谱类和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 3) PLC的特点 电力线路作为通信媒介带来的噪声干扰远比电信线路大得 多,如图3.21所示。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图3.16 蓝牙标志与蓝牙耳机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2) 蓝牙技术的系统参数和技术指标 蓝牙技术产品采用低能耗无线电通信技术来实现语音、数 据和视频的传输。 蓝牙的系统参数与技术指标见表3.3。
第3章 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物联网课后习题3
![物联网课后习题3](https://img.taocdn.com/s3/m/6a86d2c9d15abe23482f4d12.png)
第3章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习题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选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01)( L )智能传感器(02)(T )数据融合(03)( B )物理传感器(04)( E )生物传感器(05)( M) MEMS (06)( C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07)(N )无线自组网(08)(P )智能尘埃(09)( F )线性度(10)(Y )网络协调器(11)( D )化学传感器(12)(Q )传感器节点(13)(O ) WSN (14)(V ) AP(15)(H )分辨率(16)( A )传感器(17)(R )汇聚节点(18)(X ) ZigBee(19)( W) LR-WPAN (20)(I )迟滞A.由敏感和转换元件组成,能将被测量按一定规律变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设备。
B.能利用力、热、声、光、电等物理效应将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
C.利用光纤作为敏感元件和传输介质,探测出沿光纤不同位置的温度和应变的变化。
D.能利用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等现象将被测信号微小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或设备。
E.由生物敏感元件和信号传导器组成的器件或设备。
F.传感器实际的输出量与输入量关系曲线偏离拟合直线的程度。
G.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输出变化量与输入变化量的比值。
(传感器的灵敏度)H.传感器对于被测量微小变化的感知能力。
I.传感器输入量由小到大正向变化与相反方向变化时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J.传感器所能测量的最小输入量与最大输入量之间的范围。
(测量范围)K.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精度)L.集成传感器与微处理器,据有环境感知、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与通信功能的设备。
M.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与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
N.自组织、对等、多跳、无线移动网络。
O.将无线自组网与传感器技术结合起来的网络系统。
P.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在WSN研究中早期最有影响的项目。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d4ff7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2.png)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第一章:物联网概述1.1 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1.3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前景第二章:物联网感知技术2.1 传感器技术2.2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2.3 二维码技术第三章:物联网传输技术3.1 无线通信技术3.2 互联网技术3.3 边缘计算技术第四章:物联网平台与中间件技术4.1 物联网平台概述4.2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4.3 物联网平台案例分析第五章: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5.1 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5.2 物联网安全技术5.3 物联网隐私保护策略第六章:物联网协议与标准6.1 物联网协议栈6.2 常用物联网通信协议6.3 物联网标准化组织与规范第七章: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7.1 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7.2 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7.3 工业物联网应用第八章:物联网项目设计与实施8.1 物联网项目需求分析8.2 物联网系统设计与规划8.3 物联网项目实施与管理第九章:物联网产业与发展趋势9.1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9.2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9.3 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物联网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10.1 医疗健康领域的物联网应用10.2 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10.3 环境监测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难点解析:物联网的定义涵盖了多种技术和应用领域,理解其核心思想需要对相关技术有一定了解。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的扩展。
二、物联网感知技术难点解析:感知技术是物联网获取信息的基础,涉及多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RFID和二维码技术在信息传递和识别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具体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式较为复杂。
三、物联网传输技术难点解析:物联网的传输技术涵盖了多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对于降低延迟和提高效率有重要作用,但理解其工作原理需要深入的知识。
四、物联网平台与中间件技术难点解析:物联网平台是连接设备、数据和应用的关键,中间件技术对于平台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物联网导论习题及答案
![物联网导论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7853c46c175f0e7dd137ce.png)
物联网导论习题第一章物联网概论一、术语辨析从给出的 26 个定义中挑出 20 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1、 HARPANET 2、J 泛在计算3、BITU4、G 智能家居5、KCPS6、NVPN7、O 网关 8、 E 智能环保9、Q 应用层协议 10、AAuto -ID 实验室11、Y 公共服务平台 12、L 物联网13、INII 14 、T 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产业 15、Z 战略性新兴产业 16、W 信息处理技术 17、M 承载网 18、R 物联网网络体系结构20、PTCP/IP 协议 RFID 、, 互联网,构建物联网的概念与解决方案的研究机构。
》年度报告的国际组织。
D 、2009 年提出加强物联网管理,保护隐私等十项建议与十二项行动计划的组织。
E 、包括污染源控制,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的一类物联网应用。
F 、提出通过 IPv6 协议将智能手机, RFID 标签,传感器等互联组成泛在网的国家。
G 、包括家庭网络,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的一类物联网应用。
H 、对奠定互联网发展基础起到重大作用的网络。
I 、对推动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建设计划。
J 、“普适计算”或“无处不在的计算”术语的另一种表达。
K 、将计算和通信能力嵌入到物理系统,形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技术 L 、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互联的智能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M 、为分布式进程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的传输网的另一种名称。
N 、术语“虚拟专用网络”或“虚拟专网络”的英文缩写。
O 、实现 IP 网与非 IP 网互联的网络设备。
P 、互联网的核心协议。
Q 、规定了物联网应用系统中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信息交互过程的协议 R 、物联网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S 、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上游产业。
19、D 欧盟委员会 提供利用射频标签( 在 2005 年发布《Internet of Things 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 IT 企业。
物联网技术导论 总复习
![物联网技术导论 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96573cd8bd63186bcebbcac.png)
UMTS/ WCDMA
CDMA2000EVDO
TD-SCDMA WiMAX
语音业务
语音业务 低速数据业务
数据业务
宽带业务
重要概念:
1. MIMO 2.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3. LTE(Long Term Evolution) 下行有100M, IP V6,
第5章 互联网技术
TCP/IP的5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第6章 数据融合和数据库
1,数据融合: 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 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 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2,数据融合的分类:
低层(数据级或像素级)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
3. 智能医疗是将物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 视化、自动感知、智能处理技术,实现感知技术、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与医疗技术的融合,将有 限的医疗资源提供给更多的人共享
综合应用2
4.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 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 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5.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 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 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第4章 定位和位置服务
位置信息的三要素:空间 时间 身份信息 四种定位系统: 1. 卫星定位:GPS的系统组成,定位原理,典型应用和优 缺点。 2. 蜂窝基站定位: 3. 无线室内环境定位技术: 基于距离(差)的定位距离测量的两种方法 ToA, TDoA的原 理和优缺点 基于测量信号接收到达角度AOA的原理 2 基于信号特征的定位 RSSI: Pr d t PGt Gr 4 d 4. 新兴定位系统:A-GPS,网络定位
《物联网导论》第3章
![《物联网导论》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8fa1112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7e.png)
3.5 硬件平台 3.6 操作系统 3.7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发展(fāzhǎn)的两条主线是什么?制约因素又有哪些?
共七十二页
3.2传感器技术(jìshù)发展史:两条主线
对无线
传感器
的研究 始于20世
纪90年 代
加州洛杉矶分校LWIN项目
低功耗无线传感节点
加州伯克莱分校SmartDust项目
充电次数可达100万次,且不易(bù yì)受温度,振动等因素的
影响。
设计需求回顾
•低成本与微型化
•低功耗
•灵活性与扩展性
•鲁棒性
无线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 •微处理器
•无线通信芯片(xīn
piàn) •电池
共七十二页
3.5 硬件平台
传感器
有许多传感器可供节点(jié diǎn)平台使用,使用哪种传感器往往由具 体的应用需求以及传感器本身的特点决定
•软件(ruǎn jiàn)节能策略来实现节能
软件节能策略的核心就是尽量使节点在不需要工作的时候进入低功耗模
式,仅在需要工作的时候进入正常状态
共七十二页
大规模长时间部署传感器的设计(shèjì)需求
灵活性与扩展性
•传感器节点被用于各种(ɡè zhǒnɡ)不同的应用中,因此节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必须具有 灵活性和扩展性
共七十二页
生物 传感器 (shēngwù)
共七十二页
桥梁健康 监测系统 (jiànkāng)
共七十二页
土壤 温湿度传感器 (tǔrǎng)
共七十二页
红外传感器
共七十二页
压力(yālì)传感器
共七十二页
风向 传感器 (fēngxiàng)
物联网导论(第3章传感器技术)
![物联网导论(第3章传感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694fe647375a417866f8fee.png)
2 传感器的物理定律
• 守恒定律:主要有能量、动量、电荷量等守恒定律。 • 场定律:运动场、电磁场的感应定律等。其相可作用与物
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分布状态有关。 如,电容式传感器; 利用电磁感应定律研制的自感、互感、电涡流式传感器。 • 物质定律:它是表示各种物质本身内在性质的定律,如欧 姆定律。通常以这种物质所固有的物理常数给予描述。例 如,压阻、热阻、磁阻、光阻、湿阻等。 • 统计法则 :它是把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联系起来的物理 法则。这些法则,常常与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有关,是分析 某些传感器的理论基础。
广泛,如各种观察、瞄准装置、红外探测装置等。
2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发现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新功能 • 多功能集成化与微型化: • 微型传感器的特征是体积微小、重量很轻,
体积、重量仅为传统传感器的几十分之一 甚至几百分之—,其敏感元件的尺寸一般 为微米级。 • 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 • 研究生物感官,开发仿生传感器
• 重复性误差反映的是校淮数据的离散程度、属随 机误差,因此应根据标准偏差计算。即
• 为各校准点正行程与反行程输出值的标准偏差 中的最大的值;a为置信系数
(4)灵敏度
• 灵敏度是传感器输出量增量与被测输入量 增量之比。线性传感器的灵敏度就是拟合 直线的斜率,即
(5)其他
• 分辨率:分辨率是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所能检测出的 被测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有时用该值对满量程输入值的 百分比来表示。
3.1 传感器基础
3.1.1 传感器基本概念
• 1 传感器基本概念 • 传感器狭义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
器件或装置。
• 传感器广义定义:凡是利用一定的物质(物理、化学、生 物等)法则、定理、定律、效应等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转 换,并输出与输入严格—一对应的器件或装置均。
物联网概论第3章 物联网技术基础
![物联网概论第3章 物联网技术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2054d28172ded630a1cb683.png)
3.1.2传感器的分类
按
结构型:通过传感器结构参量的变化实现信号变换
被
信
号
转
换
特
征 分
物性型:利用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的物性变化来实现 信号的变换。
类
21
3.1.2传感器的分类
压电效应传感器---- 是一种自发电式机电转换式传感器。它的 敏感元件由压电材料制成。压电材料受力后表面产生电荷。此电荷经 电荷放大器和测量电路放大和变换阻抗后就成为正比于所受外力的电 量输出。压电式传感器用于测量力和能变换为力的非电物理量。优点 是频带宽、灵敏度高、信噪比高、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和重量轻等。 缺点是某些压电材料需要防潮措施,而且输出的直流响应差,需要采 用高输入阻抗电路或电荷放大器来克服这一缺陷。
31
3.1.3 传感器的应用
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空中管制、导航、飞机的飞行管理 和自动驾驶着陆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传感器。人造卫星 的遥感遥测等都与传感器紧密相关。
“阿波罗10”的运载火箭部分,检测加速度、声学、 温度、压力、振动、流量、应变等参数的传感器共有 2077个,宇宙飞船部分共有各种传感器1218个。
5
3.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利用适当的传感器,例如:压电传感 器、加速度传感器、超声传感器、湿度传 感器等,可以有效的建立一个三维立体的 防护监测网络。该系统可以用于监测桥梁、 高架桥、高速公路等道路环境。对许多老 旧的桥梁、桥墩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刷,传 感器能够放置在桥墩底部,用以感测桥墩 的结构、桥墩被腐蚀情况等;也可以放置 在桥梁两侧,搜集桥梁的温度、湿度、震 动幅度等。有效减少断桥造成的生命财产 损失。三峡大坝里一共埋设了万余台/只 检测仪器和传感器,这些“眼睛”时刻监
物联网导论知识点总结
![物联网导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8f1b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0.png)
物联网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实时地感知和测量环境的各种参数,并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心节点或者其他的设备中,实现数据的采集和监控。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实现智能感知的基础。
2. 通信技术物联网设备之间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交换和通信,因此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目前常用的通信技术包括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这些技术能够实现不同范围和功耗需求下的设备之间的通信。
3. 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巨大,因此在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方面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等技术在物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存储,从而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支持。
4. 应用场景物联网技术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工业自动化等。
在这些场景中,物联网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更加智能和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1. 物联网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物联网中的核心技术,它能够实现对环境中各种参数和信息的感知和采集。
常见的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摄像头和影像识别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实时地获取环境的信息并传输到网络中。
2. 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设备之间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因此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短距离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等,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长距离通信技术包括蜂窝网络、NB-IoT等,能够实现设备与互联网的连接。
3. 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巨大,因此在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方面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等技术能够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存储,从而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支持。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577e7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c.png)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第一章:物联网概述1.1 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1.3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前景展望1.4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章:物联网感知技术2.1 传感器技术与传感器种类2.2 无线传感器网络2.3 遥感技术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2.4 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物联网传输技术3.1 无线通信技术3.2 互联网技术3.3 物联网协议与标准化3.4 传输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案例第四章:物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4.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4.2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4.3 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4.4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第五章:物联网安全技术5.1 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5.2 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5.3 加密与认证技术5.4 安全协议与安全算法第六章: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6.1 智能家居6.2 智慧医疗6.3 智能交通6.4 工业物联网6.5 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七章:物联网平台与生态系统7.1 物联网平台的功能与架构7.2 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营7.3 主流物联网平台介绍7.4 物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八章:物联网设备与硬件8.1 物联网设备的分类与特点8.2 常见物联网硬件设备介绍8.3 物联网设备的接口与编程8.4 物联网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与部署第九章:物联网项目管理与实施9.1 物联网项目生命周期与管理方法9.2 项目需求分析与规划9.3 项目设计与开发9.4 项目实施与运维9.5 物联网项目案例分析第十章:物联网技术的未来与发展10.1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物联网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创新10.3 物联网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社会建设中的应用10.4 物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0.5 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解析:物联网的定义是理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了解物联网从产生到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传统的传感器不同,无线传感器节点不仅包括了传感 器部件,而且集成了微型处理器和无线通信芯片等, 能够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网络传输,如图3.2 所示。
图3.2 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
网络化催生了全新的传感器应用模式——传感网。无线 传感网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微型、低成本、 低功耗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多跳无线网络。它主要用 于长期、实时、大规模、自动化的环境监测。本章主 要涉及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的组网和应用将在后 续章节中讨论。
系列的微型处理器(512B的内存和8KB的闪存)。在正 常和睡眠状态下,处理器的功率分别仅为15mW和45 微瓦。之后,该校又发布了一系列微型化、低功耗的 节点平台,包括后来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Mica、 Mica2、Mica2Dot和MicaZ。UCB制作的节点如图3.4所 示。
图3.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制作的节点
回顾传感器节点的发展,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传感 器节点的未来发展将会怎样呢?摩尔定律告诉我们,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约每隔18个月增加 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之后的个人计算机的发展 证实了这一定律,并且发展速度还在加快。从芯片制 造工艺来看,在1965年推出的10um处理器后,经历 了6微米、 3微米、 1微米、 0.5微米、 0.35微米、0.25 微米、0.18微米、0.13微米、0.09微米、0.065微米, 而0.045微米的制造工艺将是目前CPU的最高工艺。然 而,从传感器节点的发展历史看,节点的性能并没有 像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发展。1999年,WeC节点采用 8位4MHz主频的处理器,2002年Mica节点采用8位 7.37MHz的处理器,2004年Telos节点采用16位4MHz的 处理器。Telos节点仍然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传感器节点。 传感器节点的发展曲线如图3.5所示。
3.3.2 智能楼宇中的传感器——LoCal
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但另一方面,电能利用率低,造成了极大的资 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每年美国因电网扰动与断电造成 的损失达到790亿美元。每年的美国用电报告显示, 72%的电能消耗在居民楼和商业楼中,其中至少有 30%的电量是浪费的。但问题是,这些电能浪费在哪 里了? 1)传感器能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细粒度感知,可以实 时跟踪到单个电器,精确到每台电冰箱、电视机、微 波炉、计算机等的用电情况。 2)传感器能实现“多功能”的感知,能推测用户的行 为。什么是多功能感知?就是一个传感器不仅能感知
第3章 传感器技术
目 录
第1章 物联网概述 第2章 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 第3章 传感器技术 第4章 定位系统 第5章 智能信息设备 第6章 互联网 第7章 无线宽带网络 第8章 无线低速网络 第9章 移动通信网络 第10章 数据库系统 第11章 海量信息存储 第12章 搜索引擎 第13章 物联网中的智能决策 第14章 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第15章 智能电网 第16章 智能交通 第17章 智能物流 第18章 智能绿色建筑
图3.1 传统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 技术共同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然而,传统传
感器网络化、智能化的程度十分有限。具体来讲,传统 传感器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极其有限,缺少信息共享 的有效渠道。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机械系 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MEMS)、超大 规模集成技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 VLSI)的发展,使得现代传感器走上微型化、智能化 和网络化的发展路线,其典型的代表是无线传感器节 点(wireless sensor nodes)。
3.4 设计需求
由上述应用可知,在设计传感器的硬件平台和软件 程序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低成本与微型化 2. 低功耗 3. 灵活性与扩展性 可剪裁可更新 4. 鲁棒性
3.5 硬件平台
下面结合前一节的设计需求,具体描述传感器节点 硬件平台的一些基本特征。
3.5.1 供能装置
通常,传感器节点使用电池供电。这使得节点更容易部 署。一般来说,一个2000mA.h的电池理论上可以持续 输出10mA的电流达200小时。但实际上,由于电压变 化、环境变化等因素,电池的容量并不能被完全利用。 除了使用电池供电外,节点也可以使用可再生能量。使 用可再生能量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储存能量,一般有两 种技术。一种是使用充电电池。另一种是使用超电容。 充电效率高,充电次数可达100万次。使用超电容存 储的最大挑战是电容自放电很大,尤其是在接近满电 容的时候。因此,需要设计能量自适应的机制以确保 节点在两次充电之间能够正常工作。
率为15mW,Mica节点的处理器的功率为8mW,Telos节 点的处理器的功率为3mW。 2)价格的制约。无线传感节点一般需要大量组网,以 完成特定的功能。其硬件设计必须以廉价为重要设计 目标。价格的因素制约了传感器节点的功能。 3)体积的制约。无线传感器节点一般需要容易携带, 易于部署。其硬件设计必须以微型化为重要设计目标。 体积的因素线可插拔的交流电表
和传统的传感器网络不同,LoCal网络每个传感器都有一 个IPv6地址。由于需要监控的电器数量十分庞大,使 用IPv4地址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LoCal网络中 使用IPv6地址来标识和跟踪每个电器。
3.3.3 医疗监控中的传感器——Mercury
传感器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医疗监控。随着人口数量不 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人们需要智能的医疗监 控设备,将可穿戴的传感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哈弗大学研究组改进了传统传感器,使得其外形更小, 适合穿戴在身上。借助这种可穿戴的传感器,即使病 人足不出户,也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健康状况,让医 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对症下药。病 人在肢体的关键部位获取关键数据,传到病人家中的 基站。随后,该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医院或诊所, 供医生分析诊断,如图3.7所示。 在该医疗监控中应用的可穿戴传感器具有以下的特征。
用电量,还能感知光线、振动等。这能够提供更多的信 息。例如,仅使用电表只能测得一个冰箱每个时刻的 用电量,而不知道它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电,如果同时 能监测电冰箱门的开关状态,则有可能获知是由于冰 箱门没有关好,造成电量的浪费。 3)传感器能够互联互通。获得单个、零散的用电情况 往往很难用于决策,而通过传感器网络获得大量连续 的数据则有助于分析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更好地制 定节能的措施。
1)节点自主成网、多跳传输。节点一经部署就能自主成网。 由于单个节点的通信范围有限,数据通过多跳传输到基站。 2)节点通过电池供电,通过软件节能机制延长网络的生命 周期。在野外的环境中,有线供电难以实现,而一般的A
A电池仅能供节点全负荷正常工作一周左右。因此,VigilNet 系统采用了节点调度机制,从而使网络生命周期能够达到 半年或更长。 3)节点智能感知、协同工作,提供预警的功能。在VigilNet 应用中,节点并非简单地周期性采样,然后把感知的数据 传回基站。节点需要对不同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分类(例如 区分目标是坦克还是自行车),协同地进行跟踪,以提供 不同等级的预警。 VigilNet作为最早进行实际部署的大规模传感系统之一,引发 了对无线传感网络中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研究。例如,怎样 进行多跳路由才是最有效的?怎样对网络中的节点进行时 间同步和精确定位,以获取移动目标的精准位置?如何对 不同的移动目标进行识别和归类?如何对节点的功能参数 进行动态的在线配置?如何对节点的程序进行远程更新?
1)传感器的设计十分人性化。 2)传感器具有高精度的感知能力。医用的数据需要较 高的采样精度供医生分析诊断,因此在Mercury系统 中,传感器能提供高达1200B/s的采样率。然而,高采 样率也给数据的传输带来了困难。在Mercury系统中, 节点配置了大容量的SD卡供数据存储,可以存储多达 2GB的数据。同时节点上的微处理器能对原始数据进 行特征提取和数据压缩,以减少传输的开销。
3)传感器能连续地、长期地采集数据。旧式的医疗设 备,如血压计,提供的是离散的、单个的数据,不利 于全面透彻地分析和诊断疾病的原因。而通过传感器 采集的连续、长期的数据,能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诊 断结果。 4)传感器使用无线通信方式,其数据传输是机会性的。 要穿戴在人身上,线缆显然十分累赘不便。在 Mercury系统中,通过使用无线通信方式,传感器会 随病人移动,无法始终保证有可靠的无线通信链路存 在。因此系统必须准确地估计链路、电量等的动态变 化情况,选取恰当的时机和地点进行机会性的数据传 输。
最早的传感器出现在1861年,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电子 世界的重要媒介,在当今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 作用。事实上,传感器已经渗透到人们当今的日常生 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各类 传感器,例如热水器的温控器、电视机的遥控器、空 调的温湿度传感器等。此外,传感器也广泛应用到工 农业、医疗卫生、军事国防、环境保护等领域,极大 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传统传感 器组成如图3.1所示。
通信芯片,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正常和睡眠状 态下,处理器的功率分别为200mW和0.8mW。UCLA制 作的节点如图3.3所示。
图3.3 UCLA制作的节点
同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发起了“智慧尘埃” (Smart Dust)项目,旨在开发微型化的传感器节点。 1999年,该校发布了WeC节点。该节点使用8位Atmel
3.2 发展历史
对无线传感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 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开展了旨在开发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设 备的LWIM(Low-power Wireless Integrated Microsensors)项目。LWIM团队将多种传感器、控 制和通信芯片集成在一个设备上,开发了LWIM节 点。两年后,LWIM团队和Rockwell科学中心合作 开发了WINS(Wireless Integrated Network Sensors) 节点。该节点使用Intel StrongARM 32位的处理器 (1MB的内存和4MB的闪存),100Kb/s数据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