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设计优选稿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ca2d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f.png)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浪淘沙》篇1教学目标: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直冲云霄《浪淘沙》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1d22b6f46527d3250ce0b0.png)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出示导读纲要: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1.指名读。
(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2.男、女分读。
3.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点:1.借助注释、插图,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银河2.先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说全诗的意思。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5.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小组汇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9872d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9.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说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说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说教学课时】一课时【说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
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读通读顺。
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
(板书:簸bǒ)谁来读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预设: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
谁还想读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哪个字音不正确师:你想再读读吗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
评:你读得很认真。
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
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
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预设一:万里沙为什么理解沙多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
预设二:浪淘风簸谁知道形容浪怎样为什么浪大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
预设三:自天涯自什么意思,谁知道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也有来自。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fb4d8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1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第【1】篇〗一、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4)学习汇报。
教师随机答疑。
(板书:浪淘风簸)(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
(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读诗句。
(板书:想象写实)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5.尝试背诵。
(指名背。
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部编版六年级(上)浪淘沙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浪淘沙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d48cf20b4e767f5bcfce7b.png)
《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向我们展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魄,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那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又要表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中的一首,来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齐读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我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三、学习古诗1、检查预习情况(1)、会读这首诗。
(2)、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这首诗题目的资料?(3)、谁来介绍诗人?2、自主学习(1)、给诗划分节奏,并按节奏来读出诗的韵味。
(要求:达到上口、入耳)(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3、合作学习(1)、我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2)、我能够体会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汇报(1)、同学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质疑(2)、指导朗读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读出这种画面吗,(重点读)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想想怎么读(3)、教师进行引导挖掘师: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
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从他的诗中,你能看到什么?师:我们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四、拓展延伸师:我想诗人的这种豪迈的气概,奋发的精神一定能在你的心中激起涟漪。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7dc7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9.png)
(1)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对作者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但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举例:通过讲解刘禹锡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诗歌意境的感悟:把握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体会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大海的壮丽景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意境。
(3)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存在难度。
举例:在小组内讨论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的困难。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诗歌背景的讲解上,可能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背景时显得有些吃力。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将诗歌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讨论主题与他们的兴趣不符。为此,我将在设计讨论主题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2)词汇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涛”、“峰”、“岸”、“帆”等,理解这些词汇在诗中的意义。
举例: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涛”指波涛,表现了大海的壮阔。
(3)诗句解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举例: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中的比喻手法,将黄河比作银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师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浪淘沙》精品教案
![《浪淘沙》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b131d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e.png)
《浪淘沙》精品教案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重点词语: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里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境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4)学习汇报。
教师随机答疑。
(板书:浪淘风簸)(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
(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读诗句。
(板书:想象写实)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5.尝试背诵。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精选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09ea4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8.png)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背景。
(2) 通过展示与《浪淘沙》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浪淘沙》的意境。
2. 学习新课(1) 朗读《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浪淘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
(3) 分析《浪淘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 探讨《浪淘沙》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巩固练习(1) 请学生仿照《浪淘沙》的形式,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小诗。
(2) 请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中的意象,如“流水”、“飞花”等,并进行交流分享。
4. 总结归纳(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总结《浪淘沙》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学好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浪淘沙》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ec78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9.png)
a.搜索其他有关黄河的古诗,与《浪淘沙》(其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黄河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b.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壮丽景色。
3.小组作业:
a.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浪淘沙》(其一)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b.组织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c.开展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吗?”当学生们回答“黄河”时,我会顺势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就是赞美黄河的壮丽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浪淘沙》(其一)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c.期末考试:结合古诗的背诵、默写、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d16dc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5.png)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出示导读纲要: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1.指名读。
(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2.男、女分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9159d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3c24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b.png)
1.针对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高。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设计创作题,鼓励学生仿写或续写古诗,发挥创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提问:“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们收获了什么?对黄河有什么新的认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设计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填空,巩固诗句记忆。
-设计简答题,让学生运用古诗知识,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朗读与背诵,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古诗意境的体会。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设想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公开课(优选)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公开课(优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bfae76daef5ef7bb0d3c37.png)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浪淘沙》。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浪淘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浪淘沙》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刘禹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
(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
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d089c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2.png)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浪淘沙》。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黄河,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句?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与黄河有关的古诗——《浪淘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浪淘沙》,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首《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理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源远流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理解“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诗人为什么想要到牵牛织女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朗读这两句诗。
2、学习第二首《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理解“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八月的钱塘江潮声如雷,浪头高达数丈,撞击着岸边的山又退了回去)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壮观。
理解“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潮头退去后是怎样的景象?(很快就退入江海,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潮起潮落的变化。
3、学习第三首《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文)理解“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这两句诗的意思。
《浪淘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浪淘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8bd6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f.png)
《浪淘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浪淘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篇课文,人文要素是“保护环境",单元的总目标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任广东连州刺使时所作。
《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象征自己坎坷的人生,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也象征诗人经历的人生风波;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
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浪淘沙》(其一),背诵古诗。
2.抓关键词句,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方法,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飞花令”飞“河"字积累与黄河相关的千古名句。
一、解读诗题1、齐读课题。
(字字清晰,铿锵有力)师:齐读课题。
-----《浪淘沙》2、解诗题。
师:>和我们一般的古诗不一样,他不仅是诗题还是什么?(唐代曲名)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的注释、借助资料)其实这个曲名还是刘禹锡和白居易首创的,刘禹锡写了九首>,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读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味1、大家仔仔细细地把诗读两遍。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4b4d7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1d22b6f46527d3250ce0b0.png)
《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浪淘沙》教学设计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出示导读纲要: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1.指名读。
(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2.男、女分读。
3.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点:1.借助注释、插图,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银河2.先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说全诗的意思。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5.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小组汇报。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d8f9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e.png)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浪淘沙》(其一),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提高对古诗词的语感,学会运用古诗中的词汇、句式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举例: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中的“直上银河”和“牵牛织女”运用了神话传说,增加了诗句的意境深度,学生需要理解其寓意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直观教学、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内容,掌握朗读技巧,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通过举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确保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浪淘沙》(其一)。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看过黄河,或者听说过黄河的什么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黄河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意境把握,我会通过图片展示和实际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浪淘沙》(其一)相关的自然景观描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古诗的句式和词汇。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逐字稿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d071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7.png)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逐字稿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逐字稿【教学目标】1.运用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句含义,感受黄河波澜壮阔之美,诗人浪漫想象之奇,表达自己对刘禹锡诗豪风格的观点。
2.体会诗豪刘禹锡的百折不挠、乐观豁达,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3.感受壮美山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浪淘沙》景色壮阔,想象神奇的特点,体会诗豪刘禹锡百折不挠,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能感受壮美山河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在语言实践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说出自己对刘禹锡诗豪风格的观点。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请齐读题目。
(生:浪淘沙(其一))师:浪淘沙是刘禹锡的一组诗歌,共九首。
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一首,我们将共同完成三个学习活动。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我们今天的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什么?生:学习活动一、有滋有味的诵读;二、入情入境的写作;三、多种角度的讲述。
师:我们今天主要就完成这三个学习任务第一,一起读(生:有滋有味诵诵读。
)这么短短的一行字,要读的整齐,掷地有声,有滋有味的。
(生:有滋有味诵诵读。
)师:那说到古诗,一定要读这首诗。
大家已经预习了,并且在小学六年的时光里,我们学过很多诗,那我想问问你们怎么才能读好这首诗,谁能发表一下你的观点?生:首先,是要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然后再结合背景读出感情。
师:哦,你认为要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这首诗,还有吗?也可以说的更具体一点。
生:读准声调和这首诗的平仄。
(师:哦,他懂得平仄,知道声调。
平字意味着诗歌的节奏。
)生:掌握好诗句的延长,比如说沙和牙。
(师:那就是读出诗歌当中,一些字的长短变化。
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其实你们刚才说的呀,是很多诗所共有的一些规律。
哎,咱们都预习了,你觉得我想把这首诗读的很好,我要注意些什么?刚才有同学说要读评测读声调读情感。
读长短还有吗?)生:就是要把那个黄河的壮观给他读出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f652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
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
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
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
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
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
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并为朗诵配音)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
(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
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学设计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浪淘沙》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谁能来给大家背诵?
2、你知道了学习古诗的一方法吗?
3、今天,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它的题目是《浪淘沙》。
二、理解诗题,初介诗人
1、谁收集到了有关这首诗题目的资料?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把它改创为诗题,后又用为词牌。
*刘禹锡写的《浪淘沙》有九首,本诗是第一首。
2、谁能来介绍诗人?简单地说说。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他性格豪迈,他的很多诗也写得很有豪气,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他诗歌的豪气豪情体现在哪。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桌互读,看看同桌读的是否正确。
4、齐读。
四、抓住字词,理解诗意
1、学好一首诗,从弄懂它的意思开始。
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可能解决哪个字、词的意思。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2、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可提出让大家帮忙。
3、理解了词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一家有了新的感觉,带着你的新理解,放声自由读吧。
(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现在,请大家看着这前两句诗,请大家好好读,仔细读,用心读,读着读着,你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诗中的哪个字或词一下子跳在了你的眼前
2、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头脑当中的这幅景象?
(雄伟、壮丽)
3、用你们的声音展现黄河的雄伟壮丽吧。
(指导朗读)
(二)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如果是你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我们的诗人,他站在黄河边,面对着这风流滔滔、奔腾万里的黄河,他想到的是什么把他的想象找出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作者的想象吗?试试看。
练习说话:他想……
转换角色:我想……
师小结:作者想啊:我要迎着这从天涯而来的黄河浪潮,溯流直上,到达银河,和银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3、补充资料
古人以为,黄河是和银河相通的,关于“直上银河”,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据说,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风城廓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还送了他一机,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张骞后来返还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怎样,也用一个词来说说。
(美好、浪漫、诗意、夸张、奇丽、豪迈)
5、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呢?
前:高昂、气势
后:宁静、轻缓
6、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7、分析想象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是如何展开想象的,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上引到了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
8、朗读。
让我们跟着诗人徜徉吧。
五、联系背景,品悟诗情
1、诗学到这里,你是否有什么疑问,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思想感情)
2、引导释疑
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
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3、介绍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虽回京,不久又被贬连州刺史,历任夔州、和州刺史,被贬生活长达二十余年。
本诗大概作于821—824年间,正是刘禹锡被贬时期。
4、被贬是什么意思知道吗一般情况下被贬后心情会如何但从他的诗中,你能看到被贬后的伤心失意吗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5、出示拓展
为了更便于大家理解,老师搜集了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的另一些诗,你们读读看,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诗句,讲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词》
古来悲秋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感到寂寥、死气沉沉,但诗人并不赞同,偏说秋天比那个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他指引人们看到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这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对理想的憧憬,对未来的追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之八》
这是对理想的执着,对奋斗的坚持。
它们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6、我们这首诗体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情感,现在你能说说,这样的情感最能从诗中的哪个词体现出来?
7、是的,虽然被贬,但刘禹锡没有自甘沦落,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生活,诗人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吻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体现的正是他内心的豁达与豪迈,奋发与进取。
8、带着理解,带着想象,带着情感,我们一起读诗。
六、作业
1、这堂课,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作业?
配乐朗诵、画情境图、改写成散文、抄写背诵默写积累、查找有关黄河或刘禹锡的其它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