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庄子》(含解析)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庄子》(含解析)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孟子》+《庄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二)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②梨橘柚果蓏③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

②柤:同“楂”,山楂。

③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荣华不可以淫1.解说以下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2 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说一词多义的词语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邻近?7.孟子以为,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 / 51 、加点字解说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放弃 )尔后喻(认识)..B固国(国家)空匮其身(资财缺少)..C举于市( 推选 )饿其体肤(饥饿)..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2、 . 对下边语句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可以曾:同“增”,增添。

.C.衡于虑,尔后作.作:发生D.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出:在外面,指外国。

新编人教版语文八上《孟子二章》之基础课内外专项巩固复习卷(含答案)

新编人教版语文八上《孟子二章》之基础课内外专项巩固复习卷(含答案)

八上基础提高回忆《孟子》二章,完成默写题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孟子曰:“?子未学礼乎?,父命之,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不得志,独行其道。

,,,此之谓大丈夫。

”二、舜发于畎亩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也。

《富贵不能淫》同步基础复习一、文学常识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基础知识1、解释加粗字体:岂不诚大丈夫: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居天之下广居.:得志,与民由之: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得:父命之:无违夫子戒之曰:必敬必戒: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三、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四、习题练习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基础复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得天子。

(1)从选段瞧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得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得国家就叫“□□□□”。

(2)孟子就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就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就是。

②熄:同“息”。

她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得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得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就是因为她们“□□□□,未能“□□□□□□”。

(2)孟子提出得“大丈夫”得标准就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她,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得就是“□□□□□□□”。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孟子专题练 附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孟子专题练   附答案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后面,把……放在前面;餍,满足;遗,抛弃,使动用法;亲,父母;义,讲求仁义,名词作动词;而,却;后,轻慢、瞧不起。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以……为事,把……当成职业;游觥,漂洗丝絮;“请买其方“以”百金”,省略句。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专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亮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玉不果所宣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孟子》二章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表述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低也,池非不浅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回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就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exile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融合语境,表述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表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表述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无法。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写作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并助,诛之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打亲戚之所畔,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

2.“道”的利害同意了什么?(用原文词语归纳)_________。

3.文中彰显全篇结论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述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c.多并助之至().d.得道者多并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三、问答思考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译者?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等论证方法。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专题训练一、文化经典阅读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 “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2〕?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告子上》〔1〕“或〞同“惑〞,怪。

〔2〕大王即使他有善意萌发出来,我又拿他有何办法。

〔3〕数,技艺.〔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羿秋诲羿〞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

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羿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羿者。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2019届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作业(浙江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作业(浙江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作业(浙江卷用)(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1~2题。

(6分)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1.孟子劝说梁惠王的这段话反映了他________的政治主张。

(2分)解析根据原文孟子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和“仁者无敌”的话,可以概括孟子劝说梁惠王的这段话反映了他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

答案仁政(或“王道”)2.孟子从哪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各有哪些具体措施?(4分)答:解析据“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句,可知孟子是从物质方面阐述自己仁政的主张。

据“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句,可知他从精神或教化方面阐述实行仁政的具体内容。

答案(1)在物质生产方面,发展丰产以“养民”:减轻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

(2)在精神文明(教化)方面,重视教育,以“教民孝悌忠信”为教育的内容。

【参考译文】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

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服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大王请不要疑虑!”(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①,小车无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二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篇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分)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小题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

(3分)小题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小题1、战国.儒家小题2:田间,田地使受贫困之苦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小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4: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小题5:略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点。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意思,把握关键句子即可。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句子含义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孟子》二章 复习精选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孟子》二章 复习精选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复习精选题及答案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2)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上》)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蓰:五倍。

②蒸民:众民。

③彝:常。

(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解析】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答案】 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死亦我所wù ,所wù 有甚于死者。

(2)一d?n 食,一豆gēng 。

(3)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xiè 也。

2、根据原文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国恒亡。

(5)然后知,。

二、能力测试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必将苦其心志(7)征于色,发于声(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C. 死于安乐 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6、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内问答题。

1、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2、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四、拓展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上》)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蓰:五倍。

②蒸民:众民。

③彝:常。

(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解析】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答案】 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参考译文】①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

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

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

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

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

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②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

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邹与鲁讧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③转:弃尸的意思。

④慢:轻慢。

⑤残:残害。

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

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解析】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答案】 C(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答案】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

“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穆公就问孟子:“我有管理的官员被打死三十三人,而民众却没有一个死的。

要是杀了这些民众,又不能杀那么多;不杀吧,又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却见死不救,要怎样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岁月里,您的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而被弃尸于山沟中,年轻力壮的人四散逃荒,有近千人;而您的粮仓积满,府库充足,有关的官员却没有报告您,这就是居上位者残害下面的百姓。

曾子说过:‘切切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所以老百姓如今有机会回报了。

君王您不要求全责备。

君王您施行爱民的政策,这些老百姓就会亲近上级官员,甘愿为长官献出自己的生命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 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

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

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同“惑”,怪。

②数:技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值得让人感到奇怪。

B.本段话用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弈”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

C.由于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好好地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弈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技艺远不如前一个学弈者。

【解析】大王的问题出在治理国家没有集中精力,不够专心。

文中无大王“骄奢极欲、荒废国事”之类的信息。

【答案】 C(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说的也是和上面一段话同样的道理,请你结合孟子所说的两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比:替,为。

一:全,都。

洒:洗刷。

③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梁惠王与孟子谈论如何治理国家的一段经典对话,梁惠王向孟子请教雪耻图强的良方。

B.孟子就施行仁政提出减轻百姓负担来发展生产和重视教化这两个方面的建议。

C.纵观全文,梁惠王问的是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却避开了梁惠王的问题,大谈施行仁政,使得他们谈话的话题最终未达成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