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背诵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主要涉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等内容。
以下是知识点的总结:
1. 细胞的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细胞的胞质,包含水、有机物、无机盐等;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各种功能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 细胞的功能:细胞有营养摄取、代谢、运动、分泌等多种功能。
其中,营养摄取包括吸收有机物和吸收无机盐;代谢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包括原生质流动和细胞器运动;分泌是指细胞内物质的释放到细胞外。
3.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的一种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中期是染色体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无丝分裂没有明显的染色体分离和重组。
4. 细胞生长:细胞生长是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细胞繁殖的基础。
细胞生长由细胞质的增加和物质的合成构成,可以通过细胞的比较生长速率和增长曲线来研究。
以上就是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生物必修二第三、四章章节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四章章节总结第一篇:生物必修二第三、四章章节总结λ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章节总结1.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酵母菌及蓝藻都含有的是核酸。
..2.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③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错!)3.已知一条双链DNA中的碱基对数和四种脱氧核苷酸中的一种的数量,即可知道四种脱氧核苷酸各自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4.若用胰液肠液处理果蝇的巨大染色体,得到一连续、极长的纤维,此纤维可能是DNA。
...分子..5.在人类中,每个人的DNA分子都存在差异。
6.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7.遗传信息是基因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8.半人工合成DNA的试验说明了DNA能够自主复制。
9.DNA聚合酶的作用是促进DNA合成新链。
λ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章节总结1.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RNA。
2.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
(错!)(原因:是由一条链的一部分为模板复制的,...而不是整条连。
)3.DNA的复制与转录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同。
场所相同,都是有DNA的地方就会进行。
..4.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能够行使模板功能的结构基础是以密码子形式携带遗传信息。
............5.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出多种多个mRNA。
(绝对不是无数种无数个。
“无数”这个词不可乱用。
虽然可以转录出很多种很多个,但还是有数的,不可无限无数的转录。
)6.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是.tRNA。
......7.遗传信息的转变过程,揭示生物遗传实质的是DNA的过程。
...........复制..8.有发生碱基配对行为可能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还有细胞核。
9.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的碱基序列与和其配对的mRNA上的密码子的相同,与自身的反密码子的互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第3章 基因的本质-【必背知识】(教师版)

尾部 头部 图3-4T 2噬菌体的模式图 DNA 蛋白质 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 类型及特点 类型 菌体 菌落 毒性 S 型细菌 有多糖类的荚膜 表面光滑有 R 型细菌 没有多糖类的荚膜表面粗糙 无①实验过程及现象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
(2)艾弗里体外体内转化实验①实验方法:将S 型细菌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分别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独立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过程及现象(填右图)结果发现:只有加入S 型细菌的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DNA 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③实验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 是遗传物质。
也证明了蛋白质、多糖、 DNA 水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人:赫尔希和蔡斯。
(2)T 2噬菌体病毒①结构特点:无(有/无)细胞结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
②代谢特点: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③增殖特点:侵染大肠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 体内的物质(氨基酸、脱氧核苷酸等)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3)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35S 和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分子。
(4)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组,相互对照)不死亡死亡S 型 R RS R①标记大肠杆菌②标记噬菌体含35S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含35S的大肠杆菌含35S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含35S的噬菌体含32P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含32P 的大肠杆菌含32P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含32P 的噬菌体③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的目的:让离心管的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人教版生物必修2复习要点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中心法则:
DNA复
RNA复
制
制
转录 DN
RN
A 逆转录 A
翻译
蛋白质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 制生物的性状。
(3)基因与性状并不是都是一一对应的简单的线 性关系,一种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控制。而还受 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2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 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 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 合。
第3节 伴性遗传
2、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 男 > 女 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 期。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A
减Ⅰ前
B
减Ⅰ中
C
减Ⅱ末
表现型=基因型 + 环境因素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四个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一是指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和结构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不象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物质那样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第二,DNA分子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是严格的,碱基的配对方式是稳定不变的2.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是指遗传物质可以将自身复制出一份传递给子代,使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结构一定,保证前后代相应性状的稳定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这是遗传物质特点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表现.遗传物质将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只有在子代个体发育中控制合成特定结构的蛋白质,才能体现与亲代一致的生物性状4.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是指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相应性状随之改变,变化的分子结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断传递下去,使变异的性状在后代连续出现,即出现可遗传的变异2、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实验过程:①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结果分析:①→④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说明:S型细菌加热杀死后,蛋白质变性失活,DNA氢键破坏双链打开,但降温后变性的DNA可复性恢复正常(类似于PCR扩增中变性复性过程)艾弗里实验过程:⑤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 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R 型活细菌中培养,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⑤过程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
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 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 菌转化成S 菌。
完整版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1.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生态环境的组成及其变化4.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2.性状的分离规律和单因素遗传3.性状的综合表现及多基因遗传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5.遗传变异的意义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护第三章生物的进化1.进化的概念2.进化的证据3.自然选择和适应4.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速度5.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第四章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和调节1.神经元的结构和神经传递2.激素的种类、生产和分泌3.激素调节的机制和作用4.信息传递的协调控制和反馈调节第五章生命活动与细胞1.生命活动的特征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膜的结构和作用4.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5.细胞分裂及其后续事件第六章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1.营养物质的获取及运输2.植物生长调节的激素及其作用3.植物的繁殖和发育4.植物的适应和保护机制第七章动物体内环境的调节1.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机制2.温度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3.血糖调节和代谢物质的运输4.免疫功能和机制5.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第八章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生物资源的概念和种类2.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保护3.生态旅游和生物工程4.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完整版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非生物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层次。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居住区域。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式,离子质交换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式。
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
现代工业化进程导致生态环境有了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变得日益重要。
多种法律措施都在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的信息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篇一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新教材 人教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项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自养异养异养实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光合自养: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化能合成:硝化细菌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病毒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地位必要成分基石、主要成分。
最活跃的成分、非必要成分。
关键成分、必要成分。
(2)相互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2)食物网(5)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第二节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过程注意流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入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3.第二营养级及其后营养级能量流动(1)由图分析可知①输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图中的 b (填字母)。
②粪便中的能量(c)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③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
(同化量的“2个”去路)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 +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i)⑤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⑥同化量的“3个”去路(定量不定时,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去路):其中最高营养级无b(填字母序号)⑦同化量的“4个”去路(定量定时,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比“3个”去路多的是未利用的能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在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列出复习提纲很关键,生物必修2第三章的复习提纲内容是什么呢?那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1、实验过程:(看书)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结构和元素组成: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蛋白质(C、H、O、N、S),遗传物质是DNA(C、H、O、N、P)2、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只有噬菌体DNA注入到细菌体内,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之外。
侵染到细菌体内的噬菌体,以自己的DNA为模板,以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出许多子代噬菌体DNA。
在这些DNA的指导下以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实验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即:DNA是遗传物质)四、生物的遗传物质(1)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2)细胞内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和体内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3)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在只含RNA的少数病毒中RNA才作为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第2节DNA的结构 (7)第3节DNA的复制 (12)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效遗传的DNA片段 (12)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2.两种肺炎链球菌的比较图示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荚膜有无毒性S型细菌光滑有有R型细菌粗糙无无两种菌在小鼠体内繁殖,毒性效果相互对照3.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结论: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还不知道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4.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在人工培养基中繁殖【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1)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
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就是利用了“加法原理”。
作加温、滴加FeCl3(2)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就是利用了“减法原理”。
[典例1]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促进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是S 型菌的( )A.蛋白质B.多糖C.RNAD.DNA答案 D【易错提示】(1)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成S型细菌,而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成S型细菌;(2)由于DNA的热稳定性比蛋白质要高,所以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永久变性失活,但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3)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都通过添加特定的酶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必修二第三、四章知识点基础知识-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3章基因的本质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a、实验材料b、过程:① 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无毒性的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c、结论:S型细菌内含有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a、过程:①S型活细菌DNA+ R型细菌→R和S ②S型活细菌多糖或脂类+ R型细菌→R③S型活细菌DNA+DNA酶+ R型细菌→Rb、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和蔡斯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病毒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DNA →合成DNA和蛋白质→组装→释放子代噬菌体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1)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2)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3)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4)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三、DNA双螺旋结构1、组成元素:C、H、O、N、P2、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4种含氮碱基、磷酸)3、(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 A=T 、C≡G四、DNA分子复制1、(1)概念: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3)时期: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4)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2、条件:①模板:亲代DNA ②原料: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解旋、破坏氢键)、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2个脱氧核苷酸)3、准确复制的原因:①DNA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精确模板。
(完整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班级:姓名: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①用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相关知识回顾:(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结构:一般为双链(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1分子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1分子含氮碱基(A、T、G、C)(3)脱氧核苷酸不同的原因:含氮碱基不同★2、DNA的结构特点: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知识点第3章生殖与发育
1. 生殖方式
- 无性生殖:原生殖、裂殖、孢子生殖、营养繁殖
- 有性生殖:雄性和雌性个体通过交配产生新个体
2. 生殖器官
- 雄性生殖器官:睾丸、输精管、前列腺、尿道、阴茎
-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外阴
3. 人的生殖系统
- 雄性生殖系统:性腺、生殖管、生殖辅助腺
- 雌性生殖系统:性腺、生殖管、生殖辅助腺、乳腺
4. 男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 精子形成: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变成四个成熟精子
5. 女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 卵子形成:卵母细胞经过两次减数分裂变成一个成熟卵子和三个极体
6. 人的性别决定
- 在受精前,精子和卵子携带有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精子可以携带X染色体或Y染色体,卵子只能携带X染色体。
若精子携带X染色体与卵子结合,便会形成女性,若携带Y染色体与卵子结合,便会形成男性。
7. 妊娠、分娩和哺乳
- 妊娠:受精卵着床在子宫内壁并发育为胎儿的过程
- 分娩:胎儿从子宫内逐渐排出体外的过程
- 哺乳:母体用乳汁喂养新生儿,并提供抵抗疾病的免疫物质
8.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方式
- 单性生殖:一个个体自体产生后代,无需配子的交配
- 双性生殖:雄性和雌性个体结合进行繁殖
9. 物质对生殖的影响
- 激素对性腺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
- 化学物质、药物、辐射等对生殖有毒害作用
10. 生殖与社会
- 人类通过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生殖进行调节和管理,如计划生育政策。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背诵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背诵知识点总结背诵知识点之--------第三章基因的本质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够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注意:1、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使小鼠死亡的是S型活菌,而不是S型菌的DNA;若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的DNA,则小鼠不会死亡。
2、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不能够证明DNA是不是遗传物质,仅能证明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2、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注意:1、DNA酶将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S型细菌的DNA 水解产物不能使R菌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DNA必须保证完整性才能完成其功能;2、艾弗里的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能够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3、加入S型细菌的DNA为实验组,而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和多糖等为对照组;噬菌体侵染细菌知识汇总:1、写出该实验的实验过程。
(1)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2)用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3)用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4)搅拌离心;(5)放射性检测;2、实验中保温、搅拌、离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保温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充分接触;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3、若保温时间过短,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保温时间过短,有些噬菌体还没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导致32P 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加;4、若保温时间过长,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若搅拌不充分,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导致32P 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加;搅拌不充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有些没和细菌分离,导致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加。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2•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①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 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
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i 加快物巫循环)生产者细胞呼唳(慕石) 一I 卜'F 棚丽冷喘址疑校收叶.遗体 (不叮缺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一1。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一种单向流动,从太阳能到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再到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会转化为热能,但热能无法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个营养级只能保留一小部分能量,大部分能量都会在转化和散失过程中损失。
因此,能量流动的效率很低,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来维持能量流动的持续性。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变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源: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机制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负反馈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群落会通过自身的调整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当猎食者数量增加时,猎物数量会减少,从而使猎食者数量下降,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有多种生物和多种生境,这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为当某一种生物或生境受到外部干扰时,其他生物或生境可以弥补其损失,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不至于崩溃。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1)抗扰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时的抵抗能力。
2)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和代价。
3)弹性: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类型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3.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实验:1.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实验:第①组----R+小鼠→活第②组----S+小鼠→死第③组----△S+小鼠→活第④组----R+△S+小鼠→死结论:加热杀死的S中有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转变为S型2.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设计思路:将S型的各种物质分离出来,单独的研究每一种物质的作用实验:①:S的荚膜多糖+ R +培养基→R②:S的蛋白质+ R +培养基→R③:S的DNA + R +培养基→S+R④:S的DNA + DNA酶+ R + 培养基→R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是转化因子)④的目的:与③形成对比,证明DNA才是转化因子3.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设计思路:分别单独的观察DNA和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方法:同位素标记法实验:①预实验----使噬菌体带上相应的放射性标记大肠杆菌+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使大肠杆菌带上放射性标记噬菌体+被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使噬菌体带上相应的放射性标记②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子代噬菌体中未检测到放射性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沉淀物放射性较高→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的存在实验过程解析:P元素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S元素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使上清液中析出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中留下较重的被感染的大肠杆菌结论:由②→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到细菌细胞中,且没有将放射性元素遗传给子代由③→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了细菌细胞中,且将放射性元素遗传给了子代噬菌体因此,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诵知识点之--------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够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
注意:1、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使小鼠死亡的是S型活菌,而不是S型菌的DNA;若给小鼠注射S型细菌的DNA,则小鼠不会死亡。
2、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不能够证明DNA是不是遗传物质,仅能证明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1、DNA酶将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S型细菌的DNA水解产物不能使R菌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DNA必须保证完整性才能完成其功能;
2、艾弗里的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能够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加入S型细菌的DNA为实验组,而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和多糖等为对照组;
噬菌体侵染细菌知识汇总:
1、写出该实验的实验过程。
(1)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
(2)用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
(3)用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4)搅拌离心;
(5)放射性检测;
2、实验中保温、搅拌、离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保温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充分接触;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3、若保温时间过短,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保温时间过短,有些噬菌体还没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导致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加;4、若保温时间过长,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若搅拌不充分,会对实验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导致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加;搅拌不充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有些没和细菌分离,导致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加。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也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绝大多数的生物来说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注入细菌中,所以不能够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6、a、该试验中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噬菌体提供DNA模板和细菌提供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C、若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和上清液中;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能够使烟草感染病毒,说明:烟草花叶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遗传物质。
3、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和只含有D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凡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
4、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高中所学的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是HIV、烟草花叶病毒、SARS、流感病毒;
三、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注意:a、由DNA的衍射图谱推测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是通过显微镜观测
到DNA 的双螺旋结构的;
b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c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 与T 之间的连接结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d 、在双链DNA 分子中,只有两个脱氧核糖与一个磷酸结合,其余都与两个磷酸结合; 4、特点
①稳定性: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①多样性: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①特异性:DNA 分子中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3.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 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四、DNA 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 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 的两条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 提供;
④ 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三、DNA 的复制的相关计算
假设一个DNA 分子连续进行n 次复制
1、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 条;
2、含母链的DNA 分子数 个;
3、不含母链的DNA 分子数为 个;
4、只含母链的DNA 分子数为 个;
5、含有子链的DNA 分子数为 个;
6、不含子链的DNA 分子数为 个;
7、只含子链的DNA 分子数为 个;
8、形成的DNA 分子中亲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 条; 9、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数链为 条;
10、若亲代DNA 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 个,经过n 次复制共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 个;
11、第n 次复制所需该脱氧核苷酸数为 个;
答案:1、2n×2 2、2 3、2n-2 4、0 5、2n 6、0 7、2n
-2 8、2
9、2n
×2-2 10、m(2n -1) 11、m(2n -1)
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二、DNA 是遗传物质的条件:a 、能自我复制 b 、结构相对稳定 c 、储存遗传信息
d 、能够控制性状。
三、DNA 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C T G
A ++C G T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