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

合集下载

席慕容:乡愁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席慕容:乡愁及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
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一个是在海外的流浪之中写下,一个则是在国内的深夜之中写成,但是两人都以个人的视角,从感官和情感出发,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思考流露出来。

余光中的诗在结构上较为严谨,每一句都写得十分精炼。

他以小溪、村庄、菜园等诸多细节来描绘故乡的万般风情。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则深刻而含蓄,反映了他多年离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故乡的“石头、水泥、钢铁”等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她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情味道的描摹,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氛围。

同时,她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热爱和思念。

她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让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诵读者的心声。

总的来说,两首《乡愁》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的诗注重细节、精简而富含思考,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音乐美。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两首《乡愁》都是对人类故土情感最为深刻和真挚的赞歌。

《乡愁》原文赏析

《乡愁》原文赏析

《》这首诗是由诗人写于1982年。

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延伸阅读:没有见过的故乡。

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席慕蓉《乡愁》赏析导语: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也希望能叶落归根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席慕蓉《乡愁》赏析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

我很为此而庆幸。

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起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我不知道,台湾诗人席慕容作《乡愁》时,内心有没有涌起似那般波澜阵阵。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导语】:乡愁是席慕蓉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乡愁我们一般人解释乡愁,总是把它固定为对故乡的思念,我却比较喜欢法文里对乡愁的另外几种解释——一种对已逝的美好事物的眷恋,或者,一种远古的乡愁。

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

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

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席慕蓉诗歌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席慕蓉在当代文坛,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女诗人,尤其善于写爱情诗。

画家是席慕蓉的职业,创作诗歌只是闲暇时的消遣,却不知她最终凭借诗歌开始风靡台湾和大陆。

席慕蓉的诗歌带有婉约派的特色,感染力极强,其中她的爱情诗广受追捧,她的诗歌融画于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在当代文坛可谓独树一帜。

在经济迅速发展、生活脚步急速前进的现代社会,席慕蓉的诗歌是一剂良药,能治愈人们的“心慌症”,让人们学会在美中感悟生活。

一、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自古以来,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画作中都会题上名家诗词,作诗时也会有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初就是对王维诗词的评价。

台湾女作家席慕蓉也是一名画家,她在作诗时就习惯用颜色来传达意念,将具体事物抽象化,轻而易举将读者带入她营造的氛围,在诗歌欣赏中同时体会绘画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席慕蓉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源于她画家的特殊身份。

诗歌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参与,由于席慕蓉实现了诗与画在灵感上的互通,在诗歌创作时才出现诗中有画的现象。

《山路》就是这样一首诗画相融的诗歌,“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少年的你……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这首诗画面感极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一幅由“夏日”“山坡”“新茶”“相思树”“小路”“少年”等多个意象叠加形成的清纯而美丽的图画,在诗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青春时期的懵懂和清纯,不仅勾起读者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憧憬。

诗人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感来写诗,诗画结合、虚实相间。

二、深邃幽远的意境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意境,这是诗歌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没有意境的诗歌只能是平铺直叙,不值得研读。

席慕容《乡愁》赏析

席慕容《乡愁》赏析

席慕容《乡愁》赏析席慕容《乡愁》赏析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

“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乡愁》原文及赏析
【全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容《乡愁》赏析

席慕容《乡愁》赏析

席慕容《乡愁》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席慕蓉《乡愁》赏析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我不知道,台湾诗人席慕容作《乡愁》时,内心有没有涌起似那般波澜阵阵。

于我,却宁可相信诗人当时的心境已如前面所述。

多少次,工作疲累至极,耳边会有一支清远的笛声悄悄地自远而近,伴随着我进入美丽的梦乡;又有多少次,早早醒来,只因这嘹亮的笛声进入我再难入睡的耳鼓,让我童心陡起。

我沉浸于诗歌创造的`浓烈而又淡淡的思乡氛围之中,心灵变得如此纯净,却又如此激越。

我一遍一遍地从心底叩问,为什么,为什么如此短短一首小诗,竟可以让我如此为之神迷,让我如此失神,如此陶醉?我知道,我对故乡的思念,跟许许多多的人们并无二致,对这首诗歌的喜爱,却远远超越了“乡愁”二字。

是的,如果单从家国之思的角度,同是台湾诗人,而且是著名大诗人的余光中的同名诗作,无疑更具有精神上的穿透力。

把乡愁演绎成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既而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最后扩大成为一湾浅浅的海峡,跃然纸上的游子之思,那通俗的比喻,浅显的道理,浓浓的感情,即使平时号称铁石心肠的坚强汉子,多次高唱“男人有泪不轻弹”之歌的英雄,在人们看来多半已成了政治动物的“伟人”,只要他能安静坐下来,只用几分钟的时间,一字一句去品一品,无疑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感染,精神和灵魂也会受到一点触动,从而产生哪怕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思乡之情,唤起埋藏内心深处的故乡情结。

然而,我却无法不更喜欢自然而飘逸的席慕容的《乡愁》。

在我看来,席慕容是真诚的,纯净的,她对故乡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也是至真至纯的,象一片洁白的羽毛,亦如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泉水。

乡愁席慕容

乡愁席慕容

乡愁席慕容一、引言乡愁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情感,常常使人怀念故乡的美好和温暖。

席慕容是一位伟大的现代诗人,他在他的作品中深情地描绘了乡愁的内涵和感受。

本文将重点探讨席慕容如何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乡愁情感。

二、乡愁的内涵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它通常涵盖了对家乡风土人情和亲朋好友的思念,以及对童年时光和美好回忆的追念。

乡愁是对曾经拥有的一切的感恩和珍惜,同时也是对离开故乡的不舍和眷恋。

三、席慕容的诗歌创作席慕容的诗歌作品是他表达乡愁情感的重要媒介。

他的诗作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他对离乡之后的思念和不舍。

以下是席慕容的两首代表作品:1.《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这首诗表达了席慕容对乡愁的深情描述。

诗中,他通过邮票和船票的形象,将乡愁比作是距离和离开的象征。

从儿时的离别到成年后的归乡,诗人深情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更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致橡树》这首诗是席慕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乡愁之情的经典之作。

诗中,他通过对橡树的比喻,告诉读者他对故乡的感情是真挚而深沉的。

他不愿像一般凡人那样低微地依附于他人,而是希望与故乡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四、席慕容的乡愁情感席慕容的诗作中充满着对乡愁的思考和表达。

他用细腻而深沉的文字,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即便在离乡多年后,他仍然保持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种乡愁情感贯穿在他的每一篇作品中。

席慕容的乡愁情感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家乡的思念上,他还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亲人和友情的眷恋。

他思念母亲的呵护和父亲的鼓励,在他的诗作中化为永恒的怀念。

他回忆起童年时光的游戏和笑声,以及与亲朋好友的欢聚时光,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乡愁情感的一部分。

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

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

023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海南在当代, 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盛行于20 世纪50 年代, 此后绵延不绝, 直至今天, 成为台湾文学最常见的内容之一。

在众多的乡愁作品中,席慕容的乡愁诗具有独特的魅力。

诗中充分蕴涵了席慕容对历史、对民族、对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内涵, 曾在80 年代的海峡两岸文坛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有余波。

一、普遍性与于右任, 覃子豪, 余光中, 钟鼎文等人的乡愁诗一样, 席诗中思归、思乡、怀人、忆旧, 反复吟唱的是心理的回归, 具有鲜明的寻根倾向和漂泊意识。

[ 1] 如同所有成长在台湾的人一样: 我所有的记忆, 所有的期望与等待都与这个岛有了关联, 我实实在在是这个岛上的一分子, 是这个岛上的人了。

( 席慕容《漂泊的湖》) 她同大多数由大陆去往台湾居住的诗人一样, 生活在隔水思乡、思亲、思归的感情漩涡之中, 都有一种背井离乡的苦涩, 个人的苦吟与民族的不幸合而为一。

在席慕容的笔下, 强烈的民族情感, 火一样的激情常常会宣泄而出。

民族的苦难、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诗人心中燃烧不灭。

正像席慕容所说: 源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她是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埋伏在最初的生命基因里面的呼唤。

当你处在整个族群之中, 当你与周遭的同伴并没有丝毫差别, 当你这个族群的生存并没有受到显著威胁的时候, 她是安静无声并且无影无形的, 你可以安静地活一辈子, 从来不会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然更可以不受她的影响。

她的影响只有在远离族群, 或者整个族群的生存面临危机的时候才会出现。

在那个时候, 她就会从你自己的生命里走出来呼唤你。

[ 2] 在当代, 台湾乡愁文学体现出无根的一代对根的呼唤和寻求, 是民族情结在人情和人性层面上的盘绕。

[ 3]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也曾说过: 大陆是母亲, 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

二、特殊性但是, 与其他台湾作家的乡愁诗相比较, 席诗又有其特殊性, 诗人在创作其众多乡愁诗代表作的时期, 还从未见过自己的故乡。

《乡愁》的写作特色

《乡愁》的写作特色

《乡愁》的写作特色《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乡愁》的写作特色,更多内容请访问(/wenxue)。

《乡愁》语言充满美感,具有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

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

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

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

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

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

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体现了选择的意象美。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它们都充满了变化美。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音乐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体现了节奏美和整齐美。

《乡愁》写作特点1、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

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

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 《乡愁 》是诗人余光中 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 表达对故乡, 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 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 欢迎阅 读!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 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 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 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 这就 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 对故乡的怀念渐渐 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 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 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 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1/5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 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 怅惘的情 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 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 1982 年, 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 故乡的景致, 古树的年轮, 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 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 景致续写乡愁, 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 永远的思乡 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

席慕蓉《乡愁》赏析席慕蓉《乡愁》赏析原文:乡愁作者: 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赏编辑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容诗歌艺术特色探究

席慕容诗歌艺术特色探究

席慕容诗歌艺术特色探究一作者简介席慕容,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族,台湾知名画家、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七里香》、《时光九篇》、《无怨的青春》等,散文集《江山有诗》、《有一首歌》,美术论著《雷色艺术异论》、《心灵的探索》等。

席慕容的作品浸润着东方古老的哲学,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诗歌更是感情真挚,构思精巧委婉,语言简洁凝练,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

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

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

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

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

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曾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

”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

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

“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

”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

《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摘要: 席慕容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成就了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 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 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 从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情感的熏染, 她的乡愁染上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关键词: 席慕容; 乡愁诗; 情结; 民族心理席慕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在于诗人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

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

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 祖母是能骑善射的王室公主。

从小她就受到浓郁的乡情的熏染。

从长辈那里, 她听到许多祖先流传下来的关于离离草原、茫茫大漠的美丽如神话般的故事。

那颗小小的敏感的心灵便由此产生了一种渺远的情思, 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有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童话世界般的梦想, 它更现实, 更遥远, 更充满眷恋, 随着年岁逐增, 那悠远的乡愁更因其难于实现而无法割舍。

席慕容更多的乡愁诗是写给她的出生地塞外草原、茫茫大漠。

她为自己不太像蒙古人而惆怅。

她在 泊的湖 不无忐忑地问自己: 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去了, 站在那一片曾经养育过我的父亲和母亲成长的土地上, 我又会是什么呢? 我多害怕, 如果站在一块原来于我应该是非常亲近的土地上, 却发现自己已经是, 并且也终于只能是一个陌生的外乡人了。

诺日美丽之湖中描述她在香港的街市上回忆着香港度过的童年却又满怀惆怅地追问: 一生只能有一次童年, 我为什么不能生长在汗诺日美丽之湖的旁边?川文艺出版社在出版 泊的湖 , 编者对席慕容的家世做过介绍后说: 这位蒙古贵胄的后代从未到过孕育自己民族的那块土地, 对那遥远古老的故土, 她总有着一种惆怅的思归之心, 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愁。

那艺术的激情与天骄后裔的热血交融着从笔端流出。

塞外的风景一直是她的父母与她畅谈的话题。

这个故乡是她最最不可碰触的隐痛。

所有的知识只是一个名字, 所有的记忆只是父母一再重复的美丽的故事。

我不是只有只有对你的记忆你要知道85还有好多好多的线索在我心底可是有些我不能碰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于是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痛这遥远而渺茫的思念是远古的乡愁, 是席慕容心中难以排遣的情绪。

她的乡愁在不断的书写中并没有得到化解, 反而一再延宕。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愁席慕容曾屡屡表达还乡的愿望: 每次想到故乡, 每次都有一种浪漫的情怀, 心里一直有一幅画面: 我穿着鲜红的裙子, 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我温顺地走过草原, 在草原的尽头, 是那一层又一层的紫色的山脉。

她耿耿于怀那失去的塞外芬芳的草原。

她在 运一诗中有过这样的表达: 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 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 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飘扬 故乡, 成为她精神的一种寄托, 是一支永不消逝地鸣响在心中的歌。

别离看似一首怀人之作, 实是表现怀乡之情, 它的深层内涵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惟其如此, 更增加了诗篇的深度和力度:不再相见并不一定等于分离不再通音讯也并不一定等于忘记只为你的悲哀已揉进我的如月色揉进山中而每逢夜凉如水就会触我旧日疼痛席慕容的外婆的全名是宝尔吉特光濂公主,一个能骑能射枪法极准的旧王族, 属于土默特部落, 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她老跟小孙女说起一条河( 多像 的故事! ) , 河的名字叫 喇木伦。

[ 1] ( 1) 她的生命里有蒙古民族的基因, 她的血液里融入的是蒙古民族的血缘。

因着这样高贵的血统, 她更加留恋那个为中华文明创造了一段辉煌历史的家族和民族, 更加留恋他们的土地、文化和迷离的传说。

她把她们作为一种神圣的意象而顶礼膜拜。

席慕容从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情感的熏染,她的乡愁染上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她听外婆讲述蒙古族民间传说, 听父母说起那片神奇的土地。

在 一首歌中的 子 , 席慕容写过父亲的乡愁: 父亲听了 别歌时, 让小女儿重唱, 当听到是长亭外, 古道边, 而非长城外, 古道边 ,父亲怅惘地说: 好可惜! 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 所以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 并且一直没有忘记, 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

好可惜! 这个思乡情结从儿时起就种在了她的心灵。

从此, 她见山而思乡, 看鸟而思乡, 闻歌而思乡, 赏花而思乡, 何往而不思乡?当在南国的阡陌上看见一只有着黑色的羽毛, 像剪刀一样双尾的鸟儿时, 她以为是外婆唱的故乡谣中那只美丽的小燕子, 心中不禁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

后来发现她和父亲当年犯了同样的错误。

她忽然体会到了父亲当年不可弥补的失望和怅惘。

两代人的乡愁出于同一根源。

错是错了, 但乡愁的情结却因这错越结越难解。

故乡, 成为她精神的寄托。

她曾在散文 蓬之三 谈到 塞曲 写作: 有一次, 她和父亲一起散步, 新割的草地散发出清新的香气, 于是父亲想到故乡内蒙古的芳草气息。

这乡愁也感染了席慕容, 我心中却不由得袭过一阵极深的悲凉,远离家乡这么多年的父亲, 却仍然珍藏着一份对草原千里的记忆。

她心中闪出怀乡的诗句: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年后的一个深夜, 灯下,这个句子又忽现在她的心中, 于是她用这一句做开始, 写出了一首诗, 没怎么思索, 也没怎么修改,所有的句子都自然而顺畅地涌到眼前来: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86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塞曲诗人的确是为自己书写的, 但这并不否定作者的人生探索和生命中的追寻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 否则, 席慕容也就不会被年轻的生命所追恋了! 你不但不能排除诗人给人们展示的是一种生命体验之普遍意义, 相反你会为诗人真挚而无雕饰地抒发思乡的生命欲望而大受感动。

席慕容在散文 乡! ? : 就像所有在台湾成长的这一代, 我已经是一棵树, 深植在这温暖的南国, 可是, 如果不还乡, 我的祖籍仍然是遥远的内蒙古, 我身上血脉也仍然是来自那草原的嫡传 这种归属感在诗中表现得相当鲜明。

席慕容诗中表现的乡愁, 许多总是与特定的民族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

内蒙古茫茫的草原、沙漠中的驼影、长河的落日、大漠的孤烟; 塞外、长城、黄河、风沙、草原, 都以鲜明的形象, 带着特有的色彩进入席慕容的诗。

她的诗无论从意象上, 还是从意境上都染着浓郁的蒙古民族的色彩。

席慕容在 一首歌 愁中谈到她对乡愁 理解: 说自己更喜欢把乡愁解释为一种对已逝的美好事物的眷恋, 或者, 一种远古的乡愁。

把乡愁归结于遗传, 她相信荣格的解释, 有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 我们心中有一种情绪源自古远的遗传, 就是所谓集体的潜意识( 无意识) , 是由遗传的力量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也就是说, 我们既然可以认为尾椎骨是一种早期演化中还遗留在我们身上的一种遗迹, 那么, 在心灵的深处, 应该也同样保留着一些线索, 是我们还不大能确定的一些感情和思想, 来自古远的初民。

席慕容认为, 这种根深蒂固的感情和思想, 不仅不因为生活的变化而消逝, 而且有时会表现得更加鲜明, 也是在散文 愁 , 她说: 尽管我们是处身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 或者是在笑语喧哗的室内,仍然会在夕暮时袭来一股乡愁, 那份忧郁的感觉渊源于上古时代, 却因文明的发展, 世局的动荡而更加尖锐, 更加突出了。

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情结。

所谓情结, 是指深层次的心理积淀, 是长久积聚在心灵深处的难以解开的情感纽结。

席慕容的蒙古民族的特殊心理和感情并不是偶然的, 就是因为她血液中的蒙古民族的遗传因子, 并通过家庭的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熏陶而得到继承和强化。

这种特殊的心理、感情, 借着她的诗文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尽管她没有像她向往的那样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去领略那民族的内涵, 可是, 我们从她的作品中分明可以感到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是她为歌曲 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的歌词, 这可能与父母从小的教育与熏陶有关, 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的力量了。

它们以一种极为潜隐的方式深藏在每一个蒙古族人的内心深处, 这属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积淀。

独特的民族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气质、情感、愿望, 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根本标志。

它们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积淀,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种相对的民族心理素质, 才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主要条件,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自然是民族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席慕容的出现, 再一次证明了, 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作家, 在地域上可以远离故土, 在生活环境上可以与本民族不同, 但他的民族潜意识却并不随之而泯灭, 有时甚至会显得更加鲜明和敏感。

席慕容长在内地, 回到故乡是近年的事, 但故乡、民族, 却在她的感情中、作品中, 留下那么多情怀和思绪。

作品中那塞外特有的风光, 具有远古的豪放, 所表现的对人生、对爱情、对命运、对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和佛禅观念, 都与她的民族有着很大的联系。

她所涉及的那些意象已经具有一种原始的特征, 用荣格的观点来说, 就是原始意象, 即原型, 是心理能量天生固有的组织形式, 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系统。

它显示了心理能量过程怎样从洪荒时代就一直遵循其不变的方向, 又借助对种种情境的领悟和掌握不断地重演, 使生命能够持续到未来。

荣格推断, 在这种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 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 并非从后天中获得, 而是先天就存在的, 它来自原始的初民。

它组成了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 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成员的身上。

它同生命的起源一样是神秘的和未知的。

它在意识的统治集团之外过着自己的生活, 一般人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而只有当人越来越返回和沉醉在自己的内心生活中, 这时候自主情结( autonomous com plex) 才依靠从意识中转移回来的大量能量, 渐渐发展成自己的势力。

它就可以或者暗中制约和影响意识, 或者公然凌驾和压倒意识, 艺术家就从而进行创作。

[ 2] ( 252- 255)席慕容的这种情结通过她反复的吟唱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我们从中领悟的是那个民族的魅力, 还有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

她在 寻里把自己对绘画、对写诗、对理想的追求也归结为也许就是游牧民族与生/ 俱来的那一份渴望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