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代词副词
古汉语的词类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比”。
❖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孟子·公孙丑上》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 水。 《荀子·劝学》
2.以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等, 一般可译为“用”、“拿”、“凭”等。
❖ 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王制》 (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
固
❖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 来”“当然”或 “坚决”、“肯定”,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盖
❖ “盖”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 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 本纪》
五、否定副词
❖ 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 的副词。
❖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表示程度变化 常见的有“愈”、“益”、“加”、
“弥”、“兹”、“尤”等。
买臣愈益疾歌。《汉书·朱买臣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二、范围副词
❖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 范围的词。
❖ 表示全体有如毕、悉、举、咸;表示限 定范围的如但、第、直、止等;
“哪一个更 ”。 ❖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 孰与 是一种固定形式,“孰”和介词“与”连用,
构成,其比较的意味更重,可译为“与…… 相比, 哪个更…… 。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 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 (二)指代事物的疑问代词:何、曷、奚、 胡
古汉语语法
❖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 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词实词虚词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词组⼆者结构⽅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句法结构⾮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助词结构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说明:1、体(名)词性词类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名词的语法功能:*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时间。
副词代词
文言副词汇总例释一、程度副词①表程度进一步:益、愈、弥、尤、加、倍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②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例:①默然良久②绝类弥勒③表程度轻:少、稍、略例: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二、范围副词①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例:①②咸与维新②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例:惧,卿第言之③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例:①凡三变②相与谏曰范围副词: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备、既、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三、时间副词①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例:①曩与吾祖居者②既克,公问其故②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例: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故方其盛也③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③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据语境可译为“片刻”“一会儿”“不久”“马上”④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例:①年且九十②功败垂成⑤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例:①后十年,终为秦所灭②卒廷见相如时间副词:既、业、已、曾、尝、适、初、向、方、昔、会、立、且、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四:情态副词:①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例:①屠暴起②难于猝发③遽契其舟②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因、遂、更、复、亦、辄例:①②项伯亦拔剑起舞③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恒、累、素例:①帝雅闻衡善术学②每自比于管仲④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例:①②故亲数存之情态副词:诚、良、信、必、固、实、渐、稍、徐、遽、竟、终、卒、果、故、徒、几、乃五、肯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例:①察之,果然②闻之,信夫六、否定副词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不例:①微斯人②匪夷所思③莫之许也否定副词: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七、语气副词①表猜测:殆、庶、几例:①险象环生,几死②消灭殆尽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②表祈使:幸、唯、愿例:①幸勿怪②唯大王图之③愿有所闻③表转折:顾、但例:①顾吾念之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④表反诘:岂、其、宁、独例:①岂有此理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独不怜公子姊耶语气副词: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八、谦敬副词①谦词:窃、请、敢、敬、谨例:①窃以为不足取②敢不就死③臣请为王言乐④谨拜表以闻②敬词:幸、垂、辱、惠例:①垂询②大驾辱临③惠存谦敬副词:窃、辱、伏、幸、敢、请、敬、谨、枉、猥文言人称代词汇总例释用法代词例句第一人称吾/我/余/予/之/其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复数:吾侪/辈/曹/属/之徒/之伦等昔与吾侪尔汝者平称:女/汝/尔/而/乃/若若毒之乎?第二人称尊称:公/子/君子欲何往?复数:若属/公等/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物江河万古流第三人称之/其/彼/焉/渠吴之民方痛心焉,则噪机时相逐文言指示代词汇总例释用法指示代词例句表近指是/斯/此/兹/然而母立于兹表远指彼/夫/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之表旁指他(别的、其他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虚指或(有时、有人)左右或欲刃相如表无指莫、无(没有谁/什么)①莫名其妙②满座无不伸颈侧目文言疑问代词汇总例释用法疑问代词例句表人谁、孰①孰敢不从②谁人不知表物、原因何、曷、胡、奚①又何间焉②胡为乎来哉?③彼且奚适也/缚者曷为者也表处所安、焉、恶(wū),①沛公安在②且焉置土石③“哪里”“在哪里”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表转折:但、然、而、则、顾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其它类型虚词介词:于、以、自、从、至、当、由、缘、乎、与、为、因、见、被、比、方、语气词:者、也、兮、矣、焉、耳、而、云、乎、邪、耶、哉、欤兼词:诸、焉、盍之中学文言文常见助词归类夫: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古代汉语 代词
吾:魏晋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居则曰:“不吾知也。” (4)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若、乃、而”等。“女(汝)、尔”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 “女(汝)、尔、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卫风·氓)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予知之,将语若。 (庄子•知北游)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15年)
“诸”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
“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连词‘之’”。“其”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
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有“此、之、是、斯、兹、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种……)”。
“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
01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史记·苏秦列传)
03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古代汉语副词
(5)非:用法特殊,它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6)否
①用法特殊,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常用语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
是的”有时还用于假设否定。例: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指示代词
(1)
近指
①此,可以指人。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是,可以指人。例: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③斯。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兹。例:挹彼注兹(《诗经·大雅》)
(2)远指
①彼,指示性较强,也可以指人,但常常带有轻视意味。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6)仍:频繁、重复多次,于现代汉语不同。例:晋乃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7)且:略等于“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鸿门宴》)
情态副词
(1)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略微相近。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
(2)且:姑且、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指事
(1)孰:仍表示选择。例: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2)何: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3)胡:可以作状语(“为什么”,“怎么”)、宾语(“胡为”)。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4)曷:用法同上。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4)第(弟):同上。例: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和数词等。
这些词类在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理解古文化和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
动词古汉语的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虚词。
实义动词通常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走”、“飞”等。
虚词则用于表示情态、愿望、推测或假设等,如“能”、“要”、“将”等。
古代文学中,动词常常通过词性转换或词义扩展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例如“行”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行为”,“行为”可以表示“表现”。
“行”和“行为”在古文中常常互相转换,表达丰富的意义。
形容词古汉语的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形容词可以通过词义扩展或者修饰语的方式来丰富表达,例如“美丽”可以表示“美好的”,也可以表示“漂亮的”。
“美丽”的意义在古文中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灵活表达,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韵味。
代词古汉语的代词用于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的活用主要体现在指称范围和语法功能上,例如“何人”可以表示“谁”,也可以表示“什么人”。
“何人”在古文中常常通过语境来确定具体的指称范围,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灵活性。
总结古汉语词类的活用主要体现在词义扩展、词性转换、语法功能和修饰语上。
通过对古汉语词类的活用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对古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和欣赏古文的乐趣。
文言副词及代词
文言副词与代词选编吴细华副词文言虚词中,副词的数量最多,分类最复杂。
共分为七类:一.程度副词1.表程度进步:益、愈、弥、尤、加、倍、更。
2.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
3.表程度轻:少、稍、略。
二.范围副词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率、俱、备、遍、凡。
2、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特。
3、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迭、更互。
三.时间副词1.表过去:向、曩、尝、曾、业、既已、即、适、已、既、初、本、始。
2.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正。
3.表时间长短:俄、俄而、俄顷、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须臾、少间、未几、既而、已而、素、雅。
4.表动作将发生:行、将、行将、且、垂、欲。
5.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迄。
四.情态副词1.表动作快:立、急、忽、即、遽、猝、暴、亟、乍、顿、旋。
2.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渐、徐、数、再、每。
3.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长、常、永、久。
4.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暂、且、姑、姑且、故、固、权。
5.表方式或状态:循、缘、即、因、用、迨、比及。
6.表原因:以、于、为、用、坐、缘、盖。
五.肯定与否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
表否定:不、亡、罔、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靡。
六.语气副词1.表猜测:殆、庶、几、或、其、岂、无乃、得无、庶几。
2.表祈使、希望或请求:幸、唯、愿、其、冀。
3.表转折:顾、但、然。
4.表反诘:岂、其、宁、独、何、胡、孰、恶、安、焉、奚、曷、庸。
5.表推测性肯定:诚、实、信、果、必、即、乃。
6.句末语气:乎、也、焉、为、哉、邪、耶。
七.谦敬副词1.谦词:窃、请、敢、敬、谨、愚、拙、敝、鄙、老、小、舍、家、臣、奴、微、下、罪、卑、婢、妾、寡、孤、朕、犬、仆、贫、内、贱、浅。
2.敬词:幸、垂、辱、惠、贵、高、敬、请、光、俯、华、雅、玉、芳、贤、圣、恭、奉、令卿、君、公、阁下、将军、驾。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
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予望之。
(《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
例如:(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
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
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
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
”(《世说新语·雅量》)(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副词代词PPT课件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
❖今者吾丧我。《庄子· 齐物论》 ❖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
风·匏有苦叶》
❖ 《左传·案之战》:“曰:‘余病矣。”
谦称表示法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 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 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 有以下三种:
❖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 世》)是晏婴对叔向的问话。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 者说》)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纪》)
《史记·项羽本
4.称人以其近侍、所ຫໍສະໝຸດ 。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 易《与元微之书》》
③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 方伯书》)
第一节 代词
❖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 的词。
❖ 古代汉语代词可以分为人称 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辅助性代词和无定代词等。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 呼的词。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可分为第一人称、第 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 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 吾、余、予、朕、台(yí)、卬 (áng)”等七个。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 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 的祖先时用。
❖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 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 “我”、“余”、“予”通常作 主语、宾语、定语,“卬”作主 语、宾语 。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古代汉语上(15)——副词、代词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 之,利。(孙子兵法· 行军)
“毋(无)、勿”有时用在疑问句或陈述 句中,不表禁止,表一般性否定,用同于 “不”。例如: 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韩非 子· 说林下) 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战国 策· 西周策) 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 (史记· 淮南王传)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史记· 滑稽列传)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 梁惠王上)
2)表示“仅”“只”。有“但、独、特、直、徒、第 (弟)、啻、止、仅”等和现代的“只”意思相当。例 如: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三国志· 华佗传)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 有辨也。(荀子· 非相)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 孙膑列传) “但”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转折,在古汉语中主要是表示范 围的副词。表示“只”。“但愿如此”保留了这种用法。
“仅”除了言其少之外,在唐代诗文中用在 数词前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将近”、 “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此种用法一般用在数目词前,读为jin4. 例如: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 叙》)
3.时间副词
可分以下八类: 表正在:方、正、鼎 表曾经:已、既、业、尝、曾 表承继:遂、乃、即 表随即:旋、寻、随、便 表终竟:终、竟、卒、迄(讫) 表才始:才、始、适、甫 表暂时:暂 表经常:常、恒 表将要:将、且
需要注意的是:“曾”在古代主要作用是 表情态,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表示事实出人意 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 “居然”、“简直”,读为“zeng1”。例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人称复数 辈、侪、属、族、众、类、徒 若属皆且为所虏
指示代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弘兹九德
远指代词 彼、夫、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旁指代词 他,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虚指代词 或、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无指定代 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
表仅限
唯、特、徒、独、直、第、但、仅, 译为“只,仅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 灾可以死
表共同
共、同、并、相、相与,译为“共同、 互相”
相与枕藉乎舟中
时间副词
(1)过去、一向: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曾经发生。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已经、曾经” 既、已、曾、尝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表过示去“”以前、当初、向、初、始、曩、昔 表向示来“”常常、经常、素、雅、恒
表示“突然、急忙、遽、卒(同“猝”)、
立刻”
立、即、猝然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时间副词
(2)正在、变化: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发生变化。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示“将要、接近”
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终于、终归”
终、卒、竟
有志者,事竟成
语气副词
分类
示例
例句
表肯定、确认
必、诚、信、果、固,译为“一定,实 在,果真”
兼词 诸
用法
例句
相当于“之于”。“之”, 代词;“于”,介词。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汉语的词类
2.以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等, 一般可译为“用”、“拿”、“凭”等。 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 王制》 (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 于”。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汉书· 食货志》 (3)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骞以郞应募使月氏。为匈奴所留,十余岁得还。 《汉书· 张骞传》 (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柳子厚 墓志铭》
副词
• 情态副词
• 否定副词
• 表敬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
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表示程度深,表示程度浅,表示程度的变化。
(一) 表示程度深 1.“极”、“最”、“至”、“绝” 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文选· 答 客难》 李广军极简易。《史记· 李将军列传》
指代人,表示“没有谁”;
指代事物,表示“没有……事物
(地方)”等。古汉语中, 常用的有“莫”、“无”、“靡”、 “末”等。
第二节 副词
副词是限制和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副词一般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谓语, 它总是依附于谓语。
• 程度副词
• 范围副词
• 时间副词
第一节 代词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古代汉语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
代词、疑问代词、辅助性代词和无定代 词等。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 词。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 称、第三人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 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 余、予、朕、台(yí )、卬(áng)”等七 个。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副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副词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副词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副词更是其独特之处。
副词是一种语法范畴,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起到补充说明、限定范围、加强语气等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的使用非常广泛,其种类繁多,含义丰富,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诗词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常见副词进行复习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的精髓。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表示时间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有很多种,如“时”、“曾”、“曾经”、“昔”、“昔日”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过去的时间,强调过去的经历或事情。
例如,“曾经”表示过去的某个时间段,常与“经历”、“见过”等动词连用,如“曾经见过的人”。
其次,我们来看一些表示地点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地点的副词也有很多种,如“处”、“所”、“之”、“地”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范围。
例如,“处”表示某个具体的地方,常与“居住”、“停留”等动词连用,如“居处在山间”。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些表示方式或程度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方式或程度的副词有很多种,如“甚”、“颇”、“尤”、“特”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方式或程度,强调某个方面的特点。
例如,“甚”表示非常、十分,常与形容词连用,如“甚美”、“甚好”。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表示目的或结果的副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目的或结果的副词也有很多种,如“以”、“为”、“故”、“以致”等。
这些副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个行为或情况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以”表示为了、以便,常与动词连用,如“以求进步”。
通过对古代汉语中一些常见副词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诗词等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的副词丰富多样,每个副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中加以理解和掌握。
同时,副词的使用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
总之,副词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语法范畴,对于理解古代文献、诗词等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代词与副词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 仆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臣本布衣 愚以为宫中之事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有:“尔”、“而”、 “汝(女)”、“乃(迺)”、 “若”“子”。它们都相当于“你”、 “你们”或“你的”、“你们的”。 汝:汝亦知射乎 尔:尔安敢轻吾射
第三人称代词是: “之” “彼” “其” “厥”
在古代汉语中没有与现代汉语的“他” 完全相同的第三人称代词。
之:公与之乘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 彼:彼可取而代之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厥:思厥先祖父
“之”主要用作宾语, “之”充当宾 语,一般都有具体指代对象。 “其”主要用作定语,两者都不能 象现代汉语的“他”那样用来充当 句子的主语。
1、表示远指的代词
※彼(那个)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那些)古 书之不存。 ※以故其(那)后名之曰:“褒禅” ※微夫(那)人之力不及此
2、表示近指的代词
有:“是”、“斯”“之”、‘然”、 “尔”、“若”等。这些代词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此”、“这”、“这个”、 “这样”。 ※是(这)时,曹操遗(wei)权书曰
综上所述,古汉语疑问代词 问人的有: “誰”、“孰”; 问事物的有:“何”、“曷”; 问原因、情况、处所的有:“何、 安、焉、奚、胡、恶”。 这些疑问代词有时互相通用。
二、范围副词
1、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 咸、举、具、胜、并、既 《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咸” :“都”) 《口技》:众妙毕备。 ( 毕:全)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古代文言词汇大全
古代文言词汇大全一、人称代词。
1. 吾(wú):第一人称代词,我。
可作主语、定语、宾语。
2. 我(wǒ):第一人称代词,我。
使用范围广,可作主语、宾语等。
3. 余(yú):第一人称代词,我。
4. 汝(rǔ):第二人称代词,你。
可作主语、宾语等。
5. 尔(ěr):第二人称代词,你。
可作主语、宾语等,还可作定语。
6. 之(zhī):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一般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
1. 此(cǐ):这,这个。
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2. 是(shì):这,这个。
可作主语、宾语、谓语等。
3. 斯(sī):这,这个。
可作主语、宾语等。
三、疑问代词。
1. 何(hé):什么,为什么,哪。
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2. 孰(shú):谁,哪个。
可作主语、宾语。
四、副词。
1. 乃(nǎi):于是,就;才;竟,竟然。
2. 且(qiě):将要;况且;而且。
五、介词。
1. 于(yú):在;到;向;对;对于;比。
2. 以(yǐ):用;拿;把;凭借;因为;按照。
六、连词。
1. 而(ér):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2. 则(zé):就;那么;却。
七、助词。
1. 之(zhī):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2. 者(zhě):……的人(事、物);表停顿。
3. 也(yě):表判断;表陈述、解释等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词一、代词的特点和学习要求代词是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个特殊词类。
又叫“指代词”。
它数量少,用法复杂,可替代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体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
前者和名词、数量词功能接近;后者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功能接近。
现在一般按意义和作用把代词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和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体词功能,是体词性代词;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谓词功能,是谓词性代词。
代词不仅代词,也可代词组、句子或语段,并有好多活用情况。
古代汉语代词同现代汉语代词比较,差异很大。
学习古代汉语代词,一要知道有哪些类,每类包括哪些词;二要知道他们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三要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如何对译。
二、代词分类(一)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反身自称之分1.第一人称:吾、余、予、我、朕、台(yi2)昂(ang2)(1)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左·子产论尹何为邑》(2)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先秦一般人都可用“朕”,秦始皇起“朕”成为帝王自己的专称)(3)曰“余病矣。
”(《左·鞌之战》)2.第二人称:汝、女(ru3)尔、若、而、乃(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齐桓公伐楚》)(2)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国语·勾践灭吴》)(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宣十五年》)(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陈涉起义》)(5)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平原君列传》)(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3.第三人称:之、其、厥、彼(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僖三十二年》)(其:师之;它的)(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庄十年》)(3)射其元王,中厥目。
(《左·成十六年》)(4)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庄十年》)秦汉以前,“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
魏晋以后,“其”也偶作主语、宾语或兼语;如:“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劭传》)“修德使其来,羁縻故不绝”。
(杜甫《留花门》)(“之”不作主语,古汉语语意上该用第三人称的地方,就只好:一是重复所称代的人名,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襄十五年》)二是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
则[丈人]行矣。
”(《论语·子路从而后》)4.反身代词:自、己、身(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年》)(自:自己,作主语。
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自”区别比较:“汤自把斧钺以伐昆吾。
”)(《史·殷本纪》)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
句子成分,代词作主语,副词作状语。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身:自己,我,作主语。
注意: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身”区别,“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战国策·楚策》)意义上,代词:自己;副词:亲自。
句中成分,代作主语,副作状语。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没有单复数之分,是表单数还是复数,由上下文语境决定。
如:“吾与汝(儿孙们)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若(你们:三老、官属、豪长者)皆罢去归矣”。
(《史·西门豹治邺》)一、二人称后可加“侪”、“曹”、“属”、“辈”,表示“一般人”,大体相当现汉的“们”,但“们”是词缀,“侪”“曹”等是词,意义实在。
二是,表敬称的“子、吾子、君、公、先生、足下、左右、执事、陛下、殿下、阁下”、谦称的“愚、小人、臣、仆、妾、走、孤、寡人、不谷”,都有称代作用,但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二)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旁指、无定指、逐指、特殊指代之分1.近指:此、是、斯、兹、之、尔、然(相当于现汉:这、这个、这样)(1)是吾师也。
(《左·襄三十一年》)(是:这。
做主语)(2)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之:这。
做定语)2.远指:夫、彼、其(相当于现汉:,那、那个、那样)(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夫:那)(2)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其:那只,那种)3.旁指:他、它、佗(相当于现汉:别的,其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4.无定指:或(现:有人,有的)莫(现:没有人,没有的)(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陈涉起义》)(2)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墨子·公输》)5.特殊指代:者、所“者”、“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它们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有的语法书认为他们是“助词”A.动、形词(或动、形词组)+ 者=名词性词组:(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负者:背东西的人;行者:走路的人)(2)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纪》)(大者:官大的人;小者:官小的人)(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最先攻破秦朝进入咸阳的人)(4)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天下能为兵法者:天下能研究撰写兵法的人)B.数词或时间词+者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三者:三种)(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古者:古时候)C.所 + 动(动词词组)= 名词性词组:(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庄十年》)(所安:安身的东西)(2)民无所依。
(《左·晏婴论季世》)(所依:依靠的人)D.“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在表意上的区别:所闻:听到的事——表行为的对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陶潜《桃花源记》)闻者:听到事的人——表行为的主动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E.“所”字结构可以有如下变格,而语意基本相同:(1)所 + 动:所食(吃的东西)(2)所 + 动 + 者:所食者(吃的那个东西)(3)施动 + 之 + 所 + 动:民之所食(百姓吃的那个东西)(4)所 + 动 + 之 + 受事:所食之粟(吃的小米)F.所 + 介 + 动词组: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手段、对象等:(1)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
(《史·张仪列传》)(所以贵张子者:尊重张仪的原因)(2)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孙子兵法·九地》)(所由入者:进入的道路;所从归者:后退的道路)(三)疑问代词:有代人、代物(或代原因、状态)之分:1.代人:谁、孰(1)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僖四年》)(2)父与夫孰亲?(《左·桓十五年》)(孰:谁)2.代物(或代原因状态):何、孰、安、焉、恶(wu1)、乌、、胡、奚、曷、A代事物,作谓语、定语、或宾语:(1).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荀子·天论》)(是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何也:没有什么原因)(2)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齐桓公伐楚》)(何城:什么样的城)(3)大王来何操?(《史·鸿门宴》)(何操:带来什么东西)(4)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安仰:仰望什么东西)(5)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焉往:往哪里去)B.代原因、状态,作状语。
注意作状语与作前置宾语的区别:从意义上看:作宾语,代事物,译为“为什么”,“哪里”;作状语,代原因、状态,译为“为什么”、“怎么”:(1)弟子何久也?(《史·西门豹治邺》)(何久:怎么进去那么久)(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鸿门宴》)(安足辞:怎么值得推辞)(3)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焉置:怎么堆放,往哪里堆放)副词一、副词的特点及掌握方法(一)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实”是指它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作状语,同“实词”有共同之处;“虚”是指它意义较虚,不能表示实物、实事、实情,同时又只能作次要成分状语,而不能作主、谓、宾,也不能作定语。
副词在整个虚词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在半数以上;用法也较复杂,大类下还分小类,小类下还分次小类。
(二)掌握方法掌握副词,要求抓住四点:第一,根据作状语和在句中的位置,能识别其词性为副词;第二,根据句意能分辨修饰的角度:或程度或范围或时间……;第三,具体理解,如是程度副词,是程度深,还是稍深,还是加深;第四,同现代汉语对应,应该如何对译。
二、副词分类(一)程度副词:程度有“深”、“稍深”、“加深”之分:1.深:甚、良、至、极,绝、大、深、特、最、颇(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巫峡》)(良:很)(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战国策·秦策》)(至:最)(3)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袁盎列传》(颇:很)2.稍深:略、少(shao3)、小、颇、差(1)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僖五年》)(少:略)(2)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刘敬叔孙通列传》(颇:略,稍微)3.加深:益、愈、滋、更、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加:更。
加少:更少。
加多:更多。
)(2)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益:更加)(二)、范围副词:范围有“总括”、“仅只”之分:1.总括:皆、尽、俱、凡、总、全、悉、都(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诸葛亮传》)(凡:总共)(2)倾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文选·与吴质书》)(都:总共)2.仅止:仅、但、徒、独、唯、只“但”,古代汉语作限止义副词,和现代的“只”相当;现代汉语主要用作表转折的连词和“但”一样,表“只”义的副词还有“直、特、第、徒”等。
“仅”,义兼正反,有言少,表“只、才、刚够”之意,这和现代汉语一致;也有言多,表“几乎、将近、多达”之意,现代汉语已没有这种说法。
(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疲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